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的技巧--黄执中
黄执中_辩论十讲之正反方决策思考(需根解损)

一、正方的政策决策思考由于奥瑞冈制度下的正方立场必定是违反现状政策制度的一方,所以作为想要推翻现今政策制度以建立新的制度的一方,必须要有符合一定的论述证明的标准才能被人信服。
而又正方因为要推翻现状制度所以必须是先讲的一方,所以为了比赛双方进度的顺利进行,通常裁判会要求正方最好能在一辩的时候就负起「需根解」三者的立论证明完整,否则就很有可能会直接输比赛。
而正方在这一开始就要负起的这三个推论证明,通常则被称作为「初步方案」,那我们现在就开始来为正方的需根解损来个别作介绍吧:需要性:改变现状制度的理由、原因、需要。
「需要性」即「需根解损」当中的「需」。
一般而言,如果一个政治制度进行顺利,你若想改变它,就必须要有改变它的理由。
要不然它进行的好好的,何以要莫名其妙的突然被改变,而这就是需要性的精神。
这样的思考模式也可以用在于说服观念当中,如果某人在某时某地的行为正在进行顺利,当吾人今天想要说服它对此行为做出改变,就不能莫名其妙地叫他说改就改,一定要告知其现在的行为何以有需要被改变,让他了解改变的需要,他就自然能够心甘情愿地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改观。
而一般来说,论述需要性的方式有三大方向:1. 问题导向问题导向即是正方发现今天现状底下,有很严重的问题存在,动摇到社会或动摇到原本的制度。
而这样严重的问题用现状的制度又不能够解决,所以必须改变制度以解决这个问题。
而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即是采取这种策略的正方的需要性。
Eg:在「我国应对青少年施予宵禁政策」一题中,正方发现,在深夜,青少年的犯罪率相当的高。
为解决此一问题有所需要对青少年采取宵禁政策。
Eg:在「我国高级中学应回复留级制度」当中,正方发现因为学分制导致学生在高中对课业挑食,造成用学分制新进大学的新一批学生们,二一人数及选错课的人数大幅暴增。
为解决此一问题所以有回复留级制度的需要。
2. 价值导向采取价值导向的正方,相信有某种精神、某种价值是更值得今天的我们去追求的。
001【立论入门】黄执中:学立论,教你面对人生的两难

001【立论入门】黄执中:学立论,教你面对人生的两难你好,我是黄执中。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学辩论,或者说学立论,有什么用?你一定听过「真理越辩越明」这句话。
可是你知道吗?在我们辩论的绝大多数时候,左边是正方,右边是反方,真理在哪里?在中间。
是的,一般来说,当辩题分成左右两边的时候,只有中间的那个才是真理。
比如说,「爱情跟面包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如果你想要找真理,那么认为「只有面包更重要」或是「只有爱情更重要」的人都是有问题的。
因为最合理的是什么?在中间嘛——面包跟爱情都很重要,对不对?又好比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你吵了半天认为,人性都是善的,好像也有问题;认为人性都是恶的,好像也有问题。
什么听起来最没问题,?就是中间,人性有善有恶。
于是,有的人因此会产生一种疑惑:那你们这些打辩论的,吵了半天吵的是什么?既然正方也不会是对的,反方也不会是对的,两边都不会是对的,那么你不是浪费大家时间嘛。
明明你们都知道了,只有中间的那一道,就是人性有善有恶,爱情面包都重要。
明明中间才是对的,那么你们辩论辩什么?也因此,这些所谓看透了辩论的人,他们就会有一种说法,叫做「辩论只不过是个游戏」,just a game,它只是一个语言的游戏,反正又弄不出真理来。
真的是这样吗?这里我要向各位介绍一个观念,那就是:「凡是有意义的话都有可能错,凡是不可能错的话都没有意义」。
什么意思呢?我们还是用刚才那个,「爱情跟面包的两难」来做例子。
当我问你:爱情重要还是面包重要?假设现在,一边是林志玲,一边是我的事业,我两个只能选一个的时候,我该怎么做?这时候呢我会很困扰,我会想求助那些有智慧的人,我会希望他们给我一点意见。
所以呢,来我问一下王大师。
「王大师,请问爱情跟面包到底哪个重要?」也许呢王大师会告诉我说,爱情更重要。
因为人是为了爱而活,而不是为了面包而活。
这听起来挺有道理的,对不对?于是,这位王大师的说法就给了我一个动力,让我决定为了爱情,牺牲面包。
黄执中十讲辩论中的说服力笔记

黄执中十讲辩论中的说服力笔记黄执中十讲辩论中的说服力笔记1. 说服力的概念在黄执中十讲辩论中,说服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说服力是指通过言辞、事实和逻辑来使别人相信你的观点或观念。
在辩论中,说服力是一种关键的技巧,它需要运用言辞和逻辑来影响听众,使其对自己的观点产生共鸣。
2. 说服力的重要性说服力对于辩论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观点的真正力量在于它能否说服他人。
在辩论中,一个观点能否得到支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辩论者的说服力。
只有通过说服力,辩论者才能使听众相信自己的观点,从而赢得辩论的胜利。
3. 说服力的技巧在黄执中十讲辩论中,黄执中提出了一些提高说服力的技巧。
辩论者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对相关的事实和观点有充分的了解。
辩论者需要运用恰当的言辞和语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听众产生共鸣。
辩论者需要运用逻辑推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4.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说服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通过言辞和逻辑来影响他人,使他人相信自己的观点。
提高说服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认为,通过学习黄执中十讲辩论中的说服力技巧,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说服力,从而在辩论和交流中更加游刃有余。
总结说服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在辩论和交流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通过学习黄执中十讲辩论中的说服力技巧,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说服力,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影响力。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说服力,使自己能够在交流中更加游刃有余。
说服力在辩论中的重要性说服力是在辩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
一个观点的说服力能否让听众相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辩论的结果。
说服力不仅仅是通过言辞和逻辑来影响别人的观点,更是在辩论中取得胜利的关键。
一个辩论者如果缺乏说服力,即使有再多的事实和论据,也很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黄执中十讲中,提到了一些提高说服力的技巧,包括准备充分、言辞恰当和运用逻辑推理。
准备充分是指在辩论中,辩论者需要对相关的事实和观点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在辩论中有条不紊地展开自己的观点。
黄执中 关于辩论的十个观点

黄执中——之于辩论的十个观点
一、沒有無敵的論點,只有無敵的辯士。
二、價值才有爭議,事實不會有爭議,所謂「有爭議的事實」,其實都只是資訊不足。
三、事物的優點,其實是用它在其他領域的缺點換來的,反之亦然。
四、你永遠不能「真正的」證明任何事,你的證明,只能建立在對方無法負起舉證責任之上。
五、不要證明你的對手是錯的,而是要利用你的對手來證明你是對的。
六、凡是有意義的話,都有可能錯,而不可能錯的話,都沒有意義。
七、講話要像地上走,思考要如天上飛。
八、那些「只有在辯論台上才能用」的辯論技巧,不要學!
九、需要瞄準十秒鐘的投籃,再準也沒有意義;無法在時限內講清楚的論點,再對也沒有意義。
十、如果不太討厭輸,你就不大可能贏。
黄执中 辩论十讲 申论的技巧

申论的技巧大陆选手的申论,无关的话讲太多,但是说话很稳定。
陛下,语言就是一个帝国最强大的武器。
——牛津大辞典编著致维多利亚女王一、书写与口语的差异(两个系统)表达效果=7%内容+38%语气+55%的表情等相关视频:黄执中、林正疆、余磊二、潜在表达者与语境的设置为听众设置语境,使之有亲身之感,从而达到意识操纵的目的——你要成为代言人相关视频:黄执中03年国辩决赛的结辩、第三届海峡杯决赛的结辩三、说服的类型——告知型与沟通型1、告知型——处理事实项特点:熟悉、专业、权威——我和你们不一样打法:高打,即以高打下例证: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否并行——武汉大学反方金钱之辩中的袁丁陈词2、说服型——处理判断项特点:友善、体谅、坦承——我和你们是一样的打法:低打,即以低打上例证:通过父母、小孩、学生等小例子,开启经验库,如黄执中金钱之辩胡渐彪的结辩(层层开解,节奏跟不上)199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金钱追求和道德追求可不可以同步具体技巧:案例1台湾应立法禁止吃狗肉——吃狗肉是一种野蛮残忍的行为标准价值论点,太简单却不好讲,逻辑容易出问题吃狗肉吃人肉吃胎儿是野蛮而残忍,不是吃狗肉的行为残忍,而是狗肉这种东西就不应该吃,就像吃胎儿,即使是死的,也残忍野蛮至极。
1、类比的诀窍(把吃狗肉不舒服的感觉带给别人)悟:以类似代替解释渐:举例先易后难、解说先深后浅倒:倒推举证责任,即让对方证明类比不正当性问问题,不要阐述不要正攻法。
比如:吃人肉不残忍吗?人类不是我们密切熟悉的吗?他自己能反驳好吗?案例2代沟的主要责任在长辈,因为长辈都当过晚辈,而晚辈没有当过长辈。
可用譬喻,夏虫语冰,晚辈从未揣摩经历过晚辈的感受。
2、譬喻的诀窍(越好的论点、两句话讲完,交锋越少。
所以需要小题大做)三:三位说,即道理---譬喻---道理,九曲桥的道理,明:要把观众当做小学生般去解释,仔细解释譬喻,让大家觉得这还用说呢?置:找机会置入关键词,即下例中,在譬喻后的陈词,用夏虫,小虫子换掉晚辈让道理留下的印象久一点,还更有趣一点。
黄执中关于辩论的

黄执中关于辩论的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关于态度和努力一、学辩论,就像学英文,除了多听多练,其实没什么特别的诀窍。
不过同样的,学辩论,就像学英文,即使是多听多练这么简单的一件事,都很少有人能真正的做到。
而且依我个人的经验,那些做不到的人,最喜欢夸那些做的到的人「头脑好好喔」或「好聪明喔」……好像只要确认了对方的本事是一种「聪明」,那自己就没责任了(笑)。
所以,学弟,以下三件事,你做过几条一、比赛后,你有没有录像或录音打完后,不论输赢,你有没有再回头去看去听听的时候,你是直接跳到自己上场的那段,还是有耐着性子,整场比赛从头到尾的听听完后,你有没有继续假装自己是裁判,然后再听一遍有没有假装自己是对手,然后再听一遍有没有假装自己是不懂辩论的观众,然后再听一遍一遍又一遍你一边听,有没有一边想有没有每听一段就停下来,想着如果再一次,自己该怎么问该怎么申论在账面上,我打比赛的经历不到两百场,但在心理上,不夸张,我的「经历」会是这个是数字的四、五倍──就是这个原因。
二、比赛前,你是怎么讨论的你是想讨论出一个「完美的论点」而熬夜到通宵还是花时间将「有缺陷的论点」练到精熟你是不是常为了跟队友争辩出一个完美的论点搞的天昏地暗睡眠不足只有精神因紧张而异常亢奋然后第二天用这个「极陌生的完美」上台去支支吾吾然后输了再哀叹昨晚的攻防没用到或是裁判听不清楚直叙、倒述、举例、譬喻、类叠、一句讲完或延伸到一分钟……你会用几种方式讲你的架构每种方式,你讲过几次你有没有试过每个论点要讲多久练习要足,记得睡饱(打两岸杯时,比赛前一个小时我都会跑去睡午觉)。
论点是没有无敌的,所以在抓出大方向后,时间要放在「人」身上,而不是放在论点的细节上。
三、比赛中,你的注意力放在哪是放在「比赛」上还是放在「自己的论点」上你有没有专心去听对方讲话你知不知道对方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讲这段话你有没有专心听自己的队友讲话你知不知道你的队友在你上台前讲过了哪些话听人家说话时,你会不会抓关键字你会不会想要去厘清或确认某些意义模糊的字词厘清后,你能不能正确的总结或归纳他们的话你能不能告诉裁判比赛现在进行到哪别人说的听不懂,自己上台就说不通。
黄执中辩论十讲 论点与推论

缺启发式教学,学生缺思考力请注意这篇文章的重点!李家同教授日前批评,只有笨蛋才去看PPT,接着又指出年轻人爱看网络文章,他认为无助提升思考能力,也长不出智慧,不如多看法院判决书。
注意它想表达什么?不知是有意或巧合,学测作文便以大法官会议的释义文为题,加上台大校长的观点为引,要学生论述,日前李教授参加电视节目录影,又对台湾经济数热销,大家向钱看的现象,感到忧心。
注意作者想说什么?李教授是资讯工程学者,他会对高科技的网络运用,以及社会文化提出警语,相信是有感而发,言人所未言。
这些现象点出一个深层的问题,台湾正面临一个尴尬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看什么书,怎么看,反映的就是当下的社会背景,文化思维一边看一边问自己就数字而言,台湾有相当高的人均所得,就像李教授所说“台湾应该没有这样缺钱的问题”,但是经济的富裕,背后却隐藏着一个社会肤浅,制度混乱,文化贫乏的现象,台湾是不是一个成熟的已开发国家?至少经济合作发展组建还不这样认为。
这篇文章的议题为何?台湾许多结构落差问题,从现在政治,社会,法律,教育各个层面,都没有能够跟经济一起均衡成长,也都需要好好提升、好好改革,这是过去十年,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所忽略的问题。
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几乎家家有电脑,也有很高的网络覆盖率,但内容都很贫乏,讲求富裕不是不好,但是却没有“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怀,我们虽然号称民主,但是施政仍不全然以民意为依归,论证更是混乱一团糟,我们的司法忽视人权,违背正义,甚至酷刑逼供的事,也时有所闻。
作者想说的结论是我们虽然有各级学校,也有很高的就学率,但是却没有先进国家那种启发式的教学思维,小学、中学用的是考试引导教学的填鸭方法,甚至到大学也还是这样。
说到启发式教学,几乎没有大学老师敢用,这在自然科学是如此,在文史哲、社会科学更是如此,在这种师生恶性循环的惯性下,学生不善于思考或者不喜欢思考,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网络文化的快捷、多变的推波助澜下,李教授担心的年轻人“长不出智慧”,可能不是危言耸听。
辩论--黄执中--对辩论与辩论方式的讨论

「辩论与辩论比赛」一文,初载于一九六六年的《时与潮》第二一六期,作者刘福增,台大哲学系教授,师事于殷海光,主授逻辑、逻辑哲学与语言哲学。
由于本文有许多观念相当具代表性,而且我对「社会专业人士是如何理解辩论」一直很感兴趣,因此特别将此文转载如下,并附讨论于后。
然要强调,这毕竟是一篇多年前的文章,故辩论圈日后理论的进展,自非刘老师当年所能料想。
评论本文,非但并无贬意,我们身为圈内后辈,更应感谢老师曾对辩论的关心。
辩论与辩论比赛开放社会的最重要特征是让每一个人尽情的张开嘴来说话。
在开放社会里,一个撒布「谬论」的人,跟一个传播「真理」的人,有同等张嘴说话的机会。
我是开放社会的信仰者,我也是开放社会的鼓吹者。
学校里每次学生举办演讲比赛或辩论比赛,邀我当评判时,我都十分愿意参加。
这个学期先后已参加了三次台大学生社团举办的辩论比赛的评判。
每次比赛完毕后,不少同学要我发表意见。
但因时间关系,每次只能零零星星跟他们说一些。
现在我想将几次评判看到的一些问题,做个比较详细的讨论。
这个讨论或许能给对辩论比赛有兴趣的人一些帮助。
首先我们来谈辩论题目的选择和制作的问题。
从一方面来看,辩论比赛的题目跟普通演讲比赛和写作比赛一样,最好要适合参辩者的学识与经验的程度,题意要清楚明晰,并且最好能吸引听众。
但从另一方面看,辩论比赛的题目跟普通演讲比赛或写作比赛有很不相同的地方。
那就是,辩论比赛的题目所具有的特色。
这个特色平常都不为大家所注意。
因此,常常有很不理想的题目出现。
在辩论比赛上,通常辩论双方的主张是要对立的。
所谓对立,就是说双方的主张不能同真。
从逻辑的观点看,A与B两叙述不能同真的情况有两种。
一种是A与B彼此矛盾(contradictory);另一种是A与B彼此不一致(inconsisten t)。
所谓A与B彼此矛盾是说,A与B不能同真,同时也不能同假。
假如,「现在我很喜欢阿兰」和「现在我不喜欢阿兰」便是两句相矛盾的话。
所谓A与B彼此不一致是说,A与B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集:辩论的技巧——黄执中(简体字版)
学长你好~我是台南二中思言社的学弟
虽然踏入辩论圈已经快满一年了
但是经过这一次的金陵杯
我很想知道
什么才是正规的辩论技巧什么是不该学的技巧
亦或是~我该不该学辩论技巧
当我去看别人比赛他们不像我们会所谓的卡话框定一次念完~
然后直接进入论点讨论等等等之类的~~(还有模糊对方焦点)
我想知道该怎么打好一场辩论当好一个二辩(正跟反)
我该怎么去质询对方才不会被裁判认为玩弄技巧如何可以去深入讨论一件事
我该以怎么样的思维去思考一件事
最后~希望学长可以解答我的疑惑~谢谢你
—————————————这是黄执中回答的分割线—————————————————
辩论的技巧,目的是要吸引别人注意辩论的内容……在这个大原则下,不同的技巧,就像冬天的火锅跟夏天的冻柠,没有什么「最好」,只有「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受欢迎」。
当大家都在背稿,搞的精雕细琢、天衣无缝时,我会劝你即席……如此一来,你平实的用语、偶尔的结巴、激动下的辞不达意,反而一样一样,都是武器。
当大家都是即席,搞的朴拙无华、原形毕露时,我会劝你背稿……此时,你精鍊的用词、流畅的节奏、连排比带押韵的段子,就会异军突起,鹤立鸡群。
所以,当大环境是摇头晃脑的严肃论理,那子申四两拨千金的调侃就超强;当大环境是针锋相对的傲气辩手,那哲耀大智若愚的稚气就超强;当大环境是俏皮话满天飞,那培德的不苟言笑就超强;当大环境是干坤烧鹅……那,那政大帅气的神雕侠侣就超强。
所以,没有「最好」的技巧,只有「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受欢迎」的技巧──而看准大环境的变动,调整队伍的风格,是教练的工作。
可是,我瞎猜的啦──如果你的问题不在于「吸引不了他人的注意」,而在于表达能力还「不足以传达辩论的内容」,则所谓的技巧,是另一回事。
说话时,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是其一。
要做到这一点,口齿清楚是基本,但我们毕竟不是说相声,所以不用练到腔圆字正……意思表达的清不清楚,关键是你有没有表达出「内容间的因果关系」。
刚学辩论的人,讲话有个毛病,就是他们喜欢直接讲结论,不习惯慢慢讲推论。
这种「经济」而不「精确」的讲话方式不改,表达起意思来就永远都会是模模糊糊、松松散散的(至于老辩士的毛病,则是连聊天时都爱用推论,推的不厌其烦)。
习惯推论,就是习惯把「因为」跟「所以」当作语句间的连接词。
脑子里能常保因果关系的人,讲起话来,有起点,有终点,哪里该直走,哪里该转弯,清清楚楚,不容易乱。
拿一篇社论,看一遍,然后照着它的意思,试着自己说一遍。
接着,拿枝红笔,把社论里的因果关系标出来,看懂后,照着因果关系再说一遍。
多练几次,慢慢就习惯了。
别人听你的意思,能听得很不费力、很舒服,是其二。
在辩论中,选手都是有备而来,内容多半抽象陌生,交锋更是又快又准……短时间内,讯息的浓度太高,听起来会很吃力。
所以讲话的人,要像导游,每讲一段,就得停下来,做个路标,提醒一下大家我们刚才从哪里来,现在到哪里,等下要往哪里去,这样子,听众的理解才跟的上。
这是小技巧。
阅读时,遇到重点,我们可以读慢点,可以拿笔画个线,可以贴张色纸,可以回头多看一两遍。
但听人家辩论时,却没这么简单,台上的一句话,说完了,就消失了,听众还没想清楚,下一句话马上又会跟上来……而当听众终于忍不住停下来想的时候,就是你其他的申论平白流过的时候。
所以讲话的人,要贴心,要用你的停顿、快慢、语气、类比或重复,帮听众圈重点。
这部分,大陆的选手做的最好,拿他们的比赛多看几遍,再看台湾的比赛,差异很清楚。
说完后,让大家对你说过的内容有印象,是其三。
人对故事性的结构会有印象。
人对故事中的人物会有印象。
人对人物的表情与感受会有印象。
人对抽象的推理不会有印象。
人对太过理所当然的观点不会有印象。
人对设计得太精密的说法不会有印象。
有印象的话,慢而仔细的说一遍,胜过无印象的话重复无数遍。
这道理很简单,愿意做的人很少,因为大家上了台,都很帅,都想到对方的战场上去做攻防,拆架构,不喜欢留在自家的战场上沈闷的盖房子──尤其是二辩。
就先教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