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先验分析论

合集下载

谢林先验观念论体系

谢林先验观念论体系

谢林先验观念论体系一、引言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谢林(Schelling)是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

他的先验观念论是对康德哲学的一种批判和发展,旨在解决康德哲学中存在的问题。

谢林认为,康德的先验论只局限于认识论领域,未能全面阐述人类精神的本质。

为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先验观念论体系,以期为人类精神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论基础。

二、谢林先验观念论的核心观念1.观念:谢林认为,观念是客观存在于人类精神中的本质要素,是构成世界的基础。

观念具有普遍性、绝对性和同一性,是超越经验世界的形而上学实体。

2.绝对同一:谢林主张,绝对同一是指观念之间的无差别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各个观念达到内在的统一,彼此之间不存在矛盾和冲突。

绝对同一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精神不断追求和接近的目标。

3.自由:谢林将自由视为人类精神的本质和使命。

他认为,自由是观念在实践中实现的途径,是人类不断超越自身、实现与绝对同一融合的过程。

三、观念的内涵及其在谢林哲学中的地位在谢林哲学体系中,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

观念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石,还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质。

观念论的提出,旨在解决康德哲学中认识论与本体论相分离的问题。

谢林认为,观念论可以将认识论与本体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为人类精神提供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绝对同一的观念绝对同一的观念是谢林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石。

他认为,客观世界是观念的产物,而非独立于观念之外的存在。

绝对同一的观念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中,寻求各个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对世界的全面理解。

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观念论,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自由的观念自由的观念在谢林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谢林认为,自由是人类精神的本质,是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

自由的实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超越自身,实现与绝对同一的融合。

自由的观念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精神寄托,使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始终怀有对美好未来的信念。

六、谢林先验观念论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及启示谢林的先验观念论对我国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先验幻相理论及意义探微

康德的先验幻相理论及意义探微

2020.11真情 教育探索217康德的先验幻相理论及意义探微庄丽梅山东师范大学摘要:心灵对接受到的感性表象所作出的不恰当甚至错误的判断被称为“幻相”,也有人将其称为“幻相”或“假象”。

追溯其起源,最早是由弗兰西斯·培根所提出,他是“四假象”说的提出者,指出妨碍人们正确认识的四种假象。

他将“幻相”提升到哲学高度,康德借鉴了培根“四假象”说中的种族假象,进行了批判与创新,在其基础上提出“先验假象”的概念,康德认为幻相的产生原因是人类理性对知性进行超经验的使用而产生的,即由于理性对自己本分的僭越而造成的,这里将对康德的“先验幻相”概念的产生原因和意义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康德;先验幻相;假象一、先验幻相“先验幻相”在康德的哲学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探讨“先验幻相”前,弄清先验幻相是什么显得极为重要。

在我国,幻相一词多指虚幻的形象或者现象抑或有假象一意。

而“幻相”一词在国外则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弗兰西斯·培根将“幻相”提升到哲学的高度,认为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由于人类自身的缺陷,人类理智被这些幻相所遮蔽,会造成对事物认识不同程度的偏差[1]。

康德批判继承了弗兰西斯·培根的假象学说,提出“先验幻相”的学说,康德认为先验幻相的产生原因简单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超经验的使用知性的范畴;二是由于理性的本性使然。

其一,康德把人的认识能力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

并认为知性范畴的应用范围仅限于经验的对象,但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类的理智却没能将知识的运用限制在经验的范畴,并且知性呈不断的扩展趋势,甚至企图通达物自体,幻相意味着可能性,就是由于知性使用范畴的越界形成了先验幻相,人类理性将知性做了超验使用,而产生了幻相,知性涉足了本不属于自己的领域,这种“越界”行为便是形成先验幻相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不可避免的。

其二,康德聚焦理性,因为理性本身具有僭越的本性,认为这是造成先验幻相产生另一个重要原因。

康德的先验自由理论

康德的先验自由理论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康德的先验自由理论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哲学指导教师:***20050501内容摘要康德的先验自由理论是为了解决近代休谟的怀疑论和机械论在自由与必然问题上的尖锐冲突而提出来的,为解决这一冲突康德在论证中突出使用了二分法。

其中包含两类命题的区分、主词的两种含义的区分、两类原则的区分,以及主体的两种性格的区分和两类背反命题的区分。

通过这一系列的区分,先验自由终于得以确立。

作为康德自由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先验自由和康德哲学中的一系列重要内容如自然因果律、先验自我、物自体以及实践自由等都有着深刻的关联,这些关联同样决定了先验自由理论在康德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先验自由实践自由先验自我物自体二分法AbstractToresolvethesharpconflictsinmodemtimeswhichhurne’Scepticismopposedthemechanismtothemlmionoffreedomtonecessity,Kantproducedhistheoryofthetranscendentalfreedom.Thetacticskantsettledthedisputeisthewayoftwo—divided,itcontainsthedistinctionoftwosortsofoftwoimplicationsthatsubjecttermconcems,thepropositions,thedistinctiondistinctionoftwoprinciples,thedistinctionoftwocharactersofsubjectandthedistinctionoftwoproposRionsofantithetic.Bytheseriesofdistinctionsthe仃anscendentalfreedomiSestablished.Asanessentialpartofkant’Sfreedomtheory,thetheoryofthetranscendentalfreedomhasacloserelationwi山muchimportantconceptionsofkant’Sphilosophy,suchascausality,thetranscendemalapperception,thinginthemselvesandthepracticalfreedom.Becauseoftheserelations,thetranscendentalfreedomplayakeyroleinthephilosophyofkant.Keywords:thetranscendentalfreedomthepracticalfreedomthetranscendentalself--consciousnessthingsinthemselvesdichotomy郑重声明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特此郑重声明。

先验是什么意思

先验是什么意思

先验是什么意思在康德哲学中,先天、先验、经验、先验等概念经常出现,难以区分,如先天综合判断、先验感性论、先验逻辑、先验范畴、先验辩证法、经验知识、先验幻觉等。

,以及为什么康德的哲学一直被称为先验哲学。

网上很多网友都有类似的疑惑。

今天就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

先验是什么意思 1第一,条件也。

天,自然也。

先天性是指一个自然物体天生就具有各种属性。

比如人是一个自然物,人从出生开始所具有的属性就是先天属性(比如身体、性别、消化能力、思维能力等。

).了解了先天的概念,后天的概念就清楚了,比如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学历、名誉地位、宗教信仰等属性。

当然,区分先天属性和后天属性并不容易。

比如一个人的肤色、体重、情绪、行为等。

受到先天和后天的双重影响。

关于反应和感应。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一切都会改变,既然有了改变,自然会有反应。

反应者,刺激与反应,作用与反应也。

与归纳相比,反应的概念不包括思维活动。

感觉、感受和反应。

这里的反应有理性的成分。

比如看到班上有同学被欺负,可以拔刀相助,也可以告诉老师,或者呼救。

这是你的理性反应。

再谈谈体验和经验。

体验指人的感应,包括了生理感应和心理感应。

其中心理感应主要就是思维活动,也就是“我思”。

因为人的经验和知识主要是由思维活动导致的。

经验是指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经验的总和。

经典,经验也。

测试者,体验也。

人的行为不仅受先天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也受经验的影响。

没有经验,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就没有区别。

另外,经验也是知识的必要条件。

经验是知识的条件。

康德哲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回答人类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

用康德的话说,就是回答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知识呢?知识,真理也。

知识,认同也。

知识是人类对一切事物真相的判断。

而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无非靠经验。

题外话,康德为什么要解答人类知识是否可能的问题?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当时的情况是知识的可靠性受到了休谟等怀疑论的极大挑战,自然科学、形而上学甚至自然因果律等都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危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主要针是对休谟等怀疑论的批判,回答了真理和知识的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了解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论康德先验演绎中想象力的性质

论康德先验演绎中想象力的性质

论康德先验演绎中想象力的性质想象力沟通感性和知性,是《纯粹理性批判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然而,康德在两个版本的先验演绎中对想象力的论述不尽相同。

通过考察想象力与综合、统觉和范畴在先验演绎两个版本中的关系变化,指出想象力的性质从A版中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能力转变为B版中服从于知性的工具,而这种转变内在地由整个先验演绎的二分体系所决定。

标签:想象力;综合;统觉;范畴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想象力联结着感性和知性。

康德引入想象力的目的是使范畴能够先天运用于感性直观的杂多,从而解决《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问题——“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康德就范畴的先验演绎写了A和B两个版本,A版(第一版)包括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两部分,B版(第二版)删去了主观演绎,重写了客观演绎。

一般认为,与A版的先验演绎相比,B版的演绎具有更简明、准确的论证。

然而,有学者指出,在康德的先验哲学中,想象力的定位却是最成问题的[1]190。

本文认为,在A版演绎中,康德关于想象力的论述存在多种解释的空间,就整个先验演绎的逻辑推进而言,B版确实更为连贯,却没能真正解决想象力的性质问题。

一、A版主观演绎中的想象力在A版的演绎中,康德划分了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两部分。

康德在“预先的提醒”中说到,这样做是为了“使读者有更多的准备”,以便“在接下来的第三节中,再开始对知性的这些要素展开讨论”[2]114。

康蒲·斯密则指出,康德在A版中对主观演绎的部分思考了最长时间[3]235。

可见,主观演绎是不可或缺的。

主观演绎的任务是发现经验之所以可能的依据,是一个从作为事实的经验出发走向经验的先天条件的过程。

据此“预先的提醒”的前面三点和第三节“知识与一般对象的关系及先天认识这些对象的可能性”的A120段以后皆可划入主观演绎。

从作为经验的事实出发,康德依次阐述直观中把握的综合,想象中再生的综合与概念中认定的综合。

康德说到,我们的表象“全都必须在时间中得到整理、结合和发生关系”[2]115,以此作为三重综合的总说明。

中山大学西方哲学专业考研(博学考研网复习精编)第十二章 康德

中山大学西方哲学专业考研(博学考研网复习精编)第十二章 康德

第四部分近代晚期和19世纪的哲学第十二章康德一、伊曼努尔·康德德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先验论唯心论者。

康德哲学以1770年为界分为前期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期批判时期主要在宇宙的形成上提出“星云学说”。

在批判时期,康德研究了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和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认为时空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要求对本体即自在之物有所认识,但这超出了人的认识限度,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产生二律背反,人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

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灵魂等为超自然的东西,属信仰范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

由于两个世界存在明显的鸿沟,康德试图通过审美判断与自然界的目的论判断达到沟通,并在最后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为其体系的终点。

在政治上,同情法国大革命,主张自由平等,为平民谋权利。

在教育上,认为应重视儿童天性,养成儿童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康德哲学也被称为先验哲学或批判哲学,对后世影响巨大。

康德的主要著作:《宇宙发展史概论》(1775年)《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论文、1770年)《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基础》(1785年)《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年)《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1、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及其意义(1)主要原因: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长期争论暴露了各自的矛盾和片面性,特别是休谟的怀疑论不仅揭示了经验论的内在矛盾,而且也威胁到唯理论的理性主义,这意味着我们不仅不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且作为科学知识的基础的理性本身也遭到了怀疑和破坏。

后来的哲学必须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另辟蹊径,寻找知识普遍必然性的基础,继续推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先验论

先验论

先验论与逻辑和经验这两种众望所归的方法不同,先验方法并非普遍认可的方法(恐怕科学家就不承认或者认为不需要),而是部分哲学家推崇的特殊方法。

先验方法所以特别值得一谈,是因为它是专属于哲学的方法,它是对思想和知识基础进行反思的主要技术,往往称为先验论证。

如果知识基础不成问题,不需要反思,先验方法就没有用处。

可是,事实上知识基础的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反思的知识就成为一种必要的特殊知识。

目录简介检验条件论证模式逻辑分析1. 验论证2. 康德的我思论证初步分析3. 笛卡儿的我思论证初步分析4. 康德的先验论证继续分析5. 笛卡儿的我思论证继续分析6. 关于先验哲学的一般讨论活动方式简介检验条件论证模式逻辑分析1. 验论证2. 康德的我思论证初步分析3. 笛卡儿的我思论证初步分析4. 康德的先验论证继续分析5. 笛卡儿的我思论证继续分析6. 关于先验哲学的一般讨论活动方式展开编辑本段简介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

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验论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赋予知识以普遍性必然性的范畴形式,是主体先天具有的,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

先验论割断人们的认识(指理性认识)同感觉经验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必然否认认识同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联系,从而把认识变成与生俱来的、主观自生的。

先验论是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的理论基础。

编辑本段检验条件现有文献对先验论证的讨论,多数是集中在“先验观念论”的方面(Strawson[1966],[1959];Stroud[1968];Korner[1966];Rorty[1971])。

试论康德之道德法则的证成-兼论康德实践哲学的先验特征

试论康德之道德法则的证成-兼论康德实践哲学的先验特征

体” 。 这个 客体是 什么?这 个客 体为何 重要?下 面, 试分析实在性在康德实践哲学中的含义和地位 , 并 回答它与实践理性客体的关系问题。 首先 , 实践 理性 的任 务不 是认识 , 是决 定 如何 而 行动。康德说 :纯粹理性是实践的, “ 也就是 说, 它能 够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东西 自为地决定意志。0这 ” 0 里表明,实践 “ 意指 自为地 、 直接地决定意志 。如果 理性真的不依赖于经验 而 自为地决定 了意志 , 与其 说 是符合 了道德法 则 , 如说是创 造 、 不 践履 了道 德法 则, 同时也造就了依据这一道 德法则 而可能的超感
里面否定 各 种 范畴 超 感 性 应 用时 的 客观 实 在 性 , 而 鉴 于纯粹 实践 理性 的客 体却 叉 承认 这种 实 在性 ”进 ;

要 解 释康 德 实 践 哲 学 的先 验 特征 , 须 先搞 清 必
康德所谓的“ 先验” 为何意。《 一 纯粹理性批判》 首先讨 论“ 先天 综 合判 断” 以可 能 。先天综 合判 断 是既有 何 必然性 、 提供 新知 识 ( f mte 的 判断 。 它 由先 叉 io av) nr i 天知性范畴和后天的知识 内容组成 , 前者是认识 的
形 式 , 者 是认识 的质 料 。先验 性在 康德哲 学 里 , 后 指
步 提示 :实 在性 ” “ 在理 性 的实践 应用 中“ 不涉及 范
畴的理论 规 定和 知 识 向超 感性 界 的拓 展 , 只是 因 而 此 指 出 , 些 概 念 在 这 种 关 联 中 毕 竟 有 一 个 客 这
相违背, 康德一 概否决。例如 , 康德强调“ 为的准 行 则也应该同时可以成为普遍法则” 这一命令, 背后实 质上 隐含着 这样 的意思 : 果不 是这样 的话 , 如 目的 王 国是 不可能 的 。 道德世界作为康德伦理学 的终极追求 , 是其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职能不同。感性所形成的感性认识,只是个别偶然的、 无条理的和杂多的东西,其任务只在为关于客观对象的普遍必 然知识提供材料。知性的职能就是运用主体固有的纯粹概念去 思维对象,即综合统一感性所提供的材料,将它们组织到逻辑 形式的范畴系统中去,使之具有规律性和普遍必然性。
须 要 由 感 性 上
第三,它们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不同。感性和对象的关系是
区 别
先验逻辑立足于认识论,它必然要研究认识论的一个基 本问题——我们的知识从何而来的问题,在这里,就是 要研究我们关于对象的先天知识从何而来的问题——这 样的先天知识当然不可能来自经验、来自对象。
(1)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区别三)
由于形式逻辑抽掉了一切内容及与对象的一切关系, 只研究思维的抽象形式,它建立的只是思维的分析 活动(作出分析判断)的法规,因此,形式逻辑的 分析活动只能说明而不能扩展现有的知识。
——康德 《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 启蒙运动?”》( 1784年)
第三节 先验分析论
一、先验逻辑的理念 二、纯粹知性概念—范畴的发现 三、范畴的先验演绎 四、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说 五、纯粹知性的原理体系 六、区分现象和本体的根据 七、对“原理分析论”的短评
一、先验逻辑的理念
1、一般逻辑 2、先验逻辑


由于先验逻辑立足于认识论,是与认识内容有关的逻辑,
它不能完全脱离经验的原理和其他认识能力,因此先验
逻辑表现为对人类一切认识能力包括感性接受对象的能
力的一种综合的原理。即,先验逻辑要研究和说明先天
综合判断之可能性条件,并由此推演出一切经验的综合
判断所必然遵循的法规,因此它致力于为不断扩展人类
现有知识而制定出一套先天原理。
容的思维。因此,所谓真理的逻辑,它就不应当抽去知识
的一切内容(尽管它也不和对象直接发生关系),而应当
研究关于对象的思维,而且是关于对象的纯思维。这种逻
辑不仅是“先天的”,而且应当是“先验的”,即对我们
认识对象的先天能力进行规范的。
(1)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区别二)
形式逻辑只研究思维的形式,即表象、概念等等相互 联接的方式,而不管这些表象、概念是从什么来源发 生的,它一视同仁地和先天知识以及经验性的知识打 交道(正因此它被称为“普遍的”逻辑)。
说明二。普遍逻辑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的普遍逻辑,它具有绝对必然的 规则,而在知性的一般论证中被分析地使用。另一种是“应用的”普遍逻辑, 它涉及纯粹逻辑的经验条件,并告诉人们在这些条件之下如何正确使用知性, 因此它既不是法规,也不是工具,而是日常知性的某种修整术。
2、先逻辑
(1)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 (2)先验逻辑作为一门科学的任务 (3)先验逻辑之划分:分析论和辩证论 (4)先验逻辑的意义
首先,直观和概念是构成知识的两个不同层次,是两种不同的要 素。二者不可割裂。
其次,直观面对的是杂多,形成的感性直观是单个的没有规律的 感性事物;概念面对的是感性直观,形成知性知识的是统一的有 规律的科学知识。
第三,从概念的统一性和规律性来说,就是思维的内在规律,即逻 辑(思维规律)的形式。
最后,因此,不论概念是什么,它总是具有一般逻辑的基本特征。 也就是说,知性概念,首先是作为一般逻辑而存在着的。
形式逻辑(普遍的逻辑)成为先天的普遍逻辑,是因为 它抽掉了知识的一切内容,抽掉了知识与对象的一切关 系,而只留下思维的纯形式,所以它只能是真理的消极 条件,而不能成为真理的逻辑。


先验逻辑是研究有关对象的纯思维规律的学问。因为真理 是知识与对象的一致,所以真理的知识不能没有对象,也
就是即说,一切真实的思维都是关于对象的思维,是有内
(1)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联系)
先验逻辑和形式逻辑都是纯粹理性的科学,它 们研究的都是纯粹理性的先天思维规律或原理, 因此,在这方面,它们都属于先天的逻辑科学。
联 系
先验逻辑和形式逻辑作为先天思维规律或原 理,它们的内在运作机制是相同的,即都具 有抽象作用。
(1)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区别一)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 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 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 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 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 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 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 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 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 于自己的了。Sapere aude! (要敢于认识!)要有勇气 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 启蒙运动的口号。

直接的,是在直观中形成对象;知性和对象的关系是间接的,

是要通过知性概念或范畴来整理直观材料以把握对象。


第四,地位不同。在人的一切科学的知识中,感性是构成其质

料方面的要素,知性则是构成其普遍必然性形式的要素。
(1)感性与知性的差别和联系(之二,联系)
感性与知性都是构成知识的不 可缺少的要素,因此它们之间 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
感性为知识提供对象,即提供 感觉材料的内容,知性为知识 提供出概念(范畴),即提供 构成知识的形式。
思维无内容是空的, 直观无概念是盲的, 《纯粹理性批判》
A51
因此直观和概念构成我们一切 知识的要素 。《纯粹理性批 判》A50
结论: 纯粹知性概念构成
了静态知识结构的先验逻 辑的基础部分
(1)感性与知性的差别和联系(之二,结论)
(2)先验逻辑作为一门科学的任务
(2)一般逻辑的划分
一般 逻辑
普遍逻辑 (先天的)
纯粹的(抽掉经验内容) 应用的(有经验成分)
特种逻辑(经验科学的工具论) (后天的)
说明一。一般逻辑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知性的普遍使用的,称之为“普 遍的逻辑”;一种是为了知性的特殊对象而使用的,只能作为某一特定学 科或对象之研究工具,不具有先天的普遍性。只有普遍的逻辑才可以称为 “基本的逻辑”(或“要素的逻辑”)。
1、一般逻辑
(1)感性与知性的差别和联系 (2)一般逻辑的划分
(1)感性与知性的差别和联系(之一:差别)
第一,性质不同。感性是接受外物的刺激而产生感觉表象的能

力,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的能力;知性则是自觉产生概念并

认识一个对象的能力,是主体自觉地思维、把握和综合感性材

料以获得“对象”的知识的能力,是能动的和主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