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78例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

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
波倒臵.
ECG负荷试验 阳性。
动态ECG
发现短暂性缺血性ST-T改变及心律失常。
冠脉造影 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指标,可以了解冠状动脉
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侧支循环状况。
急性心肌梗塞的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
介入治疗前 介入治疗后
冠脉造影血管狭窄程度
<50% 50—70% >7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临界病变 AsiaHeartH36 ospital 严重病变
1-12小时 大部分心肌凝固性坏死;间质充血、水 肿、炎症细胞浸润等
1-7天 1-2周 6-8周 坏死心肌逐渐溶解,形成肌溶灶,肉芽 组织形成 开始吸收,逐渐纤维化 形成瘢痕
AsiaHeartHospital
先兆症状
突发的初发性心绞痛或出现较以往更为剧烈
而频繁的心绞痛 含服硝酸甘油疗效差 伴出汗、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低血压
1、心绞痛与心肌梗塞的鉴别? 2、心绞痛发作时的护理措施. 3、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 4、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 5、心肌梗死的并发症? 6、心肌梗死的护理要点? 7、心肌梗塞的心肌酶谱变化?
持续时间
心绞痛放射部位
心绞痛分型:
稳定型心绞痛
心绞痛
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
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 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
卧位型心绞痛
变异型心绞痛 梗死后心绞痛AsiaHeartHospital
辅助检查
静息ECG 发作时ECG
多数病人正常,可伴有ST-T改变或心律
失常,但缺乏特异性。
一过性ST段水平压低(≥0.1mv),T
临床表现
诱因
体力活动、吸烟、寒冷、精神紧张、饱餐。 胸骨中、上1/3交界处后,其次为心 前区,可放射到下颌、左肩、左上 肢内侧,直至左腕、无名指、小指。

梗死后心绞痛的诊断治疗(一)

梗死后心绞痛的诊断治疗(一)

梗死后心绞痛的诊断治疗(一)【摘要】梗死后心绞痛是一种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24h~8周之内,再次出现的心绞痛。

提示冠状动脉病变较为严重或有多支冠脉病变。

梗死后心绞痛除有冠状动脉闭塞病变外,尚有相应部位的冠状动脉缺血性病变。

梗死后心绞痛是再梗死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梗死后心绞痛;诊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大多患者在24h内胸痛停止。

若在发病24h后或50天内发作心绞痛,称梗死后心绞痛(PIA)。

其发生率较高,一般占全部急性心梗的20%~60%,其中,无Q波型患者占80%以上。

PIA往往是发生梗死扩展或再梗死的先兆。

因而应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积极正确的治疗。

1发病机制PIA大多在静息状态下发生,此时的心率和血压无明显改变,故其发作常不宜用心肌耗氧量来解释,可能与心肌供血不足有关。

其供血不足可能由以下几种因素引起。

1.1冠脉痉挛临床研究认为,AMI在8周内易发生冠脉痉挛,此种痉挛可发生于与梗死相关或无关的冠状动脉,引起梗死区心肌进一步缺血或非梗死区缺血。

某些PIA患者在AMI发病前有变异型心绞痛发作史,急性心梗发病后的冠脉像亦无明显的阻塞性改变,在使用硫氮艹卓酮后能有效地控制PIA的发作,以上表现可表明,冠脉痉挛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因素。

1.2冠脉血栓形成冠脉血栓的形成与不稳定型心绞痛、AMI的发病密切相关,AMI后其血栓的继续发展,或血栓脱落所导致的心肌内动脉栓塞,是导致PIA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急性心梗患者在进行溶栓治疗后,若冠脉或管腔仍遗留高度狭窄,可使梗死区处于缺血状态而诱发PIA。

1.3血小板聚集研究发现〔1〕,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窦血中的血栓素B2含量高于升主动脉血中的含量,可能是冠脉内血小板聚集,致使血栓素A2产生增加,导致冠脉痉挛,从而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因此,血栓素A2增加,在PIA发病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能有助于PIA病情的缓解。

1.4冠脉病变情况一些PIA患者的冠脉影像常显示冠脉管腔呈不规则狭窄,这种表现常是引起冠脉血栓形成和冠脉痉挛的基础。

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医学论文

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医学论文

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医学论文心梗后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症状。

它主要出现在心肌梗死后一段时间内,患者通常会感到胸部沉重、胸闷、疼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增加了患者死亡的风险。

许多医学研究致力于寻找治疗心梗后心绞痛的最佳方法,以下是一些医学论文总结。

1. 黄芪颗粒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一项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申东,杨玉珍,王滕等,2019年)该研究旨在评估黄芪颗粒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这项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中,共有150名心绞痛患者被随机进行治疗。

治疗组接受拜阿司匹林和黄芪颗粒联合治疗,对照组仅接受拜阿司匹林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心绞痛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且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率较低。

2. 克罗地呱联合依普利酮治疗心绞痛的疗效观察(张培琴,刘慧珍,原璀等,2020年)该研究是一项单组前瞻性研究,共有60名心绞痛患者参加。

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克罗地呱和依普利酮的联合治疗。

结果显示,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得到了改善,且治疗安全可靠。

3. 慢性心绞痛卒中患者国际性标准化评价研究(赵思凯,陈亚沁,孟庆云等,2020年)该研究主要旨在评价慢性心绞痛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研究共包括102例患者,接受3个月的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心绞痛评分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且治疗期间没有观察到严重的不良反应。

4. 去甲肾上腺素能介导的心绞痛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赵家新,岳金龙,陈志明等,2019年)该论文综述了近年来去甲肾上腺素能介导的心绞痛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根据研究发现,去甲肾上腺素能介导的心绞痛治疗在治疗心绞痛方面有良好的疗效,尤其是在治疗难治性心绞痛患者方面,效果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心梗后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

各种治疗方法都有优缺点,患者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同时,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适当的锻炼、合理的饮食、避免不必要的压力等,以帮助减轻心绞痛的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的案例讨论和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的案例讨论和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的案例讨论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常由冠状动脉闭塞引发,导致局部供血不足,心肌组织缺血、坏死。

本文将通过一位患者的案例,展开讨论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案例描述:患者为男性,65岁,平时习惯性吸烟,家族中有类似疾病的遗传史。

某天早上,患者突然出现胸痛、胸闷、气促等症状,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感。

家人立即将其送至医院急诊科。

讨论和分析:1. 发病机制: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冠状动脉的阻塞。

在这位患者的情况中,习惯性吸烟可能导致动脉内的血栓形成,最终引发了冠状动脉的阻塞,导致局部心肌缺血、坏死。

2. 临床表现: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是胸痛,通常呈剧烈、持续性压迫样疼痛,向左肩、左臂等部位放射。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胸闷、气促、出冷汗,以及恶心、呕吐等不适感。

以上症状也在这位患者的病情中得到了体现。

3. 诊断:针对患者的症状,医生通常会进行临床问诊、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多方面的评估。

例如,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一种常用的辅助诊断手段,可以观察到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变,如ST段抬高、T波倒置等。

血清生化标志物如肌钙蛋白、心肌酶谱等的检测也能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4. 治疗:一旦诊断确定为急性心肌梗死,应尽早采取紧急治疗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心肌损伤和改善预后。

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对于血栓形成引起的冠状动脉阻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导管置入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段进行扩张和支架植入,恢复血流。

此外,药物治疗如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抗凝药物等也是常规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一位患者的案例,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常由冠状动脉痉挛或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引起。

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PCI通过在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心肌血流,减少心肌损伤,是一项有效的治疗方法。

虽然PCI可以有效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但部分患者在PCI后仍可能发生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再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对PCI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通过研究危险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干预PCI后的心血管事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PCI治疗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预防和处理策略。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出可能影响PCI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

进一步探讨这些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危险评估模型,帮助他们及时识别高危患者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本研究旨在为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长期预后,降低PCI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指导。

2. 正文2.1 PCI介入治疗及其效果PCI介入治疗是目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其通过导管在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心肌灌注和心肌功能。

PCI的主要效果包括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梗死范围,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PCI介入治疗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手术操作的技术水平。

急性心肌梗死案例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案例分析

杜冷丁肌注/吗啡皮下注射或 罂粟碱肌注,也可用硝酸甘 油静脉点滴。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②溶栓疗法:常用药物为尿激 酶或链激酶静滴。
治疗原则
04心率失常 的处理
05控制休克
室性心律失常应立即给 予利多卡因静脉注射。 发生室颤时立即实施电 除颤。对房室传导阻滞 等缓慢型心律失常,可 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 素,来重者需安装人工 心脏起搏器。
班级: 2021级高职扩招护理2班
汇报小组成员: 郑茂婷 杨利 舒文华 秦琴 杨荣 杨光琴 彭凌娟 邱红寅 阎晓星 颜梅
06 用药护理
• 应用抗凝药物,使用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应用溶栓治疗时应严密监测出凝血时间和纤溶酶原, 防止出血,注意观察有无牙龈、皮肤、穿现时点出血和大小便的颜色。如出现大出血时需立即停止溶栓, 输鱼精蛋白,输血。
07 经PCI术后护理
• 防上出血与血栓形成,停用肝素4小时后,复查全血凝固时间,凝血时间在正常范围之内,拔除动脉鞘管, 压迫止血,加压包扎,病人继续卧床24小时,术肢制动。同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有无胸痛。观察足背动 脉搏动情况、鞘管留置部位有无出血、血肿。
律失常、心绞痛等前驱症状。以新发生的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发作频繁且程度加重、持 续时间长、含服硝酸甘油无效。
02 主要症状:①疼痛是最早最突出的症状,为阵发性胸痛或心前区不适,部位
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可波及心前区,可放射左肩、左臂内侧,疼痛性质为: . 常为压迫感、发闷、紧缩感也可为烧灼感,偶可伴有濒死感。一般无明显的 诱因,疼痛持续数小时或数天,经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无效。②全身症状: 一般发生疼痛24~48小时后,出现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可 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上腹胀痛,重者可有呃逆。③心源性休克:疼痛时 血压下降,如疼痛缓解时,收缩压<80mmhg,同时伴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 或青紫、皮肤湿冷、脉膊细速、尿量减少、反应迟钝,则为休克表现,常于 心肌梗死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④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的主 要原因,多发生于病后1~2天内,前24小时内发生率最高,以室性心律失常 最多见。室颤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⑤心衰。

尼可地尔联合比索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疗效观察

尼可地尔联合比索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尼可地尔联合比索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疗效。

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

对照组给予标准抗心绞痛基础上加美托洛尔及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组在标准抗心绞痛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联合比索洛尔,疗程均为2周。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缺血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尼可地尔联合比索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效果较好,对心肌供血改善有一定療效。

标签:心绞痛;尼可地尔;比索洛尔;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AMI)后2~30天内病发的心绞痛被称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是不稳定型心绞痛范畴[1]。

我们在标准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观察尼可地尔联合比索洛尔及美托洛尔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AMI后心绞痛疗效[2],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64.61±5.30)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63.51±6.36)岁。

入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医学分册》[3]中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同时排除肾功能和肝功能障碍的患者、出血性疾病患者、对实验药物过敏或者有禁忌症的患者。

两组梗死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例数及急诊PCI例数、心功能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心绞痛标准治疗,包括吸氧、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

对照组给予标准抗心绞痛基础上加美托洛尔及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组在标准抗心绞痛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联合比索洛尔。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结 论 : 分 了解 和正 确 分 析 A/I 者 发 生 心 绞 痛 的 危 险 因 素 , 握 梗 死 后 心 绞 痛 的护 理 对 策 可 以 消 除 诱 发 心 绞 痛 的 隐 患 减 少 梗 死 充 V 患 I 掌

后 心 绞痛 发 生 次 数 , AMI 者顺 利 渡过 危 险期 。 使 患 【 键 词】 心 肌 梗 死后 心 绞 痛 ; 关 因 素 ; 理 关 相 护
维普资讯
・ 1 8 19"
占林 医 学 2 0 0 6年 1 第 2 O月 7卷 第 l O期
心肌梗 死后心绞痛的相关 因素分析及护 理干预
李冬梅 , 凤英 胡 ( 春 市 中心 医 院 心 内一 区 , 林 长 吉 长春 目的 : 讨 心 肌 梗 死 ( VI后发 生 心 绞 痛 的相 关 因 素 , 摘 探 A/ ) I 以便 从 护理 的 角 度 采 取 必 要 的 防 范 措 施 降 低 心 绞 痛 发 生 率 。 方 法 : 过对 20 通 0 4年 6月  ̄ 0 4年 9 7 20 月 5例 AMI 者 的 交 班 报 告 及 病 历 记 录进 行 回 顾 性 分 析 , 现 梗 死 后 心 绞 痛 的 发 生 除 与梗 死 面 患 发 积 及 部 位 有关 外 , 神 高 度 紧 张 , 精 早期 强行 活动 , 院 后 不 能 遵 医 嘱 继 续 服 药 等 因 素 为 主要 影 响 因 素 。并 于 2 0 出 0 5年 5月  ̄ 0 5年 9月 20 对 7 在 我 院 C U 治 疗 的 AMI 者 采 取 行 之 有 效 的 护 理 干 预 。 结 果 : 预 组 梗 死 后 心 绞 痛 发 生 率 为 8 对 照 组 发 生 率 为 2 7 。 5例 C 患 干 %, 6%

急性心肌梗死误诊为心绞痛的反思1例

院 前 1天 因 劳 累后 再 次 出 现 心 悸 、 胸痛 、

冠、 前 降支 、 回旋 支 共植 入 支架 4枚 。术
后 患 者 胸 痛 立 即 消失 。
讨 论
胸闷、 气短, 呈压榨样隐痛, 背 部 有 放 射
感, 伴心悸 , 较 前 明 显 加 重 。 自服 速 效 救 心 丸 后 症 状 无 缓 解 。 为 进 一 步 诊 治 以 “ 高血压病 、 心绞痛 ” 收住 我科 。 查体 : 体温 3 6 . 6  ̄ C、 心率 6 6 次/ 分、 血压 1 2 0 / 8 0 m mH g , 急性痛苦面容, 双肺 呼吸音清晰 , 未 闻 及 干 湿 性 哕音 。心 前 区

或上臂痛 , j 一 颌痛 或不 适 , 咽痛 、 牙痛 等 ; ②可能源于心脏的低血压与休克 、 运 动 后 呼吸困难 、 心 衰、 大汗 、 乏力 、 晕厥 ; ③ 难 以 解 释的脑血管意外和精神行为 的异常 , 动 脉栓塞 ; ④难 以解 释的畏寒 、 发热 , 白细胞 增多, 消化道 症状 , 特别 是 与体征 不符 合
端约 6 0 % ~7 0 % 弥 漫 性狭 窄 , 至 中段 第
二转折处 可见 约 9 9 % 狭窄 , 右 冠 远 端 中 可见 约 3 0 % 弥漫性 狭 窄 , 远端 血流 T I MI 2— 3级 ; 左 主干未见 明显狭 窄 , 前 降 支 近 端可见约 9 8 %狭 窄 , 远端血 流 T I MI 3级 , 回旋 支 近 端 分 出 第 一 钝 缘 支 后 可 见 6 0 %
者; ⑤ 突发 心律失 常 , 双肺对 称性 湿 哕音
等 。( 3 ) 对不典 型高 度怀 疑 A MI 患者, 常 规做 E C G, 甚至做 1 8导 联 E C G或 ( 和) 反 复做 E C G及 心 肌 酶 学 检 查 明 确 诊 断 。对 症状典型 的 A MI 患者 , E C G、 心 肌 酶 学 无 典 型 心 梗 表 现 者 尤 其 要 重 视 。( 4 ) 建 议 基 层 医 院 取 消 医 生 考 核 时 将 工 作 量 及 业 务

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临床探析

本临床研究表明 , 治疗组( 针 药 组) 治疗急性痛风性关 , 西 药 组) 其对降低 节炎在改善临床 症 状 方 面 优 于 对 照 组 ( 血尿酸的作用强于对照组 , 且 治 疗 组 无 1例 出 现 不 良 反 应, 其安全性 , 明显优于对照组 , 未 出 现 1 例 不 良 反 应 报 道。针
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是 指 在 梗 死 胸 痛 完 全 消 失 早期心绞痛多 2 4 小时之后 , 2 8 天 的 急 性 期 内 复 发 心 绞 痛, 不 为未完全坏死的 心 肌 处 在 严 重 的 缺 氧 缺 血 状 态 所 导 致 , 则易出现病情快速 恶 化 为 再 梗 死 , 甚至威胁患者 及时治疗 , [ 1] 的生命 。 本文总结分析 了 我 院 近 年 来 部 分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后早期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 料 , 探 析 其 发 病 相 关 因 素、 临床 现报道如下 。 表现及预后情况 , 梗死 经 治 疗 后 存 活 2 均 符 合 WHO 1 5 例 患 者 为 研 究 对 象, 急性心梗诊断标准 , 其中男性 1 女性 8 年龄 5 3 2例, 3例, 3~ ) 平均 ( 岁 。 下壁 梗死 4 前壁梗死 1 7 2岁, 6 4. 9±5. 4 0例, 2 6 , ; 例, 前下复合壁梗死患者1 例 非 梗死 例 心功能 级 9 Q 3 0 I 高血脂患者5 1 0 2例, I I级 7 1 例, I I I级 3 5 例, I V 级 7 例; 1 例, 高血压患者7 糖尿病患者9 例 。 根据是否发生早期 2例, 心绞痛分为观察组 ( 存在早期心绞痛 , 及 对照组 ( 未发 6 4例) 。 生心绞痛 , 1 5 1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 0 1 1 年 1 月 —2 0 1 2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 梗死 部位 .2 2
发生率高 。其原因与此类患者梗死区 尚有多量存活的心肌细胞有关 嘲 ,
而梗 死前 心绞痛 及 心功 能减退 是 P 的易 患 因素。伴有 高血压 者 的 I A PA发生率高于无高血压者 。 I
7 例 为 有 Q波 梗死 ( MI,其 中 2 例 (0 %)发 生 PA;2 6 Q ) 3 3. 2 I 例无 Q波梗 死 ( Q )中 1 (0 )发生 PA。5 例 前壁梗死 中 N MI 例 5% I l 1 例 (1 %)发 生 PA,1 例下 壁梗 死中 4 (6 %)发生 PA 6 3. 3 I 5 例 2. 6 I, 1 例复合梗死 中 4 (0 O 例 4%)发生 PA I。 2 - 栓 . 3溶 2 3 0例 溶 栓 再通 者 中 1 例 (0 5 5%)发 生 PA。溶 栓 后 未 再 通及 I 常规 治疗 者 4 例 ,其 中 9 (8 %)发生 PA,二 者有 显著 差异 8 例 1. 7 I
1 . 2方法
有各 种心律失常 ( 含传导 障碍 )4 例 ,其 中1例 (0 %)发生 3 3 3. 2 PA,无心律失 常者3例 ,其中1例 (1 %)发生PA,二者无 显著 I 5 1 3. 4 I
差 异 ( > . )。 P0 5 0
22 发作 诱 因 .8 . 有诱 因者 l例 ,半数 以上有 自发性心 绞痛。 2 22 I .9PA发作时 间及 发作 时E G . C 变化 PA I 发生于A 后 1 内者 l例,第2 内8 MI 周 4 周 例,2 周后仅2 例。发作时
应 分析 PA 的各 种原 因,采取 相应 治疗 ,改善 预后 。 I
【 关键 词】 急性 心肌梗 死 ;心绞 痛 ;原 因
中 图分类号 :R 4 .2 522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 7— 14 (0 9 3 0 0 — 1 6 1 89 20 )0 — 12 0 者 ,其 中1例 (5 1 2%)发生PA,二者有显著差异 (< . )。 I P05 0
心功能 I 1 6 ,其 中1例 (1 %)发生PA,心功能 ≥Ⅲ ~1 级6 例 4 2. 2 I 级者 1例 ,其 中7 (8 %)发生PA,二者差异显著 (<.1 2 例 5. 3 I P 0 )。 0 22 .7心 律 失常 .
1资 料 与方法
1 . 1临床 资料 本研究组 中,男性 5 例 ,女性 1 例 ; 2 6 年龄 3 ̄4 ,平均 5 岁 ; 87 岁 8 前壁梗 死 ( 括前间壁、高侧壁 、广泛 前壁)5 例 ,下壁梗 死 ( 包 1 包括 后壁 、右室)l 例 ,前、下壁复合梗死 l例 ,无 Q波梗死 2 。按心 5 O 例 功能 Kl 分级 , I ip l i 级者 4 例 ,Ⅱ级者 1 例 ,Ⅲ级者 6 ,Ⅳ级者 8 8 例 6 ,各种心律失常 4 例 ,合并高血压者 3 例 ,梗死前有心绞痛发作 例 3 4 者 2 例 ,本组有 3 例采用溶栓治疗 。 3 9
E G 现:原部位缺血者2例 ,远部位缺血者4 C表 0 例,S 段缺血 型下移 l T O 例,s 段抬高加重或再次抬高 l例 ,其中l T 3 例兼有两种s段异常。 T
3讨 论
分析数据采用r 验方法 。 { 佥 2结 果
21PA发 生率 . I
PA是指 A 胸痛消 失 2h后至 1 I MI 4 个月内出现的心绞痛 。本组资 料显示 : I 的发生率 与性别 、年 龄无关 ;前 壁和复合 壁梗死者 PA PA I 发生 率高 ;N MI PA发生率 明显 高于 Q ; A 早期有 无溶栓 Q 的 I MI MI
2 . 功 能 . 6心 2
在 急性 心肌 梗死 发病 后 的 4 h 1 8 ̄ 个月 出现 心绞 痛称梗 死后 心 绞 痛 Ⅲ 我们通过 对 7 例急 性心肌梗死 ( MI 。 8 A )住 院存 活者的资料 分 析 ,探讨 梗死后早 期心绞 痛 (I PA)的发生率及 其各种原 因 ,以防止 梗死面积 延展或再梗 死 ,提高 A 的存活率 。 MI
【 摘要 】目的 探 讨 急性 心 肌梗 死后 心绞痛 的各 种原 因 。方 法 根据 急性心 肌梗 死 ( MI A )患者 性别 、 年龄 、 发作 诱 因、 时间、 死部位 、 并症 , 梗 合 以及早 期 治疗 进行 分 组研 究。结 果 PA 发生率 3. ,PA 与梗 死前 心绞 痛 、E G 有 无异 常 Q波 、溶栓 、梗 死部 位 、心功 能有 关 。结 论 I 0% 7 I C
治疗 ,对 PA 的发生率 也有影 响。溶栓成 功 ,侧支 循环建立者 ,PA I I
7例A 患者中 ,2例并发PA,发生率3. 8 MI 4 I 0 %。 7
2 . 关 因素 2相
2 . 性别 、年 龄 . 1. 2 男性 5 例中 l例发生 P 3. , 2 8 I 4 %)女性 1例 6 发生 P 3. , A( 6 6 例 I 7 %) A( 5 差异无显著性。各年龄组 间发生率差异也无显著性 , P均 > .本组资料表 明,PA I 绝大多数发生在A 后4 内,发作 时缺血 部 MI 周
位 以梗 死区为多 ,E G C 表现为 s 段上抬 和 ( )下移 ,PA 电图呈 T 或 I心 s 段上 抬者 ,较s 段下移者为多 。 T T 由此 可见 ,A 并 发PA为一 组高危病 例 ,如能早 期预测PA的 MI I I
12 O
中国医药指 南 2 0 年 2月第 7卷 g 3 09 期
G ie f h a d ieF bur 2 0 , o 7 N . u C i i n, era 0 9 V 1 , o do n Me c y . 3
医学长廊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7 ̄ 原 因分析 81 J
付 丽 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