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的出走与自我实现

合集下载

《简爱》的女性独立与自我救赎

《简爱》的女性独立与自我救赎

《简爱》的女性独立与自我救赎《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自问世以来,就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女性在维多利亚时代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更塑造了简爱这一追求独立、平等和自我救赎的女性形象,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故事发生在19 世纪的英国,当时的社会等级森严,女性地位低下,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受尽舅妈和表兄的冷眼和欺凌。

然而,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磨灭简爱的意志,反而让她更加渴望自由和平等。

在寄宿学校里,简爱遭遇了苛刻的校规和体罚,但她依然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简爱的女性独立意识首先体现在她对爱情的态度上。

当她遇到罗切斯特先生时,尽管被他的财富和魅力所吸引,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自我。

她坚信爱情应该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金钱和地位的交易。

当罗切斯特试图以主人的身份控制她时,简爱勇敢地反抗:“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这番话掷地有声,充分展现了简爱对平等爱情的追求和对自我价值的坚定信念。

简爱的独立还表现在她对职业的选择上。

在那个女性大多只能从事家庭主妇或女仆工作的时代,简爱毅然决定成为一名家庭教师。

她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雇主的认可。

这份工作不仅让她经济独立,更让她在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自我价值。

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女性同样可以通过工作获得尊严和独立。

然而,简爱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在婚礼上,她发现罗切斯特已有妻子,尽管内心痛苦万分,但她还是选择了离开。

这一决定体现了她的道德底线和自尊自强。

她不愿意成为第三者,更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尊严。

离开罗切斯特后,简爱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流浪生活,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简爱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

《简爱》:女性独立与自我实现的探索

《简爱》:女性独立与自我实现的探索

《简爱》:女性独立与自我实现的探索《简爱》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描述爱情与婚姻的小说,更是一部女性独立与自我实现的宣言。

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简·爱的一生,展现了女性如何在社会与道德的双重压迫下,坚守自我,追求真爱与自由。

简·爱从小便是一个孤儿,寄居在舅妈家,遭受了种种虐待与歧视。

但她并没有因此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坚信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她勇敢地面对困境,努力求学,不断提升自己,最终成为了一名有知识、有思想的女性。

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我提升的追求,正是女性独立的第一步。

在洛伍德慈善学校,简·爱经历了更多的磨难,但她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屈服于困境。

她勇敢地面对校长的虐待,与好友海伦一起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这段经历进一步坚定了她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决心。

在桑菲尔德庄园,简·爱遇到了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

两人之间的爱情经历了种种考验,但简·爱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不愿意成为罗切斯特先生的情妇,而是希望与他平等地相爱。

这种对爱情的坚持与追求,展现了女性对真爱与尊严的坚守。

当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先生已有妻子时,她选择了离开,因为她不愿意破坏别人的婚姻,更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尊严。

这种对道德与尊严的坚守,是女性独立与自我实现的重要体现。

最终,简·爱回到了罗切斯特先生的身边,但此时的他已经失去了财富与地位,成了一个残疾人。

但简·爱并没有因此而嫌弃他,反而选择了与他共度余生。

这种对爱情的坚守与对伴侣的深情,展现了女性对真爱的追求与执着。

《简爱》不仅是一部描写爱情与婚姻的小说,更是一部女性独立与自我实现的宣言。

它告诉我们,女性不应该被社会与道德所束缚,而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与自由。

简·爱的一生,就是一个女性从困境中崛起,追求独立与自我实现的过程。

她的故事,激励了无数的女性,让她们相信自己有能力追求自己的幸福与梦想。

《简爱》的女性独立与自我救赎

《简爱》的女性独立与自我救赎

《简爱》的女性独立与自我救赎《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之作,自出版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女性在那个时代追求独立和自我救赎的艰辛历程。

故事的主人公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受尽舅妈和表兄的冷眼。

在寄宿学校里,简爱遭遇了苛刻的校规和恶劣的生活条件,但她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和对知识的渴望,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这段经历让简爱早早地认识到了生活的残酷和不公,也培养了她独立自主的性格。

简爱的女性独立意识首先体现在她对经济独立的追求上。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和社会地位。

然而,简爱却不愿意依赖他人,她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在离开寄宿学校后,简爱成为了一名家庭教师,虽然这份工作并不高贵,但她却凭借自己的劳动获得了报酬,实现了经济上的自给自足。

这种经济独立为她的人格独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经济独立,简爱还在精神上追求独立和平等。

她不屈服于社会的等级观念和传统的性别歧视,坚信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

当她爱上罗切斯特先生时,她并没有因为对方的财富和地位而自卑,而是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然而,在婚礼上,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已有妻子,尽管她深爱着罗切斯特,但她依然选择离开,因为她不愿意成为情妇,违背自己的道德准则和尊严。

这种对精神独立和平等的追求,使简爱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女性形象。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磨难后,简爱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

她在离开罗切斯特后,四处流浪,经历了饥饿和贫困,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在圣约翰的帮助下,简爱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并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

她意识到,只有勇敢地面对过去,才能真正地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最终,简爱回到了罗切斯特身边,此时的罗切斯特已双目失明,财产尽失,但简爱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与他共度余生。

因为她爱的是罗切斯特这个人,而不是他的财富和地位。

《简爱》中的女性独立与自我实现

《简爱》中的女性独立与自我实现

简爱中的女性独立与自我实现《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经典小说,以女主角简·爱为中心展开。

在这部小说中,勃朗特通过描绘简·爱的成长历程,展示了女性独立与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接下来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简爱》中女性独立与自我实现的主题。

1. 追求教育与知识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女性通常被剥夺了接受高等教育和追求知识的权利。

然而,《简爱》中的简·爱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为此奋斗不已。

她积极学习,并逐渐成为一个有着广博知识和才智出众的女性。

简·爱对于知识和教育的追求体现了她对自身独立和发展的渴望。

通过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扩大见识,她不再被束缚于传统女性角色所规定的局限中。

2. 经济独立与职业追求在当时的社会,女性很少出去工作,她们通常依赖丈夫或家族提供经济支持。

然而,《简爱》中的简·爱不愿意被他人所控制,她努力获得经济独立并追求职业发展。

简·爱接受了一个家庭教师的职位,用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为自己创造了一份稳定的经济来源。

这让她不再依赖于他人,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并有能力支配自己的生活。

3. 自我价值与情感选择在《简爱》中,勃朗特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相遇和相爱的故事,呈现出女性拒绝束缚和保护自己利益的决心。

尽管罗切斯特是个残疾人且有婚姻隐情,但面对婚姻前景不明确以及自己真实感受时,简·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他。

这个选择显示出简·爱对于自我价值和情感选择权利的坚守。

她拒绝成为罗切斯特所期待的贤淑妻子,坚定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与满足。

综上所述,《简爱》中通过简·爱的故事展现了女性独立与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勃朗特通过这个小说向读者传递了鼓励女性追求教育、经济独立和自我价值的积极信息,为当时封闭的社会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冲破束缚的力量。

简爱独立与自我实现的追求

简爱独立与自我实现的追求

简爱独立与自我实现的追求在经典小说《简爱》中,勃朗特将主角简爱塑造成一个独立、自强、坚持自我追求的女性形象。

简爱的追求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

她通过努力学习、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生活方式,展现出独立和自我实现的力量。

本文将从教育、职业和婚姻等方面来探讨简爱如何实现自我追求。

教育是简爱追求独立和自我实现的重要一环。

从小被置身于寄养学校的简爱具备了优秀的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

即使在贫困环境下,她仍对学习保持着持久的热情,追求着知识和真理。

勃朗特通过描写简爱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思考能力,展现了她在追求独立的过程中的积极和坚定。

她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积极地寻求知识,掌握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职业是简爱实现自我追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简爱意识到女性也应该拥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她积极寻找工作并最终成为罗切斯特府的家庭教师。

职业成就不仅给予她经济独立,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人生意义的平台。

通过工作,简爱展示了她的才华、智慧和品德,同时赢得了自己的尊重和自豪感。

然而,在简爱的职业追求中,她也经历了痛苦和挫折。

她被罗切斯特府视为家庭教师,并非平等的雇员。

尽管有着独立思想和聪明才智,简爱仍受制于社会地位和性别角色的限制。

然而,她在面对这些障碍时并不投降,而是坚定地捍卫自己的权益和尊严。

她与罗切斯特的感情发展也体现了她对自己的坚信和自我实现的追求。

婚姻是社会中女性独立追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婚姻通常是女性实现自我和脱离经济束缚的重要途径。

然而,简爱对待婚姻问题持有独立且坚定的态度。

她拒绝了约翰·里佛斯的求婚,选择相信自己的心,并在面对罗切斯特的结婚邀请时,也不偏离自己的初衷。

这种坚决的态度体现了她在婚姻问题上的自我决策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勇气。

简爱追求独立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在她的人生旅程中,她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她始终保持独立、坚定的品性。

她的独立追求也给了她内心的力量和坚守自我原则的勇气。

简爱自由与自我实现的追求

简爱自由与自我实现的追求

简爱自由与自我实现的追求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探讨了她对爱情、自由与自我实现的追求。

本文将从简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自我实现的努力以及对女性地位的反思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现她坚守自我的精神和对自由的执着追求。

简爱从小失去了双亲,成为亲戚家的义务劳动者。

她在古老的盖茨黑德府邸中度过了孤独而艰苦的童年时光。

然而,她异常坚韧,不向命运低头。

她不满足于自己的困境,渴望拥有自由的人生。

这种对自由的向往是她心中的一股强大力量,驱使着她去实现自我。

长大后,她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在盖茨黑德府的教师职位,寻求属于自己的自由与独立。

她来到索尔堡小学并担任家庭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经济独立,不再受制于人。

简爱对自我的实现并不仅仅停留在经济独立上。

她对知识的渴望驱使着她去追求教育。

在索尔堡小学,她深入学习各种学科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

她积极参加文学讲座,通过和知识界的交流和争辩,拓宽了自己的思维和眼界。

在自身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她获得了自尊和自信,奠定了她追求自我实现的基础。

而她的自我实现并非只限于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她试图摆脱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婚姻的桎梏,追求心灵的独立和自由。

简爱对女性地位的反思是整个小说的核心之一。

她对爱情和婚姻抱有独立思考的态度,不愿沦为男性的附庸和妻子的角色。

尤其是在面对罗切斯特的求婚时,她坚持自己的内心声音,拒绝了并非完全基于爱情的婚姻。

她对女性地位的反思和坚持展现了她对自由和自我实现的渴望。

她追求的是平等和尊严的爱情,而非凭借婚姻来获得社会地位和安全感。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这样的思想是极为先进和激进的,凸显了她鲜明的个性和对自由的极致追求。

简爱通过坚持自我的追求最终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她在罗切斯特受伤后重新见到了他,不再有阶级和社会地位的隔阂。

在罗切斯特失明后,她选择留下执着照顾他,成为他的眼睛和支持。

简爱的自我价值与自我实现

简爱的自我价值与自我实现

简爱的自我价值与自我实现《简爱》中的自我价值与自我实现《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品,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简·爱从孤儿院到贵族家庭再到自我实现的过程。

在小说中,简爱展现了自我价值的探索和实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勇敢、独立、坚强的形象。

本文将从简爱的成长历程、自我认知和实现、对爱情的态度等方面探讨《简爱》中所体现的自我价值与自我实现。

在小说中,简爱从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逐渐成长为独立自主的女性。

在霍桑德庄园,简爱经历了种种考验与磨砺,学会了坚强不屈、独立自主。

尤其是在遇到罗彻斯特时,简爱展现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敢,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简爱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和痛苦之后,最终实现了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蜕变,成为了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女性。

在自我认知和实现的过程中,简爱始终保持着对自己的真实和坚定。

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上的差距并没有改变简爱对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她拒绝了罗彻斯特的婚约,选择了离开霍桑德庄园。

简爱深知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坚信自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在唯我独尊的背后,简爱坚守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努力追求自我认知和实现。

除了对自己的认知和实现外,简爱在爱情的态度上也展现了独立和坚定。

在与罗彻斯特的感情中,简爱展现了女性的独立和尊严,她拒绝了罗彻斯特没有真实的爱情。

简爱明白,没有真正的平等和尊重,爱情就是虚假和脆弱的。

简爱在爱情的道路上追求真正的平等和尊重,坚守着自己心中的最高准则。

在《简爱》中,简爱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并不是单纯的个体经验,而是一种社会价值和人性追求的体现。

简爱通过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实现了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价值,展现了女性自强自立、独立自主的形象。

简爱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女人的自我成长,更是一种人类自我价值与自我实现的永恒主题。

愿读者在阅读《简爱》时,能够感悟到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真谛,追求内心最真实、最高尚的价值。

《简爱》中的女性解放与自我实现

《简爱》中的女性解放与自我实现

简介
《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本文将探讨《简爱》中女性解放与自我实现的主题。

前言
《简爱》的主人公简·爱是一个渴望自由和独立,追求真实幸福的女性形象。

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积极追求个人意愿,摆脱了传统固有观念对女性角色的束缚。

家庭与教育对简·爱成长的影响
•过早失去父母,在寄养家庭中受到虐待和歧视
•逃离寄养家庭,进入津贴院学校接受教育
•在津贴院学校中获得知识、智慧与意志力
简·爱的职业发展与独立精神
•毕业后成为月亮底下一所私立学校的家庭教师,赢得鲁德先生信任和尊重•辞去工作后将自由和独立看作追求幸福的基础
•选择去萧亚轩庄园,成为朗斯顿夫人的家庭教师,赢得和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与婚姻
简·爱与男性主人公的对抗与平等
•和罗切斯特先生建立坦诚、平等的关系
•不同于典型女性设定,简·爱在情感和智慧上与罗切斯特先生匹配
•拒绝做罗切斯特先生所提出的情感婉转角色,并坚守原则
自我实现与女性解放的背后挑战
•社会对简·爱的态度:将她视为叛逆、不合规范的女性形象,孤立排斥她•封建社会价值观对女性权益的限制:矛盾于简·爱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理念•自我牺牲精神带来的内心挣扎:最终决定离开罗切斯特并重新开始
结论
《简爱》通过描写简·爱这个勇敢、追求自由与幸福的女性形象,呈现了女性解放与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和困难。

她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不妥协于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并最终追求到了真正属于她的幸福生活。

这个故事为后世女性争取独立、平等权益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简爱的出走与自我实现毛竹生 摘 要 本文就简爱的人生历程的五个阶段及其相对应的心路历程,从生命存在和马斯洛的心理学理论的角度对主人公作一番阐释,认为简爱在人生成长中既生成了又受制于她的独特的天性和原则性,而这种天性和原则性既构成了简爱的心理动力学系统,也构成了简爱的价值学系统。

因此,《简爱》远不只是一部一般的爱情小说,而可以称之为一部人生成长教育的小说,一部谈论人生哲理的小说,从而获得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普遍喜爱,盛行不衰。

关键词 简爱 自我 出走 天性 原则性 勃朗特姐妹研究在我国外国文学评论界是一个长期热门的话题,而对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的研究更显得异彩纷呈。

本文试想从一个普通的角度———主人公简爱的成长之路开始,作一些探讨。

通读《简爱》,我们发现主人公的人生之路清楚地呈现为五个阶段:盖茨海德———劳渥德———桑菲尔德———沼屋———芬丁。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在何种机制下,规约了简爱的人生踪迹呢?何以使得简爱毅然四次出走最后投向芬丁呢?简爱人生初期的盖茨海德犹如世界原初的景象:混沌、不稳定。

小简爱对这个纷乱无序的世界无所适从、而又不得不适从。

她始终被迫去作或不作无法预料任何后果又无法为之辩护的“选择”。

作为一个被里德太太不情愿地收养的孤女,作为小姐,作为一个“外来人”,“异种人”,一个“比不上佣人的人”,简爱没有一个明确的地位和身份。

盖茨海德体系中的法则她不能适应。

在盖茨海德,即使最善良的白茜也不会将一点好意向简爱表示出来。

丑恶的现实合力将可利用的此岸的力量来扼杀简爱成长的天性。

简爱在出离愤怒的时候不得不借用彼岸的力量来对付里德太太:“我的里德舅舅在天上,你做的一切和想的一切,他都看得见,我爸爸妈妈也都看得见;他们知道你整天把我关起来,还巴不得我死掉。

”这无意于托玛斯・艾略特《荒原》里“雷霆所说的”。

简爱像一个活跃而又异质的分子在盖茨海德系统中寄生,这对双方都是被迫和无奈的。

当双方都不堪被毁坏的情况下,生存下去的理由只有一个:力量弱小的一方退出该失衡的系统。

一旦有一个出口,不管如何它都会像一股泉流一样要涌出。

劳渥德慈善学校的出现,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简爱从盖茨海德出走的唯一契机和必然出路。

可以说简爱的第一次出走既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

盖茨海德虽然是混沌和残酷的,但它启示了简爱在这里未曾获得而在他乡必得努力争取的需要和追求的目标,这就是人生价值系统的种种:公正、独立、地位、身份、尊重等等,甚至只是那温暖的炉火。

在盖茨海德的童年经历造就了简爱对上述种种和与之相反的种种的极度敏感。

简爱的性格之脆弱与坚韧、激情与克制都以此二元对立之品质为触动点。

盖茨海德的经历和感受凝成了简爱人生成长中的童年情结。

布洛克尔赫斯特的出现仿佛给简爱以“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然而里德太太的诽谤和布洛克尔赫斯特的伪善与残酷,给简爱新的生活带来深深的恐怖和不安,简爱称这种新旧迫害的联合为“里德—布洛克尔赫斯特合伙公司”。

然而尽管出了狼窝又进了虎穴,简爱还是别无选择地选择了没有忍受过的虎穴的折磨,因为对她来说,即使是虎穴,也毕竟是一种新的环境,一种新的生活,更何况这个被分离出系统的分子是不可能重新组合到原系统中去的呢?简爱从“红房子”被掷入由布洛克尔赫斯特设计的人间地狱,“吃苦,耐劳,克己”,毁灭“丑恶”的肉以拯救“堕落”了的灵。

在初入劳渥德的几个月里,简爱同样经受了在盖茨海德经受过的无所适从的境遇,以至被宣简爱的出走与自我实现布为“被上帝摈弃的人”,一个“撒谎者”,被驱逐出新的体系。

然而圣母般的玛利亚・谭波尔小姐对简爱的平反昭雪,使简爱获得了一个真正的群体的归属,因此使她体验到公正、地位、身份、尊重和友谊。

伤寒病疫的发生和为数不少的生命的死亡,则宣布了布洛克尔赫斯特的恐怖教育和统治的结束,从此简爱的成长之路进入一个顺利时期。

在劳渥德值得注意的是两个人物对简爱的影响:谭波尔小姐和海伦・彭斯。

面对惩罚和苦难,彭斯有着简爱不能深刻领悟的独特的应对方式,这是一个早熟的孩子。

她对于世界的荒谬和人生的不幸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人性的缺陷与弱点,她同样有着透彻的了解。

然而,她把世界的荒谬和人性的缺陷与弱点当作人生不幸、自身遭受惩罚与折磨的公正合理的理由,以至彻底否弃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尘世和经历其间的人生,把这个世界的爱与恨、荣与辱都放入括号之内,而等候着上帝对她的纯洁的灵的召唤。

简爱虽然不能透视彭斯灵魂的堂奥,也不能同意彭斯的生活态度,可不能否认,她从彭斯那里感悟到了人心和胸怀的深邃与博大。

谭波尔小姐是简爱的保护神,是公正和仁爱的化身。

在她的引导下,简爱获得了广博的知识,完善了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在谭波尔身上同时感受到了母爱和友情。

在此,简爱找到了所有这一切置身于“我的家”的感觉。

我们如果把人生过程中一些意义和作用作为一个价值系统,那么我们将看到,简爱在劳渥德的价值主要在奠基了构架追求和知识广博、思想之深刻、心灵之自由的理想阶梯,并纳入了她在盖茨海德的童年情结,一起步入未来。

但也不能否认,在劳渥德后来的日子里,简爱虽然为稳定系统中的一分子,却同时失去了自我个性。

作者对于简爱后来八年生活的叙述的省略,充分表现出了简爱的某种“非存在”性质。

她似乎只是在谭波尔小姐的影子里生活。

这种情况一直到谭波尔小姐的离去才告结束:“我的心已经把它从谭波尔小姐那儿借来的东西抛开,或者不如说,她已经把我在她身边所感受到的气氛带走了———如今,我又恢复了我的本性,开始感到从前的情绪又在活跃起来。

”这种超稳定的结构随着谭波尔的离去而被动摇,简爱感到没有理由不突破劳渥德的樊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简爱的第二次主动性出走恰似给马斯洛的下述理论一个典型的范例:“个人能够比他所生长和生活其中的文化更健康,甚至健康得多。

之所以有这种可能,主要是因为这个健康的人有超脱周围环境的能力。

这就是说,全靠内在的法则而不是外在的压力生活。

”〔1〕不安分的简爱到达桑菲尔德庄园的初期,可以说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平稳过渡。

在劳渥德接受教育和训练使她能够对这里的新环境与新工作应付自如,然而对于这种缺乏挑战性的人生,她不久就感到乏味。

简爱内心的向往和内在的潜能都受到新的遏止,她找不到深刻的思想和澎湃之青春激情得以涌动的场所。

“一只活跃、不安、坚决的俘虏给关在笼子里”,所以简爱在第一次走出桑菲尔德庄园后,就“不喜欢再走进桑菲尔德”了,因为她“对于完全被动的生活已经感到厌倦”,再“跨过它的门槛,就是回到停滞状态”,说到底就是意味着跨进虚无,跨进人生的空白地带。

这无异于重新回到劳渥德。

所幸简爱的第三次出走暂时被罗切斯特的到来阻止了。

罗切斯特是简爱人生之路上第一个闯入她的生活深处的男人,他是流过简爱心田的“从外面世界来的一条小河”。

接下来我们看到,走遍了大半个地球的罗切斯特在自己的庄园里找到了他理想的爱人———一个与他过去的高大、漂亮、轻佻、浅薄的女人完全相反的“小精灵”。

简爱娇小、丑怪、庄重、单纯———像个小修女。

受尽浅薄而漂亮的女人之苦的罗切斯特在经过一系列狡黠而克制的试探后,这个“小修女’在他的心坎中成为一个高大完美的守护神和爱神。

罗切斯特在简爱的悉心护理下逐渐健康起来;在简爱的“正当”帮助下,沉落的灵魂被拯救了。

同样,在简爱那里,她活跃的思想的野马得以放纵驰骋,人格得到了尊重,甚至在精神上与罗切斯特———她的主人,可以平等。

的确,在简爱身上,“爱不仅可以感知潜能,而且还实现了潜能。

”〔2〕总之,简爱由于与罗切斯特的相爱,在人生境界上跃迁到一个崭新的平台。

然而,桑菲尔德系统接纳了简爱,但这个系统也经常地处在非平衡不稳定的状态中。

疯女人伯莎的存在使罗切斯特感到是“站在火山口的地壳上,它每天都可能裂开,喷出火来。

”同样,在简爱那里她时时感到危及她幸福的一个神秘的幽灵的游荡,以至那未遂的婚礼让她预先感到是一个“不真实的幻想”。

实际上,我们即使撇开伯莎的问题,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婚姻也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这就是简爱的童年情结之一的平等地位济南教育学院学报的观念,在“里德—布洛克尔赫斯特合伙公司”所遭受屈辱的阴影仍然纠缠着她。

简爱的爱情观是非常明确而超前的现代爱情观:男女平等基础上的相互敬爱。

从家庭教师直接到主人太太,这是简爱心路历程上无法逾越的心理障碍。

不管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发展如何,简爱都有一种在主人面前的卑微感。

而作为一个没有独立经济地位和家庭归属的孤女,对所嫁的主人,则无可避免地感到一种依附感和被施惠感,从而造成某种不可名状的屈辱感。

因而当罗切斯特给她置办婚装的时候,简爱发话了:“我只要一颗舒坦的心,先生,一颗没有被大量恩惠压倒的心”。

因为在这里,能与她的爱情观相符的、能得以与罗切斯特平衡的,只有她的心。

可以说梅森对婚礼的干预在另外一个角度上,帮助简爱跳出了这种不平等的婚姻,而简爱的终于不愿屈从情妇地位和身份,只是简爱性格与思想的纵深发展而已。

我们在此看到,简爱的第三次出走缘于她的童年情结,同时在人物形象上变得更加鲜明的丰满,个性更加突出。

她的自我个性的独特原则经受住了考验。

但一时,简爱仿佛被抛入了一个无生命的荒原世界,可生存的欲望却比她过去任何时候都强。

不过,活下去并非她这次远行的使命。

善良的作者用浪漫的方式安排了她一次不寻常的经历,从而完成了她在过去从没有实现过的欲求。

简爱幸运地得到了一笔遗产,找到了亲戚,由此她在经济上有了独立的地位保障,在归属上有了群属中的身份。

有人认为作者让简爱获得一笔遗产,最终与罗切斯特结合,落入了旧式婚姻门当户对观念的窠臼,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不足取。

然而,联系女主人公的整个人生经历,尤其是她的寄生和依附的屈辱经历,这笔财产对完善她的独立人格尊严,建立她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是多么重要!它虽然不是她个人奋斗所得,但对她的自立自强的性格和塑造,不能不说是艺术处理上的得力之助。

退一步讲,如果作者给简爱安排一个一无所有的结局,那么简爱正当合理的个人奋斗的价值就会归于零。

这对一生酷爱真诚和正义的夏洛蒂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也远离了十九世纪文化的时代特点。

在沼屋,在与表兄妹的交往中,我们看到简爱要努力作一个尘世中的人的自由意志和坚强决心。

首先,在此,简爱充分表现了她的人间关怀的一面。

她慷慨地拿出她所继承的遗产的四分之三,来进一步加强她的社会归属中的身份。

她实现了在童年就已梦寐以求的实实在在的家庭生活的享受,从而使她的单个的孤独无依且无所适从的状况迥然不同,这将使她的独立自由有了一个坚实的依托和背景。

换句话说,社会中的亲属身份的取得使简爱的独立自由有了坚实的“根本”。

她不再是无着无依的断线的风筝,她已真正结束了作为“外来人”,作为“流浪者”的生活。

另一方面,简爱作为尘世中的人经受住了更为严峻的考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