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m连梁两种建模方式比较
PKPM结构软件若干常见问题剖析

PKPM结构软件若干常见问题剖析第一章建模系统基本概念系统讲解PMCAD建模软件的主要特性:节点、轴线与网格基本概念,基本构件分类和布置原理,楼层的竖向变化机理,特殊构件的定位和布置方式,楼层之间的连接定位和模型检查,楼板生成机制和布置技巧,各类荷载定义和导算方法等。
1、平面布置要点:轴线网格的基本特性;基本构件的主要性能。
2、楼层之间的定位连接:楼层组装05版与08版的异同,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广义层的概念及应用要点;05版与08版构件连接关系的确定原则;05版与08版节点上下层传递的具体原则及注意事项;PMCAD08版如何应用自动检查功能。
3、楼板:05版与08版楼板形成方式的改变;生成楼板的几个常见问题。
4、荷载:楼面恒活的取值方向;新增四种梁、墙荷载类型的应用;PMCAD的导荷方式与原则;导荷结果的查看与使用;PM传基础荷载的原则。
第二章活荷载介绍软件如何按照规范的各种要求考虑楼面梁活荷载折减原则,柱、墙、基础的活荷载按楼层数精确计算折减功能,地震作用计算时活荷载质量折减参数取法,活荷载的不利布置计算及互斥活载应用方法等。
1、活荷载折减:05与08版活荷载折减的具体原则及异同对照;JCCAD中基础活荷载折减方式05与08版的异同对照;2、活荷载质量折减系数3、活荷载不利布置:空间计算软件SATWE、TAT、PMSAP对于活荷载不利布置计算的原则与常见问题;PK二维计算软件对于活荷载不利布置计算的原则。
4、相容活荷载和互斥活荷载:PK二维计算中的互斥活荷载的定义与应用。
第三章风荷载风的基本概念简介,风荷载的计算参数取值,风荷载的分配及查改,多塔结构和连体结构风荷载的计算方法,详细说明全新设计的特殊风荷载设计模式如何应用于复杂体型结构。
1、风荷载的计算:基本风压影响因素;风振系数的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迎风面积的计算;体型系数的确定方法;风荷载的作用点及起算位置如何确定;风荷载的分配原则与查改方法;多塔结构风荷载的计算;2、特殊风荷载的计算:05版与08版软件对特殊风荷载的计算有何异同;3、风荷载计算的常见问题:迎风面的高度确定时,易出现的问题;广义层输入的错层结构在计算风荷载时有哪些注意事项;荷载分配的常见问题。
次梁在PKPM中不同建模方式的对比分析

在 内力组 合上 都 有差 别 , 在计 算 结构 配 筋上 必然 会 有差 别 。 施 工 因此 在 O 引 言 图设计时 , 对于按主梁输的次梁, 程序会根据支座判断规则重新进行主 设 计人 员进 行 框 架 结 构 设 计 时 , 般 使 用 P P A 一 K MC D软 件 来 进 次梁 判断 , 以 当程序 出错时 , 可 以对 主 次梁 的 支座 连接 方 式进 行 所 我们
输 两 种 建 模 方 式 的 导 荷 方 式 、 构 计 算 模 式 的 不 同之 处 , 及 两 种 建 模 方式 的来说 , 结 以 两种输入 方式的支座主梁内力相差不会太大 , 两种建模方式 对 结 构 周 期 、 件 内力 、 筋 等 所 造 成 的不 同影 响 , 别按 两 种 建 模 方式 , 构 配 分 建 关键 的差 别 只 是 在 局部 内 力 分布 上 , 这差 别 也 不 是 很 大 , 荷 载 值 但 总 立 实 例 模 型 , 比两 种 模 型 的 各 项 结 果 , 证 所 分析 的 正 确 性 ; 结构 设计 人 相 等 。 对 验 为 员应用 P P 时提供 了一个正确的建模 方式。 KM 23 配筋 对 比 分析 由于 两种 输 入 方式 无论 在 内力 标准 值 上 , 是 . 还 关 键 词 : K M 建 模 次 梁输 入 主 梁 输 入 PP
次 梁在 K M 中不 同建模 方 式 的对 比分 析 P P
闰旭梅 ( 省Leabharlann 药 山西 规划设计院( 公司) 有限 )
摘要: 详细分析 了应用 P P 进行结构设计时 , KM 次梁按主梁输和按 次梁 主梁 较 端 主 梁 将 承担 更 多 的 内力 。 由于 主梁 是 关 键 的 受 力 构件 , 但 总
【精品结构设计知识】 连梁不同建模方式比较及连梁刚度折减的问题

【精品结构设计知识】连梁不同建模方式比较及连梁刚度折减的问题连梁不同建模方式比较及连梁刚度折减的问题一、规范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6.2.13-2:抗震墙地震内力计算时,连梁的刚度可折减,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0。
其条文说明:计算地震内力时,抗震墙连梁刚度可折减;计算位移时,连梁刚度可不折减。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5.2.1:高层建筑结构地震作用组合效应计算时,可对剪力墙连梁刚度予以折减,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
其条文说明:通长,设防烈度低时可少折减一些(6、7度时可取0.7),设防烈度高时可多折减一些(8、9度时可取0.5 )。
本次修订进一步明确了仅在计算地震作用效应时可以对连梁刚度进行折减,对如重力荷载、风荷载作用效应计算不宜考虑连梁刚度折减。
从以上规范规定得出以下两点:1.连梁刚度折减仅用于计算地震作用效应,重力荷载、风荷载不考虑连梁刚度折减;2.计算位移时,连梁刚度不折减。
目前PKPM2010版本《SATWE用户手册》P42:指定该折减系数后,程序在计算时只在集成地震作用计算刚度阵时进行折减,竖向荷载和风荷载计算时连梁刚度不予折减。
二、PKPM2010V2.2版上述规定的执行情况试算结果表明:1.无论是用开洞方式建模的连梁还是用框架梁建模的连梁(跨高比小于5),对地震作用效应计算和位移角计算均考虑了连梁刚度折减;对于重力荷载和风荷载作用效应计算均未考虑连梁刚度折减;2. 用开洞方式建模的连梁,其各种效应(包括位移角)的计算结果均小于用框架梁建模的连梁。
可见PKPM并未严格执行规范规定。
三、结论:1.跨高比小于5的连梁,应按开洞方式建模;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应按框架梁建模;2.当位移角控制较紧张时,应该用单独的模型计算位移角,将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定义为1.0。
结语: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浅谈PKPM软件有关连梁的两种建模方式

浅谈PKPM软件有关连梁的两种建模方式作者:白杰文来源:《世界家苑》2020年第04期摘要: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要抗侧力结构单元是剪力墙,剪力墙由墙肢和连梁两种构件组成。
两端与剪力墙墙肢在平面内相连的梁为连梁。
PKPM是目前国内广泛用于结构计算的软件,关于连梁的建模主要有两种方式,对于不同的建模方式,程序以不同的计算方法对构件进行计算,从而导致结构的整体指标及内力等计算结果存在差异。
关键词:剪力墙结构;连梁;建模方式;结果比较目前PKPM关于连梁的建模方式有两种:直接在剪力墙上布置洞口和按框架梁模拟计算。
PKPM程序用壳单元模拟由剪力墙开洞形成的墙梁;用杆单元模拟框架梁。
模拟方式不同会导致计算结果存在差异。
本文以某高层建筑设计为例,标准层结构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已知标准层层高3000mm,共28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分析讨论连梁在不同建模方式下对结构计算结果的影响。
首先将与墙肢相连的梁全部用框架梁模拟,并在程序中将两端与墙肢在平面内相连的梁定义为连梁。
是否定义框架梁为连梁对结构的计算结果有一定影响。
以本设计中某连梁为例,PKPM程序将其定义为连梁(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取0.6)时的计算受压、受拉配筋面积为835mm2、776mm2;PKPM程序未将其定义为连梁,仅以框架梁模拟时的计算受压、受拉配筋面积为964mm2、846mm2,差别不明显。
而当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相同处连梁在PKPM 程序将其定义为连梁(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取0.5)时的计算受压、受拉配筋面积为856mm2、759mm2;PKPM程序未将其定义为连梁,仅以框架梁模拟时的计算受压、受拉配筋面积为1597mm2、1579mm2,差别明显。
所以,是否在PKPM程序中对将某些特定框架梁定义为连梁要根据建筑结构所处自然环境、结构形式及平面布置等技术措施而定。
按照延性剪力墙强墙肢弱连梁的要求,在地震作用下,连梁应先于墙肢屈服,形成塑性铰,耗散地震能量,同时弯矩和剪力仍能通过塑性铰继续传递,对墙肢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使剪力墙保持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PKPM连梁的两种建模方式

PKPM中连梁的建模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墙开洞,一种是按框架梁建模。
这二者的区别关于连梁的输入,其实我一直很糊涂。
倒不是糊涂,而是对PKPM有点怀疑。
总怀疑连梁的建模在PKPM中不明不白的,而且怀疑它计算的准确性。
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规范的规定,第二是PKPM的计算方式。
先来看第一个,规范关于连梁的规定。
规范规定,跨高比小于5的连梁一般可按连梁设计,跨高比大于5的按框架梁设计。
这也就是提醒我们,在建模的时候,看看跨高比。
如果小于5的话,一般可按剪力墙开洞来形成连梁。
如果跨高比大于5呢,可按框架梁来输入。
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一般来说就是这么操作的。
再来看PKPM的计算方式。
如果你按剪力墙开洞来形成连梁的话,程序是按壳单元来模拟这根连梁的。
因为墙在程序里面是用壳元来模拟的。
而如果你是用框架梁来建模的话,程序就会用杆单元来模拟这根连梁,因为框架梁在程序里面是通过杆单元来模拟的,杆单元与墙单元变形不协调,PKPM通过增加“罚单元”来解决,但有误差。
也就是说两种建模方式虽然都是可行的,但是程序模拟的单元都不同,这样很明显计算结果就不同了。
如果仅以跨高比5作为区分的话,这两种模拟方式的差别到底有多大,暂时也没有见过相关的比较文章。
所以我还是觉得很糊涂。
假如说有人能给出一篇文章,比较一下这两种方式在跨高比>5和<5的计算误差,才能让人比较信服。
今天想总结一下关于这两种建模方式的另一种区别。
在PKPM中有个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在计算整体位移时,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可以填1,也就是不折减(抗规6.2.13-2条文说明)。
在计算配筋时,可以填一个小于1的数,这样连梁刚度折减,地震力就转移到墙肢上去了。
以来可以使连梁不超限,而来墙肢配筋增大,有保障。
(PKPM进行整体计算时,经常出现位移不够的情况,比如位移比或者层间位移角不够。
以前都是拼命的增加结构刚度,调整结构布置来解决,比较费时费力。
这几天跟同事讨论,发现规范上竟然有条文规定,让位移能够比较容易的算过去。
PKPM 框架梁 连梁

框架梁与连梁的区别框剪结构一跨在两端在墙上一跨有一端在墙上,一端在主梁上的两跨梁应该命名KL还是L?A:很多人在绘制梁平法施工图的时候都有点迷惑,两端与柱相连的叫KL,两端与剪力墙水平相连的叫LL,两端与主梁相连的叫L,这大家都知道,那么除此之外呢?一端和柱相接,一端和主梁相接的叫什么呢?一端和剪力墙平行接,一端和剪力墙垂直相接的叫什么呢?是不是概念有点模糊了?今天在这里我给大家总结一下。
首先有个概念需解释一下,框架梁也好,次梁也好,连梁也好,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地震时水平抗震力从一个竖向抗侧构件到另一个竖向抗侧构件的传递模式上的区别:1. 两端与柱相接----框架梁。
框架梁的两端都是固结,可以在水平地震荷载下传递剪力,框架梁的水平地震荷载下的剪力是二端大,中间为0,故框架梁有箍筋加密区,中间部分箍筋不用加密。
2. 两端与主梁相接----次梁。
次梁的两端都是铰接,次梁相接的不是竖向抗侧构件,因此不传递水平地震荷载下的剪力。
所以次梁不用设置箍筋加密区。
3. 两端都和剪力墙水平相接----这种情况分2种(按《高规》JGJ3-2002中7.1.8条规定):a)跨高比<5,且剪力墙长度能满足梁纵筋锚入墙内的长度≥LaE,且≮600mm----连梁。
跨高比<5是要求连梁有足够的刚度,不只在联肢墙内部传递剪力,还要平衡两端剪力墙的弯曲应力,连梁的箍筋要求是按同等级的框架梁加密箍的要求,沿梁全长加密箍筋。
此种连梁在外墙窗洞处应用较多,特别是结构体形扭转不规则的情况,为了满足结构抗扭刚度或避免外墙在扭转变位较大时,外墙砌体与混凝土梁产生错位裂缝,一般窗下墙也采用混凝土整浇,与楼面以下、窗洞以上部分一起形成一道深梁,按普通住宅层高2.8m,窗高1.5m考虑,此深梁高度有1.3m,其刚度相当大。
此种连梁若不按剪力墙洞口输入,则计算误差会很大。
b)跨高比≥5----框架梁。
由于PKPM对连梁的定义是两端与剪力墙相交的梁,当连梁的跨高比≥5时,其受力机理类似于框架梁(《高规》7.1.8条)。
pkpm中的主次梁建模差别

pkpm中的主、次梁建模差别基本概念次梁在主梁的上部,主要起传递荷载的作用。
PKPM中主梁与次梁的区别不同输入方法的比较分析次梁可在PMCAD主菜单1中和其它主梁一起输入,程序上称为“按主梁输入的次梁”,也可在PMCAD主菜2的“次梁布置”菜单中输入,此时不论在矩形或非矩形房间内均可输入次梁,但只能以房间为单元输入,输入方式不如在PMCAD主菜单1中方便。
次梁在主菜单1输入时,梁的相交处会形成大量无柱联接节点,节点又把一跨梁分成一段段的小梁,因此整个平面的梁根数和节点数会增加很多。
因为划分房间单元是按梁进行的,因此整个平面的房间碎小,数量众多。
次梁在主菜单2输入时,次梁端点不形成节点,不切分主梁,次梁的单元是房间两支承点之间的梁段,次梁与次梁之间也不形成节点,这时可避免形成过多的无柱节点,整个平面的主梁根数和节点数大大减少,房间数量也大大减少。
因此,当工程规模较大而节点,杆件或房间数量可能超出程序允许范围时,把次梁放在主菜2输入可有效地、大幅度减少节点、杆件和房间的数量。
在主菜单1中输入次梁(简称当主梁输)和在主菜单2中输入的次梁(简称当次梁输)在程序处理上有很多不同点,计算和绘图结果也会不同。
1、导荷方式作用于楼板上的恒活荷是以房间为单元传导的,次梁当主梁输时,楼板荷载直接传导到同边的梁上。
当次梁输时,该房间楼板荷载被次梁分隔成若干板块,楼板荷载先传导到次梁上,该房间上次梁如有互相交叉,再对次梁作交叉梁系分析(交叉梁系仅限于本房间范围),程序假定次梁简支于房间周边,最后得出每次梁的支座反力,房间周边梁将得到由次梁围成板块传来的线荷载和次梁集中力。
两种导荷方式的结构总荷载应相同,但平面局部会有差异。
2、结构计算模式在PM主菜单1中输的次梁将由SATWE、TAT进行空间整体计算,次梁和主梁一起完成各层平面的交叉梁系计算分析,其它要特征是次梁交在主梁的支座是弹性支座,有竖向位移。
有时,主梁和次梁之间是互为支座的关系。
关于次梁在PKPM中两种不同定义方法的比较分析

2 两种不 同定义方法 的比较分析
1 导荷 方式 、
当次 梁按 主 梁 输 入 时 , 程序 隐 含 设 定 为 “ 调 不
幅梁 ” 对 次梁 ) 此 时 指 定 的 梁 支座 负弯 矩 调 幅 系 ( ,
当次梁 按 主 梁输 入 时 , 板荷 载 直接 传 递 到 同 楼
( 苏工业 民用 建筑设 计 院 , 苏 南京 江 江
中 图分 类 号 :U 1 . 1 T 3 14 文 献 标 识 码 : B
204 ) 10 8
文 章 编 号 :0 9—10 (0 6 0 0 4 0 10 9 4 20 )5— 0 8— 2
1 概 述
在框架 结 构设 计 中, 们 经 常要 用 到 P P 软 我 KM
( 稿 日期 :0 6— 6—2 ) 收 20 0 7
维普资讯
第 三 届 中国化 肥 市场 国 际论 坛 在 宁 召 开
20 0 0 0 6— 9— 6~0 , 8 第三届中国化肥市 场国际论坛在 南 京召开 , 中国的化肥 生产厂 、 销商外 , 国、 士、 除 经 美 瑞 日本 、
节点 数会 增加 很多 , 因为 程 序 划 分单 元 是 按 梁进 行 的。 当次 梁按 次梁输 入 时 , 梁端 点不形 成节 点 , 次 不
切分 主梁 , 时可避 免形 成过 多 的无 柱节 点 , 这 整个平 面 的主梁 根数 和节点 只传递 竖 向力 , 不传递 弯矩 和扭矩 。
维普资讯
硫 磷设 计 与粉体 工程
・
48 ・
S P&B H R L T DE GN E IG M E A E N IE RN
20 0 6年 第 5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KPM中连梁的建模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墙开洞,一种是按框架梁建模。
这二者的区别:关于连梁的输入,其实我一直很糊涂。
倒不是糊涂,而是对PKPM有点怀疑。
总怀疑连梁的建模在PKPM中不明不白的,而且怀疑它计算的准确性。
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规范的规定,第二是PKPM的计算方式。
先来看第一个,规范关于连梁的规定。
规范规定,跨高比小于5的连梁一般可按连梁设计,跨高比大于5的按框架梁设计。
这也就是提醒我们,在建模的时候,看看跨高比。
如果小于5的话,一般可按剪力墙开洞来形成连梁。
如果跨高比大于5呢,可按框架梁来输入。
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一般来说就是这么操作的。
再来看PKPM的计算方式。
如果你按剪力墙开洞来形成连梁的话,程序是按壳单元来模拟这根连梁的。
因为墙在程序里面是用壳元来模拟的。
而如果你是用框架梁来建模的话,程序就会用杆单元来模拟这根连梁,因为框架梁在程序里面是通过杆单元来模拟的,杆单元与墙单元变形不协调,PKPM通过增加“罚单元”来解决,但有误差。
也就是说两种建模方式虽然都是可行的,但是程序模拟的单元都不同,这样很明显计算结果就不同了。
如果仅以跨高比5作为区分的话,这两种模拟方式的差别到底有多大,暂时也没有见过相关的比较文章。
所以我还是觉得很糊涂。
假如说有人能给出一篇文章,比较一下这两种方式在跨高比>5和<5的计算误差,才能让人比较信服。
今天想总结一下关于这两种建模方式的另一种区别。
在PKPM中有个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在计算整体位移时,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可以填1,也就是不折减(抗规6.2.13-2条文说明)。
在计算配筋时,可以填一个小于1的数,这样连梁刚度折减,地震力就转移到墙肢上去了。
以来可以使连梁不超限,而来墙肢配筋增大,有保障。
(PKPM进行整体计算时,经常出现位移不够的情况,比如位移比或者层间位移角不够。
以前都是拼命的增加结构刚度,调整结构布置来解决,比较费时费力。
这几天跟同事讨论,发现规范上竟然有条文规定,让位移能够比较容易的算过去。
一般在算位移的时候,我都是在连梁刚度折减后算的。
我想可能大部分人在计算的时候都没有考虑过这点。
设置了连梁刚度折减系数,然后就直接计算。
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构刚度很明显要比连梁刚度折减前要小。
所以许多跟刚度有关的,诸如层间位移角等参数就不一定能满足了,但是如果不折减连梁刚度,层间位移角之类的参数就能比较容易的满足了。
抗规第350页条文说明第2条,计算地震内力时,抗震墙连梁刚度可折减;计算位移时,连梁刚度可不折减。
也就是说,新规范上其实关于位移计算实际上还是放松了,在连梁刚度不折减的情况下算位移还是很容易就能算过去的。
也就是说可以算两版,在算位移的时候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填1,在算内力配筋时,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填实际的折减系数,按照规范要求来折减。
)
但是对于连梁的两种建模方式,连梁刚度折减系数所起的作用还是不一样的。
对于按墙开洞形成的连梁,程序在算位移时会不折减,在算配筋时则会按照所填入的折减系数进行折减,也就是说程序会根据计算的内容,自动选择折减系数,在一次计算中可以考虑两次系数,计算两个不同的结果,分别对应位移和配筋。
但是对于按框架梁来建的连梁,程序就没那么智能了。
如果填了一个小于1的折减系数,即使算位移时程序也是会考虑折减的,算配筋同样也按照这个系数折减。
也就是说按框架梁来建的连梁,程序不能智能判断,不会区分计算位移还是配筋,只会按照折减系数来折减。
正因为这样,如果我们的模型里存在有按框架梁建的连梁的话,我们如果只计算一次,那么计算结果就不能拿来同时看整体位移和配筋。
因为这其中计算出来的位移很可能是在某些连梁刚度折减系数不为1的情况下算出来的。
如果说此时位移能满足,那么就不用担心了,因为这时的连梁是折减过后的,假如不折减,结果应更好。
但是如果此时位移不满足的话,
那么就得计算两次了,第一次按连梁刚度折减系数为1计算位移,然后再按实际折减系数计算配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