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的反思
鸦片战争心得体会(通用7篇)

鸦片战争心得体会(通用7篇)鸦片战争篇1这场战争发生在道光年间,当时,不仅老百姓在抽烟,还有许多官员也在抽。
道光皇帝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后,便派林则徐去查禁鸦片。
1839年6月25日,林则徐就收缴了100多千克鸦片,然后当众销毁,尽管如此,英国还是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战争,开始了……看了这部电影,我认为当时的清政府实在是太腐败无能了,要不是因为他们闭关锁国,以为自己是强国的话,中国的武器也不会那么差,中国的科技也不会如此落后。
战争中,面对对方的的枪炮,只能坐以待毙。
造成中国伤亡惨重,但是,这场战争也不是毫无好处的,最起码,它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是中国人懂得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让中国人知道了自己有多么落后。
鸦片战争心得体会篇21839年6月3日,在中国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虎门销烟。
看了《鸦片战争》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琦善这个“卖国贼”贪生怕死,做为和谈大使,他不仅不为我们中国人着想,还把香港割让给英国,并赔偿白银六百万两。
真是太令人气愤了鸦片战争心得体会篇3鸦片战争是一部真实的历史电影,它讲述了清朝时期大臣林则徐因销毁鸦片而引起一场战争的故事,我从中也领悟到了许多人生道路。
林则徐是大臣中支持销烟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上书给道光皇帝,指出如果不立刻阻止英国卖鸦片,几十年后,中国就恐怕没有能战斗的人了,军钱也全用来买毒品了,中国也就陷入危机了。
道光担心自己的江山和统治受到影响,便让林则徐去广州禁鸦片。
到了广州后,林则徐立刻围住了英国贩鸦片客商,并逼迫他们交出了鸦片,在虎门销毁了它们。
然而好景不长,英国人见林则徐销毁鸦片后恼羞成怒,再加上英国女王本身就已对中国虎视眈眈了。
于是,一场战争引发了。
英国占领了定海,并继续向着中国心脏——北京进发,情形迫在眉捷,中国人面对英国强大的势力,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最终,懦弱的道光以林则徐为替罪羔羊,罢了他的官,令大臣琦善前去求和,以割香港为代价,终于结束了这场战争······电影中的主人公林则徐的销烟行为令我十分敬佩,他那种为了国家不畏权威的无私精神以及挺身而出,不顾自己安危的精神彻底打动了我。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反思一:鸦片战争教学的不足之处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由于时间有限,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学生探讨的时间不够充分,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我们也没有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激励的反馈。
因此,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更加参与课堂。
2.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研究积极性。
3.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反思二:我的鸦片战争教学感受我在XXX上了一堂《鸦片战争》的课程,对此有了一些感受。
这节课的时间跨度较大,内容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信息量也很大。
因此,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动态地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在开篇环节,我进行了单元导读,然后通过展示罂粟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罂粟花是美丽的,可是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却是从它身上开始的”。
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对本课更感兴趣,也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顺利地进入了正题。
在备课时,我首先考虑让学生明白鸦片战争的由来。
通过讨论,学生们总结出这场战争是由鸦片问题引起的。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鸦片会引起战争?随后,我向他们介绍了中英贸易中英国发现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于是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XXX上书道光皇帝,主张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XXX虎门销烟。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受到中国的抵制,XXX决定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这样,学生们更容易理解由鸦片到鸦片战争再到英国为什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研究起来也更有效果。
在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我发现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着内在联系。
因此,我采用了纵横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这两起历史事件和现象。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理解、分析和评价历史,以及识辨大是大非的能力。
这也是根据学生怎样学来设计自己怎样教的重要原则。
初二历史鸦片战争教学反思5篇

初二历史鸦片战争教学反思5篇初二历史鸦片战争教学反思5篇《鸦片战争》是部编版初二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该单元以“侵略与反抗”为主题展开,本课以“鸦片战争”为主题。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二历史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初二历史鸦片战争教学反思(精选篇1)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
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
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还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
初三的教学工作是直接面对中考考试。
做为初三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习来了解新信息。
因此,我经常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考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考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
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形成习惯。
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
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初二历史鸦片战争教学反思(精选篇2)一、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水平的提升我从x年至今一向从事初三历史教学,之所以能有一点点的经验,那是因为我对教材熟悉罢了,教学时光长了,自然就有一点体会和感受,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致于在课堂上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的思考

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的思考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之一。
这场战争不仅颠覆了中国传统的外交政策,也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历史方向。
本文将就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展开思考。
一、导致政治体制的演变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一直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外交往十分谨慎。
但随着欧洲列强先后侵略中国,中国政治体制发生了变化。
1842年,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并赔偿巨款。
此后,清政府逐渐放弃了传统的封闭政策,开始与外国建立了贸易关系。
这一政策的演变成为了中国打开大门的标志,也为中国传统的封闭政策画上了一个句号。
二、改变了经济结构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向外国借款,以解决缺乏资金的问题。
这使得以往的自给自足经济开始走向依赖外部资本的经济模式。
而在英国的支持下,中国开始建立起了一条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
从此,中国向现代化经济体制的转型开始了。
三、影响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结构中,财富和权力集中于官僚和地主手中。
但随着欧洲列强的入侵,国家变得越来越弱,经济也逐渐落后,这使得原本占据中国社会主导地位的官僚和地主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开始出现了工商业阶层,而这一阶层的兴起则标志着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四、加剧了文化认同危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对于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在西方的影响下,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的进步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的传统观念。
这使得中国在文化认同问题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危机。
而这种危机,则始终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成为了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总体而言,鸦片战争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方向和结构,对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并不是中西方的文明对决,而更是一个内部冲突和转型的过程。
对于未来,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仍然诸多,但是只有深入思考过去,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教育体系提出了重要的反思。
通过对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的教训,从而更好地塑造未来的教育。
首先,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国民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
鸦片战争的发生与当时中国社会的闭塞和思想落后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当时缺乏对外交往的开放和自主创新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体制的问题。
因此,我们反思鸦片战争的教学中,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做到既有自信又有自主能动性。
其次,教育应该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学科知识的革新。
教学中,我们应当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并将国际形势纳入教学。
鸦片战争之所以能够发生,部分原因就是当时中国对外情势的无知和对国际动态的缺乏了解。
通过对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我们应当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他们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形势的敏感度,提高他们的学科知识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国际竞争和挑战。
再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屈辱和痛苦,加深了中国人对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的渴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真相,传授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科学爱国精神,引导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鸦片战争的发生表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处境非常被动,缺乏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增加与外国学生交流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表达自己,增加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总而言之,通过对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的作用和责任,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发展轨迹,更好地认识国家与民族的命运挑战,从而为未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精简版)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反思一:鸦片战争教学反思这堂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因时间有限,出现以下不足的地方:给学生探讨的时间不够充分,没能较好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不够关注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没有做到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激励的反馈。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要朝这些方面改进:1、教学设计中应该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在教学设计中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设计中应有助于突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反思二:鸦片战争教学反思我星期一在朝阳一中上了《鸦片战争》一课后,感受颇多,下面简单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鸦片战争》一课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含量多,知识信息量大,因此,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动态地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教学效果还好。
在开篇环节,首先进行单元导读,然后(屏幕展示)引导学生看美丽的罂粟花图片(创设问题情景):罂粟花是美丽的,可是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却是从它身上开始的,由此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极大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转了入正题。
在讲授新课环节,对教材原有的三目进行了重新整合,分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二个部分,层层深入,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更加连贯、更加简洁易懂。
在这二个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兼顾到了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提供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模式,梳理两次战争的线索,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
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问题: 19世纪上半叶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出口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清政府就鸦片问题有何争论?道光帝最终采纳了哪一种建议?、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
初二上册历史鸦片战争教学反思5篇

初二上册历史鸦片战争教学反思5篇1.初二上册历史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创建了知识储备中心,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利于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层次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看、听、说、思、写”等各种感观,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改善与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史料分析等能力,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教学理念;德育的渗透没有空洞、枯燥的说教,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对于鸦片战争的思考,我补充了九个史料。
选择和运用史料的主要角度包括现实、历史、当事人、历史研究学者几个角度来观察历史。
留给学生的作业是历史小论文,“你对鸦片战争的思考”。
这样学生就不会只停留在一节课的学习上,学生会做进一步的探讨。
本课在实施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以情感情的方式,学生在我的引领下情感也被调动起来,课后学生纷纷和我交流这节课的体会,积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我想能达到这样的目的,这节教研探索课就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2.初二上册历史鸦片战争教学反思本课为八年级教材的第一课,也是本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
《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的智能。
言语智能。
通过“自由阅读卡”,让学生通过《炮子谣》的朗读,加深理解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空间智能。
通过阅读地图册,了解英国的三次进军路线,强化空间意识。
数理逻辑智能。
了解鸦片输入数量增加的具体数目,银贵钱*的掠夺账,逐步形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自我认知智能。
林则徐领导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胜利,其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高尚的人格品质令人敬佩。
了解这些史实,自觉形成对中华民族精神──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的认同感,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其他诸如动觉智能、交流智能等在本课的师生活动中也得到了体验。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与反思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与反思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战争,它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深刻的反思。
这场战争不仅直接导致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剧变,也间接引发了一系列历史事件,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政治格局造成了重大冲击。
这场战争结束了中国长期以来的封闭自守,削弱了封建统治者的威望,并引发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的探索。
中国的传统政治体制在鸦片战争后逐渐失去了对人民的认同和支持,政治改革的呼声逐渐高涨。
这使得中国逐渐意识到,只有通过政治体制的变革,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兴起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思想解放的种子开始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其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场战争导致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废墟,一些传统的重商主义城市也因为战火而衰落。
同时,鸦片战争还打开了中国市场,使得外国商品大量涌入,给中国传统经济带来了冲击。
中国的经济陷入了困境,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改革迫在眉睫。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探索经济的现代化道路,大量引进外资和外国技术,加速了中国经济从封建农业社会向现代产业社会的转变。
此外,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使得中国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的价值观和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动摇。
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仅仅靠传统的封建文化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必须要进行文化改革和文化创新。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吸收西方文化,大量翻译西方文化著作,并进行本土化的改编。
这使得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变革,催生了一批思想家和文化先驱,为中国的文化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然而,鸦片战争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反思。
这场战争揭示了中国的软弱和落后,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紧迫性。
中国人民开始反思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制度,意识到必须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和革命,才能够摆脱外国列强的压迫和掠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鸦片战争是中国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第1次战争。
英国皇家海军以较少的兵力、较小的代价战胜了中国。
除了在客观上敌人兵器占有优势,战略战术运用得当,能集中大部兵力转沿海城市,占领经济命脉之地,战斗中常以正面攻击与侧翼包抄相结合,在主观上主要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之外,其实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没落的封建制度已无力抗争日益上升的新兴资本主义的冲击。
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到了19世纪30年代,更加没落腐朽,不仅经济停滞,十分落后,削弱了战争赖以取胜的经济基础,而且整个统治集团内部,弥漫着享乐苟安,贪污腐化气息。
随着鸦片的输入,统治集团中的大部分人越来越依赖这种毒品来消磨荒淫无度的寄生生活。
他们既接受内外烟贩的收买,又依赖这种毒品的走私,从中取得利益。
有些走私船,公然插着两广总督或粤海关监督的旗号,威风十足地从伶仃洋驶进广州。
清廷的贵族大臣,则从广东和沿海官吏那里,获得丰厚的贿赂。
甚至皇帝也收取大量的西洋奇珍,成为这种“通商”关系里最大的受益者。
因此,在禁烟与反禁烟、战与和的问题上,他们始终摇摆不定,在整个战争中,始终没有坚定的方针。
从皇帝到将军、督、抚,战守无策,没有切合实际的作战方法。
当战争受挫时,他们立刻求和;和议不成,又空喊作战。
当议和投降比打仗有利于维系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时,他们就屈辱投降。
政治上的反动和腐朽,带来了军事上的无能和腐败辽阔绵长的中国海岸线,长期疏于战备,有边无防。
以八旗、绿营为主力的清军,长时期养尊处优,懒于训练,军心涣散,纪律松弛;将帅素质低下,军事思想保守落后,不会组织、指挥打仗。
鸦片战争爆发后,许多将领不谙敌情,株守建筑落后的营垒要塞,一线防御,不顾纵深侧后;许多地区的守军,远远看见敌军即开炮轰击,未等敌军靠近,便一哄而散,逃之夭夭,甚至举起白旗投降。
宁波、余姚、慈禧、奉化、上海等地,竟不战自弃。
而以林则徐、邓廷桢为首的抵抗派在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中虽有决心,有成果,但他们最终受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徒有救国之志,而无尺寸之权”(诗人陆嵩语)。
任用投降主义分子耆英、伊里布等去抵抗侵略者,无疑是缘木求鱼。
脱离人民、反对人民甚至镇压人民起来反抗侵略者在民族自卫战争中,清朝反动政府不广泛动员、组织民众,单靠有限的军力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到处分兵把口,本来是敌寡我众的形势,但在实际战场上却成了敌众我寡的形势。
甚至当中国人民自发地起来抗击侵略者时,他们却怕得要死,荒唐地指责他们“潜相煽惑”、“为害甚大”,横加反对、破坏、镇压,直至堕落到去勾结外国侵略者,镇压爱国人民的抗侵斗争。
这样的反动、腐朽的政府,是根本不可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当然,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发展。
伴随着侵
略上的深入,国外的先进文化也同时传入中国,自然科学冲洗着国人的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国外的生活方式开始融入上层社会的生活;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也在中国国内悄然传播,一部分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他们以传统经学为依托,以匡时救世为己任,主张整饬吏治,改革弊政,抵抗侵略,从而逐渐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一股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为后来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开始打下思想基础,对中国的近代化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就像马克思在1853年7月22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的一篇文章中写道:“看来,历史要先让这些人民全部染上毒瘾,然后才能让他们从世袭的愚蠢中醒来。
”("It would seem as though history had first to make this whole people drunk before it could rouse them out of their hereditary stupidity.')他甚至认为英国是在推进中国的文明,通过消灭中国的古老文化,打开中国的门户来迎接国际经济;在英国的武力面前,满清王朝的权威倒下成为碎片;天朝永恒的迷信破碎了;与文明世界隔绝的野蛮和密封被侵犯了,而开放则达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