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训练(十三) 课内外古诗词曲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课内外古诗文对比阅读49篇(精美排版带答案)优选全文

部编版初中课内外古诗文对比阅读49篇(精美排版带答案)优选全文

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学者精心编制而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我们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1、【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乐在其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①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②富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注释】:①肱:(gōng)胳膊②义:遵守道义。

【2015福建泉州】1.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清流见.底见.往事耳B.实是欲界之.仙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C.于.我如浮云皆以美于.徐公D.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解释加点词。

⑴古来共.谈:________ ⑵夕日欲颓.:________⑶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⑵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4.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翻译:【乙】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

不遵守道义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答案:1.B(A项前一个“见”意为“看见”,后一个“意为”了解;B项两个“之”意思均为“的”;C项前一个“于”意为“对于”,后一个“于”意为“比”;D项前一个“自”意为“自从”,后一个“自”意为“如果”。

)2.(1)共同,一起(2)坠落(3)欣赏3.(1)早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猿猴和鸟儿彼此起伏地鸣叫。

(2)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山林之美的感受与友人分享的乐趣。

乙文:(1)粗茶淡饭却能随遇而安(安贫乐道)。

(2)视不正当得到的富贵如浮云的高尚情操。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曲对比阅读试题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曲对比阅读试题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曲对比阅读试题(下)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两首诗作者都是唐代诗人,两首诗都是赠友人之作。

B.【甲】诗首联中“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C.【乙】诗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D.【甲】诗中“无为”是“无须、不要”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无奈。

2.两首诗在表现作者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二、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3.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词中的“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乙】词中的“神州”指中原地区。

B.【甲】词用“挑”“看”“回”三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英雄迟暮的形象。

【乙】词中的“悠悠”既指时间流逝之快,也指词人思绪无穷。

C.【甲】词中的“马作的卢飞快”描绘了一个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的画面。

【乙】词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流”,用长流不息的江水表达词人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D.【甲】词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阔大雄奇而又深沉的意境。

【乙】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风格明快。

4.作者在这两首词中抒发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三、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古诗词课内外比较阅读训练

古诗词课内外比较阅读训练

古诗词课内外比较阅读训练【考试要求】(《中考说明》P30页1.考查范围由内逐渐向课处延伸。

2.由对识记性和理解的考查转向为重点的考查。

3.对古诗词的赏析,要注意创新的题型的解答。

【教学目标】1.了解中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

2.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内容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概念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考查,早已是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保留剧目”,而对比性阅读又是今年中考中很可能会出现的一种新的考查形式,作为考生,对古诗的对比阅读应该有所准备。

对于古诗的对比阅读,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

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这一程序。

因此,工夫都要下在读懂诗歌上,下在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上。

说到“鉴赏”,它是一个双向性的要求。

“鉴”就是鉴别、鉴定,也就是说对诗歌的内容作鉴定:其内容表述是否恰当,其思想是否积极,其情调是否健康。

“赏”就是欣赏、品味:品味其形象生动在何处,品味其形式工巧在哪里,品味其遣词造句精妙在哪里。

二、命题角度下面来谈在进行对比阅读时应当关注的一些对比热点,也就是说,命题人常常会在哪些方面设题来“比”。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概括地说,古诗的比较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诗作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出来的情感;②诗句的意思和作用;③诗作塑造的主要形象、创设的具体意境;④遣词的生动、形象、精巧;⑤诗句的前后勾联照应;⑥修辞手法的功能、作用;⑦诗作结构的总体安排等。

还有一些典故的运用、反向衬托的作用等。

三、真题再现(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8—9两题。

2021甘肃中考115语文 教用配赠-限时训练(十三) 课内外文言文分类阅读

2021甘肃中考115语文 教用配赠-限时训练(十三) 课内外文言文分类阅读

限时训练(十三) 课内外文言文分类阅读(时间:45分钟)班级: 姓名:★课内阅读一、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俟.其欣悦(2)持汤.沃灌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计日以还以是人多以书假余B.{从乡之先达而承天子之宠光C.{足肤皲裂而不知久而乃和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况才之过于余者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本文作者是怎样劝学的?二、阅读《出师表》选段,回答问题。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古诗词阅读与课内外对比阅读专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阅读与课内外对比阅读专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阅读与课内外对比阅读专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内)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燕歌行(并序)(节选)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A.诗的前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在写法上,与《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有相似之处。

B.诗歌三、四句貌似赞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之意。

“横行”一词有恃勇轻敌之意,“颜色”此处指天子的恩遇。

C.第五句写我军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第六句写敌军绵延行进、来势汹汹的情景,两相对照,渲染出战前的紧张气氛。

D.这是一首古体诗。

这八句诗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逐步推讲,概括了出征的历程,气势畅达,笔力矫健。

二、阅读唐代高适的《燕歌行》完成各题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樅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5.下列对全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残贼”意为残留的贼兵,既表达了对敌军的愤恨之情,也表明出征之前对敌军的轻视,为后面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B.“羽书”即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上鸟羽以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瀚海”指当时靠近我国东北沿海一带的地区。

C.“塞草”“落日”等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又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被围兵败的原因。

课内古诗词阅读与课内外对比阅读专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内古诗词阅读与课内外对比阅读专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内古诗词阅读与课内外对比阅读专练一、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①尽冠缨。

(李白《古风•十九》)【注】①豺狼,指安禄山及其部下。

(1)这首诗的前十句描写了怎样的太虚幻境?(不超过10字)(2)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两首诗的主旨的最大不同是什么?(3)在艺术上,这首诗采用了______神奇想象,将仙境与尘世,出世与入世,飘逸与沉重,一并交织在瑰丽奇幻的艺术境界中。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

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2.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3.赏析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内外古诗词对比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部编版,含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内外古诗词对比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部编版,含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内外古诗词对比阅读练习题精选汇编例【一】(2020·浙江湖州)下面是杜甫的两首诗歌,一位同学想知道它们哪首先写哪首后写。

请你作出判断,并从内容、情感等角度阐述理由。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江汉(唐)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例【二】(2020·浙江杭州)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唐]李白 [明]李攀龙杨花落尽子规啼,青枫飒飒雨凄凄,闻道龙标过五溪。

秋色遥看入楚迷。

我寄愁心与明月,谁向孤舟怜逐客,随君直到夜郎西。

白云相送大江西。

【知背景】甲诗略。

乙诗: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

【析场景】甲诗首句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情。

1.乙诗前两句【赏写法】甲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这一意象。

以明月随君到夜郎,表达对朋友的牵挂;借”明月”光明的形象表示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乙诗后两句例【三】(2020·四川达州)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

【甲】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释】①洮(táo)河:水名,在今甘肃,流入黄河。

1.李贺作诗。

工于设色,陆游就说过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结合《雁门太守行》全诗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七年级(部编版)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有标准答案和译文1)

七年级(部编版)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有标准答案和译文1)

七年级下册新教材(部编版)古文课内外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有标准答案)第一课《孙权劝学》第一篇:(一)炳烛夜谈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二)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4分)A.恐已暮.矣() B.盲臣安.敢戏君乎()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D.及.鲁肃过寻阳()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蒙辞以.军中多务此独以.跛之故B.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暮而.果大亡其财C.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众服为.确论D.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其邻人之.父亦云3.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限画两处)(2分)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4.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3分)第二课《木兰诗》第一篇:【甲】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时训练(十三) 课内外古诗词曲比较阅读
(时间:20分钟)
班级:姓名:
一、阅读下面曲词,完成下列各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解释“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一词的含义。

(2)所选曲词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两首杜甫的诗,回答问题。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

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

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

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
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使至塞上》中的“征蓬”有什么含义?
2.这两首诗同为边塞诗,但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限时训练(十三) 课内外古诗词曲比较阅读
一、(1)“悠悠”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包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山坡羊·骊山怀古》咏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1.B
2.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串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

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三、1.以飘飞的蓬草比喻诗人自己(答“比喻漂泊的旅人,又泛指远行之人”也可)。

2.《使至塞上》抒发的是诗人只身出塞的飘零落寞、抑郁激愤之情。

《从军行》抒发的是从戎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