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孝亲之道

合集下载

论语中孝的论述

论语中孝的论述

论语中孝旳论述素有“礼仪之邦”旳中华民族在伦理道德方面必有诸多让其他民族无法望其项背旳地方,而“孝”就是其中之一。

“孝”作为中国老式伦理道德旳重要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早在甲骨文中就浮现了“孝”字。

但这时旳“孝”还只能是一种朴实旳、自发旳道德观念,还缺少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所必须具有旳与之相适应旳一系列具体旳道德规定。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旳基础上,在《论语》中对“孝”进行了系统旳论述, 赋予了“孝”新旳内涵,使其进一步完善、丰富,并对如何做到“孝”提出了具体旳规定, 形成了一种“孝”旳道德规范和思想体系。

通过阅读《论语》,大伙会发现《论语》中有关“孝”旳内涵重要是通过孔子对别人问“孝”旳回答来体现旳。

孔子在不同地方、不同步间,针对不同旳人问“孝”有着不同旳回答,通过对这些回答旳总结,《论语》中有关“孝”旳内涵重要有如下四点:一、“无违”谓之“孝”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问:“如何是孝道?”先生说:“不要违逆了。

”一日樊迟为先生御车,先生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孝道,我答他不要违逆了。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呀?”先生说:“父母生时,当以礼奉事。

死了,以礼葬,以礼祭。

”这里旳两个“无违”蕴含了孔子“无违”谓之孝旳思想,对“无违”这个词自古以来有不同旳理解,宋代理学家朱熹是这样解释旳,“无违,谓不背于礼”;而现代诸多学者觉得‘无违’应更多旳指不变化爸爸旳心志心愿,所作所为,子承父业。

其实“无违”应当涉及两层含义:一层是无违于礼,依礼行孝;另一层是不违背父母旳意志。

孟懿子问“孝”时, 孔子回答旳“无违”是有针对性旳,孔子之因此这样回答,正体现了他因材施教旳特点。

孟懿子旳爸爸是一位杰出旳人物,亲贤而好礼,在他临终前,他叮嘱孟懿子一定要追随孔子学礼。

既然要学礼, 一方面就要从自己开始遵守礼,做到无违于礼。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方国根在中国古代,“孝”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自觉到强化、定型的过程。

可以说,孔子“孝”论的基本内容,更有原汁原味,涵盖了我们今天倡导的孝行的各个方面,如讲求赡养和敬事合一,注重和谐,重视孝行的自主、自觉、自律,特别是寻求和肯定“孝”道的根源性和社会意义所表现出来的“入世”精神,等等。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也是具有大众性和民间性的一个道德理念。

自古至今,它一直作为中华民族崇尚的美德,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孝”的观念的产生,是与中国古代建立在农耕基础上的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它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情感因素与原始的祖先崇拜的结合。

“孝”字始见于西周时期的典籍及当时的铜器铭文,其内涵主要是对祖先的“追思”、“追孝”、“孝祀”,以及对父母的“孝养”。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孝”的道德观念给予了相当的观注。

他在继承西周时期关于“孝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春秋时期的实际,对孝道孝行给予了新的诠释,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孝”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发,并重新赋予其新的内涵。

在《论语》中有大量记载孔子与弟子谈论和探讨“孝”的内容,其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孔子针对时人认为赡养父母就算“孝”的观念和行为,主张“孝”不仅仅是指子女从物质上赡养父母,而且重要的是要尊敬、善待父母,提出了“孝敬”的主张。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我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孝敬”的概念,并对“孝养”与“孝敬”做了区别:前者所关注的只是从物质、经济的层面上来奉养、满足父母的需要;后者则增加和凸显了精神、感情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怀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多加关心,尽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使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养体和养志。

可见,孔子的“孝”,是从人性角度、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界定的,即做到了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结合,并突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以此来强调和凸显人与动物的区别。

共读《论语》孝亲敬老孝文化作文

共读《论语》孝亲敬老孝文化作文

共读《论语》孝亲敬老孝文化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论语》里有很多关于孝亲的教导,让我们从小就学会孝顺父母、尊重长辈,这对于我们将来成为一个好公民很重要。

孔子说:"父母有馀力,则附之。

"意思就是说,父母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我们就要孝顺他们。

我们应该好好孝顺爸爸妈妈、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让他们晚年无虞。

平时多体贴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

等将来有了孩子,我一定也会教育孩子要孝顺我们,这就是孝道的延续。

孔子还说过:"人而无恭,焉得立于人之朝前?"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没有恭敬的品德,怎么能在别人面前立足呢?所以我们不但要孝顺父母,还要恭敬尊重老师、长辈、以礼待人。

上学的时候要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在家里要孝敬爷爷奶奶,不可对长辈无理。

只有具备了恭敬礼貌的品德,我们将来才能成为社会上受人尊重的好公民。

孝文化源远流长,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我国古代,好的儿女都以能孝顺父母为荣。

有很多感人的孝亲故事流传下来,比如木兰从军替父从军、岳飞孝顺父母等等。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如果个人没有了孝心,社会就会失去温馨互爱的氛围。

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孝心。

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对父母要尽心尽力,将来等自己成家立业后,也要以身作则,教育下一代重视孝道。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美德薪火相传、永世长存。

2000+个字,不知道个够不够劲呢?写作文还是比较累人的,不过为了表达孝亲敬老孝文化的主题思想,我还是尽力而为。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都能从小树立孝心,爱护父母,敬重长辈,让社会充满和谐温馨的氛围。

篇2标题: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让我们一起读了《论语》里关于孝顺的那些话,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懂得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论语》是我国伟大思想家孔子的著作,里面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谈话的内容。

孔子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老师,他教导学生们要做一个好人,而做一个好人的基础就是要孝顺父母。

《论语》孝内涵考释

《论语》孝内涵考释

《论语》孝内涵考释摘要: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儒家以注重伦理道德而著称于世,“孝”又是儒家伦理道德之首。

孔子在《论语》中对孝含义的阐释,构建了儒家以“亲亲”为基础、“尊尊”为表现的伦理体系。

《论语》中孝的含义除孝养父母、孝顺父母、孝敬父母等基础含义外,还包含孔子对子女面对父母的过失、过错及丧礼等特殊方面的孝道阐释。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通过发自人本性血缘之亲的孝培养,才能爱人,培养出仁爱之心。

关键词:《论语》孝内涵考释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以及中国人文化性格的塑造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家国同构的儒家体系中,孝文化是儒家文化的起点。

儒家思想将个体修养作为立论的基点,孝则是个体品德最基本的体现,这就是《孝经》中所说的:“夫孝,德之本也。

”正是在这一思路中,个体的意义逐渐社会化,由此纳入了“家―国―天下”的阶梯,将个体生命逐步放大。

正因如此,历代以来,无论国家层面还是学术层面都注重孝文化的践行和探讨,尤其受明清理学的影响,对孝的内涵的阐释显然有矫枉过正之嫌。

近年来,重树传统文化的旗帜,对《论语》中孔子孝内涵考释显然是有意义的。

一、《论语》中孝的基础含义孝本意为子能承其亲、顺其意。

据《说文》:“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能养父母、顺其意显然是孝最基本的含义。

从《论语》中孔子对孝的阐释来看,他把“善事父母”具体解释为孝养父母、孝敬父母、孝顺父母等基础含义。

从《论语》中可知,孔子对孝含义解释的起点是对父母的担忧开始,实质将父母放于心上。

《里仁》篇中孔子指出:“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33意思是说父母的年龄不能不记在心上,一方面由于他们健康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为他们的日益衰老而忧虑。

不仅如此,在孔子及其弟子看来,孝更是要孝养父母、侍奉父母。

《论语?学而》中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

”[1]4即侍奉父母能够竭尽自己的力量。

《为政》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孔子孝道观今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孔子孝道观今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孔子孝道观今析摘要:孔子孝道观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上“能养”,精神上“敬”、无违与谏诤、子承父志、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体现了内在亲情,包含了礼和仁。

孝和礼、仁的特殊关系使孝道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

孔子孝道观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感恩意识和人文精神,对家庭美德建设和社会和谐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孝”最早出现在“奉先思孝,接下思恭”(《尚书·商书·太甲中》),其主要含义是尊祖祭祖,后来逐渐加进了孝亲的伦理内涵。

到西周时期,孝已是普遍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由虔诚祭祀祖灵、祈求佑护逐渐向善事活人、孝敬父母的方向过渡。

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经过孔、孟的理性提升及《孝经》的理论化、系统化,孝逐渐上升到百德之首、百善之先的地位。

汉代以后,出现“以孝治天下”、“举孝廉”、“九品中正”之类,孝被赋予了政治化的内涵。

一、孔子关于孝的基本观点“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给孝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孝”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

孔子的孝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家庭伦理道德,其具体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子女对父母“能养”且“敬”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最基本的就是能够伺候父母,从物质上赡养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并关心父母的年龄和身体健康。

子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子女要紧随父母身旁多加伺候,不要使年迈的父母担忧自己。

更重要的是作为儿女,还要做到时时刻刻惦记着父母的身体。

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

但仅此是不够的,还要从内心尊敬父母,让父母心情愉悦。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如果孝仅仅是够养活爹娘变行了,而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诚心诚意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对母的孝包括物质和精神二个层面,物质层面是基本的,精神层面是更高要求。

论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_对_论语_中_孝_的解析.

论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_对_论语_中_孝_的解析.

第 20卷第 1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Vol. 20No. 12011年 1月 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Jan. 2011孝道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全面 , 对当下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论语》中孝的内容1.1行孝要怀仁“ 仁” 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 , 也是其伦理学说的根本内容。

孔子认为 ,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必须有仁爱之心。

孔子的“ 仁爱” 思想 , 不仅是指“ 爱亲人” , 而且还指“ 爱众人”, 即泛指爱自己以外的所有人 , 可以是地位显赫的人 , 也可以是平民 ; 既可是好人 , 也可是坏人。

同样 , 一个人有了仁爱之心 , 就会真心实意地孝敬父母。

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 而好犯上者 , 鲜矣 ; 不好犯上 , 而好作乱者 , 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 ,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 其为仁之本也! ” 由此可见 , 孔子把行孝作为是否为仁的前提条件。

一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 , 是不太可能去冒犯长辈和上级的 ; 一个人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 , 反而喜欢犯上作乱 , 那也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

孔子认为,“ 仁” 是从孝悌开始的。

在儒学的教材中就有这种观点:“ 夫孝 , 天之经也 , 地之义也 , 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 可见 , 孝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没有孝 , 就没有君臣之义 , 就没有家庭和睦。

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 , 是知恩图报的 , 我们应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兄长的关怀之情。

同理 , 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 没有贤臣的忠孝 , 一个国家就不可能繁荣强盛 , 甚至有走向灭亡的境界的可能。

1.2行孝要守礼孔子所说的“ 礼” , 指的是当时社会的伦理规范和政治秩序 , 对个人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的一面。

孔子讲“ 克己复礼”, 就是用“ 礼” 的规范约束自己。

孝心积累

孝心积累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2、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

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

若对父母不孝敬。

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

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5、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出自《劝报亲恩篇》。

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出自《劝报亲恩篇》。

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

7、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出自《劝报亲恩篇》。

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8、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出自《劝报亲恩篇》。

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9、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出自《劝报亲恩篇》。

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

注释:父母出入(门)要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11、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出自《名贤集》。

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12、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出自《三国志·魏书》。

注释: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13、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出自(春秋)。

《孟子·离娄上》。

孝亲敬老的名言加作者

孝亲敬老的名言加作者

孝亲敬老的名言加作者1. "敬老如敬父母。

” - 孔子2. "孝悌为先,仁爱基本。

” - 《论语》3. "孝顺父母,是为立身之本。

” - 《孟子》4. "孝道天下始。

” - 《尚书》5. "孝敬父母,道义之本。

” - 《周易》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 《孟子》7. "盖闻孝子之行,直上而问矣。

” - 《荀子》8. "善待子孙,先致礼于父母。

” - 《礼记·月令》9. "孝敬父母,宜有廉悔之心。

” - 《尚书》10. "孝亲如报,何止一日。

” - 佚名11. "孝敬父母,如水之恩,无私无求。

” - 佚名12. "孝亲敬老,是亲情的延续。

” - 佚名13. "敬老如敬天,孝亲如事神。

” - 佚名14. "父母养育恩深似海,孝顺养老情牢似山。

” - 佚名15. "孝敬父母,是家庭的底线。

” - 佚名16. "父母之恩,如山如海,情深意浓。

” - 佚名17. "父母养育之恩,谢绝不尽。

” - 佚名18. "孝心无价,敬老有加。

” - 佚名19. "以孝心,待父母,以敬心,对长者。

” - 佚名20. "不忘初心,孝敬父母。

” - 佚名21. "尊敬老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未来。

” - 佚名22. "孝亲敬老,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

” - 佚名23. "敬老是一种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社会的责任。

” - 佚名24. "父母是我们人生最坚实的后盾,孝敬他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 - 佚名25. "家和万事兴,敬老是家庭和谐的基石。

” - 佚名26. "孝亲之心,对老有恭敬之礼。

” - 佚名27. "敬老心,家庭幸福根基稳。

” - 佚名28. "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修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他子女的相处
孔子有个学生叫陈亢,陈亢跟孔子的儿子伯鱼是朋友,是同学,就问他说,你爸爸在家里有没有教你什么?很多人都想知道孔子在自己家里有没有给自己的孩子补习,教一些秘密的观念。伯鱼很诚实的说没有。不过有一天,父亲站在堂前,我从庭前快步走过,这合乎礼貌,父母站在堂前,子女不能大摇大摆的晃,要低头快步走过,结果父亲叫我站住,我就停下来了。父亲说,你学诗没有啊?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你不学诗,说话就没有凭据,没有水平、内容。我就退而学诗。另外一次父亲站在堂前,伯鱼又是快步从堂前走过,说你停下来。问我学过礼没有啊?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结果这两段话讲完之后。那个请教伯鱼的同学就很高兴,我问一件事,就知道三件事:要学诗,要学礼,君子要跟儿子保持距离。最后那句话就引起很多人讨论,就好像父亲要跟儿子保持距离,保持距离才能够产生一种教学的效果。
奉养父母亲,脸色要好看,让父母在使唤我们的时候也觉得这个孩子很孝顺,没有白养。
【案例2】
有一位长辈,他是我父母亲的朋友,他管孩子非常严格,譬如说,他年纪大了,孩子已经就业了,赚钱之后就要给父母生活费。给父母生活费的时候,不能把钱直接给父母亲,要把钱恭敬的放在桌上,然后说:“请父亲笑纳。”他父亲看都不看,说:“好吧,放那。”我们就觉得这父亲好有尊严。我们家的情况,气氛比较温和,我有时候把钱奉上,给父亲的时候,我父亲是上海人,上海人比较爱面子,我父亲说,不要客气了。我又说,一定要给您。他又说不要客气了。三四次之后,我就说你真的不要吗?他就说,要!这是每个家庭都有不一样的管教方式!
在《中庸》里面有一个很感人的话:孔子说要求一个儿子孝顺父亲,我做不到;要求一个弟弟尊敬兄长,我做不到,因为他的哥哥比他先走了,他哥哥的女儿,孔子是代表父母之命替他哥哥的女儿来举办婚礼,嫁给他一个很好的学生;他说要求一个人做大臣事奉国君,我也没机会,因为他没有官做;最后要求对朋友贤,先对朋友好,朋友再对我好,我也做不到,因为朋友都对他很好。所以孔子举到四点,五伦里面有四点,孔子认为自己都没做到,他真的没有做到吗?不能怪他,是他没有这个机会,有这个机会他一定做得比任何人都好。
2.平凡百姓要做到的“孝顺”
第一个是奉养父亲、母亲。这是最基本的条件,你小时候父母把你养大,你现在能够让父母安心过日子,这是应该的,毫无考虑。
第二个是尊敬父亲、母亲。说到这个尊敬,就很难了。在《论语》有一句话,引起很多争论,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我的理解很简单,现在所谓的孝顺是奉养父母亲,但是狗跟马对人也能有某种奉养,但是狗跟马不会尊敬别人,狗跟马不会尊敬主人,所以如果你只是奉养父母亲,而没有尊敬父母亲的话的,那跟狗和马来服侍主人有什么区别呢?
二、孔子对“孝顺”的解读
1.官寰子弟要做到的“孝顺”
鲁国最有权力的三家孟氏、叔氏、季氏。孟氏的一个年轻人,他是孔子的学生,请教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就说两个字:无违。即不要违背礼仪,因为有钱人家,这些贵族有时候就容易太过于铺张,或者太过于节俭,礼的规定有一定的要求。像最有名的故事,“季氏八佾舞于庭”(《论语·八佾》),孔子受不了。古时候的天子在重要的祭典,可以有八佾,八八六十四人,六十四个童男童女来表演,这是天子的规格;诸侯只有六佾,六佾可以说六八四十八,一佾八人;到大夫,只有四佾,往下降了,所以季氏是个大夫,只能三十二个人。但季氏在鲁国最有权力,关起门来自己当皇帝,说反正我有钱,我有人,就在自己的宗庙前面摆出八佾,所以孔子就受不了,他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所以,贵族子弟就要守礼,合乎规范,否则秩序就乱掉了。
孔子的孝亲之道
———————————————————————————————— 作者:
———————————————————————————————— 日期:
《孔子的孝亲之道》
儒家是最强调孝顺的一个学派。它强调孝顺,绝不只是为了安定社会秩序,它认为那是人性最自然的发展。
一、孔子的家庭背景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因为他的祖先是商朝人。商朝被周朝取代以后,就把它的遗民封在宋国,这宋国就有点像战败国,或者是被取代国家的后代,老百姓的心态都比较委屈,而其他国家的人拿宋国人开玩笑也没关系。比如我们很熟悉的守株待兔的故事,那就是宋国的农夫,但是不敢讲别国农夫的“守株待兔”。孟子提到有一个人“揠苗助长”,那个农夫也是宋国人,所以当时宋国人蛮委屈的。而孔子的祖先就是宋国人,他的祖先在宋国本来可以当国君的,但因为突然发生内乱,他的祖先非常的谦虚就不做,不做之后,后代一路下来就没落得很快。在古代的传统,叫“五世亲尽”(《孔子家语》),传到第五代亲族关系就停了,别为公族。就算你是国君的子孙,到第五代以后分出去了,就成为公族。再往下分,就是一层一层往下走了。孔子会姓“孔”,是因为他的五世亲尽正好叫孔父嘉,所以后来就以他的孔作为孔氏家族的一个姓。
第三个是脸色一定要好看。子夏请教什么是孝顺,孔子说:色难。色难是脸色的愉悦最困难,我们常说久病无孝子,父母病久了,只好看子女脸色了。做的时候会发现,父母的话我听了脸色很难看,但是现在还要特别注意,要让脸色好看,让父母感到你心甘情愿去做。
【案例1】
曾参孝亲的故事
曾参的父亲是曾点,孔子的学生,曾参孝顺他的父亲怎么孝顺,是一个很好的楷模!我现在根据孟子的说法,曾参孝顺父亲,每一顿饭都有酒有肉,吃完毕以后,父亲问他还有吗?一定还有,只要父亲问,一定还有。曾参就问父亲,吃剩的要给谁?关键就在这里,父亲吃完的剩菜,曾参就问父亲要送给谁,送给那家邻居,邻居有穷人,父亲就说好,今天就送给东边的邻居,明天给哪家的邻居。后来曾参老了,他的儿子叫曾元,曾元奉养就不一样了,差别就在这里,每一顿饭也是有酒有肉,但是把这个饭菜撤出的时候,不再问曾参要给那一家人,然后曾参要问还有没有剩的,没剩的,代表什么,晚餐再吃。差别就在这里。
在孔子出生前,孔子的父亲和他的前两任夫人生了九个女儿,一个残疾的儿子,在重男轻女的春秋时代,孔子在家人的殷切期待中诞生了。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过世,但是他的大娘、二娘,不让他们来参加丧礼。所以在孔子二十岁前后,母亲过世了。他想尽孝心,把父亲跟母亲合葬,但是找不到父亲的坟墓,就到处请教乡里面年老的长辈,找到之后,把他父母合葬了。所以孔子是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孤儿寡母,可以想象是非常辛苦的。到成年的时候,母亲过世,后来结婚生子,67岁的时候太太过世,到73岁时他过世,71岁时他儿子也过世了。在一般人看来,孔子是自古以来天下很不幸的人,但他还是能很深刻地体验到家庭情感的重要,他照样可以说什么叫孝顺。你不一定有完全的经验,但你可以透过别人的经验有一种深刻的理解,因为人性是一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