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词五首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情感素材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30《诗词五首》迢迢牵牛 语文版

自 由
朗
读
感知诗歌
该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读 出了诗中的什么情感?
——夫妇间的离别相思; 抒发了一种忧愁悲怨之情。
读一读,注意蓝色字词的含义
遥远
明亮
迢迢牵伸牛出 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里指布帛
间隔
含情凝视
结构图:两星现状(1、2句)----织女的相思 (3—6句)----分离的痛苦(7—10句)
v 诗中充满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将( 神话 )和 ( 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 起头,不但使诗歌具有很强的( 音乐节奏 )美感, 而且对写景写人起到“景情并生”的作用。
课堂训练二
从形态和声响方面 写织女勤劳的诗句
这两句朗读时应该读出什么语气?表现了主人公 怎样的感情?
——反问的语气;表现了怨恨、痛苦的感情。
这句不是与“迢迢”相矛盾吗? ——不矛盾;因为思念而觉得距离很远,即使近在 咫尺,却因一水之隔,两人也便远在天涯,只能含情相 望,而不能互诉衷肠。 这是种“相望而不能言,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齐读诗歌,读出感情 Nhomakorabea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 終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天上悲情 人间写照
景情交融 委婉含蓄
课堂训练一
v 《迢迢牵牛星》起首两句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 境,于景中寄寓离愁;中间四句描写织女的相思, 抓住她的( 动作和神态 )进行描写;最后四句 ( 直接抒发 )诗人的慨叹,暗示离别的根源。
终日,整日。章,借指布帛 涕,眼泪。 零,落下。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30诗词五首《迢迢牵牛星》教案语文版

九.典型例题讲解
1. 例题1:请分析《迢迢牵牛星》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句话的意象和意境。
答案:这句话通过“迢迢”和“皎皎”两个形容词描绘了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景象。其中,“迢迢”形容牛郎星距离遥远,而“皎皎”形容织女星明亮清澈。整句话通过描绘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景象,营造出了一种浪漫、凄美的意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诗词五首<迢迢牵牛星>》,使学生能够感受和欣赏古典诗词的美,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通过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迢迢牵牛星》及其他四首诗词的意象、意境和主题。
以《迢迢牵牛星》为例,要求学生掌握诗中的意象,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终日不成章”等,理解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以及诗中所表达的主题——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创作背景。
要求学生通过诗词的语言、形象等分析诗人的情感,如《迢迢牵牛星》中表现出的无奈、惋惜等情感,并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以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 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 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 激发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10. 与《迢迢牵牛星》相关的诗词: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词五首教学说明素材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词五首教学说明素材语文版30 诗词五首教学说明课文说明迢迢牵牛星此诗选自《古诗十九首》。
全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古诗十九首》大致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作者无从查考,但应该不是一个人。
后人因这些诗的风格和内容比较接近,就把它们编在一起,统称《古诗十九首》。
这19首诗,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失意郁闷心情;在艺术上,都属比较成熟的五言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叙事言情反复低回,余韵不尽,对后世诗歌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意思是说:织女因思念牛郎,伤心流泪,无心织布,一整天也织不了多少布;“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意思是说:银河看起来既清且浅,相隔又能有多远呢?“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人根据古代传说,把银河想象成一条河流。
意思是说:一条浅浅的河流,就把牛郎织女隔开了,只能彼此含情地看着,而不能说上一句话。
语,这里是动词,交谈,谈话。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开头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出三峡、入平原的浩荡之势。
最后两句归结到诗题“送别”。
全诗以“渡远”始,以“送行”结,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溢着远别壮游、心怀开阔的激情。
理解、欣赏这首诗的关键,是搞清“送别”到底是谁送、送谁?从首尾两联看,大概是故乡水——长江送诗人离家远游。
史载,李白从开元十四年秋辞别家乡,乘船东下荆门。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意思是:长江水远远渡出荆门山外,伴随着自己来到楚地游览。
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
本是诗人乘船顺江东下,可在诗人眼里,竟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意思是: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依然滔滔不绝。
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
白天如此,晚上如何?诗人接着写晚上伫立船头看到的景象。
语文版七年级下 三十课 诗词五首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又该如 何理解呢?
明确:夜风送来阵阵稻花的清香,远近一片蛙声,仿佛在 预告丰收在望。它将作者的欢快之情和自然之景交织,融 为一体。
3、这首词上片借“月”“风”“鹊”“蝉”“稻花 “”蛙声“,和下片“星”“雨”“茅店””路” “溪桥”等意象抒写了夜行时怎样的的感受? 上片:农村夏夜里热闹、喜悦的心情。 下片:夜行逢雨的焦急,溪桥忽现的轻松的心情。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词人描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 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 野成趣的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 深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互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叹时局,怨恨别离时,看到花开不由得流下眼泪,听到 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qiú qīn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hàn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yuán chè qiāng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 終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迢迢:遥远(距离之远)。皎皎:明亮(星光之 亮)。牵牛和织女夫妇相距遥远。
七年级语文下册30诗词五首诗词五首语文版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最 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作者是无名氏。 反映了东汉末年儒家思想崩溃,失意文人仕途碰壁 后产生的生命无常、及时行乐的颓废情绪。将抒情、 议论、写景融为一体,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五言诗的创作产生了积极影 响。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 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明节奏
五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即二 二一或二一二,由不同字数构成的两个节拍 交错起来而组成一句的五言诗,在节奏上就 远胜于板滞的四言诗。 比如说“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
该诗句押韵(ü 韵)。 女 、 雨 、 许 、语
这是一首描写织女思念牛郎的爱情诗, 也可以把它归为 “思妇诗”,所以它 的感情基调应该说是较为哀怨的。
首二句: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仰望星空,远远地看到了明亮的牵牛星 和织女星。
诗人想象: 织女与牛郎隔着银河怅望。
“迢迢”、“皎皎”既是写 牵牛星,又是写河汉女。
提问一
诗歌第一句就点明了什么?
描写对象——牵牛、织女,引出本诗的抒情主 人公——织女
“迢迢”写出了两个人分隔异地,引出他们的 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我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 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孟姜女》、《白蛇 传》、《牛郎织女》)
三至六句: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札札地正在织布。
一整天不见她织成一匹布,却见她 愁容满面,泪落如雨。
诗人想象: 织女辛勤织布的情景和思念牛郎 的情态。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 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30课 诗词五首 作者简介素材 语文版

作者简介1.岑参(715—770;或谓717生),排行二十七。
江陵(今湖北荆州)人,祖籍南阳(今属河南)。
其家三世为相,但自伯父岑羲伏诛后,家道衰落。
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八载,入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任掌书记。
十三载,又在封常清幕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后迁支度副使。
安史乱后,参始东归。
至德二载(757),为杜甫等举荐,授右补阙。
乾元二年(759),出为虢州长史。
大历二年(767),赴嘉州刺史任,故世称“岑嘉州”。
后罢官,卒于成都旅舍。
生平事迹见《唐才子传》卷三。
岑参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岑参因其“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唐才子传》卷三),深有生活体验,所以他的边塞诗雄奇瑰丽,风格奇峭,读来令人慷慨感奋。
殷璠评其诗云:“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河岳英灵集》)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亦云:“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迥拔孤秀,出于常情。
”现存诗约400首,《全唐诗》编为4卷。
有《岑嘉州集》。
2.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要求加强作战准备,激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诗词五首-语文版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 反而心惊胆寒。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不断,已经蔓延三月,一封家信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重 擢
点
词
语涕
擢发难数 拔下 过蒙拔擢 提拔 擢素手 伸出
泣涕涟涟 感恩涕零
泪水
涕泗横流 涕泣零shū):毁家纾难
第五首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诗歌欣赏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读诗歌不能不十分注意其音韵之美。诗词 本可配乐而歌。声韵应美。读诗歌要抑扬顿挫、 声情并发,方可品其真味。
诗歌具有含蓄性和朦胧性。诗贵含蓄。诗 人把自己的情感浓缩在简洁的诗句里,把意思 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中。
要体味诗歌的意境美。欣赏时要善于借助 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捕捉到诗的意境,
七 八 个 星 /天 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 时/ 茅店 / 社 林 边 路 转 /溪 头 /忽 见
动脑筋:
你最喜欢词中的哪几个句子? 为什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明亮的月光 盘旋飞绕中的鹊儿 横斜突兀的树枝 鸣叫的蝉 徐徐的清风
西
路 旧两七听稻清明
转 时三八取花风月
江 溪 茅 点 个 蛙 香 半 别
黑质而白章 终日不成章 下笔成章
花纹 有花纹的丝织品 文章、作品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30《诗词五首》课件 (新版)语文版

K12课件
9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K12课件
10
整体感知
第一、二句 :天上情景(景)
人
情
第三~六句 :织女悲苦(由景及人)
景
相
第七、八句 :河汉相隔(由景及情)
融
第九、十句 : 相爱受阻 (人情景相融)
K12课件
17
渡 远 荆 门 外, 来 从 楚 国 游。 山 随 平 野 尽, 江 入 大 荒 流。 月 下 飞 天 镜, 云 生 结 海 楼。 仍 怜 故 乡 水, 万 里 送 行 舟。
K12课件
18
渡荆门送别:这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 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 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K12课件
47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 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21岁参 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 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 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 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 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 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 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 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迢迢/牵牛/星
纤纤/擢/素手
• 纤 xian 扎 zha 擢 zhuo
• 间 jian 脉脉mo
K12课件
7
五言诗是在汉代民谣和乐府中产生,是由五 字句构成的诗。
五言诗能更灵活细致地叙事、抒 情。格律要求比较低,奇偶参差 的音节,更富音乐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情感
——《迢迢牵牛星》与《鹊桥仙》
比较赏析历代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
《迢迢牵牛星》《鹊桥仙》便是其中的代表性诗作。
我们不妨将其比较鉴赏。
一、从思想内容方面来比较赏析
《迢迢牵牛星》塑造了一位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表达的是愁苦哀怨之情。
开头两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写出了牵牛和织女夫妇相距之遥远。
然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四句正面描写织女美丽勤劳的形象和她的悲痛情怀。
接下来的“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又写织女的内心独白,那阻隔了他们夫妇的银河既清且浅,相去也并不甚远,却偏偏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当织女回眸河汉时,强烈的相思再也无法抑制,情感达到了高潮。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两句生动地写出了凝视对岸、悄然无语、外表极平静而内心极凄苦的思妇形象,“此时无声胜有声”,令人回味无穷。
而秦观的《鹊桥仙》则一反前人俗套,自出机杼。
不是停留在抒发愁苦哀怨、离愁别恨上,而是歌颂真挚而忠贞的爱情,立意新颖,境界高绝。
上片写聚会。
“纤云弄巧”两句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
“银汉”句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
“金风玉露”两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上那些朝欢暮乐、日日厮守而实际并无真实感情的薄情男女的鄙弃。
下片写离别。
“柔情似水”,形容牛郎织女缠绵之情,犹如天河中悠悠的流水。
“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
“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
“两情若是”二句是对牛郎织女深情的慰勉,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
二、从艺术特色方面来比较赏析
《迢迢牵牛星》全诗以叠音词入诗,以描写为主,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
然后,诗人将视线移到织女星上。
由远而近,先人后物。
“纤纤”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
“纤纤”和“札札”,形声生情。
“盈盈”写水之物貌;“脉脉”写人之情貌,水貌和情貌都很美。
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
景情并生,哀怨动人。
《鹊桥仙》则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词人以飞逝的流星比喻织女手中的金梭。
勤劳而手巧的织女无止无休地织着彩霞云锦,而自己却终生孤寂。
这里是写景,也是抒情。
“迢迢”说明牛郎织女相距之远,同时也极尽摹写二人相思之苦。
而“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是作者有感而发的议论。
作者把难得的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主人公纯洁高尚的心灵和不为邪恶势力所屈服、爱情真挚而专一的道德情操。
这一慨叹,使得词的格调清奇而高绝。
词的下片,以“柔情似水”开惜别之端,把情人相会时的那种情意,比作悠悠无声的流水,让人格外感到爱情的温柔、缱绻。
然而,这一夕的佳期竟然像梦幻一样倏忽而逝,牛郎织女就更加感到割爱的痛苦。
接着,作者又以“忍顾鹊桥归路”将情感进一步深化。
一个“忍”字把他们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作者以高尚的精神境界,迸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名句。
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而这字字珠玑的警策之语,正是这首词历久不衰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同是取材于“牛郎织女”这一美丽的传说,虽立意不同,表现手法也各具特色,却都形象地表现了这一爱情故事,使其得以世代流传。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