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华夏安全文化(通用版)

合集下载

3D5F安全文化-本质安全文化内涵(通用版)

3D5F安全文化-本质安全文化内涵(通用版)

( 安全文化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3D5F安全文化-本质安全文化内涵(通用版)Safety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rporate safety culture is to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safe production in production, life and survival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3D5F安全文化-本质安全文化内涵(通用版)(一)本质安全文化内涵本质安全原意是指操作失误时,设备能自动保证安全,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能自动发现并自动消除,从而确保人和设备安全。

本质安全概念后来延伸为组织系统内在的、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的功能和特性。

本质安全文化就是以本质安全为核心,以塑造本质安全人为基础,以构造本质安全矿井为方向,阐述在哲学上如何认识本质安全、在管理上如何推进本质安全、在行为上如何实施本质安全的安全文化。

(二)3D5F内涵1、D是英文Direction(方向)的首字母,3D是指从本质安全哲学、本质安全管理、本质安全行为三个方向全面塑造本质安全人,发展本质安全人,以人为本,打造本质安全矿井。

2、3D代表与D谐音的三种安全精神:脚踏实地的安全工作精神,寻根究底的安全排查精神,枕戈待敌的安全预防精神。

3、35代表与35谐音的本质安全三无目标(无“三违”、无隐患、无事故)。

4、F是英文Factor(要素、方面)的首字母,35F代表本质安全哲学的五个方面(安全人本性、安全必然性、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安全与质量的关系、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本质安全管理的五个要素(人的安全可靠性、物的安全可靠性、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制度的安全可靠性、管理的安全可靠性)、本质安全行为的五个层面(全矿员工、高层领导、区队干部、班组长、作业人员)。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安全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安全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安全文化何谓“安全文化”?简言之,安全文化是人类在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中,为维护自身免受意外伤害而创造的各类物质产品及意识领域成果的总和。

安全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和谐文化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

安全文化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

现在人们一提起安全文化,往往会想到杜邦安全文化、南非NOSA管理体系等。

实际上,安全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早已有迹可循。

有人把西方基督教文化称为“罪感文化”,把中国文化称为“忧患文化”,观诸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历史长河,从“杞人忧天”的传说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劝诫,始终根植着浓厚的忧患意识。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兴衰无常,国家安危不时发生转换,存亡继绝甚至就在一事一策之间,忧患意识因此得以激发和培育。

《周易》借孔子之语说:“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左传》亦称:“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老子和庄子则主张养身、正身,以退避祸难求得保全。

自秦开始,历代为扩大疆域、保家卫国而励精图治,在群居、部落、氏族的基础上形成“家国合一”的风险分摊体系。

至汉代,萌生出“曲突徙薪”的风险防范意识。

隋唐以来,论述安危关系的哲人警句更是数不胜数。

这些论断包含着中国人对逆境忧患与奋发图强的思考智慧,构成了中国安全文化的源流谱系。

安全文化也贯穿于中国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之中。

远古的鲧禹治水,一堵一疏,两种结局;李冰父子兴修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箴言,沿用至今;当代的“人间天河”红旗渠,以至史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不论选址、建设还是运营,都以安全为前提,具有丰富的安全文化内涵。

当今世界,灾害与危险通过大众媒介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恐怖袭击、非典、禽流感、矿难、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施工安全……安全可谓无所不在,渗透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面对这种复杂形势,我们应从中国传统的忧患文化中汲取合理成分,让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之情内化到灵魂深处。

安全文化建设(五篇)

安全文化建设(五篇)

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建设是一种以逐步改进的方式推动组织内部整体安全状态的过程,它旨在实现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和确保组织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建设一个良好的安全文化,可以帮助组织预防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并优化组织的整体环境。

本文将针对安全文化建设的模式范本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安全文化建设。

一、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和目标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促进员工形成一种对安全高度重视的态度,并将这种态度贯穿于其日常工作中。

通过培养和巩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习惯,此过程将不仅使员工有效地预防事故和危害性事件,同时帮助他们理解安全的重要性,并有效地提高组织的整体安全水平。

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使员工了解并认识到他们在工作中的安全责任,并理解他们的行为对整个组织的安全性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这种方式,员工将会更加意识到自己工作中存在的可能风险,并主动采取措施以减少事故的发生机会。

2. 培养员工的安全行为习惯。

组织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安全规章制度,并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以促使员工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这要求组织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机会,让员工能够学习和运用安全方法和技巧。

3. 建立和完善组织的安全管理体系。

通过制定和执行一套完善的安全规章制度以及使用一套有效的安全管理工具,组织能够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安全风险。

同时,组织还应该建立一种正式和有效的沟通渠道,以便员工和管理层之间能够便捷地交流安全信息和反馈。

安全文化建设(二)安全文化建设的模式范本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包括准备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持续改进阶段。

下面将对每个阶段进行详细介绍。

1. 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安全文化建设的起始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明确目标和方向。

组织应该明确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包括建设安全责任体系、培养安全人文环境、加强安全风险管理等。

(2)制定工作计划。

在准备阶段,组织应该制定一份详细的安全建设工作计划,明确各项工作内容、时间安排和责任人。

文化安全的基本内容

文化安全的基本内容

文化安全的基本内容
以下是 6 条关于文化安全的基本内容:
1. 语言的守护:语言可是文化的重要基石呀!就像咱中国人说中文,那多亲切自然。

要是有一天大家都不说咱熟悉的中文了,那多别扭啊!你能想象自己生活的地方没了熟悉的语言交流吗?保护我们的语言,就是保护我们文化的根!
2. 传统习俗的传承:传统习俗那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像春节放鞭炮、端午吃粽子,你说要是这些都没了,那还有啥意思呢?春节没了鞭炮声,那还叫过年吗?这些习俗就是我们文化的血脉,得好好传下去呀!
3. 历史遗迹的保护:那些古老的历史遗迹可都是活着的历史书啊!好比长城,那是咱中华民族的骄傲。

要是大家都不重视保护,任由它们被破坏,那后人怎么去了解我们的过去呢?我们难道不该好好守护这些珍贵的见证吗?
4. 文化价值观的坚守:咱的文化价值观可是指引我们行为的准则呀!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

要是大家都把这些丢了,那社会得乱成啥样啊!难道我们不希望生活在一个有着正确价值观的环境中吗?
5. 文艺作品的弘扬:优秀的文艺作品那是文化的瑰宝啊!像经典的文学作品、动人的音乐舞蹈。

要是没人欣赏和传承,多可惜呀!你难道不想把这些美好的作品分享给更多的人吗?
6. 抵御外来文化侵蚀:现在外来文化冲击可不小啊!咱可不能任由它们把咱们自己的文化给冲淡了。

我们得有自己的判断力,就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守护好我们的文化。

不然,等我们的文化都变了样,再来后悔可就来不及了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文化安全太重要啦!我们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积极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让它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古代安全文化

古代安全文化

古代安全文化一、《安全之道》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安全之道,犹橐龠之有气也。

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安全之道,亦然也。

夫安全者,非一日之功,非一人之力。

天地之间,万物相生相克,而安全之道在于平衡。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火能照明,亦能焚物。

故曰:安全之道,在于平衡。

凡人皆有生命,凡物皆有安全。

生命之宝贵,如金玉之重;安全之重要,如泰山之重。

故曰:安全为先,生命至上。

世事如梦,岁月如流。

唯有安全之道,长存于天地之间。

愿吾辈皆能遵循安全之道,珍爱生命,共享太平。

此文虽短,但寓意深远。

它强调了安全的重要性,呼吁人们珍爱生命,遵循安全之道。

同时,它也表达了人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古代关于安全的文章《礼记·中庸》中提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预见性,提前做好准备才能成功,否则会遇到困难。

《左传》中提到:“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强调人们常常忽视的小问题可能会成为大患,因此要时刻保持警惕。

汉代刘向在《说苑》中提到:“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强调安全和危险、祸患和幸福、缓慢和紧急、聚集和分散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以上仅是一些古代关于安全的文章,实际上古代关于安全的文章还有很多,它们都强调了安全的重要性,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指导。

二、古代关于安全的经典名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这句话强调了在安全的时候要时刻保持警惕,思考可能存在的危险,并做好准备,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防患于未然。

”——《周易》这句话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要在问题出现之前就做好预防措施,避免问题的发生。

“明者见于未萌,智者虑于未形。

”——《战国策》这句话强调了聪明的人能够在问题出现之前就看到问题的萌芽,而智慧的人则能够在问题出现之前就考虑到问题的后果。

三、古代关于安全的思想和文化古代的安全制度:古代的安全制度包括了很多方面,如城墙、护城河、烽火台等防御设施的建设,以及军队的巡逻和警戒等。

我国古今安全文化

我国古今安全文化

我国古今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人类诞生之初,源远流长。

为了生存、繁衍和发展,人类祖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对付灾害与猛兽的经验,找到了维持人类生命运动和生存的方式,并不断创造了保障人类活动的安全环境。

这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

正因为人类不断地解决物质需要和保障其活动的安全需求,才有了当今的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的文明。

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历程,实际上是人类文化不断繁荣的过程。

探索和研究文化、安全、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及其与科技、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重要课题。

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创造、继承、优化、发展着安全文化,同时又通过文化的方式使其传继、延续、不断进步和繁荣。

安全文化具有民族、地域、时代的特点,它取决于当时、当地人民和社会的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科技水平,也是最淳朴的最古老的最土同的大众安全文化。

由于人类对安全及灾害认识的不断深化,人类对安全或灾害的认识经历了无知、盲目、被动的阶段,才发展到局部有知、有意识的、系统有知的阶段,经过时代的创造、继承、优化、发展而不断繁荣。

对中国安全问哈的研究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与之对应的有远古安全文化、近代安全文化和现代安全文化。

1. 远古安全文化(17世纪以前)人类获得火,掌握了取火的方法是人类进化中的革命性巨变,用火取暖、熟食、照明,抵御猛兽,保护生命,得以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同时也因火失误,给人类带来灾难,烧毁了森林、居穴,丧失了生命,从扑灭火到控制火、利用火,为人类服务,创造了火的安全文化,其中有消防文化。

人类经历了石器、木器、青铜器和铁器时代,四千多年前,我国制陶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同时还揭开了炼铜的技术的秘密,从而冶炼和采矿的安全技术、建筑安全技术、防灾技术、防止毒害技术等得到发展,促进了当时安全文化的繁荣。

例如:湖北铜录山的古矿冶遗址考证,显现了当时采矿规模、开采技术和安全及防护方法;舂秋战国时,李冰父子防洪治水,建成了闻名中外的都江堰工程,控制了水害,调节了水利,使川西平原旱涝保收;北宋建筑雪茄喻皓(公元989年)设计社施工的梵天寺塔和开宝寺灵威木塔,人们除研究其设计思想和艺术价值外,不少专家对其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等奥妙仍在探索;北宋孔平仲的《谈苑》中对水银中毒和防止方法有清楚的记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铅中毒症状及预防的方法有真实的写照;1637年,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对矿内瓦斯和顶板的安全技术及旷业安全工程的雏形有详尽的描写等等,不胜枚举。

当安全成为一种文化(通用版)

当安全成为一种文化(通用版)

( 安全文化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当安全成为一种文化(通用版)Safety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rporate safety culture is to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safe production in production, life and survival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当安全成为一种文化(通用版)本文标题中有两个名词需要我们重新去认识,一个是“安全”,一个是“文化”。

“安全”一词,在煤炭行业使用的频率恐怕是最高的,这与煤炭开采过程中深受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冲击地压等多种危害威胁有着密切联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流行过这样一种说法:全国一年减少一个矿(七八千人),全省一年减少一个区(一二百人),全局一年减少一个队(四五十人),全矿一年减少一个组(七八个人)。

现在的情况虽然大有好转,但在有些地方好像并没有大的改观;如果遇到瓦斯爆炸之类的大事故,上面的数字还很有可能突破。

说起来人类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付出甚至牺牲;要想减少付出、避免牺牲,必须完成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度和飞跃。

而“过度”的“舟楫”和“飞跃”的“翅膀”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正是文化。

对“文化”这一定义的表述可谓五花八门,笔者认为下面的解释相对完满一些:“文化是一系列习俗、规范和准则的总和,起着规范、导向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文化一旦形成,又反过来陶铸人,使人获得新的素质、特征和能力”。

(《中外企业文化知识500问》)“文化”如此,“安全文化”同样如此。

在新汶矿业集团,鄂庄煤矿是一张“安全王牌”,连续实现安全生产12周年的骄人成绩让业内人士刮目相看。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案(通用版)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案(通用版)

Advocating a safety culture is to make human life and work safer and healthier under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conditions.(安全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案(通用版)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案(通用版)导语:倡导安全文化的目的是在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条件下,使人类生活、工作地更加安全和健康。

而安全和健康的实现离不开人们对安全健康的珍惜与重视,并使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安全健康的行为规范要求。

根据安全文化建设方案的总体要求,确保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本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各级人员的安全修养和安全意识,改进其安全行为,确保企业的安全基础进一步牢固,形成稳定、良性、长治久安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局面,形成适应于本公司的安全文化属性,特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的安全是生产企业永恒的主题,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分支和组成,是体现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受威胁的安全价值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主体是企业员工,关键是安全职责的落实,重点是各类安全文化活动的开展,目的是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让人人都能“懂安全、要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确保安全”。

通过宣传、教育、奖惩、形象、标识、文化活动以及与安全文化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坚持整体规划、有序推进的工作思路。

创建群体氛围,形成适应于本企业的安全文化属性,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和安全意识,改进其安全行为,弥补安全管理手段的不足,促进安全理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文化体系的完善和提高,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自动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灿烂的华夏安全文化(通用版)
Safety culture is to establish a safe, reliable, harmonious and coordinated environment and
a safety system for matching opera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764
灿烂的华夏安全文化(通用版)
安全伴随于人类进化和发展过程中古老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

远古时代,原始人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抵御野兽的侵袭,制造了石器和木器,作为生产和安全的工具。

早在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就知道自己居住的村落周围,开挖沟壕来抵御野兽的袭击。

大禹治水和都江堰工程更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付水患的伟大创举。

公元132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为人类认识地震作了可贵贡献。

在生产作业领域,人类有意识的安全活动可追溯到中世纪的时代,当时人类生产从畜牧业时代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时代转移,由于机械的出现,人类的生产活动开始出现人为事故。

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出现和发展,生产中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

安全防护技术随着生产的进步而发展。

在公元七、八世纪我们的祖先就认识了毒气,并提出测知方法。

公元610年,隋代方巢著的《诸病源侯论》中记载:“……
凡古井冢和深坑井中多有毒气,不可辄入……必入者,先下鸡毛试之,若毛旋转不下即有毒,便不可入。

”公元752年,唐代王涛著的《外台秘要引小品方》中提出,在有毒物的处所,可用小动物测试,“若有毒,其物即死”。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通过生产实践,积累了许多关于防止灾害的知识与经验。

我国古代的青铜冶铸及其安全防护技术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从湖北铜绿山出土的古矿冶遗址来看,当时在开采铜矿的作业中就采用了自然通风、排水、提升、照明以及框架式支护等一系列安全技术措施。

在我国古代采矿业中,采煤时在井下用大竹杆凿去中节插入煤中进行通风,排除瓦斯气体,预防中毒,并用支扳防止冒顶事故等。

1637年,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详尽地记载了处理矿内瓦斯和顶板的“安全技术”:“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

插入炭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采煤时,“其上支板,以防压崩耳。

凡煤炭去空,而后以土填实其井”。

公元989年北宋木结构建筑匠师喻皓在建造开宝寺灵感塔时,每建一层都在塔的周围安设帷幕遮挡,既避免施工伤人,又易于操作。

防火技术是人类最早的安全技术之
一。

早在公元前七百年,周朝人所著的《周易》中就有“水火相忌”、“水在火上既济”的记载。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集》记述,北宋首都汴京的消防组织就相当严密:消防的管理机构不仅有地方政府,而且由军队担负执勤任务;“每坊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一所,铺兵五人”负责值班巡逻,防火又防盗。

在“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

乃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火索、铁锚儿之类”;一旦发生火警,由军弛报各有关部门。

中国古代沉淀的安全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的光辉灿烂夺目。

更为突出的是在古老的中华民族悠久历史进程中,流动于民族文明长河中的安全观念和方略,对我们今天现代社会的安全活动有着极有价值的借鉴。

“观”,观念,认识的表现,思想的基础,行为的准则;方略,方法和策略,活动的艺术和技巧。

现代的安全活动,需要正确的安全观,只有对人类的安全态度和观念有着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有高明安全行动艺术和技巧,人类的安全活动才算走入了文明的时代。

安全方略之一:居安要思危─出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安不忘危,预防为主”,正象孔子所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真乃安全行动的原则和方针是也。

安全方略之二:长治能久安─出自《汉书、贾谊传》:“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是的,只有发达长治之业,才能实现久安之势。

这不仅对于国家安定是这样,生活与生产的安全需要这一重要的安全策略。

安全方略之三:有备才无患─出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只有防患未然时,才能遇事安然,成竹在胸,泰然处之。

能说不是重要的安全方略吗?
安全方略之四:防微且杜渐─源于《元史、张桢传》:“有不尽者,亦宜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

”从微小之事抓起,重视事物之“苗头”,使事故和灾祸刚一冒头就及时被制止。

为损失控制之战术。

安全方略之五:未雨也绸缪─出自《诗、幽风、鸱》:“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尽管天未下雨,也需修补好房屋门窗,以防雨患。

如要安全,也须此然。

这不失为有效的事故对策。

安全方略之六:亡羊须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尽管已受损失,也需想办法进行补救,以免再受更大的损失。

古人云:“遭一蹶者得一便,经一事者长一智。

”故曰:“吃一堑,长一智。

”;“前车已覆,后来知更何觉时。

”谓之:“前车之鉴。

”这些良言古训,虽是“马后炮”,但不失为事故后必须之良策。

安全方略之七:曲突且徒薪─源自《汉书、霍洌传》:“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徒其薪,不者则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

”只有事先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这是“预防为主”之体现,是防范事故的必遵之道。

......。

古语指教我们的安全方略,不失为“警世良言”。

但应予注意的是,面对现代复杂多样的事故与灾祸大千世界,以教条不变的政策对待之,是必定要失败的。

正如秘本兵法《三十六计、总说》中所云:“阳阴燮理,机在其空;机不可设,设在其中。

”只有以变化和发展的眼光去实践中探求和体验,才能在与事故和灾祸的较量中立
于不败之地。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