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半夏类方
半夏与半夏类方解

半夏与半夏类方解1 首明半夏辛散之势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女性朋友,历经手术大难,虚羸体瘦,神疲乏力,面㿠少气,手足冰凉,自觉不足,便想从零基础开始学中医,学神农尝百草拿自己做实验学习药物,吃下半颗米粒大小的半夏,竟吃出了心下堵塞感,一位“江湖郎中”告诉她,再吃点炮附子就好了,依言执行,心下堵塞感迅速消失。
根正苗红的中医学院学子一听说就开始跳脚,“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庸医祸人。
不得已下,该朋友只得小心翼翼地质询江湖郎中,“老师傅,何解?”老师傅不紧不慢,呷一口茶,道“半夏具辛散之势,用于打开身体的结,你服下半夏有反应,即身体有结未开,但反应出心下堵塞感,欲开不得,需借把力,考虑你的身体情况,用点扶阳的附子恰恰合适。
”以药物偏性调整自身能量的转化,疾病自有出路。
在《本草备要》中载半夏可用于救暴卒,如遇五绝,以半夏末吹入鼻中取嚏,半夏辛香开窍之力可见。
此病案中半夏-附子配伍适宜,但不是所有情况下都可以这样配伍,这也是前人训诫的由来,“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三阳表证内陷成结胸,病在三阳,火结之势,用半夏-附子如抱薪救火,正治当以苦泄。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三阴表证内陷为痞证或痞结,是半夏的主战场。
半夏与半夏类方方证在现代人群体中应用极广,不得不感叹,今时之人,嗜食肥甘厚味、饮食无节无律、以酒为浆,负荷之重不断压榨生命的保质期;久坐、葛优瘫、缺乏运动,层叠又无处宣泄的压力、昼夜颠倒、恶劣的睡眠质量,以妄为常,人体气机的正常循环运作的道路受阻,气结于心下,精竭真耗,百病遂生。
2 次明半夏平和之性药物的寒热常常与药物的毒副作用相关联,大毒之品,大热者居多,热毒性暴,破坏力强,肉眼可辨;性寒而有毒者缓用积聚,毒因难究。
而提起半夏一个略微纠结的问题是总有言论诋毁半夏有毒,医院、药店常用之品为姜半夏、制半夏,以相反相成之说生生将半夏与生姜组成了伴侣,半夏非制不敢用也隐隐困住了医家的双手。
茯苓半夏汤10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组成:茯苓(去皮)1钱,半夏(姜炒)1钱,陈 皮1钱,苍术(米泔浸)1钱,厚朴(姜炒)1钱, 砂仁5分,藿香8分,乌梅1个,干姜(炒)3分, 甘草3分。 炮制:上锉1剂。 功能主治:水寒停胃作呕吐者。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徐徐服。
3《回春》卷三。
组成:茯苓1钱,半夏(姜汁炒)1钱,厚朴(姜 汁炒)1钱,干姜(炒)5分,丁香5分,官桂5 分,砂仁5分,陈皮1钱,藿香8分,柿蒂1钱,茴 香7分,沉香3分,木香3分,甘草3分。 炮制:上锉1剂。 功能主治:水寒停胃发呃。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磨沉香、木香同服。
8《不知医必要》卷一。
组成:制半夏(醋炒)4钱,茯苓2钱,甘草2 钱。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中暑忽然昏倒。 用法:每服2钱,白汤调下。
9《伤寒全生集》卷三。
组成:茯苓、半夏、枳实、桔梗、厚朴、大腹 皮、木通、苍术、陈皮。 功能主治:水结胸,但头汗出,心下满,揉之汩 汩有声者。
10《宣明论》卷六。
6《杂病源流犀烛》卷四。
组成:赤苓、半夏、陈皮、苍术、厚朴。 功能主治:痰饮呕吐。
7《全生指迷方》卷三。
组成:茯苓4两,半夏2钱半(汤洗7遍),旋覆 花3钱,甘遂(锉末,炒)1钱。 功能主治:酒疸。心下懊痛,足膝胚满,小便 黄,面发赤斑,由大醉当风入水,湿加于热,内 蒸脾气。 用法:上(口父)咀。水2盏,煎至1盏,去滓, 将甘途末分2服,用药汁半盏调服。以利为度。
4《同寿录》卷三。
组成:半夏1钱5分,白术1钱,白茯苓1钱,甘草5 分,陈皮6分,缩砂仁8分。 功能主治:恶阻,呕吐不止者。 用法:研,水煎服。
5《伤寒全生集》卷三。
组成:茯苓、半夏、生姜、陈皮、厚朴。 功能主治:心下有水,呕分(去皮),半夏1钱,生姜1分(取 汁),黄芩1分(去腐),甘草1分,红皮1分(去 瓤)。
【家庭必备】半夏泻心汤类方

• 辨证:脾胃寒热错杂
• 立法处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用半夏泻 心汤化裁:
半夏12g 干姜8g 黄芩10g 黄连3g 党参 10g 炙甘草6g 大枣18g 煅瓦楞子30g 高良 姜9g 制香附9g。7剂。
• 药后上腹部痛止,反酸、恶心基本消失。大 便较以前正常。继续以此方出入,服至21剂。 上腹部疼痛未再复作。
几点说明
• 关于热(火)证的特征
从10个方面诊察:舌、脉、面、目、声、 气息、喜恶、饮、食、二便。
• 有病则病受之
实者泻之,热者清之。大黄黄连泻心汤大苦 寒泻之。重者可用黄连解毒汤,甚至栀子金 花汤。清热解毒之品:蒲公英、白花蛇舌草、 金银花抗菌,预防肿瘤。
高某某的医案:
2011年8月11日的微博:
几个相关汤证的寒热虚病变量的比较
1
1
1
2
2
2
3
3
3
连理汤证
一个有代表性意 义的汤证,热少, 寒、虚重。
理中汤证
又一个有代表性 意义的汤证,无 热,脾胃气虚、 寒气壅聚。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也是一个有代表性意 义的汤证,无寒,无 脾胃虚,只是热邪壅 聚。
半夏泻心汤方剂结构分析
半夏泻心汤=X+Y+Z X、Y、Z是苦寒清热、辛温散寒、甘调补中三组
2.慢性食道炎 3.急、慢性消化不良 4.胃肠动力不足 5.急、慢性胃炎 6.胃、十二指肠溃疡 7.肠道慢性感染性炎症 8.肠易激综合征 9.慢性结肠炎
及
10.克隆氏病
肌 层
11.慢性肛门周围病变
12.急、慢性肝炎……
中焦寒热错杂与脾胃虚弱病变三维示意图
Y:寒气
Z:脾胃中虚 0
X :热气
半夏泻心汤证:证素量的分析
中医十大类方方证

中医十大类方方证作者:徐海一:桂枝类方(1)桂枝体质:形瘦肤白纹理细,肌肉较硬肌表湿,腹部扁平腹肌紧,唇淡红暗目有神,舌体柔,色暗淡,舌面润,苔薄白,各种汗证接踵来。
敏感寒冷及疼痛,易感伤风心悸动,易肌挛,易便秘,睡眠浅,或多梦,桂枝类方投多中。
(2)桂枝证:发热感,身热感,甚或自汗易出汗,恶风关节痛,敏感冷和寒,腹部上冲搏动悸,易惊烘热失眠。
(3)桂枝汤方证:发热自汗恶风,肌挛拘急悸上冲,脉浮虚缓大无力,苔薄白,舌质暗淡红。
(4)桂枝加附子汤方证:皮肤湿冷汗,脉弱浮大见,关节疼痛四肢挛。
体痛手足冷,寒疝腹中痛,脉象沉迟舌质淡。
(5)小建中汤方证:虚弱型,慢腹痛,烦热起,心悸动,腹肌紧张腹扁平,苔少,舌质嫩。
(6)桂枝加大黄汤方证:桂枝证,兼便秘,持续腹痛拒按,看其舌苔厚干。
(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胸腹动悸易惊,自汗盗汗失眠梦,脉浮大而无力,苔少舌质嫩红。
(8)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厥寒麻木冷,青紫疼痛脉细形,头腹腰腿脚痛,舌淡苔白可用。
(9)温经汤方证:月经不调血暗块,手足心热又恶风,自汗午后发热感,或有恶心头痛,腹壁无力急胀痛,唇燥舌质暗淡型。
(10)炙甘草汤方证:三五不调脉无力,倦怠消瘦面憔悴,舌苔薄,或无苔,头昏失眠多梦随,虚烦便秘动悸。
(11)苓桂术甘汤方证:心下动悸或眩晕,气上冲胸振水音,腹部软弱胸胁满,小便不利或浮肿。
(12)内有瘀血特征:痛处固定不移,出血易凝紫黑,舌紫面晦暗属瘀。
(13)桂枝茯苓丸方证:下腹包块按压痛,头痛昏晕烦悸痛,舌暗或有紫点,面红或紫红。
(14)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胸背闷痛心下痞,便秘便干燥难解,舌面干腻舌苔厚,舌质暗而有瘀点。
(15)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剧烈关节肿痛,有汗发热恶风,面色暗黄或浮肿,脚浮肿。
二、麻黄类方(1)麻黄证:头痛寒热骨身痛,无汗咳喘鼻塞,浮肿,溲约。
(2)麻黄体质:肌肉发达或偏松,体形略胖肤黄黑,血压不高唇暗红,体壮无汗肤燥粗,舌淡苔白口不干,寒喘鼻塞流清涕,感觉迟钝头沉重,汗出不畅易汗闭。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半夏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半夏半夏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地下根茎,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浙江等地,以四川者所产者质量为好。
半夏药材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神农本草经》谓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伤寒论》人18方次,《金匮要略》人36方次。
●原文考证最大量方( 2升):大半夏汤大半夏汤治“胃反呕吐者”(十七)次大量方(1升):麦门冬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厚朴汤麦门冬汤治“大逆上气,咽喉不利”者(七)。
小半夏汤治“呕家……不渴”(十二)。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十二)。
半夏厚朴汤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
“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千金》)。
从上可见,大剂量半夏用于治疗呕吐以及咽喉部症状。
最简方(2味):小半夏汤、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半夏麻黄丸小半夏汤治“呕家……不渴”(十二);‘‘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十七)。
半夏干姜散治“干呕吐逆,吐涎沫’’(十七)。
生姜半夏汤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十七)。
以上3方均为半夏配姜,用于治疗呕吐而不渴或吐涎沫者。
半夏麻黄丸主治“心下悸者”(十六)。
次简方(3味):苦酒汤、半夏汤苦酒汤为半夏与苦酒、鸡子白同用,治“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312)。
半夏汤为半夏与桂枝、甘草同用,治“少阴病,咽中痛,,(313)。
以上两方均治咽痛。
加半夏汤:葛根加半夏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加半夏汤、越婢加半夏汤葛根加半夏汤治“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33)。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若呕者”(172)。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加半夏汤治“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十二)。
以上3方因呕加半夏。
越婢加半夏汤治“咳而上气,……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七);而无半夏的越婢汤则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十六)。
中医十大类方

中医十大类方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中医十大类方1.桂枝类方 6.石膏类方
白面书生选桂枝舌面干燥选石膏
腹拘自汗皮肤湿脉洪渴饮汗滔滔
心悸怔忡气上冲无形燥热病危重
疹疮频发痛四肢莫将内热当发烧
2.麻黄类方 7.黄连类方
张飞面目选麻黄烦躁不寐选黄连
表闭无汗冷热强脉象滑利痞痢缠
喘咳黄汗头身痛心肝胃火湿热毒
多寒多湿尿不长舌红干老苔黄粘
3.柴胡类方 8.干姜类方
面色青黄选柴胡痰唾清稀选干姜
多郁多滞多计谋腹胀腹痛呕断肠
口苦咽干呕眩晕苔白黑腻舌质淡寒热往来止或休恶寒不渴喜热汤
4.大黄类方 9.附子类方
内实火热选大黄萎靡蜷卧选附子舌红苔焦皮亮光脉微欲绝细如丝烦热闭痛腹壁紧四肢厥冷腹满痛便结溲赤喜寒凉已与衰亡近咫尺
5.黄芪类方 10.半夏类方
尊荣虚胖选黄芪主诉怪异选半夏畏风多汗便干稀痰痞呕恶眩悸多肢体不仁溃不敛咽喉常有异物感疏于远动不耐饥脸圆面暗唾满舌。
第四部分半夏类方

3、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 以皮肤苔藓样变及剧烈瘙痒为特征的慢性 炎症性疾病,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系 大脑皮质抑制和兴奋功能紊乱所致,精神 紧张、焦虑、抑郁、局部刺激(如摩擦、 日盼、多汗)以及消化不良、饮酒、进食 辛辣等均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第四部分 半夏类方
一、半夏厚朴汤
古代治疗咽中异物感的专方,有理气除胀、 化痰利咽的功效,适用于以咽喉异物感乃 至躯体感觉异常、腹胀、恶心为特征的疾 病。
经典配方: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 两、干苏叶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 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经验用量:
经典方证: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五条》)
1、咽中如有炙脔:
即咽喉异物感,也是咽喉口鼻不适感,这 是本方证最关键的指证。
1)咽喉异物感,如咽痛、咽痒、咽干燥、 咽中有粘痰、咽中有鱼骨梗阻感、恶心等;
2)口腔的异物感,如口腔粘腻感、口内异 味感、口腔的干燥感、舌体胖大感、舌麻 木、舌痛、舌烫、舌苔厚腻感等;
8、胃病腹胀:
慢性胃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 易激综合征等出现腹胀者。
合四逆散。 或者用藿香正气丸。此方中含有半夏厚朴
汤,本人常用来治疗伤食腹胀。
藿香正气散可用于胃肠型感冒,也可以作为 旅行外出水土不服,呕吐腹泻的药物。
9、肿瘤化疗后呕吐
梁耀君 等对26例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同 时辅以半夏厚朴汤煎剂口服。结果显示, 治疗组在控制呕吐方面达到了对照组的疗 效(P〉0.05),而在恶心持续时间 方面显著地短于对照组(P〈0.05) ,服用该中药煎剂未出现明显的毒副反应 ,因此,该方剂对于防治化疗所致的轻, 中度呕吐具有较好的作用。 (《辽宁中医 杂志》 1999年第26卷第4期,161-162页)
半夏系,夏扑姜系

半夏系,夏扑姜系展开全文半夏系:小半夏,大半夏,葛根加半夏汤,麻黄加半夏汤,越婢汤加半夏,茯苓饮合五苓散加半夏。
小柴胡汤系,半夏泻心汤系,温胆汤系,指迷茯苓丸。
半夏白术天麻汤。
夏扑姜系:半夏厚朴汤,厚朴麻黄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苏子降气汤,霍香正气散,三仁汤,连扑饮,霍香扑夏苓汤。
(《六经八纲用经方》,张立山)半夏:生品有毒,能戟人咽喉,使人呕吐,咽喉肿痛,失音,也有致死报道。
一般不宜内服,多作外用,但可随方入煎剂使用,而不宜入丸散剂使用。
生用以化痰止咳,消肿散结为主,用于疮痈肿毒,湿痰咳嗽等。
毒性机理见毒性研究报告。
2.清半夏:经白矾水浸漂或煮后,长于化痰,以燥湿化痰为主,用于湿痰咳嗽,痰热内结,风痰吐逆,痰涎凝聚,咯吐不出等; 3.姜半夏:经生姜、白矾制后,善于止呕,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喉痹、瘰疬等证; 4.法半夏:经甘草、石灰水制后,偏于祛寒痰,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用于寒痰,湿痰,胃有痰浊不得卧等。
亦多用于中药成方制剂中。
半夏不同之用量具有不同之功效,如6~12克具有和胃之功;10~20克则有降逆止呕,化痰畅中之效;若30克以能安神疗不寐;60克以上又具有镇痛之效。
【天津名老中医王士福】半夏秫米汤,秫米即俗所谓的高梁,古人称之稷,今或名为芦稷,如南方难得,则以薏米仁代之。
贵州名老中医石恩骏说,治顽固失眠症,百方无效者,又知其痰蕴胆腑,上扰元神,仿半夏秫米汤,用半夏30g,薏苡仁120g,煎煮90分钟,服之常有良效。
因半夏性温,如果需要用其治疗热证的失眠时,就需要讲究配伍运用了。
酸枣仁15克,半夏9克,五味子5克,水煎服。
也治失眠。
清代《冷庐医话》里面记载,用半夏、夏枯草各10克,浓煎,可以和治疗失眠。
用半夏治疗失眠,无非是为了祛中焦之痰湿,使上浮之火下潜而为治,而不是说半夏就是专治失眠的特效药。
同样,茯苓的安神作用,同样也是通过去中焦之湿而降心火。
超量使用半夏,在用的过程中如出现伤阴情况,可以不必减量易药,加入滋阴生津药纠偏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苏梗
紫苏有紫苏叶和紫苏梗,两者都入药,功 效稍有不同,苏叶发汗,苏梗和胃,能止 呕健胃除胀,按照传统习惯,通常用苏梗。 还有,苏叶煎出液发黑,而苏梗煎出的汤 液清淡些,患者心理上容易接受。
经典方证: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五条》)
1、咽中如有炙脔:
即咽喉异物感,也是咽喉口鼻不适感,这 是本方证最关键的指证。
如果咽痛,加桔梗10克、甘草5克。
6、咳喘
如支气管炎、胸腔积液等。 1)面目浮肿; 2)咳喘痰多; 3)胸闷腹胀、食欲不振; 4)齿痕舌、白腻苔。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载:“问曰:病者 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
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 炙肉,当微咳喘……”这一段,《皇汉医学 》也把它列为半夏厚朴汤的主治。
用原方,或八味除烦汤。
3、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 以皮肤苔藓样变及剧烈瘙痒为特征的慢性 炎症性疾病,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系 大脑皮质抑制和兴奋功能紊乱所致,精神 紧张、焦虑、抑郁、局部刺激(如摩擦、 日盼、多汗)以及消化不良、饮酒、进食 辛辣等均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四肢冷、胸闷腹胀、情绪抑郁低落者,加 四逆散;
第四部分 半夏类方
一、半夏厚朴汤
古代治疗咽中异物感的专方,有理气除胀、 化痰利咽的功效,适用于以咽喉异物感乃 至躯体感觉异常、腹胀、恶心为特征的疾 病。
经典配方: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 两、干苏叶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 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经验用量:
姜制半夏15-30克、茯苓20克、厚朴15克、 苏梗15克、生姜25克或干姜5克。以水1300 毫升,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 取汤液450毫升,分3~4次温服。
2)生殖器不适感:表现为阳痿早泄,或者性 欲亢进,或抱怨生殖器短小,或害怕婚后 生殖功能障碍。女性多有阴部不适感,或 抱怨有异味等。
3)皮肤不适感:搔痒、红疹、苔藓化、麻木 感、冷热感、蚂蚁行走感、多汗等;
4)头部不适感:眩晕、头皮麻木感、重压 感、疼痛感、肿胀感等。
5)胸部的不适感:胸闷、心悸、喜叹气、气 喘等。
焦虑不安:易接受暗示,多疑多虑,不断 地询问为什么?或不断地检查或服用各种
药物;对结果相当重视,往往忽略过程; 大多有较长求诊史。
3、舌红苔粘:舌质无明显异常或舌尖有红 点,或边见齿痕;舌苔多粘腻。
适用疾病
1、梅核气 2、舌觉异常 3、小儿厌食 4、小儿咳喘 5、各类神经症 6、咽喉病 7、食管痉挛、食道炎 8、胃病腹胀
1)咽喉异物感,如咽痛、咽痒、咽干燥、 咽中有粘痰、咽中有鱼骨梗阻感、恶心等;
2)口腔的异物感,如口腔粘腻感、口内异 味感、口腔的干燥感、舌体胖大感、舌麻 木、舌痛、舌烫、舌苔厚腻感等;
3)鼻腔异物感,如鼻塞、鼻痒、鼻涕倒流 感、经常擤鼻涕及清鼻、鼻腔异味感等;
2、或然证:
1)胃肠道不适感:表现为腹胀、嗳气频繁、 腹泻、食欲时好时坏,大多与情绪变化相 关;
神经性频尿
石某,女,54岁。2008年4月12日初诊。 患者2002年开始出现尿频,近日加重。 形体中等偏胖,营养状态尚可,肤色滋润
。表情丰富,说话语速快。自述喝水后每5 分钟即小便一次,有尿不尽感,小便无疼 痛及窘迫感,小腹时有胀满感,胸闷不舒 ,时有夜间坐起方感呼吸舒畅,咽喉至胸 口部满闷不适感,阵发性烘热汗出,早醒 。舌暗胖,脉滑数。
心烦、胸闷、咽喉红、舌红者,加栀子厚 朴汤;
4、痛经
患者多为女青年,伴有焦虑,月经前便开 始紧张不安,舌红脉滑者。
本方加黄芩、栀子、连翘;
5、咽喉病
如咽炎、扁桃体炎、咽喉源性咳嗽、声带 水肿、声带麻痹等。
1)局部检查充血并不明显,但患者有明显 的不适感;
2)咽喉痰多; 3)舌头齿痕明显;
1、神经症
以咽喉异物感为特征的神经症,如梅核气 、舌觉异常、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 恐惧症、胃神经症、心脏神经症、神经性 呕吐、神经性尿频、肠易激综合征、心因 性勃起功能障碍等;
本方可以缓解咽喉异物感、胸闷腹胀等症 状,从而给患者以疾病向愈的暗示。
杯弓蛇影
《晋书·乐广传》:乐广字修辅,迁河南伊 ,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 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 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 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 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 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 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张溪亭,喉中梗梗如有炙脔,吞之不下, 吐之不出,鼻塞,头晕,短气,耳常啾啾
不安,汗出如雨,心惊胆怯,不敢出门,
若稍见风,即遍身疼,至小便时,则小水
淋沥而痛,脉两寸皆短,两关滑大,右关 尤搏指,此梅核气证也。水煎半夏(四钱)、 厚朴(一钱)、紫叶(一钱五分)、茯苓(三钱三 分)、生姜(三分),使食后服,每用此汤调 理,多效。《孙氏三吴医按》
以上各种感觉异常均可以看作是咽喉异物 感的全身表现。
由于以口腔、舌、咽喉为主要症状表现区, 本人将本方证称之“口舌咽综合症”。
适用人群
1、形体特征:形体中等,营养状况较好,毛 发浓密,肤色滋润或油腻;眨眼频繁,表情丰 富,常眉头紧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心理特征:诉说怪异:话语滔滔不绝, 表述细腻怪异夸张,不断地诉说躯体的不 适感和异样感,咽喉异物感或粘痰多;
苏子降气汤《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紫苏子、半夏各二两半,川当归两半,甘 草二两,前胡、厚朴各一两,肉桂一两半 ,(一本有陈皮去白.一两半)。每服二大 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二片,枣子一个, 紫苏五叶,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拘 时候。治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虚 烦引饮,头目昏眩,腰疼脚弱,肢体倦怠 ,腹肚广刺,冷热气泻,大便风秘涩滞不 通,肢体浮肿,有妨饮食。
处方:制半夏12克,厚朴12克,茯苓12克 ,苏梗12克,枳壳12克,山栀子12克,黄 芩6克,连翘20克,六一散20克(包煎)。
药后十天患者复诊:频尿感明显好转,喝 水后小便能延长至30分钟一次,尿不尽感 好转,胸口满闷及呼吸不畅感已不明显。
2、舌觉异常
如舌痛、舌麻等,又称“灼口综合征”,老年 人多见。患者自述舌部有烧灼样疼痛、钝 痛或针刺样痛。疼痛对语言、饮食均无影 响,往往在患者集中精力于某项工作时消 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