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类方与附子类方(二)
《伤寒论》113方——四逆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四逆汤,典型医案4疑难病昏冒——胡希恕医案刘某,女性,50岁,1976年4月23日初诊。
近1个月来食则昏冒,甚至休克,下肢瘦弱不能站立,静卧少许时可复常。
自觉胃中冷,脉沉细,若薄白。
此属里虚寒甚,治以温中祛寒,予以四逆汤:炙甘草10克,干姜10克,制附片15克。
结果:服3剂,诸症已,迄今未复发。
《解读张仲景医学》论:此为厥逆证,厥阳独行于上也。
脉沉细者,少阴寒盛,则太阴中虚,阴盛而发厥逆,阴阳不交,所以昏厥。
四逆汤,温下焦之肾寒,以建太阴之中气,则阴阳互交也。
5寒厥——聂惠民医案刘某,女,59岁。
1974年12月诊。
患者因咳喘、心慌,住院治疗。
诊断为:慢性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治疗过程中出现心源性休克,经西药抢救,抗休克治疗数日,血压不能平稳回升。
乃至升压药之量、输液滴速稍慢,血压则呈下降之势。
血压不见回升,病情危重,欲求服用中药,故请余会诊。
病人精神萎靡,呈但欲寐之象,表现为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唯汗出如洗,绵绵不止,浸湿枕巾、衣衫,此正所谓“寒厥证”。
汗出阳散,虚阳欲脱,阴液将竭,已现阴阳离决之势,非回阳固脱不可挽回危候,故急投以大剂人参、附子,浓煎顿服,药后汗止,阳回液固,手足渐温,血压随之回升,休克得到纠正,诸证得以缓解。
《聂氏伤寒学》论:本案也是四逆汤证,而用参附汤。
人参建中,附子温下。
阴阳和则病愈。
手足厥逆,此是中寒,四肢失秉,阴阳不交也。
脉微欲绝者,经络与脏腑之阳俱虚也。
下寒阴盛,则上侵清阳。
上焦不通,浊阴不降,所以心慌咳喘,成心肺病。
附子人参,也是温下寒建中气,以降浊阴也。
6少阴证寒厥——范中林医案王某某,男,28岁。
成都市某厂工人。
病史:患者性情比较孤僻,善愁多郁,日久成疾,未予医治。
1947年初,发现胃脘长一包块,如拳头大,以手按之,活动、有声,但不痛。
急赴某地,请中医治疗。
所服之药,多系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之品。
治疗约半年,疗效不显,食欲日减,形萎神衰。
【伤寒论114药方详解:四逆汤类方】

【伤寒论114药方详解:四逆汤类方】95.四逆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6—12g 制附子9—15g干姜4.5—9g上3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分温再服,体壮者,制附子可用至15g,干姜用至9g。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主证:脉微细(沉迟或沉弱),面色赤,但欲寐,神情萎靡9四末厥冷,下利清谷,呕吐,无热恶寒,或大汗,或有微热,热留恋不已,小便清白或清长,舌质淡,苔白滑。
副证:四肢挛急,身体疼痛,腹中拘急,或腹胀满,口不渴或渴而喜热饮,脉浮迟.(临证加减)1.胃阳不足,下焦虚寒:常见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寒气上逆,呃逆频作,寒甚则剧痛难忍,面色苍白,神倦乏力,四肢不温,便溏,食欲不振,苔白润,舌质淡,脉细弱。
本方加吴茱萸、草豆蔻、怀山药、党参、高良姜、苏梗,以温中止呃.2.滑精:梦遗滑精时发,面色萎黄不华,全身倦怠,头晕耳鸣,四肢欠温,纳少,苔白舌质淡水滑,脉沉细或细弱.本方加金樱子、益智仁、菟丝子、刺猬皮龙眼肉或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之。
3.肾阳虚衰,肾不纳气:下焦肾气不足,肺失肃降,摄纳无权,咳喘不得卧,咳吐白痰清稀,面目微肿,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本方加五味子、补骨脂、细辛、或合金匮肾气丸治之。
4.脾肾阳虚:水肿腰腹以下为甚,反复不愈,两足内踝尤剧,阴囊湿冷,怯寒肢重,小溲量少色清,苔白薄,质淡,脉沉细.本方加车前子、肉桂、怀山药、白术、泽泻或合济肾气丸治之。
5.寒痹:肢体关节疼痛时作,遇寒尤甚,得温则缓,昼轻夜重,关节伸屈不利,苔白舌质淡,脉沉弦。
本方加桂枝、桑寄生、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细辛、鸡血藤或合乌头汤治之。
6。
风湿性关节炎: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关节不能伸屈,恶风寒,舌淡,苔白,脉沉弦。
本方加老鹳草、鸡血藤、薏苡仁、海风藤、白术,以健脾利湿,温经通脉.7。
脾虚胃寒久痛不愈者,加良姜、荜茇、台乌药、砂仁、郁金、香附。
8。
脾肾阳虚,膀胱气化不利者,与五苓散合方治之.9.风寒湿痹,有肾阳不足者,合独活寄生汤治之。
吕英论四逆汤

吕英论四逆汤此分析立足于本人参悟到的生命之本源与宇宙之本源是“一”不是二。
即理无二致,不二法门。
宇宙之本源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那个状态,称为天一真气,它是纯阳之物,就人类目前的认识它是集有形和无形于一身,但目前现代技术尚无法证实它,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呼吸之气,我们肉眼是无法看到、无法触摸到的一样,但人人皆知呼吸之气的存在。
正因为有此真气,才有今天人类可视的宇宙和万物。
这样治病究本,天一真气才是医者所求的这个本。
若立足天一真气,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的病皆为本气自病。
就人的生命而言,是天一真气这一本源在人身上的现象而已,呼吸之气也是在人拥有天一真气的前提下才能建立和体现的。
对生命的参悟我结合物种起源之论,提出一个八级元神的说法:如果说每一个今天的我是Ⅷ级元神的话,Ⅶ级元神是我的父母,Ⅵ级是万物,Ⅴ级是地球这个行星,Ⅳ级是太阳系,Ⅲ级是银河系,Ⅱ级是宇宙,Ⅰ级就是天一真气。
就先后天八卦而言,每一个今天的我这个生命体对应的是易经的后天八卦,四季四方对应东春震、南夏离、西秋兑、北冬坎,根据一年四季阴阳消长规律,四季中北方坎卦的一丝真阳乃是人之立命之本(清代〃郑钦安学术思想),所以治病的关键必是立足北方分析四季四方元气的强弱及其运行规律。
因以元气立论,四季阴阳变化均是元气这一气的变现,即六气归为一气。
而立足北方以元气立论的中药方就是仲景先师《伤寒论》中少阴篇的四逆汤。
临床难点是天地、宇宙、自然、生命之理的到位理解和药量,吾之参悟亦是立足河图洛书之数理。
就先后天八卦而言,先天八卦是体,后天八卦是用;就河图洛书而言,河图是体,洛书是用。
不论是河图还是先天八卦,相对天一真气而言,天一真气是体,先天八卦与河图是用。
这就是我参悟使用四逆汤的理论依据。
一、四逆汤之附子药量的分析附子的用量关键是如何理解河图北方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第一种:1、6肯定代表了这两个数本身;但更为重要的是一和六两个数后面的道理在医者开处方时能否理解其意。
十大名方之---四逆汤类方

十大名方之---四逆汤类方1. 四逆汤:(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323)少阴病,脉沉着,急温之,宜四逆汤。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症状:身疼痛(阴寒所致),下利(火不暖土,运化无力),手足不温,(阳虚),四肢拘急(寒性收引),或有发热(虚阳浮越),脉浮(虚阳鼓动所致),或沉,或迟(阴寒内盛)。
病机:阴寒内盛,虚阳浮越。
治则:散寒回阳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本方中,甘草量最大,一者解毒,二者缓峻,三者补土以伏火。
)2. 通脉四逆汤:(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厥逆,通脉四逆汤主之症状:下利,身热,面赤,脉微病机:虚阳浮越,阴寒内盛。
治则:回阳救逆散寒。
生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本方较四逆汤所主更重,人身一线真阳,散于顷刻之间,临床有时即见此证,用药无错,能愈者鲜见。
故要审时度势,发挥治未病,有病防变,阻止病情发展到此方证所主。
3. 白通汤:(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症状:下利为主,脉微细。
病机:少阴阴寒,外有表邪治则:散寒回阳,解表(对于此方,疑问甚多,注家解释也较多,但大多认为葱白为通阳。
个人认为,这样理解有待商榷,通阳为阳气郁遏不行所设,如四逆散之用柴胡枳实,当归四逆汤之通草。
我参考诸家,认为胡希恕先生所讲较为可靠,宗胡先生所论,此处葱白为解表之药,本方立意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同,但本方所主阳虚寒盛较麻黄附子细辛汤重,表邪较之为轻,故温阳散寒以附子配干姜,非单纯用附子,解表不用麻黄,因本方病机中,少阴虚寒太重,以麻黄解表,更易发散阳气,使仅存之一线真阳耗散,故易以性稍缓和之葱白。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一、组成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5~10克)、干姜一两半(6~9克)、甘草,二两(6克)。
二、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附子先煎一小时,再加余药同煎,取汁温服)。
三、歌括1.四逆汤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2.通脉四逆汤倍加干姜名通脉,温阳守中血脉畅。
3.四逆加人参汤人参加入四逆内,益气固脱效非常。
4.白通汤四逆加葱去甘草,方名白通擅通阳。
5.白通加猪胆汁汤白通再把胆尿配,阴盛格阳不二方。
6.参附汤又有参附合为剂,回阳救脱挽危亡。
四、功用回阳救逆。
五、主治1.少阴病。
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象微细。
2.太阳病误汗亡阳。
六、方解本方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剂。
《素问·厥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病至寒邪深入少阴,肾中阳气衰微,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外则四肢厥逆,恶寒踡卧,神疲欲寐;内则呕吐不渴,腹痛下利。
舌苔白滑,脉象微细,是不仅肾阳衰微,而且心脾之阳气亦衰,阴寒独盛之危候。
此时非大剂辛热不足以回阳破阴而救逆。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泻之。
”所以用大辛大热之附子为君药。
附子纯阳有毒,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剂,通行十二经,生用尤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干姜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伸发阳气,为臣药。
生附子有大毒,与干姜同用,其性峻烈,故又用益气温中之甘草为佐药,既能解毒,又能缓姜、附辛烈之性,合而回阳救逆,又不致有暴散之虞,故方名“四逆。
若服药呕吐,可用冷服法,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之意。
七、附方及方论1.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即四逆汤加人参一两(3克,另煎兑入)。
经方:四逆汤(回阳救逆)

经方:四逆汤(回阳救逆)四逆汤【原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又名】回阳汤【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论》【经典回顾】1、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3、病发热头痛,身体疼痛,若汗之,不差,脉反沉,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伤寒)4、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伤寒)5、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6、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饮实,不可下也,当吐之。
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7、大汗出,热不去,四肢疼而拘急,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8、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9、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伤寒)10、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伤寒)11、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12、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金匮)13、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麻黄汤。
(金匮)【组成】甘草姜附子【方解】1、生附子对里寒,它不走表。
很多癌症时会用到生附子;炮附子治表虚。
【禁忌】1、四逆汤证的血虚、阴虚不能加生地或麦门冬。
只能加人参。
【应用】四种用四逆汤的外证:1、骨节身体疼痛。
2、四肢厥逆,手脚冰冷。
3、小便清利,白白的没有颜色温度。
4、下利清谷,吃到什么就拉什么,肠胃完全不会吸收,没有蠕动。
四逆汤

四逆汤药物组成附子(君,一枚15g,生用,破八片),干姜(臣,一两半6g),炙甘草(佐使,二两6g),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1枚,干姜3两(18克),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剂歌诀温中散寒四逆汤,附子甘草与干姜,脉微欲绝可复元,四肢厥逆可回阳。
方剂功效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附注:“四逆汤”原文可能为“回逆汤”。
也即“回阳救逆”的意思。
根据遣唐使带去日本所抄录的《古本康平伤寒论》,年代显然比国内现存的《宋本伤寒论》要早。
且从文理上解读也应是回逆,而不会让药为逆。
日本藏版古本康平伤寒论,其中有夹注有旁注,有阙文(凡文字遗阙,或不可辨认,统以作阙文字样),其中四逆汤,都误成回逆汤。
(施启生)方剂主治少阴病,心肾阳衰寒厥证。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或太阳病误治亡阳者。
配伍特点本方大辛大热,重在温阳气,散阴寒,力挽元阳,少佐甘缓,破阴回阳而无耗散之弊。
辩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少阴心肾阳衰寒厥证之基础方。
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辩证要点。
药理作用①升压、强心、抗休克作用《中成药研究》(1983;2:26):以麻醉家兔的低血压状态为模型,观察四逆汤及其各单味成分所具有的效应。
结果:单味附子虽有一定的强心升压效应,但其作用不如四逆汤,且可致异位性心律失常;单味甘草不能增加心脏收缩幅度,但有升压效应;单味干姜未能显示任何有意义的生理效应。
由三药合方的四逆汤,其强心升压效果优于各单位药物组,且能减慢窦性心率,避免单味附子所产生的异位心律失常,提示该复方组方的合理性,也体现了中医“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之说的科学性。
《新医药学杂志》(1974;3:21):经观察,四逆汤注射液肌肉或静脉注射有以下作用:1.改善休克状态。
当心源性休克收缩压在80-60毫米汞柱时,经注射后1-20分钟,血压即上升至90-110/60-90毫米汞柱,其特点是作用温和,当血压恢复正常后就不再上升;严重休克血压降至零,可先用西药升压,继以四逆汤维持之。
方剂之四逆汤

方剂之四逆汤出自(《伤寒论》)[组成]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5g) 干姜两半(6g) 甘草炙,二两(6g)[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用大附子-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先煎生附子1小时,再加余药同煎,取汁分2次温服或频服)。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方解]本方所治少阴病系寒邪人中少阴或误用汗吐下法,损伤少阴阳气,阳衰阴盛所致。
阳气虚衰,机体失于温煦,故畏寒蜷卧、四肢逆冷;少阴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升降失调,则下利清谷、腹痛呕吐;阳气虚弱,不能温养心神,则神衰欲寐;阳虚鼓动血行无力,故见脉沉而微;舌淡苔白滑,为阳衰阴盛之象。
此为阴寒极盛、阳气衰微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逐寒,回阳救逆。
方用大辛大热的附子为君药,是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药,走而不守,生用尤能迅达内外,通行十二经脉,温壮元阳,驱散阴寒。
臣以辛热之干姜,守而不走,功专温中散寒,助附子破阴回阳。
附子与干姜一走一守,先后天并治,二者相须为用,相得益彩,使温阳救逆之力更强。
佐以炙甘草,-则益气安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调和诸药,并使药力作用持久;三则解附子毒性,又缓姜、附燥烈峻猛之性,使阳回寒散而无虚阳暴脱之虞。
甘草与干姜同用,还可增强温阳健脾的作用,使脾阳得健,化源不竭,生机不灭。
全方药虽三味,但脾肾兼顾,温补并行,药专力宏,可使阳回厥复,故名“四逆汤”。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大辛大热的姜附组合,回元阳与温中阳并行,先后天井治,脾肾兼顾;二是辛散温燥的姜附与益气甘缓的甘草同用,峻中有缓,散中有收,温中有补。
[临床运用]1.运用要点本方为回阳救逆以治寒厥证及亡阳脱证的基础方。
临床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舌淡苔白滑,脉沉微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阳气外脱,加人参益气固脱,回阳救逆;若汗出如油,阴脱于外者,加五味子、山萸肉、龙骨、煅牡蛎以敛阴固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逆汤类方及附子类方(二)四逆汤类方及附子类方(二)一、四逆汤类方1、大回阳饮方源:吴氏经验方组成:附子、干、肉桂、甘草。
功效:回阳救逆,大补元气。
主治:阳虚重症。
2、潜阳封髓丹方源:钦安创立,吴氏发挥组成:附子、肉桂、炙龟板、黄柏、砂仁、龙骨、牡蛎、紫石英、骨碎补、细辛、炒白术、甘草。
功效:扶阳潜阳、镇纳收敛。
主治:阳虚,慢性虚火证。
3、吴萸四逆汤方源:吴氏经验方组成:附子、干、甘草、吴茱萸、炒小茴香、香附子、炒花椒、乌药。
功效:回阳救逆,温肝顺气。
主治:阳虚肝寒证(水寒土湿木郁),脾肾阳虚证加肝气郁结证。
4、急救回阳汤方源:《医林改错》卷下组成:附子24克(大片)党参24克干12克白术12克甘草9克桃仁6克(研)红花6克功效:回阳救逆,活血化瘀。
主治:治霍乱,上吐下泻,转筋,眼胞塌陷,汗出如水,肢冷如冰。
5、椒附白通汤组成:生附子(炒黑)3钱,川椒(炒黑)2钱,淡干2钱,葱白3茎,猪胆汁半烧酒杯(去渣后调入)。
(此用仲景白通汤,与许学士椒附汤,合而裁制者也。
)功效:齐通三焦之阳,急驱浊阴。
主治:主治足太阴寒湿,舌白滑,甚则灰,脉迟,不食,不寐,大便窒塞,浊阴凝聚,阳伤腹痛,痛甚则肢逆。
摘录:要点:腹痛、胃脘痛、大便窒塞、舌白滑,甚则灰滑。
叶天士论肾厥:肾厥,由背脊而升。
凡冲气攻痛,从背而上者,系督脉主病,治在少阴。
从腹而上者,治在厥阴。
系冲任主病,或填补阳明。
肾厥汤:附子、干、花椒、葫芦巴、半夏、茯苓、汁。
椒附苓桂术远汤:花椒、附子、茯苓、桂枝、白术、远志。
以上两方治冲气攻痛,从背而上者。
椒附乌梅大半夏汤:花椒、附子、乌梅、半夏、干、人参、皮、汁。
(椒附:治肾气上冲;半夏、干、人参、皮、汁:通补阳明;乌梅、花椒、人参、干、附子:乌梅丸法,治疗厥阴。
)——此方治冲气攻痛,从腹而上者。
6、茵四逆汤方源:《伤寒微旨论》卷下。
组成:甘草2两,茵蒿2两,干1两半,附子1个(破8片)。
功效:温阳除湿退黄。
主治:阴黄。
病人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出。
阴黄。
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皮肤冷,心下硬,按之痛,身体重,背恶寒,目不欲开,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脉紧细而发黄。
7、实脾散(实脾饮)方源:《医方类聚》卷一二八引《济生》。
组成:厚朴(去皮,制炒)1两,白术1两,木瓜(去瓤)1两,木香(不见火)1两,草果仁1两,大腹子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白茯苓(去皮)1两,干(炮)1两,甘草(炙)半两。
功效: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阴水。
阳虚水肿,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厚腻,脉沉迟者。
方义:《医方考》:用白术、茯苓、甘草之甘温者补其虚,用干、附子之辛者温其寒,用木香、草果之辛温者行其滞,用厚朴、腹子之下气者攻其邪,用木瓜之酸温者抑其所不胜。
《金鉴》:脾胃虚,则土不能制水,水妄行肌表,故身重浮肿,用白术、甘草、生、大枣以实脾胃之虚也。
脾胃寒,则中寒不能化水,水停肠胃,故懒食不渴,二便不实,用、附、草果以温脾胃之寒。
更佐大腹、茯苓、厚朴、木香、木瓜者以导水利气。
盖气者水之母也,土者水之防也,气行则水行,土实则水治,故名曰实脾也。
8、附子理中丸方源:《局方》卷五。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3两,人参(去芦)3两,干(炮)3两,甘草(炙)3两,白术3两。
功效:温脾散寒,止泻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食少满闷,腹痛吐利,脉微肢厥,霍乱转筋,或感寒头痛,及一切沉寒痼冷。
二、附子类方1、补坎益离丹方源:《医法圆通》组成:附子桂心蛤粉甘草生功效:温阳养心。
主治:心悸,唇口紫绀、肢冷。
2、茵术附汤方源:《医学心悟》卷二。
组成:附子、茵、白术、干、甘草(炙)、肉桂(去皮)。
功效:温阳利湿退黄。
组成:阴黄身冷,脉沉细,身如熏黄,小便自利者。
3、温心通方方源:吴荣祖科研方组成:附子、肉桂、三七功效:温阳强心、活血通脉。
主治:阳虚心悸、心痛。
4、洗心汤方源:《辨证录》卷四。
组成:附子3克人参30克茯神30克半夏15克皮9克神曲9克甘草3克附子3克菖蒲3克生枣仁30克功效:通阳扶正,化痰开窍。
主治:阳虚阴盛,肝郁气滞,痰浊壅积,致患呆病,终日不言不语,不思饮食,忽歌忽笑,洁秽不分,亲疏不辨者。
5、参附汤方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附子、人参功效:回阳,益气,救脱。
主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汗出粘冷,四肢不温,呼吸微弱,或上气喘急,或大便自利,或脐腹疼痛,面色苍白,脉微欲绝。
现用于心力衰竭见有上述症状者。
方义:参附汤为峻补阳气以救暴脱之剂。
除上述主治外,凡大病虚极欲脱,产后或月经暴崩,或痈疡久溃,血脱亡阳等,均可用本方救治。
但一见阳气来复,病情稳定,便当辨证调治,不可多服,免纯阳之品过剂,反致助火伤阴耗血。
6、参附龙牡汤组成:附子、人参、龙骨、牡蛎、炙甘草。
功效: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潜阳、敛汗,扶正固脱。
)主治:心阳虚衰,突然面色苍白而青,口唇发紫,呼吸浅促,额汗不温,四肢厥冷,虚烦不安,右胁下并可出现瘀块,舌苔薄白,质暗紫,脉象微弱疾数。
7、沉香散方源:《圣惠》卷七。
组成:沉香1两,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槟榔1两,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附子1两半(炮裂,去皮脐),茴香子半两。
主治: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四肢逆冷,不思饮食。
方法:上为细散。
用法:每服1钱,不拘时候,以热酒调下。
8、小续命汤方源:《千金》卷八(注文)引《小品方》。
组成:麻黄、桂枝、防风、防己、杏仁、黄芩、人参、甘草、大枣、川芎、白芍、大附子、生功效::扶正祛风。
主治:正气虚,风邪外袭。
中风卒起,不省人事,神气溃乱,半身不遂,筋急拘挛,口眼喎斜,语言謇涩,牙关紧闭,厥冷;或顽痹不仁,风湿腰痛。
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
中风不省人事,涎鸣,反,失音,厥冷。
八风五痹,痿厥。
产后中风。
风湿腰痛;痰火并多,六经中风,及刚柔二痉。
(1)治中风不省人事,神气溃乱,半身不遂,筋急拘挛,口眼邪,语言謇涩。
(2)风湿腰痛,痰火并多。
(3)六经中风,及刚柔二痉方义:《千金方衍义》:小续命汤虽本古方,而麻黄、桂枝两方皆在其中。
以其本虚,必加人参驾驭麻、桂,发越在表之邪,又需附子直入少阴,搜逐在里之邪,不使外交攻,正气立断,续命之名,信乎不虚。
其余川芎、黄芩、防风、防己,不过为麻黄之使,以祛标热耳。
方治卒中风欲死,病死于暴,故用麻黄必兼杏仁开发肺气之逆满,殊不可缺。
《医方考》:麻黄、杏仁,麻黄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中风。
中风而有头疼、身热、脊强者,皆在所必用也。
人参、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补气;9、三乌汤方源:吴荣祖老师经验方组成:附子、草乌、川乌、细辛、桂枝、麻黄、甘草。
功效:温阳散寒、除湿通络、蠲痹止痛。
主治:重症痹证。
关节顽痛麻木、肿胀变形、四肢逆冷。
10、右归饮方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熟地2-3钱或加至1-2两,山药(炒)2钱,山茱萸1钱,枸杞2钱,甘草(炙)1-2钱,杜仲(制)2钱,肉桂1-2钱,制附子1至3钱。
功效:温肾填精。
主治:肾阳不足,腰膝痠痛,气怯神疲,大便溏薄,小便频多,手足不温,及阳萎遗精,舌苔淡薄,脉象沉细者;阳虚咳嗽;产妇虚火不归元而发热者;肾虚火衰,晕坠而痛;或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
11、地黄饮子组成:干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炮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麦门冬、石菖蒲、远志、生、大枣、薄荷功效: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舌苔浮腻,脉迟细弱之喑痱证。
方义:本方主治喑痱证。
“喑”指舌强不能言;“痱”指足废不能用。
其证由下元虚衰,虚火上炎,痰浊上泛,堵塞窍道所致,故河间选用滋补肾阴的干地黄为主。
王晋三曰:“饮,清水也。
方名饮子者,言其煎有法也”。
修园曰:“又微煎数沸,不令诸药尽出重浊之味,俾轻清走于阳分以散风,重浊走于阴分以降逆。
”方中以干地黄为主,用清水微煎为饮服,取其轻清之气,易为升降,迅达经络,流走四肢百骸,以交阴阳,故名“地黄饮子”。
12、全真一气汤方源:《氏锦囊·药按》卷二十。
组成:制附子、熟地、麦门冬、白术、牛膝、五味子、人参。
方歌:全真方意本归藏,术附人参配地黄,妙入麦冬牛膝味,相生相胜济坤阳。
功效:滋阴救火。
主治:阴分焦燥,上实下虚,上热下寒,阴竭于,阳越于外,斑疹热极烦躁,上喘下泻。
中风大病阴虚发热,吐血喘咳,一切虚劳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