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先验哲学

合集下载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什么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什么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什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首先提出了“先验感性”,即一切知识的形式都必然直接或间接与感性(或习性)相关,称为“直观”。

感性代表的是感觉(接受表象)的能力,“习性”是我加上去的,非指“习惯”(habit),而是指“操习”(practice),代表行为(支配对象)能力,行为指令的形式与感觉的感官刺激形式相反,是刺激器官的形式,而这同样是构成知识的直观形式。

之所以做这样的补充,是因为我们并不是在讨论一种只有来源而没有结果的知识,那样的“知识”没有价值,也使我们避免“纯粹理性”的问题。

知识的来源与结果终止于“直观”的感觉和行为,感觉与行为的直观的直接关联构成一些“直观效应”。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饿了要吃东西,“饿”是一种感性的直观体验,这种感觉体验使我们需求相应的“动作直观”去解决它,概括起来就是要“吃”,这构成了一个由直观体验建立的直观效应。

但是这种直观效应在人的生存行为中并不直接反映出来,也就是说我们不会一有“饿”的感觉就马上吃,因为还有许多形式上的要求是人们要讲究的,比如食物要弄熟了,而且还要美味;所以现实中我们往往要通过许多行动步骤才实现这一效应,这需要在一个思考上整体的安排去执行一个复杂过程,在执行的过程中,这个由原始直观形式构成的并不是直接的效应,而是一种“理念形式”,一种叫“纯粹”的东西。

“纯粹即表象中无感觉/行为成分的存在者”,也就是说纯粹的东西并不是被感觉到的。

比如说我看到前方的一样东西,然后反应道:哪里有匹马。

事实上我所看到的只是我的感官——眼睛对前方光现象的一个视觉投影,整个视觉投影画面时间性的大量不同影像信息,这些信息没有完全一样的,是一组复杂的不断变幻的画面,怎么会发生了一个叫“马”的存在呢?因此说明“马”是被一种纯粹捕捉到而不是被直观到的,也就是说“马”在这里是一个纯粹的存在者。

当然在康德的定义中,并没有指出“饿”是非直观的体验,而之所以我们这样认为,是我们提到或想到这个概念时跟我们是否真有这种直观体验没有必然联系,这种非必然性在直观与纯粹之间划上一条界线,一个是被感觉直观到的,一个是思考分析到的。

康德哲学体系

康德哲学体系

康德哲学体系康德哲学体系从逻辑上说,可分为三个部分:宇宙论,先验论证和道德理性批判。

————哲学之所以称为哲学是因为其科学性和精神的高贵品质。

他就是有人问你“你是谁?”你回答:“我是智慧本身。

”这就够了,这就是哲学。

什么是“本身”?它超越于科学和实证,有如存在本身。

————本身”的提法不够准确,“本身”是存在的先在状态,它只是存在的同义词,并不是存在本身。

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存在的本来面目,正像物理学家或天文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万有引力定律的本来面目。

“凡不属于自然领域的知识都叫人类学科”,为此哲学必须以人类为对象,为此哲学必须研究人的心灵,要对人的心灵作精神分析。

————世界是自我感觉的产物,人类的心灵总是停留在感性世界里而忘却自己的存在。

“我思故我在”。

意识总是把自己局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

在事物的周边建立起自己的地盘,封闭、孤立自己,不与外部世界发生任何联系,也不允许外部世界进入自己的内心。

直到有一天感性世界消失了,真理被埋藏了。

因为“自我感觉”是根源于“感性世界”的,没有“感性世界”,就不会有“自我感觉”。

由此可见,人类的认识总是处在感性世界阶段而无法认识理念世界。

由于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认识总是需要表象,于是人们追求客观真理。

实践活动又是无限深化认识的源泉。

“自我感觉”总是指向“外部世界”。

“自我感觉”最终总要转变成“感性知觉”,因为“感性世界”是无限扩张的。

人类的认识只有经过感性阶段,才能进入理性阶段,所以只有表象才是认识的源泉。

哲学以客观的外部世界为认识对象,即“以外物为认识对象”,就是为了使主体获得具体的认识手段,形成相应的认识方法,即抽象方法。

————世界是自我感觉的产物,是人类心灵在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分析。

认识外部世界是为了使主体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则是为了使主体能够更好地认识外部世界。

人类心灵必须在自己和外部世界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心灵只有首先认识自己,才能真正认识外部世界。

现代西方哲学之三:近代哲学简介笛卡尔、康德、黑格尔

现代西方哲学之三:近代哲学简介笛卡尔、康德、黑格尔

(1)否定包含在经验知识中的理智具有先 天确实性。 抓住因果概念来展开其论证。 因果关系之观念在人类自然知识中是普遍 有效和必不可少的,这是一个基本事实。 但对认识论研究来说,关键问题在于如何 解释这一事实。 例:因果观念的普遍有效性的根据是什么?
人类认识对象分为两类: 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的知识具有先天确定性, 即确实性不依赖后天经验。 例:数学知识。 例:3×5=30÷2 两个计算概念具有必然相等的 数量关系。 事实:揭示人类外部现实世界经验知识的客观真 理性问题,这类知识有没有理智所保证的必然性。
(3)缺点 A、感性所及的范围规定了知识所能及的 范围。 B、感觉作为外物对感官的影响必定受感 官自身特性的制约,并还要受感知者在进 行感知时的个别状态的制约,既如此,凭 什么确定感觉的客观真理性呢?
C、逻辑范畴的客观真理性必定源自感觉 的客观真理性。 我们又不得不迟疑:感觉不等同于外界自 身的物质。 例:盐:咸味。 不能说咸味是盐自身的性质,只能说盐有 某种性质引起我们感官产生这种味觉反应, 这种性质是什么,我们还不得而知。
(2)理论内核: A、洛克认为理智因素是共相和普遍概念 即逻辑范畴,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无非就是 这些逻辑范畴。 这样向天赋观念挑战,提出了著名的“白板 说 ”。
B、逻辑范畴来源于感觉: 对外的感觉——感受外物影响的自然能力, 其产物是“感觉、观念”。 对内的感觉——即“反省观念”:心灵在 对“感觉观念”进行比较、联结、组合及 推理活动时,形成了一些非理智自身产生 的观念。人的知识就是在这两类“简单观 念”基础上构筑的“复杂观念”。
但必须回答一个问题: 主体理智之起源; 主体理智方面与感性方面的关系。 笛卡尔:主体在理智方面有天赋观念—— 由比人更高的存在上帝印入人的心灵中, 而借助神学本体论而不是在认识论范围内 作答。 遭到经验论者反对。

康德的哲学理论

康德的哲学理论

康德的哲学理论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宇宙发展史概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和《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康德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康德在1770年以后的批判时期,建立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

强调事物的二元对立和先验形式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是康德哲学的两大特征。

康德的哲学世界观是二元论,康德的认识论是先验论。

一、康德的二元论世界观在康德看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之中,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和可知的"现象",知识认识领域的"纯粹理性"和伦理道德领域的"实践理性",先验的"形式"和经验的"质料"都具有二元对立的特征。

什么是自在之物?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在认识主体的感觉之外独立存在的事物,是"表象"发生的外部原因,是"现象"的内容、基础和来源,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先验形式规定、不受各种先验概念范畴限制的、理性不能认识和把握的事物。

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说: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物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表象。

因此无论如何,我承认在我们之外有物体存在。

他还说:自在之物是现象后面和经验之外的存在,它的性质或本质没有给感官直接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只能按照物所表现给我们的那样,而不能按照物本身那样来认识它"。

康德认为:知性所获得的科学知识是特殊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知识,理性则要求在相对的、有条件的知识基础上,认识把握整体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最高统一体,认识灵魂、世界和上帝。

康德先验理性论简要

康德先验理性论简要

先验理性论康德理论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知识的真理性的依据是什么?他认为知识都是由先天综合判断表达的。

知识的依据问题就转化为“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

他将先天综合判断分为三类:数学先天综合判断,自然科学先天综合判断,形而上学的先天综合判断。

问题也就一分为三:数学何以可能?自然科学何以可能?形而上学何以可能?康德理论哲学中的先验理性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按照康德所确定的解决知识依据问题的思路:知识真理性的依据存在于认识主体之中。

先验感性论证明数学知识的依据在于人的直观能力,康德称之为“纯直观”,包括空间和时间两种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外部或内部经验的前提,我们可以设想时间空间里没有对象,但不能设想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对象。

先验知性论证明自然科学知识的依据是人综合杂多感性材料的能力,这种能力所使用的工具是“范畴”。

先验理性论则证明形而上学的依据是理性用以统一知性材料的能力,这种能力所用的工具是“理念”。

理念先于知识,因而称之为“先验理念”。

既然先验理念是理性运作的前提,那么可以通过考察理性如何运作来发现有哪些先验理念。

理性的运作方式是三段式推理。

三段式推理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由前提到结论称作前进,由结论到前提称作后溯。

先验理念作为知识依据这一特征类似于三段式推理中的前提,因此要找到先验理念,需要后溯,直至一个不需要条件依据的东西。

康德首先将三段式推理分为三种:直言推理,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

直言推理由内经验后溯至一个自身不再是宾词的主词,灵魂(在理论哲学中康德对灵魂的理解其实是指人的统觉能力,之所以用灵魂这个词,我认为是便于对理性心理学进行批判,其它先验理念也是如此);假言推理由外经验后溯至一个不再以任何事物为条件的前提,世界;选言推理,后溯至一个自身不再是部分的整体,上帝。

所谓灵魂,世界和上帝不过是理性推理的的依据而已。

传统形而上学却把灵魂(人的统觉能力),世界和上帝当成了实有之物,因而形成了三门不科学的形而上学分支:理性心理学,以灵魂为研究对象;理性宇宙学,以世界为研究对象;理性神学,以上帝为研究对象。

康德先验哲学

康德先验哲学

康德先验哲学
康德的先验哲学主要是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两部著作中阐述的。

康德认为,我们的知识不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是由我们自身的认知结构决定的。

这种结构是天生具有的,我们能够获得关于世界普遍性质(如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这种认知结构包括纯粹先验形式和先验知识。

纯粹先验形式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这是我们一切知识的先决条件。

纯粹先验形式包括时间和空间的形式,这些形式是我们经验知识的基础。

康德认为这些形式是主观的,因为它们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我们自身的认知结构。

除了纯粹先验形式,康德还区分了先验知识和后验知识。

先验知识是指那些不依赖于任何经验或观察结果的知识,例如数学和逻辑,它们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基础。

而后验知识则是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它依赖于外在的感官刺激和经验。

康德的先验哲学对于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挑战了经验论的观点,强调了人类的认知结构和先验知识的重要性。

同时,康德的哲学也引发了对自由意志、道德和宗教等问题的广泛讨论。

【康德---永不过时的思想巨人】

【康德---永不过时的思想巨人】

【康德---永不过时的思想巨人】康德没有出过远门,思考的范围却横跨宇宙。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时,伊曼努埃尔-康德在家乡科尼斯堡去世。

康德去世时形容枯槁,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遗体放在那里就像一个木乃伊。

而且他的遗体也确实像一个木乃伊那样被展览:科尼斯堡的居民排着长队瞻仰这个城市的最伟大的儿子。

当时天气寒冷,土地冻得无法挖掘,整整16天过去后康德的遗体才被下葬。

去世时的康德似乎仅仅是自己的一个影子,临死前的若干年里,他的身体和精神都极为衰弱,作为哲学家的康德也只剩下了一个影子,那时德国哲学界的风云人物是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等人早,他们作为德国唯心主义的领军人物誉满天下。

1799年,康德发表了生前最后一篇文章---论与费希特科学学之关系。

在这篇封笔之作中,康德对费希特的科学哲学给予的评价是:一钱不值。

这是康德作为哲学家的最后一句话,从此他就告别了哲学舞台-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死后的康德很快就从哲学的影子变成了人类思想天空里的一颗巨星,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奠基人卡尔-雅斯贝斯(1883~1969)将康德与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和奥古斯汀(354-430)并列称为3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

康德是一个没有传奇故事的传奇人物。

传说康德生活得十分有规律,以至于当地的居民在他每天下午3点半散步经过时来对表,据说他在一成不变的散步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思想火花。

德国大诗人海涅说过:康德的生平履历很难描写,因为他既没有生活过,也没有经历什么。

探寻康德哲学的当代意义康德哲学思想中的以下3个维度仍然是照亮当代人思维道路的灯塔。

1、正是康德的先验哲学所蕴涵的哥白尼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康德唯心主义先验论

康德唯心主义先验论

康德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

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赋予知识以普遍性必然性的范畴形式,是主体先天具有的,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

先验论割断人们的认识(指理性认识)同感觉经验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必然否认认识同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联系,从而把认识变成与生俱来的、主观自生的。

先验论是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的理论基础。

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一种哲学思潮。

它认为由人的心智形成的观念和概念具有自主存在的性质,并且否认这些观念和概念只是人们对不断变化的经验时间的反映。

赋予人的智力以巨大的强力和力量,并且认为经验实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思想所构设或产生的观念形成的,其极端表现形式:认为宇宙的唯一支柱是人的思想,这种哲学颠倒了主客关系,否认实践的作用。

扩展知识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

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

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哲学无法教授,哲学永远是思想者的事业。 ➢ 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
五、康德的问题与体系
人能够知道什么? 认识论 《纯粹理性批判》 人是什么? 人应当做什么? 道德哲学 《实践理性批判》
人可以希望什么? 道德神学 《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
《纯粹理性批判》 批判哲学 《实践理性批判》
➢ 比较先验哲学和经验论、唯理论。
四、几个重要概念的解释
➢ 先天:先于经验、独立于经验,不从经验中来,具有普 遍必然性;
➢ 先验:先于经验,并且是经验可能的条件; ➢ 经验:康德把“经验”当作“知识”的同义词来使用,
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因素共 同构成了人类可能具有的经验; ➢ 超验:超越于经验,经验不可知的领域; ➢ 先验哲学:回答经验知识“何以可能”,即研究经验知 识的先验基础的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是先验哲学的体 系。
➢ 《实践理性批判》:对不纯粹的实践理性的批判。作为道 德实践基础的理性必须是纯粹理性,理性的纯粹是道德活 动的先决条件。如果理性能够不受任何外在于自身的因素 约束,这样的理性就是纯粹的。
《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关系
➢ 康德区分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理论理性如果脱离经验, 则对知识毫无用途;反之,实践理性如果不能摆脱感性经 验,也将对实践毫无用途。“纯粹理性批判”,实际上是 对纯粹的理论理性的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实际上针 对不纯粹的实践理性的批判。两者批判的对象不同,要阐 明的重点也不同。第一批判的重点是限制理论理性在知识 范围中的运用。限制知识的范围,是为了给道德实践留下 地盘。道德实践的地盘属于他的道德形而上学,这是实践 理性开辟的新领域。
第二部分:康德理论哲学概述
➢ 理论哲学:康德区分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相应地,他 的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两部分。理论哲学回答知 识的普遍必然性何以可能的问题。实践哲学回答道德何以 可能的问题;
➢ 理论哲学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 论》是它的简写本。
一、康德理论哲学的主题
➢ 康德理论哲学的主题:普遍必然的知识何以可能? ➢ 康德理论哲学的背景:近代哲学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的
结的目的。只是在人之中,在道德律能够适用的个体的人 之中,我们才能发现关于目的的无条件的立法。因此,正 是这种立法,才使得人能够成为整个自然界都合目的地服 从的终结目的。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 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 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二、康德生平
全 名:伊曼努尔·康德 英 文:Immanuel Kant 生卒年:1724—1804年 国 籍:普鲁士 出生地:格尼斯堡 父 亲:马鞍匠 婚 姻:一生未婚 趣 闻:康德小道 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哲学史地位: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
三、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评价
“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 业。一群出色的大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的土地上,就像用魔 法呼唤出来的一样。”——海涅
康德哲学就像一个大蓄水池,在他以前的哲学都汇入其中, 在他以后的哲学都能从其中找出它们的源头。
中国学者的评价
➢ 康德哲学是进入哲学王国的桥梁和关隘。 ➢ 虽然康德大部分著作都很艰涩,读他的书需要勇气,但要
研究哲学,康德却是无法回避的一座高峰。他对德意志心 灵的影响非常巨大。 ➢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思想使哲学 深入到了一个新的理论维度,不仅对近代哲学进行了一番 彻底的清理,引发了蔚为壮观的德国古典哲学运动,而且 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危机。
二、康德解决问题的途径
➢ 康德解决问题的途径: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 思路:把从客观到主观的思想路线转变为从主观到客观的
思想路线;
三、康德理论哲学的主旨:
➢ 原理:人有先于、独立于认识对象的先验认识形式,认识 对象是由先验认识形式与外部事物对人的作用共同构建起 来的。康德做出了物自体和现象的区分:人们能够认识的 对象不是在人认识之外的事物自身(物自体),而是由先 验认识形式参与构建的现象。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建立在先 验认识形式对现象的普遍必然性的基础上。
《判断力批判》
知(认识能力) 真 意(意志能力) 善 情(情感能力) 美
“人”作为哲学的永恒主题,是康德哲学探讨的最高目标。
六、康德代表作书名的含义
➢ 批判哲学:对理性进行分析和考察,划定理性使用的范围 和界限,批判理性的超范围使用。理性在不同领域有不同 的使用功能,批判理性的“独断论”;
➢ 《纯粹理性批判》:对纯粹的理论理性的批判。“纯粹理 性”指完全脱离经验,不受经验干扰的理性。康德认为理 性只能运用于经验,纯粹理性的超验使用是造成传统形而 上学困惑和矛盾的根源;
➢ 自由即自律。 ➢ 人不能被判为奴,他只能自认为奴。 ➢ 教育之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人。
➢ 教育最复杂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服从法律的强制性与教育 孩子善于运用自己的自由权力结合起来。孩子只要不做有 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就应当让他们有行动的自由,不要 硬去改变孩子的意愿。要让孩子懂得,他们只有为别人提 供达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国外,哲学教师们发现,学生们在学习哲学的时候 首先应该破除那些独断的观念,也就是未经审查就盲目地 相信某种教条的成见,必须树立某种批判精神。对此,再 没有比读康德哲学更合适的教材了。
康德:“现代尤为批判之时代,一切事物皆须受批判。”
四、康德名言
➢ 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把人当作工具。 ➢ 没有人,全部的创造将只是一片荒蛮、毫无用处、没有终
康德的先验哲学
第一部分:康德生平概述
一、“德国古典哲学”含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段时间是近代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古 典哲学的体系化时期,以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为代 表的德国哲学对西方哲学进行了集大成式的概括和总结,建 立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将古典哲学推向了最高也 是最后的发展阶段。由于这一时期的德国哲学典型地体现了 古典哲学的基本特征,并且将它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在某 种程度上实现了它的理想,因而我们通常称之为“德国古典 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