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董必武的生平故事介绍1

合集下载

董必武简介 董必武生平简介

董必武简介 董必武生平简介

董必武简介董必武生平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董必武简介董必武生平简介我想大部分中国人对董必武都不陌生吧,他是我国第一届共产党领导人之一,也就是他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带入了中国,同时他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XX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董必武简介的知识。

董必武简介董必武的画像董必武简介记载说董必武出生于1886年原名叫董贤琮,他出生于湖北黄安县。

董必武从小就好学,所以在1903年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秀才,两年后又考入湖北的文普通学堂,在学堂内学习五年后毕业,毕业后的董必武被清朝学部授予学位,后来在黄州做了一名教书先生。

一年后他参加了辛亥革命同时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感到革命并不能改变中国的实质,所以前往东京去学习法律,在到了东京之后他认识了孙中山并加入了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后来随孙中山回国后多次参与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出狱后的董必武再次前往日本1981年才回国,回国后的董必武在上海组织五四运动后来又创办了武汉中学。

1934年冬兵不在参加长征到达陕北之后担任中央党校的校长,同时他也是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

董必武在我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才将我国革命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我国革命创始人之一,董必武为我国的解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董必武的孙子是谁董必武是我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他也是我国抗战时期著名的革命家和军事家,正是董永生将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带入了中国。

董必武与妻子育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在他的子女和后代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孙子董永生。

董必武的孙子董永生出生于1968年,他是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董永生在1991年的时候参加了工作,现担任密山市兴凯湖乡党委书记。

由于他出生于革命家庭是董必武的孙子所以从小受到了家庭环境的熏陶,后来他在青年时期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退休后又一直做教育工作。

董必武的故事:吃饭穿衣见精神

董必武的故事:吃饭穿衣见精神

董必武的故事:吃饭穿衣见精神董必武的故事:吃饭穿衣见精神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但他从来没有摆过“老资格”。

相反,每时每刻他都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如吃喝穿等小事上,显示了一位革命长者儒雅而自我要求极严的道德约束力。

吃饭穿衣见精神,这个精神,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幸福。

吃饭穿衣戴帽非小事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后,董必武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做党的统战工作。

当然,此时的他再不能一身粗布衣的延安打扮了。

到了武汉,要换换装,要打扮成国民党统治区的绅士模样。

董必武是党的领导人,要同社会各界打交道,要找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谈话、做工作,有时还要与外国使者、记者谈话,按理应该穿戴得像样些。

当时,比较好的礼帽要10元一顶,但董必武特意吩咐工作人员,只能买一顶3元钱的礼帽,一双最普通的皮鞋。

当然,这也只是装装样子,迎送客人时穿戴一下而已。

工作人员不理解,对董必武说,社会上有名望的绅士穿的是丝绸马褂,一般的中等知识分子也要戴好一点的礼帽,共产党人又不比国民党人低*,为什么不能买好一点的呢?董必武严肃地说,我们共产党人是要革命的,是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幸福的,没有理由为自己讲阔气讲排场,更没有必要去同国民党比这比那。

要比就要比革命,比谁真正为亿万中国人民谋利益,比谁能得到中国劳苦大众的拥护。

吃饭穿衣戴帽非小事,我们出来每花一分钱,都要想到党中央、毛主席和根据地人民的艰苦生活,想到敌占区人民逃荒要饭的情景。

因为工作需要,我们只要扮演一个舞台绅士就行了,应付应付就行了,下台后谁还穿它呀!买好的长袍马褂、礼帽、皮鞋,不是太浪费了吗?1937年9月下旬,董必武坐船从武汉到南京与国民党谈判。

那时,从汉口坐客轮去南京,旅途漫漫,耗时甚长。

在船上,董必武只肯坐普通舱,吃饭时从不要炒菜,只吃一人一份的普通饭菜。

董必武对随行工作人员说,这已经很好了,很奢侈了。

目前根据地人民的生活太艰苦了,党中央领导人、毛主席还每天吃着黑豆、小米饭。

关于董必武的生平故事介绍1

关于董必武的生平故事介绍1

关于董必武的生平故事介绍1董必武的故事董必武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出生于1886年,他是湖北黄安县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董必武从小就聪明好学,所以在1903年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秀才。

董必武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位很优秀的人,董必武的很多故事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比如董必武勤俭的故事。

董必武的故事有哪些呢?今天就让小编来为你讲讲,在1937年的时候,国共双方进行第二次合作,董必武需要做党的统战工作,董必武平时在延安的时候就穿着粗布衣生活也比较勤俭朴素,但到了武汉因为要和昨天到这件以及社会人士打交道做工作,所以就需要换衣服。

当时市面上比较好的礼帽需要十元才能卖一顶,但董必武特意嘱咐工作人员买便宜的礼帽,皮鞋也是买了最便宜的,就是这样普通的一套衣服董必武也只是在迎送客人的时候穿戴一下,对于这种现象董必武身边的工作人员很不理解,他们觉得人为什么就不能自己穿好一点,吃好一点呢?董必武就告诉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对于中国亿万人民的幸福来说,吃饭穿衣戴帽只是小事,能省一分钱就要剩一分钱”。

董其武董必武关系董其武是山西人,出生于1899年。

父亲是一名长工,董其武自小由外祖母抚养,六岁的时候开始读私塾。

1917年,董其武被保荐读高小。

1927年,董其武到武汉担任支队长,多次立下战功,升任为副团长。

1928年到天津任参谋。

1930年,中原大战中,董其武担任撤退掩护军队长,后被升任团长。

抗日战争期间,董其武带领部队在绥南、包头、绥西等地抗击日军,给予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后来被蒋介石授予勋章,先后任命为警备司令、剿匪总司令等职。

国共内战期间,董其武率部在绥远起义,接受了的领导。

抗美援朝期间,董其武率部参与救援任务,被任命为军长。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82年,董其武被比准加入。

1989年3月,董其武在北京去世,享年九十岁。

董必武是湖北人,生于1886年。

董必武长征中用担当和奉献写传奇

董必武长征中用担当和奉献写传奇

行前与妻别依依1934年9月,红军主力进行战略大转移时,时任中华苏维埃临时最高法庭主席董必武已48岁,是否随军转移,他正在选择。

就像他后来在《长征纪事》一文中所言:“当我们感觉到主力红军有转移地区作战可能的时候,我就想:是被派随军移动好呢?还是被留在根据地里工作好呢?”“我的答复是:‘如有可能,我愿意从军去。

’”这样他毅然参加了长征,即使在长征途中遇到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也没有后悔过。

“我们向陕、甘前进,还是到川西后才决定的。

假使在出发前,就知道要走二万五千里的程途,要经过13个月的时间,要通过无人迹无粮食的地区,如此等类……是不是同样地坚决想随军出发呢?”他肯定地回答说:“即便在出发前知道路很远,时间很久、险阻艰难很多的话,也未必能变更我随军的意念吧!”这表明董必武参加长征的意志非常坚决。

10月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党团书记约董必武谈话,通知他两件事情:一是组织上决定他随军转移,让他担任后勤部卫生队干部休养连党总支书记;二是决定让他结婚不久的妻子陈碧英留在根据地打游击,理由是她的年龄“大”,身体不好。

对于组织上的决定,党性极强的老党员董必武二话不说,表示完全服从。

10月10日,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被留在苏区的陈碧英,只能洒泪送别丈夫。

想到这一去路上吉凶难测,今后也不知能否再聚,夫妻俩都十分心酸,依依难舍。

陈碧英惦记董必武年纪已大,担心他行路困难,便痴情地跟着队伍送了一程又一程,含着眼泪陪董必武走了三天三夜。

后来,董必武再三劝她不必送了,说走远了不好往回走,陈碧英这才哽咽着止住了脚步。

离别时,陈碧英把系在腰带上的手电筒递给董必武,深情地说:“你年纪大了,晚上走路要多留心啊!”分手后,夫妻间从此失去音讯。

长征到达陕北后,组织上也失去了陈碧英的消息。

而她赠送董必武的手电筒,一直陪伴着他走完了长征。

之后,作为一件珍品他一直保存在随身的箱子里。

不料1947年3月准备从延安撤退清理物品时,手电筒却被不知情的人给丢掉了,董必武对此一直遗憾不已。

董必武清廉一生

董必武清廉一生

董必武清廉一生作者:来源:《西部大开发》2013年第08期王观澜,延安时期曾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农业部书记,农村工作副部长。

他曾在回忆董必武时总结说:“董老的品德,董老的学问,他追求真理的态度,他革命到底的热忱,他艰苦朴素的作风等等,都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青年一代学习。

”在中央苏区,董必武是最高法院院长,但他的生活与红军战士和一般干部同样艰苦,没有任何特殊。

那时为了节省粮食,干部都是吃“包子饭”,即在蒸饭前把每个人的口粮定量装在一个小蒲草包里,煮熟后每人发一包。

董老和毛泽东、林伯渠、谢觉哉、何叔衡等每人都是一包,没有哪个多占。

长征到陕北后,董老任中央党校校长。

他同一般工作人员一样,吃煮黄豆、黑豆,小米饭,喝白菜萝卜汤。

公家每月发给董老5元钱,他还节省出一部分交党费。

在兼任抗大二期四大队政委时,他工作十分繁重,但生活上仍然非常艰苦朴素。

大部队有3间房,他和时任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作战局长聂鹤亭各住一间,警卫员住一间。

他室内只有一张木桌、两条板凳、煤油灯和笔砚等物,炕上是随身铺盖,替换的衣服装在布袋内,睡觉时当枕头用。

后来,分给董老一匹马,但他坚持不用,交给大队驮运粮食。

1937年9月,国共两党实现了合作抗日,董老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由警卫员邱南章陪同赴武汉。

为了不暴露身份,到西安以后必须换装,要打扮成国民党统治区绅士模样。

所谓绅士模样,即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

而长袍马褂的质量和样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丝绸的,也有普通布料的。

礼帽也分等次,上等的10元钱一顶,下等的3元钱一顶。

当时,有名望的绅士都身穿丝绸长袍马褂,头戴上等礼帽。

邱南章想,董老是党的元老,过去在武汉是政界显赫人物,这次代表党中央出来要同国民党政界的高层人物打交道,还免不了要同外国人交往,穿戴总得像个样子。

他把这个想法说给了董老。

董老听后坚决不同意,告诉警卫员只买一顶3元钱的礼帽、一双普通皮鞋,一身普通布料长袍马褂。

董必武

董必武

谢 谢

朴实无华的生活点滴
1、个人生活作风 大连罢宴 处理匿名信 2、教育子女 3、文学造诣 书法 诗词
朴实无华的生活点滴
大连“罢宴”
那天董必武去视察旅顺海军基地。中午,董必武一 看餐桌上摆满了酒菜,不声不响地就径直穿过餐厅,走 上楼梯回到了自己休息的房间,把房门一关,不再出来 了。董老说,不把酒和贵重的菜撤掉,他就不吃了。愣 了一会儿,基地领导推开董老的房门,向坐在沙发上的 董老赔笑脸,说道,我们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准备,就是 准备了一些海味。平时结合潜水训练,战士们带一个网 袋下水,顺便给我们带一点海味上来,给我们改善改善 生活,大海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靠海吃海,这不 算是浪费。 董必武听了这番话,才下楼吃了顿便饭。
永远的丰碑 ——董必武生命 Nhomakorabea院:王雨晴 闫阁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他出 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 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 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 和开国元勋,党和国家的卓 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 的奠基者。他为中国人民的解 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 出了卓越的贡献,创立了不朽的功勋。1975年4月2 日董必武同志在北京病逝。
朴实无华的生活点滴
处理匿名信
一次,检查员从控告箱里收到一封匿名信,控 告中央办公厅采买员有贪污行为。检察员经过调查 了解,发现被控告的采买员并无贪污行为,只是嘴 巴馋一点,本人也已经改过。他把信交给董必武并 将调查了解的情况向董必武作过汇报后,认为问题 可以了结了。 而董必武却说:“既然这位采买员没有贪污行 为,为什么有人写信控告他?写信人是谁?他对采 买员有什么意见?这些问题都搞清楚了吗?”后经 多方了解,查对笔迹,最后他终于找到了写匿名信 的同志。原来这位同志因为一件事同采买员吵过架, 又发现采买员平时多吃好菜,就认为他有贪污行为, 写了控告信。

[下载打印版本]董必武

[下载打印版本]董必武
董必武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党和人民永远怀念他 。
人物生平
一、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建者和早期领导者
1886年3月5日,董必武同志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一个清贫的教书先生家庭。他自幼受到良好 的启蒙教育,17岁时考中秀才。青少年时期的董必武同志,目睹清朝政府的腐朽专制和西方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欺 压掠夺,立志救国救民。
董必武同志是严明法纪、严守纪律的模范。1944年1月3日,他在重庆回复中共中央元旦贺电的谢寿电文中 说:“不管在什么地方,不论在什么时候,要毫不犹豫地坚守着中央分配给我的岗位。”1955年,董必武同志担 任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他强调要注重对党员进行法制思想教育,使党员懂得“国法和党纪同样是必须遵守的, 不可违反的”,“我们党员应当成为守法的模范”。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自己就是遵纪守法的模范。 他家中有一间办公室,从来不允许家人进去,即便有什么事找他,也只能在门外喊他,有关党和国家的秘密, 从......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董必武同志毅然奔赴武昌投入战斗,从一个晚清秀才成为坚定的反帝反 封建的民主主义者,从此走上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职业革命家道路。他追随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 生,先后加入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参加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袁世凯的斗争。然而,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 黑暗让他苦闷痛心,“触于眼帘,即市井萧条,民气沮丧,沉郁惨淡,人以幸生苟免为心”。董必武同志走上重 新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
董必武
中国共产党的模范的领导者
01 人物生平
03 家庭生活 05 后世纪念
目录
02 主要著作 04 人物评价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号壁伍,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 人 , 中国共产党的模范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 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和法学家,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 。

董必武是哪里人-董必武简介

董必武是哪里人-董必武简介

董必武是哪里人?董必武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董必武是哪里人?董必武,1886年生,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

湖北黄安人。

董必武简介1903年考取秀才。

1905年考入湖北“文普通”学堂,1910年毕业,获清朝学部授予的拔贡学衔。

后在黄州任教员。

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中文名:董必武别名:董用威、董贤琮籍贯:中国湖北性别:男国籍:中国出生年月:1886年3月5日去世年月:1975年4月2日职业:政治家政党:中国共产党代表作品:《董必武选集》、《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董必武诗选》、《董必武年谱》个人影响董必武长期是一副忠厚长者的风范,又以学识渊博著称。

他自幼古文便很好,又工于律诗、书法,且留学国外多年,通晓英、日、俄语,法学造诣尤深。

自抗战开始后,他长达十年间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统战工作,广泛交友,以学识和风采感动各界。

1945年联合国成立大会在旧金山举行,经中共努力争取,国民党政府被迫在中国代表团的五名成员中让出一个名额,董必武作为解放区代表参加。

董必武简介起初,代表团中许多人认为共产党都是粗俗的农民造反者,一路上与董必武接触,才知道竟是这样有学识的人。

到美国后,他向华侨、新闻界、友好人士和部分上层官员大力介绍解放区的情况,扩大了中共在国际上的影响。

联合国成立大会召开时,董必武又用毛笔苍劲地在旧金山宣言上签上自己的姓名。

他逝世时联合国秘书长专门发来唁电,称其为参与创建者之一。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董必武的生平故事介绍1
董必武是我国抗战时期著名的革命家和军事家,那么关于董必武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本人为你搜集董必武的故事,希
望对你有帮助!
董必武的故事
董必武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出生于
1886年,他是湖北黄安县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董
必武从小就聪明好学,所以在1903年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
秀才。

董必武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位很优秀的人,董必武的很多故事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比如董必武勤俭的故事。

董必武的故事有哪些呢?今天就让本人来为你讲讲,
在1937年的时候,国共双方进行第二次合作,董必武需要做
党的统战工作,董必武平时在延安的时候就穿着粗布衣生活也比较勤俭朴素,但到了武汉因为要和昨天到这件以及社会人士打交道做工作,所以就需要换衣服。

当时市面上比较好的礼帽需要十元才能卖一顶,但董必武特意嘱咐工作人员买便宜的礼帽,皮鞋也是买了最便宜的,就是这样普通的一套衣服董必武也只是在迎送客人的时候穿戴一下,对于这种现象董必武身边的工作人员很不理解,他们觉得共产党人为什么就不能自己穿好一点,吃好一点呢?董必武就告诉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对于中国亿万人民的幸福来说,吃饭穿衣戴帽只是小事,能省一分钱就要剩一分钱”。

董其武董必武关系
董其武是山西人,出生于1899年。

父亲是一名长工,董其武自小由外祖母抚养,六岁的时候开始读私塾。

1917年,
董其武被保荐读高小。

1927年,董其武到武汉担任支队长,
多次立下战功,升任为副团长。

1928年到天津任参谋。

1930年,中原大战中,董其武担任撤退掩护军队长,后被升任团长。

抗日战争期间,董其武带领部队在绥南、包头、绥西等地抗击日军,给予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后来被蒋介石授予勋章,先后任命为警备司令、剿匪总司令等职。

国共内战期间,董其武率部在绥远起义,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

抗美援朝期间,董其武率部参与救援任务,被任命为军长。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82年,董其武被比准加入共产党。

1989年3月,董其武在北京去世,享年九十岁。

董必武是湖北人,生于1886年。

十八岁的时候考取
了秀才。

在中学读书时接受了孙中山了革命纲领。

1911年加
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

1914年,董必武在日本参加了革
命党。

在随后的几年中,他认识到孙中山道路的弊端,开始探索共产主义道路。

1921年,他参加了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随后,又担任委员会书记、省委委员等职。

北伐战争期间,董必武发动农民运动,壮大了革命声势。

1928年,董必武到苏
联学习,回国以后,董必武担任中央党务书记、法院院长等职。

到达陕北以后,董必武担任中央党校校长。

建国以后,董必武先后担任政府委员、法院院长等职务,为新中国的巩固和发展贡献力量。

1975年,董必武在北京去世,享年九十岁。

董必武故居
董必武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和军事家,同时他也是我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董必武的故居位于北京市小石桥胡同24号,由于董必武在建国之后曾担任过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所以他的故居已经被作为著名景点而保存下来。

董必武虽然并不是出生在北京,但由
于政治和革命的需要他一直在北京定居,位于北京小时桥胡同的故居也是他一直生活的地方。

董必武故居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位于红安县城关镇民主街,这座故居正房一进六开间两侧厢房,故居内的房间全部是砖木结构构造的,现在董必武的故居已经被保护起来作为董必武纪年馆。

现在位于北京的董必武故居已经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故居原来是清末大臣盛宣怀的私人后花园,后来又被大太监李莲英收为私人花园,民国时期这座故居又曾作为军统局华北办事处处长马汉三的住所,再后来这座四合院就成了董必武的居所。

在这座故居中有楼阁,长廊,竹林,喷泉等景观,整个构造布局严谨,目前为止保存完整。

董必武故居曾在1981年被改建为竹园宾馆,但整个故居内的构造和景观任然被保存了下来,目前董必武的故居已经作为文物保护单位被当地政府保护了起来,如果您们对董必武的故居感兴趣的话可以前往北京进行参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