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第14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合集下载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地表形态特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地壳各部分质点运动的综合表现。

这种由地球内部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与变位的运动,称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由于地壳的长期运动,造成岩层的产状和岩层的弯曲、断开或产生位移的变化,称为地质构造。

第一节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主导因素,其基本类型有二种: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一、垂直运动(升降运动)是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移动。

它表现为地壳的上拱和下拗,并形成大型的构造隆起和拗陷。

地壳垂直的上下升降运动,造成陆地上升(海退)与下降(海侵)的现象。

从现代海岸线的变迁可以得到证实,例如现今我国广东省防城、合蒲、中山等县沿海都有狭长的海滨平原,伸展得非常平坦,并向海面缓缓倾斜,它的沉积物都是海相的物质,其中有海生介壳,这说明了地壳发生了相对上升,海底新近隆起所造成的。

又如河北昌黎县附近有一路碑,上面刻有:高昌黎县五里,离海边五里的标记。

但现近路碑已离海边很近,已不到4里了,这说明了地壳在下降,海水朝向大陆推进。

(—)海侵(超覆)海侵时陆地不断下降,海岸线不断向大陆内部移动(图2-1)。

按照浅海区的海水(浪)的破坏、搬运、沉积的分布规律,依次沉积了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石灰岩。

由于地壳下降,形成海侵,粗颗粒的沉积物就不断地向陆地方向移动,结果沿着任一浅海垂直剖面内(例如A—A)从时间上自早到晚,反映在剖面上是自下至上看到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灰岩,即由粗到细的变化过程。

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广,称谓超覆。

所以超覆地层是海侵的产物,也是海侵分析之一。

(二)海退(退覆)海退是地壳上升,海水向海洋中心退却的过程(图2 ̄2)所示。

图上I—I水平线表示原始海平面位置,当海岸退至Ⅱ、Ⅲ……时,沉积相发生了变化,在垂直剖面A-A中,自下而上看到的是由石灰岩一页岩一砂岩一砾岩,即由细到粗的粒度变化过程,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小,称谓退覆,退覆地层是海退的产物。

地质学基础知识

地质学基础知识

地质学基础知识地质学基础知识1.1地球及地质作⽤1、地质作⽤:由于⾃然动⼒所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购造和地壳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称为地质作⽤。

2、地质作⽤分为:内⼒地质作⽤、外⼒地质作⽤。

3、内⼒地质作⽤:作⽤于整个地壳和岩⽯圈,能源主要来源于地球本⾝的称为内⼒地质作⽤。

4、外⼒地质作⽤:作⽤于地球表⾯,能源来⾃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地质作⽤。

5、内⼒地质作⽤⼜分为: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作⽤、岩浆作⽤、变质作⽤。

6、外⼒地质作⽤⼜分为:风化作⽤、剥蚀作⽤、搬运作⽤、沉积作⽤固结成岩作⽤。

7、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引起地壳(或岩⽯圈)组成物质发⽣了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过程。

8、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和长期性。

9、构造运动的形式:升降运动(造陆、沿半径)⽔平运动(造⼭、沿球体平⾯沿切线⽅向)10、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或摆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种表现。

11、地震四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破坏烈度。

12、震源:地壳内部发⽣地震的地⽅称为震源。

13、震中:震源在地⾯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14、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地震、陷落地震。

15、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范围(0㎞~70km)中源地震,范围(70㎞~300㎞)深源地震,范围(300㎞~700㎞)。

1.2岩浆作⽤和⽕成岩1、岩浆成份分类:⼆氧化硅、⾦属氧化物、少量⾦属元素和稀有元素、挥发性物质。

2、岩浆作⽤:岩浆从发育到往上运移再到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

3、岩浆作⽤分为:喷出作⽤、侵⼊作⽤。

4、⽕成岩分为:喷出岩、侵⼊岩。

5、⽕⼭分为:活⽕⼭、死⽕⼭、休眠⽕⼭。

6、程度分⽕⼭按喷发剧烈为:猛烈式、宁静式。

7、喷发形式:中⼼式、裂隙式、熔透式。

8、喷出物质:以固态、⽓态、液态的形式存在。

1.3岩⽯1、喷出岩的产状分为:⽕⼭锥、岩钟、岩熔流。

2、三⼤岩类:⽕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第⼆部分》倾⼊作⽤与倾⼊岩1、倾⼊作⽤:岩浆从地壳深部上升运移倾⼊周围岩⽯,⽽未达到地表。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全 球 板 块 运 动 速 率 (cm/a)
洋中脊处的速率是根据海底磁异常测得的,箭头指示板块运动方向。
被绿线连接的观测站之间利用卫星激光测距法测定现今的板块运动速率, 后面标注L和M的数字表示分别用卫星激光测距和地磁法得到的现今板 块运动速率。
塔里木盆地东南部阿尔金断裂造成的水系向同方向偏转现象(卫星图片)
(二)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发生在几百万、几千万以至若干亿年前的构造运 因此不能使用研究新构造或现代构造运动的方法进行研 故根据地层的岩相特征、厚度、接触关系以及构造变形
动所造成的地貌形态,几乎都为后期的地质作用所破坏,
究。但是,构造运动的每一进程却留下可靠的地质记录。
等,便能从中找到构造运动的信息,重塑地壳构造的发
主要内容
一、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二、构造运动在地形、地物上的表现 三、构造运动在地层中的表现
证据
四、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
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或地球内力引起 的岩石圈变形、变位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机
械作用。
构造运动引起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并决定着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方式和强度,
控制着诸多地貌形态的发育过程;同时也控制着
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
构造运动据其发生的时间可分为:
古构造运动—是新近纪(新第三纪,23.03Ma )以前
发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新第三纪,23.03Ma)以来
发生的构造运动,在地貌、地物上有良好的表现。
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以来的新构造运动称之。
(一)岩层的产状
1.不同产状的岩层 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方位称为岩层的产状。
由于岩层沉积环境和所受的构造运动不同,可以

构造地质学复习笔记

构造地质学复习笔记

绪论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尺度的分类:一般分为巨型构造、大型构造、中型构造、小型构造、微型构造、超微型构造。

构造变形场可概括为六中:伸展构造、压缩构造、升降构造、走滑构造、滑动构造、旋转构造。

伸展构造:是水平拉什形成的构造,或垂向隆起导生的水平拉伸形成的构造。

压缩构造:是水平挤压形成的构造。

升降构造:是岩石圈或地幔物质垂向运动体现,表现为地壳的上升和下降,区域性的隆起和坳陷。

走滑构造:是顺直立剪切面水平方向滑动或位移形成的构造。

直立剪切面可以是区域剪切扭动形成的走滑断层,也可以是区域压缩引起的两组交叉走滑断裂。

滑动构造:滑动构造主要是重力失稳引起的重力滑动构造,也包括某些大型平缓正断层。

旋转构造:是指陆块绕轴转动形成的构造。

岩石圈可分为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

大陆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地壳可分为上地壳、中地壳和下地壳。

上地壳又分为由沉积岩、火山岩和相应中、浅变质岩组成的盖层及结晶基底,后者包含花岗岩类侵入岩和片麻岩、结晶片岩等。

中地壳主要是闪长岩类岩石及物性上相近的片麻岩和部分片岩。

下地壳主要是玄武质的辉长岩类及相应的变质岩等岩石。

根据深度变化引起岩石物性物态的变化将构造层次划分为:表构造层次、浅构造层次、中构造层次和深构造层次。

构造观:是指对全球构造和岩石圈构造的总体结构、形成和演化、铸成构造的构造运动性质和动力来源的基本认识和观点。

构造叠加:指已变形的构造又再次变形而产生的复合现象。

构造置换:是岩石中的一种构造在后期变形中或通过递进变形过程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的现象。

构造继承:如果前期构造控制或影响了后期构造的形成和发展,后期构造保留了前期构造的某些主要特点,即为构造继承。

构造新生的两重含义:1、后期构造不受前期构造的影响或制约,形成一套在方位、几何形态、类型和样式上完全不同的构造;2、后期构造改造并使前期构造的一部分或全部卷入到后期构造之中,形成一套完全服从后期变形的全新构造。

地质构造详解

地质构造详解

地质构造定义1:地壳运动中岩层和地块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和位移的形迹。

反映了某种方式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场。

应用学科:电力(一级学科);通论(二级学科)定义2: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地块和地层中产生的变形和位移形迹。

地质构造按其成因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勘测、工程地质(二级学科);工程地质(水利)(三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structures)与次生构造(secondarystructures 或tectonicstructures)。

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多为构造运动),发生变形和变位后,形成的几何体,或残留下的形迹。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structures)与地质构造次生构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

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

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

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

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

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第一章绪论一、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中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在地壳运动的发展过程中,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产生的各类变形,包括褶皱、断层、劈理及其他面状、线状构造等。

地质构造分为原生和次生构造。

原生构造是指沉积物或岩浆在侵位与成岩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如沉积岩中的层理、波痕等和岩浆岩中的流动构造、原生节理等。

而次生构造是指岩层或岩体形成后,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节理、断层等。

形成次生构造的作用力,可以来源于地球内部,称为内力;也可以来源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

构造地质学侧重于研究岩层或岩体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次生构造。

但是对原生构造也要研究,某些原生构造是识别次生构造的形态、产状及其变形构造的重要标志。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地壳或岩石圈内各种变形的几何形态、组合特征、分布规律;②分析构造形成的地质背景、力学条件及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机制;②研究构造的形成序列及演化历史。

同时还要研究各种构造形态的描述、制图及其表示方式,以及与地质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热及地震地质等学科的相互关系。

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可占据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或更大范围;小的可在露头甚至,块手标本上即可表现其全貌;更小的则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因此,对地质构造的观察研究,可以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成为“构造尺度’’。

构造尺度的划分是相对的,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大、中、小、微型以至超显微型等级别。

不同尺度的地质构造各有其不同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野外地质调查,通常是从小尺度或中尺度的地质构造观察人手。

构造地质学主要侧重于研究中、小型地质构造。

较大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则隶属区域大构造学的研究范畴;,全球范围内地壳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则属于全球构造学的研究范畴。

构造地质学是学习地质科学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为学好后续的其他得业课程,如矿床学、找矿勘探地质学、遥感地质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煤田、石油地质等课程奠定基础。

高考地理地质学:岩石圈运动与构造现象

高考地理地质学:岩石圈运动与构造现象

高考地理地质学:岩石圈运动与构造现象在高考地理中,地质学的部分总是充满了神秘与魅力,而岩石圈运动与构造现象更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这个奇妙的领域,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

岩石圈可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时刻都在进行着各种运动,这些运动塑造了我们所看到的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和地貌。

岩石圈的运动主要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表现为板块的漂移,就像巨大的拼图在地球表面缓慢移动。

例如,大家熟知的大陆漂移学说,就是基于对岩石圈水平运动的研究。

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挤压、分离等作用,形成了地球上众多的山脉、海沟和裂谷等构造。

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往往会形成雄伟的山脉。

比如,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造就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

在这个碰撞过程中,岩石受到强烈的挤压和变形,不断抬升,最终形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而板块的分离则会形成裂谷,东非大裂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这里,板块逐渐拉开,地壳变薄,地幔物质上涌,形成了巨大的裂谷带。

垂直运动则表现为地壳的上升和下降。

地壳上升会形成高原和山地,而地壳下降则会形成盆地和海洋。

例如,我国的青藏高原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持续的地壳上升,成为了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

除了板块运动,岩石圈还存在着其他的构造现象。

褶皱和断层就是其中常见的两种。

褶皱是岩石在挤压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

如果褶皱的幅度较大,就会形成山脉;如果幅度较小,则可能在地表形成连绵起伏的丘陵。

而断层则是岩石在受力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发生断裂形成的。

断层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正断层通常会导致一侧的岩石相对下降,形成谷地;逆断层则会使一侧的岩石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

地震也是与岩石圈运动密切相关的一种自然现象。

当岩石圈中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就会突然释放能量,产生地震。

地质学知识:地球板块运动与地壳构造

地质学知识:地球板块运动与地壳构造

地质学知识:地球板块运动与地壳构造地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行星,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它的表面经历过多次重塑。

地球的表面被划分成了许多板块,这些板块不断相互碰撞、分裂和滑动,这就是地球板块运动的基础。

地球的不断运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变化,而地壳构造就是这些变化的结果之一。

地球板块运动地球的板块运动是地球表层演化过程的基础。

多年来,科学家们对地球板块运动进行了广泛研究。

根据研究结果,地球被划分成了几个板块,它们不断地相互作用和干涉。

板块的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热对流产生的力驱动的。

地球内部的热对流产生了地球表面上的构造和地震活动。

地球板块可以分为两类:大陆板块和洋壳板块。

大陆板块主要由岩石构成,洋壳板块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板块分裂、合并和移动是由地球内热量的流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的热量产生了岩浆和地热,这些热量导致了地球表面板块的移动。

地球板块的运动不同于我们日常使用的水平位移、平移等术语,它发生在地球内部,地球板块的运动是一个三维的过程。

地球板块的运动分为三个主要类型:板块边界相对运动、板块内部变形、板块的旋转和漂移。

板块边界相对运动:板块边界是板块之间的交界线。

板块边界可以是结构边界,也可以是地震波传播边界。

板块边界分为3种类型:散状边界、转换边界和推拉边界。

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会产生不同的运动形式。

板块内部变形:除了板块的边界相对运动外,板块内部变形也是造成板块运动的重要因素。

内部变形可以是塑性变形和断层变形等。

板块的旋转和漂移:板块从一个位置漂移到另一个位置,这个漂移或者旋转是由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的。

板块的漂移是在长时间内逐渐演化的,而板块的旋转是短时间内发生的。

地壳构造地球板块的不断运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变化,而地壳构造就是这些变化的结果之一。

地球的地壳由岩石、矿物和元素构成,是地球上最外层的部分。

它们被孤立在衬底板块上,通过地壳改造作用而形成各种地质構造。

造山带是地质构造的一种形式,由于板块的相互碰撞,形成了山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元古代旋回
时代跨越除震旦纪以外的整个元古代。 结果:早中元古代地层发生变质、变形, 引起岩浆活动并造成相应地层之间具有 不整合接触。
3、震旦-加里东旋回
时代从震旦纪-寒武纪——志留纪末。 结果:震旦纪及早古生代的地层发生轻度 变质、强烈变形、岩浆侵入以及泥盆纪 地层不整合在志留纪或更老的地层之上。
断层位移——断层两盘相对滑动的距离。
断层的要素
2、断层的类型 根据两盘相对滑动方向分类。 正断层(normal fault 逆断层(reverse fault) 平移断层(strike-slip fault
正断层
上盘向下滑动,两侧相当的岩层相互分离。
逆断层——推覆构造
——下盘向下滑动,上盘向上逆掩盖覆于下盘之上。
三、断裂
断裂是岩石的破裂,是岩石的连续性受到破坏的 表现。 断裂有断层和节理两类。 断层——岩石破裂,并且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有明显的
相对滑动。
节理——断裂面两侧的岩块没有明显的滑动。
1、断层的几何要素
断层面——分割两个岩块并使其发生相对滑动的面。
断层盘——被断开的两部分岩块各为一盘。
断层面以上的盘,称为上盘; 断层面以下的盘称为下盘。 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即断层的 出露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3、不整合接触(unconformity contact)— —又称角度不整合接触。
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其间有剥蚀 面相分隔,剥蚀面的产状与上覆地层的 产状一致,与下伏地层的产状不一致。 不整合接触是在地层接受强烈构造变动后, 隆起接受剥蚀,然后地壳下降,在剥蚀 面上重新接受沉积而形成。
蓟县九山顶中上元古界不整合接触面
隆起式背斜向斜
(2)褶曲的横剖面形态分类 扇形褶曲( fan fold)——褶曲在横剖面上呈扇形展开。 箱形褶曲(box fold)——褶曲在横剖面上呈箱形。 单斜(monocline)——岩层向一个方向倾斜并向下逐渐过
渡为水平产状。
褶曲的横剖面形态分类
扇形褶曲
箱形褶曲
单斜构造
3、研究褶皱的意义 (1)背斜核部是矿体易赋存的部位——水、 石油、煤。 (2)预测矿产储量。 (3)工程建设必须避开构造破碎地带。
一、岩石的空间位置
• 走向——岩 层的延伸方 向 • 倾向——层 面倾斜的方 向 • 倾角——层 面与假想水 平面的最大 夹角
二、褶皱
岩层的弯曲,称为褶皱。单个的弯曲称为褶曲。
岩层的常见产状 A-水平岩层 B-直立岩层 C-倾斜岩层
褶皱
岩石的褶皱
褶皱
平卧褶皱
1、褶曲的几何 要素 (geometric elements)
4、海西旋回
时代——从泥盆纪到二叠纪末。
结果: 晚古生代地层强烈变形,岩浆活动以及早 三叠世地层不整合在二叠纪地层之上。 我国在天山、昆仑山地区较明显。
5、印支旋回
时代——三叠纪。
结果: 三叠纪地层的变质、岩浆活动以及早侏罗 纪地层与三叠纪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 关系。
6、燕山旋回
时代——从侏罗纪到白垩纪末。
第三节 地层的接触关系
1、整合接触(conformable contact) ——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它 们的岩石性质与生物演化连续渐变, 没有沉积间断。 2、假整合接触(disconformity) ——又称平行不整合。相邻的新老 地层产状一致,它们的分界面是沉 积作用的间断面,或风化剥蚀面。
平移断层
——被断岩块,沿断层面作水平方向的滑动,断层面近于直立。
3、研究断层的意义
断层是矿液的通道; 断层是矿体(矿产和地下水)形成和赋存的部 位; 断层也可以破坏已成的矿体; 断层是工程建设必须避免的。
《明史》 清· 张廷玉等 卷三十 ◎五行三(金 土)志第六
• 万历三十五年( 1607年)七月乙卯,松 潘、茂州、汶川地震数日。 • 《清史稿》 赵尔巽卷四十四 志十九 • 顺治十四年 (1657年)三月朔,成都、 威州、汶川地震。 • 汶川特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
结果——中侏罗纪及白垩纪地层变形,广 泛的岩浆活动以及侏罗系与白垩系及白 垩系与第三系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7、喜马拉雅旋回
时代——整个新生代。
结果——新生代地层变形,第三系内部以 及第三系与第四系之间的不整合接触。
剥蚀面
பைடு நூலகம்
5、侵入体的沉积接触(sedimentary contact)
——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 蚀面相分隔,剥蚀面上有该侵入体被剥 蚀的碎屑物质。
第四节 构造运动的旋回性
1、太古代旋回 时代跨越整个太古代。由多个旋回构成。 结果: (1)形成各大陆由太古代深变质岩组成的 古老核心,陆核。 (2)太古代地层发生强烈的变质、变形、 岩浆活动以及太古代地层与元古代地层 之间的不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
T
T P C P
C
D
D
假整合接触
(1) (2) C D 地面 S O (3) T P 剥蚀面 S O
C D S O
C
C
C
不整合接触
(1) D S O C 剥蚀面 (2)
J
T
P
C
剥蚀面
(3)
4、侵入接触(intrusive contact) ——侵入体与被侵入的岩层之间 的接触关系。
• 翼(limb)——褶曲岩层的两坡。 • 核(core)——褶曲岩层的中心。 • 轴面(axial plane)——褶曲两翼 近似对称的假想面。 • 枢纽(hinge)——轴面与层面的 交线。 • 弧尖(arc point)——在垂直于 枢纽的切面上轴面与层面 的 交点。 • 轴线(axial line)——轴面与水 平面或地面的交线。
2、褶曲的类型 背斜(anticline)——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凸
起者。
向斜(syncline)——向下凹曲者。
(1)褶曲的轴面产状分类:
• • • • 直立褶曲(erect fold)——轴面直立。 倾斜褶曲(inclined fold)——轴面倾斜,两翼产状相反。 倒转褶曲(overturned fold)——两翼产状向同一个方向倾斜。 平卧褶曲(recumbent)——轴面近于水平。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是地壳运动的两种基 本形式,它们可以在时间上前后为主, 也可能互为因果,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地 区表现出来。
第二节 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
• 岩石的变形——岩层的原始形态和空间 位置发生改变,称为构造变形(structure deformation ) • 地质构造(geological structure)——岩石 变形和变位的产物。 • 基本形式—— 褶皱(fold) 断裂(fault)
第十四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 • • •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 地层的接触关系 构造运动的旋回性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一、水平运动(horizontal movement) 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水平方向运动。 (1)相邻块体分离 形式—— (2)相邻块体相向汇聚 (3)相邻块体剪切、错开 二、垂直运动(vertical movement) 相邻块体或同一块体的不同部分作差异性 上升或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