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优化
股骨粗隆间骨折优化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优化方案2013年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1)年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2)病史:多有外伤史。
(3)症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障碍。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徐银坎、葛宝丰、胥少汀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1)多见于老年患者。
患髋直接或间接暴力外伤史。
(2)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3)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下肢外旋短缩畸形明显,大粗隆部压痛明显。
(4)拍摄X线片可明确骨折及分型。
(二)骨折分型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证候分类标准。
1.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达小粗隆的上方。
3.粗隆下型: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
此外,尚有Evans分型,参照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实用骨科学》第三版。
Ⅰ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型骨折。
Ⅱ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畸形。
ⅢA型: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内翻畸形。
ⅢB型:粗隆间骨折+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Ⅳ型:粗隆间骨折+大小粗隆骨折,亦可粉碎骨折。
Ⅴ型:反粗隆骨折,即骨折线自小粗隆至大粗隆下。
二.治疗方案(一)整复和固定1.整复1.1对于无移位的骨折无须整复1.2对于有移位的骨折可先行牵引,待3—4天肿胀消减、缩短畸形矫正后,再运用手法进行整复。
1.2.1牵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皮肤牵引、踝套牵引、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牵引;一般高龄患者皮肤条件较差,应以骨牵引为主。
骨折近端受髂腰肌牵引而出现近端先前,远端向后移位者,应在维持屈髋、屈膝的体位下给予足够大的牵引重量。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一、概述: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由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股骨粗隆部是老年骨质疏松的主要部位,骨折强度降低,很容易发生骨折。
二、诊断(一)诊断依据1、病史:有明显外伤史。
2、临床表现:(1)、伤后患部疼痛、活动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内侧或膝部,髋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不能站立或坐起。
(2)、患髋疼痛及轻度肿胀,患肢呈内收、外旋和短缩畸形,大粗隆向上移位,股骨大转子处压痛,纵轴冲击痛(+)。
3、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入院后常规检查血、尿、大便检查、生化全套、心电图及胸片,需手术病人查丙肝、乙肝表面抗原、凝血系统、梅毒血清、爱滋病抗体等。
(2)、患肢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了解骨折类型及损伤程度。
(3)、高龄患者,需增加检查双下肢动、静脉彩超、心脏彩超。
(二)证候分类1、Evans根据骨折线方向分为2种主要类型。
其中I型又进一步分4个亚型。
I型:骨折线从小粗隆向外、向上延伸。
la型:骨折无移位,小粗隆无骨折,骨折稳定;Ib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皮质能附着,骨折稳定;Ic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骨皮质不能附着,骨折不稳定;Id型:粉碎骨折,至少包括大小粗隆4部分骨折块,骨折不稳定。
Ⅱ型:骨折线自小粗隆斜向外下方,骨折不稳定。
2、按骨折线部位分类:(1)、顺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上方斜向小粗隆。
(2)、逆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下方斜向小粗隆。
(3)、粗隆下骨折: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成横形,斜形骨折。
3、中医辨证分型:(1)早期:气血瘀阻型临床证候:伤后1~2周内,患髋疼痛明显,局部肿胀,瘀血斑,不能站立,患侧髋关节功能丧失,患肢外旋及短缩畸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证候分析:外伤跌仆初期,骨折筋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瘀阻不通,故局部肿胀,疼痛明显。
骨折后肢体不能支撑负重,故不能站立,患肢外旋短缩畸形。
股骨粗隆间骨裂折中医护理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裂折中医护理方案1. 简介股骨粗隆间骨裂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并且需要综合中医护理方案来促进康复。
本文介绍了一种中医护理方案,旨在加速股骨粗隆间骨裂折患者的康复过程。
2. 中医护理方案2.1 治疗原则- 瘀血化瘀:采用中药调理气血,促进瘀血吸收,减轻疼痛。
- 活血化瘀:采用中药活血化瘀,促进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
- 调理气血:通过中医药调理整体气血状况,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
- 强筋骨:采用中药强筋骨,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和骨骼的恢复。
2.2 中药治疗- 瘀血化瘀方剂:选择具有瘀血化瘀作用的中药组方,如当归、桃仁、红花等,制成适量的中药煎剂,每日饮用。
- 活血化瘀方剂: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组方,如三棱、血竭、莪术等,制成适量的中药煎剂,每日饮用。
- 调理气血方剂:选择具有调理气血作用的中药组方,如黄芪、党参、当归等,制成适量的中药煎剂,每日饮用。
- 强筋骨方剂:选择具有强筋骨作用的中药组方,如巴戟天、桑寄生、菟丝子等,制成适量的中药煎剂,每日饮用。
2.3 饮食调理- 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鱼肉、瘦肉、禽肉等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有助于骨折的修复与恢复。
-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牛奶、奶制品等,有助于骨折的愈合和骨骼的强化。
- 适量摄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身体能量的重要来源,摄入适量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
3. 注意事项- 遵守医生的治疗计划:中医护理方案必须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 康复期要注意保护受伤部位:避免过度用力或不适当的活动,防止再次受伤。
- 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煮熟煮透,避免食用过热或变质的食物,避免引发消化系统问题。
4. 结论本文介绍的股骨粗隆间骨裂折中医护理方案主要通过中药治疗和饮食调理来促进康复。
在使用中医护理方案时,应遵循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同时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骨折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間骨折診療方案一、概述:股骨粗隆間骨折,又稱股骨轉子間骨折,系指由股骨頸基底至小粗隆水準以上部位的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見骨折之一,股骨粗隆部是老年骨質疏鬆的主要部位,骨折強度降低,很容易發生骨折。
二、診斷(一)診斷依據1、病史:有明顯外傷史。
2、臨床表現:(1)、傷後患部疼痛、活動時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內側或膝部,髖關節功能障礙,患者不能站立或坐起。
(2)、患髖疼痛及輕度腫脹,患肢呈內收、外旋和短縮畸形,大粗隆向上移位,股骨大轉子處壓痛,縱軸衝擊痛(+)。
3、輔助檢查:(1)、實驗室檢查:入院後常規檢查血、尿、大便檢查、生化全套、心電圖及胸片,需手術病人查丙肝、乙肝表面抗原、凝血系統、梅毒血清、愛滋病抗體等。
(2)、患肢X線片及CT三維重建檢查,瞭解骨折類型及損傷程度。
(3)、高齡患者,需增加檢查雙下肢動、靜脈彩超、心臟彩超。
(二)證候分類1、Evans根據骨折線方向分為2種主要類型。
其中I型又進一步分4個亞型。
I型:骨折線從小粗隆向外、向上延伸。
la型:骨折無移位,小粗隆無骨折,骨折穩定;Ib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複位後記憶體皮質能附著,骨折穩定;Ic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複位後記憶體骨皮質不能附著,骨折不穩定;Id型:粉碎骨折,至少包括大小粗隆4部分骨折塊,骨折不穩定。
Ⅱ型:骨折線自小粗隆斜向外下方,骨折不穩定。
2、按骨折線部位分類:(1)、順粗隆間骨折:骨折線從大粗隆上方斜向小粗隆。
(2)、逆粗隆間骨折:骨折線從大粗隆下方斜向小粗隆。
(3)、粗隆下骨折:骨折線經過大小粗隆的下方,成橫形,斜形骨折。
3、中醫辨證分型:(1)早期:氣血瘀阻型臨床證候:傷後1~2周內,患髖疼痛明顯,局部腫脹,瘀血斑,不能站立,患側髖關節功能喪失,患肢外旋及短縮畸形,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證候分析:外傷跌僕初期,骨折筋傷,血離經脈,瘀積不散,氣血瘀阻不通,故局部腫脹,疼痛明顯。
骨折後肢體不能支撐負重,故不能站立,患肢外旋短縮畸形。
2012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腰椎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急性腰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0)孟氏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3)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7)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3)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7)踝关节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1)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5)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1)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7)髌骨软化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2)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
(1)有明确外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多由高处坠下致伤。
(3)跟部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明显皮下瘀斑,骨折严重者可呈现足底扁平,增宽或外翻畸形。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诊断及分类。
X线片表现:跟骨侧位及轴位片对了解骨折移位,分型至关重要。
其中侧位片对识别骨折线,关节面塌陷及骨片旋转程度有一定帮助;轴位片能清晰显示距下关节面的载距突解剖形态及内外侧壁骨折移位情况,以及跟骨结节、跟骨体部内外翻移位情况。
(5)常规检查是否有合并症:颅底骨折、脊柱骨折。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症状与体征:典型的跟骨骨折临床表现包括后跟痛、肿胀、瘀血、跟骨横径增宽、跟部外翻畸形、足底扁平,应注意有无颅底骨折或脊柱骨折。
(2)辅助检查:正确诊断与分类则有赖于X线,或辅以CT检查,了解骨折移位、塌陷方向及程度。
(二)骨折分类及证候诊断1.骨折分类(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结节部纵行骨折或呈"鸭嘴样"骨折,骨折片可向后上方移位,甚至有翻转移位,但不触及跟距关节面。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照护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照护方案
简介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比较严重的骨折类型,需要经过手术治疗和术后的系统照护。
同时,中医疗法可以在术后的康复期间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照护方案
1. 中药疗法
- 选择有滋补、补肾、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草药,如淫羊藿、巴戟天、何首乌、熟地黄等;
- 依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年龄等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中药方剂;
- 配合针灸、艾灸、拔罐等中医疗法,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
2. 饮食调理
- 食用易于消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品;
- 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和适量的海产品;
- 忌口辛辣、生冷、刺激性强的食物。
3. 康复锻炼
- 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些适当的康复锻炼,如俯卧撑、侧
踢腿、颈椎操等;
- 加强康复锻炼可增加肌肉活力、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4. 精神护理
- 积极主动与朋友、家人沟通;
- 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理平衡。
总结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骨折类型,应该在中医疗法的帮
助下进行系统康复,以期望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和生活质量。
骨伤科-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年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2)病史:多有外伤史。
(3)症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障碍。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徐银坎、宝丰、胥少汀编著,人民军医,2008年)。
(1)多见于老年患者。
患髋直接或间接暴力外伤史。
(2)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3)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下肢外旋短缩畸形明显,大粗隆部压痛明显。
(4)拍摄x光片可明确骨折及分型。
(二)骨折分型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略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上方,达小粗隆的上方。
3.粗隆下型: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
此外,尚有Evans分型,参照人民军医出版《实用骨科学》第三版中介绍的Evans分型系统进行分型。
I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型骨折。
II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翻畸形。
IIIA型: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翻畸形。
IIIB型:粗隆间骨折+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IV型:粗隆间骨折+大小粗隆骨折,亦可粉碎骨折。
V型:反粗隆骨折,即骨折线自小粗隆至大粗隆下。
二、治疗方案(一)整复和固定1.整复1.1 对于无移位的骨折无须整复。
1.2 对于有移位骨折可先行牵引,待3~4天肿胀消减、缩短畸形矫正后,再运用手法进行整复。
1.2.1 牵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皮肤牵引、踝套牵引、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一般高龄患者皮肤条件较差,应以骨牵引为主。
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诊疗方案审批稿

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诊疗方案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一、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执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褔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中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受伤史(2)髋部疼痛、肿胀,不敢直立和行走,腹股沟中点下方附近压痛,足跟部和大粗隆部叩击痛,有移位骨折时,患肢缩短,呈外旋、内收、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转子上移。
(3)髋关节正侧位X片可明确骨折病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明显受伤史(2)髋部疼痛、肿胀,不敢直立和行走,腹股沟中点下方附近压痛,足跟部和大粗隆部叩击痛,有移位骨折时,患肢缩短,呈外旋、内收、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转子上移。
(3)髋关节正侧位X片可明确骨折病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三)、症候诊断(疾病分期)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1早期:伤后2周内。
症见髋部疼痛,肿胀不显,活动受限,动则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
症属血瘀气滞。
2.中期:伤后2-4周。
症见痛减肿消,新血渐生,筋骨虽虽续而未坚,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症属营血不调。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显,可轻微活动,但尚未能负重行走,因病久必虚,舌质淡,胖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症属肝肾气血亏虚。
(四)骨折分型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Evans分型法)Ⅰ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性骨折Ⅱ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畸形。
ⅢA型: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内翻畸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年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2)病史:多有外伤史。
(3)症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障碍。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徐银坎、葛宝丰、胥少汀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
(1)多见于老年患者。
患髋直接或间接暴力外伤史。
(2)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3)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下肢外旋短缩畸形明显,大粗隆部压痛明显。
(4)拍摄x光片可明确骨折及分型。
(二)骨折分型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达小粗隆的上方。
3、粗隆下型: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
此外,尚有Evans分型,参照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实用骨科学》第三版中介绍的Evans分型系统进行分型。
I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型骨折。
II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畸形。
IIIA型: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内翻畸形。
IIIB型:粗隆间骨折+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IV型:粗隆间骨折+大小粗隆骨折,亦可粉碎骨折。
V型:反粗隆骨折,即骨折线自小粗隆至大粗隆下。
二、治疗方案(一)固定1、外固定(1)无移位的稳定型骨折,行下肢外侧长石膏板固定制动,亦可行患肢长沙袋加丁字鞋外展中立位制动8~12周,伤后即可逐步开展功能锻炼。
(2)对于有移位骨折的老年患者,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患等手术禁忌症,以及拒绝手术者,或糖尿病需要治疗等待手术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皮肤牵引、踝套牵引、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一般高龄患者皮肤条件较差,应以骨牵引为主。
骨折近端受髂腰肌牵引而出现近端向前,远端向后移位者,应在维持屈髋、屈膝的体位下给予足够大的牵引重量。
对于髋内翻同时合并有明显向前成角,股骨颈前倾角消失或变为负角者,可将患肢置于布朗氏架上行骨牵引予以纠正。
2、内固定我科选择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作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案。
手术方法:手术时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仰卧于骨科手术床上,患髋垫高,取外侧切口入路,以股骨大粗隆顶点向远侧切开,显露股骨大小粗隆及下方部分骨干,先复位大、小粗隆,并用拉力螺钉固定之,再牵引复位骨折,见对位良好,患肢外展30°、内旋15°固定在手术台面上,用2枚克氏针临时固定大粗隆与股骨颈,在大粗隆下5~10mm处安置相应长度的解剖型锁定钢板,近端沿斜孔在螺钉导向套筒引导下向股骨颈先钻入1枚导针,然后沿导针钻孔,探针探测孔的四壁,确定四壁为骨质,旋入一枚锁定螺钉,再于钢板远端以1枚螺钉固定,防止远端旋转,于股骨近端用一枚螺丝钉固定,建立钢板于骨段的稳定框架;再分别于股骨近端沿斜孔在螺钉导向套筒引导下向股骨颈再钻入2枚导针,沿导针向股骨颈钻孔,探针测探钻孔四壁是否都是骨质,确定无误后分别再旋入头颈方向2枚锁定螺钉,螺钉长度要求距股骨头软骨面5~10mm;骨折远端依次拧入锁定螺钉,经C型臂透视确保骨折对位对线满意后关闭切口。
(二)药物治疗1、外治可以外敷膏剂、散剂等,也可采用熏、洗等方法。
骨折早期可外敷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膏、散剂,如双柏膏(散)、消瘀止痛膏、金黄膏(散)。
骨折中后期可选用具有温筋通络、化瘀止痛中药汤剂熏洗局部。
我科选用活血止痛散(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方)(药物组成:透骨草、延胡索、当归尾、姜黄、川椒、海桐皮、威灵仙、川牛膝、乳香、没药、羌活、白芷、苏木、五加皮、红花、土茯苓各10g)。
2、内服按骨折三期辨证施治进行分期治疗。
(1)骨折初期(血瘀气滞证):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10g红花10g 归尾10g 赤芍15g生地12g川牛膝20g灵脂10g 丹参20g泽兰30g 泽泻30g 木香10g 苏木15g 中成药:三七伤药片、活血止痛胶囊、接骨七厘片等。
(2)骨折中期(瘀血凝滞证):治法:和营止痛。
方药:和营止痛汤加减。
当归尾12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0g乳香10g 没药10g 苏木15g 续断15g乌药10g 陈皮10g 木通10g 甘草5g 中成药:接骨丹(本院制剂)等。
(3)骨折后期(肝肾不足证):治疗方法:补益肝肾。
方药:壮筋续骨汤加减。
当归12g 川芎10g 白芍10g 熟地10g杜仲15g 川断15g 骨碎补12g 补骨脂10g菟丝子15g地鳖虫10g刘寄奴10g党参10g炙黄芪20g 怀牛膝20g 陈皮g中成药:续断紫金丹等。
(三)康复锻炼1、功能锻炼无论患者是否手术,都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促进局部功能康复及预防全身并发症。
练功治疗是中医一大特色,有利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增强骨折部生理应力,促进愈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防止关节粘连和强直;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出现。
早期练功活动应在不负重状态下开展,后期练功可借助康复器械锻炼。
(1)牵引治疗患者应早期进行床上功能锻炼,牵引后即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关节、足趾的屈伸活动;1~2周开始直坐床上抬臀运动。
3~4周后,两手拉吊环,健足踏在床上,作抬臀活动,臀部可完全离开床,使身体与大腿、小腿成一平线,以加大髋、膝关节活动范围。
(2)手术患者功能锻炼量化。
初期:(术后1~2周)以患肢的肌肉舒缩活动为主,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防止血栓形成、关节僵硬,利于骨痂生长,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以不感到疲劳和痛疼为主。
1、手术当日6小时后,指导患者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足趾运动。
2、术后第1~2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足部的跖屈、背伸运动,每日3~4次,一天约完成500个;指导患肢股四头肌和臀肌的等长舒缩(静力舒缩)运动,每日3~4次,一天约完成500个。
3、术后第3~5天,可抬高上身20~30°,可逐渐进行膝关节的伸屈运动,动作轻柔,被动逐渐转为主动活动,同时可进行全身的功能锻炼,患肢平卧或半卧,患肢外展中立,健侧下肢屈膝支撑床面,双手拉住吊环,并协助患者下身,臀部做引体向上运动,一般每次活动10分钟,术后早期定时按摩下肢肌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静脉血栓形成。
中期:术后2~4周。
一般术后2周拆线,逐渐被动活动髋关节,但屈曲不易超过90°,并在初期运动的基础上增加运动量和强度,同时做直腿抬高训练,足跟距床20cm,在空中停留5~10s放下,每次30~50下,每天3~4次,在不负重的情况下进行各关节的功能锻炼,4周后床边活动及扶双拐或步行架不负重练习。
后期:术后5~12周。
术后5~12周,对症锻炼,使肢体功能尽快恢复。
6周内避免髋关节主动内收及屈曲;8周后根机X 线骨折愈合情况,有骨痂形成及内侧骨折线模糊者,可开始部分负重;12周后自由负重,严禁患侧卧位及骨质疏松者过早负重,术后功能锻炼应延续至出院骨折完全愈合时。
注意事项:(1)扶拐行走要领:先挪拐,后走路,患肢走一步,健肢跟半步。
(2)循序渐进,负重练习。
一般不宜负重太早,应据X照片显示愈合情况,再考虑患肢逐步负重锻炼。
(四)中医特色疗法行红外线治疗仪的同时,增加电脑骨伤治疗仪等理疗,以促进炎症消散、提高药效、改善血液物质循环、增加骨痂生长、止痛、镇静、改善周围血管功能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五)并发症及防治1、患侧膝关节僵硬:多由于石膏外展板固定时间长,或手术后患者畏惧痛疼,影响膝关节功能锻炼的进行,容易出现膝关节的僵硬。
防治方法:用活血止痛散热敷膝关节,鼓励患者早期开展自主的膝关节功能锻炼。
2、髋内翻、肢体短缩畸形:由肢体剪力大、固定或牵引治疗不当以及肌力牵拉等因素导致。
采用牵引术,尽快恢复肢体的长度和力线,保持患肢于外展35°的中立位。
其中,顺粗隆间粉碎性骨折选用股骨髁上骨牵引术,反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可选用皮肤牵引术。
3、并发多种内科疾病:本病多见于老年人,由于患者年老体弱,伤后容易出现呼吸、心血管、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并发症。
防治方法: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特长与优势,以扶正祛邪,辨证施治为用药指导原则,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在允许的情况下,按照机体的抗病能力,尽早对骨折进行复位和有效的手术内固定,恢复骨折断的有效固定,尽快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因卧床而出现的合并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的高危并发症之一,围手术期预防很重要。
下肢行主被动锻炼、术后给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腹部皮下注射、发挥中医药特色,活血化瘀,补气通脉,利水消肿。
(六)护理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并发症是老年长期卧床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易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护理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及预后起重要作用。
1、骨折早期护理(1)心理护理:老年患者顾虑多,对预后缺乏信心,对治疗反应消极,护理应重点从心理上解除顾虑,与患者建立融洽友好的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生活护理:给予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其充足的睡眠,给予易消化食物,并注意预防卧床所带来的并发症,如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等。
(3)牵引护理:注意牵引针孔的护理,牵引的体位应始终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牵引重量一般为8~10kg。
(4)做好术前准备:术前准备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甚为重要,应详细了解入院者的病情,听其主诉时应向家属询问清楚。
患者反应迟钝对病伤不敏感易掩盖临床症状,检查时应详细全面了解其是否存在合并症或内科疾病,针对其合并症,术前及早给予对应处理。
2、骨折中期护理(1)搬运及卧位:术后病人麻醉作用未完全消失,肢体仍处于无自主状态,搬运时注意患肢体位切勿过度伸、屈及外展活动,一般采取三人平托搬运,必要时给予牵引。
(2)牵引针口的护理:注意观察针口的渗出、感染情况,渗出多时应及时更换敷料,针口感染多在术后3~7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是早期感染表现,怀疑针口感染时,应及时对症处理。
(3)指导患者及时恢复功能锻炼:具体锻炼方法应根据患者全身健康情况、伤情及手术固定稳定性而区别制定。
(4)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术后常见并发症为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心脑血管意外及针口感染等,针对这些并发症精心护理非常重要。
3、骨折晚期护理(1)下床活动时,务必有家人保护,注意安全,以防跌倒再次损伤。
(2)加强功能锻炼,预防各种并发症。
(3)定期门诊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牢固后,可弃拐负重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