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执中辩论点评经典材料

合集下载

黄执中关于辩论的

黄执中关于辩论的

黄执中关于辩论的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关于态度和努力一、学辩论,就像学英文,除了多听多练,其实没什么特别的诀窍。

不过同样的,学辩论,就像学英文,即使是多听多练这么简单的一件事,都很少有人能真正的做到。

而且依我个人的经验,那些做不到的人,最喜欢夸那些做的到的人「头脑好好喔」或「好聪明喔」……好像只要确认了对方的本事是一种「聪明」,那自己就没责任了(笑)。

所以,学弟,以下三件事,你做过几条一、比赛后,你有没有录像或录音打完后,不论输赢,你有没有再回头去看去听听的时候,你是直接跳到自己上场的那段,还是有耐着性子,整场比赛从头到尾的听听完后,你有没有继续假装自己是裁判,然后再听一遍有没有假装自己是对手,然后再听一遍有没有假装自己是不懂辩论的观众,然后再听一遍一遍又一遍你一边听,有没有一边想有没有每听一段就停下来,想着如果再一次,自己该怎么问该怎么申论在账面上,我打比赛的经历不到两百场,但在心理上,不夸张,我的「经历」会是这个是数字的四、五倍──就是这个原因。

二、比赛前,你是怎么讨论的你是想讨论出一个「完美的论点」而熬夜到通宵还是花时间将「有缺陷的论点」练到精熟你是不是常为了跟队友争辩出一个完美的论点搞的天昏地暗睡眠不足只有精神因紧张而异常亢奋然后第二天用这个「极陌生的完美」上台去支支吾吾然后输了再哀叹昨晚的攻防没用到或是裁判听不清楚直叙、倒述、举例、譬喻、类叠、一句讲完或延伸到一分钟……你会用几种方式讲你的架构每种方式,你讲过几次你有没有试过每个论点要讲多久练习要足,记得睡饱(打两岸杯时,比赛前一个小时我都会跑去睡午觉)。

论点是没有无敌的,所以在抓出大方向后,时间要放在「人」身上,而不是放在论点的细节上。

三、比赛中,你的注意力放在哪是放在「比赛」上还是放在「自己的论点」上你有没有专心去听对方讲话你知不知道对方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讲这段话你有没有专心听自己的队友讲话你知不知道你的队友在你上台前讲过了哪些话听人家说话时,你会不会抓关键字你会不会想要去厘清或确认某些意义模糊的字词厘清后,你能不能正确的总结或归纳他们的话你能不能告诉裁判比赛现在进行到哪别人说的听不懂,自己上台就说不通。

黄执中辩论十讲 论点与推论

黄执中辩论十讲 论点与推论

缺启发式教学,学生缺思考力请注意这篇文章的重点!李家同教授日前批评,只有笨蛋才去看PPT,接着又指出年轻人爱看网络文章,他认为无助提升思考能力,也长不出智慧,不如多看法院判决书。

注意它想表达什么?不知是有意或巧合,学测作文便以大法官会议的释义文为题,加上台大校长的观点为引,要学生论述,日前李教授参加电视节目录影,又对台湾经济数热销,大家向钱看的现象,感到忧心。

注意作者想说什么?李教授是资讯工程学者,他会对高科技的网络运用,以及社会文化提出警语,相信是有感而发,言人所未言。

这些现象点出一个深层的问题,台湾正面临一个尴尬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看什么书,怎么看,反映的就是当下的社会背景,文化思维一边看一边问自己就数字而言,台湾有相当高的人均所得,就像李教授所说“台湾应该没有这样缺钱的问题”,但是经济的富裕,背后却隐藏着一个社会肤浅,制度混乱,文化贫乏的现象,台湾是不是一个成熟的已开发国家?至少经济合作发展组建还不这样认为。

这篇文章的议题为何?台湾许多结构落差问题,从现在政治,社会,法律,教育各个层面,都没有能够跟经济一起均衡成长,也都需要好好提升、好好改革,这是过去十年,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所忽略的问题。

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几乎家家有电脑,也有很高的网络覆盖率,但内容都很贫乏,讲求富裕不是不好,但是却没有“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怀,我们虽然号称民主,但是施政仍不全然以民意为依归,论证更是混乱一团糟,我们的司法忽视人权,违背正义,甚至酷刑逼供的事,也时有所闻。

作者想说的结论是我们虽然有各级学校,也有很高的就学率,但是却没有先进国家那种启发式的教学思维,小学、中学用的是考试引导教学的填鸭方法,甚至到大学也还是这样。

说到启发式教学,几乎没有大学老师敢用,这在自然科学是如此,在文史哲、社会科学更是如此,在这种师生恶性循环的惯性下,学生不善于思考或者不喜欢思考,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网络文化的快捷、多变的推波助澜下,李教授担心的年轻人“长不出智慧”,可能不是危言耸听。

黄执中前辈比赛辩词

黄执中前辈比赛辩词

黄执中前辈比赛辩词2021国际大专辩论赛A组总决赛:顺境还是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正方: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中山大学)反方: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世新大学)1、攻辩小结黄执中: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刚刚的质询答辩,对方辩友在猜我们桌上的喉糖的时候,她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式,说我三个都猜可不可以呀。

在这场比赛当中,当然可以,可是我想请问一下在座的各位观众,我们在人生的选择当中,可以说我统统都要可以吗?好像不行吧。

不管我们是科学家在做实验,不管我们是学生在选择人生的经历和过程,不管我们是一个企业家在选择企业投资的方向,我们好像都必须要从中择一,当然如果遇到顺境,我们第一次都猜对,我们就得到了成功的果实,我开了第一个杯子知道里头有东西了,可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失去了什么,我失去了看看其他杯子里的东西的机会。

《阿甘正传》里头不就有一句话吗: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吃下去,你永远不知道它味道是什么?顺利的人有一个特色,就是他永远都吃到他最喜欢吃的那颗巧克力,可是呢,他永远不知道其他巧克力是什么味道,他也永远不知道别的路途会有什么样的风景。

对方辩友今天告诉我们,所谓的顺境,有三个立意,第一个是在生理上的发展,可是我们要知道,生理上真的是在顺境当中比较容易带来发展吗?我们都知道,人体为什么会产生对病菌的抗体,就因为是我们生过病,才会有抗体的,如果从来就没有生过病,一场病就把你击倒了,这怎么会是顺境的发展呢?对方辩友又告诉我们说,有顺境,身体才会好,可是这跟我们的经历也不一样,一个富翁,有车子,有房子,有仆人这种是顺境吧,他的身体会比农夫来得好吗?其次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他的心智在顺境当中会成长,可是我们就要想想看了,如果我们去念大学遇到两个老师,一个是严格的老师,一个是偷懒的老师,随便课程都让你PASS,随便你交什么作业给你高分,这总是顺境,可你的心智会成长吗?最后我们还想到,有关品格的问题,对方辩友如果我身在一个父母极度宠爱的顺畅环境里,打破花瓶父母说没有关系,捉弄小孩子,没有关系。

辩论的技巧——黄执中

辩论的技巧——黄执中

辩论的技巧——黄执中辩论的技巧,目的是要吸引别人注意辩论的内容……在这个大原则下,不同的技巧,就像冬天的火锅跟夏天的冻柠,没有什么「最好」,只有「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受欢迎」。

当大家都在背稿,搞的精雕细琢、天衣无缝时,我会劝你即席……如此一来,你平实的用语、偶尔的结巴、激动下的辞不达意,反而一样一样,都是武器。

当大家都是即席,搞的朴拙无华、原形毕露时,我会劝你背稿……此时,你精炼的用词、流畅的节奏、连排比带押韵的段子,就会异军突起,鹤立鸡群。

所以,当大环境是摇头晃脑的严肃论理,那子申四两拨千金的调侃就超强;当大环境是针锋相对的傲气辩手,那哲耀大智若愚的稚气就超强;当大环境是俏皮话满天飞,那培德的不苟言笑就超强;当大环境是乾坤烧鹅……那,那政大帅气的神雕侠侣就超强。

所以,没有「最好」的技巧,只有「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受欢迎」的技巧──而看准大环境的变动,调整队伍的风格,是教练的工作。

可是,我瞎猜的啦──如果你的问题不在于「吸引不了他人的注意」,而在于表达能力还「不足以传达辩论的内容」,则所谓的技巧,是另一回事。

说话时,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是其一。

要做到这一点,口齿清楚是基本,但我们毕竟不是说相声,所以不用练到腔圆字正……意思表达的清不清楚,关键是你有没有表达出「内容间的因果关系」。

刚学辩论的人,讲话有个毛病,就是他们喜欢直接讲结论,不习惯慢慢讲推论。

这种「经济」而不「精确」的讲话方式不改,表达起意思来就永远都会是模模糊糊、松松散散的(至于老辩士的毛病,则是连聊天时都爱用推论,推的不厌其烦)。

习惯推论,就是习惯把「因为」跟「所以」当作语句间的连接词。

脑子里能常保因果关系的人,讲起话来,有起点,有终点,哪里该直走,哪里该转弯,清清楚楚,不容易乱。

拿一篇社论,看一遍,然后照着它的意思,试着自己说一遍。

接着,拿枝红笔,把社论里的因果关系标出来,看懂后,照着因果关系再说一遍。

多练几次,慢慢就习惯了。

别人听你的意思,能听得很不费力、很舒服,是其二。

黄执中辩词整理

黄执中辩词整理

本帖仅是赏析辩词而已,不搞个人崇拜,不搞偶像复制,希望出现更加有个性的辩手,因此先把别人对黄执中结辩的评价放在这里(感谢辛苦整理这些辩词的网友):【浙大岚星】首先我要说明一点,我并不敢说“黄执中”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只是说“黄执中所做的那些经典结辩”存在一些不足。

这种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辩论对抗来说,逻辑偏弱辩论以逻辑为骨架,以语言为血肉。

逻辑上如果过浅,或许可占表达之利,却也容易遭受对手逻辑上的强攻强防。

我曾经说过执中学长的结辩正方几乎无敌,可是一旦坐在反方就会很吃亏。

事实也证实了我的判断。

03国辩初赛,面对萧慧敏纯逻辑的正方结辩(还配合了图板来强化逻辑性),黄大叔自己也承认吓出一身冷汗。

2、对观众来说,缺乏对深入思考的展示辩论要向观众讲解道理,如果所展示的道理本身就比较浅,那么观众或许会为精彩的语言所吸引,但事后一回味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对自己有多少帮助或者增进。

不过还是要强调,这两点决不是黄执中自身的弱点。

台湾奥瑞冈赛制下能有“宝岛辩魂”的美名,决不可能是一个逻辑较弱的人;而他表现精彩的那些比赛,也已经把道理说到了一个很细的程度——只不过这些被他的表演技巧、催眠能力所掩盖了,不仔细咂摩是难以体会的。

然而一旦根基尚浅的辩手去学黄执中的辩风,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

只学到黄大叔煽情(不过不煽滥情)的技法,却失去了内在的筋骨,很容易吃苦头的。

~~~~~~~~~~~~~~~~~~~~~~~~~~~~~~~~~~~~~~~~~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初赛第五场:辩题:环境保护应该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正方:世新大学环境保护应该以人为本(胜方)反方:华东师范大学环境保护应该以以自然为本正方四辩结辩:黄执中大家好!有一句话叫做“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为什么?是因为啊,书生只会讲理论,我们大家在这边讲来讲去,其实我们坐在这边没有办法解决任何实际的问题。

所以很多以前的人都讲书生之见呐没有用,讲来讲去都是空话。

辩论--黄执中--对辩论与辩论方式的讨论

辩论--黄执中--对辩论与辩论方式的讨论

「辩论与辩论比赛」一文,初载于一九六六年的《时与潮》第二一六期,作者刘福增,台大哲学系教授,师事于殷海光,主授逻辑、逻辑哲学与语言哲学。

由于本文有许多观念相当具代表性,而且我对「社会专业人士是如何理解辩论」一直很感兴趣,因此特别将此文转载如下,并附讨论于后。

然要强调,这毕竟是一篇多年前的文章,故辩论圈日后理论的进展,自非刘老师当年所能料想。

评论本文,非但并无贬意,我们身为圈内后辈,更应感谢老师曾对辩论的关心。

辩论与辩论比赛开放社会的最重要特征是让每一个人尽情的张开嘴来说话。

在开放社会里,一个撒布「谬论」的人,跟一个传播「真理」的人,有同等张嘴说话的机会。

我是开放社会的信仰者,我也是开放社会的鼓吹者。

学校里每次学生举办演讲比赛或辩论比赛,邀我当评判时,我都十分愿意参加。

这个学期先后已参加了三次台大学生社团举办的辩论比赛的评判。

每次比赛完毕后,不少同学要我发表意见。

但因时间关系,每次只能零零星星跟他们说一些。

现在我想将几次评判看到的一些问题,做个比较详细的讨论。

这个讨论或许能给对辩论比赛有兴趣的人一些帮助。

首先我们来谈辩论题目的选择和制作的问题。

从一方面来看,辩论比赛的题目跟普通演讲比赛和写作比赛一样,最好要适合参辩者的学识与经验的程度,题意要清楚明晰,并且最好能吸引听众。

但从另一方面看,辩论比赛的题目跟普通演讲比赛或写作比赛有很不相同的地方。

那就是,辩论比赛的题目所具有的特色。

这个特色平常都不为大家所注意。

因此,常常有很不理想的题目出现。

在辩论比赛上,通常辩论双方的主张是要对立的。

所谓对立,就是说双方的主张不能同真。

从逻辑的观点看,A与B两叙述不能同真的情况有两种。

一种是A与B彼此矛盾(contradictory);另一种是A与B彼此不一致(inconsisten t)。

所谓A与B彼此矛盾是说,A与B不能同真,同时也不能同假。

假如,「现在我很喜欢阿兰」和「现在我不喜欢阿兰」便是两句相矛盾的话。

所谓A与B彼此不一致是说,A与B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关于黄执中学长价值型辩题的资料整理

关于黄执中学长价值型辩题的资料整理

洛陽集:尋找你的小明學長您好,我是8字頭高二的學弟。

從之前的中教盃到不久前的舍我盃,我們學長總說我的邏輯夠,但渲染能力卻大大不足。

學長認為我在說渲染的小故事時,總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在說,聽起來很做作。

雖然當時學長講的很清楚,但我卻仍不懂到底要怎麼做。

可否請學長指點,渲染該怎麼做?先聲明,你提的問題很大,這篇只能點出方向,細節有緣再聊。

學弟所問的「渲染」,在大陸,他們稱為「煽情」,指的,大概是我說的「表達」。

不知何故,現在只要一提到「渲染」或「煽情」,大家都覺得要講個小故事。

而一提到辯論風格,大家都覺得我的特色就是擅講小故事。

就連當年立超去打國辯,評審一聽便覺得「有黃執中的風格」,原因也是由於他結辯時講了個小故事。

天曉得……我打辯論時,根本就很少講小故事!人,為什麼會受影響?為什麼會有感觸?絕對不是因為某句神奇的、優美的、雕琢過的「話」。

而是因為某個「情境」。

情境,可以是某個周遭常見的生活場景(如坐在教室上課),可以是某段彼此共有的普遍經驗(如聽課想打瞌睡),可以是某種你所熟悉的人際關係(如師生),甚至,也可以是某位象徵性較強的人物(如韋小寶或令狐冲)……情境是個簡單的小劇場,一句話,有了情境後,就不再只是一句話,這句話就變成了聽眾開啟敘事的鑰匙,它可以讓聽眾蒐尋平日場景、轉化個人經驗、印證周遭關係,再自行對這句話做延伸、做揣摩,甚至自行在腦海裡生成畫面、補充情節。

換言之,面對聽眾時,你要做的不是「用你的話去說服他們」,而是要開啟人們心中的劇場,讓聽眾「用他們自己的話去說服他們」。

你所要做的,只是搭出舞台,架構情境,然後巧妙地從旁提醒:「這是什麼情況?」「這是要對誰說的話?」「這句話是誰該說的?」「你能對這種人說這種話嗎?」「我們為什麼不得不這麼說?」你不用強迫聽眾接受你的答案,因為只要你所譬喻、所類比的情境「合情」,那麼,聽眾源自內心的答案,就會很自然的「合理」。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精采的申論,一旦一字一句的,寫成了逐字稿,就會顯得很跳躍、很潦草。

(完整版)黄执中历年结辩词大全

(完整版)黄执中历年结辩词大全

辩题: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与弊世新大学四辩黄执中总结陈词大家好!有一个道理很简单:一件事情你把它看的越严重你就越害怕它的失败。

你把一件事看得越严重你就越恐惧它的失败。

它的失败对你承担的压力就越大,我的计算就越多,于是你就胆胆颤颤----这是很正常的。

今天这场比赛对方辨友为什么会认为创业是这么这么不适合大学生做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大学生创业事一件如此弊大于利的一件事情呢?因为对方辨友把创业看的非常非常的严重,认为创业一种是人生极大的一个抉择,人生极大的一个投入。

这种东西是跟你求学的另外一个目标是全然抵触的,或者说有可能抵触绝对是两者不可得兼的,或者一定是得不偿失的。

他把它看的太重了。

各位呀,一个学生考大学考不上,他觉得天都快要塌下来了,他50岁的时候会以为这是什么?一个人二十岁的时候失恋他会觉得整个世界都要毁灭了,你以为他50岁的时候觉得这是什么?历练嘛,历练嘛!(掌声)如果我在二十岁谈恋爱先想着会不会成功,它会不会妨碍我的学习,她是不是值得我的专注?这个人以后是不是值得讨来做老婆,万一她红杏出墙了我怎么办?(笑声)现在先不要请她出去吃饭,万一她移情别恋了,那我不是在帮人家养老婆?我算这么多,人生过得有意思吗?(笑声,掌声)我们今天只是讨论一个简单的行为----一个大学生,他想要去创业,他不想放弃学业的同时他又想去创业。

他认为他已经准备充足了,他认为他有自信。

当然这个自信可能只是一个年青人的自信,他认为的充足只是一个二十岁的充足。

可是为什么浇他冷水呢?五十岁的人干吗熄灭二十岁人的火焰呢?等五十岁的时候再来回忆他二十岁的莽撞,这不是一种人生吗?而且,谁又知道这真的是莽撞还是一种深思熟虑呢?谁又知道这是得还是失呢?我们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他二十岁的青春或者二十岁梦想呢?难道成败可以决定一切吗?我们认为讨论这个题目我们在讨论的是一个大学生在他认为他想去创业的时候,我们来怎么评价他的行为。

我们不知道他是成,也不知道他是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4.23黄执中专场交流会实录[转自法大学术] /blog/426625369/926644934]2014年4月23日星期三下午13:30,“宝岛辩魂”黄执中做客法大,在论衡辩坛与法大学子进行了专场交流。

交流会全程以自由提问的方式进行,执中学长厚载十余年辩论经历的慧思与睿智侃侃而谈。

辩论的本质是什么?辩论赛评判有没有统一标准?辩论的真实是什么?辩题背后蕴含着怎样的不得已?执中学长以12个辩论之问,呈现了他理解辩论的基本图景、以辩手角色思考问题的基本框架。

编者以录音为材料,将文字稿基本整理如下。

1.打辩论的输赢重不重要?黄执中:我们绝对不会说因为我们的年纪都比较大了就说输赢不重要。

输赢超重要。

事实上我很难想象一个下象棋的人说:“哎,我这已经是棋神了,输赢不重要。

”输赢不重要你还下棋干什么呢,你直接把将军走出来让对手吃掉好了。

所以输赢,尤其是那种竞技型的行为里头,很难讲输赢不重要。

你说如果今天我们做的是一种艺术,我们画画。

画画,就要画出心中理想的境界,有没有得奖不重要。

咱们写诗,只要我自己看得懂,我自己觉得表达了我的心境,你们能不能理解,我期待知音。

没有什么输赢。

可是辩论他是一个极端入世的活动,不是一个出世的活动。

辩论他有一个很明确的功能,就是我要改变台下人的观点,你也要。

双方在有限的时间下来比赛谁能够改变台下人的观点。

改变台下人的观点,这件事情是这个活动的本质。

我很难相信一个打辩论的人的心态是出世的不是入世的,一个出世的人不会打辩论的。

所有打辩论的人至少相信一个价值观,就是这个世界可以被改变而且值得被改变。

如果这个世界不可以被改变或不值得被改变你干嘛打辩论呢?你直接像那个梭罗一样写湖滨散记嘛。

你不用去辩论因为你不期待也不在乎别人怎么想。

可是不是,辩论的人不这样想。

所以输赢很重要。

因为它证明了我做这件事情有没有意义。

没人读懂的诗仍然有意义,不能说服或不能改变别人观点的一番话在辩论人的眼中没有意义。

因为我们不是孤芳自赏的动物。

或者这样讲,不能吃的菜有意义吗?做菜高度入世吧?有说我做这道菜能不能吃不重要,这超重要!不然你做菜干嘛?有人说练防身术能不能防身不重要,那是跳舞,不是防身术。

跳舞,自己动的开心就好。

可是防身术有很明确的积极功能吧?有很明确的世俗功能吧?不能防身的防身术价值是零。

不能防身的防身术就跟不能灭火的灭火器一样价值是零。

可是花瓶不能插花真的不重要。

很多花瓶目的不是用来插花的,是摆来看的。

所以,我认为输赢超重要。

当然我打比赛,最主要的原因是,如果我不认真打、不打赢,那就不有趣。

打赢才有下一场,这是我打赢的最主要理由。

等打到冠亚军赛的时候往往我已经不是很想打了,因为反正打赢了也没下一场了,可是初赛不打赢你就不能进下一场,就是这个意思。

我不是说打冠亚军赛的时候就不认真,而是我动力最强的反而是在前面的时候。

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因为不打赢就没有下一场了吧?打到冠亚军赛,大家都会比较轻松一点,给你做参考。

2.评比赛有没有统一的标准?黄执中:辩论赛做评委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

我希望我们大家问问题之前先要反过来想,这个问题答案有可能是什么。

好,比如说我们讲,假如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一套明确而一直且合理的评判标准,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这么多评委呢?懂我的意思吧。

反过来讲一个辩论如果目的是为了改变别人的看法,你觉得人群之中有没有一个一致,明确,大家都认为合理的判断一件事情的标准呢?如果没有,那裁判就不太可能有了。

如果有,那么那个标准一定超抽象,懂这个意思吗?在座各位我相信都能同意一套标准叫做一场辩论赛,表现好的会赢。

这个标准一致,明确,可是超抽象无法运用。

可如果具体化,什么叫做表现好呢?讲话流畅就是表现好,是不是大家都同意?就不一定咯。

或者是拿出证据就叫做表现好,也不一定哦。

所以你看,抽象才容易是一致的。

人要做什么人?做个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人,这没问题。

可这句话怎么样?毫无具体的指导意义。

林冲和宋江也都觉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啊。

所以人的情况是这样的,要找到一个共同遵守的标准,它的范围越大越共通,它就势必要越抽象,包容不同的冲突。

而越抽象,越不可能有实际上的指导意义。

也许有一些规则是大家共同都同意的,比如评审要公正。

但这一定不是你想问我的问题,对吧?你要问我的一定是,两边讲的都有道理的时候,有没有一个标准告诉我那边一定有道理?没有。

而这恰恰是辩论最有乐趣的地方。

你要知道,之所以我们要辩论,就是因为标准答案都不一样,如何在各种标准当中寻找最合理的公约数,以便在比赛当中,如果你不能七比零赢,你至少也得四比三赢。

这才是乐趣之所在。

我问你,如果我们今天有一个明确的下象棋怎么下就一定赢的算式在那里,那象棋就没乐趣了。

做菜,如果有一个所有吃这道菜的评委都会明确依循的一个标准,加多少盐就叫做够咸,那做菜也没乐趣了。

所以总是这样的,只能给你做一个参考。

3. 如果拿到的辩题和自己价值观相冲突,为什么还要打?黄执中:什么叫跟我的价值判断相冲突?我先和大家说一下,这句话本身隐含了一个概念,就是我们都以自己的价值判断自傲,说这玩意儿跟我的相冲突,你看这是一句多么自信,多么自豪又多么大胆的一句话。

为什么不是说我的价值观念居然没有涵盖到这一部分呢?居然没有理解到这一部分。

你去吃一个粽子,吃甜的,说和我的口味相冲突,是你不能包容粽子还是粽子违抗了你呢?吃汤圆也一样,咸的你就说相冲突。

其实它没有和什么相冲突。

你只是一个那么渺小的存在,粽子汤圆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远远数倍于你,而你,How dare you!你居然敢说是它跟你相冲突!没有,是你还没有办法见识它。

你太小,你存在的时间太短。

所以当我遇到相冲突的时候我并不会以谁和我相冲突这个角度来看,而是说我为什么没有理解到你这个方向,我是需要被扩充的。

我原本的记忆体,容量不足以容纳这一套我需要被扩充的东西,我需要理解别的观点。

如果有一个辩题,它真的和我有这样的“冲突”,对我而言是一个大好的契机,我有了一个机会扩充。

我在上课的时候也很喜欢举这个例子,容我说一小段。

我在上课时常常和同学讲,什么叫扩充呢?如果我说林志玲是一个女的,这当然没有争议。

顺便说一下我很喜欢用这个例子倒不是因为我喜欢她,哦……一点点(观众笑)。

原因是凡是我在上课的时候碰到举例,要举出两岸三地里头我一讲大家都知道是美女,而且都认同她是美女的例子,我只能找到林志玲。

我试过用别人,比如我讲隋唐,大家都不认识,我讲陈妍希,有人就不认同(观众笑)。

所以我一举林志玲,两岸三地都有名的美女,所以我很担心等她年华老去之后会找不到下一个例子。

因为我的上一个例子是王祖贤,因为这非常容易曝露我的年龄,所以我不愿意再举了(观众笑)。

所以我自己上课的时候,帅哥一定举刘德华,美女一定举林志玲。

帅哥的好处是,刘德华我相信再过十年都可以举他的例子,帅哥保质期非常的长。

我自己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打辩论打到现在,讲帅哥一定讲刘德华,从来没听过有人有抗议的。

后来我讲王祖贤前几年就有人开始抗议了,他说王祖贤谁啊?(观众笑)所以美女帅哥之间很多竞争力不同,还是有很大遗憾的。

好我们回到重点,林志玲是女的不会有人有异议,大家都知道谁是林志玲。

大家知道河莉秀吧,韩国的一个变性的女人。

如果我讲河莉秀是女的,这句话可能就有争议。

为什么?我们在讲林志玲的时候没有争议,是因为女、男,不都很明确吗?可是直到遇到河莉秀这个case我们才发现不太一样。

什么不一样?男女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好界定。

比如你觉得河莉秀是男的还是女的?观众:男的黄执中:为什么?观众:因为他染色体是男的黄执中:所以你认为判断一个人的男女应该是从他的染色体,从他先天不变的基因当中所判断。

有没有人觉得河莉秀应该是女的?在你的认知里她是女的?(观众举手)好,你为什么认为她是女的?没关系,没有什么正确答案。

观众:因为我觉得是因为她个人的意愿。

黄执中:Nice.所以你认为性别是一个人可以选择,而且应该尊重其所欲展示选择的一个过程。

也就是说你更重视性别的社会性,而刚才那位同学更重视生物性。

于是你们今天会有一场辩题叫“河莉秀是男是女”。

在打这场比赛之前,你只知道性别的生物性。

你从来不认为,社会性足以挑战甚至颠覆他的生物性。

请问,是这个辩题冒犯了你,还是这个辩题扩充了你?是它扩充了你。

这就是我要讲的意思。

4. 辩论扩充了我们,那么一个人应不应该对某些议题有坚定的看法?黄执中:我先跟大家厘清两个概念:信念和偏好是两回事。

什么意思?我说我喜欢吃巧克力,不代表我相信巧克力是最美味的东西,所以我不会认为当你讨厌吃巧克力的时候你有毛病。

因为喜欢吃巧克力是我的偏好,偏好是每个人都有的,并且是无涉于是非对错的,甚至我可以说我喜欢看别人被打,这也许是我的一个低级偏好,但我不认为打人这件事情是对的。

辩论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在废除死刑上,我有我的偏好,我因为我过往的经历,我因为我的品味,我个人的习性,曾经的记忆,受过的教育,我们会各自拥有不同的偏好,可是我并不会说这就是对的。

可是有些人在没有打辩论的时候分不清“偏好”跟“是非对错”的差别。

有人认为,我讨厌死刑,你怎么可以保留死刑,这是错的。

这就和讨论巧克力一样荒谬吗?你爱吃巧克力,你就跟我说,这么好吃你怎么会不爱吃呢?我们在任何辩题中,辩论让我明白一件事,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好人跟坏人,只有各式各样的不得已。

每一种价值观每一种对错都有各自的逻辑,你可以喜欢他或不喜欢他,这是个人的自由,可是辩论人分得很清楚,这是我的偏好,也是我的限制,就比如我先天口味的偏好与限制让我不能接受咸汤圆。

好在有辩论,辩论让我清楚的意识到这是我的偏好,让我可以进入到另一个没有错的偏好里为他进行辩护。

其实这就像演员,一个人只能活一辈子,演员却可以活几辈子,而辩论是思维的演员,某一种价值观,今天我要扮演它,世界上有很多种价值观,没有对错只有偏好。

我很喜欢提的一个价值观的冲突,叫“冷头脑和热心肠”。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叫“冷头脑”,他认为世界上人是为自己活的,也只要为自己负责就好了,只要自己不影响其他人,其他人也不应该干涉自己;另一种叫“热心肠”,人不是只为自己活的,人是为其他人而活的,人不能只让自己幸福也要让他人幸福。

这两种是截然对立的。

比如说,“冷头脑”认为,人就是为自己而活,得肺癌就得肺癌,抽烟是自己的事这是个人的自由,别人无法干涉。

“热心肠”不这么想,当他们每次看到,因为吸烟而得肺癌的人躺在病床上呻吟时,他们会想:我一定要阻止这件事情,因为你们最终都会后悔,如果事前能阻止多好,我知道事前阻止你们的话,你们都会恨我,因为你们没有体验到躺在病床上的痛苦,可是没有关系,我宁愿让你们恨我,因为我知道我帮你们阻止了什么,即使被你们恨一辈子,我也不要站在一边看你们痛苦,自己却无能为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