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单元综合测试3北师大版
历史: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单元测试题(北师大七年级上)

第四单元学习评价一、选一选1.官渡之战交战双方是 ( )A.曹操和刘备 B.刘备和孙权C.曹操和袁绍 D.曹操和孙权2.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3.西晋末年,大量内迁的少数民族中没有下列哪一族 ( )A.匈奴族 B.鲜卑族C.羌族 D.蒙古族4.下列哪些成就属于祖冲之的 ( )①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②测算出一年的天数为365.24281481天。
③创制了日行百里的“千里船”。
④复制成功久已失传的指南车。
A.①②③ B.①②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生活在 ( )A.东晋 B.西晋C.北魏 D.东魏6.曹丕建魏后,首都确定在 ( )A.洛阳 B.建康C.成都 D.建邺7.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家是 ( )A.孙权 B.刘备C.曹操 D.董卓8.贾思勰的《齐民要求》总结了我国劳动人民大量积累的生活经验 ( ) A.北方 B.南方C.东北 D.江南9.擅长画人物画的顾恺之,生活在我国 ( )A.西晋 B.东晋C.北魏 D.东魏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下列哪个城市人口达到百万 ( )A.长安 B.建康C.洛阳 D.杭州1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 B.鲜卑C.氐 D.匈奴12.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兵攻晋C.谢石谢玄带兵迎击秦军D.淝水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13.三顾茅庐指的是重视人才 ( )A.曹操 B.刘禅C.孙权 D.刘备14.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到了 ( )A.长安 B.许C.洛阳 D.殷15.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 ( )A.双季稻B.单季稻C.麦D.麦稻兼作二、列一列1.请你列出六个历史成语。
2.请你列出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三、想一想你认为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为什么会得到发展?试着从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开发的史实出发,结合家乡实际,说说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哪些?四、看图回答问题图(1)图(2)(1)图(2)这位书法家是谁?(2)他生活在哪个朝代?(3)图(1)是他的代表作《(4)他被后人尊称为:(5)评一评他的书法艺术。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北师大版习题精选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北师大版习题精选第1题【单选题】某诏令曰:“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颁布这一诏令的是( )A、齐桓公B、秦始皇C、汉武帝D、孝文帝【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了顽固贵族的利益B、最高统治者支持C、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D、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右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他的书法影响深远图中作品的书法字体是( )A、篆书B、隶书C、楷书D、行书【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前秦皇帝苻坚任用王猛为丞相,提倡儒学,这表明( )A、汉人在军事上征服了胡人B、民族交融成为大势所趋C、苻坚不喜欢法家D、王猛是遇到了明主【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将于2012年11月在客家祖地——福建三明举行,客家人的形成与下列哪项有关( )A、北人南迁B、出海求仙C、和亲政策D、开发南疆【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为了纪念祖冲之对人类的贡献,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
你知道他最突出的成就是( )A、制造了地动仪B、编写了第一部农书C、编写《齐民要术》D、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电视剧《走西口》讲述的是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山西祁县大户田家因为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走西口”的传奇故事。
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曾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的重要影响是( )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B、使北方趋于平静C、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列政权中,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①曹魏②西晋③前秦④北魏⑤东晋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检测试卷 北师大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小题,40分)1.曹操《蒿里行》描写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他描写的这一状况发生在()A.西汉时期B.东汉初年C.东汉末年D.三国时期2.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赤壁之战B.牧野之战C.长平之战D.官渡之战3.《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
这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城濮之战4.新版电视剧《三国》中的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最精彩的一场大决战,这场战争参与兵力之庞大、人物关系之复杂、政治影响之深远都是非常惊人的。
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A.曹操和袁绍B.曹操和孙刘联军C.孙权和刘备D.袁绍和孙刘联军5.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
我国古代北方人口南迁开始于()A.秦朝末年B.西汉末年C.东汉末年D.西晋末年6.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景。
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A.南方气候温暖B.南方土地肥沃C.北方战乱频繁D.北方自然灾害严重7.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人口增多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D.北方人口南迁的影响8.促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B.人口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传到南方C.南方大量土地的开垦D.南朝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9.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是()A.采用汉制B.用汉姓、说汉话C.与汉族通婚D.迁都洛阳10.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最主要的原因是()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骚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C.扩大鲜卑族的影响D.学习和接受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11.要想了解我国古代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的地理沿革、物产、矿藏、风土人情、建筑名胜、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情况可以阅读()A.《齐民要术》B.《史记》C.《三国志》D.《水经注》12.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
最新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试卷【试题】【北师大版】 (3)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测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诗中的“壮心”是指()A、打赢赤壁之战B、打败袁绍C、统一黄河流域D、统一全国2、下列以少胜多的战役与曹操有关的是()①巨鹿之战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淝水之战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3、下列哪些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是()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②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③结果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4、仔细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请问有几处错误()A、⑤处B、⑥处C、⑦处D、⑧处5、“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李白的诗句中提到了永嘉五年,西晋都城被攻陷,中原人民大量南迁江南的情景。
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南方经济发达C、南方社会相对安定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6、江南地区经济由“火耕水耨……亡千金之家”到“江南之为国盛矣。
……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C、江南统治者实行仁政D、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7、考古新闻:江苏某地区发掘出一批青瓷,专家认为它的烧制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请你判断它最早大概是什么时期的()A、夏商时期B、秦汉时期C、两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8、东晋南朝时期南方人能够普遍吃上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是()A、小麦B、玉米C、白菜D、水稻9、观察下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移民南迁后,主要集中在()A、岭南一带B、四川一带C、长江中下游一带D、东南沿海地区10、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因为:()A、受到其他民族的侵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的繁华C、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D、为了扩大鲜卑族的地区和影响11、下列现象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黄河流域的统一B、北方的民族融合C、北方政权的更迭D、少数民族封建化12、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共同原因是()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促进了民族的融合D、促进了中国的封建化13、小明前不久刚参观了碣石山,激发起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习题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测试题3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1.《齐民要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象是()A.阶级斗争激烈 B.民族矛盾尖锐 C.民族融合加强 D.对外交流频繁2.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A.农作物引进新品种并广泛种植 B.经济文化处于领先地位C.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 D.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3.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治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
”这种观点否定和违背了①科技文化进步②江南经济的发展③民族融合的作用④人民群众的向心作用()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4.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的作用是()A.加强了同日本的联系 B.加强了台湾地区同内地的联系C.占领了夷州 D.促进了夷州同内地的经济的发展5.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发展呈趋势B.“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嵩山之阻”的地理条件C.赤壁之战结局的影响D.曹操、刘备、孙权都善于用兵6.杜甫这样评价他的功绩“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他是()A.刘备 B.诸葛亮 C.周瑜 D.曹操7.汉末三国时期的下列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三顾茅庐②.蜀汉建国③.赤壁之战④.东汉灭亡A.①③④② B.④①③② C.②①④③ D.④①②③8.从东汉末到东晋的三次著名战役的相似之处是()A.都是南方政权战胜了北方政权B.战败一方的统治都迅速土崩瓦解C.都有保护南方相对安定局面的作用D.都对当时统治格局变化有决定性的影响9.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特点是()A.以少战多B.战术上采用偷袭方式获得成功C.以众胜寡D.战术上采用火攻的方式取得成功10.两晋时,形成全国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各民族的迁徙和交流B.南方地区的初步发展C.北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实力的增强D.豪强地主势力的衰落11.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为统一黄河流域B.为使统治长治久安B.受民族大融合趋势的推动D.受汉族地主的影响12.(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测试题 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中的“烈士”指的是谁()。
A.项羽 B.诸葛亮C.刘备 D.曹操2.在右图所指的古代战争中,来自北方的军队战败的原因不包括()。
A.北方军队不习水战B.北方军队以寡敌众C.北方军队流行疾疫D.南方军队战术得当3.下列政权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是()。
A.曹魏 B.刘蜀 C.孙吴 D.西晋4.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况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是东汉末历史的倒退 B.民族融合得到加强C.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 D.分裂中孕育着统一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台湾称()。
A.夷洲 B.流求 C.琉球 D.小琉球6.下列人物中,对促进民族融合做出重要贡献的有()。
①王昭君②诸葛亮③袁绍④孝文帝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7.某剧组准备重新拍摄电视剧《三国演义》,你认为在剧中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孙权遣使给刘备送去书法珍品《兰亭序》,以示修好B.曹操派使臣给孙权送去纸质书信,劝其投降C.袁绍军队粮草被曹军烧毁后,士兵只好挖甘薯充饥D.孙吴水师配备指南针后,战斗力大大增强8.下列与淝水之战无关的成语是()。
A.投鞭断流 B.草木皆兵C.破釜沉舟 D.风声鹤唳9.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①匈奴②鲜卑③羯④氐⑤羌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10.右图是晋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常见的模型器,他体现了()。
A.南方稳定的农业经济和生活B.当时饲养牲畜的方法很特别C.艺术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D.南方陶瓷业制作水平高超1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人口移动的方向是()。
A.由南向北 B.由北向南C.由东向西 D.由西向东12.北朝和南朝最后的政权分别是()。
A.北魏和宋 B.东魏和齐C.北齐和梁 D.北周和陈13.我国有“六朝古都”之称的著名城市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齐民要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A.阶级斗争激烈 B.民族矛盾尖锐 C.民族融合加强 D.对外交流频繁2.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农作物引进新品种并广泛种植 B.经济文化处于领先地位
C.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 D.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3.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治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
”这种观点否定和违背了①科技文化进步②江南经济的发展③民族融合的作用④人民群众的向心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的作用是()
A.加强了同日本的联系 B.加强了台湾地区同内地的联系
C.占领了夷州 D.促进了夷州同内地的经济的发展
5.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发展呈趋势
B.“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嵩山之阻”的地理条件
C.赤壁之战结局的影响
D.曹操、刘备、孙权都善于用兵
6.杜甫这样评价他的功绩“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他是()
A.刘备 B.诸葛亮 C.周瑜 D.曹操
7.汉末三国时期的下列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三顾茅庐②.蜀汉建国③.赤壁之战④.东汉灭亡
A.①③④② B.④①③② C.②①④③ D.④①②③
8.从东汉末到东晋的三次著名战役的相似之处是()
A.都是南方政权战胜了北方政权B.战败一方的统治都迅速土崩瓦解
C.都有保护南方相对安定局面的作用D.都对当时统治格局变化有决定性的影响9.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特点是()
A.以少战多B.战术上采用偷袭方式获得成功
C.以众胜寡D.战术上采用火攻的方式取得成功
10.两晋时,形成全国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各民族的迁徙和交流B.南方地区的初步发展
C.北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实力的增强D.豪强地主势力的衰落
11.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为统一黄河流域B.为使统治长治久安
B.受民族大融合趋势的推动D.受汉族地主的影响
12.(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
外名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不敢言者。
于是定都洛阳。
”上述材料说明了①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②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③孝文帝名为南伐,实要迁都④南伐与迁都均有阻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③④
13.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长平战役B.官渡战役C.赤壁之战D.肥水之战
14.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促进江南开发重要原因是①北方少数民族内迁②北方人口南迁避乱③江南战争相对较少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15.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A.气候干燥,粮食不能满足众多人口的需要
B.有利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C.原都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一其中原广大地区
D.有利于其南征
16.三国时期,造船业最发达的是()
A.吴国 B.蜀国 C.魏国 D.西晋
17 .造成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是由于①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②农民丧失土地而流亡③少数民族的内迁④东汉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服装,吃异族食物()
A .①②
B .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19.东汉末年,中原某地瘟疫流行。
当地人民采用的防治措施中最有效的可能是()A.服用“麻沸散”,提高对瘟疫的免疫力 B.清晨练习“五禽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C.通读《伤寒杂病论》,掌握防治方法 D.邀请孙思邈就地行医讲学,宣传防治措施20.下列各项内容和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有关的是①创建一种新的书体“魏碑”②书法代表作《兰亭序》、《黄庭经》等③他博采众长,世称“书圣”④其子王献之书法造诣极高,父子合称“二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入籍。
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抑由于此。
若无道行,四十已下,皆使还俗附农,罢白徒养女,听畜奴婢。
婢唯著青布衣,僧尼皆令蔬食。
如此,则法兴俗盛,国富人殷。
不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
——————《南史·郭祖深传》材料二:浮图(佛教)害政,桑门(僧人)俗,风惊雾起,弛荡不休,吾哀其弊,思拯其溺……耕而食,食不可穷也;蚕而衣,衣不可尽也。
下有余以奉上,上无为以待其下。
可以全生,可以匡国,可以霸君,用此道也。
——————《神灭论》
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⑵“天下户口,几亡其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封建国家的直接危害是什么?
⑶针对佛教的危害,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提出什么主张?其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何意义?
22.阅读下列材料
武侯祠坐落于成都,千余年来,几经毁损,屡有变迁。
它始建于西晋末年,现庙宇建筑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
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的武侯祠占地37000平方米,古柏苍翠红墙环绕。
主体建筑坐北西南,摆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是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西侧是刘备陵园及建筑。
二门至刘
备殿与东西廊,过厅至诸葛亮殿与东西两厢房,形成两组四合建筑结构。
轴线建筑两侧配有园林景点和附属建筑。
回答:
⑴该祠堂是为纪念谁而建造的?
⑵祠堂前的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反映了这样的史实?
⑶你怎样评价“武候”其人?
23 .一位当代历史学家提出:“在民主融合的过程中,一般来说,统治汉族的少数民族融合速度较快,而被统治少数民主融合速度较慢,这是什么缘故呢?”结合史实分析是否存在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这一现象.如果你认为有这一现象,试分析形成这种观点的原因.
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 C
2 D
3 D
4 B
5 A
6 B
7 A
8 D
9 A 10 C 11 A 12 C 13 C 14 D 15 D
16 A 17 A 18 C 19 A 20 D
二、非选择题
21 ⑴佛教盛行. ⑵僧、尼和白徒、养女“皆不贯入籍”.入头税的收入大减. ⑶材料一主张僧尼“还俗附农”;材料二主张“耕而食”、“蚕而衣”.相同点:发展农业生产. 意义: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根本.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安定.
22 ⑴诸葛亮.
⑵反映了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结下深厚情谊的史实:刘备曾三次拜访诸葛亮于隆中,向他请教治国平天下的大计.他们的这番晤对,纵论古今成败经验教训和当时天下大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古今传为美谈.
⑶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具有过人的政治才干:为刘备制定“联吴抗
曹”的战略使蜀汉得以立足,促使三国鼎立形成;注意改善同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重视生产,积极发展当地经济,加速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23 ①存在这一现象. ②缘故:a.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例。
从东汉末到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受到汉族地主压迫。
此时,它们都保持了本民族社会组织、语言和生活习惯,融合速度较慢。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统治广大汉族人民。
北魏政权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在社会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全面汉化,融合速度较快。
c.因为被统治的少数民族要抵抗汉族地主的压迫,必须保持本民族的凝聚力,而保持原有文化制度。
反过来,统治汉族的少数民族,只有自己的经济文化状态接近汉族地区的水平才能实行少数统治多数的有效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