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论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进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进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进展作者:赵楠来源:《新一代》2013年第10期摘要:建构主义可以被称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它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学习的过程是意义建构的过程。

教学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是积极建构的过程。

教师帮助学生主动建构。

近几年来,建构主义得到了许多新的发展,包括与网络相结合。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网络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28-01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论渊源和师承建构主义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渊源。

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建构主义承认社会结构和行为者身份是一种存在,观念属于思维范畴,但是这一存在并不是先验的、绝对的存在,而是物质因素和思维共同建构的存在。

它们的联系就在于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存在,同时建构了存在。

而存在既是已有的物质存在,同时也是受思维影响的存在。

[1]其中,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是基于他有关儿童的心理发展研究,他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他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

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新经验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

而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探究了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

另外,维果斯基则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维果斯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

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

[1]最近发展区理论揭示了学习的本质特征在于激发、形成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

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研究进展

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研究进展

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研究进展Introduction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研究从古至今有着长久的历史,不断发展和改进。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研究的进展,并介绍一些重要的学习理论。

Behaviorism(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学习理论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早期的行为主义理论家如斯金纳(B.F. Skinner)将学习视为行为的结果。

根据这一理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馈实现的。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观察和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Cognitivism(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的主动构建。

在认知主义理论中,学习被认为是通过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完成的。

著名的认知主义理论家皮亚杰(Jean Piaget)和维果茨基(Lev Vygotsky)对认知发展和社会文化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进行了重要的研究。

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主义理论的扩展和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内部和社会交互的过程。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个体通过构建知识、经验和观念来理解世界。

Bruner(Jerome Bruner)和康德拉金(Seymour Papert)是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

Multiple Intelligences(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哈佛大学教授哈里斯(Howard Gardner)提出的,他认为智力不仅仅是通过传统的智商测试来衡量的。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类有多种智能,包括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

这一理论对于个体差异和教育的个别化有重要的启示。

Sociocultural Theory(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是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学习是个体与社会和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这一理论,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对学习的影响至关重要。

教师和同伴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一理论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学习环境的创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统计学习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统计学习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统计学习理论及其研究进展作者:王华丽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29期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统计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特点和研究发展现状,以引起国内学者的进一步关注。

关键词:机器学习统计学习理论推广性能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0(b)-0000-00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ideas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and some current research trends to attract further attention of the domestic scholars.Keywords: Learning machine;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generalization performance1 前言统计学习理论(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简称SLT[1])是一种专门研究小样本情况下机器学习规律的理论,它为人们系统研究有限样本情况下的学习机器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统计学习理论系统地研究了经验风险和实际风险之间的关系,也即推广性的界。

2 基本概念机器学习的问题就是从给定的函数集中选择出能够最好地逼近训练器响应的函数。

机器学习问题可形式化地表示为:根据个独立同分布的观测样本,在一组函数中求出一个最优函数对训练器的响应进行估计,使期望风险最小,即其中,是未知的概率分布函数,为损失函数。

对于未知的概率分布,若要最小化风险函数,只有样本的信息可以利用,这导致了定义的期望风险是无法直接计算和最小化的问题。

根据概率论中大数定理的思想,人们用算术平均代替数学期望,于是定义了经验风险泛函:来逼近期望风险。

用使经验风险最小的函数来代替使期望风险最小的函数,就是所谓的经验风险最小化(Empirical Risk Minimization,简称ERM)[1]原则。

学习理论的发展

学习理论的发展

学习理论的发展历史上人们对学习理论的探讨源远流长。

二十世纪以来,学习理论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人们开始通过实验探索学习现象和学习机制的原理,从而创立了各种学习理论。

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学派,即行为学派和认知学派。

1.行为学派认为,心理科学是一门行为科学。

他们把环境看作刺激,把伴随而来的行为视为反应。

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依据这样一个基本假说:学生的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都是学生对以往和现在的环境所做出的反应。

这种学习理论的逻辑延伸,就是要形成一种改变或修正行为的方法──改变环境。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适时强化学生正确行为。

自上一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学习心理学史上又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转向,称为“认知革命”。

现在,认知心理学成为学习心理学的主导思潮。

认知心理学家注重研究的是知觉、记忆、想象、思想、问题解决等。

这一流派与行为学派不同,研究的对象是学生对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内部过程。

他们试图解说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即学生知觉和概括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的方式。

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说是:学生的行为始终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的。

而且,认知心理学家一般持发展的观点。

在教育方面,他们强调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觉和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学。

从教育实践方面看,由行为派思想发展起来并风行一时的程序教学,后经改善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学习等等,到目前还保持着充分的活力,并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学习理论由行为派占主导(优势)转移到认知派占优势上,其实更确切地说,应是转移到两派互相吸取的发展趋势上。

2.认知学习理论(1)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发现法的优点:①有利于激发智慧潜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各种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的领悟”;②有利于培养内在动机。

发现学习可使外部动机,如教师的表扬、物质刺激等转化为内在动机,即以“发现”作为自我奖赏、自行探求知识的学习活动倾向;③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方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去分析、综合发现应得的结论和规律,成为“发现者”;④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国内外自主学习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自主学习理论研究综述

基本内容
文献综述: 1、国外扶贫理论研究早期的国外扶贫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经济学领域, 如刘易斯模型、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等。这些模型主要经济发展与减贫的关系, 认为经济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随着研究深入,学者们开始教育、医疗、 社会保障等非经济因素对贫困的影响,
基本内容
如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此外,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也从贫困 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对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3、自主学习的应用领域
(2)职业培训:在职业培训中,自主学习能够帮助员工提高技能、适应工作 环境和提升职业发展潜力。
3、自主学习的应用领域
(3)终身学习:自主学习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够帮助个体在一生中不 断学习、成长和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3、自主学习的应用领域
(4)特殊教育:Βιβλιοθήκη 于有特殊需要的学习者,如残疾人士、语言学习者等,自 主学习理论能够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并取得成功。
基本内容
首先,我们来定义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由学习者自身主导的学 习过程,强调学习者的内在动力、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自主学习者对自己的学 习目标有明确的认识,能自我决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 评估。
基本内容
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内在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动机、兴趣、自 信和自律等。外在因素则包括学习环境、教师角色、社会文化等。这些因素相互 作用,共同影响着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2、自主学习的实践方法
(3)合作学习法: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共同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协作、交流 和分享经验来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3、自主学习的应用领域
3、自主学习的应用领域
自主学习理论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主要领域: (1)教育改革:自主学习理论在教育改革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以学生 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支撑。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进展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进展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地变革。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理论,正逐渐受到广大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理念以及最新进展,以期为教育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联通性、动态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建立、优化和重构知识网络的过程。

本文首先将对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包括其定义、特点以及与传统学习理论的区别。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理念,包括知识网络的构建、学习环境的营造以及学习者的角色转变等方面。

本文还将对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最新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包括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等。

通过对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新的学习视角和方法,推动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核心理念和最新进展三个方面对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全面介绍和分析,以期为教育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强调知识的网络性和动态性。

它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吸收和记忆,更是通过个体与网络环境之间的互动,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创新。

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框架中,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通过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和节点,不断地建立新的连接和路径,从而形成个人的知识网络。

这种知识网络是高度灵活和可塑的,它可以随着新的信息和经验的加入而不断地扩展和更新。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还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协作性。

它认为,个体学习是网络学习的一部分,而网络学习则是社会学习的基础。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个体不仅要从网络中获取知识,还要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贡献给网络,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和协作,共同推动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学习理论的研究进展

学习理论的研究进展

学习理论主要回答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学习的实质是什么? 2学习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3学习有哪些规律和条件?
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
早期的学习理论 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
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后期观点—对从属的学习律进行修正
效果扩散 奖励不仅会增强反应,而且还连带加强对邻 近的反应。 相属律 指位置上的接近并不能决定可以把材料很好 的联结在一起,而学习材料以某种方式加以 组织,较容易形成正确的联结。
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巴甫洛夫和华生的经典实验
பைடு நூலகம்
经典性条件作用说的基本观点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学习规律
2刺激泛化与分化 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 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类似的 刺激也能诱发其反应,这就是刺激的泛化。 所谓刺激的分化,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 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 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二者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 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差异的反应。
学习的官能训练说
官能训练说认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为了获 得知识,而是为了加强心灵的官能,因此他们 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对象 的难度和训练价值。在这种影响下的教师往往 是独裁的,课堂气氛常常是严肃的,学生常常 在高度紧张和焦虑的情境下从事学习。
学习的自然展开说
自然展开说认为学习不是经验的获得,而是 潜能的展开。它是法国哲学家卢梭在捷克教育 家夸美纽斯的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思想基础上系 统提出的。卢梭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 自然人,而要达到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就必须 实施自然主义教育。应该说明的是,自然展开 说实际上只重视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规律进行 研究,并不重视对学习自身的研究。

近十年国外助推理论研究述评及进展

近十年国外助推理论研究述评及进展

近十年国外助推理论研究述评及进展【摘要】近十年来,国外助推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就近十年国外助推理论研究进行了述评,并探讨了该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和技术进展。

借鉴国外研究经验,可以为我国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章还对未来国外助推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进行总结。

通过对国外助推理论研究的综述与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的发展趋势,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国外助推理论研究, 近十年进展, 理论研究, 国外研究经验, 新兴研究方向, 技术进展, 趋势分析, 重要性, 未来研究方向, 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近十年来,国外助推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推理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助推理论作为推理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也受到了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外学者们对助推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为推理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等新兴技术的崛起,助推理理论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国外学者们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模型和算法,为助推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助推理理论的进步,也为推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2 研究意义近十年来,国外助推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于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助推理论是建立在推理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交叉的基础上,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智能系统和算法来辅助人类进行思维和决策。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类需要更有效的方法来处理海量的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决策,助推理论的研究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产生的。

通过对国外助推理论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借鉴先进的研究经验,为我国的助推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理论研究进展张瑜122327学习理论研究进展摘要:学习理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

早在心理学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 就有不少哲学家、思想家论及学习的问题。

自19 世纪心理学从哲学和生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 一批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形成了系统的学习理论。

从最开始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再到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身认知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越来越关注解决实践问题。

关键词: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具身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引言:所谓学习理论, 顾名思义, 就是人类怎样学习的理论, 它旨在阐明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学习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有哪些条件和规律, 如何才能有效地学习, 等等。

学习理论指导人类的学习, 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学习离不开学习理论的指导,学习创新更需要科学的学习理论的指导。

1. 学习理论的哲学基础和心理学渊源1.1学习理论的哲学基础在哲学史上, 一些哲学家对人的认识过程作了各种各样的探讨, 其内容包括知识的起源、实质及其获取方法等。

而关于知识的起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在西方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立场: 一种是唯理论或理性主义的立场, 一种是经验论或经验主义的立场。

二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经验主义传统强调行为的发展取决于经验, 而理性主义则注重行为先天的、预定的心理倾向, 这就是所谓的后天与先天之争; 经验主义认为对行为的分解是必不可少的, 而理性主义则看重事物的整体性, 这就形成了部分与整体之争; 经验主义认为经验证据和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而理性主义则强调通过预感、直觉和推理可以更有效地了解行为, 这可以称为实验与推理之争。

这些争论对后来的学习理论流派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尽管上述哲学思想和学习理论并非严密地一一对应, 但20 世纪初形成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典型的经验主义, 与之对立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是偏向于理性主义的。

1.2学习理论的心理学渊源学习的心理学研究始于19 世纪末。

1879 年冯特实验室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建立是人类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系统研究人类心理的开端, 它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家们的理论思辨中摆脱出来, 成为一门重视实验的科学。

当时, 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钠试图运用内省法对人类的意识进行精确分析。

他们提出的基本假设是心理由各种观念联结而成, 要研究复杂的心理, 就必须把这些联结分解成单个的想法, 这就像物理学中研究元素和化学中研究原子一样。

这种心理学派被称之为构造主义学派。

冯特等人的构造主义很快遭到了来自心理学各学派的批评。

以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杜威为代表的机能主义学派认为, 构造主义企图利用内省法把意识还原为元素是不可能的, 相反, 意识作为一个整体起作用, 其目的在于使有机体适应周围的环境。

因此, 机能主义对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他们不是去研究一种孤立的现象, 而是研究意识与环境的关系。

由于机能主义研究的范围太广, 往往找不到一个明确的重点, 这个弱点为后来行为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以韦特海默为代表的格式塔学派也对冯特的构造主义提出了挑战。

韦特海默同意构造主义研究意识的主张, 但反对采用分析的方法。

他们批评冯特的元素主义使他看不到人类经验的整体性和真实性。

整体不仅仅是部分之总和, 任何一个整体都具有其特定的内在结构, 学习就是通过认知重组把握这种结构。

因此, 格式塔学派主张从整体上研究意识。

格式塔学派后来成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

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则同时对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提出了挑战。

他们认为, 不论是冯特等人的构造主义还是詹姆斯等人的机能主义, 都主要是关注意识问题。

他们主张, 心理学不应该关注意识, 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华生认为,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

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

建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出发点, 一是分析可观察到的事实, 即分析人和动物是如何适应其环境的; 二是研究引起有机体作出反应的刺激。

同时, 他们批评冯特采用内省法作为科学研究工具, 提倡客观的方法。

他们同意研究元素,但不同意冯特所赖以发现这些元素的途径。

华生认为, 惟一可观察到并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的是被试的外显行为。

他宣称, 如果只有通过内省才能研究意识, 如果意识不与外显行为有相互关系的话, 就应该把它从心理学中撵出去。

来自各方的批评使构造主义学派成为短命的学派。

然而, 各学派对它的批评反倒促进了心理学自身的发展。

特别是行为主义学派和格式塔学派对构造主义从不同角度的批评, 后来演变成了两派之间的长时期的互相抨击, 并进而形成了20 世纪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 20世纪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作为一个新的心理学派诞生于20 世纪初, 由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卓有成效的工作, 使得学习的研究成为当时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 形成了学习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华生、格思里、斯金纳和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等。

他们在继承和批判经验主义哲学传统和构造主义、机能主义等心理学传统的基础上, 主张把学习定义为有机体( 学习者) 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推动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内部驱动力( 如饥饿) 和外部力量( 如奖励和惩罚) 。

如桑代克认为, 学习是有机体通过试误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巴甫洛夫与华生则认为, 学习是有机体由于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结合, 形成暂时联系, 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格思里主张, 学习是有机体由于刺激与反应之间暂时的接近而形成联系, 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斯金纳强调, 学习是有机体由于在某种情境中对于反应的结果得到强化而形成情境与行为的联系, 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因此,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称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从20 世纪初到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直占据学习心理学的主导地位, 后来逐渐被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所取代。

2.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欧洲的格式塔心理学家韦特海墨、苛勒、考夫卡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奥苏贝尔等。

作为学习理论的另一重要流派,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心理学必须要研究学者个体头脑内部进行着的心理活动, 学习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而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的过程。

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者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 学习是有机体( 学习者) 通过顿悟形成一种完形或改变一种完形的过程。

后来的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则进一步把探讨的重点放在人类学习尤其是学生学习上, 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内部的认知操作活动形成或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

布鲁纳倡导和强调发现学习, 认为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 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因而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发现学习说。

奥苏贝尔则主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同化活动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来的认知结构中, 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他的理论被称为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3. 学习理论的新发展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随着心理学和其他相关领域的学者对人类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等在西方逐渐流行起来。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

3.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哲学基础与心理学渊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思想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皮亚杰认为, 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 个体思维的发生过程, 就是儿童在不断成熟的基础上, 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 从而使认知结构得到建构和发展的过程。

与皮亚杰同年出生的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有关人的心理发展的研究对于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是十分重要的。

他尖锐地批判了心理学研究中无视动物行为和人的心理活动存在本质差异的纯生物学观点和自然主义倾向, 突出强调了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 提出了理解人的意识形成和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原则, 要求从历史的观点而不是抽象的观点, 在社会环境之中, 在与社会环境作用的相互联系之中去研究意识与心理发展。

3.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可简要地概括如下:一是如何看待知识, 即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在知识观上,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并把知识看成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且更强调学习者内部的生成作用。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只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 它会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 从而形成新的解释和假设。

同时,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另外, 知识在各种情况下的应用也不是简单套用, 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创造。

因此, 知识就是一个不断认知、体验和建构的过程。

二是如何看待学习者, 即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 在日常生活中, 在以往的学习中, 每一个学习者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 没有现成的经验, 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 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 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 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 这并不都是胡乱猜测, 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

所以,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三是如何理解学习活动, 即建构主义学习观。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 学习本质上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 是个体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以一定的社会文化为背景, 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 建构自己新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 是知识的生长和意义的生成过程。

建构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 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

3.2具身学习理论3.2.1具身学习理论来源作为具身学习理论直接来源的认知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其发展脉络是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变化而产生的。

最初,具身认知仅仅只一种哲学思辨,是哲学家们反思批判笛卡尔身心二元论而倡导的认识主体与世界的不可分离特性产物。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具身认知发展延伸至心理学研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