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定义

碳纳米管定义
碳纳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纳米材料,具有管状结构。
它的直径通常在纳米尺度(纳米级别为1100纳米)范围内,
长度可以从纳米到微米级别。
碳纳米管的结构可以分为单壁碳
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两种。
单壁碳纳米管由一个原子薄的石墨单层卷曲而成,形成一个
管状结构。
单壁碳纳米管的墙壁由碳原子构成,以六边形的芳
香环排列。
其典型特点是具有高强度、高导电性、高热导率和
良好的力学性能。
多壁碳纳米管由多个同心圆层组成,每个层均由碳原子六边
形结构构成,层与层之间的间距一般为0.34纳米。
多壁碳纳米管具有类似于单壁碳纳米管的特性,但其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
相对较差。
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电子学、能源储存和传感器等领域。
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碳纳米管在电子器件中可以用作纳米导线、场发射器件、纳米
传感器等。
此外,碳纳米管还被研究用于制备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和光催化材料等。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碳纳米管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碳纳米管简介

3)激光蒸发法. 这种方法是制备单壁纳米碳管的一种有效 方法。用高能CO2激光或Nd/YAG激光蒸发掺 有Fe、Co、Ni或其他合金的碳靶制备单壁纳 米碳管。用这种CO2激光蒸发法,在室温下 就可以得到单壁碳纳米管。
缺点: 单壁碳纳米管的纯度较低、易粘 结。
5.碳纳米管的独特性质
1)力学性能 碳纳米管的抗拉强度达到50~200GPa,是钢的100倍 ,密度却只有钢的1/6,至少比常规石墨纤维高一 个数量级。它是最强的纤维,在强度与重量之比 方面,这种纤维是最理想的。
2) 电学性能 由于碳纳米管的结构与石墨的片层结构相 同,所以具有很好的电学性能。理论预测 其导电性能取决于其管径和管壁的螺旋角。 当CNTs(碳纳米管 )的管径大于6mm时, 导电性能下降;当管径小于6mm时,CNTs 可以被看成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一维量子 导线。
3) 热学性能 一维管具有非常大的长径比,因而大量热是 沿着长度方向传递的,通过合适的取向, 这种管子可以合成高各向异性材料。虽然 在管轴平行方向的热交换性能很高,但在 其垂直方向的热交换性能较低。适当排列 碳纳米管可得到非常高的各向异性热传导 材料。
4) 储氢性能 1997年,A. C. Dillon对单壁碳纳米管 (SWNT)的储氢性能做了研究,SWNT在0℃时 ,储氢量达到了5%。 DeLuchi指出:一辆燃料机车行驶500km,消耗 约31kg的氢气,以现有的油箱来推算,需 要氢气储存的重量和体积能量密度达到65% 和62kg/m3。 这两个结果大大增加了人们对碳纳米管储氢 应用前景的希望。
3.碳纳米管的分类
1)按形态分
普通封口型
变径型
洋葱型
海胆型
竹节型
2)按手性分
扶手椅型
锯齿型
碳纳米管

3.热学性能
由于碳管具有非常大的长径比,因而大量热是沿着长 度方向传递的,通过合适的取向,这种管子可以合成高各 向异性材料。 即在管轴平行方向的热交换性能很高,但在其垂直方 向的热交换性能较低。适当排列碳纳米管可得到非常高的 各向异性热传导材料。
四、碳纳米管的制备
CNTs的制备方法有多种,主要有电弧法,激光 蒸发法,化学气象沉积法等方法。这些方法分别在 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可以得到MWNT和SWNT。
基本原理: 电弧室充惰性气体保护, 两石墨棒电极靠近,拉起 电弧,再拉开,以保持电 弧稳定。放电过程中阳极 温度相对阴极较高,所以 阳极石墨棒不断被消耗, 同时在石墨阴极上沉积出 含有碳纳米管的产物。 理想的工艺条件:氦气为载气,气压 60—50Pa,电 流60A~100A,电压19V~25 V,电极间距1 mm~4mm, 产率50%。Iijima等生产出了半径约1 nm的单层碳管。
五、纳米管结构的表征:
扫描隧道显微镜 X射线衍射
电子显微镜
拉曼光谱
1.电子显微术
利用不同的电子显微术,可以非常详细地研究碳 纳米管结构,确定其生长机制,反过来又可以帮助人 们改进碳管的生长过程,或者去修饰他们的结构。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可以获得单壁碳纳 米管管束的图像。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于碳纳 米管结构的研究更为有用。TEM是一种强有力的技术, 可以确定碳纳米管管壁的层数,还可以准确测量管径 和确定碳管结构中的缺陷。
饭岛澄男 S.Iijima
将这些针状产物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发现该针状物是直径为4~30纳米,长约1微米,由 2个到50个同心管构成,相邻同心管之间平均距离 为0.34纳米。
单壁碳纳米管
多壁碳纳米管
进一步实验研究表明,这些纳米量级的微小管状结构是由碳 原子六边形网格按照一定方式排列而形成,或者可以将其想象成 是由一个六边形碳原子形成的平面卷成的中空管体,而在这些管 体的两端可能是由富勒烯形成帽子。这就是多壁纳米碳管。 在石墨电极中添加一定的催化剂,可以得到仅仅具有一层管壁的 纳米碳管,即单壁碳纳米管产物。
碳纳米管是什么材料

碳纳米管是什么材料碳纳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纳米材料。
它们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特性,在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碳纳米管可以是单壁碳纳米管(SWNT)或多壁碳纳米管(MWNT)。
在单壁碳纳米管中,碳原子以只有一个碳原子厚度的碳层形成管状结构,而在多壁碳纳米管中,形成了多层碳管。
碳纳米管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成为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
首先,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
由于碳原子之间的强共价键,碳纳米管具有很高的强度和刚度。
尽管碳纳米管的直径非常小,但它们可以以惊人的强度抵抗拉伸和压缩。
这使得碳纳米管成为可能的材料选择,用于构建轻型和高强度材料。
其次,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
碳纳米管的导电性与其结构有关。
SWNT是从一个单一的碳层卷曲而成,因此具有较高的导电性,甚至可以比铜更好。
MWNT由多层碳管组成,导电性较差,但仍然较高。
这种优良的导电性使得碳纳米管成为纳米电子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场效应晶体管和纳米线。
此外,碳纳米管还具有出色的热导性。
由于碳纳米管的结构,热能可以在其结构的纵向方向上快速传导,而横向方向上的传导受到限制。
这使得碳纳米管成为制造高效热界面材料的理想选择,用于提高电子器件和热管理系统的散热性能。
碳纳米管还具有很强的化学稳定性和抗腐蚀性。
由于碳纳米管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它们对大多数化学物质都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
这种化学稳定性使得碳纳米管能够在极端的环境条件下使用,例如高温和酸碱溶液中。
由于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它们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材料领域,碳纳米管被用于制造复合材料、纳米增强材料和高性能纤维。
碳纳米管还被应用于电子领域,包括纳米电池、电子器件和传感器。
此外,碳纳米管还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如药物传递和生物传感器。
然而,尽管碳纳米管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潜力,但其大规模生产和应用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碳纳米管制备方法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
碳纳米管

(B)热解法:这种方法也很简单,将一块基板放 进加热炉里加热至600℃,然后慢慢充入甲烷 一类的含碳气体。气体分解时产生自由的碳原 子,碳原子重新结合可能形成碳纳米管。
优点:最容易实现产业化,也可能制备很长的 碳纳米管。
缺点:制得的碳纳米管是多壁的,常常有许多 缺陷。与电弧放点法制备的碳纳米管相比,这 种碳纳米管抗张强度只有前者的十分之一。
初步估算,碳纳米管的强度大概是钢的100倍。 Lieber运用STM技术测试了碳纳米管的弯曲强度, 证明碳纳米管具有理想的弹性和很高的硬度。因此 用碳纳米管作为金属表面上的复合镀层,可以获得 超强的耐磨性和自润滑性,其耐磨性要比轴承钢高 100倍,摩擦系数为0.06~0.1,且还发现该复合镀层 还具有高的热稳定性和耐腐蚀性等性能。
(C)浓硝酸氧化法
将碳纳米管加入到浓硝酸中搅拌,超声波分散 后加热回流处理。自然冷却后用蒸馏水稀释、 洗涤至中性,经真空干燥、研磨后既得到纯化 处理的碳纳米管[14]。
优点:经过适当浓度硝酸氧化处理一定时间的 CNTs,其基本结构未发生本质变化,而表面 活性基团显著增加,在乙醇中分散浓度、均匀 性、稳定性得到提高,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均 匀性及与树脂的结合性能也得到相应提高。硝 酸氧化处理是CNTs表面活化的有效方法。
中美科学家在研究中对合成碳纳米管常用的化 学气相淀积方法进行了改进。改进结果显示,在化 学气相淀积过程中加入氢和另外一种含硫化合物后, 不仅能制造出更长的碳纳米管束,而且这些碳纳米 管束可由单层碳纳米管通过自我组装而有规律地排 列组成。
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新方法作为一种更为简便 的替代工艺,也许还可以用来生产高纯度的单层碳 纳米管材料。
碳纳米管简介

加强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
深入研究结构与性能关系
进一步揭示碳纳米管的微观结构和性 能之间的关联,为新应用提供理论支 持。
探索新的合成方法
加强跨学科合作
与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进行交叉 合作,拓展碳纳米管的应用领域。
开展新合成方法的研究,实现碳纳米 管的绿色合成和可控合成。
建立产业联盟和创新平台
促进产学研合作
导电材料
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可作为复合材料的导电填料,提高材料的导电性能。
半导体领域
晶体管
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半导体性能,可 用于制造高性能晶体管,提高集成电 路的性能和集成度。
传感器
碳纳米管具有较高的化学敏感性和光 电响应性,可用于制造高性能传感器 ,用于环境监测、生物医学等领域。
纳米电子领域
碳纳米管的应用领域
电池领域
电池电极材料
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和比表 面积,可作为高性能电池电极材料, 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充放电效率。
电池隔膜材料
碳纳米管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化学 稳定性,可用于制造高性能电池隔膜 ,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复合材料领域
增强材料
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可作为复合材料的增强剂,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化学反应性
碳纳米管具有较高的化学反应性,可以在高温下与多种氧化剂反应,也可以在催化剂的作 用下进行加氢反应。此外,碳纳米管还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改性来提高其化学反应性和相容 性。
表面基团
碳纳米管的表面可以含有多种基团,如羧基、羟基、羰基和环氧基等。这些基团的存在会 影响碳纳米管的化学反应性和相容性。
稳定性
碳纳米管简介
汇报人: 2023-12-15
金属-碳纳米管

金属-碳纳米管
金属-碳纳米管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它将金属和碳纳米管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纳米结构,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
碳纳米管是一种典型的一维纳米材料,又名巴基管,是由单层或多层石墨片围绕中心轴按一定的螺旋角卷曲而成的无缝碳纳米管。
在微观尺度下,单根碳纳米管的拉伸强度可达200GPa,是碳素钢的100倍,而密度只有钢的1/7~1/6,弹性模量是钢的5倍;电导率可以达到108S·m-1,具有比铜高两个数量级的载流能力。
将金属和碳纳米管结合后,这种新型材料可以同时具备金属和碳纳米管的优异性能。
例如,它的强度和韧性可以得到显著提高,同时还具备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此外,金属-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还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形态,可以用于制造各种高科技产品,如电子元件、传感器和医疗器械等。
总的来说,金属-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是一种极具前途的新型材料。
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是由单层或多层石墨片围绕同一中心轴按一定的螺旋角卷曲而成的无缝纳米级管结构,两端通常被由五元环和七元环参与形成的半球形大富勒烯分子封住,端口的结构遵循鼎足五边形定则和欧拉定理。
端帽大部分都被认为是在六方网格状的碳纳米管中掺杂着五元环或者七元环的拓扑缺陷。
每层纳米管的管壁是一个由碳原子通过sp2杂化与周围3个碳原子完全键合后所构成的六边形网络平面所围成的圆柱面(图1)。
CNT根据管状物的石墨片层数可以分为单壁碳纳米管(SWNTs) 和多壁碳纳米管(MWNTs)。
图1SWNT的结构示意图(1)单壁碳纳米管的结构单壁碳纳米管在概念上可被认为是卷起来的单层石墨烯,直径大小分布范围小、缺陷少,具有更高的均匀一致性,是理想的分子纤维。
SWNT的管径一般为0. 7~3. 0 nm,长度为 1~50 μm,是一种理想的纳米通道,可用作储氢材料、半导体及场发射材料等。
SWNT可看做是由单层石墨烯片卷曲成的,在石墨烯片层卷成圆柱体的过程中,边界上的悬空键随即结合,从而导致碳纳米管轴方向的随机性。
在一般的碳纳米管结构中,碳原子的六边形格子是绕成螺旋型的,碳纳米管具有一定的螺旋度,如果将SWNT的石墨烯面沿纵向展开,就呈现类似于石墨烯面的二维几何形态。
碳纳米管的结构参数都能够由( n,m) 指数来确定。
不同的( n,m) 对应不同的手性矢量、手性角、卷曲方式、直径和周长等结构参数。
根据卷起的方向矢量(n,m)不同,SWNT 大致可呈现金属性(n-m = 3k,k为整数,无能隙)或半导体性(n-m ≠ 3k,k为整数,有能隙)。
根据折起的外部形态的不同,SWNT可分为扶手椅式、锯齿式和手性式。
通常,当m=n 时,称为扶手椅型管; 当 m=0 时,称为锯齿型管; 其他则一般称为手性管。
图2 几种不同类型的单壁碳纳米管(2)多壁碳纳米管的结构MWNT是由几层到几十层石墨烯片同轴卷曲而成的无缝管状物。
其层数从2到50不等,层间距为±nm,与层间距 nm的石墨相当,且层与层之间排列无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纳米管简介潘春旭===================================武汉大学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地址:430072湖北省 武汉市 武昌区 珞珈山电话:027-8768-2093(H);8721-4880(O)传真:027-8765-4569E-Mail: cxpan@;cxpan@个人网页:/cxpan===================================1. 什么是碳纳米管?1991年日本NEC公司的饭岛纯雄(Sumio Iijima)首次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中空的碳纤维,直径一般在几纳米到几十个纳米之间,长度为数微米,甚至毫米,称为“碳纳米管”。
理论分析和实验观察认为它是一种由六角网状的石墨烯片卷成的具有螺旋周期管状结构。
正是由于饭岛的发现才真正引发了碳纳米管研究的热潮和近十年来碳纳米管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
按照石墨烯片的层数,可分为:1) 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ed nanotubes, SWNTs):由一层石墨烯片组成。
单壁管典型的直径和长度分别为0.75~3nm和1~50μm。
又称富勒管(Fullerenes tubes)。
2) 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nanotubes, MWNTs):含有多层石墨烯片。
形状象个同轴电缆。
其层数从2~50不等,层间距为0.34±0.01nm,与石墨层间距(0.34nm)相当。
多壁管的典型直径和长度分别为2~30nm和0.1~50μm。
多壁管在开始形成的时候,层与层之间很容易成为陷阱中心而捕获各种缺陷,因而多壁管的管壁上通常布满小洞样的缺陷。
与多壁管相比,单壁管是由单层圆柱型石墨层构成,其直径大小的分布范围小,缺陷少,具有更高的均匀一致性。
无论是多壁管还是单壁管都具有很高的长径比,一般为100~1000,最高可达1000~10000,完全可以认为是一维分子图1 碳纳米管原子排列结构示意图2. 碳纳米管的独特性质1) 力学性能碳纳米管的抗拉强度达到50~200GPa,是钢的100倍,密度却只有钢的1/6,至少比常规石墨纤维高一个数量级。
它是最强的纤维,在强度与重量之比方面,这种纤维是最理想的。
如果用碳纳米管做成绳索,是迄今唯一可从月球挂到地球表面而不会被自身重量拉折的绳索,如果用它做成地球——月球载人电梯,人们来往月球和地球献方便了。
用这种轻而柔软、结实的材料做防弹背心那就更加理想了。
除此以外,它的高弹性和弯曲刚性估计可以由超过兆兆帕的杨氏模量的热振幅测量证实。
对于具有理想结构的单层壁的碳纳米管,其抗拉强度约800GPa;对于多层壁,理论计算太复杂,难于给出一确定的值。
碳纳米管的结构虽然与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相似,但其结构却比高分子材料稳定得多。
在大气氧化条件下,碳纳米管在973K的温度下失重很少,结构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碳纳米管在酸、碱的长时间浸泡下,结构基本不发生破坏。
人们还预言,碳纳米管只会在非常高的应变(15%—20%)状况才会破坏。
在动力学模拟中,它们的行为象“超级细绳”。
纳米管能抗扭转力引起的畸变,在许多情况下,纳米管可以在卸载时恢复原来的截面,不象石墨纤维,压缩时易破坏。
压缩的纳米管形成波峰状的纽结,卸载后,能弹性地松弛。
纳米管的这种特性使其在诸如高强度复合材科的制造中和纺织原料的纺织中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碳纳米管是目前可制备出的具有最高比强度的材料。
若将碳纳米管与其他工程材料制成复合材料,可对基体起到强化作用。
2) 电学性能由于碳纳米管的结构与石墨的片层结构相同,所以具有很好的电学性能。
理论预测其导电性能取决于其管径和管壁的螺旋角。
当CNTs的管径大于6mm时,导电性能下降;当管径小于6mm时,CNTs 可以被看成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一维量子导线。
3) 热学性能一维管具有非常大的长径比,因而大量热是沿着长度方向传递的,通过合适的取向,这种管子可以合成高各向异性材料。
虽然在管轴平行方向的热交换性能很高,但在其垂直方向的热交换性能较低。
纳米管的横向尺寸比多数在室温至150o C电介质的品格振动波长大一个量级,这使得弥散的纳米管在散布声子界面的形成中是有效的,同时降低了导热性能。
适当排列碳纳米管可得到非常高的各向异性热传导材料。
4) 储氢性能碳纳米管的中空结构,以及较石墨(0.335nm)略大的层间距(0.343nm),是否具有更加优良的储氢性能,也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1997年,A. C. Dillon对单壁碳纳米管(SWNT)的储氢性能做了研究,SWNT在0℃时,储氢量达到了5%。
DeLuchi指出:一辆燃料机车行驶500km,消耗约31kg的氢气,以现有的油箱来推算,需要氢气储存的重量和体积能量密度达到65%和62kg/m3。
这两个结果大大增加了人们对碳纳米管储氢应用前景的希望。
3. 碳纳米管的应用前景1) 超级电容器碳纳米管用作电双层电容器电极材料。
电双层电容器即可用作电容器也可作为一种能量存储装置。
超级电容器可大电流充放电,几乎没有充放电过电压,循环寿命可达上万次,工作温度范围很宽。
电双层电容在声频 -视频设备、调谐器、电话机和传真机等通讯设备及各种家用电器中可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电双层电容电极材料,要求材料结晶度高、导电性好、比表面积大,微孔大小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
而目前一般用多孔炭作电极材料,不但微孔分布宽 (对存储能量有贡献的孔不到30%),而且结晶度低、导电性差、导致容量小。
没有合适的材料是限制电双层电容在更广阔范围内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碳纳米管比表面积大、结晶度高、导电性好,微孔大小可通过合成工艺加以控制,因而是一种理想的电双层电容器电极材料。
由于碳纳米管具有开放的多孔结构,并能在与电解质的交界面形成双电层,从而聚集大量电荷,功率密度可达8000W/kg。
其在不同频率下测得的电容容量分别为102F/g(1Hz)和49F/g(100Hz)。
碳纳米管超级电容器是已知的最大容量的电容器,存在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2) 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基于纳米碳管的优良力学性能可将其作为结构复合材料的增强剂。
研究表明,环氧树脂和纳米碳管之间可形成数百MPa的界面强度。
除做结构复合材料的增强剂外,纳米碳管还可做为功能增强剂填充到聚合物中,提高其导电性、散热能力等如:在共轭发光聚合物中添加纳米碳管后,不但其导电率大大提高,强度也得到了改善。
同时,由于纳米碳管在纳米尺度散热,避免了局部形成的热积累,可防止共轭聚合物中链的断裂,从而抑制聚合物的光褪色作用。
导电塑料(聚脂)。
将碳纳米管均匀地扩散到塑料中,可获得强度更高并具有导电性能的塑料,可用于静电喷涂和静电消除材料,目前高档汽车的塑料零件由于采用了这种材料,可用普通塑料取代原用的工程塑料,简化制造工艺,降低了成本,并获得形状更复杂、强度更高、表面更美观的塑料零部件,是静电喷涂塑料 (聚脂 )的发展方向。
同时由于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不会象绝缘塑料产生静电堆积,因此是用于静电消除、晶片加工、磁盘制造及洁净空间等领域的理想材料。
碳纳米管还有静电屏蔽功能,由于电子设备外壳可消除外部静电对设备的干扰,保证电子设备正常工作。
3) 电磁干扰屏蔽材料及隐形材料由于特殊的结构和介电性质,碳纳米管表现出较强的宽带微波吸收性能,它同时还具有质量轻、导电性可调变、高温抗氧化性能强和稳定性好等特点,是一种有前途的理想微波吸收剂,可用于隐形材料、电磁屏蔽材料或暗室吸波材料。
碳纳米管对红外和电磁波有隐身作用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由于纳米微粒尺寸远小于红外及雷达波波长,因此纳米微粒材料对这种波的透过率比常规材料要强得多,这就大大减少波的反射率,使得红外探测器和雷达接收到的反射信号变得很微弱,从而达到隐身的作用;另一方面,纳米微粒材料的比表面积比常规粗粉大3~4个数量级,对红外光和电磁波的吸收率也比常规材料大得多,这就使得红外探测器及雷达得到的反射信号强度大大降低,因此很难发现被探测目标,起到了隐身作用。
由于发射到该材料表面的电磁波被吸收,不产生反射,因此而达到隐形效果。
4) 储氢材料碳纳米管经过处理后具有优异的储氢性能,理论上单壁碳纳米管的储氢能力在10%以上,目前中国科学家制备的碳纳米管储氢材料的储氢能力达到4%以上,至少是稀土的2倍。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室温常压下,约2/3的氢能从这些可被多次利用的纳料材料中释放。
储存和凝聚大量的氢气可做成燃料电池驱动汽车。
5) 锂离子电池碳纳米管可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碳纳米管的层间距为0.34nm,略大于石墨的层间距0.335nm,这有利于Li+的嵌入与迁出,它特殊的圆筒状构型不仅可使Li+从外壁和内壁两方面嵌入,又可防止因溶剂化Li+嵌入引起的石墨层剥离而造成负极材料的损坏。
碳纳米管掺杂石墨时可提高石墨负极的导电性,消除极化。
实验表明,用碳纳米管作为添加剂或单独用作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均可显著提高负极材料的嵌Li+容量和稳定性。
碳纳米管比表面积大,结晶度高,导电性好,微孔大小可通过合成工艺加以控制,因而有可能成为一种理想的电极材料。
在锂离子电池中加入碳纳米管,也可有效提高电池的储氢能力,从而大大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根据实验,多壁碳纳米管锂电池放电能力达到385 mA·h/g,单壁管则高达640mA·h/g,而石墨的理论放电极限为372 mA·h/g。
6) 场发射管(平板显示器)在硅片上镀上催化剂,在特定条件下使碳纳米管在硅片上垂直生长,形成阵列式结构,用于制造超高清晰度平板显示器,清晰度可达数万线。
同时也可使碳纳米管在镍、玻璃、钛、铬、石墨、钨等材料上形成阵列式结构,制造各种用途的场发射管。
7) 催化剂载体纳米材料比表面积大,表面原子比率大(约占总原子数的50%),使体系的电子结构和晶体结构明显改变,表现出特殊的电子效应和表面效应。
如气体通过碳纳米管的扩散速度为通过常规催化剂颗粒的上千倍,担载催化剂后极大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碳纳米管作为纳米材料家族的新成员,其特殊的结构和表面特性、优异的储氢能力和金属及半导体导电性,使其在加氢、脱氢和择型催化等反应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碳纳米管一旦在催化上获得应用,可望极大提高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8) 新型的电子探针将碳纳米管修饰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探针的针尖上,可观察到原子缝隙底部的情况,用这种工具可以得到分辨率极高的生物大分子图像。
如果在多壁碳纳米管的另一端修饰不同的基团,这些基团可以用来识别一些特种原子,这就使得从表征一般的微区形貌上升到实际的分子。
如果在探头针尖上装上一个阵列基团,完全能够对整个表面的分子进行识别,这对于研究生物薄膜、细胞结构和疾病诊断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