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 15无言之美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15 无言之美-PPT精品课件

精读细研
说一说:怎样理解“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 只能得其近似”一句的含义?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言达意” 比作“虚线画实物”,说明“言是不能完全达意” 的。
精读细研
2.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文章中主要运用 了什么论证方法?
照片
图画
对比
无言之美
精读细研
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将相片和图画进行对比分析的?其 作用是什么?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15 无言之美(45张)-精品教学课件ppt
课堂检测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15 无言之美(45张)-精品教学课件ppt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意蕴(yùn)
缥缈(miǎo) 铢两悉称(chèng)
B.譬如(pì)
涕下(tì)
东施效颦(pìn)
C.暧暧(ài)
悲笳(jiā) 心旷神怡(yí)
D.悲怆(chuàng) 流露(lòu) 寥寥无几(liáo)
【解析】A项,“称”应读chèn ; B项,“颦”应读pín ; D项,“露”应读 lù。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15 无言之美(45张)-精品教学课件ppt
课堂检测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15 无言之美(45张)-精品教学课件ppt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合作探究
2.品味下面一段话,你能以前面学过的一篇课文或读过的一篇 诗文为例,说说你从中体会到的无言之美吗。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 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 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稍有含蓄 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共23张PPT)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 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 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 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 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 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 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 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 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 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4
走近作者
【朱光潜】(1897— 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 论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 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 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主要作 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 《西方美学史》等
③总结上文,归纳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 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13段)
新知讲解
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分析“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 其近似。”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比喻论证,形象地说明了以言达意的效果,只能得其 近似,论证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达言的”观点。 2.第六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以白居易的 《琵琶行》与英国诗人济慈的《希腊花瓶歌》为例,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音乐也讲究“无声胜有声”的道理。 3.对比论证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 画之美有力证明了无言之美。
【课堂小结】
“无言之美”在于“言不尽意”,不论文学还是美术, 一切艺术形式的“无言之美”的欣赏在于欣赏者的“想象”。 比如《孤独之旅》中,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 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 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 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 “无言之美”。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 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 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 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 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 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 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 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 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4
走近作者
【朱光潜】(1897— 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 论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 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 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主要作 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 《西方美学史》等
③总结上文,归纳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 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13段)
新知讲解
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分析“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 其近似。”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比喻论证,形象地说明了以言达意的效果,只能得其 近似,论证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达言的”观点。 2.第六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以白居易的 《琵琶行》与英国诗人济慈的《希腊花瓶歌》为例,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音乐也讲究“无声胜有声”的道理。 3.对比论证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 画之美有力证明了无言之美。
【课堂小结】
“无言之美”在于“言不尽意”,不论文学还是美术, 一切艺术形式的“无言之美”的欣赏在于欣赏者的“想象”。 比如《孤独之旅》中,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 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 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 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 “无言之美”。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优质课件

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请你选择本
书中的一篇课文,进行欣赏。
15 无言之美
朱光潜
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A.诗人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 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 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剩下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水 天交接之处。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 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从四种艺术入手,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
法。 ( 1 )将相片和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无言 之美; ( 2 )举《论语》、陶渊明《时运》、李白《怨 情》等,以文学作品的含蕴之美论证无言之美; ( 3 )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 4 )举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的例子,从雕 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 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 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 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①“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作 为以言达意的文学,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②作者认为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 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因此文学依然有 “美”的境界。
15 无言之美
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 2. 学习举例论证作品的“无言之 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重点)
作者名片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桐城人。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PPT课件

15* 无言之美/
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 意无穷”,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 义”“言不尽意”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 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
15* 无言之美/
15* 无言之美
学习目标
15* 无言之美/
1. 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
拓展探究
15* 无言之美/
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 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 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 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 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 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 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预习检测
15* 无言之美/
读一读
liáo
miǎo
yí qín
qǐnɡ
寂寥 缥缈 心旷神怡 擒住 顷刻
xǔ
pín
yùn zhū chèn
jiā
栩栩如生 颦 意蕴 铢两悉称 悲笳
chuàng ài
pì
niān
qī
怆然 暧暧 譬如 信手拈来 惨戚
预习检测
15* 无言之美/
读一读
fù
gū
lǒng
é
附丽 姑且 笼统 蛾眉
A.迹象 散碎 混整 谚语 B.丝毫 摄影 茏统 祥细 C.含蓄 神象 惨酷 派遣 D.宏状 寂寥 顷刻 姑且
【解析】B项,“茏”应为“笼”,“祥”应为“详”;C项,“象”应为 “像”,“惨”应为“残”;D项,“状”应为“壮”。
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 意无穷”,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 义”“言不尽意”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 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
15* 无言之美/
15* 无言之美
学习目标
15* 无言之美/
1. 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
拓展探究
15* 无言之美/
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 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 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 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 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 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 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预习检测
15* 无言之美/
读一读
liáo
miǎo
yí qín
qǐnɡ
寂寥 缥缈 心旷神怡 擒住 顷刻
xǔ
pín
yùn zhū chèn
jiā
栩栩如生 颦 意蕴 铢两悉称 悲笳
chuàng ài
pì
niān
qī
怆然 暧暧 譬如 信手拈来 惨戚
预习检测
15* 无言之美/
读一读
fù
gū
lǒng
é
附丽 姑且 笼统 蛾眉
A.迹象 散碎 混整 谚语 B.丝毫 摄影 茏统 祥细 C.含蓄 神象 惨酷 派遣 D.宏状 寂寥 顷刻 姑且
【解析】B项,“茏”应为“笼”,“祥”应为“详”;C项,“象”应为 “像”,“惨”应为“残”;D项,“状”应为“壮”。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共20张PPT)

李白的《怨情》大意是美人儿卷起珠帘把双眉紧紧锁闭一直等待,只看见她泪痕湿了 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语言平浅简易,情态缠绵凄凉,含蓄蕴藉,言短意长。 诗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闺人的幽怨情态。着重于从“怨”字落笔。“怨”而坐待,“怨 ”而皱眉,“怨”而落泪,“怨”而生恨,层层深化主题。至于怨谁?恨谁?作者铺下了 无限的空地,抒发一个孤独女子的幽怨之情。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 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 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 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 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主要作品有《文艺心 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整体感知
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用孔子“无言”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 的分析理解。 第二部分(4~12):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言不必尽意、 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13):总结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 越深越真切。
8.第9小节是如何以文学作品为例,说明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的?
【答案】第⑨段分析文学作品言不必尽意时,引用《论语》,陶渊明、钱起、 陈子昂、李白、杜工部等人的诗词,内容详尽,说服力强。论证、归纳了美学 观点: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写作时不必要浪费太多笔墨, 可以简单含蓄,形象生动,文学作品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含 蓄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
寂寥( liáo )
颦( pín )
铢两悉称( zhū chèn )
信手拈来( niān )
栩栩如生( xǔ
)
缥缈( piāo miǎo )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 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 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 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 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主要作品有《文艺心 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整体感知
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用孔子“无言”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 的分析理解。 第二部分(4~12):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言不必尽意、 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13):总结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 越深越真切。
8.第9小节是如何以文学作品为例,说明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的?
【答案】第⑨段分析文学作品言不必尽意时,引用《论语》,陶渊明、钱起、 陈子昂、李白、杜工部等人的诗词,内容详尽,说服力强。论证、归纳了美学 观点: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写作时不必要浪费太多笔墨, 可以简单含蓄,形象生动,文学作品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含 蓄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
寂寥( liáo )
颦( pín )
铢两悉称( zhū chèn )
信手拈来( niān )
栩栩如生( xǔ
)
缥缈( piāo miǎo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优质课件

作者不出一言促使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概括主题课堂小结本文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具体的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文学的言不必尽意音乐的无声胜有声以及雕刻的含蓄不露等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阐述了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一美学观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
15* 无言之美
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 意无穷”,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 义”“言不尽意”呢?
❶论据充分,论证严谨。 一方面,作者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所举的事例非常充分、详 细。如为了说明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他不仅列举了《论语》 中的例子进行分析,还用陶渊明、钱起、陈子昂、李白、杜甫等 人的诗句加以佐证,不但有写情,而且有写景,有详有略,增强了 说服力。另一方面,作者不仅从文学的角度,还从图画、音乐、 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角度进行论证,使读者对“无言之美”有 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对文中的观点产生更大的认同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无言之美
精读细研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言不尽意,也不必尽意
精读细研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 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
也言 不不 必尽 尽意 意,
精读细研
归
园
田
居
陶 渊
明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闲情逸致 轻描淡写 信手拈来
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 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 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闲适的情致。
九年级语文下册
15* 无言之美
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 意无穷”,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 义”“言不尽意”呢?
❶论据充分,论证严谨。 一方面,作者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所举的事例非常充分、详 细。如为了说明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他不仅列举了《论语》 中的例子进行分析,还用陶渊明、钱起、陈子昂、李白、杜甫等 人的诗句加以佐证,不但有写情,而且有写景,有详有略,增强了 说服力。另一方面,作者不仅从文学的角度,还从图画、音乐、 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角度进行论证,使读者对“无言之美”有 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对文中的观点产生更大的认同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无言之美
精读细研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言不尽意,也不必尽意
精读细研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 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
也言 不不 必尽 尽意 意,
精读细研
归
园
田
居
陶 渊
明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闲情逸致 轻描淡写 信手拈来
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 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 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闲适的情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15 无言之美共46页

。——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15 无言 之美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15 无言 之美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5《无言之美》课件(24张PPT)

文本探究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
“无言之美”的感受。
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 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一 切宽阔宏伟之景,一切悲凉之意,给人以悲凉雄壮 的美感。
然而,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 恐怕书万言都是难以说尽的,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 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 “无言之美”。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文学上的“无言之美”: 近似,论证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达言的”观点。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本文要议论的问题:言不能完全达意。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 意蕴( ) 附丽( ) 姑且( ) 笼统( ) 蛾眉( )寂寥( ) 谚语( ) 缥缈( )擒住( )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有时会说这样一句话:“只 可意会不可言传”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 也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点评,何 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 意”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 言之美》来品味一下:什么是“无言之美”? “无言”到底指什么?它又美在何处?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难点) 3.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 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重点)
)寂寥( liáo)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设计
请从学过的古诗中,选一首你最感兴趣的,运用今 天所学的知识,来鉴赏诗中的“无言之美”,200字左 右。
继续努力
再见
无言者
【朱光潜】(1897— 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 论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 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 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字词积累
意蕴(yùn ) 附丽( fù ) 蛾眉( é ) 寂寥(liáo) 谚语(yàn) 铢(zhū)两悉称(chèn )栩栩如生(xǔ ) 信手拈来(niān )惟妙惟肖(xiào)
字词积累
轻描淡写: 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栩栩: 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 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 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信手拈来: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 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 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整体感知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 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 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3.作者举哪些方面的例子证明“无言”也能产 生美?这些“无言之美” 各体现在什么地方?
4.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拓展探究
请你结合作者的观点,列举一些艺术作品中 “无言之美”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