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VIP专享】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VIP专享】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

在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

从发生的原因看,在6-10岁阶段,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诊断(一)诊断标准: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

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

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

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锅铲样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

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中医分型(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2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2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2、行桡骨远端骨折闭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术或前臂骨折闭合性复位术伴固定术。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病史: 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2)主要症状及体征:伤后腕部出现疼痛,肿胀,压痛明显,腕部活动功能障碍;有移位者可见畸形,触之可有骨擦感。

(3)X线摄片检查可见: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或掌侧移位,骨折端成角,桡骨压缩嵌插短缩,或可见骨折块移位合并桡腕关节半脱位。

2、证候分型(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插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形压痛,纵轴叩击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1、诊断明确,为单纯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2、全身或局部状况允许闭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桡骨远端骨折;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3、除外无移位型的桡骨远端骨折;4、除外以下情况:(1)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2)局部肿胀严重者;(3)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4)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5、需住院治疗者;6、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7、患者同意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

(六)入院必须的检查项目。

1、入院必须检查(1)血常规(2)尿常规(3)凝血功能(4)肝肾功能(5)心电图(6)感染性疾病筛查(7)X线片检查、CT(必要时)(8)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七)入院后尽快行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术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难点及应对措施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难点及应对措施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难点及应对措施嗨,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桡骨远端骨折的中医诊疗方案,难点以及应对措施。

这个问题可是困扰了不少同仁,不过别担心,跟着我,保证让你豁然开朗!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中医治疗这类骨折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但诊疗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难点,下面我就来一一分析。

一、诊断难点及应对措施1.难点: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表现多样,容易与手腕其他疾病混淆。

应对措施: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受伤经过,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必要时,进行中医四诊合参,如望、闻、问、切,以确定骨折类型和程度。

2.难点:部分患者就诊时,骨折已发生移位,影响诊断。

应对措施:对于疑似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及时进行手法复位,再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1.难点:骨折复位困难。

应对措施:采用中医正骨手法,如拔伸、旋转、推挤等,结合患者体质和骨折类型,进行个性化复位。

复位过程中,注意力量适中,避免过度暴力,以免加重损伤。

2.难点:骨折愈合慢。

应对措施:中医治疗骨折注重内外兼治,内服中药以促进骨折愈合,外敷膏药以缓解疼痛和肿胀。

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

3.难点:并发症较多。

应对措施:针对不同并发症,采取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

如神经损伤,可采取针灸、推拿等疗法;血管损伤,可给予活血化瘀药物;感染,可给予清热解毒药物。

三、康复难点及应对措施1.难点:康复周期长。

应对措施: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如手指屈伸、手腕旋转等,以恢复手腕功能。

同时,加强心理护理,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难点:康复效果不佳。

应对措施:评估康复效果,针对问题调整治疗方案。

如手腕活动受限,可采取中医推拿、针灸等疗法;疼痛明显,可给予中药熏洗、热敷等治疗。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在诊疗过程中遇到其他问题,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加油!1.注意事项:复位时力度要适中,避免用力过猛导致二次损伤。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这么处理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这么处理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这么处理桡骨远端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所有骨折的6%~11%。

临床上多采用中医正骨方法治疗,很少采用手术固定处理。

不论骨折粉碎与否,在具体操作中,只要全面理解正骨要领,采用以下治疗步骤,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血肿内麻醉虽然在伤后1~2小时内复位较易成功,有些甚至可以不用局麻,即可复位或基本矫正。

但疼痛会造成患者恐惧,甚至影响复位效果,所以应当使用麻醉,最简单的方法是:常规消毒后,5%利多卡因注入骨折处的血肿内,约1~2分钟左右,将血肿内血性液抽出,既起到麻醉作用,又减轻局部肿胀。

X线检查结合触诊《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

”将理伤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后世又称为正骨八法。

强调整复时手法要轻、巧、稳、准,达到“法之所施,病人不知所苦”。

若想取得闭合复位的成功,单纯依赖X线透视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必须在复位前认真分析其创伤解剖和受伤机制。

在复位中熟练的运用手的感觉,如台阶感、上下端对比、骨端摩擦感、稳定感,把X线检查所见和手的触诊结合起来,在术者头脑中构成一个骨折移位的运动的立体概念。

充分运用正骨八法,才能得心应手。

手法复位首先,麻醉后患者采用卧位或坐位,屈肘90度。

其次一助手沿前臂长轴方向牵拉患者手腕及拇指,另一助手握住肘部拔伸2~3分钟,使腕部尺偏,并使前臂旋前,然后使腕关节弯曲。

第三步术者在桡骨远折端上向掌侧及尺侧推压,可闻及咔嚓音。

第四步保护腕部在旋前及轻度掌屈尺偏位,即可达到解剖对位。

复位过程完成后,即进入外固定阶段。

外固定用小夹板固定小夹板是具有可塑性、韧性和弹性的自然材料,符合“动静结合”的原则。

能通过压垫的杠杆作用及肌肉收缩运动,矫正骨折的成角和侧向移位。

随时间调整布缚带松紧度,观察方便。

缺点是复诊次数较多。

小夹板固定步骤:首先复位后松松缠上3~4层绷带。

第二步放置胶布条固定压垫。

桡骨远端骨折围手术期中医干预

桡骨远端骨折围手术期中医干预

桡骨远端骨折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桡骨远端骨折系指发生于旋前方肌近侧缘以远部位的骨折。

包括:1、Colles 骨折。

2、Smith骨折。

3、Barton骨折。

约占全身骨折的1/6。

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多见。

一、诊断标准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

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

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

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锅铲样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

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手术适应证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关节面塌陷大于2mm,或伴有关节面压缩塌陷无法通过手法复位者;手法整复失败或复位后稳定性极差者;陈旧性骨折伴有严重畸形,影响功能者;桡骨下端开放性骨折、伴有血管、神经损伤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三、术前中医治疗方案1.内治法:证型:气滞血瘀证:伤后1周—2周。

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床觉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方药:桃仁10g红花6g当归10g赤芍15g丹参15g川芎10g延胡索12g甘草6g加减法:如果患者骨折伴有腑实证则去当归,加大黄10g,元明粉6g以泻瘀通便;如果开放骨折并创伤感染,热毒蕴结者,去当归,加黄连9g,黄柏10g,栀子9g以清热解毒;如果患肢肿胀严重者,可加木通12g,泽泻15g以利水消肿。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1)伸直型(2)屈曲型(3)背侧缘劈裂骨折(4)掌侧缘劈裂骨折(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下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3)局部肿胀严重者;(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尿常规(3)乙肝五项指标(4)心电图(5)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流变学等。

(八)治疗方法1. 手法整复、外固定2. 药物治疗初期:瘀肿较甚,治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味中期:瘀肿减轻,治宜和营生新,接骨续损,方用新伤续断汤加味;住院期间,常规酌情服用接骨七厘片、伤科接骨片,疼痛时加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静脉点滴给药如血栓通、骨肽等。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治疗知识科普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治疗知识科普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治疗知识科普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桡骨远端(即手腕处)发生骨折的一种常见创伤。

中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采用以下方法:
1. 中药熏洗: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大黄、桃仁等研磨成粉末,加热后放入热水中,待水温适宜后浸泡患肢,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

2. 祛湿祛寒:骨折后常伴有湿寒阻滞,可使用适量的艾叶、艾草、姜黄等熏灸治疗,疏通经络,驱散寒湿。

3. 活血化瘀:可选用红花、川芎、当归、鸡血藤等中药煎剂口服,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

4. 针灸疗法:采用针刺或灸法刺激特定的穴位,如合谷、阳陵泉、外关等,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促进骨折愈合。

5. 推拿按摩:通过手法的推拿按摩,可以刺激穴位、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帮助骨折康复。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是辅助治疗方法,不能替代传统的外科手术和功能锻炼。

在中医治疗的同时,患者应积极接受医生的指导,进行康复训练,遵循医生的处方药物治疗。

只有综合应用中医和现代医学的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医生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所有骨折的1/6。

本病主要发生在两种患者: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前者主要是由于运动或交通引起的高能量损伤,并常合并软骨、韧带损伤;后者由于骨质疏松的存在,通常低能量损伤会导致骨折,骨折的严重程度不同,人工复位后失去复位的概率更大。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典型例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桡骨远端骨折在老年人中越来越常见。

什么是桡骨远端骨折呢?桡骨远端关节面3cm内骨折。

在松质骨与致密骨交界处,切面呈四边形。

骨皮质薄弱,机械结构薄弱。

骨折后易发生松质骨塌陷、皮质骨压碎和桡骨缩短。

更容易发生在中老年妇女和经常运动的人,以及跌倒后手接触地面的人。

桡骨远端骨折会导致手腕严重疼痛和肿胀,手和手腕不正常,手腕畸形。

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桡骨远端骨折在医学治疗后不会严重到留下后遗症。

桡骨远端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部骨折的6 ~11%。

在临床上,中医对骨的治疗比较多,很少进行手术固定处理。

不论骨折粉碎与否,只要理解骨头矫正的要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具体的处理,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有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1.石膏或外固定板闭合复位。

2. 腕带外固定用支架。

3.切开复位固定。

我院在长期临床经验中总结出一套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案1 .正骨手法:中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优势,中医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活动中探索多种多样的手法正骨手法在内,骱手法理解方法,骨头伤科临床治疗中占据重要位置,骨折、脱位、筋伤的重要作用。

90%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以得到满意的复位。

2 .内治法:主要是通过内给药来治疗全身。

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选择药物。

但重点应放在脏腑、经络、气血、筋骨上。

它通常分三个阶段进行。

在血肿形成的早期,主要因素是发作。

中期和营是主力;后期主要是补益气。

3.外治:外治是指对受损部位的处理,在骨外科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我院逐渐开发出适合骨折/肌肉损伤各阶段的治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案(2018年)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

在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

从发生的原因看,在6-10岁阶段,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病名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

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

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

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

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1、气滞血瘀证:伤后1—2。

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

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

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二)骨折分期与分型1、分期: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1~2,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重,可伴有力性水泡。

中期:伤后2~4左右,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手法复位困难。

此时如需要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晚期:伤后4以上。

骨折断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性改造,已相当稳定。

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重畸形,需手术治疗。

2、分型:(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插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三、治疗案(一)我科特色:手法整复、夹板(或膏)外固定治疗手法整复应根据骨折复位“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道理,要先使骨折断端充分分离,充分拔伸牵引,解除短缩畸形,恢复骨端长度。

再行端提按压手法整复成角或侧移位。

折顶时应根据骨折端移位及成角的大小,适度灵活运用。

整复前了解移位向及决定采用的手法,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非麻醉、局麻或臂丛麻醉下徒手整复。

1、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1)整复法:①牵抖复位法:适用于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或骨折断端向掌成角,但骨折非累及关节,不是粉碎者。

患者坐位或卧位,屈肘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住上臂,术者两手紧握手腕,双拇指放在骨折远端背侧,触摸准确继续牵引,待重迭基本矫正后,稍旋后猛力牵抖,同时掌屈尺偏,骨折得到复位。

②提按复位法:适用于老年患者,骨折累及关节,粉碎骨折病人。

患者平卧屈肘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住拇指及其他四指,一助手握上臂对抗牵引,待嵌插骨折矫正后,术者先矫正旋转移位及侧移位,然后双拇指挤按骨折远端背侧,其他手指置近端掌侧向上端提,骨折即可复位。

(如图4)(2)固定法:①用四块夹板超腕关节固定:伸直型骨折先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各放一平垫,然后用四块夹板固定,上端达前臂中、上1/3处,背侧板下达掌指关节处,宽度侧根据患肢形状塑形:在前臂处为1/3径宽,在腕部则为自桡骨茎突至尺骨茎突,约为腕径的1/2,在手掌背处为第一掌骨至第五掌骨,掌侧板下达远侧腕横纹,为前臂及腕部径的1/3。

②夹板型膏超腕关节固定:使用外两块膏超腕关节固定,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加软垫适度加压,两块膏之间的间隙一般为1~2cm,利于敷药和观察局部伤情;其优点是可根据患者的伤肢形状良好塑性,固定效果接近管形膏,并发症较少,患者舒适度可。

最后将前臂悬挂胸前,保持固定4~6,儿童患者固定3~4左右。

(如图5)2、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屈曲型骨折牵引法相似,复位向相反。

固定时则在远端掌侧和近端背侧各放一平垫,桡、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桡偏和掌屈。

最后将前臂悬挂胸前,保持固定4~6。

3、半脱位型桡骨远端骨折(1)整复法:背侧半脱位:患者取坐位,前臂中立位,助手握住肘部,术者握住腕部拔伸牵引后,术者一手维持牵引,一手用掌部环握患者腕部近端,用拇指将远端骨折块及脱位部向掌侧推挤复位,牵引下将腕关节掌屈,使伸肌腱紧,防止复位的骨折片移位。

掌侧半脱位:手法与背侧脱位型相反。

(2)固定法:背侧半脱位:同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

掌侧半脱位:同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

固定时间均4~6左右。

4、无移位型桡骨远端骨折无需手法复位,只需将前臂进行夹板固定,患肢屈肘90°前臂旋后,掌心向上位固定。

外固定同伸直型骨折,固定3~4。

注意事项:1、整复前,术者与助手均要手摸伤处,阅读正侧位X线片,全面了解骨折移位、成角、粉碎骨块的位置、断端嵌插短缩及下尺桡关节有无分离等情况,做到手摸心会,法从手出,制定整复计划,做到手法整复时动作协调一致。

麻醉效果要好,有利于骨折整复和减轻病人痛苦,特别是前臂肌肉发达者更要如此。

2、牵引的力量要柔和持久,用力由小到大,嵌插重叠纠正后再施以其他手法,否则易造成掌侧嵌插、复位不成功、骨片进一步碎裂致骨折端不稳定,在折顶时牵引力量要适当减小。

3、整复粉碎骨折时牵引力量要柔和,利用软组织铰链的原理使骨折碎片在间接拉力下逐渐回复原位。

再使用扣挤手法使骨折片间进一步复位,接触紧密。

复位后轻轻摇摆腕关节,可以使粉碎的关节面光滑平整。

顺骨舒筋手法是必不可少的,利于骨折端稳定和功能康复,体现筋骨并重的原则。

4、外固定后需经常观察伤处肿胀程度及手指血运、感觉情况,按需调整外固定,保持松紧适度,可明显减少骨折端再次移位的机率,以及手指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二)手术治疗1、适应证:桡骨远端关节骨折,关节面塌陷大于2mm,或伴有关节面压缩塌陷无法通过手法复位者;手法整复失败或复位后稳定性极差者;旧性骨折伴有重畸形,影响功能者;桡骨下端开放性骨折、伴有血管、神经损伤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2、操作法:臂丛麻醉,手术切口视骨折的类型,可采取掌侧或背侧入路及联合入路。

可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结合克氏针撬拨复位固定,取1-2根直径为2-2.5mm克氏针从桡骨远端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或拇长伸肌腱与第2指伸肌腱之间经皮进针,进针时与桡骨长轴成约40°角,通过骨折线,进入近折端骨髓腔或骨皮质。

经C型臂X线机正侧位透视复位固定满意,折弯针尾,埋入皮下,敷料加压包扎。

采用有限切开、有限固定法治疗,术后采用夹板外固定。

重的粉碎骨折也可采用手法整复结合外固定支架、克氏针有限固定治疗。

(三)药物治疗1、根据骨折三期辨证施治。

(1)骨折早期:(伤后1-2)症状:骨折早期气血淤滞于皮下,局部肿痛,舌质暗红或偏暗,舌苔薄白,脉弦涩,为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消肿止痛,兼以清热凉血。

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当归12g、生地12g、桑枝10g、赤芍10g、丹皮10g、枳壳10g、丹参12g、延索10g(抖)、木10g、茯苓10g、三七粉3g、金银花12g、连翘10g、甘草6g。

上药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服,依实际症状加减,儿童依体重计算用量。

(2)、骨折中期(伤后2~4):外治:继续外敷黄龙接骨膏,骨折中期使用具有活血行气、接骨续筋,促进骨痂生长的功效。

在本专科的临床研究中,曾进行该药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使用该药外敷的治疗组骨痂生长速度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无毒副作用。

治:中期骨折处疼痛减轻消失,肿胀消退,一般软组织损伤已修复,骨折断端初步稳定,原始骨痂已开始逐步形成,虽仍有淤血未尽,但不宜再使用活血祛瘀、攻下之法,否则易伤正气。

中期以调和为主,根据伤气血、外伤筋骨的不同特点,进一步辨证施治,本专科临床上常用:①接骨续筋法:骨折经早期治疗,骨位已正,筋也理顺,瘀肿消散,当接骨续筋。

主症:局部肿胀消退,疼痛减轻,肢体乏力,活动受限,舌质暗,脉弦细。

药:续骨活血汤加减。

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当归12g、伸筋草10g、续断10g、骨碎补10g、丹参12g、木瓜10g、五加皮12g、桑枝10g、延索10g、赤芍10g、白芍10g、茯苓10g、三七粉3g、厚朴10g、煅自燃铜10g、甘草6g。

上药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服,依实际症状加减,儿童依体重计算用量。

②舒筋活络法:具有活血行气,疏通经络的作用,适用于骨折中期,血气未畅,筋膜粘连,或兼风湿,筋络挛缩、强直,关节屈伸不利者。

药:舒筋活血汤加减。

羌活10g、防风10g、荆芥10g 、独活10g、当归12g、青皮10g、五加皮12g、土鳖虫6g、杜仲10g、红花10g、枳壳10g、骨碎补10g、甘草6g、木瓜10g、丹参12g、伸筋草10g。

药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服,依实际症状加减,儿童一般不用此法。

(3)、骨折晚期(骨折4以后):外治:继续外黄龙接骨膏,加速骨痂生长,提高骨痂质量,促进骨折愈合。

治:主症:肝肾不足证,筋骨瘦弱,肌肉萎缩,下肢无力,舌质淡、脉细。

治法:骨折后期的患者肝肾亏虚、气血俱虚,宜补益气血肝肾、强筋壮骨、接骨续筋。

药:八珍汤加减。

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2g、熟地15g、白芍10g、续断12g、骨碎补10g、杜仲10g、伸筋草16g、木瓜10g、牛膝10g、防风10g、五加皮12g、丹参15g、甘草6g。

上药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服,依实际症状加减。

儿童患者后期治疗一般不用中药剂,使用龙牡壮骨颗粒,依年龄体重计算用法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