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期末复习 现代文阅读之理解赏析语句 导学案
现代文阅读之理解赏析语句 导学案

记叙文阅读之赏析语句课程标准表述:在通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一、标学1.通过例句分析学会抓关键词、结合语境分析语句的含义。
2.通过教师讲解点拨明确从内容、结构、修辞等不同角度赏析语句作用。
课前预习:1.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包括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等。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内容;要抓住修辞方法,思考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要善于抓住造句的特点,思考其效果及目的;要联系文章的社会背景、人物的身份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
这类题目所考查的句子多数是指中心句、统领句、转承句、结论句和一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
理解句子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回答:从写法看特点,从结构看作用,从内容看感情。
2.要点积累①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在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在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在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②8大修辞,它们分别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反复、对偶;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③五大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④表现手法主要有:联想、想象、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渲染等等。
⑤常见的句式特点有: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设问句、倒装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
3.问题的主要形式有:①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②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谈谈自己的体会。
④指出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⑤文中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请从第x段摘抄与第y段中画线部分照应的文字。
⑥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4.语句赏析题的答案需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也就是运用回答问题三步法回答即可:①(特点或作用)运用了______,______;②(内容:概括/抄写/提取关键词)写出了____________;③(情感:感情/人物性格/某个道理)表达了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作品赏析专题复习教案

现代文阅读作品赏析专题复习教案教学目的:1、感受考点2、加强答题方法的指导3、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教学重点:作品赏析方法及规范化答题的指导教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题型感知考点。
2、要点概括,知能储备。
一、简介导入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是中考中现代文阅读的特色题之一,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主观性,答题灵活,主要考察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等的领悟程度,来评价我们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今天,我们将对这一内容进行专题复习。
二、考点感悟(一)中考回顾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深入,欣赏品味类的试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在考生面前。
例如:2002年中考卷第15题,是从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角度去品味;第17题是从人物的形象去分析(阅读文本为《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21题从抒发情感入手,去辨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第22题是结合表达意图去品味内容(阅读文本为《青菜》)。
2003年中考试卷第29、30题是从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行动、环境描写的作用方面进行品析(阅读文本为《送报的少年》)。
2004年中考试卷第23题,品析某一段落在全文所起的作用(文本为《有趣的种子旅行》);第27题是抓词语品读,第28题是抓人物语言研读,第29题从结尾内容进行赏析(阅读文本为《蝈蝈》)。
(二)角度例说1. 请从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语段。
若从别的角度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查尽力刺去,那查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 请从文体知识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
从别的角度呢?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3.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
从别的角度呢?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和“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好丈夫。
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2现代文阅读

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2-现代文阅读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文阅读在中考语文考试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而对于我们学生而言,现代文阅读是一个极为关键的考试环节。
今天本文将就现代文阅读的相关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以助于同学们更好地备战中考。
一、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的主要对象是现代文,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
现代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简练,有时带有口语化的表达方式;2.叙述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叙述事实,有的是叙述思想;3.思想性较强,篇幅较短,有时需要深入挖掘内涵;4.多样化的写作手法,如比喻、对比、排比等等。
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尤其是有些文章“言简意赅”,我们需要加强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把握;2.注意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很多文章往往是按照顺序递进的方式进行叙述的,这也是我们把握文章关键要素的关键之一;3.要注意语言的细节,语言的确切表述往往是把握文章意思的关键所在,我们需要具备敏锐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技巧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比较实用的技巧:1.全面了解作品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我们需要全面的了解作品。
这包括了解作者的背景、作品题材、作品中的意象等等。
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作品。
2.寻找关键词语在阅读现代文作品时,我们需要寻找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章中核心意思的表述所在。
找到关键词语,意味着我们实现了对于文章中心思想的深刻理解。
3.分段阅读在阅读现代文时,我们需要采用“分段阅读”的策略,将整篇文章拆分为多个小段进行阅读。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结构和核心意思。
4.运用逻辑思维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我们需要具备逻辑思维能力。
这包括理解文章中的主次关系,对于文章中的逻辑推理进行精确的判断等等。
三、现代文阅读题型在中考语文中,现代文阅读题主要分为四类:阅读理解、文学常识、名篇导读和古诗文阅读。
1.阅读理解阅读理解题是中考语文中最重要的一类题型之一,占据了50%的分值。
九年级语文中考文学类文本句子赏析专题复习+导学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中考文学类文本句子赏析专题复习+导学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中考复习专题——文学类文本之句子赏析》导学案复习目标:复习记叙文阅读之句子赏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以文析法,归纳策略(一)以文析法案例1:七上《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案例2:七上《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案例3:九下《变色龙》“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
案例4:八下《安塞腰鼓》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在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案例5:八上《背影》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颜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项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二)方法归纳以法析文,巩固策略1.(2019年三明质检)离花近一些侯利明①祖母总能准确分辨出花中最美的一朵,步伐轻盈地走过去,弯下腰,陶醉在花的清香里。
这时,她往往正挎着一篮猪草刚从原野里归来,或是正在扶着竹帚打扫庭院。
无论晨昏始终有一朵花开得正好,仿佛只为恭候这位鹤发童心的老婆婆。
我觉得惊奇,外出靠拐杖探路的祖母,“看"花的眼睛却分明是清澈明亮的,像夏日午后桐树下晾着的一碗清水,净得能看到飘零的紫烟。
②祖母满头的发,是一夜之间彻底变白的,那年的我还不到五岁,仰头望见祖母脸上满布的寒霜,不由一阵阵打颤。
她哭得停不下来,直到双目失明。
无法再去回忆年迈的祖母是怎样在黄昏里一步步蹒跚,摸索着为我做饭洗衣,送我到村小上学。
只记得一个周末,我在灯下写作业。
柔风送来阵阵幽香,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起来。
她扶着桌沿走到窗棂下,循着香来到院子中。
“回来了,你们真的回来了……”祖母哽咽着,跟随着若有似无的花香来到墙边,只见一簇簇鲜花在月光下美如仙子,婀娜多姿。
现代文阅读复习之语言赏析教案

现代文阅读复习之语言赏析教案现代文阅读复习之语言赏析威远县铺子湾镇中心校邓菊华教学目标:1、明确初中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求。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1、掌握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解题方法。
2、掌握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1、灵活运用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解题方法。
2、灵活运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解题方法。
教学方法:复习、点拨、练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个人在一生中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而要读书、学习就离不开阅读。
可以说,阅读是我们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作为语文这个学科,阅读题是考试的重头戏,更是同学们丢分最多的题型,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成为做阅读题的高手?除了平时多读,多积累,我们还要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
今天我们借这节课教给同学们一些题型的解题技巧。
二:初中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投影:1、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
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情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探讨。
6 、赏析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感情我们一节课不可能把这些要求全部都讲完,今天老师选择了两点要求给同学们做讲解,就是老师用红色标示的两点。
我们再来看《语文课程标准》是怎样要求的:投影:“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我们把这两个要求的题归纳为语言赏析类试题。
今天我们就把这类题分为两个要点来学习:赏析词语、赏析句子三、解说赏析:、什么是“赏析”?”;赏”就是品赏体现描写对象特点的重点字词以及运用的各种手法“析”就是分析其特点。
例如:下面这个句子描写生动、形象、细腻,请加以赏析。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现代文阅读之理解含义,品味语言》导学案

《现代文阅读之理解含义,品味语言》导学案编号( ) 主备人:喻涛 审核人: 授课时间:第10周班级 姓名 学号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能够理解或体味文本中重点词语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其表达作用。
2、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新的,能结合文本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理解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应考策略:赏析(理解,分析作用)词语的答题步骤如下:第一步:先理解词语的本义,也就是词典上解释的常用义(简称词典义),把握词语在一般情况下的感情色彩。
第二步: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简称语境义)第三步:分析词语用在此处的作用也就是表现力。
如,动词:这个词语准确描写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赏析(理解,分析作用)句子的答题步骤如下:第一步:分析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即结合文章主旨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
这一步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中心,中心不离背景”。
解答此类试题时千万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作架空分析。
第二步:分析句子在形式上的作用即分析句子在结构、艺术形式上的作用。
句子在艺术形式上的作用可从以下角度入手:三、尝试练习例一: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
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
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
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试题:这篇散文体位《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二:从句子语言的作用去鉴赏。
一般从内容、表达效果或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等方面思考。
如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热烈朝晖之时。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知识 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知识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专题一记叙文阅读一、命题趋势从近几年来的中考命题来看,记叙文阅读所选的文章大体可分文以下三类:(一)叙述性的散文叙事性的散文是中考长选的文章样式。
这里说的叙事性的散文是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咏物抒怀为内容的一种文体。
包括新闻类的作品、文学作品等;选文内容多以反映父母之爱、师生之情、同学友谊为主。
中考考点:1、对记叙要素、详略、顺序的分析理解。
2、对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
3、对文章层次结构的分析。
4、对文章表达方式的辨别、比较分析。
5、对特殊词句含义的理解。
6、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揣摩,题型对以主观表述为主。
(二)抒情性的散文浏览2008——2010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其中“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几乎都有对“抒情性散文阅读”的考查。
中考考点:1、结合语境,联系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
2、理解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3、体会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句子的妙处。
4、对文章内容要点进行概括。
如:概括文章所赞美对象的品质、特点,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赞美对象的,等等。
5、理清文章思路。
抒情散文往往有一条线索,可能是以“事”或“物”为线索,也可能是以“感情”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就会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如: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如何认识文章的主题;对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的理解。
试题中常以问“为什么”的形式出现,等等。
7、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抒情散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往往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当然,有的文章中,作者的感情在不断地变化,要注意体会。
8、有的抒情散文,景物描写是很重要的内容,要求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
9、从内容、语言、写作技巧等方面来赏析文章。
10、谈谈从中得到的感悟或启示。
(三)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中考语文复习)

【考点阐释】1.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它常常包括:①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③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④对文章结构起连接照应作用的词语;⑤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⑥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⑦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等等。
2.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词的意义。
它与词典义是具体与一般的关系的新的含义。
3.所谓“文中”:指词语的上下文语言环境,它可能是一段话,也可能是一个层次甚至可能是全文。
4.词语的含义:指词语的指代义、情景义。
需要注意的是,在考查词语含义时,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也被列入这一范围。
由于词语指代义近几年没再考查,本节重点研究词语的情景义及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考向分析】考查类型之一理解词语的情景义一、概念分析词语的情景义是词语在词典义的基础上引申、具体或因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段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而产生的新义。
它主要包括词语的概括义和隐含义。
1.词语的概括义集中表现文章思想内容、情感倾向的词语,亦即概括词的含义。
2.词语的隐含义在一定语境中隐藏在词语表面义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更深一层的含义。
二、设问方式1.文中××××词的含义(内涵)是什么?2.这里的××××词指的是什么?3.你如何理解文中××××一词的含义?三、思路点拨(一)规律方法1.理解词语的概括义关键是把握词语概括的内容要点,基本方法如下:(1)确定词语概括的信息区间概括词出现的位置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般来说,概括词出现在概括句中,概括句包括全文的中心句、段的首括句、段的尾括句、句群的开启句、句群的收束句。
全文的中心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概括全文内容的概括词也就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之赏析语句课程标准表述:在通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一、标学1.通过例句分析学会抓关键词、结合语境分析语句的含义。
2.通过教师讲解点拨明确从内容、结构、修辞等不同角度赏析语句作用。
课前预习:1.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包括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等。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内容;要抓住修辞方法,思考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要善于抓住造句的特点,思考其效果及目的;要联系文章的社会背景、人物的身份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
这类题目所考查的句子多数是指中心句、统领句、转承句、结论句和一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
理解句子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回答:从写法看特点,从结构看作用,从内容看感情。
2.要点积累①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在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在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在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②8大修辞,它们分别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反复、对偶;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③五大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④表现手法主要有:联想、想象、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渲染等等。
⑤常见的句式特点有: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设问句、倒装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
3.问题的主要形式有:①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②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谈谈自己的体会。
④指出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⑤文中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请从第x段摘抄与第y段中画线部分照应的文字。
⑥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4.语句赏析题的答案需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也就是运用回答问题三步法回答即可:①(特点或作用)运用了______,______;②(内容:概括/抄写/提取关键词)写出了____________;③(情感:感情/人物性格/某个道理)表达了___________。
二、互学★★1.理解赏析句子的方法。
①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1:“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赏析:一个“飞”字,写尽少儿活泼和欢快,一个孩子,少不更事,他并不懂得生活的艰辛,也不理解搬家的意义,他的欢快与大人们的沉重形成一个鲜明对照。
)②分析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赏析:此句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对春天来临时大地苏醒的情状和山水太阳的变化作了一个宏观的勾勒,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万物变得生机无限,活力无比。
例句3:“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赏析:作者捕捉到大海清波微漾的特征,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的几种情态。
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来比喻海浪声的轻柔;用“情人的蜜语”来比喻海浪声的甜美;用“落花飘零在水上”来比喻海浪声渐闻渐远,直至杳然无声的情态。
这种多角度的设喻,将落潮时大海的轻柔、静谧刻画得细致入微,使人如临其境。
③分析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设问句、倒装句等。
例句4:“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
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例句5:《鼓神》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B) 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赏析: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
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④分析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例句6:“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赏析:以大海周围的景物岛、山、星星为衬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例句7:“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赏析:此句几个老渔父的喝彩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老渔父的喝彩,侧面烘托出双喜这伙少年驾船技术的高超。
⑤分析句章结构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
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一篇文章的结构通常有顺叙、倒叙、首尾呼应等多种结构形式。
例句8:“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这是一个过渡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例句9:“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从闭着的窗户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赏析:文章首尾照应,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使文章结构谨严。
⑥总结思想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和关键句的内容及思想情感,从句子、段落到文章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体现文章的立意。
在赏析文章、段落和句子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句10:“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赏析: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句话一种景象,字虽不多,形象生动,让人如临其境,同时也交代了峡谷的来源。
★★★2.中考链接一:《父亲不写信》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
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
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
”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
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
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
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
”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
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
”我应着。
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问题解析:第④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如果单由第⑤段来看,答案显然归纳不出。
但是溯回至第④段,我们发现父亲在极为拮据的生存状态中仍念念不忘儿子的学业,最后竟然卖掉了家里的毛驴替儿子交纳学费,父爱之深,可见一斑。
再往后看第⑦段,父亲本已说好不送儿子上学,结果还是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一个劲地说着“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这种言行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父爱的伟大,也使我们明白父亲的伤感其实是来自于父子相别时的感慨与牵挂。
经过对上下文语言环境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就得出题目答案:父亲在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又是在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的流露。
中考链接二:《傅雷家书》阅读理解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像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
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噜哩噜嗦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
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尽管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我想念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
也希望你不要心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
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