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年例”成因及文化价值探究
茂名年例

特 色 年 例 菜 本 地 白 切 鸡
——
重要价值
1、保留了茂名地区及周边的以民间信仰为 特点的传统民间文化,是研究茂名地区民众 世界观和生活情状的重要根据,在民俗学研 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年例是孕育茂名传统民间艺术的沃土, 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年例带动了茂名经济发展,有利于形成 茂名的特色文化品牌。一些民俗专家和学 者认为:茂名若能开发以“年例”为主题 特色的旅游经济,市场潜力是巨大的; 4、年例活动具有凝聚力,能够增强群 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可以 营造安定、祥和的氛围,对构建和谐 社会起到很大作用。
谢谢观赏
潘玉英
茂名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游神、游灯、打醮、舞狮、舞龙、做大戏、 木偶戏(又名“鬼仔戏”)等庆祝活动。
土 地 庙
“游 神”
热 闹 的 “ 间 照 ” 队 伍
纸 彩 船
隆 重 的 “ 间 照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祭 祀 品
摆醮
• 庆祝年例的风俗与冼太夫人时期为促消费形成的活动仪式 一脉相承。例如,现在的“摆醮”传承了以前的“鉴照” • (原意是对照、对比)仪式。当时的“鉴照”仪式是各家 各户把自家生产的产品,如煮好的阉鸡摆在一起,让冼太 夫人亲自巡门评比出谁家养的鸡更大等,予以嘉奖,使百 姓今后互相竞争,既刺激消费,也刺激生产。如今的“摆 醮”正是抬着冼太夫人的神像进行巡门鉴照的,可见其中 密不可分的联系。
茂名年例
写写你们家的年例
时间
地点
年例的来历
《茂名市志》又载: “‘年例’唯粤西 鉴江、罗江两江流 域的村落所独有, 清代已十分流行。 ‘年例’是当地汉 族民间敬神、游神、 祭祀社稷、祈祷风 调雨顺、百业兴旺、 国泰民安的活动”。
茂名高州地区过年风俗习惯介绍

高州冼太庙
冼太庙正门
冼太夫人
迎接菩萨
清照
菩萨出游
游街
吹喇叭的师傅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 年例通常是定在正月的元宵前后,不同的村子 定有不同的时间。年例的由来众说纷纭,现在大 多数是说,为了纪念一个叫做年例的英雄,因为 他使得粤西的人民可以驱赶了恶魔得到了幸福的 生活。大人们告诉我们年例的重新兴起的改革开 放之后,因为那时人们才开始过上好的生活,才 有了足够的物质条件去过年例。
年例的意义
高州
化州
信宜
茂名
茂港区
电白
茂南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魅力高州之年例
制作:12初教 黄添意
关于年例的研究调查论文

关于年例的研究调查论文众多中国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最为热闹,继而是元宵节。
然而粤西岭南一带,春节过后仍有特别节日要过,即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一、年例的起源化州、高州、茂南、茂港及邻近吴川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
各地举办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一般主要集中在春节后的农历正月,年例一般都在农村举行,在外工作、生活的人,过年可以不回家,但“年例”一定会赶回团聚,乡音乡情相交融的热烈气氛,著实让常年在外、难得相见的乡人别有一番享受。
年例最初由冼代家族兴起,但其演化过程没史料记载。
据调查,明清时“年例”已记入当地地方志,民国初年至解放初期较盛行,后一度中断,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渐恢复,目前茂名及其所辖市县(区)乡村,大都盛行做“年例”,且相当隆重热闹。
所谓“年例”,可解释为年年有例,俗语也称“饭期”。
茂名人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可说“年例”是茂名农村第一大节目。
茂名地方的“年例”,源于“元宵节”。
“东风夜放花千树”描写的正是元宵节夜观灯情景。
或许是茂名人的创造,把节目时间一错开,便成了以吃喝为主的“年例”。
各条村庄的年例日期错开,是便于亲戚朋友互相欢聚。
改革开放前,农村人做年例没现在如此热闹。
那时,生产队干鱼塘,杀几头猪,社员们领回几斤鱼肉,再杀个鸡做菜,就算丰盛。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做年例也越来越隆重。
现在,一般人家摆上三五桌,富裕人家则摆上十几二十桌,吃的不仅是鸡鸭鱼肉,却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海里游的”,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做年例是客人越多,客人级别越高,门口停放汽车越多,主人面子就越大,因此,探年例不仅亲戚朋友来,连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也可来。
亲戚朋友见面聚情谊,交流信息,辛苦一年的农民高兴热闹几天,也算一趣事。
此外,粤西茂名等地农村做“年例”,除保留部分传统节目外,又赋予新时代内容。
适逢年例节,每村每巷搭起牌楼,沿路彩旗飘扬。
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摆筵席招待亲朋好友。
茂名年例的由来 疯狂的茂名年例

茂名年例的由来疯狂的茂名年例茂名年例的由来(一)茂名年例的由来(二)粤西地区的年例习俗的来历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
然而在粤西岭南一带,在春节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年例是广东茂名、湛江地区(包括吴川[1])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也是粤西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
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
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杂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
其中尤以粤剧最为受欢迎。
粤剧本地俗称“大戏”,是各地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
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者络绎不绝。
此外,醒狮班前来舞狮助兴,也是年例日的必备项目。
年例,顾名思义就是一年一度的,一个村子一年之中在一个固定的日子里做“年例”。
“年例”传说源于“元宵节”,但“年例”的时间范围却比元宵节宽泛得多,以选择在元宵节或元宵节前后做“年例”的居多,各地因地理位置和族人姓氏的差异,所定的日子而有所不同。
一个村庄的“年例”一般是一天的时间,搞得热闹隆重的地方一般延续到两三天,一直到中秋节前后,仍有村庄做“年例”(早的在年初二,迟的在十一、二月份)。
做“年例”这样的风俗,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并不多见,那么,“年例”是何时起源的?据《茂名市志》记载:“…年例‟唯粤西鉴江、罗江两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十分流行。
…年例‟是当地民间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
“年例”实际上是扩大的春节、元宵节、庙会,也包括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在内的综合节日。
“年例”的最大目的是敬神,“年例”首先是为神而做的。
“年例”中,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都是为了表演给神看的。
在节日里,人们极尽所能来讨好神,献媚于神,以博取神的欢心,讨得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这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在古代,人们的生产力极低,对大自然的驾驭能力很弱,因此,对神的敬畏是很深切的。
茂名年例展示

“游神”活动
摆忠
家家户户用鸡,猪肉,鱼做成一副“三牲”摆在一起供 “菩萨”记》卷之百六十三中谈到窦州信宜风俗时载: “谷熟时里閈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 “以求”驱邪除恶,物阜民安“人班由古傩戏发展而成,娱神娱 己是年例的重要项目。 清.光绪<<信宜县志.舆地志>>记载:“迎春.装戏剧鼓乐,迎土牛于 春牛亭,士女纵观为乐.” 信宜人“装戏剧鼓乐”“演戏迎神”的习俗。促使人班戏的发 展,所谓“人班戏”是指少至几个人,最多十几个人组成的乡土粤 剧小班子,使用简单的道具,搭建简单的戏台,用富于人情味的 乡间俚语表演。 “人班戏”由“地堂戏”发展而成,由于是表演给神看的,以 讨得神的欢喜,便承了“地堂戏”滑稽, 幽默的表演特点。表演 形式分为演、唱、逗几方面,风格诙谐活泼,富于地方色彩和田 园风味,并在演出过程中即兴穿插祝词贺语以观众开心。人班戏 , 借鉴粤剧艺术角色行当分为“三脸”(大花脸、二花脸、黑脸), “四净”(小生、武生、老生、丑生),“五旦”(花旦、散发、 色旦、梅香旦、少旦).唱腔艺术,保留以具有原始民俗特色的 唱词结构。基本上保留民用的七字句格式,也可根据剧情内容的 需要加活动短句。音乐明快活泼,由长腔、变体板腔、小曲曲牌 和锣鼓谱四个部分组成。
年例并不仅仅是为了拜神等迷信活动 ,更主要的是年例已成了他们心 中的一种寄托,是年例加强了他们的乡土情结年。每年年例人们都会 如过年般重聚在一起庆祝,还宴请朋友分享这块喜庆。因此年例也成 为联系亲情、友情的一条纽带。
茂名民俗文化——“年例”
年例是粤西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 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 的说法,也是茂名地区最具特色的 一个节日。
年例的由来
追溯“年例”的历史,它实际上是扩大了的元宵 节、庙会、粤西茂名等地方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 综合起来的节日。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 光绪《茂名县志· 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 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一说:据父老相传,茂名的“年例”也是由元宵节 衍化而来。据父老相传,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 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节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 接受,与本地习俗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 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茂名年例介绍

茂名年例介绍茂名年例简介茂名年例指的是茂名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六至二十九日举办。
茂名年例历史悠久,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蕴含了很多文化内涵和风俗传统,是茂名民众们一年中期待已久的盛会。
1. 茂名年例的起源和发展茂名年例起源于清朝时期,当时是贫苦农民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办的,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象征社会团结和互助的活动,成为了茂名的重要文化传统。
2. 茂名年例的意义茂名年例是茂名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体现了茂名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间文化活动的多样性。
茂名年例不仅是茂名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茂名市政府推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已成为茂名市的文化品牌。
3. 茂名年例的活动形式茂名年例活动形式多样,包括会馆联谊、文艺演出、寺庙祈福、民俗游戏、龙舟竞渡、花车巡游等,还有传统的庙会和集市,十分热闹非凡。
4. 茂名年例的特色茂名年例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刻龙船灯、赛龙舟、过花敬佛、放烟火、扭秧歌、迎接霓虹灯等。
这些活动体现了茂名人民的沉静、活泼、慷慨、勇敢等多样的精神风貌。
5. 茂名年例的未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茂名年例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茂名市政府积极推动茂名年例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增加了许多高科技元素和现代设计,让这一传统活动更具现代化的时尚元素,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也使茂名年例的文化内涵更具有时代性。
总之,茂名年例是茂名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茂名人民期待已久的盛会。
它体现了茂名民俗文化的多样性、活泼性和历史文化的传承,是茂名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成为茂名市政府推动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粤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研究——以茂名电白区传统民俗“年例”为例

文化长廊南方论刊·2020年第6期年例是粤西人民独一无二的传统节日,是迎接新春的重要仪式,年例期间,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延续着敬神、祭拜先祖等传统仪式,以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民康物阜、国富民强。
现如今年例渐渐变味,攀比风、形式化、走过场等不良风气甚嚣尘上,由此反映出当下年例的继承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本文将以茂名电白区的年例举办情况为例,探讨年例继承发展新机制并进一步挖掘其中可借鉴的部分,推广及宣传以带动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一、年例的发展“民俗文化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的、共享的和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的文化现象。
”[1]而年例作为广东粤西地区特有民俗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历史底蕴、保护价值和固定的流程。
(一)年例流程史书上有关年例的记载,可追溯至明清时期。
明清之际,年例已被载入粤西地方志,“年例”二字更是先后直接出现在清朝光绪年间的《信宜县志》和《高州府志》还有清朝道光年间的《电白县志》。
此外,在《光绪重修茂名县志》还记载到:“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由此可见,年例文化早已渗入粤西大地。
年例的整个流程包括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宴客和年例尾。
以茂名电白地区为例,“起年例”指年例一开始由本族最具威望的长者将宗祠神明请到庙外开阔宽敞的空地,然后庙祝施法上香,等候村民祭拜;“正年例”指在接下来的一天中,村子里各家各户携带小孩到神明面前跪拜,祈求来年一切顺利,同时在临时搭建的安置神明处所外,还摆放不同家族带过来的三牲和水果等祭品。
吉时一到,鞭炮轰鸣,一群年轻小伙抬着神明在大街小巷上奔走,伴随着敲锣打鼓的队伍,从街头走到巷尾,神明每到一户人家门前,该户人家都会燃放鞭炮,增添喜气;“食年例”即年例宴请宾客,这是粤西人民过年例的关键,本地海鲜和特色美食都会在开席后呈上圆桌,无论是远方归来的亲人还是许久未见的好友都会在这一桌的佳肴中感受到热情与欢聚时特有的人情味;而“年例尾”则指白天活动结束后,村民们到戏台附近逛夜市,看大戏;在此期间还会穿插木偶戏、贺丁灯、飘色、跳花棚、八音、花龙船、舞龙舞狮等活动,而茂名电白地区多是以睇大戏、舞龙舞狮为主。
茂名年例

拜冼太,困忧求冼太,小孙契冼太,夫妻不和求冼太,诞 辰祭祀冼太的习俗”。这些习俗以及纪念活动随着历史的冲洗而形
成今天的“年例”传统风俗。据1986年《广东地名探源》记载,今茂 名市的茂南区、高州、电白、化州和廉江、恩平、阳江、阳春、吴川等 地,正是冼太夫人活动的主要区域。
光绪《高州县志· 风俗》有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 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据了解,明、清时年例已记入粤西的地方志,民 国初年至解放初期比较盛行,后来曾一度中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 革开放和经济飞速发展,年例逐渐恢复。年例,顾名思义就是一年一例,以土 地神的“社境”为单位,一个地方(有的为一个村子,有的为一个管理区,有的为 一个镇)一年之中在一个固定的日子里做年例。按我们茂名地区的风俗习惯, 从每年正月初二到清明前,各个地区逐个开始做年例,少数一些“翻秋”年例 则几乎每个季节都有(但多集中在秋天),一般是一个镇、村为同一天,少数 为两天,有的为三天(头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 “年例尾”)。由于各个地区的年例日不同,因此才有亲朋戚友间相互探访的 热闹。据载:年例唯粤西鉴江、罗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经十分流行。 年例是当地民间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 的活动。年例类似于元宵节,但又与元宵节不同。不同的是,每个地方做年例 的时间不同,而有相当一部分的地区是把年例定在正月十五,即元宵节那一天。 从正月初二开始,各个地方就陆续的开展了年例活动。年例实际上是扩大了的 春节、元宵节、庙会,同时,它也包括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在内的综合节日。 年例内容:请道士拜忏、游神、祈求人寿年丰;敲锣打鼓、挂花灯、舞狮、放 鞭炮、文艺表演、娱乐通宵;年例之日,亲友不请亦来,可不带礼物,俗称 “睇年例”,主人家盛情接待,宴饮尽欢。有些大户人家,朋友小孩子和进门 皆派大利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茂名“年例”成因及文化价值探究卓金明(中共电白县委党校广东电白525400)【摘要】茂名“年例”是茂名地区至今仍保留着的一种古老的区域性民俗,它埋藏在茂名本土的众多独特区域文化中,以其生动、形象、复杂的物化形态,堪称“粤西文化奇葩”。
本文将通过挖掘茂名“年例”的成因,探究其在建设文化强市和幸福茂名中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茂名年例文化风俗文化价值渊源作为广东东西两翼后发展的粤西地区,茂名的经济发展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经济纵归经济,经济发展存在差距不代表文化建设也稍逊一筹,文化与经济、政治是处于同等而相对独立的战略地位。
在笔者看来,茂名本土文化底蕴深厚而独具特色,文化建设后劲十足,文化发展前景广阔。
茂名在文化强市建设上,完全有能力比肩珠三角。
所以,我们在看待大众文化与本土文化时,应当求同存异,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高扬本土文化。
茂名“年例”是茂名地区至今仍保留着的一种古老的区域性民俗,它埋藏在茂名本土的众多独特区域文化中,以其生动、形象、复杂的物化形态,堪称“粤西文化奇葩”。
本文将通过挖掘茂名“年例”的成因,探究其在建设文化强市和幸福茂名中的现代价值。
1. 茂名“年例”的渊源汉代史学家班固在讨论当时各地的风俗时,定义“风俗”称:“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人们的行为和属性,称为“风”;而由统治者的意愿或行为的影响而形成的习惯,则称为“俗”。
二者相加,就是风俗。
班固对风俗的解释含有很多科学合理的成分,但是也显然过分夸大了统治者在风俗形成中的作用。
在笔者看来,如果将统治者(君上)改换为社会环境,就能更科学地表述风俗的概念。
即风俗是指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群体性的生活习尚。
茂名“年例”作为茂名地区一个独具特色的民间风俗,历史悠久,一直在民间传承不绝,其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府志•风俗》卷六“风俗十二”篇记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或官绅礼服迎神,选壮者赤帻朱蓝其面,衣偏裻之衣,执戈扬盾,索厉鬼而大驱之,于古礼为近。
”城乡各居民以社为单位,按各自原定的社日集资举行祭社盛典,以祈风调雨顺,年丰人寿,俗称“做年例”或叫“祭社”。
据《茂名市志》记载:“从正月初二起到正月底止,茂名乡村陆续过‘年例’,一般一个村为同一天,少数两天,以元宵前后的居多,个别村庄在农历二月或者三月。
“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其能,尽献于众。
“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
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百姓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筵席招待亲朋,客人登门,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招呼茶饭。
”坊间有关“年例”的来由,存在三种比较广泛的说法:一说:源于茂名个别地区父老乡亲代代相传,茂名的“年例”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
“年例”实际上就是扩大了元宵节、庙会、社祭、地方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
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节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接受,与本地习俗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二说,“年例”和冼太夫人有一定的关联。
史料中显示“年例”活动是由冼氏家族而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
冼太夫人是当地的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在“年例”中游神所用的神像中,便有冼太夫人的塑像造型。
可见她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像神一样崇高。
或许茂名人民把冼太夫人尊为神不仅仅是延习了祖先的做法,而且其中还包涵着缅怀英雄和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意蕴。
冼夫人文化使“年例”更具历史意义,它传承的不是只有封建的迷信思想,还有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文情怀。
三说,古时候有一个瘟神,常常作恶粤西人民,搞得粤西民不聊生,于是,粤西人民自发开展驱瘟逐疫活动,但那个瘟神也十分狡猾,当这个地方驱赶它的时候,它就跑到另一个地方,为此,智慧无穷的粤西地区人民便采取各地各村有“年例期”的做法,使得瘟疫东家驱完西家打,无处藏身。
笔者认为,以上三说都没有充足的史料予以考证,但是,从目前粤西各地“年例”习俗的开展情况可以看得出,这些传说都不是空穴来风,是可以通过一定表象从中推敲出其渊源的。
从内因角度分析,首先从茂名“年例”的起源看,茂名人渴望社会稳定、生活丰裕、注重联络感情、热情好客是主要的。
众所周知,茂名地处广东省西南部,过去历朝历代是我国的边远地区,素有“蛮夷荒地”之称。
据历史资料记载,闽粤赣边地区的先民主要来自中原汉族,这些先民是历代因为战乱或因官宦、贬谪、经商等原因,从中原经过五次辗转大迁徙后才在此地扎根。
居住在茂名地区的先民在复杂的民系中又不断融化吸收其它少数族群,慢慢形成了一个具有茂名特色的群体。
因为大家都是来自四面八方,从而形成了客家人热情好客的共同心理,互相宴请吃喝成为当地民众连结感情的一种方式,“年例”也正好成为表达茂名人热情好客的纽带。
其次,在多次颠沛流离的迁徙生活和无形的中原汉族宗法观念影响下,加之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十分薄弱,形成了对天地日月及各种动植物、圣人英雄的图腾拜祭和各种迷信禁忌,后来慢慢演变成做“年例”的习俗。
再次,在《国语•鲁语上》中,柳下惠详细讲述了祭祀的典章制度,受祭祀的都是同大自然斗争或为民造福一方,兴利除害的人物。
之所以祭祀日月星辰、圣人英雄、先宗列祖皆因于此。
“民所以瞻仰也”;祭祀“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祭祀“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
故说茂名地区做“年例”与冼太夫人有直接关系也是依说有据的。
从外部因素交错影响看来,首先,古代淳朴的茂名人凭借着感情和质朴的生活方式来认识自然。
古人对各种天灾人祸由于认识能力低下,往往会作出不合理的解释,因此,在新的一年到来之前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祈天赐福的仪式;其次,每年春夏交错,粤西地区因属于沿海地区,常常遭受台风暴雨的袭击,于是便产生了祭祀地方神灵,让其保佑一方平安的做法顺理成章,符合当时人们的共同心态;再者,经过一冬的沉寂,春天一打雷,万物复苏,瘟疫细菌也随之滋生,很容易引起大范围的人畜瘟疫,便产生了驱鬼逐疫的仪式。
这些自然环境的影响,后来渐渐促成了“年例”的产生。
2.茂名“年例”的现代价值在笔者看来,“年例”不论是以物化形态存在,还是以精神寄托存在,但是它除了感性的审美之外,还具有深厚的意义追求。
总体而言,其具有以下几点:2.1茂名“年例”有利于联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年例”,在茂名人心目中代表着大大的一个“情”字。
“年例”最初产生时主要目的可能是驱鬼纳福,但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联络感情、人情流动的一个平台,从敬神、娱神到娱人,“年例”成为体现乡村社会人情味的典型仪式。
“年例”对于主人来说,有接待客人、敬神、接神、拜祭祖先的任务,对于客人就是尽情地吃和看,好好地玩。
忙忙碌碌了一年的村民们难得找到了个机会尽情地放松自己。
“年例”和春节或其他节日又有所不同的是,普通的节日大家各自在自己家中过,是向内的、个人的天伦之乐。
但“年例”是向外的,它以其共同仪式的方式使村民们可以聚在一起,更加增添了热闹的气氛,正符合中国人对喜庆氛围的追求,茂名人热情好客的共同心理特点。
对特意回家的游子来说,同操一种语言,乡音乡情交融,气氛热烈,着实让常年在外、难得相见的家乡人别有一番享受。
从家与家的连结到家与民族、与社会的连结,我们可见,“年例”是有利于联络人与人之间感情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
2.2茂名“年例”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这样渐见很多异常的心理问题。
“年例”作为一个内容十分丰富,娱乐形式富于感性的狂欢活动,从其进行的过程来看,不仅有祭祀活动,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体活动。
在一系列活动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得到调节,身心得到慰籍,精神得到了宣泄和陶冶,有助于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和向往。
2.3茂名“年例”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幸福茂名。
“年例”作为粤西地区特有的文化习俗,它在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连结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人们与时俱进地丰富了文化活动,强大了民族文化宝库,缓解了农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文化生活矛盾的压力,这无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2.4茂名“年例”有助于茂名文化产业的发展。
作为“粤西文化奇葩”的茂名“年例”具有丰富的文化审美价值,“年例”所用的许多纸制品实际是茂名地区历史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剪纸工艺品,其剪贴的图案形象生动,层次清晰,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在音乐方面,从锣鼓的敲打到短笛的吹奏,音色、韵律、节奏等都展示了茂名人民独树一帜的艺术创作情怀;木偶、舞狮、火龙舞是粤西地区不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物化形态的民俗活动经过进一步的挖掘和包装,将是茂名打造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不可或缺的因子。
2.5茂名“年例”有助于茂名旅游产业的发展。
茂名“年例”声名远播,享誉四海。
“年例期”集中在春节后一两个月,时间相对固定,加上茂名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每年趁着“年例”来茂名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若将茂名的自然生态、人文历史与茂名“年例”包装整合,必定能大大加强茂名旅游产业链的发展,提升茂名旅游文化的内涵,打造具有粤西风情的旅游特色文化品牌。
与此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对正被现代生活淹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抢救。
参考文献【1】百度网站茂名百科【R】,载/view/49793.htm 【2】韦顺霞.民族传统节日的困境与出路【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41-42.。
【3】张来卡.浅论如何引导和发展茂名特色的年例文化【J】.南方论刊,2007,(11):96-97.。
【4】刘守华.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27):28-29.。
【5】蒋明智,吕东玉.乡村社会的人情盛会【A】民俗研究,2008(3):84-97.。
【6】周大鸣,潘争艳.年例仪式与社会功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社版),2008(28):5-9.。
作者简介:卓金明,中共电白县委党校行政管理室副主任、法学学士,研究方向为地域文化、区域经济、权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