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本课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通过对列强侵华罪行的揭露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想象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分析认识到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我认为,上好这节课,必须补充一些资料充实课文内容,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课堂教学中,应体现新课程所倡导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应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同时,应特别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此,我对这一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巧设问题,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使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问学生都看到了什么?(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接着,我继续问:“他们为什么要放火烧毁圆明园?”这件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呢?这样,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对学习本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补充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安插了“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断,同时插入了大量图片和地图。

通过这样,创设了历史情景,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列强的侵华罪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

譬如:看“火烧圆明园”的片断时,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激奋,不由自主地说侵略者太贪婪、太无耻,清政府太腐败、太无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在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一目,我结合了“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领土表”和“俄国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讲述。

这样,学生对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时间、面积和地理位置都有了直观的认识。

学生从中也得出了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两个特点:趁火打劫和步步蚕食。

我觉得,这一节课有如下一些成功之处:1、本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川教版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川教版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川教版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认识列强的侵略本质,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第二次鸦片战争。

2.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3.讲解与分析(1)教师详细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2)分析列强的侵略本质,引导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文献等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争的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详细讲解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1)国际背景: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纷纷寻求新的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

(2)国内背景: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民族矛盾尖锐。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1)战争爆发:1856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战争爆发。

(2)战争扩大: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3)战争结束:1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战争结束。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1)割地赔款:清政府割让香港岛、九龙司地方,赔偿巨额战争赔款。

(2)开放通商口岸:清政府开放多个通商口岸,允许列强在华贸易。

(3)领事裁判权:列强在华设立领事馆,享有领事裁判权。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1)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加剧了民族危机。

(2)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战争促使清政府进行改革,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重点难点】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初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历史反思与未来展望

初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历史反思与未来展望

初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历史反思与未来展望一、教学目标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

2.探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反思和未来展望。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时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探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反思和未来展望。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时代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先向学生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以及中国在历史上的屈辱和挫败。

2.学习环节(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1840年,由于英国对中国进行了不合理的贸易,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几十年后,在英国的倡导下,1876年开始兴建的台湾高雄港和广州湾的香港等一些口岸成了洋人的管辖范围。

除此之外,在中国内地的一些城市内,一批外国资本进入中国。

这种情况下焦虑的中国只好被迫在诸多条约中开放洋务,放纵外商扩张,并向外国借款。

而外国在中国利益的日益扩大的同期,被中国困了以后,常常迫不及待地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由此,中国人民开始反抗外国的侵略,召开了洋务运动,为了保护国家的利益,振兴中华,制定修宪计划,快速发展国防工业,选择培养创新人才,引进国外技术,发展国防工业。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反思和未来展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是中国百年屈辱历史和反密约的革命起点和标志。

中国的近代史证明,可持续性解决国家问题,需要充分认识和尊重自己的主权,增强国家作为整体的意识,借助各种途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3.归纳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并且能够思考历史反思和未来展望。

四、教学评估1.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成绩。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备通过这个步骤影响和操纵清朝统治核心,以干涉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因此,《天津条约》中规定的公使进驻北京带有明显的侵略性。

5.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教师:1860年,英法利用去北京换约之机,又挑起战争。

侵略军占领天津后,进逼北京。

咸丰帝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留下他的弟弟奕担任议和大臣向侵略军求和。

10月侵略军火烧圆明园,随后控制北京城。

留守北京的奕在侵略者的武力威胁下,签订了屈辱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学生:(观看英法联军攻陷北京、英法联军在北京街头的图片、观看焚毁前的圆明园录像资料和焚毁后的遗迹,从而激发对西方列强野蛮行径的愤慨)
教师:(讲评《北京条约》)天津是北京的门户,增开为通商口岸,使侵略势力渗透到统治中心附近,严重威胁着北京的安全,使天津成为外国侵略者在北方侵略的主要活动基地。

6.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阅读课文,说说所割出的领土范围和面积。

学生:(结合《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复。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简洁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简洁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简洁哎,大家好,今天我们聊聊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可是个历史大事件,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想当年,鸦片这玩意儿,真是闹得不可开交。

咱们的清相关部门一心想要抵制,可英国那边可不干,非要把鸦片往中国推。

说白了,俩国就像小孩子一样,一言不合就开打。

谁也不愿意服软,结果就闹到了战争的地步。

这场战争从1856年打到1860年,期间可是发生了不少有趣的事。

咱们得说说清相关部门的反应,真是捉襟见肘。

大家想象一下,面对敌人,指挥官们就像是开会的老板,桌子上堆满了报告,却不知道该从何下手。

整个国家的决策慢半拍,跟不上形势变化,结果越打越吃亏。

可怜的老百姓,真是无辜躺枪,战争打到他们头上,家破人亡的事儿一箩筐。

而英国那边,简直像打了鸡血,士兵们个个勇猛,士气高涨。

想想他们的军舰,都是在海上风驰电掣,根本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

这就像一场追逐赛,清军跟不上,怎么可能赢呢?咱们的装备也不够先进,真是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

古人说的好:“枪打出头鸟”,而这场战争,清相关部门就像那只头鸟,结果被打得稀里哗啦。

再说说这场战争的结果,简直是悲惨。

清相关部门最后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丢掉了不少领土和权利,心疼得简直要哭。

大家想象一下,那个时候的中国,真的就像个破罐子,谁都可以来捡。

可怜的清朝,内忧外患,真是心力交瘁。

很多人对此有不同看法,有的人觉得这是必然的历史结果,有的人则为清相关部门的无能感到无奈。

反正就像生活中那些琐事,想要解决,有时候得从根本上找问题。

在课堂上讲这些历史,学生们的反应可真有趣。

有的同学听得津津有味,眼睛发亮,仿佛看到了古代的战场;而有的同学则是一副无聊的样子,简直像个木头人。

不过,咱们得承认,历史故事总是能引起一些人的兴趣,毕竟这些都是过去的“八卦”。

我们可以调侃一下,想象清朝的皇帝在宫里摇头叹气,心中默念“这下真是无法收拾了”。

我觉得,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的对抗,也是文化的碰撞。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本课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通过对列强侵华罪行的揭露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想象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分析认识到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我认为,上好这节课,必须补充一些资料充实课文内容,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课堂教学中,应体现新课程所倡导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应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同时,应特别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此,我对这一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巧设问题,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使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问学生都看到了什么?(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接着,我继续问:“他们为什么要放火烧毁圆明园?”这件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呢?这样,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对学习本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补充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安插了“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断,同时插入了大量图片和地图。

通过这样,创设了历史情景,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列强的侵华罪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

譬如:看“火烧圆明园”的片断时,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激奋,不由自主地说侵略者太贪婪、太无耻,清政府太腐败、太无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在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一目,我结合了“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领土表”和“俄国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讲述。

这样,学生对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时间、面积和地理位置都有了直观的认识。

学生从中也得出了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两个特点:趁火打劫和步步蚕食。

我觉得,这一节课有如下一些成功之处:1、本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重点难点】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中华书局版初二教材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它上承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下接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的加深乃至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程。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其二,太平军痛击洋枪队;其三,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本课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通过对列强侵华罪行的揭露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想象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分析认识到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另外,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我认为,上好这节课,必须补充一些资料充实课文内容,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课堂教学中,应体现新课程所倡导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应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同时,应特别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此,我对这一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巧设问题,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使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问学生都看到了什么(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接着,我继续问:“他们为
什么要放火烧毁圆明园”这件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呢这样,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对学习本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补充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安插了“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断,同时插入了大量图片和地图。

通过这样,创设了历史情景,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列强的侵华罪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

譬如:看“火烧圆明园”的片断时,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激奋,不由自主地说侵略者太贪婪、太无耻,清政府太腐败、太无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在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一目,我结合了“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领土表”和“俄国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讲述。

这样,学生对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时间、面积和地理位置都有了直观的认识。

学生从中也得出了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两个特点:趁火打劫和步步蚕食。

我觉得,这一节课有如下一些成功之处:
1、本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后,学生基本掌握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经过并了解到为什么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另外,学生了解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罪行,使学生了解到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罪恶,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树立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2、课件的准备比较细致全面。

首先,我觉得这一节课的课件条理性比较好,前后衔接比较清晰,基本上把本课的脉络: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列强侵华罪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理清。

另外,我还设计了学生抢答的内容,并在课件中安插了大量的图片,这有助
于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列强的侵华罪行,达到了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的教学。

可是,课后我觉得有一种不尽兴的感觉。

原因是我感觉课堂上,没能充分地把学生调动起来,问题在哪里呢经指导老师的指点和我课后的分析,我找出问题主要在于我在分析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主次问题上和运用多媒体的方式上存在不足的地方。

首先,在分析教材上。

我们常说要吃教材,并且要吃透教材。

在这方面我有两点做得不足。

第一、在对新教材的认识上。

初二历史是新课标实验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在新教材中,有很多课时是旧教材的三个甚至四个课时合一。

分析新教材的课文内容时,我很容易就把旧教材的观念带进了教学设计中。

所以把握主次是受到了影响。

在教材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讲述得比较简单,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经过比较简略。

如果我把第二次鸦片战争经过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讲述精炼一点,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师生间的互动上,那么学生会更充分的发动起来,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二、在发掘教材内容上,我做得不足。

其实,教材中隐藏有很多很有价值的内容,发掘出来,将有利于我们的教学。

譬如说:“火烧圆明园”的片断和课文小字部分都提到了法国大作家雨果的一段话。

如果我把这段话提炼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连法国人自己都谴责英法联军的罪行,那么学生一定会对英法联军侵华的暴行有更深刻地认识。

课后的反思,是为了以后不断的提高。

在这里我想借用何琼老师给我的两个提示作为结尾。

“对中学生而言,教材中的文字表述是每个学生都看得懂的,我们教师的工作就是要把哪些学生自己在教材文字中所看不到的
本质性的问题发掘出来。

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会佩服老师喜欢老师,只有佩服喜欢老师,才能喜欢的上历史课。

”另外,“多媒体手段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我们只要发挥它的长处,让它为教学服务,但不要让自己被机器牵制”。

这两点,正是我这一节课值得反思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