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1 寒食-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教案(精选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寒食》。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寒食节时长安城内的景象。
全文如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合作探究,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境。
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激发学生的兴趣。
(2)出示诗句,让学生齐读,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2)交流生字、生词,教师讲解。
3. 精讲课文(1)逐句讲解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3)指导朗读,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
4. 课堂实践(1)让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
(2)每组推荐一名同学进行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5. 例题讲解(1)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飞花”、“东风”、“柳斜”等。
(2)讲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诗句内容,发挥想象,绘制一幅寒食节画作。
(2)互相欣赏、评价,交流创作心得。
六、板书设计《寒食》春城:长安飞花:飘舞的花瓣东风:春风御柳斜:皇宫里的柳树日暮:傍晚汉宫传蜡烛:皇宫里传递蜡烛的景象轻烟散入五侯家:贵族家庭享受的待遇七、作业设计1. 抄写《寒食》诗句,并解释诗句的意思。
2. 根据诗句内容,发挥想象,写一篇关于寒食节的短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精品教案(精选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寒食》一诗。
该诗位于教材第四章《古韵悠长》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寒食》展开,通过描绘寒食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寒食》的诗意,体会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学会分析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寒食》一诗,尝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3. 课堂讲解(1)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逐句解析诗句,分析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寒食》主题相近的古诗,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一首古诗,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1. 课题:《寒食》2. 诗人:白居易3. 诗句解析:(1)修辞手法(2)诗意概括4.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寒食》。
(2)分析《寒食》中的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 答案:(1)略。
(2)例:《寒食》中运用了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通过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寒食节时春天的景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进行比较阅读。
(2)开展寒食节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寒食节习俗,弘扬传统文化。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寒食节的起源及由来。
2.理解古人食用寒食、祭祖、扫墓等习俗。
3.学习《寒食》这篇课文,能读懂、朗读、背诵并理解课文内容。
4.改正学生的朗读或书写毛病,提高其语文表达能力。
5.鼓励学生知识拓展,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增强其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寒食节的由来及相关习俗,学习《寒食》这篇课文。
2.教学难点:学习《寒食》这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生字、句型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导入寒食节的话题,让学生了解寒食节的起源和相关习俗。
2.学习新课1.听读课文:教师先朗读课文《寒食》一遍,让学生跟读,掌握课文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技巧。
2.读课文:让学生一遍静读课文,然后再分段读出来,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3.分词注音:让学生一个个词、一个个字地读课文,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的识别及拼读。
4.精读课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每个句子的含义,并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和讨论。
3.阅读习惯教育在让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时不时指出学生在朗读时的毛病和不足,并给出相关的纠正建议。
4.课堂互动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和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作业布置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相关作业的布置,巩固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在课后达到复习的效果。
四、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作业的检查等方式,对学生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延伸活动组织学生收集、整理与寒食节有关的资料,以展开讨论和互动,形成激烈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六、教学心得教学语文这门科目的过程是艰辛而复杂的,但又是充满乐趣和挑战的。
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应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加强学生跨学科的知识拓展,使学生能够在学科知识的移植和拓展中真正感受到语文教育的魅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诗歌中的节日》中的《寒食》。
详细内容包括对《寒食》这首古诗的解读,了解寒食节的由来和风俗,体会诗人韩愈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并学会欣赏和创作诗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背诵《寒食》诗,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寒食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读诗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学会运用古诗表现手法创作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的解读和诗歌创作手法的学习。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寒食节的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
2. 朗读诗歌: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寒食》,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
3. 解读诗句:逐句解析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拟人等,并举例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寒食节为主题的诗歌。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创作过程中的问题,互相交流心得。
7. 展示成果: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寒食》2. 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重点词语:飞花、寒食、东风、御柳3. 诗歌创作手法:对偶、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寒食节为主题,创作一首诗歌。
2. 答案示例:寒食佳节在眼前,家家户户禁炊烟。
东风轻拂柳枝斜,满城飞花似锦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寒食节的了解和诗歌创作兴趣较高,但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收集关于寒食节的资料,了解其他与寒食节相关的诗歌,拓宽知识面。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古诗《寒食》的内容和寓意。
2.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格律。
3. 掌握古诗的背诵和朗读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美,并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1. 理解古诗《寒食》的意境和情感。
2. 传授古诗的朗读技巧。
难点: 1. 理解古文古诗中的意蕴。
2. 掌握古诗的韵律和格律。
三、教学准备1.课件:古诗《寒食》的课文教材。
2.板书:古诗《寒食》的内容梗概和重要词语。
3.素材:关于寒食和古诗的相关图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谈论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引起学生对《寒食》这首诗的兴趣。
二、学习1.讲解《寒食》的背景和作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分段讲解古诗的内容,并解释其中的词语和意境。
3.分角色朗读《寒食》,鼓励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
4.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分段朗读古诗,培养合作精神。
三、巩固1.让学生课外背诵古诗《寒食》,并在下一节课进行朗读比赛。
四、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作业:背诵《寒食》并记得背诵的情感表达。
2.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自行探究《寒食》的意境和内涵。
五、板书设计•古诗三首:寒食•作者:白居易•内容:古代的寒食习俗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古诗《寒食》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诗歌的美。
通过朗读和理解古诗,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感受,引导他们真正理解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使教学达到预期目标。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教学设计

《寒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侯”,了解“斜”字的音变。
并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含蓄的表达对京城寒食节之时的妩媚春景的喜爱和对君王专宠权贵豪门的讽刺。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受诗中描写的的景物,能读背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寒食节之时京城妩媚春景的喜爱和对君王专宠权贵豪门的暗讽。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识字词----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的思路学习感悟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从老北京春节的喜庆与祥和中走出来,我们紧接着又品尝了八儿母亲做的香甜可口的腊八粥。
此时此刻,节日的美好、食物的舒爽,让人回味无穷。
那么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寒食节”,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一古代传统节日的独特。
2、课件出示诗题:《寒食》二、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认识诗人----韩翃,为理解诗意铺垫。
(可见展示“寒食节来历”。
)三、读故事,识字词。
(一)师范读古诗,学生质疑:1、抛出问题,引发思考:同学们,在听老师读古诗时,你有没有发现老师对一个词的发音和你在预习是不一样?是哪个词?(连麦学生师生互动)2、教师讲述“斜”读音的古今演变,渗透诗歌常识。
3、课件出示《渔歌子》《山行》,指导学生对“斜”字在古诗中发音的技巧。
(“斜”字出现在句首、句中,一般读本音,“斜”字用在句尾,为了押韵,一般读xia音。
)4、指导学生学习生字“侯”。
①识字词解字义②形近字比较巩固字形。
过渡:同学们,韩翃的《寒食》到底讲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结合注释,弄明白诗句的意思?来感受韩翃生花的妙笔!四、读古诗、知作者、解诗意。
(一)理解一二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1、重点引导理解:春城、飞花、御柳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连麦学生回答)3、教师小结: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教案一、教学内容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一课,主要内容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寒食》。
诗中描绘了寒食节时家家户户都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的习俗,诗人通过这一节日抒发了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寒食》;2. 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3. 能够运用诗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寒食节的想象和创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寒食》;难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寒食》诗文;3. 寒食节的图片;4. 学生作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寒食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寒食节的习俗,为学习《寒食》做好铺垫。
2. 初读诗文:学生自读《寒食》,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3. 理解诗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文理解寒食节时家家户户都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的习俗,以及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4. 想象与创作: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寒食节的景象,并进行创作。
5. 朗读与背诵:学生集体朗读《寒食》,并尝试背诵。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将《寒食》背诵给家长,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寒食节的景象。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寒食白居易家家户户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思念家乡亲人七、作业设计1. 将《寒食》背诵给家长;2. 用自己的话描述寒食节的景象;3. 写一篇关于寒食节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寒食节的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寒食》,但在想象与创作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其他传统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并进行相应的创作。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理解诗文内容在教学《寒食》这首诗时,理解诗文内容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教案以下是一份小学六年级语文《寒食》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寒食》教案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了解寒食节的来历,感受寒食节与其他节日在气氛上有什么不同。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寒食节吗?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两天,节日期间禁烟火、只吃冷食。
2.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就与寒食节有关,让我们一起走进《寒食》。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小组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朗读古诗,体会情感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节奏。
2. 思考:这首诗与其他节日的诗在氛围上有什么不同?(五)总结拓展1. 总结全文,梳理本文的写作顺序和主旨。
2.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节日的习俗和相关古诗,拓宽视野。
(六)布置作业1. 背诵《寒食》。
2. 搜集其他与寒食节有关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对寒食节的风俗习惯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理解诗人的情感方面还需要加强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插图和注解展开想象力自学古诗,学会“御”和“暮”两个生字,理解诗意,了解作者的写作情怀。
2、有节奏、有韵味的的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脚,用自己的声音呈现古诗的画面感,最终达到自然成诵的效果。
3、了解现在已将寒食、清明、上巳日和三而一,统称为清明节;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领悟诗情,激发诵读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把诗情读厚,把诗意读简。
【教学准备】课件、音频【教学过程】一、初读感知诗人诗境。
(一)范读导入1、配乐范读古诗。
请同学们坐好,让自己的身体里都住进一只美丽的天鹅。
把身子挺直,美美的。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唐诗,题目是——《寒食》。
板书课题和作者,学生齐读诗题。
播放课件,古筝音乐起,老师范读古诗。
指出“花、斜、家”三个字是这首诗的韵脚。
2、简要介绍这首诗的价值。
这首诗可了不起,文字优美,内容新鲜。
据说就是因为这首《寒食》诗人得到了唐德宗的赏识,晋升不段。
那句“春城无处不飞花”也成了唐德宗心中的佳句。
(二)了解作者1、学生简要汇报对作者的了解。
提问:对于诗人韩翃,你有多少了解?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教师补充作者资料。
说起韩翃,他家徒四壁,但才华横溢。
凭着自己的才学成为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
韩翃一生曲折而传奇。
有一首诗,也是词可以见证他的传奇故事。
请跟老师一起读一读。
章台柳【唐】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同学们课后可以查一查资料,更多的了解韩翃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学习《寒食》这首诗。
(三)解析题目1、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节日的风俗。
提问:寒食节有哪些风俗?总结:寒食节就是我们现在的清明节。
清明节是将古代上巳日、寒食节和清明节和三为一了。
我们现在的清明节主要是踏青、扫墓、祭奠英烈。
我们缅怀逝去的亲人,以安慰自己的心灵。
每年的清明节这一天老师都会带上一束花去缅怀我的母亲。
2、了解古代节日的风俗和相关诗句。
在古代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这几个节日的故事和诗句。
①上巳(农历三月三):到了魏晋南北朝节日内容是宴饮或者踏青。
杜甫有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杜甫《丽人行》(这首诗讲的就是上巳春游的事情。
)播放课件。
(指名读,齐读。
)②寒食节(清明前一两日):是民间的第一大祭日。
普天下禁火三天,只吃冷食。
相传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烧死在绵山的介子推,在寒食节这一天历朝历代都要放假回乡祭扫。
白居易曾经吟诗感叹!(播放课件)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这首诗讲的就是寒食扫墓的情景。
)(指名读,齐读)③清明节(春分后15天,每年的4月4日或者4月5日):清明原本不是节日,是一个节气。
古代描写清明时节的诗很多。
比如: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二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播放课件)二、研读领悟诗意诗情。
(一)抓住四个动词学诗句。
1、自由读诗句,抓住诗眼。
引导:《寒食》这首诗作者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用心的读一读。
作者分两部分写的:风景和风情。
这首诗写的真好,每一句中都有一个用的极好的动词。
这四个动词就是诗的眼睛,把诗给写活了。
自己读一读,找到这四个动词画下来,同时边读边学习“御”和“暮”这两个生字。
2、指名读诗句,找出动词。
(逐句读诗,逐一汇报)第一句:“飞”中看花;第二句:“斜”中观柳;第三句:“传”中赐烛;第四句:“散”中承恩。
3、指名读诗句,初晓句意。
(二)、逐句晓诗意感受画面。
引导:一句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幅全景图。
这首《寒食》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卷呢?1、学习第一句,“飞”中看花。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句,指名读诗句。
课件播放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提问1: 春城哪里有飞花?(春城无处不飞花。
)提问2: 春城何处在飞花?(春城无处不飞花。
)总结:作者用了一个双重否定的句式,更加强烈的表达了春城到处是花的海洋。
谈话交流:春城指的是哪里?(长安城,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读这句诗你猜猜当时诗人看到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描述春天的长安城开满粉红的桃花、粉白的樱花、嫩黄的迎春花,鹅黄的柳花……还有很多我们叫不出名字的各种颜色各种姿态的花,但是最多的是柳花。
诗人杜甫是怎么写浣花溪的花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我们禁不住感叹:真美!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这样美的诗句,只有中国的唐朝有这样美的诗句!提问3:这句诗用的最妙的字是哪个字?就在这个“飞”字。
为什么不写无处不开花呢?引导学生感受花开在地面上是平面的,而飞花呢,则是从地上又飞到了天上,这就是一幅立体的春光图了。
而且开字多呆,飞字多灵!描述:春天的长安城姹紫嫣红,处处落花飞舞。
春风卷着缤纷落花,春风卷着柳絮杨花,春风浩荡,春花飞舞,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啊。
一个飞字,诗眼就出来了。
这就是炼字的力量啊。
很多人不知道这首诗,但是却知道“春城无处不飞花”这个警句。
再读一遍!过渡:一句诗七个字,给我们展示了长安城的全景,接下来作者从全景描写转到细节描写。
把我们带到了这座城中的焦点,哪啊?看第二句,指名读。
引导反馈:皇宫御苑。
2、学习第二句,“斜”中观柳。
①学习“御”字。
指名读诗句,注意正音。
关注“斜”字读音,指导识记、书写“御”字。
御字笔画好多呀!仔细观察一下有什么好办法能一下子记住它?方法一:用顺口溜记住它。
“御”——双人午止单刀方法二:我们用“理解字义法”学习御字。
御是会意字。
左为“行”的省写,中为绳索形,右是“人”形。
意为人握缰绳行于道中,本义就是驾驶车马。
课件播放书写师范,学生随之书空。
②理解“御”字的意思。
“御”字还有一层意思是: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
皇上吃的饭叫(御膳)(咱们吃的东西可以叫膳食)皇上用的笔叫(御笔)皇上看书的地方叫(御书房)皇上领兵打仗叫(御驾亲征)皇家的柳树叫(御柳)③通过“斜”字想象画面,训练想象力。
提问:一个灵动的“斜”字给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象力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意。
指名读诗句,想一想诗人当时看到的是哪里的柳树?是什么样的柳树?斜,写出了清风吹来柳条的姿态。
婀娜多姿,轻舞飞扬。
④了解“东风”的引申义。
提问:这里的东风指的是什么?东风就是春风,它既是自然界中的风,像朱熹诗中写的那样“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同时还暗含着帝王的意向。
⑤引发联想,说说描写柳树的诗句或词语。
看到这样的柳树,我禁不住想起陆游的词:红酥手。
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千条弱柳垂青琐,自啭流莺满建章。
春风吹醒了皇宫里的柳芽,吹飞了柳条,这就是“寒食东风御柳斜”呀!3、学习第三句,“传”中赐烛。
①课件播放诗句,指名读,相机指导学生读出韵味。
②学习“暮”字。
提问:这首诗从白天写到夕阳西下,从哪里能看出是夕阳西下?引出“暮”字的教学,理解字义,学生说一说和“暮”相关的词语和诗句,教师适当补充。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龟虽寿作者: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诗词佳句千古流传,久传不衰。
③体会动词“传”。
提问:天色将晚,皇宫里在做什么?强调:诗中说的汉宫指的是唐宫,唐朝常常以汉代唐。
了解寒食节明明禁烟火为什么皇宫还在“传蜡烛”呢?皇宫禁不禁烟火?④了解蜡烛的意义。
引导学生在两个方面总结:其一,按照唐朝的制度规定,寒食节这天全国上下不能举火,唯有皇宫特殊可以点蜡烛。
一千多年前,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为什么呢?(没有照明,那蜡烛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二,按照唐朝的制度规定,清明为生新火之日,百姓自己钻木取火,高官贵戚则由黄帝赐火,表示恩宠。
那提前一天在寒食节的傍晚就借赐新火这个风俗向皇宫外面赏蜡烛,更加表明了皇上给予的额外的恩宠。
赐蜡烛是非常重要的仪式,皇上会派一队人马高高的举起蜡烛传出宫去。
这就是“日暮汉宫传蜡烛”。
总结,这一个“传”字用的真好,把浩浩荡荡的皇恩一下子从宫里传了出去。
传给谁了呢,传到哪里了呢?引出第4句诗的学习。
4、学习第四句,“散”中承恩。
①用诗句回答蜡烛传到了哪里?(轻烟散入五侯家)指名读第四句诗。
引出典故:“五侯”。
写诗是讲究用典故的,正所谓“引经据典”。
这句话中的“五侯”指谁呢?一个说法是,西汉成帝的时候,外戚尊贵,王皇后的五个兄弟都被封为侯,简称五侯。
另外一个说法,是说东汉桓帝的时候,宦官势力强大,有五个在同一天都封了侯,也叫五侯。
究竟指哪一个呢?我们无法考证,诗无达诂,怎么理解都有道理。
②体会动词“散”。
轻烟(落)入五侯家。
(速度太快,从上空落下来,太直)轻烟(飞)入五侯家。
(没有烟雾袅袅,丝丝缕缕的感觉)轻烟(飘)入五侯家。
(浮在半空)“散”字给我们一种在高处,远处航拍全景的空间感觉。
③指导读诗句,读出“散”的意味。
(轻一些,慢一些)总结:在这不准百姓点灯的寒食节,皇帝却给宠臣赐蜡烛,烟虽轻,却足见皇恩之浩荡!三、再读品味诗风诗韵(一)读诗句悟诗情。
1、配乐齐读古诗。
2、指名读诗。
(以草圣张旭的书法为背景,尝试着背诵)3、划分节奏读诗。
(二)解背景悟诗风。
1、谈话互动,讨论讽刺意味。
有人说这首诗没那么简单,说这不仅仅是一首写景写景颂圣诗,它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讽刺的是唐朝的宦官专权。
怎么看出来的呢?“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两句不就是讽刺皇帝宠信宦官,宦官飞扬跋扈么。
有没有道理呢?也有道理,但是就算韩翃真的在讽刺,这个讽刺也非常微妙。
微妙到连唐德宗这个被讽刺的对象都没看出来。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理解这首诗啊?一首好诗,本身的意象应该是非常丰富的,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受到触发和感动。
2、再读古诗,谈谈读诗感受。
春深如海寒食风俗皇家气象时代的悲哀和诗人的讽刺3、再忆诗意,感受诗的含蓄。
刚刚说到讽刺意味,还有一种可能是皇帝并没有看出韩翃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也证明了诗的含蓄。
近试上张籍水部 / 近试上张水部 / 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舅姑指公婆)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看这首诗,这是唐朝参加高考的考生写给著名诗人张吉打探情报的诗,明明是句句都关心考试,但是却只字不提考试。
把自己比喻成新娘子。
多含蓄呀!4、再读古诗,理解东风的意味。
引导是什么让花飞,让柳斜,让烟散?统领这些的力量是什么?既是自然界中的春风,又是暗指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