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先验理性论简要

合集下载

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康德的第十七章

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康德的第十七章

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康德的第十七章康德的第十七章第十七章康德的批判哲学一、德国古典哲学概述(一)德国古典哲学的概念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的德国哲学被称为德国古典哲学,它主要指从康德开始,经过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集大成的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二)德国古典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德国古典哲学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处在欧洲的德国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1、德国的经济状况: 19世纪初以前,德国同英、法、荷等国比较起来,在经济上是一个十分过后的国家,基本上是个农业国。

1807年开始,德国的资本主义成分摆脱了停止、萎缩的状态,在改良的道路上发展起来了。

到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德国的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德国的政治状况:至19世纪初,德国在政治上是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严重,曾经有过360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19世纪初开始,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压力,德国进行了一些政治改良,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德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壮大,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得到了增长,但在1848年德国革命之前,资产阶级总体上是软弱的,出生的太迟了。

总起来说,从康德直到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在其不同成长阶段上的意识形态的表现,是它在反封建斗争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地位和两重性需要的反映,是直接间接地为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作思想准备的。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科学根源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欧洲自然科学正在向着一个新的阶段发展,给德国古典哲学提供了新的丰富的营养。

天文学的天体演化思想、地质学关于地质的发展观点、生物学的生物进化的思想、物理学和化学的关于非机械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研究等等。

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研究,逐渐表明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并向哲学提出了制定新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准确地反映自然界地客观规律性的要求。

德国古典哲学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就其合理内容来讲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

康德先验幻相理论简析

康德先验幻相理论简析

康德先验幻相理论简析
战世锴
【期刊名称】《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8)004
【摘要】先验幻相理论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一个重要内容,从纯粹理性批判体系上讲,先验逻辑论是主要部分,分为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辨证论。

在先验分析论揭示了我们能知道什么或我们怎么知道后.先验辨证论要指出我们不能知道什么或我们只能知道什么。

先验幻相理论是先验辨证论的第一部分。

正是幻相的出现才揭示了对纯粹理性的局限性,才有了对其进行批判的必要性,在此意义可以说先验幻相理论是整个纯粹理性批判体系的中心所在,本文简要分析了先验幻相及其产生的原因。

【总页数】3页(P115-117)
【作者】战世锴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
【相关文献】
1.论康德先验幻相理论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J], 王增福
2.论康德先验幻相的样式 [J], 王增福
3.论康德的先验幻相理论 [J], 王增福
4.论康德先验幻相的样式 [J], 王增福
5.康德的先验幻相理论及意义探微 [J], 庄丽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康德名词解释和简答

康德名词解释和简答

康德名词解释和简答康德自在之物:指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但是不可知的本体先验的:指普遍经验所形成的条件,是先于经验的(先天的)又是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条件。

如感性形成时间空间与知性的范畴是运用于杂乱经验而区别在于先天的只说他独立于经验而形成普遍经验的条件,因而是先验的。

超验的:超出一切可能经验之上,非人的认识能力所得到的,如上帝,不朽的灵魂等此岸性:指经验界限之内,彼岸指经验界限之外纯粹理性:指纯粹的(即不依赖任何经验内容的)认识能力。

包括感性直观(或知觉)“知性”和“理性”二律背反:指规律中的矛盾,指两个互相排斥但同样是可论证的命题之间的矛盾先验综合判断:指既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又能提供真实知识的判断康德的批判哲学在哲学史上通常把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的德国哲学称为德国古典哲学“它是德国民族精神和启蒙时代精神的精华”康德理论哲学概述前批判时期科学著作《宇宙发展史概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学说宇宙图式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精神与物质成反比,离宇宙的中心越近,则引力越大,理性也就越弱,反之,则越强。

地球处于太阳系中间,生活在这一行星上的人类拥有一定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的纯粹的理性人只是理性存在者中间的一类,而不是唯一的或者完全的理性动物提出不是外部对象,而是先验形式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他还做出了物自体和现象的区分:物自体在认识之外,现象则在认识之内,受时空形式和知性概念的统摄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纯粹理性批判》革命的任务是为了解决哲学面临的危机造成哲学危机的根源是(1)形而上学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2)经验论对形而上学的怀疑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克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因为独断论的原则是纯理性的,而理性使用的原则既然超出经验的界限,也就不能再被任何来自经验德的试金石加以检验了(3)形而上学的性质决定了这门学问完全不受经验教导,而且完全依靠单纯的概念。

形而上学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表明了它缺乏科学性。

康德的先验自由理论

康德的先验自由理论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康德的先验自由理论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哲学指导教师:***20050501内容摘要康德的先验自由理论是为了解决近代休谟的怀疑论和机械论在自由与必然问题上的尖锐冲突而提出来的,为解决这一冲突康德在论证中突出使用了二分法。

其中包含两类命题的区分、主词的两种含义的区分、两类原则的区分,以及主体的两种性格的区分和两类背反命题的区分。

通过这一系列的区分,先验自由终于得以确立。

作为康德自由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先验自由和康德哲学中的一系列重要内容如自然因果律、先验自我、物自体以及实践自由等都有着深刻的关联,这些关联同样决定了先验自由理论在康德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先验自由实践自由先验自我物自体二分法AbstractToresolvethesharpconflictsinmodemtimeswhichhurne’Scepticismopposedthemechanismtothemlmionoffreedomtonecessity,Kantproducedhistheoryofthetranscendentalfreedom.Thetacticskantsettledthedisputeisthewayoftwo—divided,itcontainsthedistinctionoftwosortsofoftwoimplicationsthatsubjecttermconcems,thepropositions,thedistinctiondistinctionoftwoprinciples,thedistinctionoftwocharactersofsubjectandthedistinctionoftwoproposRionsofantithetic.Bytheseriesofdistinctionsthe仃anscendentalfreedomiSestablished.Asanessentialpartofkant’Sfreedomtheory,thetheoryofthetranscendentalfreedomhasacloserelationwi山muchimportantconceptionsofkant’Sphilosophy,suchascausality,thetranscendemalapperception,thinginthemselvesandthepracticalfreedom.Becauseoftheserelations,thetranscendentalfreedomplayakeyroleinthephilosophyofkant.Keywords:thetranscendentalfreedomthepracticalfreedomthetranscendentalself--consciousnessthingsinthemselvesdichotomy郑重声明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特此郑重声明。

《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先验分析论研究

《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先验分析论研究

文化长廊《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先验分析论研究任毅 河南科技大学摘 要:《纯粹理性批判》为康德形而上学体系提供了坚定可靠的基础,康德指出仅把涉及知识的先天的并排除掉经验对象的要素称为先验知识。

先验分析论即真理的逻辑,详细阐述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及其原理为自然科学知识的成立提供的可能、根据和条件。

知性通过对判断的逻辑机能证明发现纯粹概念的范畴并进行演绎,顺利综合了内在感性提供的经验,随后指导建立出判断力用于范畴加于现象的法规。

关键词:纯粹理性;纯粹知性;先验逻辑;范畴;判断作者简介:任毅(1995.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184-02著名学者安倍能成曾说:康德“在近代哲学上恰似一个处于贮水池地位的人。

可以这样说,康德以前的哲学概皆流于康德,而康德以后的哲学又是从康德这里流出去的”。

[1]《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康德最初著作,成功为其整个哲学体系构建出了逻辑脉络,本文将主要研究康德的先验分析论。

(一)知性能力的先天分解哲学长期以来面临一个重要的困境即形而上学,康德通过对理性的彻底批判,力求达到最科学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自身的根本矛盾在于人类理性的自身与其能力之间的不匹配,康德注意到了两者的契合点就是经验,人类最初的理性原理由经验发掘,也应再次由经验来证明。

康德指明“所谓的批判,并不是批判各种书籍和学说,而是着眼于理性有可能不依赖任何经验去追求的一切和知识,来批判一般理性能力,因而是判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否可能,并确定其源泉、范围和界限——所有这些都是从原理出发的”。

[2]很明显,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理性的自我批判,也就是自我认识,这是一种除去经验、逻辑在上的模式,为后期的理性提供了充足的先天要素,他为先天知识提供了一个判断自己、校正自己的尺度,保证自己永不会超出界限。

1、纯粹知性概念的追溯康德认为哲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探求两个不同方面的普遍的必然的绝对知识和原理,一个是面临对象,比如上帝、自由、灵魂等,一个是自然科学,比如因果律。

康德的实践理性:不懂康德的实践理性,很难理解他说的“自由即自律”西方哲学史

康德的实践理性:不懂康德的实践理性,很难理解他说的“自由即自律”西方哲学史

康德的实践理性:不懂康德的实践理性,很难理解他说的“自由即自律”西方哲学史康德语录: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本文节选自张志伟《西方哲学史》,题目有改动,哲学漫步集鸣谢。

编辑排版:哲学小跟班。

哲学中,康德是把实践范畴引入哲学的第一人,不过他所说的实践还只限于伦理学的范围。

实践理性是自由的领域。

如果说理论理性的法则是自然法则,那么可以说实践理性的法则乃是道德法则。

(一)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对康德来说,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他既是一种自然存在,又是一种理性存在。

人的这种两重性就决定了他同时是两个世界--自然界和理性界--的成员,因而受两种法则--自然法则和理性法则--的支配。

如果人只是自然存在物,那么他就只服从自然界的法则。

如果人是纯粹的理性存在,那么他就只遵从理性的法则而活动。

但是人却介于这两者之间,因而这两种法则都对他发生着作用,只不过它们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罢了。

人首先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自然法则是必然的法则,所以他终其一生都始终在自然法则的限制之下。

理性法则就不同了。

理性法则只对人的理性发生作用,只有当人遵从理性法则而行动的时候,他才算得上是有理性的存在。

所以自然法则是人不得不服从的法则,而理性法则则是人应该遵从但却不一定遵从的法则。

理论理性是必然的领域。

虽然“知性为自然立法”,但是作为一种自然存在,我们自己也在知性法则的限制之下,换言之,作为现象界中的一员,我们也必须服从必然的自然法则,因而是不自由的。

实践理性的理性法则就不同了。

如前所述,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

作为一种自然存在,人与自然万物一样不得不服从自然法则的统治,而作为一种理性存在,他又可以遵从理性自身的法则行动。

由于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自然界之中,所以他始终都不得不服从必然的自然法则的制约,而只有当他克服了感觉欲望的限制,完全按照理性的法则行动的时候,理性法则才能发生作用。

康德认识论主要观点

康德认识论主要观点

康德认识论主要观点康德的认识论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观点主要涵盖以下方面:1.认识的极限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局限于现象界,无法认识物自体。

因为我们只能通过感官获得表象,无法获得物自体的本质。

这一观点限制了人类认识的界限,也强调了认识的相对性。

2.时间的先验康德认为时间是先验的,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他将时间视为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必要条件。

时间是人类理性的基本范畴,所有的人类知识都必须以时间为基础。

3.空间的先验康德认为空间也是先验的,是我们认识的基础。

他将空间视为一种直观形式,这种形式是所有外在感知的基础。

空间是人类理性的另一个基本范畴,所有的人类知识都必须以空间为基础。

4.范畴的先验康德认为范畴是先验的,是我们认识的基础。

范畴是我们思考、理解世界所必须遵循的规则。

他将范畴视为人类思维的必要工具,通过范畴我们可以整理和归类感性知识,使之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

范畴是在时间与空间这两种直观形式基础上产生的,是对于感性知识的更高层次的组织和划分。

5.判断的逻辑康德认为判断有逻辑上的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必然性。

他将判断视为人类理性的重要活动,通过判断我们能够获得知识和发展理论。

康德认为,判断的逻辑基础是先验范畴,不同类型的判断对应着不同的先验范畴。

6.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康德区分了现象与物自体,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无法认识物自体。

我们的认识只是对于物自体的表象,而非物自体本身。

这一观点是他哲学思考的重要基础,他主张我们只能认识现象界,对于物自体的认识超出了我们的能力。

7.认识的客观性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具有客观性,因为我们的认识遵循先验范畴和时间的先验,这些先验条件保证了认识的客观性。

在康德看来,人类的认识虽然无法触及物自体,但我们的认识具有普遍必然性,是基于先验范畴和时间、空间的先验形式所构成的先验知识。

这些先验条件是所有人类知识的基础,保证了人类认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

总之,康德的认识论观点为哲学史上的认识论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

康德先验综合论

康德先验综合论

康德先验综合论
康德先验综合论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一种认识论观点。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具有先验的综合性,即在经验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些先天的概念和判断能力。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认识事物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是完全由经验所决定的,而是通过经验来与先天的概念进行综合和判断。

他将人类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两个层次。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对事物进行感知和感受的能力,而概念认识则是通过思维对事物进行概括和抽象的能力。

康德进一步指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仅是对经验的passively接受,而是通过主动地综合和判断来构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他将先天的概念和判断能力称为“纯粹理性”,认为它们是独立于经验的,是我们主动运用来认识事物的能力。

康德的先验综合论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认识事物的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告诉我们,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和积累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综合和判断的过程。

只有通过主动地运用先天的概念和判断能力,我们才能建构起对世界的真实和准确的认识。

在现代科学发展的背景下,康德的先验综合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科学家们通过先验的概念和判断能力,能够对复杂的现象进行综合和解释,进而推动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康德的先验综合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认识能力的本质和特点。

它提醒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和积累,而是一个主动的综合和判断的过程。

只有通过主动地运用先天的概念和判断能力,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这个世界。

这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认识事物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验理性论
康德理论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知识的真理性的依据是什么?他认为知识都是由先天综合判断表达的。

知识的依据问题就转化为“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

他将先天综合判断分为三类:数学先天综合判断,自然科学先天综合判断,形而上学的先天综合判断。

问题也就一分为三:数学何以可能?自然科学何以可能?形而上学何以可能?康德理论哲学中的先验理性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按照康德所确定的解决知识依据问题的思路:知识真理性的依据存在于认识主体之中。

先验感性论证明数学知识的依据在于人的直观能力,康德称之为“纯直观”,包括空间和时间两种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外部或内部经验的前提,我们可以设想时间空间里没有对象,但不能设想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对象。

先验知性论证明自然科学知识的依据是人综合杂多感性材料的能力,这种能力所使用的工具是“范畴”。

先验理性论则证明形而上学的依据是理性用以统一知性材料的能力,这种能力所用的工具是“理念”。

理念先于知识,因而称之为“先验理念”。

既然先验理念是理性运作的前提,那么可以通过考察理性如何运作来发现有哪些先验理念。

理性的运作方式是三段式推理。

三段式推理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由前提到结论称作前进,由结论到前提称作后溯。

先验理念作为知识依据这一特征类似于三段式推理中的前提,因此要找到先验理念,需要后溯,直至一个不需要条件依据的东西。

康德首先将三段式推理分为三种:直言推理,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

直言推理由内经验后溯至一个自身不再是宾词的主词,灵魂(在理论哲学中康德对灵魂的理解其实是指人的统觉能力,之所以用灵魂这个词,我认为是便于对理性心理学进行批判,其它先验理念也是如此);假言推理由外经验后溯至一个不再以任何事物为条件的前提,世界;选言推理,后溯至一个自身不再是部分的整体,上帝。

所谓灵魂,世界和上帝不过是理性推理的的依据而已。

传统形而上学却把灵魂(人的统觉能力),世界和上帝当成了实有之物,因而形成了三门不科学的形而上学分支:理性心理学,以灵魂为研究对象;理性宇宙学,以世界为研究对象;理性神学,以上帝为研究对象。

康德在研究中否定了灵魂、上帝的实体性,指出理性宇宙论的不可调和的二律背反,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

但他并没有否定形而上学本身。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反映的是理性的自发的活动,只要这种活动还存在,形而上学就会继续存在。

虽然如此,康德本人并没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

蓝色部分完全是自己的发挥,我看的书里面似乎没有这样讲,之所以标示出来,是希望大家有所警惕。

其它来自于书本,只是表达稍有不同。

如有疑问,欢迎以任何方式交流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