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先验知性论共32页
康德三条道德先验原则道德律功利主义义务论

一、康德总结了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是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
以定言判断表示的绝对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的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不是来自前提,也不是来自经验,其必然性、约束性、强制力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
在此条件之下,“我应该做什么”,主语人称的置换丝毫不会影响宾语的内容。
2、“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这是道德准则质料方面的要求。
它是依据第一条准则推衍出来的。
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价值。
因此,以普遍化原则推之,他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其他理性存在者。
3、“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国一样。
”这是从整体上对全部准则作完整的规定。
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既是道德法则的制定者,又是其执行者。
故而,人是自由的。
动物听任本能的摆布,而人则由道德律统率,克服欲望的支配从而使人超脱于动物。
诚如梯利所言:“道德规律表现人的最内在的自我,道德规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命令。
人要求遵守道德规律,也就是他的自律。
康德伦理学中的道德法则The Law of Morality in Kant's Ethics第一条公式: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条“绝对命令”,常常被后人引述,事实上也正是康德的核心思想所在。
第二条公式则是尊重人的原则。
康德说: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而在第三条公式里,康德强调: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对自然王国那样。
神存在的意义,已不再仅仅是涉及功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了人的信仰,而且这与现代民主宪政制度密切相关。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理性为价值趋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为了让至善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理想,仅仅靠绝对命令是不够的,还需要辅以“道德公设”;康德将“道德公设”的内容分为三条:“意志自由”、“灵魂不灭”、“上帝存在”。
康德先验要素论与先验逻辑部分解读

2015年4月3日晚7:00
康德先验要素论与先验逻辑部分解读
先验感性论
康德先验要素论与先验逻辑部分解读
• 一种知识不论以何种方式和通过什么手段 与对象发生关系,它借以和对象发生直接 关系、并且一切思维作为手段以之为目的 的,还是直观(P25)
• 解读: 不论我们采用什么思维方式、方法,让知 识与对象发生直接关系,就是直观
• 解读: • 感性 — 知性所想到的东西 = 经验性直观 • 经验性直观 — 属于感觉的东西 = 纯直观和现象的
单纯形式,即:空间和时间
康德先验要素论与先验逻辑部分解读
空间的形而上学阐明
• 所谓阐明,我理解为将一个概念里所属的东 西作出清晰的(哪怕并不是详尽的)介绍; 当这种阐明包含那把概念作为先天给予的来 描述的东西时,它就是形而上学的。(P28)
康德先验要素论与先验逻辑部分解读
• (2)空间是一个作为一切外部直观之基础的必然的 先天表象。对于(如果)空间不存在,我们永远不能 形成一个表象,···因此,空间被看作是(外部的)现 象的可能性条件,而不是一个附属于现象的规定,而 且它是一个先天的表象,必然成为外部现象的基础
• 解读: • 康德认为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没有任何表象存在的空间,
概念的恐怕是柏拉图,他将知识分为想象、常识、科 学和数学知识、哲学等四种;相应这四种知识,人也 具有想象、信念、知性和理性四种心理状态或认识能 力 • 康德认为知年4月1日 9:15)
康德先验要素论与先验逻辑部分解读
• 来源:,最后访问时间2015年4月1日9:30
康德先验要素论与先验逻辑部分解读
• 在现象中,我把那与感觉相应的东西称之为现象的质料,而把那种使得 现象的杂多能在某种关系重得到整理的东西称之为现象的形式(P25)
邓晓芒讲《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知性论部分

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节选四、先验逻辑之一:先验分析论1.先验分析论之一:概念分析论同样,先验逻辑、理性知识,也是一切自然科学知识之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
一切知识里肯定要有理性层面的知识。
真正的知识不是说看见了红色就是知识,还要对红色作判断,光是一个感性的接受那不叫知识,只有作判断才是知识。
一切知识都是判断。
玫瑰花的表象、红色的表象我们都不能说它是对还是错,但如果说“这朵玫瑰花是红的”,那么玫瑰花是不是红的,红的是不是玫瑰花,这就有对错的问题。
一旦下判断就有对错的问题,但你不下判断,就不管是一个感觉的印象也好,一个知觉也好,一个概念也好,一个幻想也好,都不存在对错的问题。
比如我说“神仙”、“鬼”,我只说了概念,你不能说我是对的还是错的。
如果我说“神仙是有的”,“鬼是红色的”,那么你可以说我是错的。
我只说神仙,我只说鬼,但没有说他有没有,他怎么样,你就不能说我是错的。
所以在康德看来,知识的细胞、知识的基本要素就是判断。
要作判断就要有逻辑,一切知识里面都包含有判断、逻辑、理性知识,即使是经验的知识、后天的知识。
这个理性的知识康德称为先验逻辑。
逻辑当然是先天的,但是逻辑不一定是先验的。
形式逻辑就不是先验的,只是先天的而已。
形式逻辑只管正确性,而不管真理性,也就是不管它的观念是否与对象相符合。
形式逻辑它是一套技术,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能够自洽,不自相矛盾就行了。
这个命题是否是真理它不管,那是认识论来管的,用康德的说法就是要先验逻辑来管。
先验逻辑要管对象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
先验逻辑是管认识论的,所以我们凡是遇到“先验”这个词就会想到,康德在这里涉及了认识论。
认识论讲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观念和对象的关系。
康德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先验的观念论,先验的观念论涉及认识论。
他不讲先天的观念论而讲先验的观念论,在经验之先但又能够在经验之中得到验证的,能够运用于经验对象的就是先验的。
先天的就不一定了。
当然,先验的也是先天的,有些先天的虽然是在经验之先,但和经验没有关系。
康德的先验自由理论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康德的先验自由理论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哲学指导教师:***20050501内容摘要康德的先验自由理论是为了解决近代休谟的怀疑论和机械论在自由与必然问题上的尖锐冲突而提出来的,为解决这一冲突康德在论证中突出使用了二分法。
其中包含两类命题的区分、主词的两种含义的区分、两类原则的区分,以及主体的两种性格的区分和两类背反命题的区分。
通过这一系列的区分,先验自由终于得以确立。
作为康德自由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先验自由和康德哲学中的一系列重要内容如自然因果律、先验自我、物自体以及实践自由等都有着深刻的关联,这些关联同样决定了先验自由理论在康德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先验自由实践自由先验自我物自体二分法AbstractToresolvethesharpconflictsinmodemtimeswhichhurne’Scepticismopposedthemechanismtothemlmionoffreedomtonecessity,Kantproducedhistheoryofthetranscendentalfreedom.Thetacticskantsettledthedisputeisthewayoftwo—divided,itcontainsthedistinctionoftwosortsofoftwoimplicationsthatsubjecttermconcems,thepropositions,thedistinctiondistinctionoftwoprinciples,thedistinctionoftwocharactersofsubjectandthedistinctionoftwoproposRionsofantithetic.Bytheseriesofdistinctionsthe仃anscendentalfreedomiSestablished.Asanessentialpartofkant’Sfreedomtheory,thetheoryofthetranscendentalfreedomhasacloserelationwi山muchimportantconceptionsofkant’Sphilosophy,suchascausality,thetranscendemalapperception,thinginthemselvesandthepracticalfreedom.Becauseoftheserelations,thetranscendentalfreedomplayakeyroleinthephilosophyofkant.Keywords:thetranscendentalfreedomthepracticalfreedomthetranscendentalself--consciousnessthingsinthemselvesdichotomy郑重声明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特此郑重声明。
康德的哲学理论

康德的哲学理论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宇宙发展史概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和《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康德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康德在1770年以后的批判时期,建立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
强调事物的二元对立和先验形式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是康德哲学的两大特征。
康德的哲学世界观是二元论,康德的认识论是先验论。
一、康德的二元论世界观在康德看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之中,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和可知的"现象",知识认识领域的"纯粹理性"和伦理道德领域的"实践理性",先验的"形式"和经验的"质料"都具有二元对立的特征。
什么是自在之物?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在认识主体的感觉之外独立存在的事物,是"表象"发生的外部原因,是"现象"的内容、基础和来源,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先验形式规定、不受各种先验概念范畴限制的、理性不能认识和把握的事物。
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说: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物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表象。
因此无论如何,我承认在我们之外有物体存在。
他还说:自在之物是现象后面和经验之外的存在,它的性质或本质没有给感官直接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只能按照物所表现给我们的那样,而不能按照物本身那样来认识它"。
康德认为:知性所获得的科学知识是特殊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知识,理性则要求在相对的、有条件的知识基础上,认识把握整体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最高统一体,认识灵魂、世界和上帝。
康德先验理性论简要

先验理性论康德理论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知识的真理性的依据是什么?他认为知识都是由先天综合判断表达的。
知识的依据问题就转化为“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
他将先天综合判断分为三类:数学先天综合判断,自然科学先天综合判断,形而上学的先天综合判断。
问题也就一分为三:数学何以可能?自然科学何以可能?形而上学何以可能?康德理论哲学中的先验理性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按照康德所确定的解决知识依据问题的思路:知识真理性的依据存在于认识主体之中。
先验感性论证明数学知识的依据在于人的直观能力,康德称之为“纯直观”,包括空间和时间两种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外部或内部经验的前提,我们可以设想时间空间里没有对象,但不能设想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对象。
先验知性论证明自然科学知识的依据是人综合杂多感性材料的能力,这种能力所使用的工具是“范畴”。
先验理性论则证明形而上学的依据是理性用以统一知性材料的能力,这种能力所用的工具是“理念”。
理念先于知识,因而称之为“先验理念”。
既然先验理念是理性运作的前提,那么可以通过考察理性如何运作来发现有哪些先验理念。
理性的运作方式是三段式推理。
三段式推理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由前提到结论称作前进,由结论到前提称作后溯。
先验理念作为知识依据这一特征类似于三段式推理中的前提,因此要找到先验理念,需要后溯,直至一个不需要条件依据的东西。
康德首先将三段式推理分为三种:直言推理,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
直言推理由内经验后溯至一个自身不再是宾词的主词,灵魂(在理论哲学中康德对灵魂的理解其实是指人的统觉能力,之所以用灵魂这个词,我认为是便于对理性心理学进行批判,其它先验理念也是如此);假言推理由外经验后溯至一个不再以任何事物为条件的前提,世界;选言推理,后溯至一个自身不再是部分的整体,上帝。
所谓灵魂,世界和上帝不过是理性推理的的依据而已。
传统形而上学却把灵魂(人的统觉能力),世界和上帝当成了实有之物,因而形成了三门不科学的形而上学分支:理性心理学,以灵魂为研究对象;理性宇宙学,以世界为研究对象;理性神学,以上帝为研究对象。
新康德主义

新康德主义早期形而上学派
黎尔: 批判的实在论:知识的客观实在性不应与主观观念形成问题不加区别, 康德的决定性成就在于区分了“先验的”和“心理的”这两个问题,把 知识的客观意义从知识起源的发生中区分开了。在黎尔看来,时空、范 畴纯形式只给被经验到的实在以普遍的、必然的形式,而其内容必须通 过直接的感性直观。这样后者就构成我们确信事物的实在特殊的根据。 黎尔把这种观点称之为“批判的实在论”。他进而认为,物自体与认识 的先天要素相结合,才是康德学说的结论。
作者中又极乏能干之才。十九世纪初期, 首先是那些伟大的唯心主
义体系, 以后是自然--哲学体系, 把康德哲学淹没了, 于是就发出了 回到康德去的庄重呼声, 以脱离那种在康德看来是不可能的哲学---这种哲学, 与促进自然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繁荣的唯物主义相 比较, 已越来越不能对德国文化生活作出有价值的贡献了。
念因素的秩序联系。“概念”是先定的,因为将表象的联结和秩
序联系加在某些东西上面时,那个概念就已经存在了。以同一个 经验既可以说是主观的又可以说是客观的,而它们又都是思维, 由此得出了“思维决定存在”。 所以他们认为认识的立足点应该 建立在思维上面,应当用思维来揭示规律。
先验方法
先验方法就是对科学知识进行逻辑分析,寻找 出论证科学事实所必要的和充分的构成因素和逻辑条 件。 而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于揭示一切科 学知识的逻辑结构。科学知识的统一在于逻辑结构, 先验方法可以通过数学关系研究这种逻辑结构。
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
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又称价值学派或
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是文德尔班与李凯尔特。弗 莱堡学派着重在价值论、社会历史科学、哲学史 等方面的研究有重大进展。这一派有影响的人物 还有闵斯特贝尔格、拉斯克等。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什么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什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首先提出了“先验感性”,即一切知识的形式都必然直接或间接与感性(或习性)相关,称为“直观”。
感性代表的是感觉(接受表象)的能力,“习性”是我加上去的,非指“习惯”(habit),而是指“操习”(practice),代表行为(支配对象)能力,行为指令的形式与感觉的感官刺激形式相反,是刺激器官的形式,而这同样是构成知识的直观形式。
之所以做这样的补充,是因为我们并不是在讨论一种只有来源而没有结果的知识,那样的“知识”没有价值,也使我们避免“纯粹理性”的问题。
知识的来源与结果终止于“直观”的感觉和行为,感觉与行为的直观的直接关联构成一些“直观效应”。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饿了要吃东西,“饿”是一种感性的直观体验,这种感觉体验使我们需求相应的“动作直观”去解决它,概括起来就是要“吃”,这构成了一个由直观体验建立的直观效应。
但是这种直观效应在人的生存行为中并不直接反映出来,也就是说我们不会一有“饿”的感觉就马上吃,因为还有许多形式上的要求是人们要讲究的,比如食物要弄熟了,而且还要美味;所以现实中我们往往要通过许多行动步骤才实现这一效应,这需要在一个思考上整体的安排去执行一个复杂过程,在执行的过程中,这个由原始直观形式构成的并不是直接的效应,而是一种“理念形式”,一种叫“纯粹”的东西。
“纯粹即表象中无感觉/行为成分的存在者”,也就是说纯粹的东西并不是被感觉到的。
比如说我看到前方的一样东西,然后反应道:哪里有匹马。
事实上我所看到的只是我的感官——眼睛对前方光现象的一个视觉投影,整个视觉投影画面时间性的大量不同影像信息,这些信息没有完全一样的,是一组复杂的不断变幻的画面,怎么会发生了一个叫“马”的存在呢?因此说明“马”是被一种纯粹捕捉到而不是被直观到的,也就是说“马”在这里是一个纯粹的存在者。
当然在康德的定义中,并没有指出“饿”是非直观的体验,而之所以我们这样认为,是我们提到或想到这个概念时跟我们是否真有这种直观体验没有必然联系,这种非必然性在直观与纯粹之间划上一条界线,一个是被感觉直观到的,一个是思考分析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