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欧阳修的古文理和散文创作

浅谈欧阳修的古文理和散文创作
浅谈欧阳修的古文理和散文创作

浅论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散文创作

中文学院 0803班唐艳芳摘要:欧阳修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诗、词、古文方面都有卓著的贡献,他的为人和为文对后世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本文对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散文创作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

关键词:欧阳修;古文理论;散文创作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出生于绵州,自称庐陵。谥号文忠,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他积极倡导诗文革新,博学多才,诗、词、古文均为一时之冠,史学、经学方面也成就卓著,又喜欢奖掖后进,“唐宋八大家”中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他的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时有疏隽旷达气息。他的诗风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他的散文内容丰富,纡徐委曲,条达舒畅,抒情委婉,语言明白易晓;他的散文和古文理论创作在当时独树一帜,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欧阳修的散文创作是其古文理论的实践,其古文理论又造就了他散文创作的辉煌。

第一,在“明道”与“志道”的理论问题上,他对“道”作了前瞻性的务实而通达的新解脱,他的散文具有现实内容,而不再只是孔孟之道。

欧阳修继承了韩柳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实事。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与张秀才第二书》),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欧阳修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要有实质性的内容,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的文风。为此他专门写了《怪说》三篇,猛烈攻击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巧华纂组。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

离析圣人之意。”苏轼评其文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居士集叙》)。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这在他的政论文《朋党论》中有充分表现。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被吕夷简等人排挤,欧阳修等人上书言事,以“朋党”之名被贬,此后朋党之说喧嚣不息。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等革新派上台执政,欧阳修也由滑州召回,任太常丞知谏院,以夏竦等位代表的保守派反对“庆历新政”,散布流言,攻击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私立朋党,欧阳修写了《朋党论》以斥之。这篇文章主要阐述朋党有邪正之分。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对于小人用来陷人以罪、君子为之谈虎色变的“朋党之说”,作者不回避,不辩解,而是明确地承认朋党之有,立意新颖,另辟蹊径,这样作者先声夺人,便于使自己的立论立于不败之地。文章第二段对观点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小人无朋,惟君子有之。”。“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小人有朋,也只是在同利时暂时为朋,等到争夺名利时,就互不谦让,甚至互相残害,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伪朋。而君子“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他们会彼此同心共济,始终如一。他们之间的关系为真朋。进而提出了“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有力地驳斥了政敌的谬论,显示了革新者的凛然正气和国人胆识。张鼐在《评选古文正宗》卷九引顾回澜曰:“欧阳公《朋党论》,法至严而语至易。至严,所以别君子小人;至易,所以见忠诚刚正。公之文,前儒所未有也。”。文章后两段用历史事实加以证明自己的论点,更具有说服力,从正反两面对比中论证了人君用小人之朋,则国家乱亡;用君子之朋,则国家兴盛。文章反复曲畅,婉切近人,出语。新奇,成一家之说,引用史实,颇富论辩色彩,而排偶句式的穿插运用,又增加了文章议论的气势,使其论点更具有说服力。文章中没有一个字提到范韩等人,但却处处可见他们的身影,也没有一个字提到夏竦等保守人物,却也处处看到对准他们的锋芒。间接地驳斥比直接的更有效,可见作者的匠心独运,高明之处。,

第二,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他主张文道并重,且更重视文。他的散文穷而后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复古主义的文论都有重道轻文,甚至有完全把文学看作道统之附庸的倾向。欧阳修则与之不同,他对文与道的关系持有全新的观点。首先,欧阳修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答李诩第二书》)。其次,欧阳修文道并重,认为“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又认为“其言之所载者大且文,则其传也彰;言之所载着不文而又小,则其传也不彰”(《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此外,他更重视文,认为文具有独立的性质:“古人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与乐秀才书》),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不饰雕琢。《泷冈阡表》是这类的代表。

所谓阡表,即是墓表,是一种记叙死者事迹并颂扬其功德的文体。《泷冈阡表》是欧阳修在其父下葬六十年之后所写的一篇追悼文章,文章主要分两半,前半主要是称颂先人之仁德,回忆母亲在世时对自己说过的一些关于父亲的事迹,通过母亲的亲切委婉之语来追忆父亲美好的德行,同时也表彰了母亲的贤惠,“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其对欧阳修的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后半主要是记述家世恩荣,写父母亲死后所带来的荣耀,“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充溢着显亲扬名的思想。作者采取了避实就虚、以虚求实、以虚衬实的写作方法,巧妙地穿插了其母太夫人郑氏的言语,以她口代己口,从背面和侧面落笔。一方面以此为依据,追念和表彰其父的仁心惠政;另一方面,在表父阡的同时,也顺水行舟,同时颂扬其母德妇节,使一位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地凸现在读者眼前。父因母显,母受父成。这篇文章将欧阳修的孝子之心,率意写出,不饰藻饰,语语关情。薛瑄在《薛文靖公读书录》上说:“凡诗文出于真情则工,昔人所谓出于肺腑者是也。如《三百篇》、《楚辞》、武侯《出师表》、李令伯《陈情表》、陶靖节诗、韩文公《祭兄子老成文》、欧阳公《泷冈阡表》,皆所谓出肺腑者也,故皆不求工而自工。故凡作诗文,皆以真情为主。”细节描写细腻逼真,栩栩如生,特别是欧阳修之母讲述其父德行的那一部分,显得真挚感人,语言质朴,与一般墓志的夸张、藻饰者迥然不同。

第三,在散文创作上,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的文风,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欧阳修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

的创作实绩,起到了示范作用。他的散文不仅内容充实,气势旺盛,且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他对客观事物观察极其细致,体会甚深,因而往往能把事物复杂、细致的地方揭示出来。这就使他在表达方式上,具有文笔纡徐舒缓,千回百折,从容闲易的特点,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醉翁亭记》。

宋仁宗庆历五年(1065),欧阳修降职滁州太守,为政以宽,又遇丰年,于是记亭抒怀,娱情山水。其中写了《醉翁亭记》,文章构思新颖而奇巧,层次井然而曲折,“乐”是全文中心,首先作者用记游的笔法,由远景而入其山,由闻水声而见其亭,极富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之妙;太守与宾客在亭中作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写了山水之乐。其次写山间朝暮、云穴、晦明、四季佳景,以简洁之笔,运用对比,而生出无穷之乐;再写滁人游乐、太守宴乐、宾客之乐、禽鸟之乐,篇末点明太守与民同乐得主旨,“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现了人们欢乐的生活,反衬出作者本人在滁州任太守期间的政绩,反映出作者政治失意后寄情山水、排除抑郁情怀的生活态度,以及作者“民同乐”思想与的感情,这种写法层层推进,时又起波澜,在一波三折的跌宕中,传达自己的心意,既平易晓畅,又委曲蕴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太守之乐其乐”,深沉的感慨和精当的议论都出之以委婉含蓄的语气。行文骈散相间,语言优美,整饬而有变化,此外二十一个“也”字,二十四个“而”字的运用,使得行文纡徐婉曲,情韵丰饶,有一唱三叹之效果。

第四,在文体的承继上,他主张“以散文之气,运对偶之文”,即摒弃骈文的多“用事”、“用典”和雕琢浮艳的弊病,明确了骈散互补和承继问题。

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作品题材多样,各得其宜。除了古文之外,辞赋和四六也是他擅长的文体。他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散体为文、骈散结合是文赋的基本特征,其是一种以散文语势来抒情写志、抒发深邃的人生感悟的辞赋。其确立的标志是欧阳修创作的《秋声赋》。

《秋声赋》作于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众疾缠身,于是有人生易老的无奈感叹。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也如“赴敌之兵”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第

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通过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中的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议论又进一步展开,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进而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文章由自然之秋的残败萧瑟,写到人生之秋的枯槁憔悴,草木无情,尚且一岁一枯荣,有情之人,年华不再,忧思催老,又何关乎秋声?道出了作者十年宦海浮沉的深沉慨叹。“赋每伤于徘俪。如此有简峭、又精练、又径直、又波折,真是后学作文之点金神具也”(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此赋成功地继承了传统赋的问答体和“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的手法,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的特征,如“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渥然丹者为槁木,黝然黑者为星星”等等。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如“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杀。”用散句为成对偶句,增强了赋体的抒情意味。欧阳修的成功尝试,对文赋形式的确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欧阳修乃一代文章之典范。他为人忠诚、孝道、至情至性,其散文和古文理论创作除了借鉴前人之外还力主创新,别出心裁,精益求精,开一代文坛之新风,这便使得他被推仰于后世,为世人所传诵。王安石在《祭欧阳文忠公文》如此说:“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浅谈欧阳修的古文理和散文创作

浅论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散文创作 中文学院 0803班唐艳芳摘要:欧阳修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诗、词、古文方面都有卓著的贡献,他的为人和为文对后世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本文对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散文创作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 关键词:欧阳修;古文理论;散文创作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出生于绵州,自称庐陵。谥号文忠,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他积极倡导诗文革新,博学多才,诗、词、古文均为一时之冠,史学、经学方面也成就卓著,又喜欢奖掖后进,“唐宋八大家”中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他的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时有疏隽旷达气息。他的诗风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他的散文内容丰富,纡徐委曲,条达舒畅,抒情委婉,语言明白易晓;他的散文和古文理论创作在当时独树一帜,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欧阳修的散文创作是其古文理论的实践,其古文理论又造就了他散文创作的辉煌。 第一,在“明道”与“志道”的理论问题上,他对“道”作了前瞻性的务实而通达的新解脱,他的散文具有现实内容,而不再只是孔孟之道。 欧阳修继承了韩柳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实事。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与张秀才第二书》),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欧阳修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要有实质性的内容,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的文风。为此他专门写了《怪说》三篇,猛烈攻击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巧华纂组。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

论欧阳修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

论欧阳修“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 摘要: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他开山劈道,自成一家,形成其特有的独特风格——平易自然。他以其独特风格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在北宋文坛独树一帜,收到后人的推崇。 关键词:欧阳修平易自然风格原因影响 一、欧阳修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 欧阳修作为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在散文诗歌创作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是他的"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及其内在气质。欧阳修的平易自然,指的是平和简易、平易近人;天然资质、纯朴无华。用苏轼的话说,就是“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天下翕然师尊之。”[1]欧阳修的平易自然主要还是指的他文章的语言。宋初文章仍有艰涩之味,使人难以读懂。欧阳修在《答张秀才第二书》中说:“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提倡平易自然的语言风格。同样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证实了自己的理论。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道:“韩柳犹用奇重字,欧苏唯用平常轻虚字。”朱熹在《朱子语类大全》也指出欧阳修文章“好处只是平易说道理,初不曾使差异的字换却那寻常的字”。 [2] 欧阳修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北宋文坛独树一帜,受到后人的推崇。 欧阳修所作的《王彦章画像记》中,他一开始先对王彦章的忠义之节和勇敢善战进行高度赞扬,然后用“惜平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一句,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家传”材料,突出描绘王彦章以奇取胜的战绩,对于正史中不准确的记载进行辨析,然后又用“每读其传,未尝不想见其人”一句,转到画像上,写王彦章死了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他的怀念。整个传记,由历史到现实,把史传,家传、画像三项材料融为一体,曲折变化而又自然舒畅,后人经常都会把这篇跟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相提并论。 欧阳修为文“务求平淡”,他叙事作论抒慨,热衷于营造风声之美,他用虚字使他的文章有语气优柔,语意含蓄的一面。他不断重复使用虚字,用以曼引声韵、舒缓语气放慢节奏,使用语言婉转、情味绵远、神志毕出而文风柔婉平和。欧公重复使用虚字,著名例子是《醉翁亭记》。其文字简洁舒畅,通俗易懂,这也直接关系到他的“与民同乐”的理想,全文连用了二十一个“也”字作句尾,也是取它浅显易懂,平易自然的艺术效果。这些虚词的使用,不但使音律舒展,而且十分自然的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审美环境,让人能从中获得那种无限惬意和欢快的美的感受。陈善说:“俗文重于今世,盖自欧公始倡之。”[3]用我们今天的话就是,他文字的简明信通,容与闲易,正是他为民考虑的艺术。虚字的重复使用,有助于其平淡、自然文风的形成,有助于他的风神美的形成。《醉翁亭记》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了欧阳修对平易自然的整体认识,这一篇是欧阳修的艺术代表作品,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在散文主张和创作实践上,欧阳修强调“必得于自然”,提倡为文平易自然,对宋代其他五大家都有很大影响。曾巩在《与王介甫第一书》就转述过欧阳修的话:“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而”,可见他对欧阳修“取其自然”的教诲的重视。作为宋代文坛上广有影响的古文家,欧阳修文学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主张就是“尚简,提倡言简而意深”,他在《论尹师鲁墓志》中曾盛赞孔子的《春秋》“简而有法”。在理论渊源上,他的这一主张来源于刘知几《史通》。刘知几针对六朝“日伤烦富”、“芜声累句”的史传,提出了尚简的主张,

中国古代文学史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欧阳修的古文、辞赋和四六 一、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新风的文坛领袖。 二、欧阳修诗文革新主张: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可是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与柳开以来的复古派文论家有很大的不同。体现在: 1.反对西昆体和“太学体”。 2.对文与道的关系的全新认识:(1)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2)文道并重;(3)文具有独立的性质。 3.文道并重的思想的两重意义:(1)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2)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提高了文学的地位。 三、欧阳修的散文 1.古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1)他的有些议论文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这一类文章具有积极的实质性内容,是古文的实际功用和艺术价值的有机结合的典范。 (2)另一类议论文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 2.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如《五代史记》。 3.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文体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 4.在欧阳修笔下,古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古文的叙事、

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四、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的贡献(对词赋的改革): 1.欧阳修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对文赋形式的确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如《秋声赋》(P44特点、赏析)。 2.欧阳修对四六体进行了革新,常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且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从而给这种骈四俪六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3.欧阳修的创作使散文的题材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备,时人称赞他:“文备众体,变化开合,因物命意,各极其工。” 五、语言风格:欧阳修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六、欧阳修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第二节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一、欧阳修、梅尧臣对诗风的革新 1.欧阳修诗歌理论:欧阳修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其诗论作品《六一诗话》。 2.梅尧臣诗歌主张:梅尧臣更加明确地主张诗歌创作应做到“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并反对“有作皆言空”的不良诗风。 3.欧、梅等人的诗歌创作正是以扭转西昆体脱离现实的不良倾向为指导思想的,这体现了宋代诗人对矫正晚唐五代诗风的最初自觉。 二、欧诗内容题材:欧诗中有一些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作品;但欧诗更重要

欧阳修文言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

一、欧阳修《六一居士传》阅读练习 六一居士传 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 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这】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 物之间,是【这】岂不为六一乎?” 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更换】其号。此庄生所诮【讥讽】畏影而走乎日【太阳】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 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 此名,聊【姑且】以志【记述】吾之乐【乐趣】尔。” 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尽】道哉!方其 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 之野,阅大战于涿【zhuō】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 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空闲】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 子恻然【同情怜悯的样子】哀【怜悯,同情】之,赐其骸骨【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使得与此五物偕【俱,

共同】返于田庐,庶几【差不多】偿【实现,满足】其夙愿焉。此吾 之所以志也。” 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安逸】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 区区【小,少。微不足道】不足较也。”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 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 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参考译文: 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己称作醉翁。年老体弱, 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 书一万卷,祖上集录周秦至五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 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

欧阳修的散文名篇

欧阳修的散文名篇
欧阳修(10071072) 字号: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籍贯: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 个人简介: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
家、史学家和诗人,是宋朝第一个在散文
、诗、词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的杰出作家,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仁宗时, 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 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
【1】 醉翁亭记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①。山行 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 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 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 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②。野芳发 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 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③。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 前陈者,太守宴也④。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 而喧哗者,众宾欢也⑤。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⑥。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 去而禽鸟乐也⑦。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 阳修也。
【注释】

试论欧阳修散文的特色

2009年3月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Mar.2009 第25卷第1期 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 Vol.25 No.1 —————————————————————————— 收稿日期:2008-12-15 作者简介:苏金玲(1983—),女,吉林辽源人,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20 试论欧阳修散文的特色 苏金玲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 摘 要:欧阳修作为宋代散文大家,他的为文和为人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仅就欧阳修的部分散文进行比较分析,从他的写实和抒情风格上追溯本源,探讨他对唐代散文的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 欧阳修;散文;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09)01-0020-02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 其在散文创作上,虽然沿着唐代散文的道路发展 而来,但取得的成就却超过了唐代。文学史上的 “唐宋八大家”,有六人出于宋代,另外,北宋 的范仲淹、晁补之、陆游、胡铨等人,也都是散 文创作大家。 欧阳修师承韩愈,却不拘泥于韩愈,他的散 文更具社会现实性和责任感。欧阳修的作品,大 都被看作开宋代文风的典范,如果没有他领导的 诗文革新运动,古文发展势必是因袭旧体,无创新可言。他在散文创作上讲求徐纡有致,章法讲求曲折变化,语句讲求圆融轻快,自成一家。这种和谐的创作态度和手法,使得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 一、具有阴柔之美 欧阳修散文具有阴柔之美,洪本健在《略论欧阳修散文的阴柔之美》一文中说,欧阳修的散文情韵深美,偏向阴柔一路发展,显示出典型和成熟的艺术风格,并将其阴柔之美总结为:蕴蓄吞吐之美,委婉曲折之美,平易自然之美,清音幽韵之美。欧文“字里行间,情意深至而韵味缅邈” [1]665 。《祭石曼卿文》就很好地表达了这种美 感,通过“三呼曼卿”来表达对亡友的无限哀 思。 一呼“呜呼曼卿”,是对好友才华的歌颂。 “生而为英,死而为灵”,人虽已去,但“卓然 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欧阳修探究了自古以来 的生死之理,与臧克家的《有的人》有异曲同工 之妙。人与万物虽然同有生死,但是圣人贤士死 后,名字可以载入史册,永垂不朽,像日月星辰 一样闪耀着光辉。欧阳修这种对待生死的态度, 显示了他作为儒道熏陶下的文人那种豁旷达远的 精神。 “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而能仿佛子之 平生。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深藏于地下 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 长松之千尺,产灵芝之九茎”,紧承“一呼”,对亡友无比的崇敬。若非是心灵上的至交,断不会无故作此感叹。而笔锋一转,想象曼卿墓地的“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那透骨的哀思之情,让人嗟叹不已。墓地四周牧童樵叟的吟啸,与惊禽骇兽的咿嘤混和交杂,连成一片,这悲凉幽深的气氛将作者的哀痛之情渲染得极为浓烈。“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狐貉与鼯鼪?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2]233 自古 圣贤皆寂寞,生前名利死后空。欧阳修借景抒情,因情发议,从圣贤与常人死后都不过是荒塚一堆这个角度来说盛衰之理,貌似解脱,实则隐喻着难以言传的悲伤。 三呼“呜呼曼卿”,于情不自禁中临风陨泣,在自相矛盾中不觉忘情。清代的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中评说:“胸中自有透顶解脱,意中却是透骨相思。于是一笔已自透顶中写出去,不觉一笔又自透骨中写入来。不知者 乃惊其文字一何跌荡,不知非跌荡也” [3]252 。 一篇悲凉凄怆跌宕起伏的祭文从一个侧面反 映了欧阳修感情的浓烈奔放,也看出了他为文时的“无声胜有声”的力量。 二、关注现实生活 欧阳修的散文言之有物,他一方面强调“文以名道”,另一方面又把“道”与世人接近的“实事”联系到一起,这与韩愈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与韩愈相比,欧阳修更为重视现实生活对古文创作的积极作用。苏轼评其文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欧阳修散文的深入浅出,既精练又流畅,无论是叙事说理,还是抒情写景,都引人入胜,娓娓动听。这一点在他的政论文《朋党论》中有充分地表现。 他早年激情满怀地去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指摘时弊,匡时救世。思想的尖锐,语言的明

浅谈欧阳修散文的特点

浅谈欧阳修散文的特点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师承韩愈,却不拘泥于韩愈,他的散文更具社会现实性和责任感。欧阳修的作品,大都被看作开宋代文风的典范,如果没有他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古文发展势必是因袭旧体,无创新可言。他在散文创作上讲求徐纡有致,章法讲求曲折变化,语句讲求圆融轻快,自成一家。这种和谐的创作态度和手法,使得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理论上,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与张秀才第二书》),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一、提倡“简”“缓” “简”,即善于剪裁、文字精练晓畅,章法变化曲折;“缓”,即从容不迫、含蓄委婉、平易自然、耐人寻味。欧阳修散文去繁杂,革新“奇”“怪”的传统写法。比如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公曰:“试书其一事。”一曰:“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公曰:“使之修史,万卷未已也。”曰:“内翰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相与一笑。 二、内容充实,形式多样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二、具有阴柔之美 欧阳修的散文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其散文创作常常是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及至写到中间,或写到最后,其文章所含蓄的道理,也是惊人不凡的,而留下的印象,比大声喧唱者,尤为深刻。

浅论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散文创作

浅论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散文创作 --------09汉语言孙婷婷27号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出生于绵州,自称庐陵。谥号文忠,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他积极倡导诗文革新,博学多才,诗、词、古文均为一时之冠,史学、经学方面也成就卓著,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他的散文内容丰富,纡徐委曲,条达舒畅,抒情委婉,语言明白易晓;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风格婉丽,时有疏隽放旷气息。可以说,欧阳修的散文创作是其古文理论的实践,其古文理论又造就了他散文创作的辉煌。 第一,在“明道”与“志道”的理论问题上,他对“道”作了前瞻性的务实而通达的新解脱,他的散文具有现实内容,而不再只是孔孟之道。 欧阳修继承了韩柳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与张秀才第二书》),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欧阳修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要有实质性的内容,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为此他专门写了《怪说》三篇,猛烈攻击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巧华纂组。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苏轼评其文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居士集叙》)。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这在他的政论文《朋党论》中有充分表现。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被吕夷简等人排挤,欧阳修等人上书言事,以“朋党”之名被贬,此后朋党之说喧嚣不息。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等革新派上台执政,欧阳修也由滑州召回,任太常丞知谏院,以夏竦等位代表的保守派反对“庆历新政”,散布流言,攻击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私立朋党,欧阳修写了《朋党论》以斥之。这篇文章主要阐述朋党有邪正之分。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对于小人用来陷人以罪、君子为之谈虎色变的“朋党之说”,作者不回避,不辩解,而是明确地承认朋党

论欧阳修抒情散文的特色

(2014)届本科生学年论文 题目论欧阳修抒情散文的特色 专业汉语言文学 院系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 学号1001040152 姓名徐敏 指导教师袁津琥教授 成绩 2014年4月

论欧阳修抒情性散文的特色 学生:徐敏 指导老师:袁津琥 摘要:欧阳修是北宋前期最早升起的一颗文化巨星。他作为当时文坛盟主,领导了宋代的古文运动,奠定了宋代散文的群体风格。欧阳修的散文各体兼备,一生写有五百余篇散文,今存《欧阳文忠公集》,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无论议论抒情、状物斜井、记事怀人,都能写得明白晓畅,曲折有致,成为宋文新风格的典范。本论文介绍了欧阳修的生平事迹,以此展开对欧阳修的抒情性散文的特色的深入探究,从其抒情性散文的高雅的意境美,多情的阴柔美,简而有法的语言技巧,妙丽古雅的虚字运用四个特色分别叙述了欧阳修这类文章的成功之处。通过人物介绍来侧面证明欧阳修因何而形成了这样动人而简约深邃的文字。最后简单介绍分析当今世界欧阳修散文的相关研究领域的概况,从而证明欧阳修散文自成一派,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欧阳修抒情散文意境美阴柔美语言技巧虚字 A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Ouyang xiu's lyrical prose Undergraduate:Xu Min Supervisor:Yuan Jinhu Abstract:Ouyang xiu is a cultural giant as early as the early rising. Him as his own literary world then, led the movement of ancient prose in song dynasty, laid the groups of song dynasty prose style. Each body with Ouyang xiu's prose, life has written more than five hundred essay, this "OuYangWenZhong male set" exist, has a history of political essays, papers, remember, lyrical papers and notes, etc. Regardless of his prose, lyric, deviated well, for one, can clear writing up, twists and turns, become Song Wenxin style model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iography of Ouyang xiu to expand to Ouyang xiu delve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yric prose, from its lyric prose elegant artistic conception beauty, affectionate feminine beauty, Jane and rhetoric of language skills, hermione quaint.qing

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欧阳修继承并发扬了韩、柳古文的优良传统,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即北宋古文运动)。作为这场运动的领袖人物,欧阳修不但驱除了学时文坛上浮华新怪的不良文风,开创一代诗文新风,而且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高远的才情开辟了新的创作领域,取得了新的成就,将诗文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欧阳修是我国十一世纪中期的重要作家,他的散文、诗、词在北宋文坛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公认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尤其是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他一方面在继承唐代著名散文作家韩愈、柳宗元、李翱等人的创作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特有风格,同时对于当时以及其后明、清两代的一些著名散文作家的创作,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唐代古文运动,可以说是一场重大的文艺改革。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恢复古代的散文创作,以区别于当时的骈文。欧阳修在北宋中期所领导的新古文运动,可以说是唐代韩柳古文运动的继续。他的同志尹诛、梅尧臣、苏舜钦等人,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担负起文艺改革的重任。 欧阳修平生以韩愈的继承人自命,当时人也以此评价他。苏轼就说过:“欧阳子,今之韩愈也。”(《居士集序》)欧阳修学习韩愈,主要的成就不是在道统上继承“文以载道”的那一套,而是在散文的创作方面,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起来,强调作品必须有作者个人的特色,艺术风格必须有独创性,反对因袭模仿。因此他虽然标榜

学习韩愈,但能戛戛独造,自成一家,创造出一种与韩文不同的散文风格。总的说来,韩文以气势雄壮见长,欧文则以情韵优美见长。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有这样一段话:“欧公文学韩而颇不似韩,此公文之所以能于八家中自树一帜也。”这种看法是很中肯的。 欧阳修在散文写作方面的成就,是在学习司马迁、韩愈等前代作家创作的基础上,将议论、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而成为情文并茂,无所不可的创作方法,充分发挥不受对偶声调束缚的散文写作的优越性。以作品的内容而言,欧阳修的散文善于叙事,善于写景,善于抒情,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就写作的技巧而言,欧阳修的散文善于用宕笔,善于用疏笔,善于吞吐夷犹,善于抑扬顿挫。读起来感到层次曲折,气势流畅,音节铿锵,情韵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苏轼说他的散文“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居士集序》)。十分概括地说明欧阳修在继承前代作家写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欧阳修的写作态度是极其认真严肃的。他自己说“予平生文章,多得之三上,谓马上、枕上、厕上也,惟此可以稍构思耳”(《归田录》)。可见他对于写作态度的认真,虽行路休息时也不肯放过。对于已经写好的作品,一感到不惬意,便立即改正。著名的《醉翁亭记》,开始写环滁山名,有好几百字,最后改定时,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到了晚年自定文集时,寒冬天气还工作到夜深,可见他写作态度的严肃。 他文集中的一部分墓志铭、诗文集序和园亭杂记最能代表他的散文风格,也是艺术性最突出的部分,以下试就这几方面略加论述。

卖油翁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作品赏析

卖油翁-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作品赏析 本文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本文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透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作品原文 卖油翁 (北宋)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shǐ)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rǔ)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shú)尔。”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shú)尔。”康肃笑而遣(qiǎn)之。[1]

语句注释 陈康肃公:陈尧咨,谥号康肃,北宋人。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善射:擅长射箭善:擅长,善于。 当:在 当世:在当时。 双:两个。 亦:也 以:凭借。 自矜(jīn):自夸。矜:夸耀。 尝:曾经。 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释:放。 而:承接关系,然后 立:站立。 睨(nì)之: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这里指斜着眼看陈尧咨射箭。 去:离开。 其:代词,指代陈尧咨。 发:把箭射出去。 矢(shǐ):箭。

中:正中目标。 但:只,不过。 微:微微。 颔(hàn):点头 之:代陈尧咨射箭这件事。 不亦……乎:(难道)不······吗?熟:熟练。 忿然:气愤的样子。 知:懂得。 射:射箭。 精:精湛,奥妙。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尔:你。 安:怎么。 轻:作动词用,看轻,轻视。以:凭借、依靠。 酌(zhuó):斟油,这里指倒油。知:了解。知道,懂得。 之:代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乃:于是就。 取:拿出。

论欧阳修散文理论及创作的局限性[1]

2009年10月第28卷第10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 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 on Oct .2009Vol .28No .10 收稿日期:2009-07-05 基金项目:辽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9B162) 作者简介:刘越峰(1970-),男,辽宁沈阳人,副教授,文学博士,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研究。 论欧阳修散文理论及创作的局限性 刘越峰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沈阳110034) 摘 要:欧阳修受当时学术风气影响,在散文理论及创作实践中表现出了不足之处:受传统诗文创作法则影响过深,如在对“文”的看法、文与道的关系和散文风格多样化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局限性;拒不接受佛老思想渗透,散文在表达思想和情感等方面少了许多圆融与通达;实际创作过程中过度求简,出现了行文前后照顾不周、文气不畅和可读性下降等弊端。 关键词:欧阳修;局限性;法则;佛老;求简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9)10-0098-03 北宋仁宗庆历前后是中国学术史上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尊经重道、经世致用和求新求奇等学术理念对当时的散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毫无疑问,这一时期的学术理念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处处以圣人的经典为依归,没有跳脱传统儒学思想的禁锢,拒不吸收佛、道等异质文化的营养等,这些庆历学术中存在着的先天不足也同样影响到了当时的散文理论及创作。就欧阳修而言,其中学术对其散文创作理论和实际创作产生的消极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欧阳修受传统诗文创作法则影响过深。他的学术思想几乎完全在儒家界内,受其影响,他创作的散文也被认为是纯粹的儒者之文,王十朋就直接赞扬了欧阳修散文有文法纯粹的特点:“唐宋之文,可法者四:法古于韩、法奇于柳,法纯粹于欧阳,法汗漫于东坡,余文可以博观,而无事乎取法也。”[1] 但不能否认,有着浓重宗经成圣思想,一贯严守儒家温柔敦厚创作法的欧阳修也不可避免地给他的散文创作带来负面影响。我们知道,以《毛诗序》的观点为主要代表的儒家诗教在汉代确立以后,对中国散文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但儒家传统诗教,对中国诗文的发展也有消极的作用,如过于强调温柔敦厚,平和委婉,导致文章风格变化较小等,就像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诗教固有的某些根本局限,曾给中国文艺带来过明显的消极影响。如:限制主体多种多样艺术情感的抒发,反对 艺术表现的多样化,反对艺术风格的多样化,过分地强调文艺的政治教化功能等等。这些消极影响,无论是在古代或是现当代,都曾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 [2] 就散文创作理论而言,我们通过苏东坡与欧阳修简单的比较,可以看出欧阳修深受传统诗文理论影响的遗憾。苏东坡不被儒家传统理论所束缚,这也让他较欧阳修有明显的开放性与进步性。例如,在文与道的关系方面,韩愈认为“道”为儒家之道,欧阳修将其拓展为“百工之事”,虽是进步,但仍是在说圣人之“道”,而苏东坡并不执著于对圣人之“道”的纠缠,在他的作品中较少论及传统意义上的“道”,偶有涉猎也多与其文艺创作关系密切,郭绍虞先生对此有精准的归纳:“三苏论文,本不重在道,即偶有言及道者,其所谓道,也是道其所道;非唯不是道学家之所谓道,抑且不是柳穆欧曾诸人之所谓道。” [3] 不但如此,在文与道的关系上苏东坡明确表明注重文的价值,他论文反对程式文字,不赞成有某种约束刻意“作文”,认为“辞达”是好文章的重要标准,而这些欧阳修虽有主张,但未能深入论述。欧阳修的文章因注重追求温柔敦厚,导致了文章风格变化较少,欧文多以平和婉曲的面貌示人,前人评价其文和气多,英气少,就已指出了这种文风的局限性,王文禄则更进一步点明部分欧文有平弱的缺点:“欧阳六一典文衡,变文体,自作原弱,欲变,入于弱也。”[4] 李东阳也指出了学欧文有缓弱的缺点:“后之为欧文者,未得其纡余,而先 — 89—

玉楼春 欧阳修赏析

玉楼春欧阳修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①风力损。 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②? 栏干倚遍重来凭③,泪粉偷将红袖印④。 蜘蛛喜鹊误人多⑤,似此无凭安足信。 赏析:这是一首写闺情的词作。上片通过写景表现时光的流逝,来烘托心中的闺思。下片通过人物行为表现对心上人的思念,情感委婉、真实。 上片从分手的时候写起:“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萼”,花萼,花瓣下的一圈绿色小片。“初凝粉”,指花蕾刚开始孕育,在花萼中呈现出雏形。“小桃”,桃花的一种,开花在旧历正月,梅花开后。“损”,伤。唐刘禹锡《崔元受少府自贬所还遗山薑花以诗答之》:“驿马损筋骨,贵人滋齿牙。”这里指桃花被风摧残而凋谢。这两句是说:分手的时候,梅花刚要长出花蕾,不知不觉小桃花也已经凋谢。“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梨花在清明前后开放。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是说:开花最晚的梨花都已经凋落,你因为什么事耽搁还确定不了归来的日期?上片三折而下,写心上人久不归来,闺中人相思日重。 下片前两句具体描绘相思之情:“栏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栏干倚遍”,说明登高盼归次数之多,

而又“重来凭”,表现出相思之深、之切。“泪粉偷将红袖印”是说擦拭眼泪把衣袖弄上了脂粉。“偷”字表现出相思之情怕人知道的害羞之态,将情感写得很含蓄。结语由盼心上人不归,转而怨恨蜘蛛、喜鹊:“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蜘蛛”,这里指一种小蜘蛛,即俗传报喜的“喜蛛”。喜鹊,俗传能报喜讯,所以有“喜鹊登枝”之说。这两句是说:蜘蛛和喜鹊已多次相见,但心上人始终未归,真是“误人”不浅,像这样地不讲信用怎么能让人相信。不怨人不归,而怨蜘蛛、喜鹊“无凭”,无理而妙。 选自王春编著《宋词305首详析》 鸥阳修的这首《玉楼春》是离别词,写得既深婉又层深,既含蓄又充满激情,堪称言尽而意永的佳作。 用“洛阳正值芳菲节”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离人所在的满城春色的地方。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他又用“秾艳清香相间发”来进一步渲染“芳菲节”,使洛阳的春色变得更为具体可感。“秾艳”一句不仅使人想见花木繁盛、姹紫嫣红的景象,而且还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阵阵春风吹送过来的阵阵花香。接下去两句“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既是写景,又已暗含眷恋送别者的感情。“游丝”是蜘蛛所吐的丝,春天飘荡在空中,随处可见。庾信的《春赋》就曾用“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来点染春景。游丝和垂柳原是无情之物,但在惜别者眼中,它们却仿佛变得有

欧阳修楷书的风格是什么

欧阳修楷书的风格是什么 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著名书法家,擅长楷书,那么欧阳修楷书的风格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欧阳修楷书的风格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楷书,又称活体,笔画挺秀匀称,字形端正,通常运用于批注、公文写作等,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但是相对于隶书更加趋于简化,横平竖直,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欧阳修是一个十分擅长写楷书的人,欧阳修楷书令很多人赞叹。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为流行的一种书法,在楷书之前,我国书法已经有了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书体。在秦朝时,李斯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统一的文字就是小篆了,后来李斯又发现了另外一种字体,隶书,渐渐地成为官方文字通行。隶书的产生的汉字的一次大革命,标志着汉字书法艺术已经走向成熟,并且为楷书书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欧阳修楷书清秀俊朗,结构匀称、协调,静中有动,活灵活现,其墨宝也是为后人收藏。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欧阳修一生仕途坎坷,先任翰林院学士,,神宗时,迁至兵部尚书,为太子师,其诗文、辞赋均为一时之冠。一生桃李无数,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都是出自他的门下。欧阳修除过诗文绝顶以外,还写的一手好书法。欧阳修尤其擅长楷书,苏东坡曾评价他的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这两个

词语不仅明白的指出了欧阳锋的书法风格,也同时赞誉了他的风范,就是所谓的“书如其人”。看上边这幅书法,全作用笔谨慎,点画之间,斟酌万千,一丝不苟,反映出欧阳修重视法度的性格。 关于欧阳修的几则小故事虚心求教:欧阳修在担任滁州太守之时,经常到附近的山水中闲游,与智仙和尚结为好友。智仙和尚为了方便欧阳修出行,就在山间盖了一座亭子。欧阳修知道了后,就在亭成之日,题名为“醉翁亭”,还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文《醉翁亭记》。众人传而阅之,纷纷称赞。这是一位樵夫说开头过于絮叨,让其去琅琊山上看个究竟。欧阳修竟然真的去了,看完后就将开头改为“环滁皆山也”。从中可见,欧阳修对于文学十分恭谨,能接纳各种意见,恃才而不骄。 行文求简:欧阳修担任翰林供事时,与好友出去游玩,看见一条狗被马车撞死。就让旁人出文叙述一番此事,众人沉吟片刻,纷纷出口成章。有的说“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有的说“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诸如此类。欧阳修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说道“我们编撰书籍的,用词岂能如此繁琐。”继而自己说道“逸马杀犬于道”,这几个字就已经能够将事情表达完整了。众人听后,对欧阳修的用词简洁佩服不已。 欧阳修在1007年的时候在四川出生,他很小时失去了父亲,所以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欧阳修是一个刻苦的人,也是一个虚心求教的人,他曾因为一位樵夫说他《醉翁亭记》的开头过长而亲自去琅琊山上看个了究竟,所以才有了更加完美的《醉翁亭记》,除了这个故事

欧阳修的散文的特色

1.欧阳修的散文的特色 答:1.欧阳修的散文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其政论文言辞激切,立场鲜明。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2.欧阳修的抒情散文尤其引人注目。例如:《醉翁亭记》文气舒缓跌宕,音声谐美,文情疏放旷达。他的《丰乐亭记》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3.欧阳修的亭台阁记、哀祭碑志文字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泷风阡表》。4.欧阳修还创造了文赋这种文体。他保留骈赋、律赋的部分形式特征,以单笔散体作赋,增强了赋体的抒情意味。如《秋声赋》。 2.王安石的散文的形式及代表作。 答:1.王安石以文学见重于世,所以他的文学观念是比较务实的。特别要求文学能够有用于世2.王安石的散文逻辑严密,以明理见长。3.王安石的哀祭之文写得非常出色,后人将他的哀祭文与韩愈相媲美,如《祭欧阳文忠公文》40王安石的小品文警策精练,是散文的妙品,如他的史论《读孟尝君传》 北宋的境界是“曾经沧海”后的平易老成。这正是宋诗对唐诗变革的实质所在。 北宋思想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理学思潮的兴起。 白居易曾说自己的人生理想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柳开是北宋前期古文理论的开创者。 宋初散文创作首推王禹偁。 宋初,以李昉、徐铉等人为代表士大夫,创作风格浅切清雅,称文“白体”。白体诗人中成就最高的就王禹偁。 在白体流行稍后的真宗时期,“晚唐体”开始盛行。”“晚唐体”的诗人有潘阆、魏野、林逋。西昆体以杨亿、刘筠、钱惟演的成就最高。 苏洵的思想和文风深受战国纵横家的影响。苏辙以政论、史论见长。 晏殊字同叔,婉约词的词人。 王安石、范仲淹开始由娱人娱情转向言志自娱。他们是后来苏轼开创豪放词派的先驱。“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词的成就最高。黄庭坚的诗歌成就与苏轼并称。再加上陈师道李37页,又称“苏门六君子” 以杜甫为宗师,以黄、陈创作为圭臬的诗歌流派开始形成。 方回又将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总的来说,吟咏书斋、推敲文字是北宋时期江西诗派共同的创作倾向。 秦观是北宋中后期词坛婉约派的大家,贺铸偏于豪放。他悼亡妻子赵氏的《鹧鸪天》,与在四面八方《江城子》为双壁。 周邦彦是宋代婉约派的集大成者。 张元斡、张孝祥豪放辞 南宋中期四大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游茂” 杨万里的诗歌被人称为“诚斋体”,“诚斋体”的语言、素材与江西诗派搜求字句来历,满篇典故的做法大相径庭。是对江西诗派的有力反拔。 范成大年轻时写过一些关心民生的诗篇。 辛弃疾词最主的艺术特点就是其豪放的风格。由于多年的征战经历及中年后郁郁不得志,使得辛词的豪放既有瓷肆雄大的气魄。又有沉着内潜的气质。辛弃疾长期身处怀才遇之境,满腹牢骚,但由于政局复杂动荡,自己又屡曹嫉恨,这些怨怒之慨因而不能直接表白出来,所以在词中多用象征意义的创作手法。辛弃疾进而“以文为词”,以散文、辞赋的方式组织词境,章法独特绝妙。如《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辛弃疾一生虽然致力于抗金事业,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诗词鉴赏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诗词鉴赏 生查子·元夕 宋代: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泪湿:一作:满)译文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明亮。 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仍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了衣裳。 注释 元夜:元宵之夜。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自唐朝起有观灯闹夜的民间风俗。北宋时从十四到十六三天,开宵禁,游灯街花市,通宵歌舞,盛况空前,也是年轻人蜜约幽会,谈情说爱的好机会。 花市:民俗每年春时举行的卖花、赏花的集市。 灯如昼:灯火像白天一样。 月上:一作“月到”。 见:看见。 泪湿:一作“泪满”。 春衫:年少时穿的衣服,也指代年轻时的自己。 鉴赏 这是首相思词,写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与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话,饶有韵味。词的上阕写“去年元夜”的事情,花市的灯像白天一样亮,不

但是观灯赏月的好时节,也给恋爱的青年男女以良好的时机,在灯火阑珊处秘密相会。“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二句言有尽而意无穷。柔情密意溢于言表。下阕写“今年元夜”的情景。“月与灯依旧”,虽然只举月与灯,实际应包括二三句的花和柳,是说闹市佳节良宵与去年一样,景物依旧。下一句“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表情极明显,一个“湿”字,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与唐朝诗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上片追忆去年元夜欢会的往事。“花市灯如昼”极写元宵之夜的灯火辉煌,那次约会,两情相悦。周围的环境,花市,彩灯,明丽如同白天;明月,柳梢,都是相爱的见证。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片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想念伊人的伤感。“今年元夜时”写出主人公情思幽幽,喟然而叹。“月与灯依旧”作了明确的对比,今天所见,依然如故,引出“泪满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却已物是人非的思绪。 此词既写出了情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时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写法上,它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这种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形成回旋咏叹的重叠,读来一咏三叹,令人感慨。 这首元夜恋旧的《生查子·元夕》其实是朱淑真所作,长期以来被认为欧阳修所作,其实是当时怕坏了女子的风气,才将作者改为了欧阳修的。 词的上片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