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各种梁

合集下载

连梁和框架梁的区别是什么?

连梁和框架梁的区别是什么?

一、连梁和框架梁的区别是什么?连梁是指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具体条文详见“高规”第7.1.8条);框架梁是指两端与框架柱相连的梁,或者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

两者相同之处在于:一方面从概念设计的角度来说,在抗震时都希望首先在框架梁或连梁上出现塑性铰而不是在框架柱或剪力墙上,即所谓“强柱弱梁”或“强墙弱连梁”;另一方面从构造的角度来说,两者都必须满足抗震的构造要求,具体说来框架梁和连梁的纵向钢筋(包括梁底和梁顶的钢筋)在锚入支座时都必须满足抗震的锚固长度的要求,对应于相同的抗震等级框架梁和连梁箍筋的直径和加密区间距的要求是一样的。

两者不相同之处在于,在抗震设计时,允许连梁的刚度有大幅度的降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让其退出工作,但是框架梁的刚度只允许有限度的降低,且不允许其退出工作,所以规范规定次梁是不宜搭在连梁上的,但是次梁是可以搭在框架梁上的。

一般说来连梁的跨高比较小(小于5),以传递剪力为主,所以规范对连梁在构造上作了一些与框架梁不同的规定,一是要求连梁的箍筋是全长加密而框架梁可以分为加密区和非加密区,二是对连梁的腰筋作了明确的规定即“墙体水平分布钢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当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且将其纳入了强条的规定,而框架梁的腰筋只要满足“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 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 且不是强条的规定。

在施工图审查的过程中发现设计人常犯的错误有:一是把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编成了框架梁,而且箍筋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或把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编成了连梁;二是在连梁的配筋表中不区分连梁的高度和跨高比而笼统的在说明中交待一句“连梁腰筋同剪力墙的水平钢筋”,这时如果连梁中有梁高大于700mm或跨高比不大于2.5而剪力墙墙身配筋率小于0.3%或水平分布筋的直径不大于8mm时,容易违反“高规”第7.2.26条的规定,而且该条还是强条,这应引起设计人的注意。

梁和框架梁的区别

梁和框架梁的区别

梁和框架梁的区别:连梁是指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具体条文详见“高规”第7.1.8条);框架梁是指两端与框架柱相连的梁,或者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

两者相同之处在于:一方面从概念设计的角度来说,在抗震时都希望首先在框架梁或连梁上出现塑性铰而不是在框架柱或剪力墙上,即所谓“强柱弱梁”或“强墙弱连梁”;另一方面从构造的角度来说,两者都必须满足抗震的构造要求,具体说来框架梁和连梁的纵向钢筋(包括梁底和梁顶的钢筋)在锚入支座时都必须满足抗震的锚固长度的要求,对应于相同的抗震等级框架梁和连梁箍筋的直径和加密区间距的要求是一样的。

两者不相同之处在于,在抗震设计时,允许连梁的刚度有大幅度的降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让其退出工作,但是框架梁的刚度只允许有限度的降低,且不允许其退出工作,所以规范规定次梁是不宜搭在连梁上的,但是次梁是可以搭在框架梁上的。

一般说来连梁的跨高比较小(小于5),以传递剪力为主,所以规范对连梁在构造上作了一些与框架梁不同的规定,一是要求连梁的箍筋是全长加密而框架梁可以分为加密区和非加密区,二是对连梁的腰筋作了明确的规定即“墙体水平分布钢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当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且将其纳入了强条的规定,而框架梁的腰筋只要满足“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且不是强条的规定。

在施工图审查的过程中发现设计人常犯的错误有:一是把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编成了框架梁,而且箍筋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或把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编成了连梁;二是在连梁的配筋表中不区分连梁的高度和跨高比而笼统的在说明中交待一句“连梁腰筋同剪力墙的水平钢筋”,这时如果连梁中有梁高大于700mm或跨高比不大于2.5而剪力墙墙身配筋率小于0.3%或水平分布筋的直径不大于8mm时,容易违反“高规”第7.2.26条的规定,而且该条还是强条,这应引起设计人的注意。

如何区分:基础梁,基础拉梁,基础连梁,地下框架梁,地梁

如何区分:基础梁,基础拉梁,基础连梁,地下框架梁,地梁

如何区分:基础梁,基础拉梁,基础连梁,地下框架梁,地梁1、从结构分析角度来说,基础梁是受到地基反力作用的梁。

作用于建筑结构上的荷载和结构物自重,通过柱和墙传递到基础,基础又将其传递到地基土。

基础对地基土产生了作用力,同时地基土对基础产生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工程界称其为地基反力。

凡是受到地基反力作用的梁,我们称其为基础梁。

基础梁受地基反力的作用,在跨中无墙区域,产生向上隆起的变形趋势。

与上部结构的腾空梁在受到竖向荷载向下作用后向下弯曲变形恰恰相反,所以在过去没有电脑、没有AutoCAD的年代,习惯上把基础梁视作“倒梁楼盖”体系,就是这么一个原因,与基础梁相反,不受地基反力作用,或者地基反力仅仅是地下梁及其覆土的自重产生,不是由上部荷载的作用说产生,这样的地下梁,就不是结构分析意义上的“基础梁”,是“基础拉梁”、“基础连梁”,或者是地下框架梁。

2、地下框架梁DKL顺便提一句,单层工业厂房,杯形基础的杯口上方,紧靠柱放置在杯口上的预制“基础梁”,它是用来托墙的,是将其上墙体的重力荷载传递到杯形基础,这梁本身不受地基反力的作用,不是结构分析意义上的“基础梁”,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俄语翻译不懂专业而翻错的一个前苏联的专业名词,将错就错,错到现在。

若这梁的上表面与基础(承台)顶面持平或者低于基础(承台)顶面,这梁是JLL,其纵向钢筋必须锚入基础,不是锚入柱子,因为在施工JLL时,KZ还仅仅只有插筋,没有形成柱子,所以不存在锚入柱子的说法;若某梁的下表面与基础(承台)顶面持平或者高于基础(承台)顶面,这梁是DKL,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6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第38页第2节第5.2.1条中阐述得明白:地下框架梁系指设置在基础顶面以上且低于建筑标高±0.000(室内地面)并以框架柱为支座的梁。

其纵向钢筋必须按照上部框架梁的相关要求锚入柱子。

剪力墙结构里面梁的编号总结

剪力墙结构里面梁的编号总结

剪力墙结构里面梁的编号:1、梁在剪力墙面内(两端都在面内),且梁的跨高比大于5的时候,编LLk*(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按框架梁设计时,代号LLk);梁在剪力墙面内(两端都在面内)且当梁的跨高比小于等于5时编号LL*(连梁);梁在剪力墙面外(两端都在面外)编L*(次梁)。

2、一端与剪力墙相连(梁与剪力墙在剪力墙平面内相连),一端与框架柱相连,梁的跨高比比较小(如小于5),且竖向荷载下的弯矩对梁的影响不大时,仍宜按连梁设计(按墙开洞计算)。

编号LL*(连梁)3、一边在墙上,一边在梁上的时候,软件往往会自动编成XL*(悬挑梁)。

这个时候要区分:a、当在墙上的一边是在墙的面外时,不管梁的长度是多少一律编L*(次梁)b、当在墙上的一边是在墙的面内时,要看具体情况:当梁的长度不不长(以≤3m为界)的时候可以编XL*(悬挑梁)(和墙连接的一端纵筋可以适当放大),即另一端以铰接构造;当梁的长度较长(以>3m为界)的时候可以编KL*(框架梁),即另一端也以框架梁构造。

其实这种情况属于半框梁,也可以直接注明半框梁,但去注明半框梁的情况较少。

梁一边在剪力墙面内,一边在剪力墙面外的处理办法同上(3.b)4、梁的两端都没和墙直接连接(搭接)的编L*(次梁)5、多根LLk*(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按框架梁设计时,代号LLk)在同一直线上的相邻跨的时候是否合并编成同一个梁号里的不同跨,要看情况(原则上:穿过中间墙体的钢筋长度>墙体两侧的梁纵向钢筋锚固长度之和,的时候梁号不合并,分开编梁号;反之,则编成同一个梁号的不同跨。

)之所以这样编号是为了施工方便和省钢筋。

如果懒得去算两段纵筋的锚固长度之和,那就以中间墙长1000mm(或者1200mm)为界。

小于等于这个值的用同一个梁号,大于这个值的用两个梁号。

编成同一个梁编号就意味着中间墙体处梁的面筋要拉通(含通长筋和非通长筋)6、和剪力墙面内搭接的梁的单排最大钢筋数量要比同等条件下和柱搭接的梁单排最大钢筋数量少1根,因为和梁搭接的墙一般是同梁宽的,而与梁搭接的墙的位置一般是边缘构件的位置(边缘构件自己的钢筋就已经配得密密麻麻了),所以要少一根,小直径的时候可以不少一根,以直径16为界,直径≤16的不用少一根(少1根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施工)(关于这条有的设计院没这个要求)补充:梁的两端都在剪切墙面外的时候,毋庸置疑直接编L*(次梁)梁的两端都在剪力墙面内的时候,不是编LLk*(按框架梁设计),就是编LL*(连梁),二者的区别是跨高比,跨高比≤5的编LL*(连梁),跨高比>5的编LLk*(按框架梁设计)。

2022年土木工程基础梁与地圈梁傻傻分不清楚,现在终于清楚了

2022年土木工程基础梁与地圈梁傻傻分不清楚,现在终于清楚了

基础梁与地圈梁傻傻分不清楚,现在终于清楚了导读:ldquo;基础梁rdquo;与ldquo;地圈梁rdquo;的区分一、ldquo;基础梁rdquo;与ldquo;地圈梁rdquo;的区分?地圈梁一般用于砖混、砌体结构中,其主要作用削减砌体基础不匀称沉"基础梁'与"地圈梁'的区分一、"基础梁'与"地圈梁'的区分?地圈梁一般用于砖混、砌体结构中,其主要作用削减砌体基础不匀称沉降和沉降差,另外一个作用是当砌体基础埋深过大时,接近地面的圈梁可以作为首层计算高度的起算点,圈梁不起承重作用,对砌体有约束作用,有利于抗震,其截面、配筋由构造确定。

基础梁一般用于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柱落于基础梁上或基础梁交叉点上,其主要作用是作为上部建筑的基础,将上部荷载传递到地基上,基础梁作为基础,起到承重和抗弯功能,一般基础梁的截面较大,截面高度一般建议取1/4~1/6跨距,这样基础梁的刚度很大,可以起到基础梁的效果,其配筋由计算确定二、圈梁主要作用 1加强砌体结构的整体刚度,对砌体有约束作用,防止由于地基的不匀称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等对房屋的影响。

2增加纵、横墙的连结,提高房屋整体性;作为楼盖的边缘构件,提高楼盖的水平刚度;减小墙的自由长度,提高墙体的稳定性;限制墙体斜裂缝的开展和延长,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减轻地震时地基不匀称沉降对房屋的影响。

3承重和抗弯功能,削减不匀称沉降和承受墙体的重量的作用。

三、构造柱的作用(2)在多层砌体房屋,底层框架及内框架砖砌体中,它的作用一般为:加强纵墙间的连接,是由于构造柱与其相邻的纵横墙以及牙搓相连接并沿墙高每隔500mm 设置2 (6 拉结筋,钢筋每边伸入墙内大于100mm。

一般施工时先砌砖墙后浇筑混凝土柱,这样能增加横墙的结合,可以提高砌体的抗剪承载力量10 % 30 % ,提高的比例幅度虽然不高但能明显约束墙体开裂,限制消失裂缝。

梁的划分

梁的划分

从结构分析角度来说,基础梁是受到地基反力作用的梁。

作用于建筑结构上的荷载和结构物自重,通过柱和墙传递到基础,基础又将其传递到地基土。

基础对地基土产生了作用力,同时地基土对基础产生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工程界称其为地基反力。

凡是受到地基反力作用的梁,我们称其为基础梁。

基础梁受地基反力的作用,在跨中无墙区域,产生向上隆起的变形趋势。

与上部结构的腾空梁在受到竖向荷载向下作用后向下弯曲变形恰恰相反,所以在过去没有电脑、没有AutoCAD的年代,习惯上把基础梁视作“倒梁楼盖”体系,就是这么一个原因,与基础梁相反,不受地基反力作用,或者地基反力仅仅是地下梁及其覆土的自重产生,不是由上部荷载的作用说产生,这样的地下梁,就不是结构分析意义上的“基础梁”,是“基础拉梁”、“基础连梁”,或者是地下框架梁。

地下框架梁DKL再看(06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69页DKL和JLL的构造要求,在右上图图名线下方的括号中,有“梁上部纵筋也可以在跨中1/3范围内连接”的告知,这就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个JLL是随上部梁的要求进行连接和锚固,不是像“基础梁”那样上部纵筋在支座左右l0/4的范围实施连接(见(06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51页“基础梁JL纵向钢筋与箍筋构造”)。

此外从(06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68页、69页的DKL和JLL“图形语言”我们可以看到,基础地基持力层的顶面与DKL、JLL的底面之间存在“空档”,没有“紧密接触”,因此,这种地下梁没有承受结构意义上的地基反力一根地下梁,两端锚入基础或桩基承台,其上仅仅只承受底层墙体的荷载,如果这根地下梁的下面有宽度≥700mm的“条形基础”,那么,它就是基础梁和基础拉梁两梁合一;如果这根梁地下未设置宽度≥700mm的“条形基础”,仅仅只有宽出梁两侧各25~50mm的纯混凝土垫层,那么,墙体的荷载还是通过这个地下梁传递到地下梁两端的基础或承台。

中国木造房屋梁的结构名称

中国木造房屋梁的结构名称

中国木造房屋梁的结构名称
1.大梁(或称主梁、脊檩):位于房屋正中的主要承重梁,通常对应于屋顶最高处,连接前后坡屋面。

2.柁梁(或称柁子):在北方民居中特指支撑屋顶重量的核心横梁,位于柱子顶部,常用于抬梁式结构中。

3.穿枋(或称穿梁、顺梁):垂直于建筑物轴线方向布置,连接并支撑前后排柱子的梁。

4.瓜柱(或称童柱):短柱,上面放置梁头,起着承托梁的作用。

5.月梁:形状如新月般弯曲的梁,多用于门楼和殿堂等重要建筑部位,具有装饰性。

6.挑檐枋(或称檐檩):位于房屋外檐下的梁,直接支撑椽子,形成出檐部分。

7.金柱与檐柱:金柱是支撑屋内梁架的柱子,檐柱则是支撑屋檐部分的外柱。

8.雀替(非梁但与梁有关):安装于梁枋下部,起到加固和装饰作用的部分。

9.斗拱体系中的若干构件也与梁结构密切相关,如栌斗、栱、昂等,它们共同承载梁的重量并将力分散到柱子上。

拉梁与基础梁的区别及计算方法

拉梁与基础梁的区别及计算方法

基础地梁一般是承受基础的竖向反力,是受力构件.其尺寸和配筋根据竖向反力值确定.基础拉梁是调节基础不均匀沉降及承受一层隔墙的荷载,其尺寸按跨度的1/15确定.在计算模式中,拉梁可以考虑为仅承受自重和底层墙体总量并且将之传给两边基础的两边铰支(或者有时可以考虑是弹性支座)的单跨梁(即在两边基础内钢筋不连续而是达到锚固长度),它的计算同一般的上部结构两边铰支梁;然而,拉梁在实际施工及使用中,由于其基底下层土为老土或者施工中形成的压实土层,而且在协调变形的过程中会承受一定的两边基础的变形差异带来的影响,所以完全没有土反力是不可能的。

因此,保守地说,拉梁计算应考虑上下部均配置受力钢筋以应付两种可能性的发生。

一般可以使上下部钢筋配置一致。

至于实际计算,1/15的长跨比在底层层高以及拉梁埋深总和较大的情况下,可能会小点。

拉梁是基础之间的联系梁,其主要作用如下,计算方法依其作用而异1.仅为加强基础的整体性。

调节各基础间的不均匀沉降,消除或减轻框架结构对沉降的敏感性。

取拉梁拉结的连梁、框架梁、次梁和基础梁的区别各柱轴力较大者的1/10,按受拉计算配筋,钢筋通长,按受压计算稳定;此时基础按偏心受压基础考虑。

基础上土质较好时,建议采用该方法2.用拉梁平衡柱底弯矩。

按受弯构件计算,考虑到柱底弯矩的方向的反复性,钢筋通长。

此时基础按中心受压基础考虑。

3.上两相并兼承托首层墙体或其他竖向荷载。

将竖向荷载所产生的拉梁内力与上两种结果之一组合进行计算。

4.构造措施梁宽b=1/25~1/35L,梁高h=1/15~1/20L,配筋上下相同,并满足构造要求001:拉梁的计算方法有两种:1、取拉梁所拉结的柱子中轴力较大者的1/10,作为拉梁轴心受拉的拉力或轴心受压的压力,进行承载力计算。

按此法计算时,柱基础按偏心受压考虑。

基础土质较好,用此法较节约。

2、以拉梁平衡柱底弯矩,柱基础按中心受压考虑。

拉梁正弯矩钢筋全部拉通,负弯矩筋有1/2拉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区分:基础梁,基础拉梁,基础连梁,地下框架梁,地梁从结构分析角度来说,基础梁是受到地基反力作用的梁。

作用于建筑结构上的荷载和结构物自重,通过柱和墙传递到基础,基础又将其传递到地基土。

基础对地基土产生了作用力,同时地基土对基础产生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工程界称其为地基反力。

凡是受到地基反力作用的梁,我们称其为基础梁。

基础梁受地基反力的作用,在跨中无墙区域,产生向上隆起的变形趋势。

与上部结构的腾空梁在受到竖向荷载向下作用后向下弯曲变形恰恰相反,所以在过去没有电脑、没有AutoCAD的年代,习惯上把基础梁视作“倒梁楼盖”体系,就是这么一个原因,与基础梁相反,不受地基反力作用,或者地基反力仅仅是地下梁及其覆土的自重产生,不是由上部荷载的作用说产生,这样的地下梁,就不是结构分析意义上的“基础梁”,是“基础拉梁”、“基础连梁”,或者是地下框架梁。

地下框架梁DKL顺便提一句,单层工业厂房,杯形基础的杯口上方,紧靠柱放置在杯口上的预制“基础梁”,它是用来托墙的,是将其上墙体的重力荷载传递到杯形基础,这梁本身不受地基反力的作用,不是结构分析意义上的“基础梁”,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俄语翻译不懂专业而翻错的一个前苏联的专业名词,将错就错,错到现在。

若这梁的上表面与基础(承台)顶面持平或者低于基础(承台)顶面,这梁是JLL,其纵向钢筋必须锚入基础,不是锚入柱子,因为在施工JLL时,KZ还仅仅只有插筋,没有形成柱子,所以不存在锚入柱子的说法;若某梁的下表面与基础(承台)顶面持平或者高于基础(承台)顶面,这梁是DKL,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6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第38页第2节第5.2.1条中阐述得明白:地下框架梁系指设置在基础顶面以上且低于建筑标高±0.000(室内地面)并以框架柱为支座的梁。

其纵向钢筋必须按照上部框架梁的相关要求锚入柱子。

因为此种情形,DKL梁与基础顶面存在一个≥0的广义空间,梁必须锚入柱子。

再看(06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69页DKL和JLL的构造要求,在右上图图名线下方的括号中,有“梁上部纵筋也可以在跨中1/3范围内连接”的告知,这就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个JLL是随上部梁的要求进行连接和锚固,不是像“基础梁”那样上部纵筋在支座左右l0/4的范围实施连接(见(06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51页“基础梁JL纵向钢筋与箍筋构造”)。

此外从(06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68页、69页的DKL和JLL“图形语言”我们可以看到,基础地基持力层的顶面与DKL、JLL的底面之间存在“空档”,没有“紧密接触”,因此,这种地下梁没有承受结构意义上的地基反力一根地下梁,两端锚入基础或桩基承台,其上仅仅只承受底层墙体的荷载,如果这根地下梁的下面有宽度≥700mm的“条形基础”,那么,它就是基础梁和基础拉梁两梁合一;如果这根梁地下未设置宽度≥700mm的“条形基础”,仅仅只有宽出梁两侧各25~50mm的纯混凝土垫层,那么,墙体的荷载还是通过这个地下梁传递到地下梁两端的基础或承台。

一个直观的体认,房屋建筑基础与地基之间只能是“面接触”,不能是“线接触”。

面接触是地基托起了基础及其上部结构;线接触是像刀片那样在切割地基土,嵌入或切入地基土壤,这是显然不行的。

源自一丁老师的“平法看图与钢筋常见问题解析”1)基础梁:是作为上部建筑的基础,将上部荷载传至地基,起到承重和抗弯功能。

一般是基础梁的基础结构中,无承台,上部有框架柱,箍筋在基础梁上(即使是柱位置)都是满布。

2)基础连梁:指连接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或桩基承台的梁,不承担由柱传来的荷载。

调节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可在上面布置砖墙,不做抗震要求。

多跨基础连梁以柱为支座,单跨基础连梁(若图纸未注明),以承台(或独立基础)为支座,06G101-6,P70。

3)地下框架梁:特点是±0.000以下,基础顶面以上,以框架柱为支座,见06G101-6,P68。

4)基础拉梁应该和基础连梁是一个概念。

5)地梁个人认为是笼统的叫法,以前砖混结构基础下面的梁叫地梁,现在基础连梁(拉梁)、基础梁、地下框架梁也有叫地梁。

前一段时间我也研究了一下,基础梁,基础拉梁,地梁之类的,具体的看下面:1、现有观点在基础梁的现有计算方法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两种:(1) 对墙下基础梁,现有观点认为,可视承台梁以上墙体为半无限平面弹性地基,基础梁与墙体(半无限弹性体)共同变形,视基础梁为桩顶荷载作用下的倒置弹性地基梁,按弹性理论求解基础梁的反力,经简化后作为作用在基础梁上的荷载,然后按普通连续梁计算内力。

(2) 对柱下条形基础梁,现有观点认为,可视为弹性地基梁计算,即将桩顶反力作为集中力作用在梁上,柱为梁的支座,按普通连续梁分析其内力,桩顶反力按弹性地基架计算确定。

对于以上两种不同情况的基础梁,现有观点在计算过程中,均曾视其为弹性地基梁,所不同者,墙下基础梁视为倒置弹性地基梁,而柱下基础梁则视为弹性地基梁。

但应指出的是,现有观点的以上处理方法,是与弹性地基梁的定义不符合的。

2、笔者观点2.1 墙下基础梁现有观点视基础梁上墙体为半无限弹性地基,基础梁为桩顶荷载作用下的倒置弹性地基梁。

此处,问题的症结在于,能否视墙下基础梁为倒置弹性地基梁?笔者认为墙下基础梁不能视为倒置弹性地基梁;其原因如下所述。

(1)基础梁以上墙体,高度一般在18m(例如8度区)左右,宽度在12m左右,抗弯刚度极大,加之该墙体还承受着相当数量的楼面荷载及墙体自重,故该墙体在桩顶荷载作用下,并不会产生变形,亦谈不到弹性,不符合半无限弹性地基假定条件中关于弹性的假定条件。

(2)基础梁以上墙体,因每层均有圈梁,故各层墙体间,被圈梁分隔成独立部分,已不存在连续性,整片墙实为砌体与混凝土梁的组合构件,但砖砌体与混凝土梁的弹性模量相差甚大(约10倍),故在受力中,二者是不协同的。

因此,墙下基础梁不符合半无限弹性地基关于连续的假定。

(3)基础梁以上墙体,系由砖砌体与混凝土梁两种构件组成,且砖砌体系弹塑性材料,其弹性模量从一开始,应力与应变就不成比例。

而在地震发生时,即使在小震作用下,根据震害调查,8度区框架,填充墙亦将产生较多裂缝,而中震和大震下,则裂缝更为普遍,即使是框架梁、柱,亦将产生裂缝。

此外,砖砌体与框架梁亦不属各向同性构件,故墙体是不符合半无限弹性地基的假定条件的。

由上述可知,基础梁上墙体,并不符合半无限弹性地基的匀质、连续、弹性假定条件,故墙下基础梁不应视为倒置弹性地基梁进行有关计算。

2.2 柱下基础梁现有观点认为,柱下基础梁可视为弹性地基梁计算,与该观点相应的计算原则有两种:其一是将桩顶反力作为集中力作用在梁上,柱作为梁的支座,桩顶反力按弹性地基梁计算确定,然后按普通连续梁分析内力;其二是视基础梁为弹性地基梁进行分析计算。

按照前者,基础梁受桩顶集中力作用,柱为梁的支座。

须知此时,由于桩顶集中力与桩底轴向力平衡,则桩顶集中力并不在基础梁内产生内力,仅底层填充墙在基础梁内产生较小内力。

此外填充于框架梁和框架柱之间的填充墙,系彼此隔离的小面积独立墙片,同时填充墙目前多采用大孔洞免烧砖,故基础梁以上之填充墙是不符合半无限弹性地基条件的,且因基础梁底部只与回填土接触,并不与地基土接触,只有桩头才与地基土接触。

虽然地基土(例如卵石层)在端阻力作用下将产生一些变形,桩身亦会产生弹性压缩变形,但柱下基础梁并不符合倒置弹性地基梁定义。

而对于后者,由于同样的原因,柱下基础梁亦不能视为正置弹性地基梁。

综上所述可知,问题的要害是应区分弹性地基梁与普通基础梁的界限,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弹性地基梁与普通基础梁在两个主要方面存在不同:(1) 普通基础梁的超静定次数是有限的,弹性地基梁的超静定次数是无限的;(2) 普通基础梁可略去地基的变形,弹性地基梁由于梁与地基共同变形,故必须考虑地基变形,方能满足变形连续条件[2]。

3、结论(1) 对于墙下基础梁,梁上墙体不应视为半无限弹性地基,基础梁不应视为桩顶荷载作用下的倒置弹性地基梁。

(2) 对于柱下基础梁,不应视为弹性地基梁。

(3) 墙下基础梁及柱下基础梁,均应按普通连续梁计算。

关于多层框架基础拉梁的几点看法一、框架计算简图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独立基础埋埋置较深,在-0.05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应拉梁按层1输入。

以某学生宿舍为例,该项目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建筑场地为Ⅱ类;层高3.3m,基础埋深4.0m,基础高度0.8m,室内外高差0.45m。

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在8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房屋的抗震等级为二级。

设计者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首层层高取3.35m,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0.05m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基础按中心受压计算。

显然,选取这样的计算生产力简图是不妥当的。

因为,第一,按构造设计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无法平衡柱脚弯矩;第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第7.3.11条规定,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

工程设计经验表明,这样的框架结构宜按4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即将基础拉梁层按层1输入,拉梁上如作用有荷载,应将荷载一并输入。

这样,计算简图的首层层高为H1=4-0.8-0.05=3.15m,层2层高为3.35m,层3、4层高为3.3m。

根据《抗震规范》第6.2.3条规定,框架柱底层柱脚弯矩设计应行乘以增大系数1.25。

当设拉梁层时,一般情况下,要比较底层柱的配筋是由基础顶面处的截面控制还是由基础拉梁处的截面控制。

考虑到地基土的约束作用,对这样的计算简图,在电算程序总信息输入中,可填写地下室层数为1,并复算一次,按两次计算结果的包络图进行框架结构底层柱的设计的配筋。

二、基础拉梁层的计算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基础拉梁层无楼板,用TAT或SATWE等电算程序进行框架整体计算时,楼板厚度应取零,并定义弹性结点,用总刚分板的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有时虽然定义楼板厚度为零,也定义弹性结点,但未采用总刚分析,程序分析时仍然会自动按刚性楼面假定进行计算,与实际情况不符。

房屋结构的平面不规则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三、基础拉梁设计不当多层框架房屋基础埋深很大时,为了减小底层柱的计算长度和底层的位移,可在±0.00以下适当位置设置基础拉梁,但不宜按构造要求设置,宜按框架梁进行设计,并按规范规定设置箍筋加密区。

但就抗震而言,应采用短柱基础方案。

一般来说,当独立基础埋置不深,或者埋置虽深但采用了短柱方案时,由于地基不良或柱子荷载差别较大,或根据抗震要求,可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构造基础拉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