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欧阳修的古文理和散文创作
专升本 论述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及其艺术成就 西南大学

专升本论述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及其艺术成就西南大学欧阳修继承并发扬了韩、柳古文的优良传统,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即北宋古文运动)。
作为这场运动的领袖人物,欧阳修不但驱除了学时文坛上浮华新怪的不良文风,开创一代诗文新风,而且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高远的才情开辟了新的创作领域,取得了新的成就,将诗文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欧阳修是我国十一世纪中期的重要作家,他的散文、诗、词在北宋文坛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公认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古文运动的领导者。
尤其是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一方面在继承唐代著名散文作家韩愈、柳宗元、李翱等人的创作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特有风格,同时对于当时以及其后明、清两代的一些著名散文作家的创作,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欧阳修在散文写作方面的成就,是在学习司马迁、韩愈等前代作家创作的基础上,将议论、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而成为情文并茂,无所不可的创作方法,充分发挥不受对偶声调束缚的散文写作的优越性。
以作品的内容而言,欧阳修的散文善于叙事,善于写景,善于抒情,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就写作的技巧而言,欧阳修的散文善于用宕笔,善于用疏笔,善于吞吐夷犹,善于抑扬顿挫。
读起来感到层次曲折,气势流畅,音节铿锵,情韵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苏轼说他的散文“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居士集序》)。
十分概括地说明欧阳修在继承前代作家写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欧阳修的写作态度是极其认真严肃的。
他自己说“予平生文章,多得之三上,谓马上、枕上、厕上也,惟此可以稍构思耳”(《归田录》)。
可见他对于写作态度的认真,虽行路休息时也不肯放过。
对于已经写好的作品,一感到不惬意,便立即改正。
著名的《醉翁亭记》,开始写环滁山名,有好几百字,最后改定时,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
到了晚年自定文集时,寒冬天气还工作到夜深,可见他写作态度的严肃。
浅谈欧阳修散文的特点

浅谈欧阳修散文的特点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欧阳修散文的特点。
一:叙事性强欧阳修的散文往往以叙述为主要手法,通过生动细致地描写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等方式来引导读者进入情境中。
他善于运用具体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在描述场景或塑造人物形象上给予了极大关注。
二:抒情色彩浓厚除了对客观世界进行描摹外,欧阳修还常常借助自己内心真挚感慨之情向读者传递出更加深层次意义。
他能够凭借文字唤起共鸣,并使得读者与其产生共鸣。
三: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作为一个重视社会变革并积极参与其中的知识分子,欧阳修在其散文中也经常涉及到当时社会存在问题,并试图提供解决方法或启示。
这种批评精神不仅赋予了文章新颖活力,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借鉴。
四:语言简练精炼欧阳修散文以其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寥寥数语便能道出深意,并通过巧妙安排句子结构和词汇选择使得文章更加通顺流畅。
五:注重人物刻画在欧阳修的散文中,人物形象是非常丰满生动的。
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被赋予了具体性格特点和情感色彩,在读者心目中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六:追求真实与美好并存尽管对社会问题进行批评反思,但欧阳修仍然保持着积极向上乐观豪放之态度。
他试图将自身理想化愿景融入到作品当中,并希望通过文字传递给读者一种关于未来美好可能性存在之信念。
附件:1. 欧阳修《新唐书》摘录.pdf法律名词及注释:1. 版权:指作者或其他权利人就其所创造或享有知识产权对象(包括文字作品)所享有的专属经济利益。
2. 知识产权:指人们在创造性活动中所形成的智力成果,包括版权、专利权等。
欧阳修的论说文

欧阳修的论说文
欧阳修的论说文涵盖了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其中包含了他深刻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
具体如下:
1.主张革新: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他不仅
在文学上提出了新的理论,也在实践中推动了古代散文的发展。
他
提倡文道并重,强调散文要反映现实内容,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
为"弃百事不关于心"。
2.政论锋利:在《朋党论》中,欧阳修针对反对派对范仲淹等人的“朋
党”指责进行了有力回击,提出“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
朋”,明确地承认朋党的存在并阐述其观点,展现了革新者的凛然正气和过人胆识。
3.抒情委婉:欧阳修的散文在表达方式上富有特色,常常通过迂回曲
折的方式抒发情感,如他的《醉翁亭记》通过对美好自然景色的描
写和自己享乐的心情叙述,表达了远离朝政纷扰、寄情山水之间的
情怀。
4.文笔流畅:欧阳修的散文语言明白易晓,流畅自然,且善于吸收骈
文的精华,使句式更加灵活多变。
他的写作充分体现了古文运动的
理论成果,其文章既简而有法,又流畅自然。
欧阳修的论说文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他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后人提供了认识宋代社会和政治的重要窗口。
浅谈欧阳修文学创作

浅谈欧阳修文学创作浅谈欧阳修文学创作北宋作为代周而起的新帝国,文化思想上急需一种具有强大号召力、生命力的理论来稳固它的统治根底,以此到达稳固中央集权统治的目的。
但是自唐末五代以来,儒家思想的日渐式微,使它的作用和影响遭受了巨大冲击,社会思想上出现了混乱状况,文风绮靡流荡,古文阵地渐失。
北宋初期,以平淡著称于世的著名诗人梅尧臣坚决反对晚唐体及西昆体的浮靡文风。
那时朝廷内部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吕夷简为代表的保守派政治矛盾十分锋利,而欧阳修那么支持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
为了实现政道与文道的统一,欧阳修积极倡导古文运动,他要求道胜文至,变唐代古文家文以明道的主张为言以载事、事信言文为立言准那么。
以简而有法为文法标志,并提出一系列文学理论主张,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带动了古文运动的开展,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证实了自己的理论,并以其诗文词兼善的文坛领袖身份,高扬继承与革新的文化旗帜,最终成为这场诗文革新的领袖人物。
苏轼评价其创作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天下翕然师尊之。
一、儒学创作思想欧阳修认为真正的儒学之士应该通乎天地人之理,而兼明古今治乱之原夫儒者所谓能通古今者,在知其意,达其理,而酌时之宜尔。
他的儒学思想以经世致用为核心,强调要注重社会实践,关注百事生活。
学术大家季羡林曾说: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
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发扬前人的智慧。
而欧阳修那么要求儒学之士从书本的沉湎中脱离出来,紧密联系现实,关心国家和百姓疾苦,担负起历史的责任,对不公正的现象要敢于抗争,才能最终提出自己的见解,真正起到经世致用的作用。
他时刻将自己个人的得失荣辱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相连,以自身的努力为国家人民而献身。
他曾感慨:如修之愚,既缺乏任之能,亦不堪任之力,徒以常有志于学也。
今幸以文字试于有司,因自顾其身、时、偶三者之幸也,不能默然以自羞。
欧阳修这种立足现实、勇于批判的儒学思想成为他一生的价值理念,影响了欧阳修一生的文学创作。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欧阳修的诗文成就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欧阳修的诗文成就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学者,他的诗文成就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下面将围绕他的诗歌作品、散文作品以及文学批评成就进行详细的展开。
一、诗歌作品1. 抒发个人情感:欧阳修的诗歌以情感抒发为核心,表达了作者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
例如《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踏莎行·青青陵上柏》等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激情澎湃的笔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共鸣。
2.抒发社会触动:欧阳修的诗歌也有着思考社会现象和表达触动的一面。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望岳》等作品,他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社会变迁的描写,借以寄托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和反思。
3.技艺娴熟的词作: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作家,他的词作以文笔优美、婉约自然而闻名。
他的代表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生查子·元夕》等篇章,以其深入人心的意境表达,展示了他高超的词艺。
二、散文作品1.文笔流畅的散文:欧阳修的散文作品以文笔流畅、极富变化的风格为特点。
例如《札记》、《归田录》等作品,他在散文中运用了富有韵律感的句式,并运用独特的构思和描写手法,将诗情融入散文之中。
2.论述社会问题的散文:欧阳修在其散文作品中也涉及了对社会问题的抨击和反思。
例如《论疾病》、《女解元》等篇章,他通过批判现实不公和探讨社会伦理,展现了他深刻的社会触觉和批判精神。
3.文人雅集的生活描绘:欧阳修的散文作品中还包含了描述文人雅集生活的描绘,如《饮中八仙歌》、《浮生六记》等篇章,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示了北宋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情趣。
三、文学批评成就1.提出修辞学和排律学理论:欧阳修在文学批评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提出了修辞学和排律学的理论,并运用于自己的创作和文学鉴赏中,为后世文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2.善于鉴赏才子佳作:欧阳修对于他人的作品也有着敏锐的鉴赏眼光,他善于辨析、点评才子佳作。
例如他的《醉翁亭记》中对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牧的诗歌进行了赞赏和评析,为后来文学评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二、欧阳修散文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充实,形式多样。 (1 )政论文如《与高司谏书》、《朋党 论》等是古文实际功用与艺术价值有机结合 的典范。 (2 )记叙文如《五代史记》、《泷岗阡 表》等都有充实的内容和细致的描写。 ( 3 )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如 《醉翁亭记》。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 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 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 的文人有500多人。
书湖阳先生壁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开头二句起得超妙,欧阳修自己也 颇为自得,他曾说:“若无下句, 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 神顿出。”(《苕溪渔隐丛话》引蔡 绦《西清诗话》)
三、梅尧臣和苏舜卿
梅、苏是辅佐欧阳修进行诗文革新 运动的最重要的两个成员,他们的成就 主要在诗歌方面,时称“苏梅”。风格 上,苏诗粗犷豪迈,而梅诗平淡细密。
前期推崇杜甫,有浓厚政治色 彩,如《河北民》,特别是《明妃 曲》等咏史诗对历史人物事件表达 了新看法,体现了宋诗长于议论的 特征 ; 后期学杜牧、刘禹锡,创作了 许多写景抒情的小诗,语言精炼, 意境新颖,被称为“半山体”,代 表作是《泊船瓜洲》。
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捍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简述欧阳修的文学主张

简述欧阳修的文学主张一、文以明道欧阳修认为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阐明道义,表达思想。
这里的“道”是指儒家思想、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在文学创作中,欧阳修强调文章要有思想性和教育意义,能够启迪人心,引导人们向善。
他认为文章应该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弘扬人性中的美好品质,为社会树立道德榜样。
二、文道统一欧阳修主张文与道必须统一,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要相互协调。
他认为,好的文章不仅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要有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创作过程中,他注重对语言的锤炼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力求使文章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同时,他也强调文章的创新性,认为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在文学领域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反对浮靡文风针对当时文坛上流行的浮华绮丽的文风,欧阳修持批评态度。
他认为这种文风空洞无物,形式华丽而思想浅薄,严重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健康发展。
他主张文学要回归本真,摒弃过多的装饰和矫揉造作,注重文章的实际内容和思想意义。
同时,他也提倡文章要言简意赅,不尚浮华,以朴实自然的风格表达思想情感。
四、强调情感表达欧阳修认为文章要真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反对虚伪和矫情。
他主张在文学创作中要深入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将真实的情感融入作品中。
同时,他也强调情感表达要适度,不能过于张扬或过于压抑。
他认为情感表达要与思想内容相协调,共同服务于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五、提倡平易自然欧阳修提倡文章要平易自然,避免过于生僻和晦涩的言辞。
他认为文章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贴近大众,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同时,他也强调文章要注重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优美和和谐。
这种平易自然的文风有助于扩大文学作品的受众范围,提高文学艺术的普及程度。
六、注重文采与修辞虽然欧阳修主张文章要平易自然,但他也十分注重文采与修辞的运用。
他认为好的文章应该有生动的形象、鲜明的语言和恰当的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夸张、借代等,使文章在表达上更加丰富多样、形象生动。
浅谈欧阳修的古文理和散文创作

浅论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散文创作中文学院 0803班唐艳芳摘要:欧阳修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诗、词、古文方面都有卓著的贡献,他的为人和为文对后世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本文对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散文创作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
关键词:欧阳修;古文理论;散文创作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出生于绵州,自称庐陵。
谥号文忠,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
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他积极倡导诗文革新,博学多才,诗、词、古文均为一时之冠,史学、经学方面也成就卓著,又喜欢奖掖后进,“唐宋八大家”中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他的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时有疏隽旷达气息。
他的诗风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他的散文内容丰富,纡徐委曲,条达舒畅,抒情委婉,语言明白易晓;他的散文和古文理论创作在当时独树一帜,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欧阳修的散文创作是其古文理论的实践,其古文理论又造就了他散文创作的辉煌。
第一,在“明道”与“志道”的理论问题上,他对“道”作了前瞻性的务实而通达的新解脱,他的散文具有现实内容,而不再只是孔孟之道。
欧阳修继承了韩柳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
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实事。
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
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与张秀才第二书》),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散文创作中文学院 0803班唐艳芳摘要:欧阳修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诗、词、古文方面都有卓著的贡献,他的为人和为文对后世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本文对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散文创作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
关键词:欧阳修;古文理论;散文创作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出生于绵州,自称庐陵。
谥号文忠,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
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他积极倡导诗文革新,博学多才,诗、词、古文均为一时之冠,史学、经学方面也成就卓著,又喜欢奖掖后进,“唐宋八大家”中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他的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时有疏隽旷达气息。
他的诗风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他的散文内容丰富,纡徐委曲,条达舒畅,抒情委婉,语言明白易晓;他的散文和古文理论创作在当时独树一帜,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欧阳修的散文创作是其古文理论的实践,其古文理论又造就了他散文创作的辉煌。
第一,在“明道”与“志道”的理论问题上,他对“道”作了前瞻性的务实而通达的新解脱,他的散文具有现实内容,而不再只是孔孟之道。
欧阳修继承了韩柳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
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实事。
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
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与张秀才第二书》),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
欧阳修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
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
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要有实质性的内容,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的文风。
为此他专门写了《怪说》三篇,猛烈攻击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巧华纂组。
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
”苏轼评其文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居士集叙》)。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这在他的政论文《朋党论》中有充分表现。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被吕夷简等人排挤,欧阳修等人上书言事,以“朋党”之名被贬,此后朋党之说喧嚣不息。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等革新派上台执政,欧阳修也由滑州召回,任太常丞知谏院,以夏竦等位代表的保守派反对“庆历新政”,散布流言,攻击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私立朋党,欧阳修写了《朋党论》以斥之。
这篇文章主要阐述朋党有邪正之分。
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对于小人用来陷人以罪、君子为之谈虎色变的“朋党之说”,作者不回避,不辩解,而是明确地承认朋党之有,立意新颖,另辟蹊径,这样作者先声夺人,便于使自己的立论立于不败之地。
文章第二段对观点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小人无朋,惟君子有之。
”。
“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小人有朋,也只是在同利时暂时为朋,等到争夺名利时,就互不谦让,甚至互相残害,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伪朋。
而君子“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他们会彼此同心共济,始终如一。
他们之间的关系为真朋。
进而提出了“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有力地驳斥了政敌的谬论,显示了革新者的凛然正气和国人胆识。
张鼐在《评选古文正宗》卷九引顾回澜曰:“欧阳公《朋党论》,法至严而语至易。
至严,所以别君子小人;至易,所以见忠诚刚正。
公之文,前儒所未有也。
”。
文章后两段用历史事实加以证明自己的论点,更具有说服力,从正反两面对比中论证了人君用小人之朋,则国家乱亡;用君子之朋,则国家兴盛。
文章反复曲畅,婉切近人,出语。
新奇,成一家之说,引用史实,颇富论辩色彩,而排偶句式的穿插运用,又增加了文章议论的气势,使其论点更具有说服力。
文章中没有一个字提到范韩等人,但却处处可见他们的身影,也没有一个字提到夏竦等保守人物,却也处处看到对准他们的锋芒。
间接地驳斥比直接的更有效,可见作者的匠心独运,高明之处。
,第二,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他主张文道并重,且更重视文。
他的散文穷而后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复古主义的文论都有重道轻文,甚至有完全把文学看作道统之附庸的倾向。
欧阳修则与之不同,他对文与道的关系持有全新的观点。
首先,欧阳修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答李诩第二书》)。
其次,欧阳修文道并重,认为“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又认为“其言之所载者大且文,则其传也彰;言之所载着不文而又小,则其传也不彰”(《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此外,他更重视文,认为文具有独立的性质:“古人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与乐秀才书》),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不饰雕琢。
《泷冈阡表》是这类的代表。
所谓阡表,即是墓表,是一种记叙死者事迹并颂扬其功德的文体。
《泷冈阡表》是欧阳修在其父下葬六十年之后所写的一篇追悼文章,文章主要分两半,前半主要是称颂先人之仁德,回忆母亲在世时对自己说过的一些关于父亲的事迹,通过母亲的亲切委婉之语来追忆父亲美好的德行,同时也表彰了母亲的贤惠,“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其对欧阳修的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后半主要是记述家世恩荣,写父母亲死后所带来的荣耀,“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
”充溢着显亲扬名的思想。
作者采取了避实就虚、以虚求实、以虚衬实的写作方法,巧妙地穿插了其母太夫人郑氏的言语,以她口代己口,从背面和侧面落笔。
一方面以此为依据,追念和表彰其父的仁心惠政;另一方面,在表父阡的同时,也顺水行舟,同时颂扬其母德妇节,使一位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地凸现在读者眼前。
父因母显,母受父成。
这篇文章将欧阳修的孝子之心,率意写出,不饰藻饰,语语关情。
薛瑄在《薛文靖公读书录》上说:“凡诗文出于真情则工,昔人所谓出于肺腑者是也。
如《三百篇》、《楚辞》、武侯《出师表》、李令伯《陈情表》、陶靖节诗、韩文公《祭兄子老成文》、欧阳公《泷冈阡表》,皆所谓出肺腑者也,故皆不求工而自工。
故凡作诗文,皆以真情为主。
”细节描写细腻逼真,栩栩如生,特别是欧阳修之母讲述其父德行的那一部分,显得真挚感人,语言质朴,与一般墓志的夸张、藻饰者迥然不同。
第三,在散文创作上,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的文风,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欧阳修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到了示范作用。
他的散文不仅内容充实,气势旺盛,且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他对客观事物观察极其细致,体会甚深,因而往往能把事物复杂、细致的地方揭示出来。
这就使他在表达方式上,具有文笔纡徐舒缓,千回百折,从容闲易的特点,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醉翁亭记》。
宋仁宗庆历五年(1065),欧阳修降职滁州太守,为政以宽,又遇丰年,于是记亭抒怀,娱情山水。
其中写了《醉翁亭记》,文章构思新颖而奇巧,层次井然而曲折,“乐”是全文中心,首先作者用记游的笔法,由远景而入其山,由闻水声而见其亭,极富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之妙;太守与宾客在亭中作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写了山水之乐。
其次写山间朝暮、云穴、晦明、四季佳景,以简洁之笔,运用对比,而生出无穷之乐;再写滁人游乐、太守宴乐、宾客之乐、禽鸟之乐,篇末点明太守与民同乐得主旨,“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现了人们欢乐的生活,反衬出作者本人在滁州任太守期间的政绩,反映出作者政治失意后寄情山水、排除抑郁情怀的生活态度,以及作者“民同乐”思想与的感情,这种写法层层推进,时又起波澜,在一波三折的跌宕中,传达自己的心意,既平易晓畅,又委曲蕴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太守之乐其乐”,深沉的感慨和精当的议论都出之以委婉含蓄的语气。
行文骈散相间,语言优美,整饬而有变化,此外二十一个“也”字,二十四个“而”字的运用,使得行文纡徐婉曲,情韵丰饶,有一唱三叹之效果。
第四,在文体的承继上,他主张“以散文之气,运对偶之文”,即摒弃骈文的多“用事”、“用典”和雕琢浮艳的弊病,明确了骈散互补和承继问题。
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作品题材多样,各得其宜。
除了古文之外,辞赋和四六也是他擅长的文体。
他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
散体为文、骈散结合是文赋的基本特征,其是一种以散文语势来抒情写志、抒发深邃的人生感悟的辞赋。
其确立的标志是欧阳修创作的《秋声赋》。
《秋声赋》作于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众疾缠身,于是有人生易老的无奈感叹。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也如“赴敌之兵”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
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
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通过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中的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议论又进一步展开,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进而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
文章由自然之秋的残败萧瑟,写到人生之秋的枯槁憔悴,草木无情,尚且一岁一枯荣,有情之人,年华不再,忧思催老,又何关乎秋声?道出了作者十年宦海浮沉的深沉慨叹。
“赋每伤于徘俪。
如此有简峭、又精练、又径直、又波折,真是后学作文之点金神具也”(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此赋成功地继承了传统赋的问答体和“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的手法,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的特征,如“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渥然丹者为槁木,黝然黑者为星星”等等。
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如“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