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学英语的误区:填鸭式教育和死记单词
重谈“填鸭式”教学现状及整改

重谈“填鸭式”教学现状及整改【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7-0137-02新课程改革步履走完十年,也取得很多的成就,但农村学校语文教学的“填鸭式”模式还是一块顽疾。
笔者走进一些课堂还是看到教师作主,学生随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
教师是“传话筒”,学生是教师的“视听器”。
面对这种教学模式重复性多,耗费性大,效果低微。
本文试图就“填鸭式”教学现状问题分析,倡导教师自省、自查和自纠,在教改实践中自我提高,自我超越。
1“填鸭式”教学现状及成因“填鸭式”教学模式,是五十年代初期,中国教育借鉴和推广苏联的凯洛夫的“七步教学法”:背景简介→课文题解→划分段落→内容串解→概括中心→分析写特→作业训练。
教师普遍掌握“七步式教学法”之后,出现“两种依赖”:依赖《教参》,照本宣科;学生变成“视听器”之后,就更加依赖教师,不积极参与,不积极探究,更不会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就是“教参→教师→学生”的“单向”流程。
为了应试,教师产生“三种担心”:担心漏讲而“面面俱到”;担心讲不透而反复讲,就“一言堂”和“满堂灌”;担心学生考不好而采取”题海战术”,结果是事倍功半。
其次,是教师出现“四种不敢”:备课不敢脱离《教参》,写不成“学案”;施教不敢处理教材,避免不了教学重复,杜绝不了耗费;不敢违抗各种形式性的检查,抄书下载教案,应负过关;课后不敢自省,怕露马脚,文人相轻,宁愿“永不跑步永不摔跤”。
新课程背景下的一些教师,又因缺乏后天的学习和“充电”而知识老化,功底单薄;也因缺乏新的借鉴和积累,没有新的点子和方法;使课堂千篇一律,课堂便是“面面俱到”而频频出现“一言堂”和“满堂灌”的课堂模式。
2“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整改尝试2.1学会三种剖析,纠正教学弊端。
学会剖析课堂结构:每一堂课都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十”字型结构。
“纵向”是“教”的内容及程序;“横向”是“学”的空间及过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浅谈Phonics在教学中的应用中国人学英语大都是靠视觉习得,所以哑巴英语相当普遍。
中国人长期以来的英语教学普遍都是只重视词汇教学,习惯死记硬背,而忽视语音教学。
而学英语很多时候用眼睛能背下来的,用耳朵却背不下来,这样长期下来,就造成一个一种现象:学英语的时间不短,而听说能力却总是差强人意。
下面的两点最能说明这种现象:(一)用中文记英语单词的发音小学生由于不懂音标,很多单词即便老师教了多次还是不会,只能借助汉字来为英语注音,也因此闹了很多笑话。
例如:”yes”有学生用“爷死”来标注,而“must”却用“妈死”来标注。
(二)单词背了记不住在英语学习中,由于学生不懂得发音规律,单词记了很容易忘记,还常常出现拼写错误,不是少了一个字母就是多了一个字母,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以本人的愚见,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把单词的“音”和“形”自然地结合起来,机械地生吞活剥式地记单词,以至于单词记忆效率不高,容易忘记,容易混淆。
学生总在学习的过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受挫,丝毫体验不到成功的感觉,久而久之,对英语就失去学习兴趣。
而一旦对一个学科失去兴趣,就很难再读得好,因此,很多学生便是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渐渐地消磨了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本人认为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就得从源头治起,让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起英语“音”与“形”的对应关系,使学生见词能读,听音会写。
以下是本人在训练学生这方面能力时的一些尝试:一、设计phonics先学作业,感受语音、挑战难度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因此我们必须绕着这一原则开展教学。
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在教授新课前,让学生进行先预习。
以往学生预习只是单听录音跟读单词或者是课文,可是第二天学生就会忘记了这个新的单词怎么读了。
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单词是如何拼读的,预习的效果不明显。
针对这一现象,我就把phonics设计到预习作业中,让学生通过跟读以及通过新旧单词的读音比较来感知新单词的发音。
突破农村高中英语教学“误区”

突破农村高中英语教学的“误区”的探讨[摘要]长期以来,我校英语教学由于生源、师资和地域的影响,教学模式、质量、效益受到挑战,几乎陷入了违背英语教学规律的误区。
同时,我们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我们教改的步伐、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提高。
为深化素质教育,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本文拟对此作一些初步的探究,并提出改进的对策。
[关键字]英语教学误区对策《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适应我校英语教改之需,这几年里,我校英语组全体教师一起,积极投身于教改洪流,在不断的摸索、实践、总结和反思中有了一定的感悟。
这里,我就高中英语教学中认识和实践方面存在的误区及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英语教学误区的探究“误区”原本属于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专业术语,现已被广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特指一些似是而非的谬误,具体而言,人们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形成了一些看起来似乎正确而其实为错误的观念或行为。
在普通高中的英语教学工作中,就存在着许多被认为是非常扎实的想法和做法,但从语言教学的科学性和实际教学效果看,却是严重的误区。
其类型有三种:(一)教学观念的误区1.对语言传授上,多数教师认为语言就是由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构成的,英语教学就应千篇一律地照搬教单词、词义的讲解、举例句或引证高考真题、找出课文中的重难点等固定模式。
与此同时,多数教师认为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是通过反复的练习和频繁的单测强化出来的。
2.对教学管理上,相当多的教师包括部分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认为,师资水平和教师经验决定着学生的成绩发展。
于是,出现了快慢班、尖子班、特长班、普通班等形形色色班级之分。
殊不知,一个全是精英的快班要筛选出多少“天下第一”,同时又甩掉多少在精英中的差生。
中国人常犯的英语错误

中国人常犯的英语错误接触了点“国内英文”,发现有这个通病。
问了一个朋友才恍然大悟,因为在打中文时,标点符号后面是不用空格的。
但是在太平洋两岸尚未统一之前,劳驾打英文标点时,后面姑且先空一格吧。
不是不是不是Seek help, not “seek for help(s)”.楼下那位找人帮忙的别生气。
(Don’t take it personally.) 我每年都替我们公司做campus recruiting。
这个错误是在中国留学生中最普遍的。
看到我这张黄面孔,同胞也最喜欢往我的booth 这里递简历,但是半数的简历开头都写着:seeking for a position that offers…老美是不会往下读第二句的,直接丢进made in China 的碎纸机里了。
Seek 后面不要(不应)加for。
因为Seeking = looking for所以Seeking for = looking for for (?)Back to China, 或者back in China,不是back China (“情回中国”网站的英文名。
不过这比我以前看到的那个海军迷的网站叫闹的笑话要小些。
)大写往往是代表缩写。
加复数时,s不要大写。
DINKs (or DINK’s),别写成DINKS。
PhD,不是PHD。
(PHD=Permanent head damage).Again, 楼下那位找帮忙的别生气。
Nothing personal.另外,在网络刚普及的时候,美国有约定的nettiquette (net etiquette,或称网络礼仪),全大写的打字被网民视为大声喧哗(shouting),属无礼行为。
当然我理解中文打字的局限,这条不适用于华人。
所以“喜欢就捧捧场”别紧张,但是哪天你同洋人用全英文在网上沟通就不能再“BLAH, BLAH, BLAH…”了。
楼下的那个写Thoughts after V day也别对号入座。
英语学习方法(颠覆式)

寻找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学好英语非常重要。
因为英语的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全球通用语言,每年最出科研成果的两个国家是美国和英国,因为他们的母语就是英语,他们的科研人员可以方便直接的阅读全球最新的科技论文,直接从中受益。
但是对于国人,却是不得不拿出很多很多的精力来面对的英语的学习的问题。
奇怪的是,这么多年来,平均智商93%的中国人却怎么也学不好平均智商只有83%的美国人使用的英语。
为什么我们的英语总是学不好,而且越学越觉得自己非常的弱智?除了我在序言部分说的,我们把学习英语的目的搞错了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方法不对。
这种错误的方法导致了中国人拼命学英语,却总也学不好的恶性循环。
看一下我们的英语教育,初中的时候学了很多弱智的句子,除了初中的考试,到哪里也用不到,你会跑到美国指着一个钢笔问老外,“What's this?”,"Is this a pen? "老外会想,这么大一个人了,连钢笔都不认识,简直一个白痴。
根本不会理你。
就算你是初中生,问这样的问题也是很弱智的。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高中,大学。
再看一下我们的听力和词汇量为什么不好。
初中的时候听的是最慢语速的磁带,高中的时候听的是稍慢语速的磁带。
大学四级考试听的是四级要求语速的磁带,六级考试听得是六级要求语速的磁带。
词汇量的掌握也是这样的分级。
而且,你在学初中英语的时候肯定不会去听四六级的磁带,你在学四级的时候也不会去听六级或者TOEFL的磁带,因为你学习压力太大,作业太多,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基本上都很艰难,根本不会有时间去学习更高一级的东西。
而四级听力中最难的是TOEFL中最简单的,六级听力中最难的是TOEFL里的原题水平。
所以,你的英语进步是在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上,而且每上一个台阶你都要承受若干的打击。
在每一个阶段你都要遇到N多新的单词,听到很多听不懂的英语。
经过十多年的英语学习苦海后,总应该有很高的英语造诣了吧?可是一看进口大片,即看不懂字幕又听不懂人家在说什么。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困惑与探索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困惑与探索作者:郭改霞来源:《成才之路》 2012年第27期陕西乾县郭改霞摘要:现阶段,英语学习在学校教育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显示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语法的重要性,并找出当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寻找有效地改革措施。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困惑;探索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交际性的要求变得突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英语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利用英语,将英语运用在生活中。
语法是英语的骨骼,那么,究竟如何能提高语法教学的效果呢?一、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及困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初中阶段的很多英语教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交际性上,他们在课堂上着重进行对话练习,在课堂外设计大量的交际活动,而渐渐忽视了语法的重要性,学生们对于英语基础知识的了解越来越薄弱,在完成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以及作文的时候往往觉得理解不全面、词语不熟悉,甚至连最基本的短语、句型都存在理解上的误区。
为了英语交际,很多教师对于课前的备课任务不重视,对于语法教学方法的改善不用心,使得学生无法准确理解英语最基础的语法、句型等,对于英语口头以及书面表达更是存在困难,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造成英语学习的阻碍。
当然,还有部分教师仍然认为语法是英语教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他们依旧将语法教育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语法的教授,然而,学生却不能够深刻理解和掌握,做题的时候不能很好地运用语法知识,导致学生的英语成绩得不到提高,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完成。
英语语法究竟怎么教?枯燥的语法不仅是学生害怕的知识,同样也是教师重视却感到困惑的教学内容。
无论如何,教师还是应该给予英语语法以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语法教学不是简单的背背单词、短语、句型,也不是简单理解课文就可以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用所有感官,听、说、读、写、译要样样精通。
填鸭式教育的弊端

填鸭式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大家都有耳闻,但是要说个具体出来,大多数家长是说不出来的,本文为您做了一个详细的归纳,大家可以参考了解一下。
弊端一、由于学生是被动学习,所以学习意愿减少,情绪也难以被调动起来,学习效率会比较低,甚至可能会导致学生抵触(学习效率是和情绪有极大相关性的)
弊端二、由于老师对于学生学习情况并不掌握,所以有部分学生跟不上,有部分学生吃不饱。
弊端三、由于强调记忆,忽视独立思考,创新和质疑,学生面对未知问题和挑战无所适从。
弊端四、学生缺乏自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弊端五、导致学生智育目标狭隘化。
为了过份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导致知识狭窄,高分
低能。
弊端六、导致学生的严重分化,厌学和差生流失,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
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
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缀学,造成人为的教育不平等。
弊端七、阻碍学生个性发展,扼杀人的创造力。
在应试教育中,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为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
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它
为学生提供的是一个封闭的、禁锢的、狭窄的高压的学校“牢笼”,这样培养出来的
学生充其量只能是一些操作型人才,而不是创造型人材。
弊端八、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目前,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作法,造成学生许多心理疾病。
BBC中英教育对比实验下的启示——优化中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文_教育教学77摘要:本文将结合BBC拍摄的关于中英教育对比试验的纪录片,对比中英两种课堂模式,探讨英式课堂教育在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国课堂;对比实验;BBC;纪录片;课堂模式由于英国学生在国际竞争中持续落后,英国博航特中学联手BBC拍摄了一部关于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对比实验的纪录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Chinese School》,以探讨哪种教育方式更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实验邀请了五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国教师,以传统的中国填鸭式教学对英国五十名初三学生进行为期四周的语法、数学、汉语、化学和体育课教学。
仅从实验结果看,五位老师的中式教育所带来的均是在成绩分数上超过了英式教育。
而通过全英多次的试点尝试,英国教育部更是在2016年决定未来全英超过一半的小学都要采用中式方法来上数学课,以解决英国学生数学落后的难题。
中式教育似乎“赢”得了比赛,但这场教育试验,带来更多的却是关于两种教育方式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这场对比实验,对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探讨。
一、课堂现状调查通过对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0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就大学英语课堂进行问卷调查,83%的学生倾向于英式教育,仅有17%的学生选择中式教育。
大部分的学生认为,由于中式教育极度重视分数,长期以来学生过分关注语法、考试技巧,以及单纯用卷面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英语水平,导致中国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差,尤其是口语和写作方面。
到了大学阶段,许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依然不明,缺乏兴趣,或只关注大学英语四六级,将取得较好分数作为最总目标,并在通过四六级考试后停止英语学习。
许多学生也自我意识到中式教育带来的更多的是对想象力,创造力的抹杀,他们在英语学习中更擅长死记硬背,对英语的认识仅停留在语言本身,而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识、实际生活应用、职场应用及批判性思维的锻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学英语的误区:填鸭式教育和死记单词北美学习、生活的几年,既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因中西方文化冲突,长了不少教训。
现在贡献出来,与国内的朋友们分享。
希望各位今后在和外国人(英语是母语)交往中更富有成效;也使那些为学好英语而苦恼的朋友少走一些弯路,更快、更好的学好、用好英语。
中国人在学习英语上花的时间最长,效果也最差。
这和学习和应用英语方面存在重大误区有关,一是长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使很多人认为学英语是为了考试,其英语实际水平可想而知;二是误认为英语不过是由“发音、语法、句子和词汇”组成的。
认为只要学习“发音、语法、句子和词汇”就能学好英语。
事实上,如果以达到有效交流为目的,比英语的发音、语法、句子最重要的部分,但被国内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忽略的是:表达语言所应用的、符合英语文化和习俗的正确方式、方法和内容。
首先,让我们一同探讨目的问题。
没有目标的船只永远在海上漂流。
学习英语的目的多种多样,但学口语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能与Native English speakers进行“有效的交流” ,即工作中能与Native speakers建立、保持和发展良好的工作关系;或生活中结交几个native speaker的朋友,能够彼此交流感情、相互鼓励和帮助。
而不是为了和同胞交流,也不是为了能和“老外”说上几句诸如:How are you? I am fine thanks. My English is poor. Bye-bye.等幼儿园英语而转身离去,搞的“老外”一头露水,找不着北。
(国内很多学英语的朋友,就好像一个苦苦练了10年武功的大侠,“十年磨一剑,双刃未曾试”,终于有一天有机会面对敌人时,唯一想到的招式就是:逃命!)更不是为了“为了说英语”而浪费时间的、没话找话的和老外闲聊---分手几分钟后,别人就再也不想和你交往、也根本记不住你是何方神圣了。
在中国,可怜的老外们,大多饱经那些被问了上千遍雷同的、无聊的、毫无创意的、有时Chinglish 式的问题的摧残和蹂躏,比如,Are you an American? Do you like China?之类的。
我发现,有的人竟洋洋得意地说:我英语口语就很好啊,好到能和老外聊几句天儿。
Come on! Give me a break!英语学到这程度,那由中国式的、复杂的句子结构、严谨的语法和庞大的词汇构成的英语能力,只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因为那不叫“交流”,也根本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学习英语口语。
新加坡的一个人,前一段时间出了本书,叫“亚洲会思考吗”,说亚洲国家,包括日本、韩国在内,除了会模仿,不具有创新(Innovation)的能力,很难真正意义上和欧美竞争。
但愿不要被他不幸言中了。
我在去美国留学 (微博) 前,自认为英文水平还可以:毕竟学了那么多年,自己也下了许多功夫,且上了不少培训班---从普通的到最高档次的,里里外外花费了上万元。
应付各种考试包括留学考试,也算是一路过关斩将。
但是,到了美国后,刻骨铭心地学到了一个词“Chinglish”---中国式的英语”:用英语和自己同胞交流时还可以应付,但是和"英语是母语"的同学、教授和其他人士进行交流时,一涉及到实质问题,双方谁也听不懂谁!至少有半年的时间痛苦异常!霎时间自己失去了交流的能力,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心和信念,像是一下要被摧毁了。
他们What’s up?What’s new?的说法到能应付,谈谈天气什么的也没问题。
但是,就是觉得很难和他们去沟通,哪怕只是认认真真地谈谈。
在国内,我很容易和大多数人成为朋友,自己也一直引以自豪,因为你诚心地对待别人,别人通常也已会真心的待你,否则你下次对他“敬而远之”就是了。
可在美国开始的时候,怎么就那么费劲?!诚心不起作用了?是自己的语音、语调问题吗?不是!如果你有机会领教一下印度人的英语,你或许还会为中国人的发音多少感到自豪呢。
我有个印度同学叫Abe,直到毕业我才听懂他大部分话的意思!但是,印度人“可怕的”发音,丝毫不影响他们和美国人流利、有效的交流!是语法和发音就别提了,他讲英文时,你还能轻而易举地挑出很多语法和句子错误,但这丝毫也没阻碍他在美国生活近二十年,用英语给美国人上数学和工商管理课,并且取得成功。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国外生活几年以后,我才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如果以达到“有效交流”为目的,英语的发音、语法、句子绝对没有国内的各种人士强调的那么重要,而被国内学英语的人士忽略的、也恰恰是最重要的部分是:表达语言所应用的、符合英语文化和习俗的正确方式、方法和内容。
语言是其文化和习俗的载体、沉淀,虽然人类的各种文化多少有相通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是其特殊的一面。
而西方文化有着与中华文化截然相反的一面。
例如,她崇尚“积极进取”positive or ambition的态度,和中国人“谦虚、艺术”的处事、说话原则,经常发生“冲突”,构成对有效交流的妨碍。
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冲突、差异”。
因此,那种用本国文化和习俗去套用英文的学习方法和应用方法,加之学了太多得“没用的、很多讲母语的人都不曾用的甚至、不曾听说过的词,和过时的词、句,听不懂真正的英语和不能和“英语为母语的人士”交流就毫不奇怪了!所有学习英语的策略和技巧大致可以分为二类。
一类是需要你自己安下心来,花费时间去反复记忆---记忆那些自己和别人总结、归纳的知识。
这部分工作,没有人能替代你,无论是怎样的天才!(因为吃鱼有利于智力和记忆力,有人求教马克×吐温,问吃多少管用。
马克×吐温答道:看来您至少要吃两头鲸鱼!)但是,如果只是埋头苦学,就能学好英语的话,那中国人的英语水平,理论上应当是顶尖的了,事实却正好相反。
(在国外学习,深深感到:大概是因为长期训练的结果,记忆和背诵能力,尤其是记忆、背诵那些不理解的东西,是咱们中国人的强项;但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总体来讲是我们的弱项。
)因此,另一类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有效的运用英语以达到交流目的”的经验和技巧。
中国人勇于理论而逊于实践(为读书而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尊”)。
因为应用技巧很强,这部分技能被国内学英语的人士长期忽略。
或是因为接触Native speakers有限,难以得到“真经”,或是因为学英语追求“高、大、全式”英语的嗜好和国人好面子的心理,使大多数人乐于采用传统的、也是最安全的的学习方法:对句子、语法和词汇的执著偏爱,甚于使用英语Native speakers交流。
其实,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除非你以此作为职业,否则它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任何用处,如果它不能为“交流目的”而服务的话。
读书和自学对提高英语有帮助。
但书的缺点,和自学一样,没有反馈,没有双向的交流。
理论上知道的事,实际做起来是不一样的。
尤其是语言,遵循“用进废退”的原理。
掌握这部分的最有效方法是:创造条件和机会,同英语为母语或在国外生活过的人学习和交流。
Practice, practice and practice! 研究表明,人在交谈时,80%的信息来自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语音(intonation)and语调(tone)。
此外,对交流有效性的影响,还包括双方交流的意向、谈话的内容、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有效运用等诸多因素,而绝不仅仅是句子、语法和词汇。
因此,常常能见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只有五、六千词汇的秘书、助理,能用英语同“老外” 流利的交流,而一些有号称三、五万词汇量的、手持六级英语证书的硕士、博士,学了十年、二十几年的英语,面对英语为母语的人,除了最简单的几句不痛不痒的所谓的对话,有多少人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呢?更不用说用English而非Chinglish表达自己的思想了。
Chinglish则是指:用汉语文化、思维和习惯等去套用“英语文化”,其结果是所学到的、所谓的“流利的英语”仅限于和同胞交流,和“英语为母语的人士”交流时,双方因“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上的体现,无法相互理解和沟通!不去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在交流、沟通运用上的体现,而只是套用本国的文化和习俗,往往是造成交流障碍的原因。
其后果和损害,远远大于因为发音、语法和句子的缺陷而造成的损害。
因为发音、语法和句子暂时不好,每个人都会表示理解,因为毕竟英语不是你的母语,可以慢慢提高。
但因为“文化冲突”造成的人格、品行上的误解,甚至有可能起到和你要达到的目的相反的结果,毁掉了宝贵的发展机会!在一个人有限的生命里,如果考虑到年龄、职业发展轨迹、客观环境和条件等因素,人生真正的属于你的机会只有二、三次而已!举个例子来说明文化冲突:西方人在交谈中讲究“eye contact”,交谈的双方要注视对方的双眼,中国人对于“自己的两眼直视对方的两眼”的看法多半是:这样"直勾勾地"盯着别人不太礼貌。
但西方人士却认为:说话的一方“两眼直视”表示自己的诚意和坦白的胸怀,听话的一方“两眼直视”表示了自己对话题的兴趣和对于对方的尊重。
因此,西方人在见面时,配合着“eye contact”的,是自信的微笑(无论内心中怎么想)、有力的握手(礼节性的碰碰手,英语中称为“死鱼” shaking a dead fish)和正面思考型 (positive thinking)的谈话,会使人产生和你继续交往的意愿。
相反,如果是躲躲闪闪的目光(有的人更是因为想英文词句,而抓耳挠腮、呲牙咧嘴或上翻白眼)、木然的表情(称:喜怒不行于色)和消极的谈话内容,无论你的语法、发音和句子多么纯正和优秀也让别人"敬而远之"。
察己知人,你愿意和一个同你根本就格格不入的人交往吗?!再举个例子,同样是“追求财富”,中西方的流行做法和观念截然不同。
西方人,尤其是北美人,推崇企业家精神:那些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裙带关系和屈服于权贵白手起家的人。
他们抛弃自己本可能的安逸生活,去冒险、创业、拼搏(比如我Henry,哈!),并充分运用现代商务运作手段:市场调查、产品研发、广告和营销、质量控制、售后服务等,使自己的产品、服务为社会所接受和喜欢,最终双赢。
企业家,是西方民众心目中无可置疑的英雄!可以说,对企业家精神的推崇和追求,是美国能够在开国仅200多年就傲视群雄,硬是把当年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宗主国大英帝国,变成了今天的跟班小伙计。
中国很多人则不然,心里爱财,又羡慕企业家的财富和影响,嘴上却称钱为“铜臭”、称所有的企业家都为奸商---无商不奸,对正当的商业行为,比如合理的广告,都逆反到嗤之以鼻、做不屑一顾状。
岂不知民族的兴旺和企业家精神息息相关?美国商界有句名言:好的产品不做广告,就好像你只是躲在黑暗里,向你喜欢的异性眨眼一样。
在西方,企业家精神还是一道“自由社会”的屏障。
美国以清教主义(Puritanism)立国. 1620年,距李自成先生的百万农民大军,大肆劫掠北京尚有24年,一批清教徒为免遭宗教迫害,寻求自由,从英国的Southampton乘坐The Mayflower 号,抵达美国东海岸,被称为Pilgrim Fa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