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4
节理与褶皱构造的关系

一、节理
第4章 构造运动和
(一)节理的分类
构造变动
第4节 断裂构造 一、节理
横节理又称Q节理,指节理面与岩体中流线构造(原 生线状流动构造)相垂直的节理。
(一)节理的分类
(二)节理与褶皱构造 的关系
(三)研究节理的意义
纵节理又称S节理,指节理面平行于流线构造的节理。 层节理又称L节理,指节理面平行于流面的节理。
一、节理 (一)节理的分类
第4章 构造运动和
构造变动
1.节理的成因分类
第4节 断裂构造 节理按成因分为非构造节理和构造节理。
一、节理
(一)节理的分类
(二)节理与褶皱构造 的关系
(1)非构造节理:指岩石在外力地质作用下,如风化、 山崩、地滑、岩溶塌陷、冰川活动以及人工爆破等作用
所产生的节理。这类节理常分布于地表浅部的岩石中, 节理的几何规律性较差。
4、5. 斜向节理(斜节理);6. 顺层节理
一、节理 (一)节理的分类
第4章 构造运动和
构造变动
2.节理的几何分类
第4节 断裂构造 一、节理
指按照节理与其所在的岩层或其它构造的关系 进行的分类。
(一)节理的分类
(二)节理与褶皱构造 的关系
(1)根据节理与所在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可 以分为:
(三)研究节理的意义
一、节理
第4章 构造运动和
构造变动
一、节理
(一)节理的分类
第4节 断裂构造
(一)节理的分类
一、节理
(一)节理的分类
(二)节理与褶皱构造 的关系
(三)研究节理的意义
节理即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破裂面没有发生或没有
明显发生位移的断裂构造。节理的长度、密度相差很 悬殊。沿着节理劈开的面称节理面。节理面的产状和 岩层的产状一样,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表示。节理常 与断层或褶曲相伴生,它们是在统一构造作用下形成 的有规律的组合。
4第四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

电子课文●第四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第一节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
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 波)之分。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根据地震波的这些特点,人们测知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有规律的变化。
我们可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①;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②。
我们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一)地壳地壳是指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
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厚度可达60千米~70千米(如青藏高原);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
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
(二)地幔这一层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所以又叫做中间层。
地幔在莫霍界面以下到古登堡界面以上,深度从5千米~70千米以下到2 900千米。
这一层也能传播横波,所以仍是固态。
主要物质成分为铁镁的硅酸盐类。
由上而下,其中铁镁含量逐渐增加。
从莫霍界面到1000千米深处,叫做上地幔。
上地幔上部(地下约60千米~250至400千米)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下1000千米~2900千米深处,叫做下地幔。
下地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状态可能为固体。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褶 皱 构 造

(二)倾伏褶曲
五、褶皱的组合类型 (一)从横剖面看褶皱的 组合类型 (二)从平面上看褶皱的 组合类型 六、如何在野外认识褶 皱构造 七、研究褶皱构造的意义
四、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一)水平褶曲
第4章 构造运动和 构造变动 第3节 褶皱构造
一、褶皱的概念 二、褶曲要素 三、褶曲的形态分类 (一)褶曲横剖面形态 (二)褶曲的纵剖面形态 (三)褶曲的平面形态 四、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一)水平褶曲
(二)倾伏褶曲
五、褶皱的组合类型 (一)从横剖面看褶皱的 组合类型 (二)从平面上看褶皱的 组合类型 六、如何在野外认识褶 皱构造 七、研究褶皱构造的意义
三、褶曲的形态分类 (二)褶曲的纵剖面形态 第4章 构造运动和 构造变动 第3节 褶皱构造
一、褶皱的概念 二、褶曲要素 三、褶曲的形态分类 (一)褶曲横剖面形态 (二)褶曲的纵剖面形态 (三)褶曲的平面形态 四、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一)水平褶曲
褶曲的形态分类是描述和研究褶曲的基础,它不 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褶曲形成的力学背景,而且对 地质测量、找矿和地貌研究等都具有实际的意义。 褶曲要素是褶曲形态分类的重要根据。
(二)倾伏褶曲
五、褶皱的组合类型 (一)从横剖面看褶皱的 组合类型 (二)从平面上看褶皱的 组合类型 六、如何在野外认识褶 皱构造 七、研究褶皱构造的意义
一、褶皱的概念 二、褶曲要素 三、褶曲的形态分类 (一)褶曲横剖面形态 (二)褶曲的纵剖面形态 (三)褶曲的平面形态 四、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一)水平褶曲
图 4-32
褶曲的纵剖面分类
a. 水平褶曲;b. 倾伏褶曲;c. 倾竖褶曲
(二)倾伏褶曲
五、褶皱的组合类型 (一)从横剖面看褶皱的 组合类型 (二)从平面上看褶皱的 组合类型 六、如何在野外认识褶 皱构造 七、研究褶皱构造的意义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一)性质:《地质学基础》是三年制师范专科学校地理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二)目的: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
它属于六大自然科学之一的地球科学范畴。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启发学生钻研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树立热爱地球科学事业雄心斗志。
(三)授课对象:地理专业一年级学生。
二、选修课程:无。
三、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一)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
(二)考试方式:考试。
四、学时数分配本大纲总学时为7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为56学时,实验教学为22学时。
具体分配见各章。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一)理论讲授绪论主要内容: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分科和任务;二、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三、地质学在地理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难点:地质学的概念、内容、特点,研究的主要对象(地壳)和方法,以及地质学的发展趋势和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要点:为什么要学习地质学,怎样学习地质学,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学,使学生全面了解地质学的概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作业习题: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2、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是根据什么划分的?各有什么特点?3、什么是地质作用?它包括哪些内容?4、如何研究和学习地质学?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章矿物主要内容:第一节矿物的基本特征一、矿物的基本概念二、矿物形态三、矿物的化学成分四、矿物的物理性质第二节矿物的分类和主要矿物一、矿物的分类和命名二、主要矿物简述重点难点:矿物的基本特征,矿物的概念、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矿物的分类原则、命名和主要矿物的鉴定。
如何区别晶质与非晶矿物,矿物形态(单形和聚形)的决定因素及各自的特点;化学分类依据,类质同象与同质多象的概念及意义;掌握要点:如何运用物理性质鉴别矿物,以及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自然元素、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及氢化物和含氧盐矿物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比重、成因、特点、理化性质及作用。
工程地质 第四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1(1)

第四章
1、构造运动
2、构造运动的速度
相当缓慢的如:印度古大陆现在每年仍以近2cm的速度 向北移动;迅速的地震造成的断裂可达几米-几千米。
第四章
1、构造运动
三、构造运动的主要理论
1、对流说 2、均衡说
3、地球自转说
4、板块构造说
地球在形成过程中,表层冷凝成地壳,随后地 壳被胀裂成六大板块。
第四章
(二)与桥基工程的关系
桥墩台地基稳定性和冲刷问题是桥梁工程的主要工程地 质问题。 桥基的稳定性与岩层产 状、软弱结构面等都有直接 关系。当岩层产状倾向下游, 其中又带有软弱夹层时,会 因水的冲蚀作用而影响基础 的稳定性,如果软弱夹层较 厚,会使基础产生差异沉降 导致墩身歪斜或倾覆。
桥基不稳定示意图
当两种不同岩层接触,其接触面较陡时,会造成桥基不稳, 因为接触面一般多是软弱结构面,故最好是将桥基设计在单一 岩层之上。
第四章
2、成层构造
四、地层的接触关系
上覆岩体
下伏岩体
地层间的接触关系主要有
整合接触 假整合、 不整合接触关系
第四章
2、成层构造
1、整合接触 当某个地区在某一地质时期是处于连续沉降的地壳 运动作用下,
整合接触及其形成的构造运动背景示意图 a-地壳持续下降相邻各地层皆为连续形成的; b-地壳持续上升相邻各地层皆为连续形成的
回
岩层 岩石 地基 工程地质 岩石圈 地层
顾
地貌 成层构造 地质构造 变形构造
变位构造 残积物 坡积物 洪积物 相对地质年代 松散堆积物 冲积物 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代 ( Q) 海积物 湖积物 冰碛物 风积物
工程地质思维法
第四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主要内容
第四章 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第一节~第四节4

空间三角测量
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地层厚度 岩相分析 构造变形 地层接触关系
地层厚度
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沉积区可以形成一定 厚度的地层。对岩层厚度进行分析,可在 很大程度上得出升降幅度的定量结论。
岩相分析
把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群的 综合特征,称为岩相。 岩相一般可以分为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 相(如入海处的三角洲相)三类。 海相可分为滨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 深海相等;陆相可分为坡积、冲积、洪积、 湖泊、沼泽、冰川、风成等相。
顺或逆着倾向方向,地层重复出现,倾角 变化有规律。 背斜:新 — 老 — 新 向斜:老 — 新 — 老
地貌方法
水平岩层 单斜岩层 穹窿构造、短背和构造盆地 水平褶皱及倾伏褶皱 背斜和向斜
倾 斜 岩 层
研究褶皱构造的意义
褶皱与矿产 褶皱与地貌 褶皱构造与地球发展历史
根据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老构造运动 一类是新构造运动 一般认为,晚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称为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是指地史上 最近一个时期的构造运动。 在这以前的构造运动称为老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构造运动的方向性 按照构造运动的方向,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水平运动 (二)垂直运动
应力、应力场、应变椭球体
应力:在物体内任一截面上单位面积的内 力,称为应力,应力的大小以kg/cm2来表 示。 地应力:组成地壳的岩石,在构造运动所 产生的构造力的作用下,其内部各点产生 的应力,称为地应力,也称为构造应力。 构造应力场:构造应力分布的空间称为构 造应力场,或简称应力场。
地质学基础教案

地质学基础教案地质学基础教案第四章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文彦君精编资料地质学基础教案地理科学与环境工程系教师文彦君第4章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认识到构造运动的存在,掌握构造运动,构造变动的概念;... 基础教案地质学基础教案地理科学与环境工程系教师文彦君第4章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教学目的:一、使学生认识到构造运动的存在~掌握构造运动、构造变动的概念,二、帮助学生建立地质构造分析的时空概念及思想,三、使学生了解构造变动,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及机理。
教学要求:一、要求学生掌握构造运动、构造变动的概念和实质~了解关于地壳构造与演化学说的相关理论,二、要求学生认识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理解新、老构造运动存在的证据,三、要求学生理解岩层产状和岩石变形与构造运动、构造变动,地质构造,的关系,四、要求学生掌握岩层产状改变、岩石变形的基本力学机制~并能将其和具体的变形形式及构造变动类型联系起来。
课程重点、难点:一、课程重点包括1. 构造运动、构造变动的概念与实质,2. 构造运动的特征3. 新、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二、课程难点老构造运动的证据学时分配:第1页地质学基础教案第四章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文彦君2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前面学习了三大岩类,其中火成岩、变质岩均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现在却可以在地表大量见到,如:秦岭就有大规模的侵入岩体和变质岩带。
这是为什么,先让学生讨论,然后再总结是因为地壳运动,使得这些岩石被抬升到地表。
下面进入有关地壳运动部分的内容:教学内容:第1节概述一、关于构造运动的概念,一,构造运动的概念构造运动(tectonic movement):指内力引起的地壳以及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
(具体解释概念的含义,并说明其实质。
)将构造运动与广义的地壳运动进行区别,后者包括前者以及变质、岩浆活动。
,二,新构造运动与老构造运动按照发生的时间,构造运动可分为老构造运动(一般简称构造运动)和新构造运动(neo,tectonic movement)。
《地质学基础》课程笔记

《地质学基础》课程笔记第1章绪论第1节地质学概述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历史的科学,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演变和发展规律。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包括岩石、矿物、土壤、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要素。
二、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划分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岩石学:研究岩石的成因、分类、组成、性质和演变规律。
2. 矿物学:研究矿物的成因、分类、组成、性质和演变规律。
3. 地质构造学:研究地球的构造、构造演变和构造运动。
4. 地层学:研究地层的成因、分布、分类和演变规律。
5. 古生物学:研究古生物的形态、分类、生态、演化和分布规律。
6. 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的物理性质、物理过程和物理场。
7. 地球化学: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过程和化学演化。
地质学可以根据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划分为多个学科,如岩石学、矿物学、地质构造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
三、地质学研究的特点和方法地质学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综合性: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实践性:地质学的研究需要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实践性很强。
3. 历史性: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及其历史,因此具有很强的历史性。
4. 动态性:地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地质学研究需要关注地球的动态变化。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考察、实验分析、数值模拟、地质图编制等。
四、地质学研究的目的地质学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揭示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演变规律,为地球科学的发展提供基础。
2. 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 为地质灾害的预测、防治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 为地质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工程等工程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5.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地质信息服务。
第2节地质学发展简史一、萌芽时期(远古—1450)在远古时期,人类对地质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如火山喷发、地震、矿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台背斜:是地台区与台向斜相对应的长期趋向 隆起的次一级构造单元,面积相当广阔,沉积盖层由 边缘向中心逐渐变薄,中心部分有较老岩层出露,甚 至有基底出露,沉积建造中常有缺失或间断。如华北 地台上有山西台背斜。 (4) 沉降带:又称台褶带,是地台区长期下沉的最 活动的地带,多呈狭长带状,拗陷较深,地层发育完 全,构造变动比较强烈,有时还伴有海底火山喷发活 动以及花岗岩侵入活动。这是中国地台上特有的构造 单元,也有人称之为准地槽、台槽等。 华北地台上的燕辽沉降带是一个典型例子。沉降 带一般常位于地台区的边缘地带,其形成可能与深断 裂的控制有关。
二 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和地洼学说
我国有两位地质学者在槽台说的基础上,经过多 年实践和研究,提出有创见性的大地构造学说,这就 是黄汲清的“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和陈国达的 “地洼 学说”。 多旋回构造运动说认为一个地台(褶皱带)的形 多旋回构造运动说认为 成,往往要经历许多发展阶段,即前期旋回、主旋回 及后期旋回。每个旋回都可以出现施蒂勒所说的各种 岩浆活动,而沉积建造、构造运动、变质作用和成矿 规律等也都是多旋回的。 以天山优地槽为例,它的发展共经历了许多旋 回,华力西旋回是主旋回,前期旋回是加里东旋回, 后期旋回是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山旋回。
构造体系 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 1纬向构造体系:又称东西复杂构造带,指出现在一定 纬度上规模巨大的构造带,在大陆上往往表现为横亘东 西的山脉。 其主体是走向东西的剧烈挤压带,由褶皱和压性断 裂带构成,一般常伴有东西走向的岩浆带分布;同时还 有与它垂直的张断裂,和与它斜交的两组扭断裂,以及 低序次的构造体系。它们是在南北向 挤压作用下形成的。 每一条东西向构造带,都经历了 长期复杂的演变过程、反复多次的强 烈变动和构造运动,对许多矿产的形 成和分布起着控制作用。
2 地台区的特征 地台区是地壳发展阶段性产物,在沉积建造、构造 等方面具如下特征: (1) 厚度较小的沉积建造; 一般只有几十、几百m,有时可达1000~2000m。 (2) 不太强烈的构造变动; (3) 微弱的岩浆活动; 在典型的地台盖层中,火成岩比较少见,或以小型 侵入或裂隙喷发为主,形成岩株、岩盘、岩床、岩墙等。 (4) 不太显著的变质作用; (5) 丰富的沉积矿产; 铁矿、锰矿、铝土、粘土、煤、油页岩、石油、盐、 石膏等。
三 地质力学(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说) 对地壳构造空间展布规律方面的研究,李四光教 授(1889~1971)所创立的“地质力学”有着重要的贡献。 地质力学认为,地壳运动力的来源是地球自转速率的 变化。又因地质力学的核心是“构造体系”,所以又称 “构造体系说”。 (一)地质力学的创立及其主要内容 1921年,李四光研究我国北方石炭二叠纪含煤地 层,发现北方地层主要是陆相,而南方同时代的地层 却是海相,因此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时代相同,而 南北的沉积环境却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为此李四光研 究了晚古生代以来大陆上海水进退的情况,在魏格纳 “大陆漂移说”的影响下,提出上述海水进退的现象是由 地壳的水平运动引起的。
(二)地台区 地台区代表地壳上构造活动微弱、相对稳定地 区,垂直运动速度缓慢、幅度小,沉积作用广泛而较 均一,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也都比较微弱。 地台也称作“克拉通”(Craton)。 1 地台区发展过程 按照槽台论的观点,地槽区旋回结束变成褶皱 带,便由相对活动向相对稳定发展,最终形成地台 区,也就是说地台区是地槽区发展演变的产物。 由于地台有升降运动,上升部分可以变成陆地; 下降部分可以导致海侵形成地台浅海,或者形成内陆 拗陷。这样,在地台浅海或内陆拗陷中沉积的岩层称 盖层。因此,地台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基本构造层, 下层称地台的褶皱基底,上层称地台的盖层,中间被 一个不整合面所分开。
2 地槽区的特征 (3)频繁的岩浆活动 地槽形成过程的下降阶段,经常有海底火山喷发 活动,形成一套复杂的火山岩系;回返阶段,岩层强烈 褶皱,岩浆大规模侵入,形成以花岗岩为主的岩基、岩 墙、岩脉、岩盘等。 (4)显著的区域变质作用 (5)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 在地槽的不同发育阶段,可以形成沉积矿床、可燃 有机岩矿床、岩浆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区域变质矿床 等,形成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
2 经向梅造体系 又称南北构造带,大体与经向平行,呈南北方向 排列。它的规模和性质不尽相同,可以是压性的,也 可以是张性的。 在我国出露的南北构造带,主 要由南北走向的褶皱和压性断裂以 及与之伴生的张性断裂、扭性断裂 组成。如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在地 理上称横断山脉,由一系列强烈褶 皱和规模巨大的冲断层组成,也是 我国巨型成矿带之一。 北美西部的科迪勒拉山脉、落 基山脉和南美的安第斯山脉,东非 大断裂带、欧洲莱茵河流域等地的 断裂构造,都是经向构造体系。
1873年,J.丹纳把这种拗陷及其产物称为地槽。 1935年,W.H.史蒂勒把地槽分为优地槽 (eugeosyncline,有大量火山碎屑堆积物,是深成造山活 动的场所)和冒地槽(miogeosyncline,较次的,以碳酸盐 岩沉积为主)。 1885年,E.修斯提出,地壳上一些稳定地区沉积层 十分平缓,地貌也非常平坦,自形成后不再发生褶皱变 形,称为地台。 1900年,法国E.奥格在其著作《地槽和大陆块》 中,明确地把地槽和地台统一起来,作为地壳上的两个 基本构造单元。称地槽地台说,简称槽台说。 从19世纪末至近代,地槽地台说在大地构造学说中 一直占统治地位。大地构造学说争论的焦点是地壳运动 以垂直运动为主,还是以水平运动为主。槽台说便是固 定论(垂直运动)的重要代表。
褶皱基底是在该地区形成地台以前的地槽阶段的 产物,岩层褶皱复杂,变质强烈,主要由结晶变质岩 组成;地台盖层是褶皱基底形成以后,在侵蚀面上堆 积的新岩层,层次清楚,构造运动也比较和缓。 但在地台区长期处于上升的部分,只有褶皱基底 一层结构。
根据地台区上有无盖层及其厚度大小等,可以划分 出次一级的构造单元: (1)地盾:又称台盾,是指地台区中有大面积基底岩石 出露的地区。地盾是从古生代以来趋向上升的构造单 元,长期稳定隆起,遭受剥蚀,没有盖层(即只有一层 结构),或只在局部拗陷中有薄的盖层;它通常具有平 缓的凸面,且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世界上著名的地 盾有加拿大地盾、波罗的海地盾等,我国华北地台上有 胶辽地盾、淮阳地盾等。 (2)台向斜:是地台区长期趋向下降的次一级构造单 元,面积广阔,直径数百至上千千米,上面覆有沉积盖 层,具二层结构。沉积盖层产状平缓,拗陷中心沉积较 厚,而趋向边缘则逐渐变薄,并有较老岩层出露。如我 国四川台向斜、陕北鄂尔多斯台向斜等。
第6节
大地构造学说简介
在大地构造发展史中出现过许多学说,如收 缩说、重力均衡说、对流说、脉动说、膨胀说、 重力分异说、放射性旋回说、振荡说、放射性热 融化说等。 介绍地槽—地台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一 地槽——地台说
1859年,美国地质学者J.霍尔在美国东部阿巴拉契 亚山脉的北部,发现受过强烈褶皱的古生代浅海相地层 厚度达12km以上,它山脉以西同时代几乎没有褶皱的 地层厚10~20倍,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霍尔认为,浅海相沉积的厚度是如此之大,它必然 是边沉降边沉积形成的。 因此得出结论:这些褶皱山脉曾经是地壳上巨大的 拗陷。
1 纬向构造体系 在我国境内有五条,但主要有三条发育极为良好。 自北而南它们是: (1)阴山一天山构造带:大致位于40°30 '42°30' N 间 (2)秦岭一昆仑构造带大致位于北纬32°30'~34°30' 间,长达4000多km,形成我国地史发展和自然地理景观 的南北分界线。此构造体系,肯定至少从古生代以来经 过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火成岩特别发育,内生矿床丰 富,主要有铁、铜、钼、汞、铬等矿床。 (3) 南岭构造带大致位于24°~25°30'间。它的东段和 中段包括闽南、赣南、湘南、粤北地区。
1地槽区的发展过程 分2个阶段,第1阶段以下降运动为主,但伴随着次 一级的上升运动;第2阶段以上升运动为主。 地槽区的升降运动有如下特点:一是升降幅度大; 其次是升降速度相对较快;三是升降差异性明显,从地 槽区横断面来看,升降幅度、速度很不均一,所以沉积 物的厚度和岩相,其横向变化很大。 (1)下降阶段 整个地槽区以下降运动为主,下降速度快、幅度大。 从地槽区横剖面来看,其运动方向、速度和幅度并不均 衡。两侧是稳定的地台区,中间是地槽区,但其中有的 地方拗陷较深,沉积的厚度较大,称为地向斜;有的地 方相对隆起,沉积厚度较小甚至缺失一部分沉积,称为 地背斜。所以地槽区是由地向斜和地背斜相间排列组成 的狭长地带。
(五)固定论与活动论 槽台说揭示了地壳构造发展中两大构造单元及其 所反映的本质差别。 地槽说主张地壳是运动的和发展的,但这种运动 主要是升降运动,是在原地活动,大陆和海洋的位置 不变,仅表现为海侵和海退,陆地面积扩大或缩小, 地壳隆起和拗陷等。因此,这一学说被称为“固定 论”。 与这派学说针锋相对的另一派,认为地壳运动有 大规模的水平位移,而不是原地踏步,称之为“活动 论”。
(一)地槽区 地槽区代表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地带,垂直 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 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地槽区呈狭长带状,宽可数百 千米,长可达数千千米。 如北美西部的科迪勒拉山脉、南美西部的安第斯山 脉、亚欧之间的乌拉尔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 山脉,以及我国的天山、秦岭、祁连山等山脉,都是世 界著名的地槽区。
(2) 上升阶段 整个地槽区以上升运动为主,又称回返阶段。岩层 强烈褶皱隆起,海水完全退出,地槽区变成了错综复杂 的褶皱山脉,称为褶皱带。 从地槽区下降,经过回返隆起成为褶皱带,这样一 个完整的构造发育过程,称为一个构造旋回。一个构造 旋回大约要经历几千万年到1亿多年。
2 地槽区的特征 (1)巨厚的沉积建造,特点如下: ① 沉积厚度大,达一两万米;但无论纵向和横 向,岩性和厚度有很大变化。 ② 常表现为由陆相到海相,又由海相到陆相的一 套完整沉积系列。 ③ 具明显节奏和清楚韵律,即自下而上形成有节 奏沉积顺序. (2)强烈的构造变动 形成十分紧密的线形褶皱,背斜、向斜连续同等发 育,形成规模很大的复背斜,是由动到 “定”;由地台区演化到地洼区,是由“定”到动; 地壳的活动区与相对稳定区相互转化和交替更迭的过 程,称之为动“定”转化。地洼说还认为:这种动 “定”转化并非地壳构造单元的简单重复,而是由低 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螺旋式不断向前发展(例 如地洼区还要进一步向着另一新型的稳定发 展,…),这种发展过程,称之为“递进”。 地壳的发展规律叫做 “动‘定’转化递进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