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之父母榜样

合集下载

三字经里的故事_励志故事

三字经里的故事_励志故事

三字经里的故事三字经里的故事1、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一个小故事。

孟子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

孟子家是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村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

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

孟母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么得了呢?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了个环境。

孟家迁到了庙户营,这里是个大镇店,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

但这里十天赶丙个集市,喧闹异常。

孟子倒是兴高采烈,看了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

孟母觉得不对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因利渠畔,隔壁是个学堂,周围都是读书人。

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

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十分聪明,上学以后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慢慢就觉得学堂的课实在没有意思。

有一次,孟子一墨守成规三天没有上学,早上出门说去上学,下午还准时回家,孟母以为他是放学了,三天不去学堂老师不放心,派人到孟子家里探问,看孟子是不是病例了。

这下子孟母才知道独生子逃学了。

下午孟子又回来了,母亲问他到哪去了?孟子回答说上学去。

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齐着机杼给剪断了。

这一下孟子害怕了,因为他们维持家计的唯一来源就是母亲织的布。

孟母让他将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哪里还接得上。

孟母于是将道理廛出来,读书与织布一样不能截断,截断了就接续不上了。

即使能接续上,但织出的布满是疙瘩,还有人要买吗?你贪玩逃学,荒废时光,怎么能学到安邦定国的本领呢?千万不要走你远祖孟僖子的老路,给祖宗丢脸,抹黑。

孟子的远祖孟僖子曾任鲁国的司空,有一次陪鲁昭公出访楚国。

楚王在郊野举生盛大的欢迎仪式,孟僖子不学无术,不知如何演礼,急得满头大汗,自己丢丑不算还给鲁国也打开了黑。

三字经中的育儿智慧

三字经中的育儿智慧

三字经中的育儿智慧《三字经》作为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育儿智慧,以下是一些分析:一、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 这几句指出人生下来本性都是善良的,但后天的学习和环境会使人产生差异。

如果不加以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改变。

教育孩子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这启示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正确的引导。

二、培养良好的品德“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 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放在知识学习之前,强调了品德培养的优先性。

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尊重长辈、关爱他人等良好品德,让孩子先学会做人,再追求知识的积累。

三、激励学习与勤奋“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 如同玉石需要雕琢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也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明白事理。

这激励孩子要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家长也要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勤奋进取。

四、注重榜样的力量“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 孟母三迁和窦燕山教子有方的故事,展示了父母为孩子创造良好成长环境和正确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好榜样,同时积极引导孩子向优秀的人物学习。

五、强调循序渐进“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 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从基础的知识开始,逐步深入。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不可急于求成,要帮助孩子打好基础,逐步提高。

六、培养广泛的兴趣“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

文中子,及老庄。

” 这里提到了多种经典著作,鼓励孩子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多元兴趣和综合素养。

总之,《三字经》中的育儿智慧为家长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帮助家长在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引导、习惯养成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子不教,父之过”在当今的真正含义,你了解多少

“子不教,父之过”在当今的真正含义,你了解多少

“⼦不教,⽗之过”在当今的真正含义,你了解多少“⼦不教⽗之过”这句话是《三字经》⾥的名⾔,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母是孩⼦的第⼀任⽼师,其⾔⾏举⽌对孩⼦的影响是巨⼤的,在⼀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起决定作⽤的,所以这句话仍然正确!1.⽗母的⾔传⾝教在孩⼦幼⼩的⼼灵⾥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终⽣学习的标杆。

我国有句俗语:三岁看⼤,七岁看⽼!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孩⼦的影响是起决定作⽤的,也充分显⽰了⽗母的⾔传⾝教决定了孩⼦⼀⽣的发展。

可是,⽬前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点,忽视了对孩⼦的教育,最终荒废了孩⼦的⼀⽣,被孩⼦永远抱怨,真是应了那句话: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家长朋友们,教育孩⼦要趁早,切不可因为⾃⼰⽽造成孩⼦的终⽣遗憾!我们都能看到,当前⼀些家长,没有给孩⼦做好榜样带好头;说话脏话连篇,⼝吐狂⾔,做事忘恩负义,薄情寡义,诚信全⽆等等,这些对孩⼦的影响只能是负⾯的,没有丝毫的正能量。

孩⼦长期浸染在这样充满负能量的环境中,只会“近墨者⿊”,最后能成为什么样的⼈,那是可想⽽知的。

⽽我们的学校教育,由于孩⼦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对孩⼦的管理也是苍⽩⽆⼒,⽆可奈何;⽼师想真正管理孩⼦时,⽗母便会以保护未成年⼈为由,对⽼师和学校施加⼀定的压⼒,造成教学⽆法正常开展,因此学校教育也是奈何不了⽗母错误 的教育⽅式。

2.⽗母要真正转变思想观念,万万不能认为孩⼦送到学校就万事⼤吉了,要⼀起助推孩⼦的健康成长。

⽬前,有⼀些家长想当然得认为,孩⼦送到学校就可以了,孩⼦的学习就是⽼师和学校的事情了,不再过问孩⼦了;这是⼀种极端错误 的想法,也是对孩⼦不负责任的做法。

我们都知道,对孩⼦的教育⽽⾔,学校固然重要,⽽家庭更是不可或缺的,⼆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反观孩⼦的教育,如果家庭教育很成功,孩⼦的各⽅⾯素质基本上都是很⾼的;否则,如果⽗母没有给孩⼦树⽴良好的榜样,孩⼦长⼤以后,⾛上歧途的可能性是⽐较⼤的。

因此,⽗母要切实转变不当的思想观念,让孩⼦的教育良性发展,为孩⼦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字经中的家庭教育理念

三字经中的家庭教育理念

三字经中的家庭教育理念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读物,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理念。

以下是从《三字经》中提炼出的家庭教育观念:
1. 性善论与教育的重要性:《三字经》开篇提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的观点。

这意味着每个人在出生时都有善良的本性,但这种本性会受到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因此,家长需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后天教育,培养他们的善良性格,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2. 孝敬长辈与长幼有序:儒家家庭教育思想强调“父慈子孝”,即父辈要关爱教育晚辈,晚辈则要孝敬长辈。

《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进一步强调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责任。

3. 教育的方法和态度:《三字经》中提到“教之道,贵以专”,这意味着教育孩子需要专注和坚持,不能盲目地改正,否则可能会陷入不停地解决问题的循环。

此外,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首先教育自己,改变自己的缺点和不良习惯,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4. 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三字经》还强调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要求,鼓励家长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来培养孩子。

综上所述,《三字经》中的家庭教育理念强调了性善论、孝敬长辈、专注的教育方法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这些观念在当今仍然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可以为家长提供宝贵的育儿参考。

《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三字经》:养不教,⽗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原⽂:养不教,⽗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译⽂:仅仅是⽣养⼉⼥,却不对他们进⾏教育,是⽗亲的过错。

只是对孩⼦进⾏教育,但却不严格,就是⽼师的失职了。

解读:这两句主要告诉⼈们,教育不是单⽅⾯的,⽽应该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结合。

家庭,是孩⼦⼈⽣的起点,这个起点,决定了孩⼦未来的道路。

《孟⼦》⽈:“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孩⼦的教育之本更在家。

千百年来,我国关于家教的专著就有120多部,⽐如说:北齐颜之推《颜⽒家训》、宋代朱熹《家训》、晚清曾国藩《家书》等等。

这些家训都是教孩⼦做⼈的道理,即在学习技能之前,⾸先重要的是学会做⼈。

唯有明⽩做⼈的道理,才能打好根基,路才会⾛得长远。

⽴志曾国藩《家书》⽈:“志不⽴,天下⽆可成之事。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在今天,仍然具有正⾯的教育意义。

少年⽴志,⼈⽣便有了⽅向,⽽读书也再不是漫⽆⽬的。

因为有了未来想要达成的⽬标,学习也变得有了动⼒。

现代教育中,我们总有⼀些急功近利,⽽忘记了教育的根本是⽴志。

很多孩⼦并不清楚将来想要做什么,这⼀点似乎被教育遗忘了。

很多孩⼦,可能直到填报⾼考志愿时,都未能好好考虑未来。

这样的教育,岂不是本末倒置?⽴德朱熹《家训》⽈:“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于我,我必远之。

”朱熹重视道德修⾝如同“⾐服之于⾝体,饮⾷之于⼝腹,不可⼀⽇⽆也,不可不慎哉!”⼀个⼈的德⾏,是深受家庭影响的。

所以,要想让孩⼦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母的⽰范作⽤不容忽视。

这点,古⼈就已经⾮常重视了。

春秋末年的鲁国⼈曾⼦就做到了这⼀点。

有⼀天,曾⼦的妻⼦准备去赶集,孩⼦哭喊着想要和母亲⼀同去。

于是母亲就哄骗孩⼦说,只要在家⾥等着,回来就杀猪给他吃。

于是,孩⼦信以为真,⾼兴的在家⾥等母亲回来。

好不容易将母亲等了回来,满以为可以吃上⾹喷喷的猪⾁。

可是,孩⼦和母亲提起此事后,母亲却不以为然的告诉他,这是骗他的。

三字经讲读: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

三字经讲读: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

三字经讲读:⾹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孝悌次见闻⾹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黄⾹是东汉江夏⼈,即三国时期东吴⼈。

黄⾹九岁的时候,冬天睡觉前⽤⾃⼰的⾝体给⽗母暖被窝,夏天睡觉前⽤⼀把⼩扇⼦给⽗母扇枕头。

他对⽗母能尽孝道,是为⼈⼦者的好榜样。

执是执持、不松⼿的意思,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叫做“孝于亲,所当执”。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四位孝⼦的感⼈故事编辑了⼀本书,就是《⼆⼗四孝》,“黄⾹扇枕”就是其中的⼀个故事。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是⾏悌道的例⼦,孔融让梨是家喻户晓的故事。

孔融是孔⽼夫⼦第三⼗⼆世孙,鲁国⼈,⽣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时任北海太守。

孔融性情宽容好⼠,经常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忧焉”。

孔融四岁就知道长幼有序,吃梨的时候,⾃⼰年纪⼩就吃⼩的。

所谓“三岁看⽼”,四岁的孩⼦谦逊之礼如此,⽅知其后必有⼤成。

兄弟者⼿⾜也,《千字⽂》中也讲到“孔怀兄弟,同⽓连枝”。

兄弟之道是五伦中的⼀伦,为悌道。

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友爱,彼此⽓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缘关系,如同树⽊⼀样,同根连枝。

悌道属于五常中的“礼”德,其原则就是“兄友弟恭”。

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

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然和睦友爱。

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位亲情放在第⼆位,就⼤错特错了。

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最痛⼼的是⽗母。

⾸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

孝悌之理、孝悌之道真正搞明⽩了做到了,然后再进⾏知识的传授,就是这⾥的“知某数,识某⽂”。

数代表现在的⾃然科学,⽂代表现在的⼈⽂学科,知识的传授古今中外不过就是⾃然科学和⼈⽂学科两⼤类,但⼆者的传授⽅式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千万不要把⼆者混为⼀谈。

⾃然科学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要学⽣真正懂了明⽩了,在此基础上再继续第⼆步的传授,第⼆步明⽩了再⾛第三步,躐等越级是不⾏的。

《三字经》中的经典励志故事

《三字经》中的经典励志故事

《三字经》中的经典励志故事《三字经》中的经典励志故事三字经里的故事以《三字经》为素材,由52个小故事汇集而成,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部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从阅读中得到一些启发。

【黄香温席】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小黄香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

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

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李泌赋棋】李泌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开元十六年(728),刚刚七岁的李泌就能为文赋诗,一次儒、道、释三教学者聚会,玄宗把他也召人宫中,而此时的李泌就以非凡的文学才能征服了与会的君臣。

三字经 家风

三字经 家风

三字经家风《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启蒙读物,被誉为“天下第一经”。

在教育子女时,很多家长都会使用《三字经》来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思想观念。

而在家风方面,也不可忽视《三字经》的影响。

一、“敬”、“爱”、“亲”三字,是家风的基础《三字经》的开始三句即为:“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意味着,每个人天生都是好的,只有在成长过程中受环境、习惯的影响才会偏离正确的道路。

而在家中,要让孩子发扬天生的善良品质,就需要以“敬”、“爱”、“亲”为基础,培养家庭中的亲情、友情、爱情。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孩子能够良好的成长和发展。

二、动手动口良好习惯的养成《三字经》经验就在于用朗朗上口的语言,普及国族文化和普遍生存常识,防范“不良望风”阴险、奸猾,呈现出一种生活化的方式。

而家庭教育就需要与之同步,通过让孩子在家中学习、工作、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

培养音乐鉴赏能力,让孩子懂得感恩,并且关注身体健康。

三、教育孩子学会尊重、感恩和分享《三字经》中有一句话是“人不学,不知义”,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学习才会懂得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正义,懂得观察和判断,才会有做人的起点和基础。

并且,“至于五,仁、义、礼、智、信”等五个字也都强调了感恩、尊重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就需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为孩子提供平等、和睦、尊重的成长环境,并教育孩子尊重他人、感恩他人,学会分享自己的幸福和成果。

四、做父母要用心在为孩子提供教育过程中,有很多的要点需要关注,不仅要在身教上的言传身教,还需要耐心的引导、监督。

《三字经》对这一点也有所强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不仅要言传身教,更要关注孩子的情感,引导孩子成长为独立的人。

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注意学习、品德培养等方面,更要注重孩子的情感和意识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助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之父母榜样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字经》。

我今
天要讲的就是《三字经》中的父母榜样。

在“教之道,贵以专”后紧接的四句是“昔孟母,择邻处,子
不学,断机杼。

”这就是“孟母教子”的故事,另外一种说法就是
闻名的“孟母三迁”。

这故事大家都熟悉,我就简单说一说。

“昔
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母为了让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几度搬迁,从墓地旁边,搬到了市集旁,又从市集旁边搬到了学校附近,才使
孟子在学校旁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为
了孩子成长必须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接下来“子不学,断机杼”又是什么故事?小孟子长大了要读书去了,孟子进了学堂
一开始兴趣还很浓,也挺用功,可是不久孟子又厌烦了。

有一天孟
子为了贪玩,竟然在上课时偷偷跑回了家,结果被母亲发现。

孟母
伤心极了,气的把自己辛苦织好的布拦腰剪断,孟子看了,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孟母用这块断开的布教育孟子说:“不专心读书,
半途而废,将来就会和这块布一样成为没有用的废物。

”这才使孟
子恍然大悟,跪在母亲面前,立志以后会好好学习,终于成为了满
腹经纶的大学者。

在中国封建社会父亲是一家之主,妇女的地位很低,甚至大多
数妇女都不识字。

那教育孩子当然首先应是父亲的责任。

但为什么《三字经》在提到教育孩子时却是先讲孟母如何教子,我想主要是
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不巧孟子从小父亲就去世了,并没对孟子的教育成长有多大影响。

孟子是在他母亲行为教育
下开始做学问,开始成为亚圣的人生旅程。

所以母亲是一个孩子最
早的老师更是一个孩子终生的导师。

就像我,我尤其爱读书,就是
我的妈妈带动的。

她在我还不识字的的时候就每晚给我读故事书,
用手指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让我一边听故事一边认字;渐渐的识
字多了,我也就喜欢读书了。

到现在,对一些生活习惯的养成,妈
妈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

我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其
一生的。

那父亲教育孩子应负什么责任?又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三字经》接下来讲的是一个比较冷僻的故事,“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是五代时期人,是历史上一个真实人物。

他出身富豪人家,非常有钱。

但年少时的窦燕山为人不怎么样,虽
然很有钱却十分小心眼,年到30膝下依然无子。

有一天他梦见自己
的父亲,父亲教育他:“你现在这样的为人处事,这种做法和行为
举止是不对的,应该改过。

”醒后窦燕山领受了父亲的教诲,修桥
铺路、济难扶困,变成了名甲一方的好人、善人。

不久后就有了五
个儿子。

窦燕山牢牢记住自己的教训,呕心沥血地去教育这五个孩子,后来三个中了进士两个中了举人。

这就是“五子登科”的来历。

《三字经》觉得仅讲“五子登科”的故事还不够,接下来就是非常
有名的六个字,“养不教,父之过。

”养,养育的意思,做爸爸的,不能光把孩子生下来而不教育他,那就是当父亲的过错。

从历史上
可找到很多故事来说明这六个字,在我的身边我也看到、听说许多
因为父母在外打工不在家,孩子教育有偏差的故事。

每到这时候,
我总是很感恩我的爸爸妈妈。

如果说妈妈教会我生活,那爸爸就是
教我做人。

我的爸爸很严厉,只要有空,每天都陪伴我做作业,有
的时候工作加班,但不论是凌晨还是到第二天清晨下班,他都会把
我的作业检查并签字后再去休息,从不间断。

还有我的爸爸经常和
我聊天,谈生活、谈学习、谈理想……就像这一次,我代表学校来
参加比赛,这临时加的内容很多很难,实在记不下来,就哭着喊不
要参加了,爸爸耐心的鼓励我,支持我,教我遇到困难不要轻言放弃,要做个迎难而上的人。

我就这样被“逼”着重拾信心,在爸爸
的陪伴下一直练习到深夜,现在,我站在这里,我爸爸居功至伟。

其实,我也知道,许多外出打工的爸爸也都深爱自己的孩子,
可哪种好呢?虽说“养不教,父之过”,但父亲到底应教给孩子什
么却是值得深思的。

总之,不管怎样,我们才是父母最大的成就!
父母也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