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桨

合集下载

变桨工作原理

变桨工作原理

变桨工作原理一、引言变桨是风力发电机组中重要的部件之一,它通过调整桨叶的角度来适应不同风速下的转速和功率输出。

本文将详细介绍变桨的工作原理,包括变桨的定义、作用、工作原理和常见的变桨控制方式。

二、定义和作用变桨是指风力发电机组主轴上连接桨叶的部件,它的主要作用是根据风速的变化调整桨叶的角度,以使风能以最佳方式转化为机械能,并保证发电机组在不同风速下的安全运行。

三、工作原理变桨工作原理可以分为机械式变桨和液压式变桨两种方式。

1. 机械式变桨机械式变桨是通过机械传动装置将控制信号转化为桨叶角度调整的动作。

其工作原理如下:首先,风力发电机组通过风向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获取风向和风速的信息;然后,将获取的风向和风速信息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预设的控制算法,计算出桨叶的角度调整量;最后,通过机械传动装置将控制信号传递给变桨装置,使桨叶按照计算结果进行角度调整。

2. 液压式变桨液压式变桨是通过液压系统来实现桨叶角度的调整。

其工作原理如下:首先,风力发电机组通过风向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获取风向和风速的信息;然后,将获取的风向和风速信息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预设的控制算法,计算出桨叶的角度调整量;最后,通过液压系统将控制信号传递给变桨装置,使桨叶按照计算结果进行角度调整。

四、常见的变桨控制方式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技术条件,变桨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控制方式。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变桨控制方式:1. 常规变桨控制常规变桨控制是根据风速的变化来调整桨叶的角度。

当风速较小时,桨叶的角度较小,以提高风能的利用效率;当风速较大时,桨叶的角度较大,以减小风力对风力发电机组的冲击。

2. 主动变桨控制主动变桨控制是根据风向和风速的变化来调整桨叶的角度。

通过风向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获取风向和风速的信息,控制器根据预设的控制算法计算出桨叶的角度调整量,从而实现主动的桨叶角度调整。

3. 预测变桨控制预测变桨控制是根据风向和风速的变化以及未来的预测数据来调整桨叶的角度。

变桨工作原理

变桨工作原理

变桨工作原理一、引言变桨是风力发电机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够根据风力的大小和方向调整叶片的角度,以优化风能的利用效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变桨的工作原理,包括变桨系统的组成、工作过程以及相关的控制策略。

二、变桨系统的组成1. 变桨驱动装置:变桨驱动装置通常由电机、减速器和传动装置组成。

电机提供驱动力,减速器将电机的高速旋转转换为适合叶片转动的低速旋转,传动装置将低速旋转传递给叶片。

2. 叶片:叶片是变桨系统中的核心部件,通常由复合材料制成。

叶片的角度可以根据风力的大小和方向进行调整,以最大限度地捕捉风能。

3. 变桨控制器:变桨控制器是整个变桨系统的大脑,它通过传感器获取风速、风向和叶片角度等信息,并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来调整叶片的角度。

变桨控制器还可以监测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状态,并保护系统免受过载和故障的影响。

三、变桨的工作过程1. 风速检测:变桨系统首先通过风速传感器检测当前的风速。

风速传感器通常安装在风力发电机组的顶部,能够准确测量风的速度。

2. 风向检测:风力发电机组还配备了风向传感器,用于检测风的方向。

风向传感器通常安装在风力发电机组的前部,能够指示风的方向。

3. 控制策略判断:变桨控制器根据风速和风向的信息,以及预设的控制策略,判断当前应该采取的控制动作。

控制策略可以根据不同的风力发电机组和环境条件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佳的发电效果。

4. 叶片角度调整:根据控制策略的判断,变桨控制器通过变桨驱动装置调整叶片的角度。

当风速较小或风向变化较小时,叶片角度可以保持不变;当风速较大或风向变化较大时,叶片角度会相应调整,以最大限度地捕捉风能。

5. 发电效果监测:变桨控制器还会监测风力发电机组的发电效果,包括输出功率、电压和电流等参数。

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这些参数,可以及时发现系统故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

四、变桨的控制策略1. 常规控制策略:常规控制策略是最基本的变桨控制方式,它根据风速的大小来调整叶片的角度。

变桨工作原理

变桨工作原理

变桨工作原理一、引言变桨是风力发电机组中的重要部件,它能够根据风速的变化调整桨叶的角度,以最大限度地捕获风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变桨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风力发电中的作用。

二、变桨的工作原理1. 变桨系统组成变桨系统主要由桨叶、桨毂、变桨驱动装置和控制系统组成。

桨叶通过桨毂与变桨驱动装置连接,而变桨驱动装置则通过控制系统控制桨叶的角度变化。

2. 桨叶角度调整变桨系统通过调整桨叶的角度来适应不同风速下的工作需求。

当风速较小时,桨叶的角度会调整为较大的值,以增加风能捕获的面积;而当风速较大时,桨叶的角度会调整为较小的值,以减小风力对发电机组的冲击。

3. 变桨驱动装置变桨驱动装置是控制桨叶角度变化的关键部件。

它通常由液压系统或电动机驱动系统组成。

液压系统通过控制液压缸的伸缩来调整桨叶的角度,而电动机驱动系统则通过电动机的旋转来实现桨叶角度的调整。

4.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变桨系统的智能化部分,它能够根据风速、发电机组的负载等参数来实时调整桨叶的角度。

控制系统通常由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组成。

传感器负责采集风速、发电机组负载等数据,控制器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和判断,并通过执行器控制变桨驱动装置调整桨叶的角度。

三、变桨在风力发电中的作用1. 提高发电效率通过调整桨叶的角度,变桨系统能够使风力发电机组在不同风速下都能够工作在最佳状态,从而提高发电效率。

当风速较小时,桨叶角度调整为较大值,使得风能捕获面积增大,提高发电机组的输出功率;当风速较大时,桨叶角度调整为较小值,减小风力对发电机组的冲击,保护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

2. 提高风力发电机组的稳定性风速的变化会对风力发电机组的稳定性产生影响,特别是在风速较大的情况下。

变桨系统通过调整桨叶的角度,可以减小风力对发电机组的冲击,从而提高发电机组的稳定性,减少振动和损坏的风险。

3. 保护风力发电机组在强风或极端天气条件下,风力发电机组可能会受到过载或损坏的风险。

变桨系统能够根据风速的变化及时调整桨叶的角度,以保护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延长其使用寿命。

变桨工作原理

变桨工作原理

变桨工作原理一、引言变桨是风力发电机组中的重要部分,它通过调整桨叶角度来适应不同风速下的风能转换效率,从而实现最大化的发电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变桨的工作原理,包括变桨的作用、结构和工作过程。

二、变桨的作用变桨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1. 适应风速变化:风力发电机组所处的环境中,风速是不断变化的。

通过调整桨叶角度,变桨可以使桨叶在不同风速下保持最佳工作状态,提高风能的利用效率。

2. 控制转速:风力发电机组的转速需要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发电效果。

变桨可以通过调整桨叶角度,控制风力对桨叶的作用力,从而控制转速。

3. 减小振动和噪音:当风速过大或过小时,桨叶可能会受到过大的风力作用力,导致振动和噪音。

通过变桨调整桨叶角度,可以减小振动和噪音,提高风力发电机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变桨的结构变桨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 桨叶:桨叶是变桨的核心部分,通常由复合材料制成,具有轻量化和高强度的特点。

桨叶的角度可以通过变桨机构进行调整。

2. 变桨机构:变桨机构包括电机、传动装置和控制系统等。

电机提供动力,传动装置将电机的动力传递给桨叶,控制系统则负责监测风速和调整桨叶角度。

3. 传感器:传感器用于监测风速和风向等环境参数,通过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控制系统可以及时调整桨叶角度,以适应不同的风速。

四、变桨的工作过程变桨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监测环境参数:传感器会不断监测风速和风向等环境参数,并将数据传输给控制系统。

2. 判断风速等级:控制系统根据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判断当前的风速等级,以及风速的变化趋势。

3. 调整桨叶角度:根据风速等级和风速变化趋势,控制系统会计算出最佳的桨叶角度,并通过电机和传动装置将桨叶调整到相应的角度。

4. 监测转速:控制系统还会监测风力发电机组的转速,确保转速在合理范围内。

5. 反馈控制:控制系统会不断反馈风速和转速等数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保持最佳的发电效果。

变桨工作原理

变桨工作原理

变桨工作原理一、引言变桨是风力发电机组中的重要部件,其工作原理是实现风轮叶片的角度调整,以最大程度地捕捉风能并转化为机械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变桨的工作原理及其相关技术。

二、变桨的基本原理变桨是通过改变风轮叶片的角度来调整叶片的迎风面积,从而改变叶片受到的风力大小。

一般来说,当风速较小时,为了增加风轮叶片的迎风面积,使其能够更好地捕捉风能,变桨会将叶片展开;而当风速较大时,为了减小叶片的迎风面积,以避免风轮过载,变桨会将叶片收拢。

三、变桨的工作原理1. 传动系统变桨的工作原理首先涉及到传动系统。

传动系统通常由变桨驱动器、传动轴和叶片组成。

变桨驱动器负责接收控制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机械运动,传递给传动轴。

传动轴将机械运动传递给叶片,使其能够改变角度。

2. 控制系统变桨的工作还需要依靠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通过感知风速、风向和风轮转速等参数,实时监测风能状况,并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向变桨驱动器发送相应的控制信号。

控制系统可以采用传统的PID控制算法,也可以采用先进的模糊控制或神经网络控制算法。

3. 变桨机构变桨机构是实现叶片角度调整的关键部件。

一般来说,变桨机构由液压、电动或气动系统组成。

液压系统通过液压缸实现叶片的展开和收拢;电动系统通过电机和齿轮传动实现叶片的角度调整;气动系统通过气动驱动器实现叶片的角度调整。

4. 传感器变桨的工作还需要依靠传感器。

传感器用于感知风速、风向、风轮转速、叶片角度等参数,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控制系统进行处理。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风速传感器、风向传感器、转速传感器和角度传感器等。

四、变桨的应用技术1. 风能监测技术风能监测技术是变桨的重要应用技术之一。

通过安装风速传感器和风向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风能状况,为变桨的控制提供准确的参数。

2. 变桨控制技术变桨控制技术是实现变桨工作的关键技术。

传统的PID控制算法可以根据风速和叶片角度等参数,实现闭环控制;模糊控制算法可以根据模糊规则,实现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算法可以通过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实现非线性控制。

变桨工作原理

变桨工作原理

变桨工作原理一、引言变桨是风力发电机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进而驱动发电机产生电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变桨的工作原理,包括变桨的结构和工作过程。

二、变桨的结构1. 叶片:变桨的核心部件,通常由复合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轻量化和耐腐蚀性能。

2. 主轴:连接叶片和机舱的主要支撑结构,承受叶片的转动力矩。

3. 变桨机构:由电机、减速器和传动装置组成,用于控制叶片的转动角度。

三、变桨的工作过程1. 风能的捕捉:当风力发电机组运行时,叶片会根据风的方向和速度调整自身的角度,以最大限度地捕捉风能。

2. 叶片的转动:当风吹向叶片时,风的作用力会使叶片产生扭矩,通过主轴传递给变桨机构。

3. 变桨机构的控制:变桨机构通过电机、减速器和传动装置控制叶片的转动角度,以使叶片始终保持在最佳角度,以获得最高的风能转化效率。

4. 电能的产生:叶片的转动力矩通过主轴传递给发电机,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并输出给电网供电。

四、变桨的优势1. 提高发电效率:通过调整叶片的角度,变桨可以使叶片始终处于最佳角度,最大限度地捕捉风能,从而提高发电效率。

2. 降低机械负荷:变桨可以根据风速的变化调整叶片的角度,使叶片在高风速时减小受力面积,从而减轻机械负荷,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 增强安全性:变桨可以根据风速的变化调整叶片的角度,使叶片在强风天气中减小受力面积,降低风力发电机组的受损风险。

五、变桨的发展趋势1. 多桨变桨:传统的风力发电机组通常采用三桨结构,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多桨变桨将成为一种趋势,可以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率。

2. 智能变桨: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变桨将具备更高的智能化水平,能够根据实时的风速和风向数据自动调整叶片的角度,以实现最佳的风能转化效率。

3. 轻量化设计:未来的变桨将更加注重轻量化设计,采用新型材料和结构,以减轻设备的重量,提高发电效率和使用寿命。

六、结论变桨作为风力发电机组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转化风能为电能的关键作用。

变桨的工作原理

变桨的工作原理

变桨的工作原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机械部件,桨叶是飞机、船舶等交通工具上必不可少的部件之一。

而桨叶的变桨技术,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技术。

那么,什么是变桨技术?其工作原理又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仔细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什么是变桨技术?变桨就是改变桨叶承载面所在的平面与风的方向的方法,以适应不同的航行或飞行要求。

二、变桨的工作原理当桨叶转动时,产生的离心力会使得桨叶向甩出方向弯曲,而在桨叶甩出侧的桨叶叶腰所受到的拉力,也会促使桨叶绕其轴线旋转。

通过控制这种旋转,就可以控制桨叶的承载面产生的角度,进而达到变桨的效果。

三、变桨的实现方法在船舶应用中,一般通过两种变桨控制方式来实现:人工变桨和自动变桨。

1.人工变桨人工变桨指的是通过人工调节桨叶倾角,来改变承载面的位置以适应不同的工况。

这种方法需要人工操作,控制简便,但是效率低下,需要配合舵机使用。

2.自动变桨自动变桨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控制桨叶旋转角度,并实现桨叶倾角的自动调整。

使得桨叶调整更加精确、准确,船舶的效率也更高。

自动变桨又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 常数扭矩变桨常数扭矩变桨指的是利用液压伺服系统,控制桨叶倾角以及调节桨叶含角,保持发动机的扭矩输出和桨叶的最佳安装角度的一种变桨方式。

(2) 可变轴转速式变桨可变轴转速式变桨就是利用控制发动机转速的方式,来实现桨叶倾角的调整。

使得发动机在不同负荷下能够保持较高的燃油效率,这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船舶变桨方式。

(3) 方位式变桨方位式变桨就是通过电子控制系统,根据舵机角度和船舶感应器数据控制桨叶的倾斜角度。

在不同的风向、波浪等环境下实现稳定的航行速度和方向的变化,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变桨方式。

通过这些控制方案的实现,船舶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够实现更加优秀和完美的航行效果,达到更加高效和可靠的运输效果。

综上所述,变桨技术对于船舶而言非常重要,可以使其在不同环境下达到更完美的效果。

此外,变桨技术的实现牵涉到了很多的技术,主要包括液压伺服、电子控制以及计算机控制等方面。

变桨工作原理

变桨工作原理

变桨工作原理一、引言变桨是风力发电机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工作原理直接影响着风能的转化效率和发电机组的性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变桨的工作原理及其相关参数。

二、工作原理变桨是指通过调整风力发电机组的桨叶角度,以适应不同风速下的风能转化需求。

变桨系统通常由电机、传动装置、控制系统和桨叶组成。

1. 桨叶调整机构桨叶调整机构是变桨系统的核心部分,它通过改变桨叶的角度来调整风能的转化效率。

桨叶通常由复合材料制成,具有轻量化和高强度的特点。

桨叶的角度可以通过液压、电动或气动机构来调整。

2. 传动装置传动装置用于将电机的转动传递给桨叶调整机构,实现桨叶角度的调整。

传动装置通常采用齿轮传动或链条传动,具有传递效率高、可靠性强等特点。

3.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负责监测风速、转速和发电机组的工作状态,并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来调整桨叶角度。

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实时风速和转速进行自适应调整,以实现最佳的风能转化效率。

三、参数与性能变桨系统的性能主要由以下几个参数来描述:1. 桨叶角度桨叶角度是指桨叶相对于风向的角度,它的大小决定了风能的转化效率。

通常情况下,当风速较低时,桨叶角度较大,以捕捉更多的风能;当风速较高时,桨叶角度较小,以减小风力对发电机组的影响。

2. 桨叶调整速度桨叶调整速度是指桨叶角度的变化速度,它的大小直接影响着风能转化的响应速度。

较快的桨叶调整速度可以使发电机组更快地适应风速变化,提高发电效率。

3. 控制精度控制精度是指控制系统对桨叶角度的调整精度。

高精度的控制系统可以更准确地控制桨叶角度,使风能转化效率最大化。

4. 风速范围风速范围是指变桨系统能够适应的风速范围。

通常情况下,变桨系统应能够在较低的风速下启动,并在较高的风速下保持稳定运行。

5. 转速响应转速响应是指发电机组在风速变化时的转速变化速度。

较快的转速响应可以使发电机组更快地适应风速变化,提高发电效率。

四、总结变桨是风力发电机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桨叶角度来适应不同风速下的风能转化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力发电机变桨系统所属分类:技术论文来源:电器工业杂志更新日期:2011-07-20摘要:变浆系统是风力发电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风力发电机变浆系统的构成、作用、控制逻辑、保护种类和常见故障分析等进行论述。

关键词:变桨系统;构成;作用;保护种类;故障分析1 综述变桨系统的所有部件都安装在轮毂上。

风机正常运行时所有部件都随轮毂以一定的速度旋转。

变桨系统通过控制叶片的角度来控制风轮的转速,进而控制风机的输出功率,并能够通过空气动力制动的方式使风机安全停机。

风机的叶片(根部)通过变桨轴承与轮毂相连,每个叶片都要有自己的相对独立的电控同步的变桨驱动系统。

变桨驱动系统通过一个小齿轮与变桨轴承内齿啮合联动。

风机正常运行期间,当风速超过机组额定风速时(风速在12m/s到25m/s之间时),为了控制功率输出变桨角度限定在0度到30度之间(变桨角度根据风速的变化进行自动调整),通过控制叶片的角度使风轮的转速保持恒定。

任何情况引起的停机都会使叶片顺桨到90度位置(执行紧急顺桨命令时叶片会顺桨到91度限位位置)。

变桨系统有时需要由备用电池供电进行变桨操作(比如变桨系统的主电源供电失效后),因此变桨系统必须配备备用电池以确保机组发生严重故障或重大事故的情况下可以安全停机(叶片顺桨到91度限位位置)。

此外还需要一个冗余限位开关(用于95度限位),在主限位开关(用于91度限位)失效时确保变桨电机的安全制动。

由于机组故障或其他原因而导致备用电源长期没有使用时,风机主控就需要检查备用电池的状态和备用电池供电变桨操作功能的正常性。

每个变桨驱动系统都配有一个绝对值编码器安装在电机的非驱动端(电机尾部),还配有一个冗余的绝对值编码器安装在叶片根部变桨轴承内齿旁,它通过一个小齿轮与变桨轴承内齿啮合联动记录变桨角度。

风机主控接收所有编码器的信号,而变桨系统只应用电机尾部编码器的信号,只有当电机尾部编码器失效时风机主控才会控制变桨系统应用冗余编码器的信号。

2 变浆系统的作用根据风速的大小自动进行调整叶片与风向之间的夹角实现风轮对风力发电机有一个恒定转速;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可以使桨叶顺浆90°与风向平行,使风机停机。

3 主要部件组成4变桨系统各部件的连接框图图 1:各部件间连接框图变桨中央控制箱执行轮毂内的轴控箱和位于机舱内的机舱控制柜之间的连接工作。

变桨中央控制箱与机舱控制柜的连接通过滑环实现。

通过滑环机舱控制柜向变桨中央控制柜提供电能和控制信号。

另外风机控制系统和变桨控制器之间用于数据交换的 Profibus-DP 的连接也通过这个滑环实现。

变桨控制器位于变桨中央控制箱内,用于控制叶片的位置。

另外,三个电池箱内的电池组的充电过程由安装在变桨中央控制箱内的中央充电单元控制。

4.1 中控箱图 2:中控箱4.2 轴控箱在变桨系统内有三个轴控箱,每个叶片分配一个轴控箱。

箱内的变流器控制变桨电机速度和方向。

图 3:轴控箱4.3 电池箱和轴控箱一样,每个叶片分配一个电池箱。

在供电故障或 EFC 信号(紧急顺桨控制信号)复位的情况下,电池供电控制每个叶片转动到顺桨位置。

图 4:电池箱4.4 变桨电机变桨电机是直流电机,正常情况下电机受轴控箱变流器控制转动,紧急顺桨时电池供电电机动作。

图 5:变桨电机 4.5 冗余编码器图 6:冗余编码器4.6 限位开关每个叶片对应两个限位开关:91度限位开关和96度限位开关。

96度限位开关作为冗余开关使用。

图 7:限位开关4.7 各部件间连接电缆变桨中央控制箱、轴控箱、电池箱、变桨电机、冗余编码器和限位开关之间通过电缆进行连接。

为了防止连接电缆时产生混乱,电缆有各自的编号。

5 变桨系统的保护种类位置反馈故障保护:为了验证冗余编码器的可利用性及测量精度,将每个叶片配置的两个编码器采集到的桨距角信号进行实时比较,冗余编码器完好的条件是两者之间角度偏差小于2°;所有叶片在91°与95°位置各安装一个限位开关,在0°方向均不安装限位开关,叶片当前桨距角是否小于0°,由两个传感器测量结果经过换算确定。

除系统掉电外,当下列任何一种故障情况发生时,所有轴柜的硬件系统应保证三个叶片以10°/s的速度向90°方向顺桨,与风向平行,风机停止转动:任意轴柜内的从站与PLC主站之间的通讯总线出现故障,由轮毂急停、塔基急停、机舱急停、震动检测、主轴超速、偏航限位开关串联组成的风机安全链以及与安全链串联的两个叶轮锁定信号断开(24V DC信号);无论任何一个编码器出现故障,还是同一叶片的两个编码器测量结果偏差超过规定的门限值;任何叶片桨距角在变桨过程中两两偏差超过2°;构成安全链、释放回路中的硬件系统出现故障;任意系统急停指令。

变桨调节模式时,预防桨距角超过限位开关的措施:91°限位开关;到达限位开关时,变桨电机刹车抱闸;轴柜逆变器的释放信号及变桨速度命令无效,同样会使变桨电机静止。

变桨电机刹车抱闸的条件:轴柜变桨调节方式处于自动模式下,桨距角超过91°限位开关位置;轴柜上控制开关断开;电网掉电且后备电电源输出电压低于其最低允许工作电压;控制电路器件损坏。

图8:变浆机构机械连接电机变桨距控制机构可对每个桨叶采用一个伺服电机进行单独调节,如图8所示。

伺服电机通过主动齿轮与桨叶轮毅内齿圈相啮合,直接对桨叶的节距角进行控制。

位移传感器采集桨叶节距角的变化与电机形成闭环PID负反馈控制。

在系统出现故障,控制电源断电时,桨叶控制电机由蓄电池供电,将桨叶调节为顺桨位置,实现叶轮停转。

6 变桨系统故障分析6.1变桨控制系统常见故障原因及处理方法6.1.1变桨角度有差异叶片1变桨角度有差异叶片2变桨角度有差异叶片3变桨角度有差异原因:变桨电机上的旋转编码器(A编码器)得到的叶片角度将与叶片角度计数器(B 编码器)得到的叶片角度作对比,两者不能相差太大,相差太大将报错。

处理方法:1.由于B编码器是机械凸轮结构,与叶片的变桨齿轮啮合,精度不高且会不断磨损,在有大晃动时有可能产生较大偏差,因此先复位,排除故障的偶然因素;2.如果反复报这个故障,进轮毂检查A、B编码器,检查的步骤是先看编码器接线与插头,若插头松动,拧紧后可以手动变桨观察编码器数值的变化是否一致,若有数值不变或无规律变化,检查线是否有断线的情况。

编码器接线机械强度相对低,在轮毂旋转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有可能与插针松脱,或者线芯在半断半合的状态,这时虽然可复位,但转速一高,松动达到一定程度信号就失去了,因此可用手摇动线和插头,若发现在晃动中显示数值在跳变,可拔下插头用万用表测通断,有不通的和时通时断的,要处理,可重做插针或接线,如不好处理直接更换新线。

排除这两点说明编码器本体可能损坏,更换即可。

由于B编码器的凸轮结构脆弱,多次发生凸轮打碎,因此对凸轮也应做检查。

6.1.2叶片没有到达限位开关动作设定值原因:叶片设定在91°触发限位开关,若触发时角度与91°有一定偏差会报此故障。

处理方法:检查叶片实际位置。

限位开关长时间运行后会松动,导致撞限位时的角度偏大,此时需要一人进入叶片,一人在中控器上微调叶片角度,观察到达限位的角度,然后参考这个角度将限位开关位置重新调整至刚好能触发时,在中控器上将角度清回91°。

限位开关是由螺栓拧紧固定在轮毂上,调整时需要2把小活扳手或者8mm叉扳。

6.1.3某个桨叶91°或95°触发有时候是误触发,复位即可,如果复位不了,进入轮毂检查,有垃圾卡主限位开关,造成限位开关提前触发,或者91度限位开关接线或者本身损坏失效,导致95°限位开关触发。

叶片1限位开关动作叶片2限位开关动作叶片3限位开关动作原因:叶片到达91°触发限位开关,但复位时叶片无法动作或脱离限位开关。

处理方法:首先手动变桨将桨叶脱离后尝试复位,若叶片没有动作,有可能的原因有:①机舱柜的手动变桨信号无法传给中控器;可在机舱柜中将141端子和140端子下方进线短接后手动变桨②检查轴控柜内开关是否有可能因过流跳开,若有合上开关后将桨叶调至90°即可复位③轴控箱内控制桨叶变将的6K1接触器损坏,检查如损坏更换,同时检查其他电器元件是否有损坏。

6.1.4 变桨电机温度高变桨电机1温度高变桨电机2温度高变桨电机3温度高变桨电机1电流超过最大值变桨电机2电流超过最大值变桨电机3电流超过最大值原因:温度过高多数由于线圈发热引起,有可能是电机内部短路或外载负荷太大所致,而过流也引起温度升高。

处理方法:先检查可能引起故障的外部原因:变桨齿轮箱卡瑟、变桨齿轮夹有异物;再检查因电气回路导致的原因,常见的是变桨电机的电器刹车没有打开,可检查电气刹车回路有无断线、接触器有无卡瑟等。

排除了外部故障再检查电机内部是否绝缘老化或被破坏导致短路。

6.1.5变浆控制通讯故障原因:轮毂控制器与主控器之间的通讯中断,在轮毂中控柜中控器无故障的前提下,主要故障范围是信号线,从机舱柜到滑环,由滑环进入轮毂这一回路出现干扰、断线、航空插头损坏、滑环接触不良、通讯模块损坏等。

处理方法:用万用表测量中控器进线端电压为230v左右,出线端电压为24v左右,说明中控器无故障,继续检查,将机舱柜侧轮毂通讯线拔出,红白线、绿白线,将红白线接地,轮毂侧万用表一支表笔接地,如有电阻说明导通,无断路,有断路启用备用线,若故障依然存在,继续检查滑环,我场风机绝大多数变桨通讯故障都由滑环引起。

齿轮箱漏油严重时造成滑环内进油,油附着在滑环与插针之间形成油膜,起绝缘作用,导致变桨通讯信号时断时续,冬季油变粘着,变桨通讯故障更为常见。

一般清洗滑环后故障可消除,但此方法治标不治本,从根源上解决的方法是解决齿轮箱漏油问题。

滑环造成的变桨通讯还有可能有插针损坏、固定不稳等原因引起,若滑环没有问题,得将轮毂端接线脱开与滑环端进线进行校线,校线的目的是检查线路有无接错、短接、破皮、接地等现象。

滑环座要随主轴一起旋转,里面的线容易与滑环座摩擦导致破皮接地,也能引起变桨故障。

6.1.6变桨错误原因:变桨控制器内部发出的故障,变桨控制器OK信号中断,可能是变桨控制器故障,或者信号输出有问题。

处理方法:此故障一般与其他变桨故障一起发生,当中控器故障无法控制变桨时,PITCH CONTROLLER OK信号为0,可进入轮毂检查中控器是否损坏,一般中控器故障,会导致无法手动变桨,若可以手动变桨,则检查信号输出的线路是否有虚接、断线等,前面提到的滑环问题也能引起此故障。

6.1.7变桨失效原因:当风轮转动时,机舱柜控制器要根据转速调整变桨位置使风轮按定值转动,若此传输错误或延迟300ms内不能给变桨控制器传达动作指令,则为了避免超速会报错停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