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对比阅读专项训练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杨炎正离恨做成春夜雨。

添得春江,划地①东流去。

弱柳系船都不住。

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

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

后夜独怜回首处。

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①划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

②南徐:地名,今江苏镇江市。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前三句先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然后写涨满的春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B.“弱柳”句中“柳”和“留”谐音,字而写柳树系不住船,实则写词人殷勤挽留朋友但是朋友还是要登船离去。

C.“为君”句写词人想象着朋友离去,一路陪伴他的只有划船摇橹的声音,心中不禁滋生出无限的愁绪。

D.下片前三句写朋友到了南徐渡口后还会走上曾经一起踏青走过的那条路,但已经是路依旧人不同了。

15.结尾两句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句在写景、抒情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 C15. 相同点: ①抒情方式和表达效果相同。

都是融情于景,以景作结;效果都是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②抒发的感情相同。

都抒发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无限深情。

不同点:①所写之景的虚实不同。

杨词所写是虚景,是想象之景。

想象着分别之后,友人回望之时远山重重,遮隔无穷。

李诗所写是实景,是眼前之景。

孤帆渐远渐小渐无,只见长江滚滚东流。

②写景抒情的角度不同。

杨词从对方(朋友)角度人手,把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

李诗从自己的角度来写,借助典型意象表达自己在江边站立时间之久,从而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谊。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其中包括:1、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把握;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3、情感的把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C项,“想象着朋友离去”错。

本句写的是:船走了,令人难以忍受,是摇橹传来的欸乃之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对比鉴赏题练习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对比鉴赏题练习

一轮复习:古代诗歌对比鉴赏题练习第一题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野菊唐·王建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野人饷菊有感明·张煌言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

两首诗歌均写到菊花,但所写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野菊》侧重于描写野菊生长的环境和野菊的冷香,展现了菊花超脱世俗、矢志不移的品质。

寄托了作者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

②《野人饷菊有感》侧重于描写菊花的花茎虽饱经风霜,仍不失挺拔咄咄之势;“铁骨”一词展现出不畏风霜的菊花的伟岸不群的品格。

诗人对不畏风雨的菊花的爱护。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野菊经霜不老的傲岸实为诗人自身凛凛正气的象征。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考查。

题干要求分析两首诗歌均写到菊花,但所写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题可先分开赏析两首诗歌的内容,然后再比较有哪些不同点。

王建的《野菊》此诗紧扣住“野”字,写出了野菊特有的风貌。

其首句“晚艳出荒篱”,意谓野菊之花在草木凋残,百卉纷谢,连园菊也枯黄萎落的时候,却舒展出她那艳丽的容颜,突出野菊生命力的顽强。

接句“冷香著秋水”,意谓野菊花吐放的缕缕馥香荡漾在湛蓝的秋水之上,突出野菊之造福人间的心志。

转句“忆向山中见”,展现出野菊的出生地和来源处,紧扣题名中的“野”字拓宽诗的境界,从而使诗意得以升华。

其结句“伴蛩石壁里”是野菊在“山中”生活的必然交代,它客观地描绘出一位虽终日只能与低吟浅唱的蟋蟀为伴,但却立根岩缝、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的强者形象,其孤标独显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此诗虽短小,野菊之野劲、野香、野趣尽融其中,而作为“在野”的王建,其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亦因此而得以寄托。

张煌言的《野人饷菊有感》是感事即怀诗,乡居野处的百姓为表达对隐居英雄的敬佩,以菊相赠,诗人对此事有感;事中之物“菊”确是感怀的聚焦,所以又是咏物诗。

2024届高考诗歌双文本对比阅读训练:手法异同(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诗歌双文本对比阅读训练:手法异同(含解析)

诗歌双文本对比阅读训练-------手法异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怀故人【宋】寇准清夜月初满,藓庭①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②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藓庭:郊野。

②旧国:故乡。

1.下列对上面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月夜怀故人》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自然环境;颈联在前两联基础上,通过“情何极”“思欲流”点题抒怀;尾联通过对故人“今底处”的发问写作者独处“凝愁”。

B.“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两句十分精妙,结合听觉、嗅觉,描写“梧桐疏影”和耳边不时传来的蟋蟀乱鸣声,使诗句画面立体可感。

C.《虞美人》中“朱颜改”可指故国宫殿颜色已旧,也可理解为旧时宫女容貌衰老,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变色。

D.寇准和李煜均用简练自然的语言,表达在月夜的思念之情。

相比寇准对“旧国”的思念之情,李煜更在思“故国”的同时内心燃起亡国之痛。

2.以上两首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愁绪,在表达情感的手法上则各有异同。

请结合内容,赏析主要的异同点。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小题。

望江南·闲梦远①(一)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②轻尘。

忙杀③看花人!望江南·闲梦远(二)李煜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注】①这两首词是李煜亡国入宋后的作品。

②辊(gǔn):翻滚,滚动,转动。

③杀:同“煞”,形容极甚。

3.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国正芳春”中着一“芳”字,写出姹紫嫣红、百花争艳、遍地芳香的江南春色,表达了词人的愉悦之情。

B.“满城飞絮辊轻尘”中以“飞絮”来写春景,传神地写出了春情流转、春光如泻、春风扑面而来的迷人春色。

C.“笛在月明楼”一句由景及人,把前面的空景用人来衔接,把眼见的凄凉用耳听的哀惋来充实,韵致无穷。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包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包含答案.doc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木芙蓉吕本屮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女神.两首诗中木芙蓉形象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吕本中《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木芙蓉•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秋季,其鲜艳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精神.诗中后两句,诗人用“无言”和“一生开落任东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意红”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两种不同品格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可怜样子. 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意气风发、昂扬不凡气度.答案吕诗着重描写木芙蓉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范诗写了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豪迈与大度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环境屮乐观者形象.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冋答问题・(5分)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第四联“但有故人供禄米”,有版本作“多病所需惟药物”,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答:答案(示例一)“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此句表面上虽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止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说“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说“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生活,正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基础之上.可见,此句包含着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强烈控诉.(示例二)“多病所需惟药物”更好•此句表面上说自己多病,唯一需要就是药物,似乎再别无所求.但稍加揣摩,便能发现其中包含着诗人多少无奈.现在多病,确实急需药物治病,但药也无从得到•这点要求都达不到,述能说其他要求么?止是有对现实绝望,才有后文“微躯此外更何求”愤慨.3•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冋答问题・(5分)君不见魏式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虚【聞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喇咏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煞人.(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注】虚:废墟.请赏析两诗屮画横线诗句所抒发人生感悟差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前提是理解诗句基本意思•张说《邺都引》画线两句诗意思是,“城郭”和“西园”已沦为废墟,标志着魏武时代已成为历史陈迹,只有明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强调是世事沧桑变化,抒发是世事无常、生命短促感慨•第二段诗中画线句子是说个人生命是短暂即逝,而人类存在则是绵延长久,因此“代代无穷已”人生和“年年望相似”明月得以共存,虽然抒发是作者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基调是“哀而不伤”.答案“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永恒和生命无限,强调人类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情怀.4•阅读下面这首元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念奴娇登石头城①次东坡韵萨都剌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檣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宫室. 简要分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与萨都剌这首词所抒发情感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相同点: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悲哀,怀古伤今;对光阴虚掷感伤.不同点:萨词有对战争残酷心痛之感;而苏词抒发是自己有志报国,却功业未成、壮志难酬感慨.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磧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这两首诗分别是如何表现征人思乡之情?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高诗“借问梅花何处落”是征人由听曲而想到了故乡梅花,含有思乡之情. 李诗中“一时回首月中看”那一轮高挂在空中明月,自然地勾起了征人思乡之情.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初冬夜饮①杜牧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闻梨花发赠刘师命韩愈桃溪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注】①本诗写于842年,当时作者受排挤被外放.②淮阳:指东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最后死于淮阳•“偶求欢” “欢”,指代酒. 两首诗都分别写到“雪”与“梨花”,但二者在诗中关系却不相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位诗人这样处理意图所在.答:答案杜诗中雪是本体,梨花是喻体,诗人将积雪比作梨花,形象地写岀冬夜积雪之厚之白,其目是从侧面烘托出环境清冷.韩诗中梨花是木体,雪是喻体,诗人将梨花比作积雪,写出梨花盛开时洁口、繁盛之貌,其目是形象地表现春天千树梨花怒放美丽景象.7.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冋答问题・(6分)梦江南[唐]皇甫松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望江南[南唐]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忙杀看花人.两首词都写到“梦”,这两处“梦”各自表达了词人什么样感情?答:答案皇甫词中,“梦”中江南梅熟、夜雨吹笛、驿边人语充满欢情,表现了词人梦醒之后孤独与惆怅无法消散情感;李词中,“梦”中故园江水、乐声、飞絮、轻尘和看花人一派生机,表现了词人对故国思念和现实生活凄楚之感.题组二综合练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冋答(1)〜⑵题・(11分)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铁④,归问时裂帛⑤.【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云“平原客” •④弹铁:《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 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铁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其中不正确两项是()(5分)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身份,即客居他乡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思念Z情.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情怀,“日暖”属于想象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太阳照耀在南山石头上.C.首联,下句“暖”字与上句“满”字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暧,永远是值得依恋.D.颔联上句屮“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慨叹.E.“老作平原客”中“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老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但仍漂泊在外孤独寂寞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能力.C项,“下句'暖'字与上句'满'字形成鲜明对比”错误,应该是“暖”和“悲”形成对比・E项,颔联中“老”字是“总是”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凄楚与痛苦.答案CE(2)唐代诗人崔涂《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书”指家信,李诗尾联屮“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情感异同・(6分)咎・答案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思念之情.异:崔诗主要写诗人长期不能冋家,所以连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吋看到了镜中白发,表达了韶光易逝愁苦•李诗主要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封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悲伤.9•阅读下面这首小令,然后回答(1)〜(2)题.(11分)沉醉东风•渔父白朴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鹫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1)下列有关内容是对这首小令理解,其中不正确两项是()(5分)A.开头两句选用“黄” “白” “绿” “红”这样色彩鲜明字眼,展现了渔父生活环境优美,引发读者丰富想象.B.小令中渔父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以在秋江上自在来去、心地单纯白鹭沙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洁净美好.C.“烟波钓叟”就是诗人在这首小令屮着力表现渔父,因为渔父不识字,没文化,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D.结尾句虽然表达出词人坚决不向黑暗社会妥协、保持高风亮节之意,但更主要是体现出词人消极避世思想倾向,这是不可取.E.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像白鹭沙鸥那样生活自由自在、行动无拘无束渔父形象.解析C项,对“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准确理解应是:渔父虽然不识字,但他自在美好生活足以让人间万户侯羡慕.D项,“这是不可取”理解有误,虽有其消极避世一面,却也曲折地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骨气和那个时代投射在他们心灵上暗影,抒发了他们不平之慨.答案CD(2)有人认为,“钓叟”是小令作者白朴用以自比形象,这和下面“链接材料” 中柳宗元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请问:我们可以从“钓叟”和“蓑笠翁”身上看到两位作者怎样相同情怀与不同情怀?(6分)【链接材料】江雪【注]柳宗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注】本诗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所作.答解析白词结尾点题,点出前面写并非退隐文人,而是“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表达出词人既有坚决不向黑暗社会妥协、保持高风亮节之意,又有不愿在宦海中“风波千丈担惊怕”、希图逃世思想;而柳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这个渔翁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精神面貌. 答案相同情怀——远离世事(远离纷扰、远离尘嚣、不满于现实),崇尚自然(钟情自然、寄情山水).不同情怀——白朴有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于淡泊宁静、崇尚逍遥自在生活情怀;柳宗元虽孤寂郁愤,但却仍有着清高而孤傲情怀.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11分)春r=t=>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白雪却嫌春色晚,春二月初惊见草芽. 故穿庭树作飞花. ■二I;刘方平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刘.【注】洛阳东: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1)下列对这两首诗赏析,其中不正确两项是()(5分)A.韩诗第一句中“都”字流露出作者经过漫漫寒冬、久盼春色急切心情.B.韩诗第二句表达了诗人见到满园春色、其溢于言表欣喜,一扫遗憾之情.C.刘诗三、四句写富人看春雪似花,强烈表达出作者对社会贫富差异愤慨之情.D.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描写了早春白雪,并借此抒发情怀.E.“白雪却嫌春色晚”这种写法使文章充满灵动之气,与“雪却输梅一段香” 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B项,句中“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遗憾、惋惜和不满情绪.C 项,刘诗只是隐含了作者因贫富差异造成审美不同感叹,而非强烈愤慨之情.答案BC(2)两首诗均以“春雪”为题,但对雪描绘有所不同,寄托情感也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答:答案韩诗写春雪嫌花开得太晚,所以化作飞花,在庭中树间飞舞;表达了作者对春雪喜爱Z情;刘诗写春雪被春风挟带着在空屮盘旋;春天已经来临,突如其来春雪在富贵人眼中似花,却夹杂着作者嗔怪之情.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1)〜(2)题.(11分)咏竹刘孝先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注】①湘妃:传说中舜帝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②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琴.(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其中不正确两项是()(5分)A.“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品性.B.“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情状,为下文写“高节”作铺垫.C.“无人”两句意思是没有人赏识它高风亮节,徒自抱着一颗坚贞之心.D.“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E.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愿望,寄寓了作者奋发向上、不甘人下豪壮情怀. 解析D项,“耻”是“以……为耻辱”之意.这一句意思是:耻于染上湘妃泪迹,羞于制作上宫宫琴・E项,“奋发向上、不甘人下豪壮情怀”有误,本诗托物言志,写出了作者不事权贵贞亮之节.答案DE(2)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表现手法,这种写法在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 出深山”)、虞世南《蝉》(“垂缕饮清露”)、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 等诗中也有体现,请以木诗或任选上述诗歌中一首(也可另选其他诗作)作为例 子,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理解.(6分) 答 : 答案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物象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品性,来 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 沉感人艺术效果•《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 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 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高尚志趣.这种手法在其他诗人诗中也常 有运用•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清白” “粉末”等特 点,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历经锤炼、不惧焚烧、不惜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 人间人品性,寄寓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决心.《石灰吟》 运用托物言志,把石灰人格化,委婉、形象,深沉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11分)虎丘①题壁陈恭尹②市中亦有吹旎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 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③吹t (chi )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住吴国,吹麗乞食,后为吴 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旎,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乐器. 虎迹苍茫霸业沉,半楼月影千家笛,南国干戈征士泪,古时山色尚阴阴. 万里天涯一夜砧. 西风刀剪美人心.(1)下列对本诗理解与赏析,其中不正确两项是()(5分)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屮题壁》都是题壁诗.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深沉感慨.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D.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E.古诗词中数字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数字和本诗中“千家笛” “万里天涯”中数字都是实指.解析D项,颈联这两句诗字面上写是春秋时吴越之战给人们带来灾难•连年战争使战士们流尽了血泪;西风中,吴宫美人西施也心如刀剜,痛苦不堪•实际上,诗人咏史是为了抒发自己情怀•他是明朝遗民,其父陈邦彦在抗清战争中殉难;国仇家恨,常形诸笔端.两句中“征士泪” “美人心”都暗指当时南方抗清斗争和他自己家国之痛.E项,“两个黄码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意为:两只黄鹏在翠绿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白鹭直冲向蔚蓝天空•诗中“两”和“一”都是实指,是确切数字•而本诗中不是实指.答案DE⑵“岀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诗《蜀相》尾联,请和《虎丘题壁》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尾联所表现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分)答:答案①《虎丘题壁》以伍子胥自比,侧重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反清复明大志.《蜀相》则更多是对诸葛亮敬仰及对事业未竟痛惜,和包括自己在内无数志士爱国深情•②《虎丘题壁》屮“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又表现了诗人于吋局艰难之吋,又觉前途迷茫.1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1)〜(2)题・(11分)水仙子•咏雪乔吉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大灰泥漫了三千界①,银棱了东大海,探梅心噤难捱.面瓮儿里袁安②舍,盐罐儿里党尉③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注】①三千界:佛家语,这里泛指整个世界•②袁安,晋周斐《汝南先贤传》记载:“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出行视察,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③党尉,即党进,北宋时人,官居太尉,雪夜拥炉酌酒,热得岀汗,“扪腹徐行”,说:“天气不正・”(1)下列对这首散曲理解与赏析,其中不正确两项是()(5分)A.前两句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雪花飘飞轻若柳絮,冰冷而没有香气;积雪像飘落满地梨花,冻成一片,推移不动.B.第四句“棱”字是口语赘词,用于某些形容词后•第五句“噤”字指冻得从心里打战.C.最后三句描写雪之大:袁安宅舍雪大如同埋进了面缸,党尉深宅积雪像洁白盐堆,歌舞亭台被大雪变成了粉缸.D.这首元曲是一首咏物曲子,全曲处处都在写雪,而曲词内容却不着一“雪” 字,从不同角度运用多个手法突显描写对象.E.这首元曲先俗后雅,大俗与大雅形成强烈对比,显示出俗对于雅调侃,于是产牛了喜剧效果,给人以强烈审美冲击.解析A项,前两句是运用比喻手法.E项,这首元曲先雅后俗.答案AE(2)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从这个角度看,这首散曲和唐代高骈《对雪》“六出飞花入户I]寸,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相比,哪一首更符合刘熙载评论?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6分)答:答案《水仙子•咏雪》运用比喻、夸张、用典等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渲染出大雪纷飞景象,是一首纯粹咏物散曲.而《对雪》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写得别具一格.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青竹变成了洁白琼枝.诗人想到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难走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将是坦荡无边洁白世界.高楼四望,一片洁白,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让世界变与雪一样洁白美好.结尾一句,道岀了作者胸中感慨与不平.所以《对雪》更符合刘熙载评论.。

综合测试10 古代诗歌阅读(对比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教师版)

综合测试10 古代诗歌阅读(对比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教师版)

综合测试10古代诗歌阅读(对比阅读)时间:60分钟满分:54分姓名__________得分________(2024·山东日照·三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共2小题,共9分)。

游敬亭山谢朓①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隐沦既已托,灵异俱然栖。

上干蔽白日,下属带迴溪。

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

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

渫云已漫漫,多雨亦凄凄。

我行虽纡组②,兼得寻幽蹊。

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③。

皇恩既已矣,兹理庶无睽④。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①南朝齐建武二年(495年),谢朓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由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该诗作于宣城太守任上。

②纡组:系佩官印。

③丹梯:指寻仙访道之路。

④睽:违背。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谢诗开头两句写远眺敬亭山,采用简笔勾勒,总写其貌:随后两句采用虚笔,写神仙灵怪安居于此山,—实景—虚境,笔触多变。

B.谢诗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敬亭山蔓藤交错、独鹤鸣叫、饥鼠夜啼等自然景象,烘托了内心的迷茫和痛苦,与“兼得寻幽蹊”蕴含的情感呼应。

C.李诗写众鸟高飞远去,孤云悠闲自在地飘走,暗示诗人观望敬亭山时间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D.谢诗和李诗写法不同:谢诗对敬亭山作了全方位的“逼真”描写,李诗则并未着力于此,而是将景物拟人化,以抒写自己的精神世界。

2.谢诗末句的“无睽”和李诗末句的“只有”都流露了诗人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和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作出理解。

(6分)【答案】1.B2.谢诗:(1)诗人认为自己政治上受排挤,皇恩已薄,前途渺茫,选择畅游山水,寻仙访道于理无亏。

(2)“无睽”也流露出失意的怅惘和一丝怨愤。

李诗:(1)鸟飞尽,云飘走,客观上只有敬亭山陪伴自己:(2)深层看,“只有”委婉道出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无比孤独;(3)“只有”也流露出诗人对山的喜爱及以山为知己而获得的欣慰之情。

重难点04 新高考 古代诗歌鉴赏对比阅读专项训练(解析版)

重难点04 新高考  古代诗歌鉴赏对比阅读专项训练(解析版)

重难点04 新高考·古代诗歌对比鉴赏专项训练(建议用时:30分钟)【命题趋势】从现在高考趋向于综合性的趋势看,诗歌对比阅读成为一种较好的考核方式,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用给出的诗歌和学过的诗歌对比,一种是列出两首古诗进行确定一个方向进行比较。

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

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

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

【方法提示】该部分备考注重回归课本,将课本的诗歌分类进行整理归纳。

【限时检测】一、(山东省实验中学第三次诊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节选)杜甫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②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观王右丞维沧洲图歌(节选)皎然沧洲误是真,萋萋忽盈视。

便有春渚情,褰裳掇芳芷。

飒然风至草不动,始悟丹青得如此。

沧洲说近三湘口,谁知卷得在君手。

披图拥褐临水时,翛然③不异沧洲叟。

[注]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仙。

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

②赤岸:泛指江湖的岸。

③翛(xiāo)然:自在超脱的样子。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诗的前四句写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十日五日才画一水一石,极力赞扬王宰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B.“尤工”两句以对比高度评价王宰画作在构图布局等方面旷古未有的技巧,在尺幅画面上绘出了万里江山的景象。

C.两首诗都摹写画作。

在王维的《沧洲图》里,我们可见水中沙洲,萋萋春草,画中人敛起衣裳,采摘水中香草。

诗歌鉴赏——对比阅读

诗歌鉴赏——对比阅读

诗歌鉴赏——对比阅读一、高考真题(2023全囯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4.A15.①欧诗中诗人以画眉鸟自比,以林中画眉鸟与笼中画眉鸟的不同叫声暗合诗人生活的两种状态,借此抒发了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②文诗借物抒情,画眉鸟只是其咏物寄情的一个元素,并无自比之意;诗人借画眉鸟的啼叫衬托了自己公事之余舒畅闲适的心情以及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形象。

二、模拟训练(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唐多令·柳絮曹雪芹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毬。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柳絮曹雪芹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注】①燕子楼:在今江苏徐州市,唐朝张愔为其爱妾关盼盼所建。

张愔死后,关盼盼独居此楼十多年。

②逐对成毯: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粘在一起。

"毯"即"球"。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柳絮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柳絮自比,来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对比阅读训练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对比阅读训练

高考古诗文专题训练:课外诗歌对比阅读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 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 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 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5.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15.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解析】14.C.“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说法错误。

文诗中先说笼中的画眉鸟在窗边清风中鸣叫,初听之时,声音还是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此时再听画眉鸟的鸣声,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

因此,文诗也认为画眉鸟在“高笼”中与在山林之间的鸣声是有差别的,对此有所涉及。

故选C。

田家欧阳修绿桑高下映平川,赛(注)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春日田家宋琬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

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

(注)赛:旧时祭祀酬报神恩。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前两句写绿色的桑树高高低低,与平坦的地势形成了参差之美,具有明显农家特征。

B.第一首后两句描写江南春天雨后,新枝嫩叶青翠欲滴,阳光普照大地,鸟鸣花繁的绚丽景象。

C.第二首纯用写实,从田间写起,先写黄雀,后写山叟,再写种树,最后写节气,娓娓道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对比阅读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以下问题。

甲乙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赠刘景文
韩愈苏轼
天街小雨润如酥,荷尽已无擎雨盖,
草色遥看近却无。

菊残犹有傲霜枝。

最是一年春好色,一年好景君须记,
绝胜烟柳满皇都。

最是橙黄桔绿时。

问题: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这两首诗有何不同?
2、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甲乙
度汉江回乡偶书
李频贺知章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问题:1)从情绪上看,甲乙两诗有何不同?
2)联系两首诗的具体情境,结合自己的想象,将作者的情绪、心理加以推衍。

3、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以下问题。

甲乙
望月怀远月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不堪盈手增,还寝梦佳期。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问题:甲、乙两首古诗的最后一联都表达了作者的愿望,请指出其相同之处何不同之处?
4、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甲乙
探春暮春归故山草堂
雪里又能最落梅,好营杯具待春来。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简析甲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2)乙诗前两句写春光逝去,与后两句有什么关系?
5、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月夜春怨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寂寞空庭春欲晓,梨花满地不开门。

(1)请说明两首诗中的主人公的感受有何不同?
(2)两首诗中的最后一句都既有形象,又有意境,试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以下问题。

(甲)登鹳雀楼(乙)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问题:甲、乙两首古诗都写“登鹳雀楼”,可读来意味迥异,请分别说明(从内容或艺术特点两方面即可)。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以下问题。

(甲)寒食(乙)寒食
(唐)孟云卿(唐)韩翝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问题:甲、乙两首《寒食》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是比较两首诗在选材立意方面的异同。

8、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辕山亭赋韵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

陈亡,人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涛写于南归途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团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岑参,盛唐边塞诗人。

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问题:请问,这两首诗的内容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
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韩诗主要运用描写,苏诗侧重于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1)甲诗描写的是远谪另外重返家乡,情怯;乙诗描写的是宦达荣归,惊喜。

(2)提示:甲:作者远谪岭外,多年未接家中书信,不知家中情况,推想凶吉多少,
父母妻子生死不知,想问又不敢问,据此推想。

乙:作者在外为官,老归乡里,从乡音不改,故乡情深去想。

3、相同处:都表现了要与亲人相会团聚的愿望;不同之处:甲诗的对象是亲人,较泛,但婉转表示佳期难得;乙诗的对象具体指出是妻子,言外之意是全家,写出了相见时的欢乐,侧面反映出现在别离的痛苦。

4、(1)描写暮冬景物的同时,比拟人手法描绘了想象中的生机勃勃的春意图。

(2)反衬出翠竹的“不改”,突出了翠竹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特征。

5、(1)《月夜》中的主人公的感受是喜悦,其中“暖”、“透”等字写出主人公的愉悦感;《春怨》中的主人公的感受是伤感,其题目就交待了主人公的伤感。

(2)“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中,“透”字说明声音是细微的,表明主人公在仔细地欣赏,有一种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意境。

“梨花满地不开门”一句,即是自伤怨恨又无人叙说的阿娇的形象地描写,又表现了一种凄楚寂寥的意境。

6、(甲):所写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即景生意,到处要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全诗对仗工整,技巧娴熟;(乙):所写景象虽也壮阔,但与(甲)诗比较起来,总有几分消极之感;以景抒情,大有飘飘欲仙,处理世俗之想;从技巧上讲,不如甲诗高超。

7、均写出了寒食节时春天繁花竞放的迷人景象。

虽地域不同,但都充满春意。

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所不同。

(甲)诗从独在他乡、身为异客的寒士角度感受寒食节的,一个“悲”字写出了寒食的辛酸,也表达了对贫居者的深切同情。

(乙)诗则从寒食节的皇都风光着笔,突出皇族与宠臣的特权,隐寓了对特权阶层的讽喻之意。

8、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从两首诗的关键语句三、四句可知);都写了重阳佳节(从第一首诗的题目可知:“九月九日”,即重阳佳节;第二首诗也是写于这一天,从第一句的关键语句“登高”可知,因为重阳节重要活动之寻就是“登高”)的思乡(第一首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思菊即思故乡;第二首诗题目则直接点明所抒之情:“思长安故园”)之情。

不同之处:第一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故园的怀想(从本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和思归(同上)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从注释中的“辞官”可知,作者不愿为官;从“篱下菊”的用典可知其归隐之情)的情怀;第二首诗表现了作者对遭受战乱的故园的痛苦(从第三句的关键语句“遥怜”可知)之情,表现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从注释“边塞诗人”可知其身份:是军旅诗人而不是一般的文人;从注释中的“长安沦陷,故有此诗”可知其不甘之心)
9、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10、(1)前者对柳表示喜悦、赞赏;后者对柳表示贬斥、嘲讽。

(2)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
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
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