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传输带宽换算

合集下载

视频监控行业常用标准带宽计算

视频监控行业常用标准带宽计算

1、首先计算 720P(1280×720)单幅图像照片的数据量每像素用24比特表示,则:720P图像照片的原始数据量= 1280×720×24/8/1024=2700 KByte2、计算视频会议活动图像的数据量国内PAL活动图像是每秒传输25帧。

数字动态图像是由I帧/B帧/P帧构成。

其中I帧是参考帧:可以认为是一副真实的图像照片。

B帧和P帧可简单理解为预测帧,主要是图像的增量变化数据,数据量一般较小。

极限情况下,25帧均为I帧,即每帧传输的图像完全不同。

则:720P活动图像的每秒传输的极限数据量= 2700 KByte×25 = 67500 KByte/s转换成网络传输Bit流= 67500×8 = 540000 Kbit/s,即528M的带宽。

在实际视频会议应用中,由于有固定场景,因此以传输增量数据为主(传输以B帧和P帧为主),一般在10%-40% 之间,40%为变化较多的会议场景。

计算如下:增量数据在10%的情况下,原始数据量= 2700 KByte×10%×24 + 2700 KByte =9180 KByte/s = 72 Mbit/s增量数据在20%的情况下,原始数据量= 2700 KByte×20%×24+ 2700 KByte =15660 KByte/s = 123 Mbit/s 增量数据在40%的情况下,原始数据量= 2700 KByte×40%×24+ 2700 KByte =28620 KByte/s = 224 Mbit/s3、H.264压缩比H.264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很高的数据压缩比率,在同等图像质量的条件下,H.264的压缩比是MPEG-2的2倍以上,是MPEG-4的1.5~2倍。

举个例子,原始文件为88GB,采用MPEG-2压缩后为3.5GB,压缩比为25∶1,而采用H.264压缩后为1.1GB,从88GB到1.1GB,H.264的压缩比达到惊人的80∶1。

视频带宽计算公式

视频带宽计算公式

视频带宽计算公式(码流—辨别率—帧率)(自己整理过的.)码流码流(DataRate)是指视频文件在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数据流量,也叫码率或码流率,是视频编码中画面质量掌握中最重要的部分,一般我们用的单位是Kb/s或者Mb/s., 一般来说同样辨别率下,视频文件的码流越大,压缩比就越小,画面质量就越高。

码流越大,说明单位时间内取样率越大,数据流,精度就越高,处理出来的文件就越接近原始文件,图像质量越好,画质越清楚,要求播放设施的解码力量也越高。

帧率一帧就是一副静止的画面,连续的帧就形成动画,如电视图象等。

我们通常说帧数,简洁地说,就是在1秒钟时间里传输的图片的帧数,也可以理解为图形处理器每秒钟能够刷新几次,通常用fps (Frames Per Second)表示。

每一帧都是静止的图象,快速连续地显示帧便形成了运动的假象。

高的帧率可以得到更流畅、更逼真的动画。

每秒钟帧数(fps)愈多,所显示的动作就会愈流畅。

辨别率视频辨别率是指视频成像产品所成图像的大小或尺寸。

常见的视像辨别率有352×288,176×144, 640×480, 1024×768o在成像的两组数字中,前者为图片长度,后者为图片的宽度,两者相乘得出的是图片的像素,长宽比搬为4:3.目前监控行业中主要使用QCif(176χ144)、CIF(352×288)、HALF D1(704×288)、D1 (704x576)等几种辨别率。

D1是数字电视系统显示格式的标准,共分为以下5种规格:D1: 480i格式(525i) : 720×480 (水平480线,隔行扫描),和NTSC模拟电视清楚度相同,行频为15.25kHz,相当于我们所说的4CIF(720χ576)D2: 480P格式(525p) : 720×480 (水平480线,逐行扫描),较Dl隔行扫描要清楚不少,和逐行扫描DVD规格相同,行频为31.5kHzD3: 108Oi格式(1125i) : 1920×1080 (水平1080线,隔行扫描),高清方式采纳最多的一种辨别率,辨别率为1920χ1080i∕60Hz,行频为33.75kHzD4: 720p格式(750p): 1280×720 (水平720线,逐行扫描),虽然辨别率较D3要低,但是由于逐行扫描,市面上更多人感觉相对于10801(实际逐次540线)视觉效果更加清楚。

什么是Mbps、Kbps、bps、kb、mb及其换算和区别

什么是Mbps、Kbps、bps、kb、mb及其换算和区别

什么是Mbps、Kbps、bps、kb、mb及其换算和区别前天发了一篇《如何计算网络摄像头一天容量》的文章,过后有很多弱电朋友问到里面的公式为什么要除以8,由于问的朋友比较多,我们今天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各个单位之间的区别。

区别Mbps 即 Milionbit pro second(百万位每秒);Kbps 即 Kilobit pro second(千位每秒);bps 即 bit pro second(位每秒);速度单位,bit即比特,通常用b(小写)表示,指一位二进制位,Milionbit=1000Kilobit=1000000bit;所以1Mbps=1000 000bps;这是通常用来衡量带宽的单位,指每秒钟传输的二进制位数;而通常软件上显示的速度则是指每秒种传输的字节数(Byte)通常用B(大写)表示;MB即百万字节也称兆字节;KB即千字节;B即字节;之间关系为1MB=1024KB=1024*1024B;1B=8b;所以1M带宽即指1Mbps=1000Kbps=1000/8KBps=125KBps;因此1M的带宽下载的速度一般不会超过125KB每秒。

2M、3M带宽分别是250KBps、375KBps;2M、3M带宽的下载速度分别不会超过250KB、375KB每秒。

换算假设要对10kbps进行换算,则有 10kbps=10000bps=0.01Mpbs.数据传输速率的衡量单位K是十进制含义,但数据存储的K是2进制含义。

1kbit/s就是1000bit/s,而KB是1024个字节,注意KB和kbit的区别,另外,数据传输速率的单位是bit/s 记作:bps 。

在实际应用中,1kbps=1000bps,1Mbps=1000,000bps.1bps=0.000001bps1Mbps与 1m/s 是有区别的,1m/s指的是是1024KB/S而1Mbps指的是1000/8KB/S也就是125KB/S,记住K和k是没区别的,区别在于bps属于位每秒的单位,而m/s ,KB/S这两个属于字节每秒的单位,一字节等于8位,即1B=8b。

视频监控行业常用标准带宽计算

视频监控行业常用标准带宽计算

1、首先计算720P(1280×720)单幅图像照片的数据量每像素用24比特表示,则:720P图像照片的原始数据量= 1280×720×24/8/1024=2700 KByte2、计算视频会议活动图像的数据量国内PAL活动图像就是每秒传输25帧。

数字动态图像就是由I帧/B帧/P帧构成。

其中I帧就是参考帧:可以认为就是一副真实的图像照片。

B帧与P帧可简单理解为预测帧,主要就是图像的增量变化数据,数据量一般较小。

极限情况下,25帧均为I帧,即每帧传输的图像完全不同。

则:720P活动图像的每秒传输的极限数据量= 2700 KByte×25 = 67500 KByte/s转换成网络传输Bit流= 67500×8 = 540000 Kbit/s,即528M的带宽。

在实际视频会议应用中,由于有固定场景,因此以传输增量数据为主(传输以B帧与P 帧为主),一般在10%-40% 之间,40%为变化较多的会议场景。

计算如下:增量数据在10%的情况下,原始数据量= 2700 KByte×10%×24 + 2700 KByte =9180 KByte/s = 72 Mbit/s 增量数据在20%的情况下,原始数据量= 2700 KByte×20%×24+ 2700 KByte =15660 KByte/s = 123 Mbit/s 增量数据在40%的情况下,原始数据量= 2700 KByte×40%×24+ 2700 KByte =28620 KByte/s = 224 Mbit/s3、H、264压缩比H、264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很高的数据压缩比率,在同等图像质量的条件下,H、264的压缩比就是MPEG-2的2倍以上,就是MPEG-4的1、5~2倍。

举个例子,原始文件为88GB,采用MPEG-2压缩后为3、5GB,压缩比为25∶1,而采用H、264压缩后为1、1GB,从88GB到1、1GB,H、264的压缩比达到惊人的80∶1。

网络视频传输及储存相关计算

网络视频传输及储存相关计算

网络视频传输及储存计算与分析同方数字城市科技辽宁区域工程中心----蒋振超传输带宽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D1(迪万)为例:D1分辨率704*576,因网络运营商常用bit宣传,而D1每帧图像大小为704*576=405504bit=396Kb,(1Kb=1024b),通常应用制式PAL(25帧/秒)(PAL制式为电视广播制式,中国、香港、欧洲及中东地区通用PAL 制式,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地区通用NTSC制式,NTSC制式为30帧/S)若以D1传输一路视频信号,传输带宽为:PAL传输带宽=1(视频路数)*25帧/秒(制式)*396Kb(D1每帧图像大小)=9900Kbps(bps:每秒传输比特率)=9.67Mbps;即单路D1视频在PAL制式下每秒所占带宽为9.67MbPS,这样我们可以计算不同交换机能接的视频最大路数,计算方式如下:百兆交换机(100Mbps)能传输的最大路数:PAL百兆传输路数=100Mbps/9.67Mbps=10(取整);千兆交换机(1000Mbps)能传输的最大路数:PAL千兆传输路数= 1000Mbps/9.67Mbps=100注:实际应用值应小于计算出来的数值硬盘存储硬盘容量计算:硬盘录像机存储容量主要有硬盘录像机压缩方式有关,H.264压缩方式容量约为MPEG4的70%,压缩方式决定了硬盘录像机的码流(视频文件在单位时间里使用的数据流量,单位为bps)大小。

现以常见的压缩方式H2.64为例:一般建议CIF模式下选择384K~768Kbps 4CIF:768K~2Mbps一路视频每小时录像文件大小计算公式:一路所需硬盘容量=码流大小*3600÷8÷1024÷1024= MB/小时一路一天录像所需容量大小:一路一天所需硬盘容量=码流大小*3600÷8÷1024÷1024*24=MB/天故设计中所需的硬盘容量大小可根据以下公式得出:设计所需硬盘容量=要求存储天数*一路一天存储所硬盘容量*视频路数例1:16路D1视频要求采用PAL制式存储15天,其硬盘容量为多少?(D1分辨率为704*576)取D1码流折中值(1Mbps)计算硬盘容量=1Mbps÷8*3600*24)(1B字节=8b 比特)=10800MB=10G因此,16路硬盘录像机15天需配置硬盘:10*16*15=2400G例2:16路CIF视频PAL制式存储15天,其硬盘容量为多少?取CIF码流折中值(500Kbps)计算1路硬盘容量=500kbps÷8*3600*24=5400MB=5G16路硬盘录像机15天需配置硬盘:5G*16*15=1200G。

单位1-Mbps、Kbps、bps、kb、mb及其换算和区别

单位1-Mbps、Kbps、bps、kb、mb及其换算和区别

Mbps 即Milionbit pro second(百万位每秒);Kbps 即Kilobit pro second(千位每秒);bps 即bit pro second(位每秒);速度单位,bit即比特,通常用b(小写)表示,指一位二进制位,Milionbit=1000Kilobit=1000000bit;所以1Mbps=1000000bps;这是通常用来衡量带宽的单位,指每秒钟传输的二进制位数;而通常软件上显示的速度则是指每秒种传输的字节数(Byte)通常用B(大写)表示;MB即百万字节也称兆字节;KB即千字节;B即字节;之间关系为1MB=1024KB=1024*1024B;1B=8b;所以1M带宽即指1Mbps=1000Kbps=1000/8KBps=125KBps;因此1M的带宽下载的速度一般不会超过125KB每秒。

2M、3M带宽分别是250KBps、375KBps;2M、3M带宽的下载速度分别不会超过250KB、375KB每秒。

假设要对10kbps进行换算,则有10kbps=10000bps=0.01Mpbs.数据传输速率的衡量单位K是十进制含义,但数据存储的K 是2进制含义。

1kbit/s就是1000bit/s,而KB是1024个字节,注意KB和kbit的区别,另外,数据传输速率的单位是bit/s 记作:bps 。

在实际应用中,1kbps=1000bps,1Mbps=1000,000bps.1bps=0.000001bps1Mbps与1m/s 是有区别的,1m/s指的是是1024KB/S而1Mbps指的是1000/8KB/S也就是125KB/S,记住K和k是没区别的,区别在于bps属于位每秒的单位,而m/s ,KB/S这两个属于字节每秒的单位,一字节等于8位,即1B=8b。

视频监控行业常用标准带宽计算

视频监控行业常用标准带宽计算

每像素用24比特表示,则:720P图像照片的原始数据量= 1280×720×24/8/1024=2700 KByte1、计算视频会议活动图像的数据量国内PAL活动图像是每秒传输25帧。

数字动态图像是由I帧/B帧/P帧构成。

其中I帧是参考帧:可以认为是一副真实的图像照片。

B帧和P帧可简单理解为预测帧,主要是图像的增量变化数据,数据量一般较小。

极限情况下,25帧均为I帧,即每帧传输的图像完全不同。

则:720P活动图像的每秒传输的极限数据量= 2700 KByte×25 = 67500 KByte/s转换成网络传输Bit流= 67500×8 = 540000 Kbit/s,即528M的带宽。

在实际视频会议应用中,由于有固定场景,因此以传输增量数据为主(传输以B帧和P帧为主),一般在10%-40% 之间,40%为变化较多的会议场景。

计算如下:增量数据在10%的情况下,原始数据量= 2700 KByte×10%×24 + 2700 KByte =9180 KByte/s = 72 Mbit/s增量数据在20%的情况下,原始数据量= 2700 KByte×20%×24+ 2700 KByte =15660 KByte/s = 123 Mbit/s增量数据在40%的情况下,原始数据量= 2700 KByte×40%×24+ 2700 KByte =28620 KByte/s = 224 Mbit/s2、压缩比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很高的数据压缩比率,在同等图像质量的条件下,的压缩比是MPEG-2的2倍以上,是MPEG-4的~2倍。

举个例子,原始文件为88GB,采用MPEG-2压缩后为,压缩比为25∶1,而采用压缩后为,从88GB到,的压缩比达到惊人的80∶1。

3、采用压缩后的净荷数据量视频会议中都对原始码流进行编解码压缩。

单位1-Mbps、Kbps、bps、kb、mb及其换算和区别

单位1-Mbps、Kbps、bps、kb、mb及其换算和区别

Mbps 即Milionbit pro second(百万位每秒);Kbps 即Kilobit pro second(千位每秒);bps 即bit pro second(位每秒);速度单位,bit即比特,通常用b(小写)表示,指一位二进制位,Milionbit=1000Kilobit=1000000bit;所以1Mbps=1000000bps;这是通常用来衡量带宽的单位,指每秒钟传输的二进制位数;而通常软件上显示的速度则是指每秒种传输的字节数(Byte)通常用B(大写)表示;MB即百万字节也称兆字节;KB即千字节;B即字节;之间关系为1MB=1024KB=1024*1024B;1B=8b;所以1M带宽即指1Mbps=1000Kbps=1000/8KBps=125KBps;因此1M的带宽下载的速度一般不会超过125KB每秒。

2M、3M带宽分别是250KBps、375KBps;2M、3M带宽的下载速度分别不会超过250KB、375KB每秒。

假设要对10kbps进行换算,则有10kbps=10000bps=0.01Mpbs.数据传输速率的衡量单位K是十进制含义,但数据存储的K 是2进制含义。

1kbit/s就是1000bit/s,而KB是1024个字节,注意KB和kbit的区别,另外,数据传输速率的单位是bit/s 记作:bps 。

在实际应用中,1kbps=1000bps,1Mbps=1000,000bps.1bps=0.000001bps1Mbps与1m/s 是有区别的,1m/s指的是是1024KB/S而1Mbps指的是1000/8KB/S也就是125KB/S,记住K和k是没区别的,区别在于bps属于位每秒的单位,而m/s ,KB/S这两个属于字节每秒的单位,一字节等于8位,即1B=8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频监控存储空间大小与传输带宽计算方法
在视频监控系统中,对存储空间容量的大小需求是与画面质量的高低、及视频线路等都有很大关系。


面对视频存储空间大小与传输带宽的之间的计算方法做以介绍。

比特率是指每秒传送的比特(bit)数。

单位为bps(BitPerSecond),比特率越高,传送的数据越大。

比特率表示经过编码(压缩)后的音、视频数据每秒钟需要用多少个比特来表示,而比特就是二进制里面最小的单位,要么是0,要么是1。

比特率与音、视频压缩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比特率越高,音、视频的质量就越好,但编码后的文件就越大;如果比特率越少则情况刚好相反。

码流(DataRate)是指视频文件在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数据流量,也叫码率,是视频编码中画面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

同样分辨率下,视频文件的码流越大,压缩比就越小,画面质量就越高。

上行带宽就是本地上传信息到网络上的带宽。

上行速率是指用户电脑向网络发送信息时的数据传输速率,比如用FTP上传文件到网上去,影响上传速度的就是“上行速率”。

下行带宽就是从网络上下载信息的带宽。

下行速率是指用户电脑从网络下载信息时的数据传输速率,比如从FTP服务器上文件下载到用户电脑,影响下传速度的就是“下行速率”。

不同的格式的比特率和码流的大小定义表:
传输带宽计算:
比特率大小×摄像机的路数=网络带宽至少大小;
注:监控点的带宽是要求上行的最小限度带宽(监控点将视频信息上传到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的带宽是要求下行的最小限度带宽(将监控点的视频信息下载到监控中心);例:电信2Mbps的ADSL宽带,理论上其上行带宽是512kbps=64kb/s,其下行带宽是2Mbps=256kb/s
例:监控分布在5个不同的地方,各地方的摄像机的路数:n=10(20路)1个监控中心,远程监看及存储视频信息,存储时间为30天。

不同视频格式的带宽及存储空间大小计算如下:
地方监控点:
CIF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512K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512K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
512K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5120Kbps=5Mbps(上行带宽)
即:采用CIF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5Mbps;
D1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1.5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
1.5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
1.5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15Mbps(上行带宽)
即:采用D1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15Mbps;
720P(1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2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2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
2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20Mbps(上行带宽)
即:采用720P的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20Mbps;
1080P(2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4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4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
4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40Mbps(上行带宽)
即:采用1080P的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40Mbps
监控中心:
CIF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
512K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
和)=25600Kbps=25Mbps(下行带宽)
即:采用CIF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25Mbps
D1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
1.5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75Mbps(下行带宽)
即:采用D1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75Mbps
720P(1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
2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100Mbps(下行带宽)
即:采用720P的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100Mbps
1080P(2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
4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200Mbps(下行带宽)
即:采用1080P的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200Mbps
存储空间计算:
码流大小(单位:kb/s;即:比特率÷8)×3600(单位:秒;1小时的秒数)×24(单位:小时;一天的时间长)×30(保存的天数)×50(监控点要保存摄像机录像的总数)÷0.9(磁盘格式化的损失10%空间)=所需存储空间的大小(注:存储单位换算
1TB=1024GB;1GB=1024MB;1MB=1024KB)
50路存储30天的CIF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
64×3600×24×30×50÷0.9=8789.1GB≈9TB
50路存储30天的D1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
192×3600×24×30×50÷0.9=26367.2GB≈26TB
50路存储30天的720P(100万像素)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256×3600×24×30×50÷0.9=35156.3GB≈35TB
50路存储30天的1080P(200万像素)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512×3600×24×30×50÷0.9=70312.5GB≈69T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