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对韵二冬教案
二冬教学设计

声律启蒙·二冬
教学目标:诵读《声律启蒙·二冬》,达到熟读成诵。
感受传统文化的音韵美。
体会冯妇为民着想,勇于奉献的高尚品德。
教学准备:历史故事《冯妇打虎》,配乐《高山流水》
教学模式:故事导入、情境激趣——配乐诵读、品读解意——拓展延伸、感悟升华。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情境激趣:
1、这节课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冯妇打虎》。
2、你觉得冯妇做的对吗?为什么?
3、我们来背上节课学的内容。
二、配乐诵读、品读解意;出示《声律启蒙·二冬》原文:
1、师配乐范读、领读,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
3、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出前句,对后句,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参考课文译解,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5、在出前句,对后句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篇,进行背诵比赛。
三、拓展延伸、感悟升华
1、朗读对韵古诗,你发现了什么?与同学说说。
2、完成我会填,你能全填对吗?
3、你还知道哪些为民着想,勇于奉献的人?
4、课外阅读,后面的故事和音乐常识。
附:从前,晋国有位叫冯妇的人,能赤手空拳打死猛虎,为民除害。
后来被提拔做了士人。
一次,他与一班人经过一个山上,看到许多人正追逐一只老虎。
老虎背靠山崖,面对着人,没有一个人敢上去碰一碰。
忽然有人看见冯妇,大家迎上去请他打虎。
冯妇二话没说,卷起袖子,跳下了车,立即朝老虎扑去。
老百姓看了,一起叫好,而车上的那些士人则嘲笑他不该混杂于百姓之间干这有失身份的事。
《笠翁对韵》教案

1、《笠翁对韵》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学生熟读《笠翁对韵》(一东)。
2、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开场白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1、师读第一段讲解第一段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苍穹下响高舂青春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2、《笠翁对韵》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学生熟读新学习内容,背诵上节课学习内容。
2、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音乐、多音字、古诗《送杨山人归嵩山》、五岳的名称等。
三、教学重点:背诵《笠翁对韵》;教学难点:拓展知识——古诗欣赏。
四、教学过程:1、复习:集体复习一遍;个别学生背诵展示(注重复习,让学生知道温故而知新的道理,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并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树立学生自信心。
)。
2、教师范读一遍新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学生尝试朗读一遍。
教师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地方。
4、游戏“火眼金睛”,教学生学习文中的生僻字,为朗读扫除障碍。
师:我要考验一下你们,我还听说你们有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好习惯……5、学生朗读两遍,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笠翁对韵(二冬) 拼音讲课稿

笠翁对韵(二冬)拼音lìwēng duì yùn笠翁对韵(二冬)chén duìwǔ , xiàduì dōng 。
xià shǎng duì gāo chōng 。
晨对午,夏对冬。
下晌对高舂。
qīng chūn duì bái zhòu , gǔ bǎi duì cāng sōng 。
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chuí diào kè, hè chú wēng 。
xiān hè duì shén lóng 。
垂钓客,荷锄翁。
仙鹤对神龙。
fèng guàn zhū shǎn shuò, chī dài yù líng lóng 。
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
sān yuán jí dì cái qiān qǐng , yì pǐn dāng cháo lù wàn zhōng 。
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
huāè lóu qián , xiān lǐ pán gēn diào guó mài ;花萼楼前,仙李盘根调国脉;chén xiāng tíng pàn , jiāo yáng shàn chǒng qǐ biān fēng 。
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qīng duì dàn , báo duì nóng 。
mù gǔ duì chén zhōng 。
《笠翁对韵》教案

《笠翁对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笠翁对韵》。
(2)理解《笠翁对韵》中的对仗句式和韵律特点。
(3)掌握一些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2)分析《笠翁对韵》中的对仗句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激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笠翁对韵》的朗读和背诵。
2. 分析《笠翁对韵》中的对仗句式和韵律特点。
3. 学习《笠翁对韵》中的生字词及其正确书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笠翁对韵》。
(2)理解《笠翁对韵》中的对仗句式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掌握《笠翁对韵》中的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2)运用对仗句式进行文学创作。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笠翁对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2. 分析法:分析《笠翁对韵》中的对仗句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运用对仗句式进行文学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笠翁对韵》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笠翁对韵》,让学生感受其韵律美。
3. 分析《笠翁对韵》中的对仗句式,讲解其特点和用法。
4. 学习《笠翁对韵》中的生字词,讲解其正确书写和用法。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对仗句式进行文学创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尝试运用对仗句式进行文学创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对仗句式的应用和对生字词的掌握。
小学校本课程_声律启蒙--二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声律启蒙》之二冬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流畅、有滋有味地读,且能熟读成诵。
2、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韵文的声律美,结构美,体会韵文的意境美。
3、初识韵律,培养孩子诵读韵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在准确流利朗读韵文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韵文。
三、教学难点: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韵文的声律美,结构美,体会韵文的意境美。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长这么大,大家一定会背不少古诗吧!谁愿背上一首给我们听听?同学们都是小诗人,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的课堂。
来,上课!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时候的孩子啊,若想学会作诗,从小就得先学些简单的音韵格律,也就是对对子。
在众多启蒙读物中,流传最广的当属清代车万育所著的《声律启蒙》,它按韵分编,声韵协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二冬》。
二、诵读,领会其中的韵律美,节奏美,内容美,故事美。
1.提出读经要求:来身体做正,心怀恭敬之心,认真听老师读。
(师教读)2.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注意停顿,跟老师读一遍。
(师教读)3.看屏幕,特别要注意其中的几个生字,定要读准!自己试着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试着读读。
4.读准了字音,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这篇文章,难读的地方,多读上几遍。
5.谁能像刚才老师那样,带大家读读。
6.咱们开列小火车来试试,遇到句号就下一个同学读。
7. 同学们字字清晰,声音响亮!刚才你们反复读了好几遍,仔细观察这篇文章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对,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押ong或eng韵,归到冬部,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声律启蒙》就是这样按韵来编排,题目就告诉我们第几篇押何韵。
《二冬》就是第二篇押ong韵,这就是它的声律美。
我们师生合作,我读前半句,同学们读后一句。
8. 这段文字不仅具有声律美,句式也很有特点。
看,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十一字句。
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就如同高低错落的建筑,有一种结构美。
下面我们男生一句,女生一句,一起读一读,男生的浑厚,女生的柔美,听来和谐悦耳!三、理顺文章大意。
《声律启蒙》二冬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模板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一片一片又一片片片鹅毛飞满天,掉在地上处处白,落在水里都不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2、师提问:是哪的小朋友想看到雪?他们希望到哪里看雪?(板书:台湾、北京)
2、学习三-八自然段。
(1)同桌合作朗读三-八自然段。
(2)指名朗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问的句子。
A、您看到过真的雪吗?(读出好奇的语气)
B、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呢?(读出惊奇的语气)
C、北京离这儿很远吧?(读出打探的语气)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老师回答的句子
A、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B、小时候,在我的故乡。(学生在地图上指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图片,引入故事《登幽州台歌》。
二、音读。把课文读通顺。
1.学生自由读课文。(积极主动地读)
要求:自由读,轻声读,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方法:不会读的字或读音把握不准的字,看注释找拼音或查字典解决。还可以在小组内请教解决。
2.学生小组(四人一小组)内读。
要求:一人读,三人听,正音。读通,读顺,扫除读音障碍。
三、识字教学
①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②用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读。
③拿出字卡,小组自学下列生字:笼、浪、粱、燃、勤、劳。重点是读准音,记住形。
④采用自由问答方式交流识字经验。
⑤.总结识字方法,用自编的儿歌帮学生记字形:梨树是木,灯笼有竹;波浪是水,高粱为米;燃烧要火,勤劳靠力。
《笠翁对韵》教案

《笠翁对韵》教案《笠翁对韵》教案1、《笠翁对韵》教案默认分类2023-09-15 17:46:29阅读1712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1、《笠翁对韵》教案一、开场白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场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挪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1、师读第一段讲解第一段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苍穹下响高舂青春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展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搜集对联。
2、小儿语问题提出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教学目的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过程设计1.提醒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开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老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重点解释:沉静、沉着、体悉、从宽。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展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6.检查背诵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3《治家格言》教案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为熟读成诵奠定根底。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精品-《声律启蒙》二冬教案优秀范文说课稿大全

《声律启蒙》二冬教案优秀范文说课稿大全《声律启蒙》二冬教案优秀范文一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和诵读,学生能够正确、熟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达到熟练地背诵课文。
2、通过借助教材注释,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教师的点拨与讲解,了解联句的对仗方法,以及知道属于"冬"韵的都有哪些字。
3、在多种读中感悟句子对仗的方法,在反复读中领会课文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图片,引入故事《登幽州台歌》。
二、音读。
把课文读通顺。
1.学生自由读课文。
(积极主动地读)
要求:自由读,轻声读,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方法:不会读的字或读音把握不准的字,看注释找拼音或查字典解决。
还可以在小组内请教解决。
2.学生小组(四人一小组)内读。
要求:一人读,三人听,正音。
读通,读顺,扫除读音障碍。
方法:先让后进生读,大家正音。
再让小组内的小老师示范读。
3.全班交流读(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激情饱满,奋发向上地读)。
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断句的方法。
要求:熟读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繁对简,叠对重。意懒对心慵。仙翁对释伴,道范对儒宗。花灼灼,草葺葺。浪蝶对狂蜂。数竿君子竹,五树大夫松。高皇灭项凭三杰,虞帝承尧殛四凶。内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
二 冬
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三分钟:教师点评
一、激趣引入(3分)
二、明确目标(1分)
三、走进《笠翁对韵》(15分)
《笠翁对韵》
四、视频播放(10分)
上卷
一、东
二、冬
三、江
五、反复诵读(8分)
六、积累运用(5分)
学生点评
二 冬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垂钓客,荷锄翁。仙鹤对神龙。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花萼楼前,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学生倾听
学生诵读
对联训
教学后记
学生诵读认真,当堂能够背诵下来。
4.引领学生吸取中华文化的精髓,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进而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对联的基础知识。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诵读,感悟,促进学生的理解记忆,提高概括表达等综合能力。
板书板画设计
笠翁对韵
李渔,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江苏如皋人,祖籍浙江兰溪。
舒兰市第三十一中学校教案用纸(正页)
教师姓名
研修主题
国学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课题
笠翁对韵
课时
1
课型
国学
年级
九年级
授课日期
2016.9.7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2.体会语言的精练,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3.培养学生诵读和欣赏对联的能力,感悟对联展现的意境,从中接受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