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梁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梁体(连续梁)徐变观测实施方案

梁体(连续梁)徐变观测实施方案新建吉林至珲春铁路重点控制工程JHSKⅡ标大川屯3#特大桥40m+64m+40m连续梁徐变观测实施方案编制:审核:审批:中铁大桥局新建吉林至珲春铁路重点控制工程JHSKⅡ标项目经理部二工区2013年06月目录一、总则 01.1、适用范围 01.2、工作依据 0二、组织管理 (1)2.1、职责分工 (1)2.2、工作程序 (1)三、通用要求 (2)3.1、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2)3.2、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2)3.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4)3.4、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4)3.5、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5)四、专业要求 (8)4.1、梁体工程 (8)4.1.1、工程概况 (8)4.1.2、变形控制标准 (8)4.1.3、变形观测方案 (8)4.1.4、观测资料要求 (10)4.1.5、观测频次 (11)4.1.6、沉降评估 (11)4.1.7、其他 (12)五、人员设备及质量保证措施 (13)一、总则为了更好的对吉图珲客运专线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保证工程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规范本项目的测量工作,使测量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特制定本方案。
1.1、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吉图珲客运专线铁路土建工程梁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1.2、工作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有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有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有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8.《客运专线有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9.吉图珲客运专线工程设计文件;10.铁道部有关规定。
连续梁支架预压与基础沉降观测方案

目录第一部分工程概况 (3)第二部分适用范围 (4)第三部分编制依据 (4)第四部分测量人员组织及仪器配备 (4)第五部分技术准备工作 (6)第六部分支架预压目的 (7)第七部分支架预压原则 (7)第八部分支架预压的具体方案 (7)第九部分支架标高的确定 (11)一、工程概况汤山特大桥DK187+141.46跨西太线连续梁段施工起屹里程DK187+083.59~DK187+197.19,下部结构43#、44#、45#、46#为四个双线圆端形实体墩,上部结构为一联三跨(32+48+32)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截面采用单箱单室、斜腹板、变高度、变截面结构。
中支点截面高度4.05m,底座板范围梁高4.10m;中跨跨中8.4m等高段和边跨12.95m等高段,梁高3.05m,底座板范围高3.10m。
箱梁顶宽12.2m,箱梁底宽5.0至5.5m。
顶板厚度除梁端为60cm外均为40cm;底板厚由跨中的40cm变化至根部的80cm,端支点为60cm;腹板厚48~60~80cm,厚度按折线变化,中支点处腹板局部加厚到145cm,端支点处腹板厚为65cm。
全联在端支点、中跨跨中及中支点处共设置5道横隔板,隔板厚度:边支座处1.05m,中跨中0.5cm,中支点处1.9m。
横隔板设有孔洞,供检查人员通过,箱梁两侧腹板与顶板相交处外侧均采用圆弧倒角过渡。
桥面宽度:防护墙内侧净宽9.0m,桥上人行道栏杆内侧净宽12.1m,桥面板宽12.2m,桥梁建筑总宽12.48m。
主梁采用LxQZ系列球形钢支座,每个支点设两个支座,中支座为17500KN 级,端支座为6000KN级,固定支座设于44号墩顶左侧。
汤山特大桥在DK187+140.39与既有西太线形成立体交叉,交角145°53′00″,西太线为双向两车道沥青路面,路面宽15m。
桥位处地质情况:0m~1m为粉土,σ0=120KPa,;1m~9m为粗圆砾土,σ0=650KPa;粗圆砾土下层为花岗岩σ0=350KPa~1200KPa。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待打印)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待打印)
在工程监测中,沉降观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能够及时准确地监测工程
地基的沉降情况,从而为工程安全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介绍沉降观测施工方案,包括观测方法、仪器设备、观测点设置、数据处理等内容。
1. 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一般采用水准仪法和全站仪法两种方法进行。
水准仪法适用于平面小
面积的场地,全站仪法适用于大面积地域,且具有较高的精度。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进行沉降观测。
2. 仪器设备
进行沉降观测需要使用水准仪、全站仪、测量杆等仪器设备。
对于高要求的沉
降观测,应选择精确度高、稳定性好的仪器设备,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观测点设置
在选择观测点时,应根据工程地基的实际情况确定观测点的位置和数量。
观测
点的设置应覆盖整个工程地基区域,保证对工程地基沉降情况的全面监测。
4. 数据处理
在沉降观测数据处理过程中,应注意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分析。
通过数
据处理,可以得到工程地基的沉降速率、趋势等关键信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参考。
结语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是工程监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合理的观测方法和
数据处理,能够有效监测工程地基的沉降情况。
在实际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操作,确保沉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工程的安全与稳定提供保障。
特大桥连续梁施工沉降观测方案

绵江特大桥连续梁施工沉降观测方案(六公司)GL-2标之绵江特大桥由中铁大桥局六公司承接施工部分,有两处连续梁施工:分别为跨越绵江干流的40m+64m+40m孔跨连续梁和跨越绵江支流七堡河的32m+48m+32m孔跨连续梁。
六公司在两处连续梁施工中,对35#、36#及53#、54#连续梁主墩的沉降观测,制定如下具体方案:编制依据TB10601-2009《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及业主颁发的《绵江特大桥连续梁监控细则》。
1、在每处连续梁施工段均布设一对稳固的专用沉降观测基准点,
两点间距离小于400m,距桥址中线小于100m,材质为钢筋混
凝土包桩。
2、在每个主墩承台施工完成后,及时对角埋设一对沉降观测点,
对其进行沉降观测。
3、当主墩墩身施工完成后,在每个主墩高出地面0.5m左右的位
置,对角埋设一对墩身沉降观测标,要求能够确保精度,观测
方便和利于测点保护。
4、沉降观测中应符合以下规定:
(1)控制点与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保证各次观测均在同一路线。
(2)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稳固后及时进行。
首期观测应连续进行二次观测,取其平均值作为首期观测值。
(3)墩台沉降观测的频次
5、根据规范做好测量成果的编制。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一、引言沉降观测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工程施工及运行过程中地基沉降变形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
本文将针对沉降观测的施工方案进行详细探讨。
二、施工前准备1. 测点设置在进行沉降观测前,需要合理设置观测测点,测点的选取应考虑到工程的重要部位、地基状况以及可能出现沉降的区域。
测点设置应满足工程实际需求,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
2. 仪器校准在开始观测前,需要对使用的仪器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观测方法1. 采用全站仪观测沉降观测常采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全站仪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水平、垂直测量,同时具有数据记录和实时监测功能。
2. 定期观测沉降观测应定期进行,通常可以选择每周、每月或每季度进行一次观测,以监测沉降变形的趋势和速率。
四、数据处理1. 数据录入观测得到的数据应及时录入计算机中,以便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2. 数据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采用数学模型等方法,评估地基沉降变形的情况,为工程安全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五、结果展示1. 数据报告根据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编制详细的数据报告,将沉降观测的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工程人员。
2. 常规汇总定期对观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常规的沉降观测报告,以便于工程管理和决策。
六、总结与建议通过科学合理的沉降观测施工方案,可以及时监测地基沉降变形情况,保障工程的安全运行。
建议在实际工程中,根据具体情况细化施工方案,并不断优化观测方法,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上是沉降观测施工方案的主要内容,希望能为相关工程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轻轨连续箱梁沉降观测及控制技术范本

轻轨连续箱梁沉降观测及控制技术范本沉降观测是地铁轻轨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对于确保轨道系统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至关重要。
在轻轨连续箱梁沉降观测中,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监测和控制,可以有效地提高轻轨系统的运营质量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一种轻轨连续箱梁沉降观测及控制技术范本,该技术范本基于现代化的轻轨工程建设理念和先进的监测技术,旨在确保轻轨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一、沉降观测技术1. 监测设备选择在轻轨连续箱梁沉降观测中,首先需要选择适用的监测设备。
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监测设备可供选择:(1)位移传感器:用于监测箱梁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常见的位移传感器有测斜仪、全站仪等。
(2)应变传感器:用于监测箱梁内部结构的变形和应力状态,常见的应变传感器有应变片、应变计等。
(3)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轨道系统的沉降变化,常见的压力传感器有压力传感器、压力板等。
2. 数据采集与分析在沉降观测过程中,监测设备会实时采集到大量的数据。
为了有效地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1)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去噪等处理,以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2)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沉降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均值、标准差、方差等指标的计算和比较。
3. 沉降预警与控制基于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进行沉降预警和控制措施的制定。
(1)沉降预警:根据沉降数据的变化趋势和阈值设定,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控制措施:当出现沉降异常时,可以通过增加支撑、加固结构等方式,进行控制和修复。
二、应用案例下面以某城市轻轨项目为例,介绍轻轨连续箱梁沉降观测及控制技术的应用。
1. 技术方案制定在该项目中,首先制定了沉降观测的技术方案。
确定了监测设备、监测点位、监测频率等参数,并进行了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操作指导。
2. 沉降观测与数据采集在轻轨系统正式投入运营前,对连续箱梁的沉降进行了观测与监测。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

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标题: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沉降及变形是土木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对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编写一份沉降及变形作业指导书对于工程施工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沉降及变形的原因、监测方法、分析手段、处理措施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匡助工程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沉降及变形问题。
一、沉降及变形的原因1.1 土质条件:土层的压缩性和固结性会影响沉降及变形的发生。
1.2 施工荷载:施工过程中的荷载作用会导致土体的变形。
1.3 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影响土体的孔隙水压力,进而引起沉降及变形。
二、监测方法2.1 建造物沉降监测:通过设置沉降点进行定期监测,采用水准仪或者全站仪等设备进行测量。
2.2 地下水位监测:安装水位计或者压力计进行实时监测,掌握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2.3 地表变形监测:利用GPS技术或者遥感技术进行地表形变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
三、分析手段3.1 沉降分析:根据监测数据进行沉降分析,确定沉降的趋势和速率。
3.2 变形分析:利用有限元分析或者数值摹拟等方法对土体的变形进行分析,预测变形的范围和影响。
3.3 结构影响分析:分析沉降及变形对建造结构的影响,评估结构的安全性。
四、处理措施4.1 补偿措施:对于已经发生沉降的建造,可以通过加固、补偿等方式进行修复。
4.2 土体处理:采取加固土体、排水降水等措施,减少土体的变形。
4.3 结构调整:对建造结构进行调整,减少沉降及变形的影响。
五、预防措施5.1 前期勘察:充分了解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细致勘察,为后续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5.2 施工监测: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定期监测沉降及变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
5.3 风险评估:对可能引起沉降及变形的因素进行风险评估,提前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
结论:沉降及变形是土木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对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翼能够匡助工程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沉降及变形问题,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性。
沉降观测内容及方法

沉降观测主要内容及观测方法1 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运粮河特大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的观测。
2 运粮河特大桥沉降变形观测2.1一般要求2.1.1桥梁墩台基础沉降观测:每个墩台均进行沉降观测。
2.1.2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变形观测:每30孔选择1孔进行(不足30孔应按30孔计,另每300孔增加3孔进行观测)。
2.1.3桥涵主体工程(包括架梁)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60天。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2.2观测点的布置2.2.1桥梁墩台基础沉降观测点布置:墩台沉降观测点按《新建铁路哈尔滨至大连铁路客运专线沈阳至哈尔滨段施工图桥梁沉降观测标布置参考图》施工,承台上布置两个,墩身上布置两个,共计四个(目前承台已覆盖,线下部分只需对墩身部分进行测量,493座墩身)。
2.2.2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变形观测点布置:设置在箱梁四个支点和跨中截面两侧腹板梁顶处,每孔梁的测点数应共计6个,具体见《新建铁路哈尔滨至大连铁路客运专线沈阳至哈尔滨段施工图桥梁沉降观测标布置参考图》,(我部现有536孔梁须进行沉降徐变观测)。
2.2.3变形观测点钢筋头为半球形,高出埋设表面30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具体见《新建铁路哈尔滨至大连铁路客运专线沈阳至哈尔滨段施工图桥梁沉降观测标布置参考图》。
2.3观测精度: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竖直布置沉降观测点示意图水平布置沉降观测点示意图2.4观测频次2.4.1墩、台基础的沉降观测频次见表5.4.1表5.4.1 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备 注墩台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至墩身或墩顶Ⅰ-Ⅰ截面及基础平面墩身侧面当墩高H 小于2.5m 时埋标示意图Ⅰ-Ⅰ截面及基础平面墩身侧面当墩高H 大于2.5m 时埋标示意图架梁前全程1次/周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1次预制梁桥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制梁前全程1次/周上部结构施工中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桥位施工桥梁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1次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0~3个月1次/月4~12个月1次/3个月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2.4.2预应力混凝土徐变上拱观测频次见表5.4.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铁路枢纽新建合肥北城至合肥站工程连续梁徐变观测技术方案
文件编号:
编制部门:
工程部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四局联合体HFSN-1标项目部三分部
2011年03月15日
合肥枢纽一标三分部连续梁变形监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管段内有两处连续梁,一处在DK115+853.402合蚌双凤特大桥220m连续梁,一处在BFSDK007+854.085蚌福双凤特大桥180m连续梁。
二、编制依据
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号);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J962-2009)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
4、《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
5、《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6、京福高速铁路工程设计文件;
7、《京福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
8、《京福高速铁路合肥至蚌埠段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技术交底。
三、沉降监测一般技术标准
以连续梁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主要是监测路基基底底层变形情况。
1、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变形测量等级精度要求按下表1执行(采用二等):
表1 变形测量等级精度表
2、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a、垂直位移监测网
垂直位移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2:
表2 垂直位移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表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按变形等级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其监测网布设方法为:在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及一般扩基水准点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根据以前客专线沉降观测经验,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不大于200m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b、水平位移监测网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3
表3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表
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水平位移监测网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四、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a、水准基点的引测
沉降观测引用的水准基点,采用精密控制网高程水准点。
沉降观测应从最近的水准基点引测,引测前应对引用水准基点进行检核,检核采用复测方式进行,将前后相邻的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值与原高差值进行对比,当检测的高差值与原高差值的差满足≤±4L mm(L为两相邻水准基点间的距离,单位km)时,可认为拟引测水准基点处于稳固状态。
否则应进一步复测,查明原因、消除问题后再进行引测。
b、沉降观测各项限差规定及精度要求
水准视线长度、视距差及视线高等要求如下表4:
表4 水准视线长度、视距差等技术要求表
各项观测精度要求:每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每测段往返较差或附合路线允许闭合差为≤±1n(mm)或≤±4L(mm)(注:n为测站数;L为水准路线长度,以km计);沉降观测点相对于水准基点高差中误差≤±1.0mm。
c、仪器设备要求
应使用测量精度不低于±1mm(每千米往返测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的自动安平水准仪或电子水准仪,直接读数精度为0.1mm,估读精度为0.01mm。
水准标尺应采用与之配套的线条式铟瓦合金标尺(尺长根据现场情况可选择1m、2m或3m),以满足《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有关规定要求,在沉降观测前和沉降观测过程中的规定时段应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标定。
d、沉降观测水准测量方法
测量沉降点的高程测量采用从邻近水准基点测至沉降观测点,再闭合至邻近另一水准基点的附合水准路线法。
附合水准路线法:
附合水准路线法测量是从一水准基点测量,经测量点再测至另一水准基点的测量方法。
附合水准路线法往返测的高差之差及附合路线闭合差均应小于≤±4L mm(L为两相邻水准基点间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当高差之差或闭合差超限时,应分析原因,进行补测,直至满足要求。
e、观测测量操作要求
沉降观测每测站观测程序及具体要求参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有关规定执行。
沉降观测测量时,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应相对固定,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前、后半小时内或其它不宜观测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测量作业;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查;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以确保观测成果质量。
沉降观测数据记录和有关记事项目,应在现场直接记录在观测手簿中或由仪器自动记录在自备的电子文件中。
手工记录的原始数据应尊守相关的测量操作规程。
沉降观测数据处理和计算主要包括:沉降观测手簿的计算;沉降观测成果的质量评定(计算每公里或每测站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沉降观测点每期沉降量、累计沉降量的计算、绘制h-t-s(填土高度、时间、沉降量)曲线);沉降趋势分析和预测;路基、桥梁铺设时机的评估。
各类观测标按照《细则》图示标样制作和安装,安排专门人员进行观测标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
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和编号。
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示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
五、连续梁变形观测
1、连续梁变形监测标志的设置
连续梁变形观测以墩台基础的沉降为主。
连续梁变形观测标大样如下图1所示:
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图1 观测标埋设大样
说明:图中单位除注明者个,均
以mm计,后面图形均如此。
a、桥梁
为满足桥梁变形观测的需要,应在梁体及每个桥梁承台及墩身上设置观测标。
观测标具体埋设原则如下:
1)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承台观测标分为观测标-1、观测标-2,承台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
其具体位置如下图2所示:
2)墩身观测标埋设:墩身观测标埋设于垂直于线路方向的墩身两侧,设置于墩底部高出地面或常水位0.5m左右的位置;当墩身较矮,梁底距离地面净空较低不便于立尺时,墩身观测标可设置于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
其具体位置如下图2所示:
图2 承台墩身观测标示意图
3)预制梁每30孔选择1孔进行徐变观测,梁体变形观测点应设置在支点和跨中位置的梁顶面上,每孔梁的测点数量应不少于6个。
所有连续梁均需设置徐变观测标,其布设位置分别设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距边端部1/4边跨长的位置。
其观测标具体设置如下图4所示:
图3 桥台变形观测标示意图
承台墩身观测标立面示意图承台墩身观测标平面示意图
桥台观测标-1
桥台观测标-3桥台观测标-2
桥台观测标-4
承台
台帽
桥台观测标立面布置图
桥台观测标顶平面布置图
图4 梁体变形观测标示意图
2、观测方案
(1)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依据变形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变形观测点布点图,确定变形观测点的面置。
在控制点与变形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同一路线。
(2)首次测量
根据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稳固后及时进行。
首次观测的变形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应使用测量精度不低于±1mm 的电子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3)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机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4)观测时间及频次要求 1)连续梁墩台沉降变形观测
每个桥梁墩台承台施工完成后开始进行首次沉降观测,以后根据下表5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观测。
预制梁观测标布置图连续梁观测标布置图
预制梁观测标
表5 桥梁墩台观测频次表
2)梁体徐变变形观测
梁体徐变变形观测需在梁体施工完成后开始布置测点,并在张拉预应力前进行首观测,各阶段观测频次按下表6要求进行:
表6 梁体徐变观测频次表
3、数据分析处理
数据采集要求真实,杜绝弄虚作假。
测量单位要按照观测时间的要求,及时进行沉降和徐变观测,并注意每次进行观测的当日时间应尽可能相同,观测数据要按统一格式填写。
和施测队伍要对测量数据要建立管理档案,由专人负责,统一管理。
对单一墩台,及时整理采集的数据,绘出变形观测曲线,通过绘制的变形曲线,可以直观地看出每个阶段墩台的变形数值。
六、测量成果整理评估
对所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
并且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应满足下列条件:S(t)/ S(t = ∞)≥75%
式中: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
S(t = ∞)—预测的最终沉降值。
设计预测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不宜大于10mm。
满足以上条件时基本可以进行评估认为符合无砟轨首铺设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