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kite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埃达克岩的原义_特征与成因

埃达克岩的原义、特征与成因董申保, 田 伟(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100871)摘 要:论述了埃达克岩的原义与综合特征,并针对其与太古宙TTG 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及今后研究埃达克岩的建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埃达克岩(adakite )的原义是指一类具有镁铁质斑晶的隐晶质火山岩,属于岛弧型岩浆钙碱性岩系,一般形成于年轻的(<25Ma )、地热高的岛弧环境,是俯冲板块和上覆地幔相互作用产生的杂化熔液通过结晶分异形成的。
综合总结埃达克岩(原义)的地球化学特征如下:(1)原生标志,高Mg #、低FeO 3/MgO 、高Cr 及Ni ;(2)微量元素标志,高LI LE 、高LREE 、低HREE 、低HFSE 以及高分异的REE 型式等。
对实验岩石学研究资料的总结可知杂化(hybridized )熔液是由小数量的板块熔液与地幔楔反应经交代作用、同化作用形成的,可分异直至出现酸性岩浆,这一过程称为“地幔同化及分离结晶作用(mantle 2AFC )”。
在橄榄岩的同化作用中,原有熔液Mg #迅速上升,并在熔液成分加多后,向高Mg #区迅速发展。
在近代一些埃达克岩及相关岩石研究中,部分学者认为太古宙TTG 与新生代板块(榴辉岩)重熔的TT D 岩系类似。
同时,亦有学者认为太古宙“绿岩带”中与TTG 有关的深成岩系是一类Mg 质花岗闪长岩Mg 质二长闪长岩,成因与Sanukite 相似(太古宙sanuk 2itoid 岩系),相当于富集橄榄岩重熔形成的岩系。
这些研究重新引发了太古宙大地构造型式与近代板块构造型式的异同之争。
根据对目前地质实际资料的总结,太古宙TTG 的Mg #一般都高于实验中相应数据,一般认为太古宙玄武岩的MgO 比近代玄武岩高,而太古宙“绿岩带”中科马提岩玄武质科马提岩Mg 质玄武岩组合是太古宙“绿岩带”TTG 的源岩,其成因不相当于近代大地构造环境。
这一争论仍有待深入研究。
看来,地球发展过程中热量随时间而消耗的规律应在具体实践中探讨其内涵。
埃达克岩

高俊等人在赣东北蛇绿混杂岩中德兴西湾高压变质斜长花岗岩 中发现了一些扁平透镜状、不规则透镜状的暗色岩包体(0.5 x 1 cm2 至 2 x 8 cm2)。其由角闪石(86%)、单斜辉石 (5%)、钠长石(3%)、磷灰石(1.5%)、榍石(4.5%) 和微量金红石组成,并具平坦的REE配分型式、Eu负异常, 相对高的Yb和Y含量(平均分别为1.93ppm、24.4ppm)。暗 色岩包体的HREE和Y的含量与其寄主的变质花岗岩(Yb 0.210 ppm,Y 2.33ppm)具明显的互补关系。包体和主岩的 全岩主量-微量-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单矿物主量-微量地球化学研 究表明变质斜长花岗岩HREE和Y的强烈亏损是由于岩浆分离 结晶作用过程中形成“暗色岩析离体”所引起,也就是说岩浆 分离结晶作用可以造成寄主斜长花岗岩具有类似于埃达克岩的 地球化学特征。 。
国土资源网 (2008年3月3日 )侯增谦在其论文 《藏南中新世东西向伸展期埃达克质侵入岩成因研究》 提出埃达克岩成因新模式。获《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 引用最多论文奖。 侯增谦等人在大陆碰撞带发现含Cu钾质埃达克岩, 证明其成因不同于经典的大洋俯冲板片熔融形成的埃 达克岩,创新性地提出其起源于碰撞加厚的新生下地 壳,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指示青藏高原在65百万 年-40百万年曾发生地壳垂向增生和大幅加厚(- 15-km)。该研究发现得到国际地质界关注,被誉为 世界首个碰撞带埃达克岩典型实例,同时为埃达克岩 成因提供了新模式。
董申保等将埃达克岩系列初步划分如下:高Mg埃达克 岩系;高Mg#埃达克岩系:低Mg#埃达克岩系。 Martin等将埃达克岩分为俩类:一类为高Si埃达克岩, 为板块熔融的常与d地幔楔发生交换作用,类似于晚 太古代的TTG; 另一类为低Si埃达克岩,为交代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 类似赞岐岩的特征。 注:赞岐岩(Sanukitoids)由闪长岩一二长闪长岩一 花岗闪长岩组成。
底侵玄武质下地壳的熔融:来自安微沙溪adakite质富钠石英闪长玢岩的证据

维普资讯
356
地 球 化 学
2001年
K2O(1.14~3.54)、Sr(490~2 182 1.zg/g,、Sr/Y (28.82~176.11)、 La/Yb(14.1~24.3) 岩 石 的 Na20/K O大 于 1,表 明沙 溪侵 入岩 主要 是 一种 富钠 的岩 石 ,这 与 蚀 变 玄 武 岩 或 斜 长 角 闪 岩 在 高 压 (>1.2 GPa)下熔 融形成 的熔体 成分一 致 。另外 , Na O/K O 从 L l4到 3.54,有 一 定 的 变 化 ,这 种 变 化有 4种 可能性 :钾 化 蚀变 、源 岩 的差异 、部分熔 融 程度 的差异 和 分离结 晶 的影响 。 由于本研 究所选 取 的样 品均 为新 鲜岩石 ,这排 除 了蚀变 的影 响。此 外 , Na O/K O 的变化也 并 不随 SiO 的增 长而 系统 降低 (表 1),这 也排 除 了分离结 晶 的可 能性 由于样 品 98LZ004—1和 98LZ005的 Nd—Sr同位素非 常相 似(后 面详 细讨 论 ),这也 排 除 了源 岩 的差 异 的影 响 。 因 此 ,沙溪侵 入 岩 Na20/K O的差异 ,很 可能与 源岩部 分 熔融 程度 的差 异有关
王 强 ,赵 振 华 ,熊小林 ,许继 锋
(中 国 科学 院 广 州 地 球 化 学 研 究 所 ,广 求 广 州 510640j
摘 要 :沙 溪 石 英 闲 长玢 岩具 有 高 A1 O 、Sr、Sr/Y、La/Yb,低 Y、Yb.sr正异 常 ,Eu弱 负 异 常 一 正异 常 ,表 现 出 与 adakite岩 类 似 的地 球 化 学 特 征 ,与 庐 枞 火 山盆 地 双 庙组 粗 面玄 武 岩 的微 量 元 素 特 征 和 Nd—Sr同 位 素 组成 类 似 。研 究 表 明 :(1)沙 溪侵 人 岩不 是 由俯 冲 的洋 壳 熔 融 形戒 ,而 是 由底 侵 的 玄武 质 下 地壳 熔 融 形 成 ,藏 玄武 质 下 地壳 的 物质 来 源 与 取 庙 组 玄武 岩 的来 源 相 似 ,都 为 富集 地 幔 ;(2)燕 山 晚期 ,长 江 中 下游 地 区 可 能存 在 玄 武 质 岩 浆 的 底 侵 作 用 . 地 壳发 生垂 向增 生 ,沙溪 地 区 地壳 厚 度 曾太 于 40 km,但 白垩 纪 至 现在 ,沙 溪 地 区地 壳 明显 减 薄 ;(3)沙 溪 铜 (金 1矿 床 不是 与 太 洋板 片 俯 冲 有 关 的斑 岩 铜 (金 )矿 床 ,而 可 能是 与 底侵 的玄 武 质 下 地壳 熔 融 有 关 的 斑 岩 铜 (金 )矿 床 。 关键 词 :adakite岩 ;底 侵作 用 ;地 壳 增 生 ;地 壳 减 薄 ;橄 榄 安 粗 岩 ;Nd.sr同位 素 ;安 徽 省 中图分类号 :P59;P574.2;P581 文献标识码 :A
埃达克岩的特征、成因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

埃达克岩的特征、成因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摘要】本文总结了埃达克岩研究的进展,论述了埃达克岩的提出和原始定义,埃达克岩的分类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埃达克岩的成因和成因机制以及埃达克岩与金属矿产成矿作用的关系。
最后提出了当前研究未解决的问题,为以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成矿kay在美国阿留申群岛中的adak岛发现了显生宙的板片熔融事件((kay,1978))和岛弧火山岩组合,但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defant(defant等,1990)将这种岩石组合称为埃达克岩(adakite),埃达克岩的概念提出以后引起了国际上同行的广泛关注。
defant 等厘定出这种新的火成岩——埃达克岩,最先在美国阿留申群岛中的埃达克(adak)岛发现这种岩石(kay,1978)。
与绝大多数来自于地幔楔(受俯冲大洋板片流体交代过)的火山弧火成岩不同,defant等提出的埃达克岩,是指形成于火山弧环境、由俯冲的年轻( 6% );与正常的岛弧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相比,低重稀土元素和y (如y≤18×10-6?g/g, yb ≤1.9×10-6?g/g ),高sr (大多数> 400×10-6?g/g),高场强元素(hfses)含量相似(王强等,2001)。
近十几年来,埃达克岩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远远超出对埃达克岩本身的研究,与陆壳的生长、演化,地球动力学过程以及成矿作用等基础地质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根据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推断的岩浆起源条件,结合俯冲带岩石圈物质结构、热结构及构造岩浆演化,埃达克岩可能起源于板块俯冲的初始阶段。
因此,埃达克岩概念的提出与研究可能具有与蛇绿岩同等重要的意义(罗照华等,2002)。
1. 埃达克岩的定义和基本特征1.1埃达克岩的定义defant等(defant等,1990)定义的埃达克岩是与年轻的大洋岩石圈俯冲作用有关的、地球化学特征比较特殊的岛弧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以英安岩最常见)或英云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其化学成分与太古代高-al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英安岩(高- alttd/ttg)很类似,突出的特征为较低的yb (≤1.9?g/g)和y (≤18l?g/g)含量和高的sr/y 比值(>20-40)。
乌拉特中旗克布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SHRIMP定年:早二叠世华北克拉通底侵作用的证据

造山带不同地方发现了不同时代的蛇绿岩, 以及根据其它地 质、 古地理和古地磁等不同角度的研究, 地质学家们对华北
1 引言
埃达克岩是由年龄≤2 5 M a 的洋壳俯冲形成的一套岛弧 岩浆岩系, 主要由安山质、 英安质、 流纹质岩石组成, 很少出 现玄武岩及玄武安山岩, 以S i O 6 %、 A l O 5 %、 M g O< ≥5 ≥1 2 2 3
( 0 4 ) 0 7 5 5 6 6 1 0 0 0 0 5 6 9 / 2 0 0 7 / 0 2 3
A c t aP e t r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 岩石学报
乌拉特中旗克布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 S H R I MP定年: 早二叠世华北克拉通底侵作用的证据
4 0 6 7 2 1 4 6 ) 资助.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第一作者简介:罗红玲,女, 1 9 7 8年生,在读博士,构造地质学专业,E m a i l :h o n g l i n g l @p k u . e d u . c n
7 5 6
A c t aP e t r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 岩石学报 2 0 0 7 , 2 3 ( 4 )
L u oH L ,WuT Ra n dL i Y .2 0 0 7 .G e o c h e mi s t r ya n dS H R I MP d a t i n go ft h eK e b uma s s i ff r o m Wu l a t e z h o n g q i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e v i d e n c ef o rt h eE a r l yP e r mi a nu n d e r p l a t i n gb e n e a t ht h eN o r t hC h i n aC r a t o n .A c t aP e t r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 , 2 3 ( 4 ) : 7 5 5- 7 6 6 A b s t r a c t T h eK e b um a s s i f i s l o c a t e di nWu l a t e z h o n g q i , w e s t c e n t r e o f 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a n db e l o n g s t o t h e m i d s e c t i o no f t h e n o r t h e r n m a r g i no f t h e N o r t hC h i n a C r a t o n . T h e K e b um a s s i f i s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o f a d a k i t e . T h e y h a v e S i O =5 7 . 6 6~ 6 6 . 9 4 % ( > 5 6 % ) , A l O 2 2 3
斑岩

Ê
Ê中温热液充填-交代型Pb、Zn、Au矿床(桃林PbZn)Ê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Hg、Sb、As矿床等(万山Hg)
Ê碳酸盐岩、砂岩中的脉状水晶矿床
Ⅲ. 火山热液矿床
陆相火山热液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
陆相次火山热液矿床——斑岩型及玢岩型? 海相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块状硫化物
宾厄姆矿化分带
矿床特征-③低品位大吨位
Bingham open pit
围岩蚀变研究最成功应用之一
2.57.512.5
2.5
55200102030
40
50
60中条期加里东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
燕山、喜山、海西
世界斑岩型铜矿床时空分布
(Silltoe2010 )
土屋
延东乌努格吐山多宝山
铜厂
富家坞
玉龙
马拉松多驱龙冲江铜矿峪
中国斑岩铜矿
俯冲带是最有利的构造环境。
智利–
秘鲁和西南太平洋岛弧带
③碰撞造山带。
Adakitic火成岩对大陆地壳增厚过程的指示:以青藏北部火山岩为例

Adakitic火成岩对大陆地壳增厚过程的指示:以青藏北部火山岩为例许继峰;王强【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03(010)004【摘要】Adakitic火成岩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岩浆作用方式产生,其中下地壳镁铁质岩石的直接部分熔融和拆沉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两种重要的adakitic火成岩形成方式.在一个大陆厚地壳背景,adakitic火成岩的产生指示了它们的岩浆源区位于大于40 km的下地壳之中,因此,暗示该大陆地壳的最小厚度超过40 km.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地区分布有40 Ma左右的"低镁" 和"高镁" adakitic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它们应分别是青藏高原厚大陆地壳下部镁铁质岩石直接部分熔融和拆沉的下地壳脱水熔融的产物.这套adakitic火山岩的厘定指示出在40 Ma左右时,青藏羌塘地区或更大范围的大陆地壳已经加厚到超过40 km,其地表在当时或稍后可能已经开始了隆升.【总页数】6页(P401-406)【作者】许继峰;王强【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14【相关文献】1.用拉萨点大地测量资料检测青藏高原地壳的增厚 [J], 邢乐林;孙文科;李辉;杨光亮2.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东巧地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对大洋演化和地壳增厚的指示 [J], 强巴扎西;吴浩;格桑旺堆;次仁欧珠;巴桑顿珠;琼达;女达娃3.青藏高原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研究(上) [J], 滕吉文;张中杰4.青藏高原第四纪大陆冰盖与高原隆升——试论青藏高原第四纪大陆冰盖的地壳均衡过程 [J], 韩同林;郑英龙;唐哲明5.西藏洞错地区郎山组晚白垩世火山岩的厘定——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导致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新证据 [J], 次琼;阿旺旦增;索朗顿旦;倪金海;王新录;翟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2

目前在环太平洋(南、北美洲、俄 罗斯的堪察加、日本、菲律宾等)均 发现了埃达克岩、富铌玄武岩、富镁 安山岩及它们的岩石组合 它们的时代主要为显生宙,特别是 新生代的,但也有晚太古代的 我们也相继在新疆北部及秦岭发现 了埃达克岩、富铌玄武岩及富镁安山 岩组合
板片熔体与地幔楔的交 代(相互)作用
三-2. 助熔剂 熔融的 两种类 型
a. 流体助熔熔融(fluid-fluxed melting) : 富水流体加入到固态的、热的地幔 楔橄榄岩中而发生部分熔融(流体 交代),这又可称作为饱和流体熔 融 fluid-saturated melting,简称 flush (Abe等,1998;Eiler 等, 2000;Grove 等,2001,2003),这在 俯冲带最为常见。常见的岛弧钙碱 性岩浆岩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 纹岩(BADR)由此过程形成
. 1 R bB aTh K N bTa LaC eS rN dH fZrS mE uTiG dD yY E rY bLu
埃达克家族是板片熔体交代上覆 地幔楔作用或熔体助熔作用 (melt-fluxed melting)的结果。
板 片 熔 体 交 代
埃达克家族是板片熔体交代上 覆地幔楔作用或熔体助熔作用 (melt-fluxed melting)的结果。
这种熔融作用产生的混合熔体 中大部分(90%以上)的相容元素 如Mg、Fe、Ni是来自地幔楔岩石, 而大量的碱金属和不相容微量元 素来自于俯冲板片形成的熔体
Si O 2 (w t % ) 7 6
K 2O (w t % )
K、Na、Si比较
5 4
富Nb岛弧玄武岩质岩 高镁安山岩 A daki t es 正常岛弧火山岩
S hoshoni t i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akite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1968年,Green and Ringwood提出,大洋玄武岩(MORB)在岛弧俯冲带转变为榴辉岩之后,可以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钙碱性的安山岩。
然而,Stern和Gill的试验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岛弧安山岩不可能由俯冲的MORB部分熔融形成。
现今各大洋周边俯冲洋壳的平均年龄为60Ma,已基本冷却,岩Benioff带的地热梯度较低(≤10 ℃/km),洋壳在俯冲过程中不能直接熔融,而是发生变质并逐步脱水。
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的水热流体向上运移,交代地幔楔,并使之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岛弧拉斑玄武岩和钙碱性玄武岩。
岛弧玄武岩经过分离结晶等演化,形成典型的岛弧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岩系。
1990年,Defant and Drummond重新提出,某些岛弧钙碱性安山岩和英安岩为俯冲版片部分熔融形成。
在一些地区,如果年轻、热的洋壳发生俯冲,则沿Benioff带的地热梯度高(25~30 ℃/km),洋壳可能发生脱水熔融,形成高铝的中-酸性岩石。
这类岩石最早发生于aleutian群岛的Adak岛,因此,被命名为adakite,指的是新生代与年轻洋壳俯冲有关的、具有独特地球化学特征的一类中-酸性火山岩或侵入岩,其地球化学特征与太古代高铝的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相似。
由于其特殊的成因,对研究陆壳的起源和演化、俯冲带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以及壳-幔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对探讨一些造山带的古构造演化也很有帮助。
1、adakite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adakite的主要矿物组合为: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极少,只在Aleutian和墨西哥的高镁安山岩中有所发现。
副矿物包括磷灰石、锆石、榍石及钛磁铁矿等,其含量一般高于典型的岛弧岩浆岩。
与经典的岛弧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不同,adakite很少有相关的玄武岩或玄武安山岩相伴生,如果有,则玄武岩富Nb(≥20×10-6),LILE也非常富集。
adakite的典型地球化学特征如下:SiO2≥56%,Al2O3≥15 %,K2O/ Na2O比值低(<0.5),Mg#[Mg2+/Mg2++Fetotal]一般大于0.47,甚至高达0.70;Sr含量高(400×10-6~2000×10-6),Y和HREE含量低(Y≤18×10-6, Yb≤1.9×10-6),REE强烈分异,因此,La/Yb和Sr/Y比值很高;高场强元素(HFSE)亏损,在蛛网图中,Sr和Eu 呈正异常或没有异常,但一般不具负异常;同位素组成类似MORB (144Nd/143Nd>0.5129,87Sr/86Sr<0.705)。
2、adakite与岛弧钙碱性英安岩对比
adakite的REE强烈分异,LREE富集,HREE亏损,而典型的钙碱性英安岩的HREE较富集,REE分异程度低;adakite具有明显的Sr正异常,Eu呈正异常或没有异常,负Eu异常很少,表明没有斜长石的分离结晶,Sr/Y比值高,而岛弧钙碱性英安岩具有Sr和Eu 的负异常,Sr/Y比值低;岛弧钙碱性英安岩具有明显的HFSE负异常,adakite具有负Nb异常,但其Zr和Ti一般不具有异常;adakite的Ni和Cr含量高于典型的岛弧钙碱性英安岩。
3、adakite地球化学特征的成因
(1)Eu和Sr正异常。
Sr和Eu在斜长石中的分配系数远远高于其它矿物,adakite源区残留相中缺少斜长石,是产生Sr和Eu正异常的主要原因。
此外,角闪石、单斜辉石和石榴石常具有Eu负异常,它们的分离结晶也可以使熔浆产生Eu正异常。
但是,adakite的Eu
含量还可能受到斜长石的分离结晶、MORB源区Eu的亏损以及蚀变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2)Y的亏损及高Sr/Y、La/Yb比值。
adakite源区部分熔融的残留相为榴辉岩或石榴石角闪岩。
在角闪岩、石榴石和单斜辉石中,Sr的分配系数很小(分别为0.058,0.015和0.2),而Y的分配系数较高(分别为3.2、12.5和2.0),因此,熔融残留相中存在上述矿物将导致adakite岩浆亏损Y和HREE并具有Sr/Y和La/Yb比值。
(3)较低的K/Rb比值。
K和Rb都为高度不相容元素,在多数造岩矿物(如橄榄石、辉石、石榴石等)中分配系数差别很小,但K在角闪岩中的分配系数较Rb高,角闪石的分离可能导致adakite 具有低-中等的K/Rb比值.
(4)Nb和Ta亏损。
已有的试验表明,金红石具有很高的晶体/熔体Nb和Ta分配系数。
熊小林等(2005)所获得的熔体相微量元素资料证实金红石控制部分熔融过程中Nb和Ta的分配,只有金红石才能导致adakite质熔体负Nb-Ta异常,因而金红石是adakite质熔体产生时一个必要的残留相,即TTG熔体只能由含金红石的榴辉岩或角闪榴辉岩产生。
应当指出,俯冲嗲火山弧玄武-安山-英安岩也普遍存在着Nb-Ta亏损现象,但弧岩浆Nb-Ta亏损的机制与adakite 不同。
总所周知,火山弧玄武岩浆是有俯冲洋壳释放的流体所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产生的。
普遍认为俯冲洋壳释放的流体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和Ta等高场强元素等特征,由这种流体交代的地幔楔熔融产生的弧岩浆继承了流体相LILE富集和Nb-Ta亏损等微量元素特征。
4、adakite的形成机制
新生代以来的adakite分布在环太平洋周边,并且主要与年轻洋壳的俯冲有关,其源区的深度为70~90 km。
adakite的Nb、Sr、Pb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MORB相似,在俯冲带的变质玄武岩中还发现了具adakite成分特征的混合岩化脉体,均说明adakite可能是年轻的俯冲板片部分熔融形成的,试验也证明角闪岩-榴辉岩的熔融可能产生具有adakite成分特征的岩石。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adakite 可能有多种形成机制:
(1)年轻的(<25 Ma)、热的俯冲板片的部分熔融。
Defant and Drummond认为,如果俯冲板片的年龄>30 Ma,沿Benioff带的地热梯度较低,板片发生脱水作用,流体上升交代地幔楔并使之发生部分熔融(熔融残余为橄榄石和辉石),形成正常的岛弧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
但如果俯冲洋壳的年龄<20~30 Ma,则沿Benioff带的地热梯度高(25~30 ℃/km),俯冲板片在脱水之前温度就可达650~700℃,从而可能发生脱水熔融(熔融残余为石榴石、角闪石和金红石),形成adakite岩浆,类似于太古代高铝TTG的形成。
(2)年老的洋壳发生斜向俯冲。
在Aleutian的Adak和Komandorsky岛,俯冲板片年龄>40 Ma,该地区adakite被认为是板片因斜向俯冲而得到充分的加热,从而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
Yogodzinski等又提出在Adak和Komandorsky岛,俯冲板片的前缘被撕裂,撕裂部位在进入软流圈地幔时形成热窗,从而使老的洋壳也得以充分加热而熔融。
(3)老的洋壳在俯冲开始阶段发生部分熔融。
;例如,在菲律宾Mindanao的东部,俯冲板片年龄为始新世,但是仍然有adakite 形成。
(4)已经消亡的俯冲板片的部分熔融。
Peacock等认为,Arid Hills、Jaraquay和Baja California的adakite是底侵的镁铁质下地壳或消亡板片部分熔融形成的。
(5)俯冲角度平缓(flat subduction)的洋壳部分熔融。
Gutscher 等和Defant and Kepezhinskas提出,如果俯冲板片的角度较为平缓,近水平移动,则可以被充分加热,发生部分熔融,例如在秘鲁和厄瓜多尔。
在全球已知的10个俯冲角度平缓的地区,8个伴有adakite的形成。
(6)底侵玄武岩的部分熔融。
Drummond and Defant提出,底侵玄武岩熔融将产生低铝TTG,而不是高铝TTG,因为变质玄武岩(基性麻粒岩)在下地壳熔融的残留相中富含钙质斜长石,会抑制熔浆中的Sr和Al2O3含量,并产生Eu负异常。
然而,许多学者认为,增厚陆壳下的底侵玄武岩部分熔融,也可以形成adakite。
典型的例子有秘鲁的Cordillera Blanca杂岩和埃塞俄比亚西部的Birbir杂岩。
Birbir杂岩的源区为底侵的玄武质岩石,变质程度为石榴角闪岩相,其熔融条件为0.8~1.2 GPa,800~1000 ℃。
增厚的地壳在伸展过程中,软流圈上涌产生的热足以使玄武质岩石发生部分熔融。
(7)拆沉作用(delamination)。
拆沉作用指密度大的岩石圈沉没到密度较小的软流圈之中。
现今的拆沉作用只限于盆岭、西藏及安第斯等少数地区。
在挤压增厚的地区(>50 km),下地壳玄武质岩石可以转变为榴辉岩相,发生拆沉作用,一些与拆沉作用有关的岩浆可能与年轻的、热的俯冲板片熔融发生的岩浆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如具有高的Sr含量和Sr/Y、La/Yb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