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优化
股骨粗隆间骨折优化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优化方案2013年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1)年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2)病史:多有外伤史。
(3)症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障碍。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徐银坎、葛宝丰、胥少汀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1)多见于老年患者。
患髋直接或间接暴力外伤史。
(2)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3)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下肢外旋短缩畸形明显,大粗隆部压痛明显。
(4)拍摄X线片可明确骨折及分型。
(二)骨折分型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证候分类标准。
1.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达小粗隆的上方。
3.粗隆下型: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
此外,尚有Evans分型,参照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实用骨科学》第三版。
Ⅰ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型骨折。
Ⅱ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畸形。
ⅢA型: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内翻畸形。
ⅢB型:粗隆间骨折+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Ⅳ型:粗隆间骨折+大小粗隆骨折,亦可粉碎骨折。
Ⅴ型:反粗隆骨折,即骨折线自小粗隆至大粗隆下。
二.治疗方案(一)整复和固定1.整复1.1对于无移位的骨折无须整复1.2对于有移位的骨折可先行牵引,待3—4天肿胀消减、缩短畸形矫正后,再运用手法进行整复。
1.2.1牵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皮肤牵引、踝套牵引、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牵引;一般高龄患者皮肤条件较差,应以骨牵引为主。
骨折近端受髂腰肌牵引而出现近端先前,远端向后移位者,应在维持屈髋、屈膝的体位下给予足够大的牵引重量。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住院患者。
一、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股骨粗隆间骨折(TCD编码为:BGG040)。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股骨粗隆间骨折(ICD-10编码为:S72·1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胥少汀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1)根据骨折线的走向和骨折端的位置分型:顺粗隆间型反粗隆间型粗隆间粉碎型(2)根据《实用骨科学》第三版(胥少汀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采用Evans分型系统分型:I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型骨折。
II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畸形。
IIIA型: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内翻畸形。
IIIB型:粗隆间骨折+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IV型:粗隆间骨折+大小粗隆骨折,亦可粉碎骨折。
V型:反粗隆骨折,即骨折线自小粗隆至大粗隆下。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常见证候:早期:血瘀气滞证;中期:营血不调证;后期: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股骨粗隆间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股骨粗隆间骨裂折中医护理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裂折中医护理方案1. 简介股骨粗隆间骨裂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并且需要综合中医护理方案来促进康复。
本文介绍了一种中医护理方案,旨在加速股骨粗隆间骨裂折患者的康复过程。
2. 中医护理方案2.1 治疗原则- 瘀血化瘀:采用中药调理气血,促进瘀血吸收,减轻疼痛。
- 活血化瘀:采用中药活血化瘀,促进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
- 调理气血:通过中医药调理整体气血状况,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
- 强筋骨:采用中药强筋骨,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和骨骼的恢复。
2.2 中药治疗- 瘀血化瘀方剂:选择具有瘀血化瘀作用的中药组方,如当归、桃仁、红花等,制成适量的中药煎剂,每日饮用。
- 活血化瘀方剂: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组方,如三棱、血竭、莪术等,制成适量的中药煎剂,每日饮用。
- 调理气血方剂:选择具有调理气血作用的中药组方,如黄芪、党参、当归等,制成适量的中药煎剂,每日饮用。
- 强筋骨方剂:选择具有强筋骨作用的中药组方,如巴戟天、桑寄生、菟丝子等,制成适量的中药煎剂,每日饮用。
2.3 饮食调理- 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鱼肉、瘦肉、禽肉等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有助于骨折的修复与恢复。
-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牛奶、奶制品等,有助于骨折的愈合和骨骼的强化。
- 适量摄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身体能量的重要来源,摄入适量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
3. 注意事项- 遵守医生的治疗计划:中医护理方案必须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 康复期要注意保护受伤部位:避免过度用力或不适当的活动,防止再次受伤。
- 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煮熟煮透,避免食用过热或变质的食物,避免引发消化系统问题。
4. 结论本文介绍的股骨粗隆间骨裂折中医护理方案主要通过中药治疗和饮食调理来促进康复。
在使用中医护理方案时,应遵循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同时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骨折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間骨折診療方案一、概述:股骨粗隆間骨折,又稱股骨轉子間骨折,系指由股骨頸基底至小粗隆水準以上部位的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見骨折之一,股骨粗隆部是老年骨質疏鬆的主要部位,骨折強度降低,很容易發生骨折。
二、診斷(一)診斷依據1、病史:有明顯外傷史。
2、臨床表現:(1)、傷後患部疼痛、活動時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內側或膝部,髖關節功能障礙,患者不能站立或坐起。
(2)、患髖疼痛及輕度腫脹,患肢呈內收、外旋和短縮畸形,大粗隆向上移位,股骨大轉子處壓痛,縱軸衝擊痛(+)。
3、輔助檢查:(1)、實驗室檢查:入院後常規檢查血、尿、大便檢查、生化全套、心電圖及胸片,需手術病人查丙肝、乙肝表面抗原、凝血系統、梅毒血清、愛滋病抗體等。
(2)、患肢X線片及CT三維重建檢查,瞭解骨折類型及損傷程度。
(3)、高齡患者,需增加檢查雙下肢動、靜脈彩超、心臟彩超。
(二)證候分類1、Evans根據骨折線方向分為2種主要類型。
其中I型又進一步分4個亞型。
I型:骨折線從小粗隆向外、向上延伸。
la型:骨折無移位,小粗隆無骨折,骨折穩定;Ib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複位後記憶體皮質能附著,骨折穩定;Ic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複位後記憶體骨皮質不能附著,骨折不穩定;Id型:粉碎骨折,至少包括大小粗隆4部分骨折塊,骨折不穩定。
Ⅱ型:骨折線自小粗隆斜向外下方,骨折不穩定。
2、按骨折線部位分類:(1)、順粗隆間骨折:骨折線從大粗隆上方斜向小粗隆。
(2)、逆粗隆間骨折:骨折線從大粗隆下方斜向小粗隆。
(3)、粗隆下骨折:骨折線經過大小粗隆的下方,成橫形,斜形骨折。
3、中醫辨證分型:(1)早期:氣血瘀阻型臨床證候:傷後1~2周內,患髖疼痛明顯,局部腫脹,瘀血斑,不能站立,患側髖關節功能喪失,患肢外旋及短縮畸形,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證候分析:外傷跌僕初期,骨折筋傷,血離經脈,瘀積不散,氣血瘀阻不通,故局部腫脹,疼痛明顯。
骨折後肢體不能支撐負重,故不能站立,患肢外旋短縮畸形。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骨二)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骨二)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年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2)病史:多有外伤史。
(3)症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障碍。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徐银坎、葛宝丰、胥少汀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
(1)多见于老年患者。
患髋直接或间接暴力外伤史。
(2)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3)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下肢外旋短缩畸形明显,大粗隆部压痛明显。
(4)拍摄x光片可明确骨折及分型。
(二)骨折分型【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
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
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
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
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以上。
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分期】一、骨折类型(一) 顺粗隆间骨折:骨折线的走行方向大致与粗隆间线平行。
按照EVAN 标准分为4型。
Ⅰ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性骨折。
Ⅱ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缩否,骨折移位呈内翻变位。
ⅢA型:小粗隆骨折变为游离骨片,粗隆间骨折移位,内翻畸形。
ⅢB型:粗隆间骨折如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Ⅳ型:粗隆间骨折外,大小粗隆各成为单独骨折块,亦可为粉碎性骨折。
(二)骨折线与粗隆间线方向相反,小粗隆也可形成为游离骨片。
此外,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下方成为横型,斜形、锯齿形,骨折也可能轻度粉碎为粗隆下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照护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照护方案
简介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比较严重的骨折类型,需要经过手术治疗和术后的系统照护。
同时,中医疗法可以在术后的康复期间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照护方案
1. 中药疗法
- 选择有滋补、补肾、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草药,如淫羊藿、巴戟天、何首乌、熟地黄等;
- 依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年龄等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中药方剂;
- 配合针灸、艾灸、拔罐等中医疗法,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
2. 饮食调理
- 食用易于消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品;
- 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和适量的海产品;
- 忌口辛辣、生冷、刺激性强的食物。
3. 康复锻炼
- 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些适当的康复锻炼,如俯卧撑、侧
踢腿、颈椎操等;
- 加强康复锻炼可增加肌肉活力、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4. 精神护理
- 积极主动与朋友、家人沟通;
- 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理平衡。
总结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骨折类型,应该在中医疗法的帮
助下进行系统康复,以期望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和生活质量。
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方案的选择与疗效分析

(1):35—40.
[6] 宋 鉴 清 ,王 齐 晖 ,李 花 ,等 .尿 液 B型 钠 尿 肽 水 平 在慢 性 心 力 衰 竭 诊 断 中 的 意 义 [J].中 华 检 验 医 学 杂 志 ,201l,34
M ed,2011,123(6):102—113.
E3] W u AH ,Smith A.Biological variation of the natriuretic
peptides and their role in m onitoring patients w ith heart
failure[J].Eur J Hcart Fail,2004,6(3):355—358. [4] 中华 医 学会 心 血 管 病 学 分 会 ,中 华 心 血 管 病 杂 志 编 辑 委
triuretic peptide and functional capacity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Eur J Heart Fail,2003,5(2):155—160.
(收 稿 日期 :2Ol3 Ol_O1 修 回 Et期 :2O13—04—15)
· 临 床 研 究 ·
检 验 医学 与 临床 2O13年 8月 第 1O卷 第 16期 Lab Med Clin,August 2013,Vo1.10,No.16
和 收 缩 功 能 ,因 此 ,BNP用 于 评 价 心 衰 患 者 预 后 要 优 于 LVEF 及 LVEDDL9]。 国外 亦 有 文 献 报 导 ,BNP水 平 是 预 测 CHF患 者 预 后 的独 立 危 险 因 素 _1 。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股骨粗隆间骨折(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股骨粗隆间骨折(修订)
草案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股骨粗隆间骨折(又名股骨转子间骨折,下同)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 康复。 本指南适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股骨粗隆间骨折 intertrochanter fracture of femur 凡发生于股骨颈基底部至小转子部位的骨折均称为股骨粗隆间骨折。 3 诊断 [1] 3.1 病史 有明确的外伤史。 3.2 症状体征 临床表现为患侧髋部疼痛、肿胀,功能受限,有移位的骨折可出现外旋短缩畸形,有广 泛的皮下瘀斑。无移位骨折可仅有髋部疼痛。 3.3 影像检查 X 线片可见骨折线及移位情况,必要时进行 CT、MRI 检查。 3.4 分型 3.4.1 根据骨折线的走向和骨折端的位置分型: (1)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 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 达小粗隆的上方。
治法:益气活血,祛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医林改错》)(推荐级别:D)
桃仁 15g 红花 10g 当归 10g 赤芍 15g
川芎 15g 制地龙 15g 黄芪 50g 5.3 药物治疗 5.3.1 中药内治(推荐级别证:血瘀气滞,瘀血内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年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2)病史:多有外伤史。
(3)症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障碍。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徐银坎、葛宝丰、胥少汀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
(1)多见于老年患者。
患髋直接或间接暴力外伤史。
(2)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3)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下肢外旋短缩畸形明显,大粗隆部压痛明显。
(4)拍摄x光片可明确骨折及分型。
(二)骨折分型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达小粗隆的上方。
3、粗隆下型: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
此外,尚有Evans分型,参照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实用骨科学》第三版中介绍的Evans分型系统进行分型。
I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型骨折。
II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畸形。
IIIA型: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内翻畸形。
IIIB型:粗隆间骨折+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IV型:粗隆间骨折+大小粗隆骨折,亦可粉碎骨折。
V型:反粗隆骨折,即骨折线自小粗隆至大粗隆下。
二、治疗方案(一)固定1、外固定(1)无移位的稳定型骨折,行下肢外侧长石膏板固定制动,亦可行患肢长沙袋加丁字鞋外展中立位制动8~12周,伤后即可逐步开展功能锻炼。
(2)对于有移位骨折的老年患者,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患等手术禁忌症,以及拒绝手术者,或糖尿病需要治疗等待手术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皮肤牵引、踝套牵引、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一般高龄患者皮肤条件较差,应以骨牵引为主。
骨折近端受髂腰肌牵引而出现近端向前,远端向后移位者,应在维持屈髋、屈膝的体位下给予足够大的牵引重量。
对于髋内翻同时合并有明显向前成角,股骨颈前倾角消失或变为负角者,可将患肢置于布朗氏架上行骨牵引予以纠正。
2、内固定我科选择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作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案。
手术方法:手术时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仰卧于骨科手术床上,患髋垫高,取外侧切口入路,以股骨大粗隆顶点向远侧切开,显露股骨大小粗隆及下方部分骨干,先复位大、小粗隆,并用拉力螺钉固定之,再牵引复位骨折,见对位良好,患肢外展30°、内旋15°固定在手术台面上,用2枚克氏针临时固定大粗隆与股骨颈,在大粗隆下5~10mm处安置相应长度的解剖型锁定钢板,近端沿斜孔在螺钉导向套筒引导下向股骨颈先钻入1枚导针,然后沿导针钻孔,探针探测孔的四壁,确定四壁为骨质,旋入一枚锁定螺钉,再于钢板远端以1枚螺钉固定,防止远端旋转,于股骨近端用一枚螺丝钉固定,建立钢板于骨段的稳定框架;再分别于股骨近端沿斜孔在螺钉导向套筒引导下向股骨颈再钻入2枚导针,沿导针向股骨颈钻孔,探针测探钻孔四壁是否都是骨质,确定无误后分别再旋入头颈方向2枚锁定螺钉,螺钉长度要求距股骨头软骨面5~10mm;骨折远端依次拧入锁定螺钉,经C型臂透视确保骨折对位对线满意后关闭切口。
(二)药物治疗1、外治可以外敷膏剂、散剂等,也可采用熏、洗等方法。
骨折早期可外敷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膏、散剂,如双柏膏(散)、消瘀止痛膏、金黄膏(散)。
骨折中后期可选用具有温筋通络、化瘀止痛中药汤剂熏洗局部。
我科选用活血止痛散(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方)(药物组成:透骨草、延胡索、当归尾、姜黄、川椒、海桐皮、威灵仙、川牛膝、乳香、没药、羌活、白芷、苏木、五加皮、红花、土茯苓各10g)。
2、内服按骨折三期辨证施治进行分期治疗。
(1)骨折初期(血瘀气滞证):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10g红花10g 归尾10g 赤芍15g生地12g川牛膝20g灵脂10g 丹参20g泽兰30g 泽泻30g 木香10g 苏木15g 中成药:三七伤药片、活血止痛胶囊、接骨七厘片等。
(2)骨折中期(瘀血凝滞证):治法:和营止痛。
方药:和营止痛汤加减。
当归尾12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0g乳香10g 没药10g 苏木15g 续断15g乌药10g 陈皮10g 木通10g 甘草5g 中成药:接骨丹(本院制剂)等。
(3)骨折后期(肝肾不足证):治疗方法:补益肝肾。
方药:壮筋续骨汤加减。
当归12g 川芎10g 白芍10g 熟地10g杜仲15g 川断15g 骨碎补12g 补骨脂10g菟丝子15g地鳖虫10g刘寄奴10g党参10g炙黄芪20g 怀牛膝20g 陈皮g中成药:续断紫金丹等。
3、静脉用药术后静脉给骨肽50—100mg/次,每天一次,以促进骨折愈合。
(三)康复锻炼1、功能锻炼无论患者是否手术,都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促进局部功能康复及预防全身并发症。
练功治疗是中医一大特色,有利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增强骨折部生理应力,促进愈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防止关节粘连和强直;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出现。
早期练功活动应在不负重状态下开展,后期练功可借助康复器械锻炼。
(1)牵引治疗患者应早期进行床上功能锻炼,牵引后即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关节、足趾的屈伸活动;1~2周开始直坐床上抬臀运动。
3~4周后,两手拉吊环,健足踏在床上,作抬臀活动,臀部可完全离开床,使身体与大腿、小腿成一平线,以加大髋、膝关节活动范围。
(2)手术患者功能锻炼量化。
初期:(术后1~2周)以患肢的肌肉舒缩活动为主,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防止血栓形成、关节僵硬,利于骨痂生长,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以不感到疲劳和痛疼为主。
a、手术当日6小时后,指导患者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足趾运动。
b、术后第1~2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足部的跖屈、背伸运动,每日3~4次,一天约完成500个;指导患肢股四头肌和臀肌的等长舒缩(静力舒缩)运动,每日3~4次,一天约完成500个。
c、术后第3~5天,可抬高上身20~30°,可逐渐进行膝关节的伸屈运动,动作轻柔,被动逐渐转为主动活动,同时可进行全身的功能锻炼,患肢平卧或半卧,患肢外展中立,健侧下肢屈膝支撑床面,双手拉住吊环,并协助患者下身,臀部做引体向上运动,一般每次活动10分钟,术后早期定时按摩下肢肌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静脉血栓形成。
中期:术后2~4周。
一般术后2周拆线,逐渐被动活动髋关节,但屈曲不易超过90°,并在初期运动的基础上增加运动量和强度,同时做直腿抬高训练,足跟距床20cm,在空中停留5~10s放下,每次30~50下,每天3~4次,在不负重的情况下进行各关节的功能锻炼,4周后床边活动及扶双拐或步行架不负重练习。
后期:术后5~12周。
术后5~12周,对症锻炼,使肢体功能尽快恢复。
6周内避免髋关节主动内收及屈曲;8周后根机X 线骨折愈合情况,有骨痂形成及内侧骨折线模糊者,可开始部分负重;12周后自由负重,严禁患侧卧位及骨质疏松者过早负重,术后功能锻炼应延续至出院骨折完全愈合时。
后期膝或踝关节粘连可以选用CPM等康复设备进行康复治疗,每日1次~2次,每次30分钟。
注意事项:(1)扶拐行走要领:先挪拐,后走路,患肢走一步,健肢跟半步。
(2)循序渐进,负重练习。
一般不宜负重太早,应据X照片显示愈合情况,再考虑患肢逐步负重锻炼。
(四)中医特色疗法红外线治疗仪、电脑骨伤治疗仪、电脑骨折愈合仪等理疗,以促进炎症消散、提高药效、改善血液物质循环、增加骨痂生长、止痛、镇静、改善周围血管功能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每日1次~2次,每次30分钟。
(五)并发症及防治1、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的高危并发症之一,围手术期预防很重要。
下肢行主被动锻炼、术后给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腹部皮下注射、发挥中医药特色,活血化瘀,补气通脉,利水消肿。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案:(1)基本预防措施a手术操作轻巧、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
b规范使用止血带。
c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
d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以及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e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黏度。
(2)物理预防措施a足底静脉泵(VFP)、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均利用机械HFS,髋部骨折手术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病率,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疗效更佳。
单独使用物理预防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因素的患者。
对于患侧肢无法或不宜采取物理预防的患者,可在对侧肢实施预防。
建议应用前筛查禁忌。
以下情况禁用物理预防措施: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或腿部严重水肿。
下肢深静脉血栓症、血栓(性)静脉炎或肺栓塞;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不适用于腿部局部情况异常(如皮炎、坏疽、近期接受皮肤移植手术)、下肢血管严重的动脉硬化或其他缺血性血管病、腿部严重畸形。
b腓肠肌挤压:术后24小时不间断人力挤压腓肠肌,挤压时操作者手掌贴附于表面后外侧,有节律地从下往上、由轻到重,反复挤压腓肠肌,频率为40/分左右,以患者感觉舒适、不引起痛疼为宜。
(3)药物预防措施有出血风险患者应权衡降低DVT的发生率与增加出血危险的关系。
a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肝素钙,是目前公认的用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首选药物。
DVT开始预防的时间和时限: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DVT的高发期是术后12~24 h,一阶段DVT并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后果严重,对DVT的预防应尽早进行。
DVT开始预防的时间:选择DVT药物预防的时间窗选择应权衡风险与获益:理论上,越接近手术给药,血栓预防的效果越好,但同时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越高。
对于大部分接受低分子肝素预防的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前给药和术后给药抗凝疗效相似,但术前给药出血风险相对较高。
术后开始预防时间距离手术越近,抗凝疗效越显著,但同时也会带来更高的出血风险。
物理预防措施不会增加出血风险,可以在骨科大手术前、术中或术后应用。
预防DVT时限:骨科大手术后凝血过程持续激活可达4周,术后DVT的危险性可持续3个月。
因此,在骨科大手术后DVT预防时限一般不少于7~10 d,必要时可延长至28~35 d。
低分子肝素钙的用法用量:用法:应皮下注射,不能用于肌肉注射。
腹壁垂直皮下注射法:在距脐部上下5cm,距脐部左右10cm,避开脐周1cm,用左手捏起腹部皮肤形成以皱褶,右手持注射器,针头应垂直进针,而不是斜着进入捏起的皮肤皱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