中医药膳学论文
中医药膳特点与合理应用的论文(共2篇)

中医药膳特点与合理应用的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医药膳安全与合理应用的特点中医药膳的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不仅影响保健养生的疗效,也给药膳应用的安全性带来极大的隐患,主要表现在未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辨证施膳不准确,选用药膳原料不当,配伍不当,用量不足或过量,不适当的合并应用,无必要地使用价格昂贵的药膳原料,使用药膳的时间、间隔、烹饪方法不当,以及重复应用等等。
中医药膳是中医的重要用药形式之一,但若不合理应用,亦可产生不良反应。
药膳的安全与合理应用,需遵循中医临床用药安全及合理性的用药原则。
1中医药膳的的概念中医药膳是中医应用中药的重要形式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药膳的概念应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这是中医药膳的本质属性,也是与现代营养学的不同之处。
例如,昆布冬瓜汤按中医药理论认识和使用,性凉味甘,无毒,归肺、胃经,具有润肺止咳功效,用于肺阴虚、肺燥的干咳少痰。
而不是根据其营养成分而应用。
很显然,对其认识和使用赋予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功效,以及中医病因病机、辨证施膳等基本理论的特有内涵。
简言之,中医药膳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其的性能、保健功效和使用规律,并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膳食。
中医药膳的应用,尚有其独特的应用形式,如结合保健养生需要和药膳原料的性质,加工成膳食;以及依据药膳的配伍应用、类型、膳食量量、烹饪等理论和实践,从而达到安全合理应用的目的。
中药药膳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反映了我国历史、哲学、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中医药膳学理论是中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的总结,即与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另一方面,中医药膳学理论是用以阐述中医药膳性药质和保健养生功效,以及对机体影响及其应用规律的理论,也医药膳的实践。
中药药膳养生应用原则药膳方面论文-V1

中药药膳养生应用原则药膳方面论文-V1中药药膳养生应用原则药膳方面论文药膳是将药物和食材结合起来,制作成有益健康的食品,具有加强体质、治疗疾病的作用。
在中医养生中,药膳是一种重要的保健食品,其应用原则可总结如下:一、药膳与体质1. 体虚质:肾虚型、气虚型、脾虚型、阴虚型药膳应选用具有益气养阴、益肾滋阴、健脾益气等功效的食品,如当归、熟地、人参、芡实、山药等。
2. 体旺质:津液旺盛型、气血旺盛型药膳应选用具有滋阴补血、补气健脾等功效的食品,如枸杞、红枣、麦芽、扁豆、莲子等。
二、药膳与季节1. 春季:应选用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润燥等功效的食品,如菠菜、荠菜、苦瓜、芦笋等。
2. 夏季:应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清热祛暑等功效的食品,如黄瓜、西瓜、土豆、冬瓜等。
3. 秋季:应选用具有润燥止咳、益肺健脾等功效的食品,如雪梨、银耳、百合、山药等。
4. 冬季:应选用具有温暖祛寒、滋阴润肺等功效的食品,如羊肉、狗肉、莲子、杏仁等。
三、药膳与疾病1. 消化系统疾病应选用具有健脾和胃、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等功效的食品,如山楂、薏苡仁、黄连、枸杞等。
2.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应选用具有降血压、降血脂、健脑益智等功效的食品,如葡萄、核桃、金银花、天麻等。
3. 呼吸系统疾病应选用具有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祛痰化痰等功效的食品,如川贝、冬瓜、山药、银耳等。
总之,药膳可以根据具体的体质、季节和疾病的特点,选择不同的食材和制作方法,充分发挥中药的药性和营养成分,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同时,选择优质的食材、正确的烹调方法,遵循适量、均衡的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药膳的养生价值。
中药药膳学论文——枸杞子的药膳作用。

中药药膳学论文——枸杞子的药膳作用。
摘要:枸杞子是一种具有营养价值的中药材,在传统中药和中药药膳中广泛应用。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概括了枸杞子的化学成分组成、药理学作用及其在药膳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枸杞子富含多种氨基酸、糖类、有机酸、多糖、甾醇类和微量元素等,具有抗氧化、抗疲劳、调节免疫功能、降血压降血脂、滋补肝肾等多种药理作用。
此外,枸杞子还可以用于药膳制作,与其他食材搭配制作成多种具有营养保健和美味口感的药膳,如红枣枸杞粥、枸杞鸡汤等,对身体健康有益。
关键词:枸杞子;中药药膳;药理学作用;营养保健;食疗引言枸杞子是中药中一种常用的食疗药材,在中国历史悠久的中药文献中已有记录,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
枸杞子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常见的补益佳品,在中药中被推崇为“滋补肝肾、明目益气”的珍贵中药,因其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压、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而备受青睐。
此外,枸杞子具有多种营养成分,如氨基酸、糖类、有机酸、多糖、甾醇类和微量元素等,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
本文将对枸杞子的药理学作用和药膳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膳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枸杞子的化学成分1.氨基酸枸杞子中富含多种氨基酸,特别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和大量的谷氨酸。
经分析,枸杞子中的氨基酸含量可占总重量的16%左右,枸杞子中的谷氨酸含量约为其他氨基酸的2倍左右,且谷氨酸在人体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改善人体心脑血管功能,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糖类枸杞子中含有大量的多糖类物质,如枸杞多糖、多糖DNA及其他多糖,其中枸杞多糖含量最为丰富,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肿瘤等多种保健功效。
此外,枸杞子中还富含单糖、双糖和多糖等糖类成分,可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3.有机酸枸杞子中含有多种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等,这些有机酸具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维持人体酸碱平衡等多种作用。
4.甾醇类枸杞子中含有丰富的甾醇类物质,如β-谷甾醇、蜜环菌醇、β-胡萝卜素等,这些物质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如调节血脂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等。
中药药膳学课程论文

中药药膳学课程论文中药药膳学是一门融合中医药理论、营养学和食疗学的学科,它将中药与食材结合起来,通过制作食物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功效。
中药药膳学课程在现代健康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中药药膳学课程的重要性、实施方法、课程设计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中药药膳学课程的重要性随着现代饮食和生活的改变,人们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引人注目,中药药膳学课程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推出的一种课程。
这门课程不仅包括中药知识和烹饪技巧,还有营养学和食疗学的知识,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意识。
中药药膳学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食物中有效成分的作用,了解人体吸收和代谢,作为一种主动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中药药膳学课程的实施方法中药药膳学课程的实施方法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在理论教学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中医药理论、中药的分类、功能和作用等知识。
在实践部分,学生可以学习到烹饪手法和技巧,制作一些中药药膳食品。
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精准的中药材的量用法和药食同源的烹饪方法,进而促进身心健康。
三、中药药膳学课程的课程设计中药药膳学课程的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1.课程内容: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以及健康状况,确定合适的授课内容。
内容可包括中药的种类、服用方法、烹饪手法和注意事项等。
2.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讲座、实验、手工制作、互动交流等,注重实际操作和实际应用。
3.考试方式:采用开放性的考试方式,例如论文写作、观察、实验结果的报告、口头报告等,以测试学生在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并应用知识。
四、中药药膳学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中药药膳学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两个方面,即健康饮食和疾病预防。
1.健康饮食:学生通过中药药膳学课程学习到中药中有效成分的作用以及掌握药食同源的烹饪方法,利用这些知识来制备健康、美味的食品,促进健康饮食意识的增强。
2.疾病预防:中药药膳学课程更着重于通过食物、草药的调理,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华药膳论文3000字

中华药膳论文3000字篇一:中华药膳(文本)中华药膳目录第一篇药膳理论第二篇消化系统疾病食疗药膳第三篇呼吸系统疾病食疗药膳第四篇泌尿系统疾病食疗药膳第五篇心血管疾病食疗药膳第六篇感觉器官疾病食疗药膳第七篇手术后食疗药膳第八篇消暑药膳第九篇美体养生药膳第一篇药膳理论一览古话药膳我国传统医药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相应,比如我们民间所用的药膳.就是结合日常防治疾病的一些传统疗法。
古书《周礼·天官》记载:“春发做宜食酸以收敛.夏解缓宜食苦以坚硬.秋收敛吃辛以发散,冬坚实吃戚以和软”。
这是当时人们对四季饮食养生方法的归纳,中同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斋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义载“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几,锌肉果蔬,食养尽之”说明药物以治疗、食物以养的关系。
我国第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食物可以当作药物来应用,如红枣、芝麻鸿蛋、葡萄、芹菜等,开创以食当药之例。
中国最早的热病学和内科学著作——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许多药食结合的方剂。
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百合鸡子黄汤、甘草小麦大枣汤等.是用汤剂来治病的。
盛唐时期孙思邈的《于金要方·食治篇》是我国第一篇专论食疗的论文.提出了饮食治疗的概念.记载了大量的药食结合的食品和方剂,如乌鲤鱼煮汤治疗水肿病,现在还常应用他的弟子盂洗写了《食疗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饮食疗法的专著.汁三卷二百二十七条.书中最早}己载了花粉食品。
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是一本老年人食疗的专著。
元代忽思慧《饮脯正要》中载有育婴、妊娠、饮膳、卫生,食性禁忌等,是一本营养学专著。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食物400余种、药酒75种、药粥42种.对代的药膳进行了汇总。
在我国食疗,药膳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明确了食物与中药相结合的关系。
在中医理沦指导下.药以治疗.食以养生;以食佐药来治病.以药佐食来养生,构成了我国独特的食疗药膳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膳学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经济学院班级:金融一班姓名:曾媛学号:201140819107 课程论文题目:当归的药用价值课程名称:中医药膳学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课程论文题目——当归的药用价值学生:曾媛(经济学院金融一班,学号201140819107)摘要:本文是讲述当归的植物形态,采集,化学成分,炮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用法与用量,宜忌,选方,临床应用等多个方面来体现当归的药用价值。
关键词:当归,补血物质,药膳一当归的概述1.中文名:当归(《本经》)。
2.类别:根类。
3.异名:干归(《本经》)。
4.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
5.植物形态:当归,又名:薜、山蕲、白蕲(《尔雅》),文无(崔豹《古今注》)。
多年生草本,高0.4~1米。
茎直立,带紫色,有显明的纵直槽纹,光滑无毛。
叶2~3回单数羽状分裂,叶柄长3~11厘米,基部叶鞘膨大;叶片卵形;小叶3对,近叶柄的1对小叶柄长0.5~1.5厘米,近顶端的一对无柄,呈1~2回分裂,裂片边缘有缺刻。
复伞形花序,顶生,伞梗10~14个,长短不等,基部有2枚线状总苞片,或缺如;小总苞片2~4枚,线形;小伞形花序有花12~36朵,小伞梗长0.3~1.5厘米,密被细柔毛;萼齿5,细卵形;花瓣5,白色,呈长卵形,先端狭尖,略向内折,无毛;雄蕊5,花丝向内弯;子房下位,花柱短,花柱基部圆锥形。
双悬果椭圆形,长4~6毫米,宽3~4毫米,成熟后易从合生面分开;分果有果棱5条,背棱线形隆起,侧棱发展成宽而薄的翅,翅边缘淡紫色;横切面背部扁平,每棱槽中有油管一个,接合面有油管2个。
花期6~7月。
果期7~8月。
二当归的采集一般须培育3年才可采收。
秋末挖取根部,除净茎叶、泥土,放在通风处阴干几天,按大小分别扎成小把,用微火熏于令透即得。
本品带油性,易霉败、虫蛀,必须贮存干燥处。
逢霉雨季节,须用硫黄熏过或适当的烘透。
干燥的根,可分为3部:根头部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及支根梢部称"归尾"。
中医药膳学论文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中医药膳学论文论文题目:中医药膳学特点认识及应用范围探讨年级专业:11中药学本班***名:***学号:*************师:***评阅教师:宋宇鹏完成日期:2013年11月28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中医药膳学特点认识及应用范围探讨学生:郝艳杰专业:中药学指导教师:宋宇鹏摘要总结课本中中医药膳理论知识,结合中医药膳理论探讨了药膳理论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在中医药理论中的意义,还有对中医药膳的特点的认识以及药膳理论应用范围的探讨关键词:药膳;中医理论;文献;整理;研究;,AbstractThe 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dicinal food characteristic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scope of the studyStudents: Hao YanjieIndustry: Chinese materia medicaTutor: Song YupengPick toSummary in the textboo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dicinal food theory knowledge, theory of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TCM herbal medicinal food is discussed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edicine medicinal food and medicinal food theory application scopeKey words: medicinal food; The 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The literature; Sorting; Research;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一、中医药膳的特点之认识 (1)(一)注重整体,辨证施膳 (1)(二)防治兼宜,效果显著 (1)(三)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2)二、药膳理论应用范围的探讨 (2)(一)预防疾病,摄生自养 (3)(二)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功能 (3)(三)抗衰益寿,治漫性病 (3)(四)药膳分类的整理研究 (3)1、按性状分类 (4)2.按制作方法分类 (4)3.按药膳作用分类 (4)结论 (5)参考文献 (6)致谢 (7)中医药膳一直都是中华民族医学宝库中的瑰宝,是传统医学与饮食文化有线融合的结晶。
中医食疗药膳论文范文优选

中医食疗药膳论文范文优选题目:媒体时代宣传食疗养生药膳的方法研究摘要:药膳起源于我国几千年来的民间传统饮食习惯和中医食疗配方。
药膳是以传统的中医学结合现代烹饪学和营养学为理论支撑研发出的药膳配方, 将中草药与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材搭配在一起, 并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方法制作而成的色、香、味、形俱全的美味食品。
食疗药膳因其具有养生健体、延缓衰老、促进机体康复等药用效果, 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传统的养生药膳的推广大多是利用电视广告、书籍进行宣传, 宣传方式的单一性药膳的推广相对艰难。
关键词:养生药膳; 四季药膳; 现代媒体; 户外媒体一、中医食疗药膳简述。
自然万物都是相互影响, 相伴相生。
人也受自然的影响, 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食材, 养生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春夏秋冬应如何合理进行药膳养生也是有讲究的。
春季是万物之始, 应多食清淡蔬菜及豆类食品;夏季暑热夹湿, 饮食应以甘寒清淡为主;秋季凉风初起, 燥气袭人, 应多吃些萝卜、杏仁, 可以清肺降气化痰;冬季寒冷, 应多吃些牛羊肉等温热性食品。
二、现代媒体在养生药膳的推广中的应用。
题目:浅谈中医食疗与五行结合在现代养生中的应用摘要:中医食疗是通过调节理饮食结构、改变饮食不合理性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 五行即金、木、火、土、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构成物质世界, 维持自然界的相对稳定。
食物也可对应五行中的不同属性, 中医食疗即探讨个体五行与食物五行的相互作用关系, 参考个体的实际情况、季节变化和一天中的五行周期合理搭配食物, 达到养生的目的。
关键词:食疗; 养生; 五行; 五味; 中医护理中医食疗是人们运用于养生的传统习惯, 通过中医理论调理饮食结构从而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
中医食疗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调节人体各项脏器的功能, 使人自身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1]。
但是不同食物有着其特定的性质, 这些性质又对应着五行中不同的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药膳
中华药膳--这枝医苑奇葩,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岁月,发展成像今天这样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制作方法的一门学问。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由此受到启发,春秋战国是药膳的萌芽时期,《内经》中记载了“半夏粳米汤”,《金匮》中记载了“当归羊肉汤”,药膳经历代医家的整理、收集,逐渐发展成今天这样内容丰富,疗效肯定,影响深远的保健方法。
现代营养学的研究大大推进了药膳的发展,药膳正走上中西医结合的良好发展之路,必将对百姓健康和生活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
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和饮食文化共同孕育的一枝奇葩,既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又是防病治病之有效措施,故历来受到人们的青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疾病模式的改变以及受到“回归大自然”思想的影响,药膳这种药食结合、养疗一体的传统医疗保健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国药膳学的。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药膳研究培训机构、药膳餐厅纷纷建立,部分医院、康复中心相继成立了药膳食疗科,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多。
但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作为一门性学科,药膳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低水平的重复,其应用价值也远未得到应有的体现。
就以下几方面来讨论:
1 加强基础研究,深化药膳理论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基础研究,药膳也不例外。
药膳是以食物和中药材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兼具药物防病治病和食品营养保健双重作用的食品,其配伍、组方和运用均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和防治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其加工制作过程则需要以烹饪理论为依据。
所以,如果脱离了中医理论和烹饪理论的指导,药膳的发展就失去了源头活水。
为了强化基础研究,促进药膳理论的发展,首要的问题是培养药膳研究的专门人才,促进学科的独立发展。
2 提倡学科分化,培养专门人才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为世人叹为观止的饮食文化,也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
药食同源,药膳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烹饪技艺相结合形成的专门学科,是中医学和烹饪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机结合、共同孕育的产物。
药膳学综合了这两门学科的理论,其理论基础源于中医理论体系,其加工制作方法源于烹饪技艺,两者缺一不可。
药膳学的渊源和特点决定了药膳学科的从业人员必须既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造
诣,又具备烹饪学、饮食营养学的专门知识。
所以,培养兼具相关学科知识的专门人才是促进药膳学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
3 整理存世文献,挖掘有效配方
药膳具有药食结合、养疗一体、风味独特、疗效确切等特点。
应用药膳的终极目的是充分利用药物和食物的性能、功效,来调整身体各方面的生理功能,以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
提高药膳疗效是促进药膳学发展的重要环节。
食疗学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
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难以计数的药膳食疗配方,这是药膳学发展的不竭源泉。
为了提高药膳的疗效,体现其实用价值,当务之急是系统整理古代药膳文献。
首先要分类汇集药膳方剂,从专业的角度筛选有代表性的养生治疗方剂;之后要利用研究方法将筛选的处方进行观察,从中挖掘出疗效确定、适合推广的有效配方。
否则,药膳只能沦为豪华宴席上的点缀或成为民众的安慰,并最终失去生命活力。
4 注重普及教育,提高民众认识
药膳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防治有了更高的要求,普遍追求安全有效的无伤害性保健治疗措施,从而使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药膳食疗在养生保健及各种慢性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然而,由于传统文化的逐渐淡化,人们对中医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少,对中医理论的认知越来越困难。
所以,人们虽然有利用药膳防治疾病、实现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但在运用药膳的过程中却存在不可避免的盲目性,误补、蛮补造成的悲剧也不鲜见。
所以,民众不仅需要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药膳常识,更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药膳师对其饮食生活予以督导。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注重普及教育,提高民众的认识。
5 规范药膳市场,进行资质认证
将药膳推向市场,但现在的药膳市场并不规范。
由于利益的驱使,药膳受到很多餐饮业的追捧,很多餐饮从业人员在不具备起码的中医常识的情况下从事药膳制作,只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地制作几个所谓的药膳菜品。
在配伍完善的药膳食疗方中,要求其中的各种原料在寒热性质上要一致,五味取舍要合理,归经选药要准确,功效主治要协同,使成品的整体作用远优于每一种原料作用的总和,以取其最佳疗效。
所以,规范配伍、合理是药膳的基本要
求,否则,不仅不能发挥药膳的优势,反而使人们对药膳的作用产生怀疑、甚至形成抵触情绪。
6 开展市场研究,开发药膳产品
药膳食品不独为国内民众所习用,而且逐渐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
由于食疗药膳食品不但能防病治病,有利于人体健康,并能丰富人民生活,使饮食品种增加新的内容,所以广大民众对其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均有很大的提高。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药膳食品的制作加工应该突破传统的方法,与时俱进,才能步入化工业生产的行列。
传统的药膳食品可以通过创新剂型、改进加工方法、合理引进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大规模生产等方式适应需求。
总之,药膳学具有综合性、实用性的学科特征,其发展是涉及多学科、多环节的系统工程,为继承、发掘和宏扬中国药膳事业,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发展、科研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更好的造福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