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研究报告
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实践

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实践一、欧盟农业保险发展的背景农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弱质产业,需要一种制度安排来减少农业风险对生产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保险则是符合这种要求的有效解决方案。
同时,农业保险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绿箱政策”,是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农业保护和支持方式。
1962年,欧共体开始推行共同农业政策,其目的在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
农业保险开始在欧洲各国农业保护政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01年,欧洲委员会发布《欧盟农业的风险管理工具》和2005年第74号通报,强调利用农业保险来替代市场和价格政策的必要性,目的是在不增加欧盟预算的前提下探索不违背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规定的各种措施。
农业保险成为欧盟农业支持政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为欧盟农业的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保障作用,有力地支撑了农业生产者收入的稳定增长。
当前欧盟农业保险市场已成为全球最主要、最活跃农业保险市场之一。
欧盟各国在农业保险方面的发展各有特色,成功的运作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主导型,如葡萄牙、塞浦路斯;另一类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型,如西班牙、法国。
不论是在政府主导型的国家,还是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型的国家,农业保险取得成功主要取决于几方面的因素:一是立法保障;二是保费补贴;三是完善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这其中,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建立对于支持农业保险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
然而,由于各国农业发展基础、保险市场特点及其发展轨迹的不同,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有着不同的发展内容和模式。
因此,从发展特征、组织形式、运行模式、功能作用等方面,对欧盟主要国家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实践和经验进行总结,对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非常必要。
二、欧盟主要国家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实践和经验(一)西班牙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介绍西班牙是欧盟传统的农业国,粮食产量居欧盟第三位。
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

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近年来,我国农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巨灾风险,如自然灾害、疫病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为了应对这些风险,我国需要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本文将从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的特点、分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的特点1. 频发性: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带,自然灾害频发。
每年都会有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
2. 多样性: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多样,包括自然灾害、疫病、气候变化等因素。
3. 区域性:不同地区受到的农业巨灾风险程度不同,北方地区更容易受到干旱的影响,南方地区更容易受到洪涝的影响。
4. 形成性:很多农业巨灾风险是长期形成的,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会对农业生产造成长期影响。
以上特点决定了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需要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区域性。
二、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建立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和研究。
1. 政府层面的支持: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推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建立。
2. 保险机制的建立:农业保险是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购买农业保险,提高保险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3. 农业科技的支持:农业科技的发展可以帮助农业生产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减少农业巨灾风险。
4. 风险管理工具的完善: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工具,包括风险评估、风险分担、应急预案等。
5. 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管理工具。
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只是第一步,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其效率。
1. 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形成完整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的制度体系。
2. 技术支撑:农业巨灾风险分散需要依赖科技手段,需要不断提升科技水平,提高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3. 信息共享:建立起农业巨灾风险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方信息的共享和互通,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

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我国农业巨灾风险越来越大,受灾面积日益扩大,因此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拥有广阔的农业耕地,农业是国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保障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农业巨灾与风险分散机制的概念农业巨灾是指罕见的气象、地质、生物及其他不可抗力的因素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
农业巨灾一旦发生,会对农作物、农产品以及农村经济带来严重的破坏与损失,会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与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业巨灾的防范和应对显得尤为重要。
风险分散机制是指通过分散风险的方式,使得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减轻。
在农业方面,风险分散机制可以帮助农户和农业经营者降低灾害的损失,提高抗灾能力,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目前,我国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我国的农业巨灾风险意识还比较薄弱,许多农户和农业经营者对于农业巨灾的防范和应对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我国的农业保险体系还比较不完善,农业保险的普及率和保障范围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的救灾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为受灾农户提供援助。
我国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亟待加强和完善。
1. 提高农业巨灾风险意识为了加强我国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首先需要加强全社会的农业巨灾风险意识。
政府、媒体、学校等各方面应该加大对于农业巨灾风险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广大农户和农业经营者的风险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农业巨灾的风险。
2. 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我国的农业保险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政府应该鼓励并支持保险公司开发和推广农业保险产品,提高农户和农业经营者的保险意识和保险参与率。
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降低农业保险的保费,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到农业保险中来。
3. 完善救灾制度在农业巨灾发生之后,政府应该及时、有效地为受灾农户提供救灾援助。
农业风险分析报告

农业风险分析报告1. 引言本文档是针对农业行业的风险分析报告。
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行业,受到诸多风险的影响,例如自然灾害、市场供求波动、气候变化等。
通过对这些风险进行分析,农业从业者可以更好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自然灾害风险分析自然灾害是农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干旱、冻害、病虫害等。
这些灾害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2.1 洪水风险分析洪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洪水过程中农作物的生长受到破坏,二是洪水过后留下的淤泥对土壤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在洪水风险分析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洪水的频率和程度•农作物的耐水性•农田排水系统的状况2.2 干旱风险分析干旱是农业生产中另一个重要的自然灾害风险。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缺水,影响其生长和产量。
在干旱风险分析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干旱的频率和程度•农作物的耐旱性•有效灌溉系统的建设情况2.3 冻害风险分析冻害是指低温天气对农作物产生的不利影响。
农作物在发育期、开花期和结果期都容易受到冻害的影响。
在冻害风险分析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低温的频率和程度•农作物的耐寒性•采取的防冻措施2.4 病虫害风险分析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各种病毒、细菌和虫害都会对农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在病虫害风险分析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病虫害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采取的防治措施的有效性3. 市场供求波动风险分析市场供求波动是农业面临的另一个风险。
市场需求的波动可能导致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从而影响农业生产者的利润。
在市场供求波动风险分析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农产品市场的竞争状况•农产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变化情况•农产品价格的趋势4. 气候变化风险分析气候变化是农业面临的严重风险之一。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降水量、温度和季节变化等因素的改变,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

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
我国农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农业巨灾对农民
的生产及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导致农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
建立一个农业
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对于保障农民的利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是指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措施,将农业巨灾风险进行分散,降低
损失程度的机制。
它包括了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两个层面。
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需要政府的参与和引导。
政府可以制定相
关的政策和法规,对农业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供应急援助,
补贴农民购买农业巨灾保险等。
政府还应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使用抗灾物种和抗灾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
在地方层面上,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建立需要农民组织和个体的参与。
农民应加
强组织,建立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通过规模经营和资源整合来降低
农业巨灾风险。
农民还应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防灾能力。
农民还可以通过多元化经营、跨区域农业投资等方式分散农业巨灾风险,避免单一农产品
的种植带来的巨灾风险。
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建立还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和市场机制。
建立农业保险制度,
提供农业巨灾保险,将农民的风险进行分散,降低农民的损失。
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市场,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增加农民的收入。
关于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的思考

农 业生产的风 险特点决定 必须建立大灾风险保 障。 农业 保 险 机 制 的不 断 完 善 和 发 展 , 包括应急准备 金债券 、 举 债 股 是高风险、 低 收益的目 势产业。 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是农业保险 票、 巨灾债券等 各种农业风险衍生产品在 内的 “ 农业巨灾证券 体系健康发展 的重 要前 提和必要保障 。 从风险管理角度看, 化” 风险分散 管理模式不断建立和完善, 对于分散农业大灾风
由承担农 险业务的保险企业 自行承担 ; 赔付率在9 0 %至1 5 0 %
由保 险企 业以再保险的方式分散风险; 赔付率超 地 方政 府或保 险公 司等单一主体无力单独承 担农 业大灾 的损失部分, 5 0 %以上的损失部分, 由保险企业用对应随时区间内的再 风 险 。 ̄2 o o 7 年 中央 财 政 启动 农 业保 险保 费补 贴政 策 以 来 , 我 过1
达5 8 0 0 余万 亩 , 绝 收 面积 2 0 0 0 余万亩, 受灾 农 业 人 口近4 5 0 0 万 险分散 机制进行了比较成 功的探索和实践, 较为 典型的有 美
人, 农 业直接 经济损失达 1 8 0 亿元 。 在 当前农业保险仅能够 国、 德 国和 日本 。 提供 最基 本的物化成本保 障, 且保 险保 额增速明显落后于农
牧业疫情等一旦发 生, 往往波及 多个县 、 市甚至多个省份 , 即
国内实践经验。 目前, 我 国部分地区结合 自身情况, 进行了
其 中上 农业风险的单个风险单位较大。 例如, 1 9 9 8 年发生在我国多条 农 业 保 险 大 灾 风 险 分 散 机 制 建 设 的有 效 探 索 和 实 践 。
策时, 需 考虑 承 担 多少 风 险 比例 的 问题 。 如果 政 府 分摊 风 险 过 农 业 保 险 的 各 家 商 业保 险 公司 针 对 农 户不 同需 求 开展 农 业 保 设 立 专业 的农 业 大 灾 多, 会 给 财政 带 来 沉 重 负担 , 同时 “ 挤 占” 保 险公 司的风 险转 移 险。同时对 农 业 大 灾保 险进 行 特 殊 管 理 ,
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

XIANGCUN KEJI 2019年1月(中)35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李雪(西安培华学院,陕西西安710125)[摘要]本文首先以我国近年来农业因自然灾害所遭受的巨大损失来引入研究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重要性,指出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分析日本、美国2个较为完善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我国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巨灾风险;风险分散;再保险;财政补贴[中图分类号]F84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19)02-35-3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然而频繁的自然灾害给农业大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1]。
比如,2008年我国所遇到的雨雪冰冻灾害,使得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了0.133亿hm 2;2010年云南省盈江县发生的旱灾,使得当地近1.600万hm 2甘蔗受到干旱的影响等。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发生的时候会使农业遭受巨大的损失,这一类风险即农业巨灾风险。
面对这种高风险的事件,我国要加强对此类风险的防范,尽量将此种风险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巨灾风险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因此,世界各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话题就是如何更好地应对巨灾风险。
最近几年,全球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巨灾风险形势严峻。
2014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600亿美元,是20世纪60年代平均经济损失的4倍。
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是保险业正在拓展的一个新兴领域,也是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1文献综述1.1关于巨灾风险的研究在对巨灾风险的研究方面,各个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例如,程悠旸指出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都重视农业巨灾风险的研究,并且提出了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巨灾风险管理方法[2]。
国外研究者认为农业保险是发展中国家保护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经济的重要途径。
1.2关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研究由于巨灾风险的特殊性,因此不断有人对农业巨灾风险的分散机制进行研究,尽可能找到合适的分散机制来降低风险、分散风险。
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

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通过对农业巨灾风险现状进行分析,概述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并探讨研究方法。
评估机制实施效果并借鉴国际经验,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启示。
研究背景及目的解释了本研究的动因与目标,研究意义突出了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的重要性。
在总结了研究的启示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强调了研究的价值和必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为农业生产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现状分析、研究方法、实施效果评估、国际经验借鉴、启示、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农民的生计来源。
由于我国农业面临着诸多自然灾害风险,如干旱、水灾、病虫害等,一旦发生农业巨灾,将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甚至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威胁。
当前,我国农业巨灾风险日益凸显,尤其是气候变化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影响下,农业生产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加强对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的研究和分析,探索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对于保障农业生产稳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分析其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并结合国际经验借鉴,为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旨在揭示当前农业巨灾风险面临的挑战,寻找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来降低和规避这些风险,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1. 分析当前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的特点和趋势,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种植方式等因素对农业巨灾风险的影响,为制定针对性的防范策略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研究王国敏[1]周庆元[2][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业自然灾害发展态势日趋严重,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不仅仅是农民负担的一种私人成本,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成本”。
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途径单一,必须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的整体性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体系,实现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的公平与效率。
[关键词]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普遍承受各种自然灾害风险和经济风险威胁,加之我国农业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较为脆弱的农业基础设施,使得农业风险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过去的工作重点是危机管理,因此,社会总是从“一个灾害走向另一个灾害”,很少降低灾害风险。
与此同时,我国人口持续增加,耕地逐年减少,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的三个不可逆转,又要求农业不得有半点波动。
这一严峻的事实一再告诫我们:必须重视对农业自然灾害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农业风险管理体制和风险分散机制,有效化解和分散灾害风险,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稳定。
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农业自然灾害进行分析和透视,提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不仅仅是农民负担的一种私人成本,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成本’”这一命题,并据此提出构建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散机制的设想。
一、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发展态势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是一个充分暴露在各种自然气象风险之下的特殊行业,农业活动对气象条件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较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与地貌特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较大面积和范围的、较为频繁的、损失程度较大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
综合考察,近年来,我国农业自然灾害发展态势日趋严重:<1)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据有关部门统计,各种自然灾害平均发生频率数呈增长趋势,20世纪50年代是19.56次,60年代为26.20次,80年代高达28.18次,“灾害周期”也较明显。
例如,在1953~1966年期间,出现4次周期,平均每次周期长度为3.5年;在1971~1991年期间,出现7次周期,平均周期长度为3年。
这说明,建国以来,平均每3.0~3.5年出现一次严重自然灾害,与历史上的“三岁一饥”之说基本相符。
<2)自然灾害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大。
据统计1950~1959年,全国平均每年遭受自然灾害的受灾面积为22255千公顷;1960~1966年年均受灾面积为37603千公顷,比50年代增长了68.96%,受灾面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70~1979年均受灾面积为37668千公顷,比60年代增长了0.17%,受灾面积在稳中仍有增长之势;1980~1989年均受灾面积为41550千公顷,比70年代增长了10.31%,受灾面积增幅明显;1990~1999年均受灾面积为49552千公顷,比80年代增长了19.26%,受灾面积增幅加大;2000~2004年均受灾面积为48659千公顷,比上世纪90年代略有下降。
在这55年中,平均最高的90年代的农业受灾面积49552千公顷比最低的50年代的年均受灾面积22255千公顷增长了122.66%;新世纪最初几年<2000~2004)年均受灾面积为48659千公顷,比上世纪50年代增长了118.64%。
<3)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
据多种调查资料分析表明,按全国平均水平计算,20世纪50年代的单位成灾面积损失值为2190元/公顷,60年代为3255元/公顷,70年代为5880元/公顷,80年代为12120元/公顷,40年翻了两番多。
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20世纪50年代为480亿元,60年代为570亿元,70年代为590亿元,80年代为690亿元;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90年代以后,年均已经超过1000亿元。
进入21世纪后,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明显加重,2001年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942.2亿元;2002年为1637.2亿元;2003年为1884.2亿元;2004年为1602.3亿元;2005年为2042.1亿元;2006年截止8月份为1600亿元,六年平均达到1784.67亿元,2005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最高值。
建国50多年来,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总计约25000亿元左右。
<4)自然灾害是农村贫困的重要根源。
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平均每提高10%,农村贫困发生率会增加2%~3%。
另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中有71.2%是当年返贫人口。
在当年返贫农户中,有55%的农户当年遭遇了自然灾害,有16.5%的农户当年遭受了减产5成以上的自然灾害,42%的农户连续2年遭受了自然灾害。
这不仅给农民、农村、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使国家财政背上沉重的负担,也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1]。
二、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属性分析风险属性的科学界定是确立风险分散机制的基本理论前提。
广义风险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私人风险和公共风险。
私人风险是一种相对孤立的事件,一般不会产生社会性影响,通常可以借助市场机制将风险责任的成本分配融入到各项产品和服务之中,从而使风险得以化解。
公共风险则是指产生社会性影响的风险,一般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内在关联性,公共风险在发生过程中,对企业和家庭来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二是不可分割性,如同无法排斥社会中某一社会成员享受公共产品一样,每一个企业和家庭也无法游离于公共风险之外,尽管公共风险发生的时间、方式是不确定的,但社会成员遭受损害的可能性却是同等的,谁也无法逃避;三是潜伏性,公共风险很难正面识别,通常在积累到即将爆发时才被发现,才引致一系列措施出台。
当风险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或当风险出现了外部性或非排他性的特征时,风险就转化为公共风险。
此外,当风险不能借助市场机制有效地分摊给有责任或有能力承担的机构来承担的时候,风险就会转化为公共风险。
随着人类历史的经验累积,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农业自然灾害采取预测、辨识、估算与评价,并采取工程或非工程措施进行风险防范。
但是从根本上说,囿于自然力的作用,农业自然灾害超出了个人可控制的能力范围,是无法避免的。
尽管随着人们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认知的增加,个人会采取风险规避行为避免可能的损失,但灾害损失往往并非个人所能承担。
那么,究竟农业自然灾害的私人损失应视为公共风险还是私人风险?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看,就效率层面来讲,不论视为公共风险还是私人风险,只要符合社会福利极大化原则,也就是如果社会认同政府在灾后救助灾民,承担灾民的风险,政府救助并无不可。
农业自然灾害私人损失风险若完全由私人承担<视为私人风险),则会有私人无法承担巨额损失的问题;若完全由社会承担<视为公共风险),会发生社会承担自愿承担风险者及高所得者<不需救助者)的风险。
政府既不能完全将私人损失完全视为私人风险,也不能将其视为社会风险。
比较适当的方式是,政府应鼓励私人购买保险或提供充分信息,促使人们采取风险规避措施和损失成本分摊措施;对无能力负担灾害损失成本者,政府予以救助,也就是政府可以承担无能力者或非自愿承担者的风险。
三、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途径的现实考察有灾害必然引发损失和风险,有损失和风险就必然需要进行相应的损失补偿和风险分散。
否则,受灾区或受灾主体就可能陷入非正常状态并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面对日益严重的农业自然灾害损失,我国的灾害风险的分散方式主要包括财政补偿法、保险赔偿法、社会捐助和国际支援等三种方法,其中社会捐助和国际支援完全出自于援助方的自愿,且受其经济力量、觉悟或道义感以及与受援助方的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难以控制,而财政补偿法和保险赔偿法两种方式则构成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的主体。
1.以政府为主体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的政府机制是指以政府为主体,以财政资金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为主要的工具,对全社会自然灾害风险进行灾害损失的分摊和补偿的灾害风险分散机制。
因此,国家灾害补偿机制具有灾害风险管理的政府主体性、资金配置的财政性、管理方式的计划性和实施手段的行政性等特点。
国家灾害补偿机制具有自身的优点:国家对救灾资源调动较为迅速和集中。
能够较好地满足灾害补偿的公平目标,有利于优先扶持和保证社会的弱势群体。
此外,国家由于在社会中处于“超然”的地位,特殊时期还可以动用系列非经济手段,如物品管制与配给等手段,集中全社会资源来度过困难时期,维持社会的稳定。
但是,政府灾害风险分散机制存在以下缺陷:<1)难以形成有效的灾害风险管理激励,是一种非契约的风险分散,不利于实现社会风险单位的减灾救灾激励目标;<2)难以控制管理费用和交易成本的上升,降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3)受制于国家财力资源的约束。
<表1)反映的是我国近年来国家财政支出与灾害损失情况的统计,国家救灾支出占灾害损失的比例非常低,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较为困难的财政资源对逐年扩大的灾害损失“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我国的自然灾害损失补偿的社会缺口非常巨大。
国家在有限的财力情况下所能解决的仅仅是“临时性”和“紧急性”的特殊救助,受灾个人承担了主要损失,这同时说明我国的灾害管理在相当程度上还处于低水平的自发状态。
表1 我国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财政救灾支出对比表<1990-2004)单位:亿元时间经济损失财政救灾支出比例199061613.332.16%1991121522.511.85%199285415.891.86%199399315.401.55%1994187619.421.04%1995186327.271.46%1996288239.061.36%1997197534.511.75%1998300752.321.74%1999196234.051.74%2000204528.731.40%2001194235.171.81%2002171732.931.92%2003188455.712.96%2004160248.993.06%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民政局民政事业统计公报数据整理2.以市场为主体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的市场机制是指以私人为主体,以市场为依托,以风险利益为纽带,以保险作为主要手段建立风险损失基金,所形成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
市场风险转移和分摊机制的典型手段是通过保险形式。
风险单位作为投保人事先以少量的、可以确定的风险费用的支付,来换取对未来不确定的、巨大经济损失补偿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