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古代诗歌五首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五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美的景色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代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歌如何表达美景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诗人的作品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诗歌。
1.教学重点
(1)理解并背诵五首古代诗歌,掌握其文学形象、语言特点及表达技巧。
-如《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境;《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情怀。
(2)分析诗人的情感,把握古代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例如,学习《春望》时,理解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古代诗歌五首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要围绕古代诗歌五首展开,包括以下篇章:
1.《登飞来峰》——王之涣
2.洲》——王安石
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陆游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古代诗歌是一种具有节奏、韵律的文学形式,通过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境。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历史和文化的精髓。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教案 安乡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三层:引用古人的话为证,形象说明赂秦的危害,
3)教师讲析:以上三小层就赂秦的国家(韩、魏、楚)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4)引导背诵。先分层背,再联起来背。
六、教学课文第三段:
1.生字词: 赢yíng洎jì 谗chán诛zhū邯郸hán dàn郡jùn殆dài
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选自《苏明允哀词》)
四、教学课文第一段:
1.生字词,
2.朗读:
3.字词讲析,疏通文意:
4.口头翻译:
5.内容分析:
1)本段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
故曰在赂秦也。
弊在赂秦B、不赂者以赂者丧。
5)请总结段意:
[提出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6)引导背诵。
五、教学课文第二段:
1.生字词:厥jue暴pu
2.朗读:
3.字词讲析,疏通文意:
4.口头翻译:
6.内容分析:
1)总结段意:
论述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分三小层:
一层:诸候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得失的变化――结论:秦之所大欲,诸候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三层:总说六国,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如果韩、魏、楚不赂秦,齐不附于楚,燕赵有正确的决策,也有不灭亡的可能。
3)教师讲析:以上三小层就不赂秦的国家(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 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把“赂者”的失败和“不赂者”的失败联系起来,从正反两方面说,全面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散文之都第五单元作品陶庵梦忆序

《陶庵梦忆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2.品读全文,体会作者的复杂心情。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与老师点拨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的亡国之恨和古国之思;
2.感悟作者的文人气节和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故国之思、黍离之悲。
三、教学难点:赏析作者人物形象。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点拨法、分组讨论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红楼梦》
思考:“痴”“味”二
词。
回顾学生所学课文以
“梦”为起点,发散
思维,进入课文学习。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背景简
介;
2.文体特点;
3.朗读全文,概括本
章主要内容。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所
收集的材料进行集体
交流。
检查学生导学案完成
情况。
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
解读全文:
1.为什么说五十年来
总成一梦?
1.“繁华靡丽,过眼
皆空,五十年来,总
成一梦。
”
培养学生在阅读时的
概括能力。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 教案

伶官传序【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翻译本文重要文言句子2、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把握本文“散而不乱”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把握本文论证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2.难点: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作者结论的评价。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五代”历史背景2、翻译课文。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标题中的“伶官”是一群怎样的人呢?(学生: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古时戏子大多地位低下,却能入朝为官,欧阳修为什么要为伶官作传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永忠”。
北宋吉州永丰(江西永丰)人,官至枢密副史,参知政事。
在政治上,他早年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旗帜鲜明,曾就范仲淹被黜事,上书斥责谏官高若纳趋炎附势,不敢主持正义,因而遭到贬谪。
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对北宋诗文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为突出。
他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类文章又各有其独到之处。
例如他的记事文往往运用精炼的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活动或山水的景色,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他的史论文常常充满激情,选择不同时代的类似史实作适当比较,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切合现实的经验教训。
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新五代史》等。
三、时代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古代诗歌五首教学案.doc

20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陈子昂、杜甫、王安石、陆游、龚自珍这五位大诗人的心灵吧!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怆.然(chuànɡ) 决眦.(zì)夫(fú)足鸡豚.(tún)岱宗..(dài zōnɡ) 不畏.(wèi) 叩.门(kòu)(2)词义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人教新课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教案

【语文】人教新课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教案伶官传序【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借古讽今的写法。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积累精彩语句。
二、能力培养目标1.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掌握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旨鲜明,阐述的道理比较简单,布局谋篇也不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教师的简要提示读懂课文。
引导学生阅读中结合语境揣摩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词类活用。
这篇课文与《六国论》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之作,又是同时代的作品,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在朗读中体会课文充沛的语势和酣畅的文气。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二、范读。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三、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四、结合课后练习,积累语言。
1.词语[与]与尔三矢(给)求!无乃尔是过与(读yú,通"欤")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为,给,替)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和)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归]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若水之归下也(归聚,汇聚)[易]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以乱易整,不武(替代)[告]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2.活用: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振兴,使......兴盛;亡,使......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教学与导学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教案【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苏洵、欧阳修、韩语、苏轼等文人的基本情况;2.背诵《六国论》、《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等名篇;3.积累文言字词知识;4.训练文言文部分练习题。
其一:苏洵和《六国论》一、相关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2.写作背景: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
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
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
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苏洵尽管不理解秦国当时已经具备了统一全中国的条件,不过他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指出对敌人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结果必然招致灭亡,这些意见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
我们应该说,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空泛的史论,它是明显地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课文解析1.字词解析: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得法),弊.(弊端)在赂.(贿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有的人)曰:“六国互.(前后,陆续)丧,率.(都是)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盖.(大概)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设计思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浓郁文化气质的丰富资源。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
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与对待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本课的设计着眼于鉴赏陶冶,旨在引导探索研究。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原则,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祭十二郎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五单元“自主赏析文”中的第三篇。
单元教学目标是:一是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的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二是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本单元四篇自主赏析文分别是:《六国论》《伶官传序》属于议论文,《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记叙文。
在这篇祭文中,作者韩愈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了对英年早逝的爱侄韩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文章篇幅较长,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
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
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境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精读此文对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同时阅读此文,可以陶冶情操,教育学生更加珍惜生活中身边的亲情与友情。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的重点应为深入领会其中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中,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教学设计
总论
【学习目标】1.熟练诵读课文,背诵《六国论》。
2.体会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结构特点。
3.了解各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作品中表现的情与理。
【课时安排】8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1.学习“赏析指导”,理解本单元散文的写作特点。
2.结合注释,疏通《六国论》一文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阅读“赏析指导”,理解本单元课文的“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整体特点。
二、学习探究
1.结合注解,梳理《六国论》一课的词语。
准确理解课文意思,做学案“积累整合”部分。
2.找出文中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3.分析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
4.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自主赏析《六国论》并探究其主旨
【活动过程】
一、理清作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
二、诵读课文,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体会本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整的特点。
四、阅读苏洵《六国论》和李桢《六国论》,及有关历史资料,谈谈你对六国灭亡原因
的看法,写一篇小论文。
第三课时
【活动内容】自主赏析《伶官传序》,疏通课文意思,理清文章思路。
【活动过程】
一、结合注释,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语句。
准确理解课文意思。
二、熟练诵读,理清文章思路。
完成学案“学练平台”部分。
三、明确文章中心论点,分析本文怎样用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第四课时
【活动内容】自主赏析《伶官传序》,品味其语言,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活动过程】
一、熟练诵读课文,仔细体会本文语言的三个特点:语言委婉,气势充沛;文笔酣畅,
波澜起伏;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二、与《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领会作品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三、熟记并理解本文引用的名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讨论本文的观点及名句中传达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是否仍有指导意义。
写一篇小论文
互相交流。
第五、六课时
【活动内容】自主赏析《祭十二郞文》,了解祭文的特点,品味其语言,体会其感情。
【活动过程】
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3.鉴赏韩愈散文边诉边泣,于叙事中抒情的艺术手法。
4.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
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5.品读第五段,理解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6.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试归纳其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7.查看比较其他作者写的祭文(如袁枚《祭妹文》、欧阳修《泷冈阡表》),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第七课时
【活动内容】自主赏析《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并探究其主旨。
【活动过程】
1.结合注解,参考工具书认真疏通本文语句,准确理解课文意思。
2.思考“探究讨论”中第一题,体会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写作特点。
3.读学案“拓展应用”部分的文段做练习,理解领会作者与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
4.积累苏轼的文章和诗词名篇,体会其写作特点,感受其开阔的胸襟。
第八课时
【活动内容】单元主题活动
【活动设计】活动一:比较阅读《六国论》和《伶官传序》(或《祭十二郞文》和《祭妹文》),分析其异同,看看是不是比分别阅读有更多收获。
把自己比较阅读的心得写下来。
活动二:回顾本单元课文,体会它们紧紧围绕中心取材、“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模仿其中一篇文章的写法,自己写一篇小论文或抒情性的文章互相交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