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版)总复习:古代诗歌整体阅读与比较鉴赏
2020年高考全国卷:古典诗词赏析及题型解析

2020年高考全国卷:古典诗词赏析及题型解析一、2020年全国卷Ⅰ: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译文:标题:酬和好友袭美(皮日休)因生病在家难以赴约因此寄诗给我的和韵诗。
首联:虽然我和您失去了相约一起去春城游玩饮酒赋诗的时间,但我也是一直在家教书讲授,没有写什么诗。
颔联:我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生,但也期待能和你一起采摘野菜而食。
颈联:我如一只闲云野鹤般无拘无束,即使素野斋食也有别样的方式,别样的清香。
尾联:希望你早一天能眼疾康复,再一起相约游玩痛饮,看江花满枝,人才济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从标题的理解、首联的内容、颔联的情感、尾联的手法设题。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2.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试题解析】本题是典型的思想情感题,对于病种好友,诗人有不能共游的遗憾,对友人战胜病魔的信心,对来日观景的展望。
这既是符合我们人之常情的感情,也是根据行文表现出来的感情。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考点解读】古代诗歌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
【命题角度】古代诗歌鉴赏由两个小题构成,一个单选题一个主观题,单选题侧重于考查综合鉴赏诗歌内容,而主观题主要考查形象、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等内容。
近期的高考模拟试题中,诗歌取材范围主要以唐宋作品为主,宋代诗歌备受青睐。
因此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
分题材对诗歌鉴赏进行备考,明确各题材的主题内容和情感方向,规范各考点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方法点睛】(一)解读形象、情感。
解读形象情感,先要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形象,再结合诗句分析所咏形象的基本特征,再指出所塑造形象的意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读诗歌的形象、情感,通常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从题目序言切入,有的题目序言中点明事件的时间、地点、写作缘起等;从关键的标志性、暗示性词句入手;从背景、作者切入,比如宋代的很多诗词都与破碎山河相联系等;从具体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动作等方面切入,具体细节具体分析能发现抒情主体的情感变化等。
具体解答时一般的答题模式: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意境。
分析意境就是先描述一番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再用概括的语言总结出其整体上的特色(如氛围特点“孤寂清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给人的感受,当然意境的分析离不开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鉴赏语言。
如果是“炼字炼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应首先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然后指出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并分析其效果,必要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四单元第五节古代诗歌整体阅读与比较鉴赏教案

一、近三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统计二、近三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呈现出三个特点1.选材不拘一格。
从全国各地试卷的命题看,从唐宋诗词,到元曲、明清诗歌;从先秦的《诗经》,到清代乃至近代佳作;从大家名篇,到以往关注度不高的作家作品,可谓百花齐放。
这是广大考生复习时必须了解的。
当然,唐宋诗、宋词以及大家名篇仍然居主体地位。
2.题材丰富多彩。
田园、山水、边塞、风物、咏怀、咏史、送别、闺怨、羁旅、行役等题材都有所涉及。
3.难度有所加大。
虽然传统的单诗鉴赏题仍是主流,但也出现了不同作品之间的比较型鉴赏题:有的题目已不再局限于某一具体考点,而是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中的不同考点糅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而且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类的难度较高的题目已有亮相。
走进高考【p188】例1(2016·山东)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讲评】比拟、排比。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本题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首先,题干中的句子由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句构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雪、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豪壮的气氛。
高中语文 古诗词比较鉴赏

古诗词比较鉴赏诗歌比较鉴赏题是命题者提供两首或内容相关的诗歌,要求考生阅读后对相同之处进行分析,对不同之处进行比较鉴赏。
命题者常在以下几个方面设“比较”点:①诗中的意象、意境。
②诗歌的语言。
③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
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较角度一意象、意境比较鉴赏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
一般来说,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
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
从意象、意境进行比较鉴赏,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对象)描写的异同。
比较鉴赏时要特别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例1 (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笋陆游藜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
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
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
2020高考语文-- 2020年备考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2020高考语文】2020年备考诗歌鉴赏比较阅读高考习题,从来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与其做山寨习题,不如反复做高考习题,从中梳理出命题规律,从中总结失误原因,从中探索出答题技巧。
诗歌复习就是要反复做高考真题,反思错误原因,总结答题规范,摆脱题山题海。
群文阅读是教材改革热点,也是高考命题热点,更是诗歌命题难点。
高考诗歌命题从比较角度测试学生群文阅读能力,从比较角度提高学生诗歌审美能力。
最近三年,几乎每年都要从比较角度命制诗歌习题,2020年高考习题也不会例外。
先从高考习题中总结比较型诗歌种类以及对策,进而帮助师生把握高考提高复习效率。
高考命题分为三类:类型一客观选择题比较,类型二主观题比较,类型三组诗比较。
命题特征就一句诗歌与考纲必背篇目比较手法上的异同。
例如:(2018年全国1卷)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
就整首诗艺术特征与必背篇目比较异同。
例如:(2018年全国3卷)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就一句诗的手法与课外诗歌比较相同点。
例如:(2017年北京卷)“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比较鉴赏题攻略与专练知识回顾:一、形象异同比较一是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异同比较。
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主要集中在意象内涵的分析比较方面,兼及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比较。
如何把握住意象的内涵特点呢?①注意意象本身所包含的传统内涵。
如杜鹃代表着悲情,松柏象征着高洁。
②揣摩诗中意象自身的特点。
要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与内在特点,归纳出其表层义和深层义。
形象作用异同比较的前提是把握住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有: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
它多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020高考语文调研大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诗歌整体阅读必备

体 诗
数、字数、对仗、平仄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 要求。为区别于过去的非格律诗,称格律诗为
近体诗或今体诗,包括律诗形成于唐盛于宋。开始是用来为乐谱配词以便歌 唱的。为谱配词叫填词,填词所选的调子叫词牌, 词 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填词时为点明题旨, 古 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代 等。 诗 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宋、金时北方产生了新的 歌 乐曲曲调,发展到元代,形成元曲。元曲包括散曲 曲 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高考重点考查) 与套数;杂剧是可演出的戏曲。
►(一)词类活用 中国古代诗人出于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 某些词语的词性,一首诗词往往因一两处词性的改变而韵味 无穷。
进入导航
第9页
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 州出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 名词活用 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作动词 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 锡《竹枝词》)“雨”,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 雨”。东边的太阳出来了,西边还在下雨。
进入导航
第12页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 石《泊船瓜洲》)“绿”意为“使……绿”。 形容词的 使动用法 ②“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 寺后禅院》)“悦”意为“使……高兴”,“空” 意为“使……坦荡空灵”。
进入导航
第13页
①“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 晴》)“重”,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 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 形容词的 意动用法 ②“谁人得以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杜牧 《登九峰楼寄张祜》)“轻”,意为“把……看 轻”。有谁能比得上你张公子,你的千首诗把高 官厚禄看得很轻。
2020届全国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日照市2014高三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秋夜曲
秋思寄子由①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
漫漫轻云露月光。
小虫催女献功裘。
秋逼暗虫通夕响,
老松阅世卧云壑,
征衣未寄莫飞霜。
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 被贬为筠州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 难以动摇”。
▪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 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 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 分)
▪ 【答案】特点:(1)诗人认为墨梅画中的花风韵清姝, 体现了墨梅高雅、清丽的气质,远胜于桃李的浓艳; (2)以相马名手九方皋为典,突显画师作画在意不在 形的特点。
(七)14年江苏卷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⑶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
(1)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 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 性的赞颂。
答案 (1)《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 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
(2)《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 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2013·安徽)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秋斋独宿
▪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 [唐]韦应物 ▪
[金]赵秉文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13)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解析版.docx

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问题。
赠蜀府将①唐·温庭筠十年分散剑关秋 , 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 , 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 , 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 , 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①公元829 年( 大和三年 ) 南诏国 ( 大理国 ) 入侵成都 , 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A. 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 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 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 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
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 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D.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 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 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2. 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 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 无人会 , 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 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
2、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 1~2 题。
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 , 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 , 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 , 坏壁苔侵醉墨痕。
【注】一首清诗记今夕, 细云新月耿黄昏。
【注】耿 : 微明的样子。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 是在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 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土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莫笑农家腊酒浑 ,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 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古代诗歌整体阅读与比较鉴赏命题分析一、近三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统计二、近三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呈现出三个特点1.选材不拘一格。
从全国各地试卷的命题看,从唐宋诗词,到元曲、明清诗歌;从先秦的《诗经》,到清代乃至近代佳作;从大家名篇,到以往关注度不高的作家作品,可谓百花齐放。
这是广大考生复习时必须了解的。
当然,唐宋诗、宋词以及大家名篇仍然居主体地位。
2.题材丰富多彩。
田园、山水、边塞、风物、咏怀、咏史、送别、闺怨、羁旅、行役等题材都有所涉及。
3.难度有所加大。
虽然传统的单诗鉴赏题仍是主流,但也出现了不同作品之间的比较型鉴赏题:有的题目已不再局限于某一具体考点,而是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中的不同考点糅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而且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类的难度较高的题目已有亮相。
走进高考【p188】例1(2016·山东)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比拟、排比。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本题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首先,题干中的句子由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句构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雪、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豪壮的气氛。
其次,“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中,用“争先”“鏖战”等描述人的词来修饰“诗豪”“风”和“雪”,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和雪缴缠”中,用“缴缠”形容无形的“诗”,使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将“诗”具象化,写出了风雪交加的壮美之景,表现了作者迸发的诗情。
概括答案时要注意,因为题干明确指出这三句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所以要把拟人和拟物归结为“比拟”这一种修辞手法。
)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先通读全曲,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然后组织答案。
前两句作者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
孤舟无伴,船外又是茫茫一片,作者的孤独之情、羁旅之思可想而知。
结合题目中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际上是作者在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反映了朔风的劲烈。
这又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而出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惊喜顿生,豪兴迸发,挥毫成诗。
狼毫一落,作者“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凉一扫而光,代之以乐观旷达之情。
)例2(2016·北京)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
【注】①耿:微明的样子。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答案讲评】A(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诗歌首联写由西村思往事。
第一句写西村群山环绕,仿佛是世外桃源。
第二句“往岁”点明是往年,写作者还清楚地记得往年游赏时敲门求水解渴的情景,这一句是作者回忆往事。
而尾联“记今夕”“新月耿黄昏”,所写的“新月初现的黄昏”是“今夕”的眼前之景,所以A项不正确。
)16.“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
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李商隐《齐宫词》)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陈羽《从军行》)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答案讲评】B[本题从声音、色彩的描写角度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题干中,前一句的“幽禽语”为听觉,是写“声”;后一句的“苔”(青苔)为视觉,是写“色”。
B项,“横笛闻声”为听觉,“红旗”和“雪”为视觉,体现了“声色兼备”。
A项,“歌管”和“铃”只是体现了听觉,没有体现视觉。
C项,“争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
D项,“留酸”体现了味觉,“分绿与窗纱”体现了视觉,并没有体现听觉。
]17.“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
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
要通过对两首诗的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两首诗都是写景记游诗。
《游山西村》通过写农村丰收之年的待客情形、山间水畔的明媚风光、古老的乡土民俗以及自己乘月拄杖夜游,表达了作者对淳朴民风、民俗的热爱。
其中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流传的哲理名句。
《西村》则侧重写了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此地乡村风景的热爱。
)夯实基础【p189】一、鉴赏古代诗歌时要注意整体阅读首先要四看: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诗歌正文;四看注释。
整体把握作品,应当始终把作品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注重从整体上思考。
对作品某一个局部或某一方面的思考,都应该放在整体中进行。
一般而言,古代诗歌往往有景有情,虚实相生,应注意整体感知,切不可断章取义。
对诗歌作较深入的理解感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第一,捕捉画面,体味意境。
古典诗歌多数都有景物描写,鉴赏时首先要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然后,设身处地地去想象,体会画面的色彩、气氛和情调。
最后,作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推断,即体味这样的画面要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第二,理解题目,品味语言。
诗歌的题目往往是诗歌内容的概括。
正确理解诗歌题目,是进行诗歌鉴赏的必备步骤。
在通过题目了解到诗歌所写的大致内容后,就要细细地去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语言形象凝练,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品味语言一是要品味作者“炼字”的妙处,一是要品味重要语句的作用,因为关键字词和重要语句就是诗歌的眼睛。
第三,探究技巧,关注背景。
诗歌表达的意境和形象,大都与其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有关,如修辞的运用、情景的结合、虚实的结合等。
所以,探究技巧既可体会形式的妙处,也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
与表达技巧一样需要引起重视的,还有诗歌的相关背景,如作者的人生遭遇、风格特点、作品的创作动机等。
了解这些,必将有助于我们对诗歌的鉴赏。
第四,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从“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角度鉴赏诗词,需要我们在接触作品之初,首先要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都是配乐演唱的,或者原本就是歌词,所以并没有特别的诗律规定,其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拍和押韵等方面,我们在鉴赏时,可以在心中默读,把握作品的韵脚和节拍。
其次,还要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默诵吟咏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情选词,按词定韵。
一般来说,韵字开口度越大者,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开口度小,音阻大者,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
二、例谈高考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古代诗歌比较鉴赏有多种比法:比相同点,可以寻找作品的共同规律;比不同点,可以找出各自的特点;整体比较,可以观其全貌;局部比较,可以知晓特点。
纵观各省市近年高考试题,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题型是一个热点。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可以有效地防止教学和应考中的猜题押题现象,可以使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1.比较创作背景诗人总是最敏感的,他们往往比一般人更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社会的声音。
他们的呼声,往往就是历史前进的脚步声。
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是我们把握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
古人读诗讲究知人论世,也就是要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个人经历,去揣摩诗人的情感脉络。
请看下面的题目,我们只要认真比较不同的创作背景,就不难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