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梁支架预压与基础沉降观测方案
支架预压及沉降观测

支架预压及沉降观测1支架预压1.1、预压范围本次预压按全桥预压进行。
支架采用碗扣式满堂钢管脚手架,预压主要观测支架的弹性变形和非弹性变形。
1.2、预压方式支架加载预压采用砂袋的方法进行预压,即根据箱梁重量的110%压重,计算出砂袋堆码厚度,加载预压前首先布设沉降观测点,在底模上堆码砂袋至设计高度,砂袋的加载总重量为1.1倍的箱梁重量,以消除支架的非弹性变形。
加载采取分级进行,使加载过程尽量符合浇混凝土的状态,砂袋要逐袋称量。
本桥加载可分三级进行,第一次加载模拟箱梁底板、腹板钢筋绑扎完成,钢绞线及各种模板和加固措施安装完毕后的荷载;第二次加载模拟底板、腹板砼浇筑完成后的荷载;第三次加载模拟顶板砼浇筑完成后的荷载。
全部加载后,不可立即卸载,需等地基及支架观测稳定后再逐级卸载(主要是地基沉降值变化幅度稳定后才可卸载)。
根据卸载前后观测数据计算出地基沉降、弹性变形及非弹性变形,并根据地基及支架的弹性变形设置预拱度。
1.3、预压重量计算加载总重量:1.1(1.2Q静+1.4Q动)2、测量观测需观测的数据:箱梁支架的挠度变形和非弹性变形。
2.1、设置沉降观测点支架搭设、立模作业程序完成后,箱梁立柱之间跨中和立柱外悬挑处设置支架沉降观测截面,每个观测截面沿横向对称设置2个观测点,从而形成一个沉降观测网;观测点采用吊尺法测量,即在观测点位箱梁底模底部打入一铁钉,测量时将钢卷尺吊在铁钉上进行观测。
2.2、沉降观测沉降观测应贯穿于加载及卸载的整个过程,在开始加载前必须进行首次观测,作为沉降观测的零点,接着加上第一次荷载,加载后立即再观测,得出施加第一次荷载后的地基沉降、支架变形;施加第二次荷载前再观测,然后施加第二次荷载并立即观测,得出施加第二次荷载后的地基沉降、支架变形;施加第三次荷载前再观测,然后施加第三次荷载并立即观测。
观测工作在预压时间内一直进行,一直到沉降趋于稳定。
加载及卸载必须在整个预压范围内分级进行,在一个连续的梁段范围内不得分成几段后加载或卸载。
2023年现浇支架沉降观测方案

2023年现浇支架沉降观测方案一、背景现浇支架是工程建设中常用的一种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浇筑混凝土时的可移动模板。
在一些大型工程项目中,现浇支架的沉降情况直接关系到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对现浇支架的沉降情况进行观测和监测非常重要。
二、观测目标本观测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全面了解现浇支架在使用过程中的沉降情况,包括静态和动态沉降的观测。
通过观测沉降情况,可以及时掌握现浇支架的变形情况,便于及时采取措施来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观测方法1. 静态沉降观测静态沉降观测是指在支架安装完成后,通过在各个特定时间进行测量来了解支架的变形情况。
观测方法主要包括:(1)测量基准点:选取合适的基准点作为参考点,通过测量基准点的高程变化来判断支架的沉降情况。
(2)使用高精度水准仪和测距仪进行测量:在测量时应确保水准仪和测距仪的准确性,并选择合适的观测时间和天气条件。
(3)数据处理和分析: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支架的沉降情况。
2. 动态沉降观测动态沉降观测是指在整个使用过程中对支架的沉降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观测方法主要包括:(1)安装传感器:在支架上安装合适的传感器,如倾斜传感器、应变计等,通过传感器采集实时数据。
(2)数据采集和传输:通过数据采集仪器,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采集和传输。
(3)数据处理和分析: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支架的动态沉降情况。
四、观测周期和频率观测周期和频率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对于静态沉降观测,观测周期可以根据支架的使用情况和工程时间来确定;对于动态沉降观测,可以选择每日、每周或每月进行观测。
五、数据记录和报告观测数据应及时进行记录和整理,并制作观测报告。
观测报告中应包括观测数据的处理结果、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对支架的沉降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六、观测设备观测设备应选择具有较高精度和稳定性的仪器。
对于静态沉降观测,应选择高精度水准仪和测距仪;对于动态沉降观测,应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仪。
2024年现浇支架沉降观测方案范文(二篇)

2024年现浇支架沉降观测方案范文一、背景介绍现浇支架在土木工程中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施工和维修过程中。
然而,由于土壤的变形和外力的影响,现浇支架的沉降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为了及时了解和监测现浇支架的沉降情况,制定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方案,需要进行详细的现浇支架沉降观测。
本方案旨在确定2024年现浇支架沉降观测的具体方案和方法。
二、观测目标1. 确定现浇支架的总体沉降情况,包括沉降速度和沉降量。
2. 分析现浇支架沉降的原因,确定可能的影响因素。
3. 提供有关现浇支架沉降的定量数据,为维修和加固提供参考依据。
三、观测内容1. 现浇支架的沉降测量:通过使用水准仪和测量设备对现浇支架进行沉降测量,获取沉降量的具体数值。
2. 环境参数的监测: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参数,以确定环境因素对沉降的影响。
3. 外力的监测:通过安装应变仪或其他传感器监测现浇支架所受外力的变化情况,如风力、水流等,以了解外力对沉降的影响。
四、观测方案1. 现浇支架沉降测量:选择合适的测量点位,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的测量,每月进行一次局部测量,以获得全面的沉降情况。
2. 环境参数的监测:在现浇支架附近布设土壤湿度、温度和盐度传感器,每天定时记录参数值,并进行数据分析。
3. 外力的监测:选择适当的位置安装应变仪或其他传感器,监测风力、水流等外力的变化情况,每周对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
五、观测设备与工具1. 水准仪:使用精确性高、稳定性好的水准仪对现浇支架进行测量。
2. 测量设备:使用起重机、测距仪等设备对测量点位进行布设和测量。
3. 传感器:选择适合的土壤湿度、温度和盐度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
4. 应变仪:选择能够准确测量外力的应变仪,对现浇支架所受外力进行监测。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 沉降测量数据处理:对于沉降测量数据,进行初步的清理和处理,排除明显的异常值,并计算每个测点的平均沉降量。
2. 环境参数与沉降的关系分析:通过对环境参数和沉降数据的对比分析,确定环境因素对沉降的影响。
特大桥连续梁施工沉降观测方案

绵江特大桥连续梁施工沉降观测方案(六公司)GL-2标之绵江特大桥由中铁大桥局六公司承接施工部分,有两处连续梁施工:分别为跨越绵江干流的40m+64m+40m孔跨连续梁和跨越绵江支流七堡河的32m+48m+32m孔跨连续梁。
六公司在两处连续梁施工中,对35#、36#及53#、54#连续梁主墩的沉降观测,制定如下具体方案:编制依据TB10601-2009《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及业主颁发的《绵江特大桥连续梁监控细则》。
1、在每处连续梁施工段均布设一对稳固的专用沉降观测基准点,
两点间距离小于400m,距桥址中线小于100m,材质为钢筋混
凝土包桩。
2、在每个主墩承台施工完成后,及时对角埋设一对沉降观测点,
对其进行沉降观测。
3、当主墩墩身施工完成后,在每个主墩高出地面0.5m左右的位
置,对角埋设一对墩身沉降观测标,要求能够确保精度,观测
方便和利于测点保护。
4、沉降观测中应符合以下规定:
(1)控制点与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保证各次观测均在同一路线。
(2)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稳固后及时进行。
首期观测应连续进行二次观测,取其平均值作为首期观测值。
(3)墩台沉降观测的频次
5、根据规范做好测量成果的编制。
2023年现浇支架沉降观测方案

2023年现浇支架沉降观测方案一、引言现浇支架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支撑和承载混凝土楼板和结构的主要设备。
支架的沉降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在长时间使用后。
沉降问题可能对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稳定性造成影响。
因此,明确沉降观测方案是必要的,以便及时识别和解决问题。
二、观测目标本观测方案的目标是监测现浇支架的沉降情况,明确其沉降量和变形趋势,及时发现支架沉降超标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观测内容1. 支架底部沉降观测:通过位移传感器对支架底部进行连续观测,记录支架底部的沉降变化情况。
2. 支架顶部沉降观测:采用相似方法,通过位移传感器对支架顶部进行连续观测,记录支架顶部的沉降变化情况。
3. 支架变形观测:使用位移传感器测量支架的变形情况,包括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四、观测仪器和设备1. 位移传感器:采用高精度的位移传感器,能够准确记录位移变化。
2. 数据采集仪:用于接收和记录位移传感器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3. 计算机和软件:用于数据存储、分析和绘图。
五、观测方案1. 建立观测基准:在施工前,确定支架的初始高度和位置,并作为观测的基准。
2. 安装观测仪器:在支架的底部和顶部安装位移传感器,确保其与支架的连接稳固。
3. 连续观测:从支架安装完成后开始连续观测,并定期记录数据,包括支架底部和顶部的沉降和变形情况。
4. 数据分析和处理:使用计算机及相应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绘制沉降和变形曲线图表。
5. 验证和解决问题: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发现支架沉降超标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支架位置、增加支承面积等。
六、观测频率和周期观测频率和周期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建议如下:1. 初始阶段:在支架安装完毕后的第一周,每天观测一次。
2. 中期阶段:在初始阶段结束后,每周观测一次,连续观测三个月。
3. 终期阶段:在中期阶段结束后,每月观测一次,连续观测六个月。
4. 后期维护:在终期阶段结束后,每季度观测一次,连续观测一年。
连续梁支架预压方案

连续梁支架预压方案一、工程概况本工程现浇连续梁共计25联,84跨。
根据梁的高度分为1.6m和2m两种。
全部采用碗扣式满堂支架。
支架搭设完成后,对支架进行相当于箱梁重量的1.2倍进行预压。
预压材料采用沙袋,分四次进行预压。
待消除支架非弹性变形量及压缩稳定后测出弹性变形量,即完成支架预压施工。
卸除预压荷载后,调整支架施工预拱度,调整支架底模高程,开始箱梁施工。
二、预压准备工作1、支撑体系预压前,应对施工区域内的不良地质的分布情况初步了解,发现不合格地基,要及时处理。
2、支撑体系基础应设置排水措施,不得被雨水浸泡。
3、支撑体系预压前,支撑体系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支撑体系应经过验收合格,方可进行预压。
三、预压方案1、荷载分布情况箱梁现浇支架在浇注混凝土前必须进行预压,通过预压时测量出的有关沉降数据,计算出预拱度,在支架模板安装时预留标高,以实现浇注完成的箱梁底面标高符合设计要求。
由于本项目梁高有1.6米和2米,现在分别以1.6米梁高和2米梁高为例计算预压高度。
现取一下几处进行计算:○1最不利位置:在横隔梁和腹板板的位置,混凝土厚度1.6m或2米。
○2一般位置:翼缘板、没有隔板的跨中断面。
○3底板渐变段:按照最不利位置荷载渐变到一般不利位置荷载进行加载。
2、预压方法1)支架预压按预压单元进行分四级加载,四级加载依次为单元内预压荷载值的60%、80%、100%和120%。
2)当纵向加载时,宜从混凝土结构跨中开始向支点处进行对称布置;当横向加载时,应从混凝土结构中心线向两侧进行对称布载。
3)每级加载完成后,应先停止下一级加载,并应每间隔12h对支架沉降量进行一次监测。
当支架顶部监测点12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2mm时,再进行下一级加载4)支架预压可一次性卸载,预压荷载应对称、均衡、同步卸载。
四、预压荷载计算1、梁高1.6米预压荷载计算1)最不利位置最不利位置包括横隔梁和腹板板的位置,混凝土厚度1.6m。
2023年现浇支架沉降观测方案

2023年现浇支架沉降观测方案一、前期准备工作1.确定观测区域:根据工程施工方案确定观测区域范围,包括支架基础周边区域。
2.准备设备:包括支架沉降仪器、水平仪、测量杆、标尺等。
3.制定观测方案: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观测方案,包括观测点设置、观测时间安排、数据记录方式等。
二、观测点设置1.选择观测点:在支架基础周边选取一定数量的观测点,观测点间距不宜过大,以确保观测结果的准确性。
2.确定观测点标志:对于各观测点,需要在地面上做好标志点,以方便后期测量。
三、观测过程1.支架安装完毕后,首先进行一次基准测量,记录下每个观测点的初始高程值。
2.观测频率:根据施工工艺及工程要求,确定观测频率,一般每月进行一次观测。
3.观测参数:主要观测支架的沉降量,可以同时观测支架的水平变形情况。
4.观测方法:沉降仪器应与支架基础相连,并保持水平,记录下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
水平仪可以用来观测支架的水平变形情况,记录下水平仪的读数。
5.数据记录:观测时应及时记录下各观测点的高程值和水平仪的读数,并保存好观测记录。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1.数据处理:将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计算出每个观测点的沉降量和水平变形情况。
2.数据分析: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得到支架的沉降情况和变形趋势,判断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异常处理:如果在观测过程中发现某个观测点的沉降量明显异常,应及时进行排查和处理,判断是否存在施工质量问题或地质异常。
五、观测结果与反馈1.观测结果分析:对观测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判断支架是否存在过大的沉降或变形情况。
2.结果记录:将观测结果进行记录,并及时反馈给工程设计、监理等相关方,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修正。
3.结果报告:撰写观测报告,详细描述观测过程、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六、后续工作1.继续观测:根据工程的需要,继续进行观测,跟踪支架的沉降和变形情况。
2.调整方案:根据观测结果,对后续的观测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以获取更准确的观测结果。
连续梁支架预压方案

连续梁支架预压方案一、编制依据二、工程概况三、施工方案1、支架压重的必要性1.1、凡采用支架法施工上部结构的,受地基基础的复杂因数影响,均会产生不利影响,按照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的1.2、规定和施工施工方案的要求,为确保连续梁线形必须对支架进行预压。
预压的目的主要是:1.3、消除基础的非弹性沉降;1.4、测量基础弹性沉降为确定底模标高提供参考资料;1.5、消除支架的非弹性压缩;1.6、测量支架的弹性压缩,为确定底模标高提供参考资料。
2、施工方案简介:2.1、支架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0#块现浇贝雷支墩在承台面上设刚性混凝土条形基础,在条形基础上布置贝雷支架分配梁作箱梁支架;2.2、另一种是现浇段是在软基础上经地基处理后搭设建筑钢管支架。
2.2.1、作承力支架的,首先要在软基础上将基础清理至密实状态,经碾压密实后在,再在其上浇注一层厚度10~15cm的C20混凝土。
2.3、支架压重一般采用沙袋法或水箱法施工,根据施工现场具体情况,连续梁采用沙袋法压重。
2.4、压重应考虑的因数:箱梁的自重、模板重量、各种施工荷载等。
2.5、根据结构重量和其他荷载,拟定压重所需材料数量,按照等效压重的原则,沙袋压重=(箱梁重量+模板重量+各种施工荷载)×1.2。
2.5.1、(30+45+30)m连续梁0#块的荷载约为46.96t/m2.5.2、(30+50+30)m连续梁0#块的荷载约为50.08t/m2.5.3、(35+60+35)m连续梁0#块的荷载约为57.76t/m3、压重的范围:3.1、0#块贝雷支架支承在桩基承台上,是刚性基础,同时贝雷支架是定制的标准规格构件,在同等荷载时的变形值是相同的推论确定:可采用每种跨度连续梁的0#块选择一个支架压载试验,取得压缩变形值推广于相同条件支架使用。
3.2、采用Ø48×3钢管扣件支架,每段支架按预压荷载进行预压,测定变形值。
4、压重的位置:4.1、按照等效压重的原则,主要在箱梁底板范围布置压重区间,施工中要仔细计算箱梁的底板荷载分布,并严格按照等效原则进行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第一部分工程概况 (3)
第二部分适用范围 (4)
第三部分编制依据 (4)
第四部分测量人员组织及仪器配备 (4)
第五部分技术准备工作 (6)
第六部分支架预压目的 (7)
第七部分支架预压原则 (7)
第八部分支架预压的具体方案 (7)
第九部分支架标高的确定 (11)
一、工程概况
汤山特大桥DK187+141.46跨西太线连续梁段施工起屹里程DK187+083.59~DK187+197.19,下部结构43#、44#、45#、46#为四个双线圆端形实体墩,上部结构为一联三跨(32+48+32)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截面采用单箱单室、斜腹板、变高度、变截面结构。
中支点截面高度4.05m,底座板范围梁高4.10m;中跨跨中8.4m等高段和边跨12.95m等高段,梁高3.05m,底座板范围高3.10m。
箱梁顶宽12.2m,箱梁底宽5.0至5.5m。
顶板厚度除梁端为60cm外均为40cm;底板厚由跨中的40cm变化至根部的80cm,端支点为60cm;腹板厚48~60~80cm,厚度按折线变化,中支点处腹板局部加厚到145cm,端支点处腹板厚为65cm。
全联在端支点、中跨跨中及中支点处共设置5道横隔板,隔板厚度:边支座处1.05m,中跨中0.5cm,中支点处1.9m。
横隔板设有孔洞,供检查人员通过,箱梁两侧腹板与顶板相交处外侧均采用圆弧倒角过渡。
桥面宽度:防护墙内侧净宽9.0m,桥上人行道栏杆内侧净宽12.1m,桥面板宽12.2m,桥梁建筑总宽12.48m。
主梁采用LxQZ系列球形钢支座,每个支点设两个支座,中支座为17500KN 级,端支座为6000KN级,固定支座设于44号墩顶左侧。
汤山特大桥在DK187+140.39与既有西太线形成立体交叉,交角145°53′00″,西太线为双向两车道沥青路面,路面宽15m。
桥位处地质情况:0m~1m为粉土,σ0=120KPa,;1m~9m为粗圆砾土,σ0=650KPa;粗圆砾土下层为花岗岩σ0=350KPa~1200KPa。
表层粉土层承载力较低,透水性差,塑性变形大,不能作为支架地基持力层,施工前要予以
换填。
二、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我标段施工范围内汤山特大桥DK187+141.46跨西太线连续箱梁施工过程中的支架预压变形观测与支架基础沉降变形观测。
三、编制依据
1. 《新建铁路沈阳至丹东客运专线施工图汤山特大桥》(图号:沈丹客专施桥—30)第一册共一侧;《新建沈阳至丹东铁路客运专线工程通用设计图施工图,无轧轨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双线支架现浇)跨度(32+48+32)m(直、曲线)》(图号:沈丹客专桥通Ⅰ-22)。
2.《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5-2003)、《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3.《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3-2005)。
4.《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现浇梁暂行技术条件》。
5.我单位组织进行的现场踏勘、调查所获得的有关资料。
6、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提供的《测量成果资料》
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8、汤山特大桥施工组织设计
四、测量人员组织及仪器配备
1、人员组织
测量工作由总工程师总负责,由测量队长具体负责并统一组织和协调本段内的测量工作。
根据施工规范要求成立沉降观测小组,由总工程师任监测小组组长,测量队长、副队长任副组长,测量员任沉降观测监测小组成员。
沉降观测小组成员负责施测、整理、上报本施工段的沉降观测数据。
具体人员组织机构见下图:
沉降观测人员组织机构图
2、测量仪器配置
测量仪器表
五、技术准备工作
沉降观测前期对水准点的复测,针对本工程情况,根据设计单位移交的高程控制点进行复测工作,水准点的复测线路按附合水准路线复测。
高程加密点我标段根据本工程需要进行加密,为往返测附合水准路线。
按三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进行平差计算。
主要技术标准见下表:
线路水准复核测量应符合下表:
六、支架预压目的
支架预压目的是验证支架的稳定性、确定支架的弹性变形和消除非弹性变形,便于调整现浇箱梁的底模标高及梁体线性控制。
七、支架预压原则
1、预压荷载按照现浇箱梁钢筋混凝土自重的120%预压。
2、尽量模拟现浇箱梁的荷载分布预压。
3、分层[底板荷载、腹板荷载、顶板荷载(含120%梁体自重荷载)]施加荷载,分期观测。
八、支架预压的具体方案
连续梁支架施工地基处理方案为:采用换土垫层来处理较软弱地基。
即将基础下面一定厚度软弱土层挖除,然后用A、B料回填,并经分层夯实至密实,作为地基的持力层,以起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加速软弱土层排水固结、防止冻胀和消除膨胀土的胀缩等作用。
支架总宽度12.6m,箱室下支架立杆横向间距为60cm,腹板下支架立杆横向间距为30cm,主墩两侧3米范围内支架纵向间距为30cm,翼板下支架立杆横向间距为90cm,支架立杆纵向间距均为60cm,步距全部位120cm,支架搭设的最高高度为12米。
支架搭设完毕,安装模板前,对支架进行梁体荷载120%的预压,支架预压采用沙袋预压。
1、支架搭设完、且顶托上的分配梁搭设完毕后,初铺模板,直接将袋装沙吊装到底模板上按照荷载要求摆放。
2、根据连续梁梁体分段混凝土重量计算,各梁段上需要模拟加载的沙为
分段重量的120%。
3、加载顺序:预压时分层增加沙袋,并对称加载,防止支架失稳。
4、支架预压观测点的布设及测量
预压前,在底模板上每5m设一个观测断面。
在每个观测断面处,设置3个沉降观测点,在观测点位用红色油漆做好点位的标记,由于预压砂袋累计高度较高,测量人员不方便在上面进行测量操作,可事先在沉降观测点位置安装上刻度尺,以便预压期间的沉降观测。
5、预压吨位计算
预压段梁段总重;由于采用分段预压,根据预压段长度计算出自重G。
预压段总荷载重:W=G*1.2
每砂袋重:1100KG(现场根据其30袋平均重量实际确定),需要袋数为:N=W/1.4;若不足一袋,可加一袋。
在预压前、分级加载、分级卸载,卸载后对各点进行标高测量,测出支架弹性变形值。
各预压段吨位统计
6、预压加载和卸载
(1)加载过程共分四级:0 30% 60% 100% 120%
加载顺序:每孔预压加载时,纵向从跨中向开始向支点处进行对称布载,横向从混凝土结构中心线向两侧进行对称布载。
每一级加载完成后,应先停止下一级加载,并应每间隔24h对支架沉降量进行一次监测。
当支架顶板监测点24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2mm时,可进行下一级加载。
(2)卸载:
加载120%后所测支架日沉降量小于2.0mm(不含测量误差)时,表明地基及支架已基本沉降到位,可进行卸载,再分别按加载级别卸载,并分别测出每级荷载下各测点的高程值,后附《DK187+140.39跨西太线连续梁支架预压观测表》。
卸载亦分级进行,并量测测点标高,根据加载前后测量结果计算支架的弹性和非弹性变形。
(3)加载卸载注意事项
a、在预压过程中,如遇雷雨天气,必须准备好彩条布或苫布将砂袋盖好,防止雨水进入砂袋增加荷载导致事故发生。
b、夜间作业必须设置好照明设备,保证现场的光线充足。
c、吊装作业时必须安排专人指挥吊车,上下协调一致。
7、测量步骤:
首先在预压前,测量并记录每个断面上A、B、C、三个观测点的标高。
然后在荷载全部上完后连续,及时分析沉降观测数据。
当各监测点最初24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1mm或各监测点最初72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5mm后开始卸载。
卸载结束后再次测量各点标高,最后确定支架的弹性变形值及非弹性变形值。
另外在支架预压期间,须由专人对支架进行观察,除观测支架高程及位移变化情况外,还需要对支架的杆件连接是否紧密、有无压弯及变形、预制块有无压裂等进行全面的观察。
8、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2)前后视观测用同一水平尺。
(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气呵成。
(7)要经常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当沉降量超标时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跨西太线连续梁支架预压观测表加载日期: 加载时间:
观测时间:
卸载日期: 卸载时间:
1
九、立模标高的确定
支架卸载完成后,将底板冲洗干净,经实测及相应的计算,确定弹性变形及实际沉降量,并对底模板作相应调整,调整后的底板设置出计算的弹性变形量和预留拱度。
弹性变形量的设置按直线考虑,预留拱度的设置按抛物线设置(跨中点为最高值)。
立模标高=梁底设计标高+设计预拱度+支架、基础弹性变形量。
底板调整完毕,再次逐根检查支架底座、顶托是否着力,连接件是否紧密。
并将松动杆件重新调整,确保支架整体受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