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

康德哲学
康德哲学

康德哲学

参考书目:

1、《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欧洲哲学通史》,冒从虎等,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Socrates to Sartre北大本科教材。

4、《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5、《判断力批判》,宗白华、韦卓民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6、《实践理性批判》,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其它的请自行参考。

目录

一、背景知识

(一)生平与著作

(二)康德思想发展的分期

(三)康德批判哲学的基本特征

二、康德的哲学思想

(一)康德问题的形成

(二)康德的批判哲学以及哥白尼革命

1、批判哲学的方法

2、先天识的本质

3、先天综合判断

4、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三)心灵的结构

1、感性

2、知性

3、理性

(四)康德的实践理性哲学

1、道德知识的基础

2、道德与合理性

3、被定义为善良意志的善

4、绝对命令

5、道德设定

(五)美学

1、作为独立的愉悦的满意之美

2、作为普遍愉悦对象的美

3、美的对象的结构和目的

4、必然性

思考题

一、背景知识

(一)生平与著作

康德(Immanuel Kant)终身生活在东普鲁士(East Prussia)的一个小城市哥尼斯堡(K?nigsberg),他的父亲是个皮匠,而母亲是虔信派教徒(Pietist),这对康德的影响很大。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K?nigsberg),在大学里,他学了古典文学(Classics),哲学和物理学。当时的大学都受到Christian Wolff(1679-1754)的影响。伏尔夫既不是伟大的,也不是原创的哲学家,他的主要成就就是沿着莱布尼茨路线发展了一套综合的哲学体系。而康德的大学教授马丁·克努村(Martin Knutzen)正是处于莱布尼茨-伏尔夫体系(Wolff-Leibnizan)的影响下,因此康德的的大学教育不可避免地对人类理性在形而上学领域的重要性加以侧重。虽然Martin Knutzen影响了康德早期对大陆唯理论的认识,或者说使他的思想倾向于大陆唯理论。但是也正是克努村激发了康德对牛顿物理学的兴趣,这对康德后来发展其原创的批判性哲学起了重要作用。在大学毕业后,康德在贵族家庭担任了八年的家庭教师。1755年,他以《论火》一文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康德成为哥尼斯堡大学的编外讲师(Lecturer)。1770年,他被提升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而这个职位曾由他的老师Knutzen担任。1797年,他辞去大学教学工作。1804年去世。

虽然康德的个人生活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大事情,他一辈子没有踏出哥尼斯堡方圆四十英里,他也没有发展任何社会、政治关系。然而,他却是一位杰出的教师,幽默的健谈者(conversationalist)和极富魅力的主人。他常被描绘成一个老单身汉(old bachelor),他的每件事情都是规定好的,以至于邻居们可以通过他的行为来对表。他每天四点半开始在林荫路漫步,来回走八次。只有一次,发生了偏差,那是因为他在读卢梭的《爱弥尔》(Emile)。有人也因此说卢梭对他的哲学有很深的影响。但其实未必如此,只能说康德对《爱弥尔》一书的喜欢。“Rising, coffee-drinking, writing, lecturing, dining, walking, each at a set time”。

他终身未婚,据说有两次他准备结婚。第一次是他想向一个年轻的寡妇求婚,他在清算资产看自己的财政实力如何时,别人却捷足先登,抢先向这个寡妇求婚,未遂。第二次,是一个Westphalia来的游客,康德陪着他四处游玩,被这个女孩深深吸引,他正在考虑是否要向这个女子求婚、犹豫不决时,这个女子却带着仆人走了。此后终身未娶。另外,他还有一个教学原则(pedagogy):Attend most to the student of middle ability, the dunces are beyond help, and the geniuses help themselves.

也许正是由于这种生活的刻板,一板一眼,才有了康德后来极为严谨、条理的著作。他的著作主要有:《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1781),《未来形而上学导论》(Prolegomena to Any Future Metaphysics,1783),《伦理学的形而上学原理》(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cs of Ethics,1785),《道德形而上学探本》(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1785),Metaphysical First Principles of Natural Science,1786,《实践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判断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1790),《理性界限内的宗教》(Religion within the limits of Bare Reason,1793)《论永久和平》(Perpetual Peace,1795)。其中,《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一文引起普鲁士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不满,责令康德终身不得对宗教问题进行著述和演说。

返回

(二)康德思想发展的分期

康德哲学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在1770年前,也就是他在被提升为教授之前,他主要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此后才转入哲学。人们一般以1770年为界,把康德思想的发展划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在前批判时期,康德的重大研究成果就是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打击了十七、十八世纪流行的形而上学的绝对不变的观点,为近代辩证自然观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康德在1754年发表的《对地球从生成的最初在自转中是否发生过某种变化的问题的研究》论文中,提出了地球自转速度因潮汐摩擦而延缓的假说。康德的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其哲学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天体运动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康德的这个思想在他1755年发表的《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中得到了系统的发挥。

十六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在天文学上实现了一次伟大的革命。在《天体运行》一书中,哥白尼用“太阳中心说”取代了当时教会奉行的“地球中心说”,沉重打击了封建神学,宣布了自然科学对神学的独立。十七世纪英国物理学家牛顿(1643-1727)是一位才气横溢、富有创造性的伟大的科学家。他把十六、十七世纪数学、力学发展的成果概括为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但是牛顿的机械论思想使他自己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绝对不变的观点。在他看来,天体及其相互关系是亘古不变的。牛顿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学说,可是这个学说也只能描述行星运动的现状,而不能解决天体运动的根源问题。因此,牛顿无可奈何地引出了“第一推动力”,即上帝,似乎行星及卫星一旦被神秘的“第一推动力”推动之后,它们便按照预定的轨道一直运转下去。

和十七、十八世纪流行的关于自然界绝对不变性的见解相反,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中,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Nebular Hypothesis)。按照这个假说,宇宙原来是一团云雾状的、炽热的、旋转着的物质粒子---原始星云,由于引力和斥力的作用而发生漩涡运动,逐渐形成太阳、行星和卫星。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康德重申了笛卡尔的名言,宣称: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这就是说,给我物质,我将给人们指出,宇宙是怎样形成的。

不难看出,康德的星云假说中包含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因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对宗教神学的有力冲击,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但是,在康德身上,始终带着德国市民的软弱性格。就是在这部匿名发表的著作中,康德也还是给上帝留了点地盘,说什么自然规律是上帝的意旨,只有上帝才是宇宙的“原始原因”,声称,“我的体系是同宗教一致的”。

后来,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1749-1827)独立地提出了类似康德的假说,并做出了数学结论(这个假说后来便以康德-拉普拉斯假说为名而载入史册)。和康德不同,拉普拉斯在他的天文学体系中矢口不谈上帝。据说,有一次拿破仑问拉普拉斯,为什么在他的天文学体系中不给上帝一个位置,拉普拉斯说,我感到没有必要。

返回

(三)康德批判哲学的基本特征

大约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起,康德转入研究哲学,着手批判莱布尼茨-伏尔夫形而上学,先后发表了《纯批》,《实批》和《判断力批判》。康德在这三部著作中分别阐述了他的认识论思想、伦理学思想和美学观点,构成了所谓真善美的批判哲学体系。另外,康德还在《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言》和《道德形而上学探本》这两本书中扼要地通俗地讲述了他的认识论和道德思想。1795年,康德发表的《论永久和平》一书,阐述了他的社会政治观点。康德对后来哲学发展的影响,主要是他的“批判时期”所阐发的哲学思想。

贯穿整个康德哲学体系的有两个基本概念:“现象”(Phenomena)和“自在之物”(thing-in-itself)。康德一方面肯定在我们之外存在着刺激我们感官从而产生感觉的客体,即所谓自在之物;另一方面,他又断言这个客体是不可认识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只是自在之物刺激我们感官而产生的感觉表象,即所谓现象。可以看出,康德在这里企图调和唯物和唯心的对立。他肯定在我们之外存在着某种客体—自在之物,这使他的哲学包含有唯物论的倾向;他排斥唯物主义反

映论,否认感觉对客体的反映,这就使他的哲学具有强烈的休谟式的不可知主义的性质。

在康德哲学中,“现象”和“自在之物”是两个很含混、很复杂的概念。康德所说的现象,并不是指我们日常所说的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指一种主观的感觉表象。在康德看来,现象,即感觉表象,虽然是由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引起的,但是由于我们感官机能的影响,它并不反映自在之物的任何性质,而只是一种纯粹的主观心理状态。按照康德的观点,如果人们身上产生了热的感觉,那必定是“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所引起的,但这种热的感觉只是主观的心理状态,并不反映自在之物的性质,自在之物是什么样子,我们一无所知。康德把我们日常感官所接触的日月星辰、山川大地、树木鸟兽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事物,统统称之为“现象世界”。就是说,这些东西都不是离开我们感官而独立自在的东西,统统都是由我们的感觉表象所构成的。他指出,“我们是把自然界仅仅当作现象的总和,也就是当作我们心中的表象的总和,来认识的”。显然,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自然观。不过康德却表明他的学说不同于小贝的“存在即被感知”的思想。他肯定在我们之外存在着“自在之物”,尽管人们不能认识它。可见康德是一位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不可知论者。按照康德的观点,感觉不是联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桥梁,反倒是隔离主体和客体的障壁。在康德哲学中,感觉不反映对象,现象不表现本质,主体和客体之间、本质和现象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样,在康德面前就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可以认识的此岸的“现象世界”;一个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说是在“现象世界”中不可达到的彼岸的“自在之物”的世界。康德借助于这个二元论,在批判神学、肯定科学的同时、又保留神学;在论证资产阶级理想的合理性的同时,又证明其实现的不可能。在康德看来,在现象世界中,只有科学的地位,没有神学的地位。上帝这个东西属于彼岸世界,不出现在“现象世界”中,因此是不可认识的,无法从理论上证明其存在。但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为了维护道德,求得道德和幸福的统一,还必须假定上帝在彼岸世界的存在。同样的,在康德看来,资产阶级关于自由、平等的要求,共和国制度的要求,是完全合理的,人们应当努力追求;但是,这些东西也仅仅是一个理想目标,属于彼岸世界的事情,在“现象世界”里,也即现实生活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现象和自在之物这两个概念,可以说是康德建筑他的整个体系的骨架。在《纯批》中,他从认识论上力图证明,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从伦理学上力图证明自在之物不可能在现象世界中实现。在《判断力批判》中,他又企图把被他自己横加割裂开的东西统一起来,说什么在艺术作品中“现象”和“自在之物”两者仿佛得到了统一。

整个来说,康德哲学就是围绕着现象和自在之物的关系,也即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个基本问题展开的。他的二元论,不可知论哲学的基本点,就是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返回

二、康德的哲学思想

(一)康德问题的形成(the shaping of Kant’s problem)

康德使哲学产生了革命,导致康德的心灵产生这个革命的是他对一个问题的关注:即:“the philosophy of his day could not deal with successfully or adequately.”他的问题由他最著名的一句话表述出来:Two things fill the mind with ever new and increasing admiration and awe…the starry heaven above and moral law within.对康德来说,星星密布的天空会提醒人们:世界正如牛顿、霍布斯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个由运动物体构成的系统(world is a system of bodies in motion)。其间,每一事件都有其独特的确定原因。而同时,所有的人都有道德责任感(sense of moral duty)。这就意味着,人不像自然界的其它事物服从于自然,人是有行为的自由的。问题就在于,如何来调解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事情。一方面,一切事情都是必然性的产物;另一方面,在人类行为的某些方面,又存在着自由。

当康德考察科学思想的趋势时,他发现了其中有一个企图,即把现实中的一切人性都包含在一个机械模型里,这就意味着作为一个统一机械装置的部分的一切事件,都可以用因果律来加以解释,而且这种方法可以取消对某些不适用于这种方法的因素的思考。这种方法强调把知识限定在现实的感觉经验领域,限定

在对这些经验的归纳概括上。通过寻求这种方法,科学无须也不能说明自由、上帝等概念。

康德对科学知识成功和不断进步的印象极为深刻。在康德看来,牛顿物理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对当时哲学的充分性提出了几个问题。当时的哲学传统是大陆唯理论(Continental Rationalism )和英国经验论(British Empiricism)。而牛顿物理学却独立于这两大体系。因为大陆唯理论是建立在数学模型之上的。这一模型强调观念间的联系,而与现实的事物没有清晰联系。因此,唯理论不能产生牛顿物理学所表现出的知识。基于这一原因,唯理论的形而上学沉思,脱离经验而关于现实的沉思就被认为是独断论的(dogmatic)。(这里我们会发现德国古典哲学是和17世纪欧哲学紧密相联、一脉相承的。)在康德看来,克里斯蒂·弗·伏尔夫是所有独断论哲学家中最为独断的一个。(Christian Von Wolff is the greatest of all dogmatic philosophers.)对康德来说,这种唯理论与科学之间的对比产生了一个问题:形而上学是否可以像科学那样能够增加我们的知识。形而上学的独断论特征可以通过形而上学家们在其体系中所做的不同结论清楚地表现出来,包括笛卡尔、莱布尼兹、斯宾诺莎等等。但是问题的核心是科学家们成功地解开了现实的本质,几乎根本没有关注自由、上帝、道德和真理的可能性等形而上学概念。

另一方面,科学也独立于当时的另一传统,即英国经验论。休谟最主要的哲学观点便是:既然我们的所有知识都来自于经验,我们不可能有任何因果性或必然联系的知识。我们不能经验到因果性,我们也就不能从当前的知识来推测或预测任何未来事件。休谟说,我们所说的因果律只是习惯联想。因为A事件、B 事件(一前一后,相隔不远、重复发生),但这并不能得出A、B有必然联系。因此,休谟否定了归纳推理。然而,科学却正是构建在归纳推理之上的。因为它假定我们当前的个别事物的知识为我们提供了未来不定数量的类似事件的可靠知识。休谟经验论的逻辑结果是不可能有任何科学知识。这就导致了哲学上的怀疑论。因此,结果是一方面康德对科学极为崇拜和敬畏,而另一方面,他又对哲学充满了疑问。他面临着唯理论的独断性和经验论的怀疑性。

虽然牛顿物理学深深地吸引着康德,但是科学仍然给他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如果科学方法应用于对整个现实的研究,包括人类行为。那个整个道德价

值领域及附属于它的自由、上帝等观念就会有被吸纳入机械的宇宙的危险。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解释科学知识,科学家是否解释了是什么使他对自然的理解成为可能?结果,康德发现这两个问题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科学知识在原则上是类似于形而上学知识的。因此,一方面,对科学知识的解释和另一方面对关于自由和道德的形而上学的解释也就是相同的。因此,康德并不是通过攻击科学来挽救哲学,而是通过发现科学家在描绘自然时所做的与形而上学家在讨论自由和道德时所做的是完全一样的来挽救哲学。在科学和形而上学中,心灵都是开始于某些给定的资料,然后引起人类理性的判断。因此,康德说,形而上学的真正方法根本上与牛顿引入自然科学的方法是相同的。通过这样解释科学和道德思想的本质,康德为哲学提出了新的功能和新的使命。这一功名就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书名所表明的,即哲学的任务是批判地评估人类理性的能力。在追求这个新的批判功能的过程中,康德实现了他所谓的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Copernican Revolution)。

返回

(二)康德的批判哲学以及哥白尼革命(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and his Copernican Revolution)

康德理智发展的转折点是遭遇休谟的经验论,他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说:“I openly confess, the suggestion of David Hume was the very thing, which many years ago interrupted my dogmatic slumbers and give me investigations in the field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 quite a new direction.”休谟主张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源于经验,因此对于现实我们不可能有超出经验的知识。这一论断打击了唯理论的基础。因为,唯理论的提倡者自信地主张,正如数学推理一样,人类理性只要从一个观念转向另一个观念就可得出关于现实的知识,根本无须经验。唯理论者的对上帝的存在的论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里可以提到笛卡尔由我的存在-上帝的存在-世界的存在的推理过程)。而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这里可以提他的单子,再推演出整个世界)对现实结构的解释就是另一个例子。康德抛弃了唯理论哲学,说它是一个“腐烂的独断论”(rotten dogmatism)。但他并没有完全接受休谟的观点。

康德拒绝追随休谟不仅是因为这样会导致怀疑论,而且因为虽然他认为休谟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他并未解释清楚知识是如何获得的。康德也不想放弃一些唯理论者所关注的主题(subject),如God, Freedom.这些根本是不能忽视的,即使他已准备好要说我们不能有超出我们经验的对象的证明的知识。于是,康德力图把唯理论和经验论中他认为重要的东西构筑起来而抛弃这两种理论中薄弱的环节。他并不仅仅是把其前辈的思想杂合起来,而是用批判的方法把它们重新构建起来。

1、批判哲学的方法(the way of critical philosophy)

康德的批判哲学是由人类理性能力的分析构成的。它的方法是:what and how much can understanding and reason know, apart from all experience.知性和理性除了所有的经验外,还能知道什么,能知道多少。虽然早期的形而上学家都争论最高存在(supreme being)的本质和直接经验之外的一些主题,康德询问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人类理性是否有能力来执行这样的探询。

从这一批判的观点出发,康德认为形而上学家在考察单凭人类理性人们能否理解经验中所不曾呈现给他的东西之前就去试图构筑知识体系是十分愚蠢的。因此,康德的批判哲学并不是否定形而上学而是为它做准备。如果形而上学探讨的是单由理性发展来的知识,也就是说,先于经验的知识,即先验知识,knowledge a priori,批判的问题就是:How is such a priori knowledge possible.先天知识是如何可能的?(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导言中,康德提到形而上学研究的是先天知识,metaphysics本身就表明它不是经验的。)

2、先天知识的本质(the nature of the a priori knowledge)

康德判定我们有一种能力(faculty),它能够无需要诉诸经验便提供给我们知识。他同意经验论者的“our knowledge begins with experience”,但是他加了一句,“it does not follow that it all arises out of experience”。这是休谟所忽略的,因为休谟说,我们的一些知识都由印象组成,它们都源于我们的感官。但我们确实拥有一种知识即使它始于经验却并未源于经验。休谟说我们不能经验到因果律是正确的,但是把它说成是一种心理上的习惯联想却是错误

的。康德相信我们有因果知识,但这种知识并非来自感觉经验,而是来自理性判断能力(faculty of rational judgment)。因此,它是先天的。

何为先天知识?康德答道,如果有人想从科学中找到一个例子,那么,他只需看看数学中的任意一个命题。如果人们想从知性的最普通的运作中寻找例子,只须同看命题:所有的变化都有原因(All changes have their own causes)。是什么使它们先天知识呢?这是因为,它们不能源于经验,不能从经验中得出,经验不能告诉我们每一个变化都有原因。因为我们并不能经历每一个变化。经验也不能告诉我们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因为大部分经验告诉我们事件是如此这般,而不是说它不能成为别的样子。因此经验不可能为我们提供命题的必然联系(necessity)和普遍性(universality)。但我们确实有关于因果性和普遍性的知识。因为它们是数学和科学知识的特征。我们自信地说,一切重物在空间中都会掉下来,7+5=12。这样的先验知识是很清楚的,但康德所关注的是这些知识是如何被说明的,或者说,休谟的怀疑论如何被回答:但这不仅是先验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How a priori knowledge is possible”,而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How synthetic judgment a priori are possible?要回答这个问题,康德要首先发现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构成的。

3、先天综合判断(synthetic a priori judgment)

康德区分了两种判断:综合判断(analytic judgment)和分析判断(synthetic judgment).

判断是一种思维形式,通过它我们把主词(subject)和谓词(predicate)连接起来,并且谓词符合主词的某些性质。当我们说建筑物是高的,我们就做了一个判断。因为心灵能够理解主词和谓词之间的联系,主词和谓词间有两种联系,心灵也就形成了两种判断。

分析判断:谓词已经包含在主词的概念中。三角形有三个角,这是分析判断。因为谓词已经包含在主词中。它并未给我们关于主词的新知识。一切物体都是有广延的(All bodies are extended)是分析判断。因为广延已经包含在Body 中,分析判断的真与否就在于主词与谓词的逻辑关系是否相符。综合判断:不同于分析判断。就在于谓词并不包含于主词当中。因此,在综合判断中,谓词会为

主词增加了新的内容。如:苹果是红的,All bodies are heavy,因为Heaviness 并不包含在物体概念中。

在此基础上,康德做了进一步的区分,先天判断和后天判断。

所有的分析判断都是先天的,因为它们独立于任何特殊经验,因为它们独立于任何观察,如数学。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性是先天知识的标志。综合判断大部分是后天的,即它们经常发生在经验之后,如学校的孩子都是6英尺高,是后天综合判断。因为他们的高度是偶然性的。如果没有经验到这个学校就不能得出这个结论。

因此所有的分析判断都是先天的,大部分综合判断是后天的。除了先天分析和后天综合判断外,还有一种判断就是先天综合判断。这是康德最为关注的判断。因为他相信我们会做类似的判断,但还有一个问题,即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通过定义,综合判断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那为什么又被称为先天的呢?是它独立于经验吗?在数学、物理学、伦理学、形而上学中,我们都会做出先天综合判断。如7+5=12,这是先天的,因为它是必然的、普遍的,7+5只能等于12,不能再是别的。但同时这个判断又是综合的,因为,仅分析7、5和加号是不能得出12来的。要综合7、5、加号,是需要直观(institution)的。康德也表明在几何学中,谓词也不包含在主词中,即使它们之间有严格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因此,几何命题既是先天的也是综合的。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A straight line between two points is the shortest.是综合命题。因为直线并不包含量的内容,只包含质的内容。最短是一个补充,并不能从对直线的概念中分析出来。因此,通过直观综合成为可能的。在物理学中,“物质世界的一切变化中,物质的总量是不变的(in all changes of the material world the quantity of matter remains unchanged)”,它之所以是先天的,因为我们不可能经验每一次变化。说它是综合的,是因为不变并不能从物质(matter)的概念中得出。形而上学中,人类有选择的自由(Man is free to choose),因为谓词给主词增加了内容,同时是先天的,因为谓词自由是与所有人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不可能经验所有人。

通过这些例子,康德想说明的是,不仅在形而上学中,而且在数学、物理学都有先天综合判断。如果这些判断在形而上学中制造困难,那么在数学、物理

学中也会制造困难。因此,康德相信先,如果先天综合判断在物理学和数学中能被说明,那在形而上学中也能得到说明,得到辩护。

4、康德的哥白尼革命(Copernican Revolution)

康德通过使用一个新的关于心、物关系的假说解决了先天综合判断问题。他很清楚,如果我们像休谟一样,假定心灵在形成其观念的过程中一定与对象相符合,那么对问题肯定没有解决办法。休谟的理论会对我们实际经验的的事物观念有用。但是它们是后天判断。如果我问:“我是怎么知道椅子是黄色的?”我的回答是:我能够看到它。如果我的论断受到挑战,我可以求助于经验。当我们这样指向经验时,它可以解决我的问题。因为我们都同意经验给予我们一种与事物的本质相符合的知识,但是先天综合判断不能由经验证明其有效,因为如果说两点间直线最短。我们虽然不能说,我已经经验了每一条可能的直线。是什么使我能够在事件发生之前做判断成为可能呢?这些判断是普遍的且能永远能被证明正确。如果正如休谟所相信的,心灵是被动的,它仅能从对象得到信息,必然得出心灵只能具有特定物体(Particular object)的内容。但是心灵却对所有对象做了判断,甚至那些尚未经验过的对象,而且那些对象确实是依据我们对它所做的判断在未来behave。这种科学知识(即先天综合判断)给予了我们关于事物本质的可靠知识。但是由于这种知识既是先天的又是综合的,不能通过心灵与其对象相符合来加以解释,康德不得不尝试一种新的关于心灵和它的对象的关系的假说。康德的新假说是对象与心灵的运作相符合,而不是别的什么方式。“Kant’s hypothesis was that it is the objects that conform to the operations of the mind, and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他是通过一种实验精神才达到了这个假说的。他自觉地沿袭了Copernicus的例子,哥白尼解释天体运行时依据它们都围绕观察者(Spectator)即地球运转,但这不能取得满意的进步,他便让观察者来围绕天体运转是否可以。康德看到了这与他的问题的相似性,康德说,迄今为止,人们一直都假定承认我们所有的知识必定符合(conform to)对象。但是我们力图扩展关于对象的知识的企图都因涉及到先天的事物而归于失败。因此我们必须做个实验,即我们假定对象必然与我们的知识相符合。如果直观必然与对象的组织相符合,我不能看到我们如何知道对象的某些情况是先天的。但是如果对象与我们的直观能力的组织相符,我设想这样的可能性就非常容易。

康德并不是说心灵创造对象,也不意味着心灵有天赋观念。他的哥白尼革命是在于心灵赋予它所经验的对象一些新的东西。与休谟一样,康德同意知识始于经验,但与休谟不同,康德把心灵看作是能动的因素,可以为它所经验的对象做些事情。凭借它的本质发,心灵能动地组织我们的经验,就是说,心灵不仅通过感官得到印象,而且还对我们的经验做出判断。就像是一个戴着变色眼镜的人看世界,必然把世界置于那种颜色之下。每个正常人都有思维能力。不可避免地依据心灵的天然结构来思考事物。

返回

(三)心灵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the mind)

康德说,人类知识只有两个来源,它们也许源于共同的但我们所不知道的根源,即感性和知性,通过前者,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后者,它们被思考(There are two sources of human knowledge, which perhaps spring from a common but to us unknown root, namely sensibility and understanding. Through the former objects are given to us; through the latter they are thought.)。因此知识是认知者(knower)与被认知物(the thing known)之间共同作用的产物。但是虽然我可以区分我自己作为知者与我所知的事物的区别。但我从来不知道事物本身是什么。在我所知道它的一瞬间,我所知道的只是我的心灵允许我知道的它的内容。正像变色镜一直戴在眼睛上,我将永远在那种颜色下看事物并且永远超不出那种眼镜对我的视觉所造成的限制。类似的,我的心灵总会把某些思考形式(ways of thinking)带给事物,而这总会影响我对它们的理解。心灵赋予我经验到的原材料什么样的东西呢?

康德断言,人心中具有三种先天的认识能力,感性(sensibility)、知性(understanding)和理性(reason)。与此相应,人们有三种学问,数学、自然科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感性这种先天的认识能力和感觉经验相结合,形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数学知识。知性这种先天的认识能力和感觉经验相结合,形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自然科学知识。数学和自然科学这两门学问都是先天的认识能力和感觉经验的结合,都离不开感觉经验,都是关于现象世界的知识,作为科学知识是可以成立的。可是,形而上不学则大为不同,作为形而上学的根据的“理

性”,和感性、知性不同,它决意要抛开感觉经验,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自在之物,康德要证明,理性的这种努力是徒劳的。因此,作为理性的学问的形而上学完全是假学问,根本不能成立。

1、感性

心灵的独特活动就是去综合(synthesize)和联结(unify)我们的经验。它首先通过给我们的各种经验以感性直观形式,即时间和空间来实现这种综合。感性是指主体自我借助于感觉经验而形成感性直观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也即感性直观形式。康德认为,一个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感性直观知识由两方面的因素构成,一是后天的质料,即感觉经验。一是先天的直观形式。在他看来,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感觉,只是一团混乱的心理状态,只有经过先天的直观形式的整理才能形成一定的感性对象,构成感性直观知识。康德断定,人心中存在着两种先天的感性直观形式,即时间和空间。

康德在这里把时空叫做纯形式,意思是,空间和时间不是从经验中来的,不包含丝毫的经验成分。他力图证明,空间和时间这两个直观形式完全为人脑先天地固有,不仅不是从经验中来的,而且是经验形成的前提条件。

空间不是一个从外部经验得来的经验概念。因为为着使某些感觉与在我以外的东西发生关系,以及同样地为着能把那些感觉表象为互相在外、互相靠近,从而不只是彼此不同,并且是彼此在不同的地方,这样就一定要以空间观念作为前提。外部经验本身只是通过我们所设想的空间观念才有可能。

时间不是从任何经验得来的经验概念。因为如果时间观念不是作为一种前提先天地成为同时或继续的基础,那末同时和继续都不会进入我们的知觉里来。只有在时间这个前提之下,我们才能表象许多东西在同一时间存在(同时地)或在不同时间里存在(继续地)。

康德这段话的意思是,人们关于时间空间的观念不是从经验中得来的,不是对于事物之间的空间和时间关系的反映。这是因为,人们要想确定事物的上下、左右、前后关系,首先头脑里就得有一个上、下、左、右、前、后的空间观念,否则就不能确定事物之间的上下、左右、前后的空间关系。同样,人们要想确定

事物之间的同时、继续的关系,首先头脑里就得有一个同时、继续的时间观念,否则,也不能确定事物之间的同时、继续的时间关系。因此,康德得出的结论是,空间和时间观念为人脑所先天地固有,不仅不是从经验中得来的,而且是经验事物所以可能具有时间、空间秩序的前提条件。可以随便举例。

康德用他的时空观来解释数学。在他看来,数学知识之所以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根源于人心中时间和空间观念的先天性。正因为时间观念是先天的,算术命题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正因为空间观念是先天的,几何学公理才具有普遍必然性。在康德看来,数学作为科学只涉及现象世界,不反映“自在之物”的任何规律。

评价:不难看出,康德的时空观及其数学理论的认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们头脑中的时间和空间观念,乃是客观事物中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反映。是人们在长期的反复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而一当人们头脑中形成了时间和空间观念,人们便可以运用它们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从实践经验中形成时间和空间观念,与运用时间和空间观念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中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这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中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人们正是在这两个阶段的反复交替中,不断加深对客观事物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的理解,不断改变着时间和空间观念。然而,康德却只抓住了后一个阶段,完全忽视前一个阶段,把时间和空间观念说成是人脑主观自生的东西,以致陷入了唯心论。(可略)

康德认为,尽管时间和空间是独立于感觉经验的先天的直观形式,可是它们离开了经验却办不成事,没有感觉经验提供质料,它们就是空形式,形不成任何感性直观知识。同时,他还强调,时间和空间这两种直观形式也只适用于整理经验材料,只对现象世界有效,同自在之物无关。既不反映自在之物的任何性质,能用于规定自在之物。

2、知性

除了时空,还有一些思维范畴与心灵的综合、整理经验方式有关。知性是指主体自我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的、没有联系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并且

联结成为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一种先天的认识能力。康德认为,感性管直观,知性管思维,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自然科学知识。

康德给出了十二范畴(categories):

范畴表(TABLE OF CATEGORIES)

↗统一性(unity)↗实在性(reality)

量(of quantity)→多数性(plurality)质(of quality) →

否定

性 (nega

tion)

↘全体性(totality)↘限制性 (limitation)

↗依附性与存在性 (of inherence and subsistence)指偶性

与实体

关系(relation)→因果性与依存性(of causality and dependence)(cause and effect)

↘交互性(of community)(reciprocity between agent and patient)

↗可能性-不可能性(possibility-impossibility)

样式(modality)→存在性-不存在性(existence-non-existence)

↘必然性-偶然性(necessity-contingency)

康德是以什么原理引出范畴的呢?在他看来,知性这种先天的综合统一能力,在逻辑中便表现为判断能力,即把主词和谓词联结起来的能力。在他看来,任何一种判断形式中必然隐含着一个联结主词和谓词的范畴。如,在或然判断中,(S可能是P,S 可能不是P)中就隐含着“可能性-不可能性”这对范畴。因此,有多少判断形式就会有多少种范畴。康德便从形式逻辑的判断分类入手,从四类

十二种判断形式中引出了四类十二种范畴,以作为知性对感性对象进行综合联结的基本思维形式。康德把范畴叫做纯概念,即,范畴不是来自感性对象,不是对感性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反映,不包含任何经验的成份。和时间、空间直观形式一样,也是为人脑所先天具有的。

这样,当我们断定数量时,我们心灵中就会有一与多,当我们判断性质的时候,就会有肯定、否定,当我们对关系做出判断时,我们会一方面想到因果,另一方面会想到主词或谓词;而当我们对样式做出判断时,我们会在心灵中想到某些事物可能某些不可能。所有这些思维方式构成了综合行为。通过它们心灵试图从杂多(manifold)的感觉印象世界中创造一个连贯的单一的世界。

⊙康德的范畴表与亚氏范畴的比较

首先来回顾一下亚氏的范畴说。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所有范畴都是关于存在的规定。他主要提出了十个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等。其中实体是第一位的。在亚氏那里,实体主要指个别事物。

在亚氏那里,实体与其它范畴相比具有以下特性:A 不表述主体,只能作主词。其它九个范畴都是作谓词说明主词“实体”的。B 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中,这里主要相对其它九个范畴而言的。因为其它九个范畴都只能作为偶性或属性存在于实体中的。C 变中的不变。实体具有同一性。总的来说,实体与其它九个范畴的关系是事物与性质的关系。

比较:°亚氏并未给出确定范畴的原则,他的范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而康德的范畴则是依据主谓词的关系而产生的。

°在亚氏那里,有些范畴并不是思维形式。如:时空。在康德这里只是感性直观形式。而非范畴。

°康德的范畴在数量上增加,更重要的是内容更为深刻、丰富。

°康德的范畴有其自己的特色,即每类中有三个范畴,并且第三个范畴总是前两个范畴的联结。康备的这种三一式被黑格尔发挥。但康德并没有致力于研究范畴间的联系和转化。在他那里,十二范畴间的联系基本是各自孤立的、静止的。

范畴的基本作用就是给对象确定规律。如太阳晒石头,石头发热。这里就有人的先天认识能力所赋予的因果律。

因此康德的思想就是:人为自然立法。

当然还要强调两点:范畴只对经验对象有效,只适用于现象世界。即不反映自在之物的性质,也不适用于规定自在之物。康德认为,自然科学作为科学也是可以成立的,因为自然是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先天认识能力和感觉经验结合的产物。自然科学和数学一样,也只是关于现象世界的学问。同自在之物无关。这这样,康德就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为科学争得了地位,同时也为神学留下了地盘。

⊙自我和经验的统一性

是什么使我们对世界的全面统一把握成为可能?从康德对我们心灵的工作方式的分析中,康德的回答是:正是心灵把赋予感官的原材料改变成为连贯的统一的元素。但这导致康德说经验的统一性,必然意味着自我的统一性。因为如果没有心灵的各种操作的统一性,就不会有经验知识。要有这些知识,涉及到感觉、想象、记忆以及直观形式和知性范畴。因此,必须是同一个人,同一个自我感觉对象,记住它的特性,对它施加时空形式以及因果范畴等。所以这些必须发生在同一个主体身上。否则,就不会有知识。因为如果一个主体只有感觉,其它的只要有记忆,感性杂多就永远不会联结起来。

实现这种整合行为的单一主体是什么,康德称之为transcendental unity of apperception,即自我(self)。之所以称之为先验的,是因为我们并不直接经验“自我”本身,即使这样的自我由我们实际经验暗示出来。因此,自我观念是先天的,是我们对统一的自然世界有知识的必要条件(necessary condition)。在整合经验的所有因素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统一性。因此,对统一的经验世界的意识和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同时发生的。然而,我们的

自我意识会被影响我们对外物感觉的同一感官所影响。因此,当自我成为认识对象时,我们也会戴着先天的有色眼镜来看待它。任何经验知识都暗含着一个统一的自我。

⊙知识的有限

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重要影响就在于他坚持人类知识永远会限定在它的范围之内。这种限制有两种形式:首先,知识限定在经验世界范围内。其次,知识之所以有限就在于我们的感觉和思维能力组织经验原材料的方式。他区分了两种世界:即现象世界(phenomenal reality,即我们经验的世界)和本体世界(noumenal reality,即物自体世界,是纯粹思维的不可感的世界)。当我们经验事物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通过先天的思维范畴来感知它。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对象都是被感知对象。而且,我们还知道我们的经验世界的存在并不是由心灵产生的,而是心灵把它的观念施于杂多的经验,而这些杂多经验是源自于物自体世界。这就意味着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独立于我们的世界,我们只能通过知道它的表现给我们的以及由我们所组织综合的。物自体概念不会增加我们的知识,相反,它时刻提醒我们知识是有限的。

3、理性

康德说,“吾人一切知识始自感官进达悟性而终于理性”。康德在这里说的理性是专指人心中具有的一种要求把握绝对的、无条件的知识,即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自在之物”的先天的认识能力。在他看来,人们通过“感性”和“知性”所获得的知识,都是关于“现象世界”的知识,因而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比如,当“知性”运用因果性范畴于经验对象时就会看到,经验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一个无尽的系列:甲是乙的原因,乙是丙的原因,丙又是丁的原因,如此递推下去,没有尽头;反过来,甲也有自己的原因,而甲的原因本身又有原因,如此追溯上去,同样没有尽头。这就是说,在现象世界里,一切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没有什么绝对的“第一因”,也没有什么绝对的最终结果。可是在人心中却存在着一种要把相对的、有条件的知识综合成为绝对的、无条件的知识的自然倾向,这就是所谓“理性”。理性的概念——理念要求一种无条件的绝对完满的东西。就如同柏拉图的“理念”那样,它是经验事物的范型,但在经验中却没

康德的基本理论主张

西方美学发展的鸟瞰(以1750年为分界) 1.古希腊罗马时期 6 BC ----5 BC 美学思想开始形成,包孕在哲学的母体之中或寄生在文艺理论中。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主要在探寻世界本源的重大哲学问题时涉及并探讨了美学问题。 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修辞学》产生以后,文艺理论成了独立的学科,文艺中的美学问题也凸显出来。因此,到罗马时代,美学思想又主要寄寓在文艺理论中,贺拉斯和朗吉努斯的美学思想就是如此,所以亚里士多德死后五六百年时期又被称为“修辞学时期”。 最后产生按亚里士多德的模式定型的古典主义美学——贺拉斯《论诗艺》 按柏拉图模式定型的古典主义美学——神秘的新柏拉图主义普洛丁《九章集》神学本体论流溢说 2、中世纪5AD——14AD 美学是神学的奴婢,美的根源最终都在上帝那里 早期以新柏拉图主义美学为基础的教父学美学奥古斯丁 后期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基础的经院美学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3、文艺复兴14AD——16AD古希腊罗马美学思想的再生 但丁、彼特拉克、卜迦丘、达芬奇 4、新古典主义时期17AD 这是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妥协的中央集权时期,美学思想也随之把古希腊罗马的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思想教条化、宫廷化和规范化。 出现法国笛卡尔奠基的理性主义美学思潮,之后而经过了17世纪新古典主义和18世纪启蒙主义两大发展阶段。 在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和美学的指导下,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文艺制定政策,法国的布瓦洛写成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法典《论诗艺》。它具体体现在对文艺的严格控制。 5、启蒙主义时代18AD a.法国理性主义美学思潮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 b.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思潮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谟 c.德国理性主义美学思潮 早期代表人物是莱布尼茨——沃尔夫——鲍姆加登,后期代表人物是温克尔曼、莱辛和赫尔德。 鲍姆加登1750年发表《美学》,确立了美学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近代哲学完成了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中心转化的结果。 莱辛,启蒙主义在他那里达到高潮。他高举反对新古典主义的大旗并为古典现实主义奠定理论基础。 德国“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潮,彻底与新古典主义决裂,高扬德意志的民族意志,推崇自然和天才,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基调,它同时也受到法国启蒙主义和英国感伤主义文学的影响。代表是赫尔德,青年时代的歌德

康德哲学

康德道德哲学教案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文化转型、社会变革的特殊时期,所引发的社会道德问题尤为突出,以至于在国内时常会掀起关于道德问题和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讨论焦点就是当代社会的道德滑坡,从搀扶摔倒老人到小悦悦事件都反映了这一现象。导致出现这些社会现象的原因是很多的。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当代的失落。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学者都有过深入研究。我想试着从西方道德哲学的视角去理解这一问题。 我们如何朝向一种善的生活?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柏拉图在《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在《尼可马科伦理学》中都有过大量的讨论,而且自古希腊哲学之后,可以说,这一问题成为了西方道德哲学核心命题之一。对于这个问题,我用最通俗的表达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 实际上,西方从建立资本主义一直到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历经了好几百年,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观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从西方启蒙运动时期以来这种变化最为显著。促成这一重要转变的思想上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康德以及康德的道德哲学。因此,假如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也要经历这样一条发展道路的话,那么我想,我们应该可以从康德道德哲学中吸收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 当人们一提到康德,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行文晦涩难读、思想抽象难解,对于这一点,甚至连德国人都觉得头疼。但事实上,康德对他的学说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寻常百姓的意义是非常关注的。康德曾明确表示,早年由于受到卢梭的影响,他对哲学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认为他的学说应该对寻常百姓有用,否则的话,他的学问就没有什么价值了。所以在他的一生中所写的,包括三大批判在内的诸多著作里,他都是处处在为寻常百姓考虑他们的生存根据,立足于普通人的生活世界。 因此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通俗道德。从寻常老百姓那里去发现和寻找道德的先天原理。当然他形成的那些道德原理非常晦涩,但是他认为那些是对寻常百姓非常有用的,对寻常百姓的道德教育、对寻常百姓的日常交往以及对寻常百姓的道德素质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但仅仅是通俗的道德是不够的,所以他将通俗道德提升到道德形而上学作为第二个层次,在通俗道德中寻找道德哲学的基础。为什么会有道德哲学呢?康德坚信在人性里面有一种形而上学的根基,由此形成的道德哲学原理体系就是道德形而上学。比道德形而上学更高的就是道德哲学中的第三个层次,就是要寻求道德形而上学的前提,对道德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批判,最终形成了他的第二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现将这三个层次分别讨论。 一,通俗道德 第一个层次是从通俗道德来看,康德认为讲道德首先应该从日常生活当中出发,人们最日常的道德生活就是议论别人。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行为是人们非常不喜欢的,但是康德却为这种不好的习惯辩护,他认为对这种行为不要单纯进行道德批评,而是应该客观冷静地去看待。通过这样一些喜欢议论人的现象,透露出人的一种克制不住的本性,就是人们喜欢用一种绝对的道德尺度去衡量别人。这种所谓的议论人的现象,恰好说明了人们心目中有一个绝对的道德标尺。康德根据这些生活现象发现了一个细节:就是人们总是会对别人做好事的动机提出苛刻的要求。据此康德发现了一个原则,即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是“为道德而道德,为义务而义务”,而不是为了任何其他感性的现实目的。康德从中提炼出了一些日常的道德规则,并且举了四个例子来加以证明。第一个例子就是“不要骗人”。一个人做生意,童叟无欺,这就是我们一般说的诚信。他的这种行为是值得赞扬的,但还不一定是值得敬重

康德的哲学思想

康德的哲学思想 思想与生命体现为一种高贵 康德的哲学思想 1770年是康德学术活动和哲学思想发展进程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就职论文《论感觉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由于这篇论文为他后来创立的先验唯心主义的批判哲学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学术界通常都以这一年为界限,把康德哲学思想的发展划分为两个时期,即“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一)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 在“前批判时期”,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康德的新自然观集中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说”中。

第一个假说是“潮汐假说”,即地球自转速度因潮汐的摩擦而逐渐减慢的假说。这一理论是康德在1754年发表的《对地球从生成的最初起在自转中是否发生过某种变化的问题的研究》一文中提出的。康德认为,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地球上海洋的水位发生着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水位的涨落与地球表面不断发生摩擦的结果,势必导致地球自转速度逐渐变慢。这种影响在短时期内固然微不足道,但长期积累又得不到补偿,最终必然会使地球自转停止而走向死亡。康德的这个假说已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确证。这一假说的哲学意义就在于,它表明了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是运动的,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过程。 第二个假说是“星云假说”,即关于宇宙中诸天体起源和演化的假说。这一理论是康德在1755年匿名发表的《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即中文译本《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中提出的。康德认为,宇宙间最初充满着分散的、云雾状的物质微粒,即“原始星云”,它们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由于这些微粒分布的密度不同,因此在引力的作用下,密度较小的质点便逐渐聚集到密度较大的质点上去,从而形成

康德哲学中的实践概念

康德哲学中的实践概念 发布时间:2009-04-26 20:13:31 韩志伟 [内容摘要]康德不仅在认识领域实现了一场革命,而且在实践领域中也同样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建立起了道德形而上学。他通过论证纯粹性的实践形式法则,反思自主性的实践理性活动,阐释完满性的实践终极目的,为我们展示了纯粹先验的自由王国。由此,西方传统实践哲学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康德的实践哲学也陷入了内在困境之中。 [关键词]自由实践法则实践理性至善 康德关于实践问题的思考,不再停留在自然的、天生的人性层面上,而是在人为的、本质的人性层面上拷问人的自由何以可能的问题。他在实践领域中发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不再让人的自由意志与人的自然本性一致,而是相反让人的自然本性围绕着人的自由意志旋转。因此,在其实践哲学中,无论对纯粹性的实践形式法则的论证,还是对自主性的实践理性活动的反思,乃至对完满性的实践终极目的的阐释,都是建立在这一革命性变革基础之上的。正是在这些内容中,西方传统实践哲学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得以完成,而康德所确立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使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实践哲学被举到了令人眩晕的高度。 一、实践法则的纯粹性 康德认为,对人的实践活动的探讨,就是对人的自由意志的探讨。他接过了“自由意志”这个概念,深化了它的内涵。通过对我们自由意志行为所遵循的普遍实践法则的探究,从中分离出一种先验的、因而是不变的道德法则,使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完全以出于自身的道德法则而行动,努力做到趋善避恶。因此,把握康德哲学中的实践概念,首先应区分开人的实践理性活动所遵循的两种不同实践原理(practical principle):一种是只对个别主体意志有效的实践规则(practical rule),即主观的实践准则(subjective practical maxim);另一种是对每个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都有效的实践规则,即客观的实践法则(objective practical law)。 [1]惟有后者才是基于纯粹理性之上的意志动机,前者则是基于感性欲望,因而不具有普遍必然性。 从消极的、否定的方面说,这种客观的实践法则不能是质料性。一切质料的实践原则在本质上都是以自爱或自身幸福为目的的实践原则,而这一实践原则从根本上说都是源于经验的主观的实践准则,只能通过经验来认识,不具备先天的客观必然性。即使人们在幸福追求的对象和手段上都想得完全一样,那也只是偶然的。因此,这种实践原则只能被表象为“单纯的准则”,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只对个人意志有效。相反,形式的实践原则才是人的纯粹意志行为的惟一的客观根据,它作为一个具有客观必然性的法则必定是由理性先天认识到的,因此它只能被表象为对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普遍必然有效的“实践法则”。 从积极的、肯定的方面说,这种客观的实践法则只能是纯形式的。真正的形式法则的试金石是,我能否把它普遍化。这在康德看来完全存在于理性之中,理性的标准就是客观的标准,正是这个标准决定了哪些实践原则是真正普遍的实践法则。比如在现实生活中遵守诺言这个例子。假如我想要背弃诺言,那么我就可以把这个实践原则表述为:“只要对我有利,我就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什么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什么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首先提出了“先验感性”,即 一切知识的形式都必然直接或间接与感性(或习性)相关,称为“直观”。感性代表的是感觉(接受表象)的能力,“习性”是我加上去的,非指“习惯”(habit),而是指“操习”(practice),代表行为(支配对象)能力,行为指令的形式与感觉的感官刺激形式相反,是刺激器官的形式,而这同样是构成知识的直观形式。之所以做这样的补充,是因为我们并不是在讨论一种只有来源而没有结果的知识,那样的“知识”没有价值, 也使我们避免“纯粹理性”的问题。 知识的来源与结果终止于“直观”的感觉和行为,感觉与行为 的直观的直接关联构成一些“直观效应”。相信每个人都有这 样的体验,饿了要吃东西,“饿”是一种感性的直观体验,这 种感觉体验使我们需求相应的“动作直观”去解决它,概括起 来就是要“吃”,这构成了一个由直观体验建立的直观效应。 但是这种直观效应在人的生存行为中并不直接反映出来,也就是说我们不会一有“饿”的感觉就马上吃,因为还有许多形 式上的要求是人们要讲究的,比如食物要弄熟了,而且还要美味;所以现实中我们往往要通过许多行动步骤才实现这一效应,这需要在一个思考上整体的安排去执行一个复杂过程,在执行的过程中,这个由原始直观形式构成的并不是直接的

效应,而是一种“理念形式”,一种叫“纯粹”的东西。 “纯粹即表象中无感觉/行为成分的存在者”,也就是说纯粹的东西并不是被感觉到的。比如说我看到前方的一样东西,然后反应道:哪里有匹马。事实上我所看到的只是我的感官——眼睛对前方光现象的一个视觉投影,整个视觉投影画面时间性的大量不同影像信息,这些信息没有完全一样的,是一组复杂的不断变幻的画面,怎么会发生了一个叫“马”的存 在呢?因此说明“马”是被一种纯粹捕捉到而不是被直观到的,也就是说“马”在这里是一个纯粹的存在者。当然在康德的定 义中,并没有指出“饿”是非直观的体验,而之所以我们这样 认为,是我们提到或想到这个概念时跟我们是否真有这种直观体验没有必然联系,这种非必然性在直观与纯粹之间划上一条界线,一个是被感觉直观到的,一个是思考分析到的。由此也让我们发现一个在我看来是十分神奇的现象,那就是在这个非必然性的情况下发生了一个“必然”的关联,而这种 情况几乎遍布于我们观念及知识的所有活动中。 我们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之所以是“非必然”是因为直观并不一定导致相应纯粹的发生。再说刚才看到“马”的事情,实际上我们对影像的纯粹分析并 不仅仅有“马”,那里除了有马,还有草原、围栏、天空等等 存在构成的一个空间性的大规模结构。而我只说看到了马,这是必然吗?是真实的吗?显然都不是,我只是选择性地提

康德黑格尔讲义

德国古典哲学概论、康德和黑格尔哲学 一、德国古典哲学概论 德国古典哲学从总体上说属于近代认识论哲学,因此与经验论、唯理论有许多共同之处,关注的都是认识主体的地位,但它综合了两者,至少力图克服两者各自的片面性。 其实,德国古典哲学是整个西方哲学的集大成(康德对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的改造,黑格尔对于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和柏拉图的继承等)。我们尤其注意到它对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哲学,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批判总结。 经验论强调知识源于后天经验,唯理论主张知识来自天赋能力,德国古典哲学综合两者,这在康德那里尤其明显。康德表示,正是经验论者休谟打破了他的教条主义迷梦。也就是说,他原先完全坚信莱布尼茨等人的理性主义观点,只看到了理性的重要性,但休谟对于因果必然性等观念的怀疑,使他看到了唯理论的问题,同时也注意到经验论走向怀疑论对于哲学的危害。他因此要重新为科学和哲学奠基,这是一种综合两者的努力。 然而,从总体上看,康德和其他德国古典哲学主要坚持的是唯理论进路,一般称为德国唯心论,或德国唯心主义(Germany Idealism)。主要哲学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黑格尔的弟子在其死后分成了青年和老年黑格尔两派,马克思和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费于青年黑格尔派。 德国古典哲学强调认识批判,或者认识能力批判;强调精神对立于物质,且精神才是真正的存在;排斥功利主义的伦理,主张绝对的道德律令;哲学家们都在建立体系,他们都是学院哲学家,代表了学院哲学家的典范;他们的思想中包含着革命性,但他们并不故意地进行颠覆。 就德国古典哲学的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而言,它主要从法国启蒙运动获得灵感。康德曾经写过一篇名为《何为启蒙?》(实际上为〈何为理性?〉)的论文,他将启蒙运动界定为“人类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我在这里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法国启蒙运动。十八世纪上半叶,法国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资产阶级正在准备一次伟大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革命。与此相适应,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形成了战斗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制造舆论。马、恩说过:“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特别是法国唯物主义,不仅是反对现存政治制度的斗争,同时是反对现存宗教和神学的斗争,而且还是反对17世纪的形而上学和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的斗争。”这个时期的法国哲学要求观念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因此特别强调物质性因素。甚至提出了人是机器的口号。精神的肉体化。 法国启蒙哲学的革命性与英国哲学的保守性、妥协性是不同的,这与政治力量对比有关。在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达成的是某种妥协,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度;法国则要求通过激进的革命后确立起完全的资产阶级政权。法国革命不再借助于宗教的外衣,许多哲学家都体现出无神论倾向。自然科学在这一阶段取得了更好的发展,对于哲学具有更多的意义。法国启蒙运动主要是唯物主义的,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彻底革命的要求,是对当时自然科学成熟的概括总结,是对以往的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法国启蒙运动被视为自文艺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把理性当作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裁判者。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形式、国家制度等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受到最无情的审判。他们认为,过去由于专制制度和宗教窒息了人们的理性,致使人们长期处于愚昧和苦难之中;如今他们恢复了理性的权威,发现了永恒的正义。他们要求建立理性的王国,并热切而真诚地期望共同的繁荣昌盛。他们满怀激情,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因此他们的著作往往不能在本国出版,只能拿到国外去印刷,而他们本人则随时准备进巴士底狱。 在法国启蒙运动中,知识分子的永久形象确立起来了。与现在把知识分子与专家、学者联系在一起不同,那个时候,知识分子是人类普遍命运的代言人。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培尔、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孔狄亚克、拉美利特、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他们在许多地方也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分歧。我们简单地提几个人。 伏尔泰(宇宙是一架巨大的机器,第一推动力来自上帝——上帝发一次命令,宇宙便永远服从。不再干预世界,受机械力学的影响,他的自然观是机械论的。他认为一切观念来自感觉,反对天赋观念论。宗教是理性的大敌。但要求保留宗教。即使上帝是没有的,也必须捏造一个。如果大家都信教,就不会有人行恶,就不会抢窃资产阶级的财产。 孟德斯鸠: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主张宗教自由,要求改变现存宗教,反对宗教迫害。在世界观方面,他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否定天主教的上帝,但承认作为世界始因的上帝。他说: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和保养者;这便是上帝与宇宙的关系。上帝创造时依据的规律,也是保养时的规律。所以他认为上帝无法随便干预宇宙。既然宇宙的一切都受规律的制约,那么社会政治制度也有它自己的规律。 他坚持一种地理环境决定论。在他看来,合适的社会政治制度主要取决于社会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决定社会政治制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气候的寒热、土地的肥瘦、面积的大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人口、风俗、习惯等。其中的气候、土地等地理环境因素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比如不同的气候会形成不同的精神气质和内心感情。在寒冷的气候下人们具有充沛的精力,极大的勇气,较为直爽,缺少诡计,在炎热的气候下则相反。前者适合民主制度,后者适合奴隶制度。因为寒冷气候下的人们有勇气、有主动性,会自由地履行自己的义务。而在炎热气候下,人们把懒惰当作幸福,需要惩罚和外在强制才能让人们履行自己的义务。土地的肥沃与贫瘠也决定着社会制度。一个土地肥沃的

浅谈教育哲学的灵魂

浅谈教育哲学的灵魂 摘要:哲学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精神”是哲学的灵魂所在,从古至今,无论中外,人们一直追寻着哲学的灵魂。我们在学习和应用哲学时也应该抓住哲学的“精神”。同理,我们学习教育哲学时也不能离开它最本质的东西――对精神的追求,国内和国外对其追寻的方式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哲学研究内容和方法。但是两者都赞成在“生活世界”中还原哲学的灵魂或本质。本文就从“生活世界”出发,从国内和国外的比较中分析哲学精神。 关键词:精神生活世界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 对哲学早就不陌生了,因此我在看《教育哲学》这本书时,一开始觉得只不过是将有关哲学的规律运用在教育领域而已。我总是觉得以前学的哲学都是些枯燥的教条,即使将它们运用在教育上也会是枯燥的,因而对《教育哲学》也失去了激情。教育哲学不是一个学科组成部分,而是贯穿其中的一种精神,教育哲学就像一根线,把其它各门学科穿起来。教育哲学是不是一种放之四海的真理?教育哲学的这根线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哲学。虽然我没有很深入的探究每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似乎深深地体会到哲学的本质:它是一种不可磨灭的精神。 哲学是对一种精神的追求,可现实中我们往往注重某类自然科学知识,将这种知识代替哲学思想。我们承认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知识凸现而思想凹陷的时代,人们对日新月异的新知识,目不暇接,以至于无暇思考自身的处境和命运。我们的教育把几千年以来哲学家追求的精神弃置,把学生被视为“知识的容器”,于是我们重视物的价值取向,注重物的增长,重视社会发展中某些外在的,可量化的东西,认为社会发展意味着知识的增长,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物质财富的积累等等。教育成为财富积累的工具,科技的载体,是实现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重要指标。这时的哲学早已变成枯燥乏味且需要灌输的教条,哲学失去了自己灵魂,也导致了教育长期以来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冷漠与遗忘。爱尔维修曾指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精神性,人的精神不平等是他们所受教育的结果。俄国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在《人的奴役与自由》中指出,通过精神的变革使人摆脱受奴役状态走向自由,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弗罗姆指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生活还没有开始时就死去了,这是一个悲剧。”[1]一个受教育的人,如果在精神世界上未获得应有的发展,既是他的不幸也是教育的失败。伽达默尔也曾说,“教育意味着一场及其深刻的精神变革”,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重要在于使学生精神发生变化,教育要有“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的精神。失去了这种精神,哲学也就没有了自己的生机。 哲学本质上是实践哲学,也是哲学解释学体现的本质。解释学关心人与世界最基本的状态和关系,要揭示理解的种种条件和性质,理解人的“存在方式”。因此,“实践”并不意味着物质化,相反是深刻地体现哲学的精神。在实践中,行为者不断与周围环境或其它行为者建构着自己的意义,丰富已有的生活世界。 既然精神是哲学的灵魂,那什么是“精神”,中外哲学家又是怎样对它探讨的? “精神”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属性,不同的人的身上表现也有差异。《辞海》对“精神”一词作了五项释义,实际上综合起来就两类:一类指人的主观存在状态;另一类指事物所体现出来的意境、神韵或主题。[2]总的来说,“精神”主要是对人的主观存在状态的描述与定位,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属性。我们平时提的“精神”是相对于物质存在而言的人的主观存在和意识存在,也可以说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主观理解。马克思.舍勒在《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中也指出,“‘精神’这个词除了观念思维之外,还包括对原始现象或本质内容的直观,同时还包括如;善良、爱、悔恨的自由选择等意志和情感活动”。纵观古今中外的哲学史,可以发现:我们从对客观世界的研究逐渐转向对人的研究,重视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等,而作为推动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精神,也越来越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倡导仁爱精神,老子主张静虚淡泊、返璞归真的精神,孟子倡导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救世情怀等等。中国人谈精神似乎更具有强烈的伦理色彩,总与人生、处事、信仰相联系,重视人的修身养性。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哲学谈的精神内涵没有深入

康德哲学

康德哲学 参考书目: 1、《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欧洲哲学通史》,冒从虎等,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Socrates to Sartre北大本科教材。 4、《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5、《判断力批判》,宗白华、韦卓民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6、《实践理性批判》,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其它的请自行参考。 目录 一、背景知识 (一)生平与著作 (二)康德思想发展的分期 (三)康德批判哲学的基本特征 二、康德的哲学思想 (一)康德问题的形成 (二)康德的批判哲学以及哥白尼革命 1、批判哲学的方法 2、先天识的本质 3、先天综合判断 4、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三)心灵的结构 1、感性 2、知性 3、理性 (四)康德的实践理性哲学 1、道德知识的基础 2、道德与合理性

3、被定义为善良意志的善 4、绝对命令 5、道德设定 (五)美学 1、作为独立的愉悦的满意之美 2、作为普遍愉悦对象的美 3、美的对象的结构和目的 4、必然性 思考题 一、背景知识 (一)生平与著作 康德(Immanuel Kant)终身生活在东普鲁士(East Prussia)的一个小城市哥尼斯堡(K?nigsberg),他的父亲是个皮匠,而母亲是虔信派教徒(Pietist),这对康德的影响很大。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K?nigsberg),在大学里,他学了古典文学(Classics),哲学和物理学。当时的大学都受到Christian Wolff(1679-1754)的影响。伏尔夫既不是伟大的,也不是原创的哲学家,他的主要成就就是沿着莱布尼茨路线发展了一套综合的哲学体系。而康德的大学教授马丁·克努村(Martin Knutzen)正是处于莱布尼茨-伏尔夫体系(Wolff-Leibnizan)的影响下,因此康德的的大学教育不可避免地对人类理性在形而上学领域的重要性加以侧重。虽然Martin Knutzen影响了康德早期对大陆唯理论的认识,或者说使他的思想倾向于大陆唯理论。但是也正是克努村激发了康德对牛顿物理学的兴趣,这对康德后来发展其原创的批判性哲学起了重要作用。在大学毕业后,康德在贵族家庭担任了八年的家庭教师。1755年,他以《论火》一文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康德成为哥尼斯堡大学的编外讲师(Lecturer)。1770年,他被提升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而这个职位曾由他的老师Knutzen担任。1797年,他辞去大学教学工作。1804年去世。

实践的三种形态与哲学的功能-从儒家与康德的观点看

实践的三种形态与哲学的功能——从儒家与 康德的观点看 哲学有什么样的功能就有什么样的作用。所谓“哲学的功能”是就哲学自身的性能而言,而“哲学的作用”则是就哲学的用途而言。其实,“哲学的功能”就是“哲学的作用”,“哲学的作用”也是就“哲学的功能”来说的,二者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看问题的视角和说法不同而已(在英文中,“功能”和“作用”都是function)。显然,哲学的功能与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一条一条地枚举出来,很可能是难以穷尽的,也是一篇有限的文字无法叙述的。本文作为探索哲学的功能与作用问题的系列文章之一,克就哲学的基本功能和作用之一──实践形态与哲学功能──作一论述,以期有“引玉”之效。 一、“实践何以可能”的问题 无疑,哲学具有实践功能,在古今中外的哲学中都可见出哲学的实践功能。F.培根在其《伟大的复兴》、尤其是其中的《新工具》和《新大西岛》等著作中,痛斥自经验哲学当权以后,哲学就像献身上帝的修女一样不能生育,业已失去了实践的功能。他高度评价和赞美古希腊自然哲学极富实践的伟大品格,力倡在哲学、科学与工业实践之间联姻。实际上,不独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具有实践的品格和实践的功能,中国的古典哲学则尤其注重和讲求实践性。现代的新儒家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的实用主义、科学哲学都强调了哲学的实践功能。至于F.培根倡导哲学要有实践的品格,──实际上,就是要恢复哲学的实践功能,使哲学成为实践的哲学,虽然不乏开风气之功,然而他

却未能厘清实践的基本涵义极其根据所在。其实,又何止于F.培根呢!自康德以后,几乎很少人能思考或去思考哲学的实践理性,所以能够清楚明了实践的真谛及其可能的根据和前提的人,真是寥若晨星。至于今,虽然有人在极力倡导实践哲学,以大谈“实践”为乐事,然而却不免对“实践”拥隔久了。在此,不妨指出几点为示。首先,有的实践哲学未能严格地将“实践”与“活动”、“劳动”概念区别开来,甚至把它们混为一谈,就是一个明显的错误。 其次,仅仅是把“实践”看成是“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感性活动”。尽管把“改造世界”的方式分为“改造客观世界(物质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精神世界)”两种形式,但是所谓的“改造主观世界”,──也被称为“世界观的改造”,实际上只是政治上“洗脑”的代名词。换言之,“世界观的改造”实指“政治立场(包括阶级立场和邦派立场)的转变”,这是众人皆知且无须讳言的事实。如此这般的“实践”观,早已把哲学的实践理性变成了浅陋和庸俗的权力政治把戏的工具,“实践”的“主观世界”或“精神世界”的底蕴究竟“是什么”,不是不再有人问起,就是被束之高搁,至于“道德实践”,却久无挂搭处了。 最后,虽然有以大谈“实践本体论”为“前卫”者,“实践何以可能”的问题却不在此等哲学的追问和反思之中。实践的根据和前提业已被遮蔽了很久了!“实践何以可能”的问题虽然涵有形而上学的设准,甚至这一问题本来就是一形而上学的问题,但是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哲学的实践功能和作用。毫无疑问,探究哲学的实践功能和作用,哲学

浅析康德思想中的道德准则和法则

浅析康德道德哲学及对现代的启示 摘要:在康德的道德哲学里,有着准则和法则两种范畴。康德认为,道德准则就是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具体行为息息相关的规范性原则,即一般的道德规范原则,它们只能“劝告”我们如何去做,但不能命令我们做什么;而道德法则却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对全体个体有效的原理,是人的道德生活的终极根据,它是我们必须遵从的。因此在道德法则与道德准则的关系中,法则是形式,而道德准则为具体的内容,道德法则为道德准则的实现提供根据。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发展速度非常快,然而在这些高速进步的背后却蕴藏着严重地焦虑:食品安全问题、腐败问题、文化发展问题、人们的心灵归宿问题、价值观异化问题等。所有这些都迫使我们去认真思考如何建立21世纪我们基本道德的问题,而康德的道德哲学思想在很多方面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准则,道德法则 一﹑康德的道德准则和道德法则 康德认为,“每一个人都必须承认,一条法则如果要在道德上生效,亦即作为一种责任的根据生效,它就必须具有绝对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的保证就是康德所强调的与一切经验性的东西完全划清界限,剔除一切经验性的质料,即分清准则和法则。 因此,为了区分准则和法则,康德首先区分了主观与客观,以作为准则与法则的先行概念。所谓主观,指一个原理仅对主体之单个有效则为主观的,是准则,不具备普遍性;所谓客观,指一个原理对每个理性主体的意志都有效,则此原理即为客观的,是实践之法则,具有普遍有效性。康德认为主观的就是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仅对有限个体有效的原理,只能称之为准则,而不能叫做法则。准则就是一些具体的行为规范,对这些行为规范,我们应该遵守,因为它只是关涉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便,它们只能“劝告”我们如何去做,但不能命令我们做什么。与主观不同,客观的就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对全体个体有效的原理,康德将之命名为“法则”,相当于自然界里的客观规律,这个“法则”是人的道德生活的终极根据,对此我们不是应该遵守,而是必须遵从,因为其关涉的是我们人之为人的根本,这个法则以命令的方式告诉我们该做什么,对此我们不能反抗,不能反抗的理由是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是具有理性的存在者。后来康德进一步断言,不仅人应该遵从这样的法则,而且只要是理性存在者,无论其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都应无条件地遵从实践的法则。在这里,康德的逻辑是:理性本身具有实践性,而具有实践性的理性必定具备一些客观的规律性的原理,这些原理是理性内在具有的,而不是什么外在的东西赋予它的,或者说这是理性之为理性的原因。 由此可见,在康德的道德哲学里,有着道德准则和道德法则两种范畴。道德准则是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具体行为息息相关的规范性原则,即一般的道德规范原则,这些一般的道德规范原则虽然对我们的道德生活约束性不大,但它对于我们的道德生活并非毫无作用。然而,康德所寻求的不是一般性道德生活的可能性,因为这种道德生活随处可见,无需论证其可能与否,他所想要的是道德之可能的根据,这种根据是不能用一般性的道德来规范的。于是康德又找到另一个更高层面的原

哲学大师康德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 全名伊曼努尔·康德 出生 学派 / 流派康德主义、唯心主义 主要领域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 著名思想绝对命令、先验唯心主义、综合命题、本体 显示▼受影响于 显示▼施影响于

目录 [隐藏] ? 1 生平 ? 2 哲学思想综述 o 2.1 《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 ? 2.1.1 先验感性论 ? 2.1.2 先验逻辑论 ? 2.1.3 先验分析论 ? 2.1.4 先验辩证论 ? 2.1.5 先验方法论 ? 2.1.6 知识论要义与其他 o 2.2 《实践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 o 2.3 康德哲学的学说结论 ? 3 名言 ? 4 康德生前发表的著作 ? 5 康德著作的英文翻译 ? 6 参考文献 ?7 外部链接 [

先验感性论主要是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知识(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两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的表象即现象界)刺激感官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同时,空间和时间也是数学知识的先天直观形式。 [编辑]先验逻辑论 先验逻辑论的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著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 [编辑]先验分析论 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的 根据和条件。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判断中的逻辑机能的分析。而先验分析论当中的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 [编辑]先验辩证论 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的本体,由此产生的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康德在先验辩证论的导言之中指出,理性这种推广能力由于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 [编辑]先验方法论 先验方法论首先阐明,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然有正确的使用法规(知性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论的(思辨的、先验的)懊用却没有法规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方法(从定义出发的独断论、从正反两方争辩并互相证伪怀疑论方法、还有假设和证明的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粹理性的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的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 [编辑]知识论要义与其他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

康德实践哲学研究_康德的实践哲学

康德的伦理学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但正是这一点被人们所误解,认为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一种空洞无物、没有实际效用的学说。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康德的实践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康德的实践哲学 [摘要]康德的伦理学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但正是这一点被人们所误解,认为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一种空洞无物、没有实际效用的学说。然而,综观康德的道德哲学,可以看到,康德道德法则形式化的追求只是其道德哲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另一方面,康德力图使自己的道德哲学走向经验和情感,走向生活世界。这也就构成了康德伦理学的实践性。 [关键词]康德伦理学形而上学至善 [中图分类号]B8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35-02 一、康德的伦理学 康德伦理学的出发概念就是自律的善良意志,人们常说,通向地狱的道路是用善良的意向铺砌的,但康德的善良意志并不是消极的,这位思想家向善良意志的体现者所要求的是活动和行为。人们或许会批判康德对事情的形式主义的看法,他暂时谈到的只是帮助人们在生命的海洋中找到确定方向的指南针,道德方向的丧失不会是长久的,道德境界迟早会在人的面前清楚地显示出来,并且人们将看到他们的行为会把他们引向的方向——引向善或恶。善就是善,其准是如此的显而易见。 在康德看来,实践理性的宗旨就是用之指导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生活,如果人们拥有了一个对实践生活很合理的理性却不用于人类实践生活,不能普及开来,那么原理描绘得再美轮美奂,事实上它是没意义的。想要指导人类的实践道德生活,就必须将理论带回到现实的大千世界中。 《实践理性批判》是对一般的实践理性进行批判,一般的实践理性包括我们日常的实践活动。“这个批判为什么不提名为纯粹理性批判,而是简单地提名为一般实践理性批判……如果它在这一方面成功了,就无需批判纯粹能力本身,以发现理性是否以这样一个过分僭越的要求,超越了自己……”[1]康德在导言中,强调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区别,理论理性是处理认识的问题,实践理性是处理欲望和意志的问题,其最高表现形式就是意志能力。 那么什么是意志呢?在康德看来,就是自己实现自己的对象的能力。 纵观《实践理性批判》这本书,康德的道德形式主义研究到达最高之处了。实践理性批判事实上是对人类道德法则的元伦理分析。对道德法则的表达是形式主义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它就是康德的绝对命令或定言命令法则。康德对道德法则是这么评价的“以上所列举的观察道德原则的三种方式,归根到底,是同一规律的不同公式,其中每一个又包含着其他两者。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区别,不过这种区别与其说是客观实践的,还不如说是主观的,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类比使观念与直观相接近,并由此与情感相接近。”[2]而随后的两种表述只是为了能更接近情感。

康德政治哲学13讲

康德政治哲学十三讲 汉娜?阿伦特著 曹明译 第一讲 谈论、探讨康德的政治哲学有其独特的困难。和其他许多哲学家不同,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托马斯、斯宾诺沙、黑格尔等等,康德从未有过政治哲学的专著。研究康德的著作非常庞大,但关于他的政治哲学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只有一本著作值得认真对待,即Hans Saner的Kants Weg vom Krieg zum Frieden,在法国,最近出现了深入研究康德政治哲学的一部论文集,[ii]其中一些颇为有趣;然而,即使在那些著作中,你很快就会发现对待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将其看作是康德的一个边缘性论题。在所有将康德的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著作中,只有雅斯贝尔斯(Jaspers)花了四分之一的篇幅来讨论这个问题。(雅斯贝尔斯(Jaspers)是康德惟一的追随者;Saner是雅斯贝尔斯(Jaspers)惟一的追随者。)不论是康德的历史文集,[iii]还是最新整理的康德的政治哲学文集,[iv]在性质和深度上都不能和康德的其它著作相比;确实,它们无法构成像一位研究者所宣称的“第四批判”,这位著者只是急切地想赋予这些偶然进入康德视野的论题高的定位。[v]康德自己称其中一些不过是“理念的嬉戏(play with ideas)”或一次“惬意的旅游(mere pleasure trip)”[vi]。从目前为止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永久和平论》看来,其讽刺的言调表明,康德并没有认真对待这些作品。在一封致Kiesewetter信中(1795年10月15日),他称这些文章是“遐想(reveries)”(就像他想起早年和斯韦登伯格(Swedenborg)*的娱乐,在他的著作《形而上学之梦》(Dreams of Metaphysics)中描述了一位神奇的魔法预言家(Ghost-Seer)[1776])。就《权利科学》(The Doctrine of Right)而言——你会发现只有这本由Reiss编辑的作品读来是多么的冗长和学究气——很容易同意叔本华的这个说法:“似乎这不是那个伟大人物的作品,倒像是一个平庸之人[gewhönlicher]的产品。”法则的概念(the concept of law)在康德的实践哲学中非常重要,在那里人被理解为一个立法性存在者;但是如果我们想从总体意义上研究法哲学,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会求诸于康德,而是普芬道夫或者格老秀斯或者孟德斯鸠。 最终,如果浏览一下别的文集——或是Reiss编辑的或是其他的文集(《历史文集》),你会发现其中很多都是关于历史的,因此,看来似乎是康德和他的后继者一样,已经用一种历史哲学代替了政治哲学;不过在那时,康德的历史概念虽然在他的权利理论中很重要,却并不是他的哲学的核心,如果想要探讨历史,我们将会转向维柯或者是黑格尔和马克思。对康德来说,历史是自然的一部分;他的历史主题是被理解为造物的一部分的人类种族,只不过是所说的作为最终目的和创造之最的一部分。康德从未忘记历史偶然性以及伴随的忧郁情调,对于历史,关键的不是情节(stories),也不是历史个体,更不是人的善行恶迹,而是那隐秘的自然的诡计,它在代代相继中推进人类种族的进步,发掘人类的天赋和潜能;所以人类种族的历史就是这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自然所布置在他们身上的全部萌芽都可以充分发展出来,而他们的使命也就可以在大地之上得到实现”[vii],这类似于一个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从孩童到青年直到成人,这就是“世界历史”。康德对过去之事从未提起兴趣,使他感兴趣的只是人类种族的将来。人类被逐出伊甸园不是因为罪恶也不是神的惩罚,而是自然的手笔,它将人类从它的母体中释放出来,然后驱逐出伊甸园,即那种“安全而又无害的童真状态”。[viii]这是历史的源头;历史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产物就是有时称为文化[ix]、有时称为自由(“从自然的监护(the tutelage of nature)到自由状态”)的东西;[x]只有一次,那也只是顺便在一个插入语中,康德认为历史也是这样一个问题:“达到名为社会性的最高目的[Geselligkeit]”。[xi](我们后面会看到社会性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进步是十八世纪占主导地位的一个概念,对于康德来说它毋宁是一种幽黯的主张;他多次重申了这对于个人的生活的悲伤意味: 即使我们以最好的条件来接受人类在这里的生命的道德—物理状况,亦即持久的进步并趋近于(向他们所楬橥的鹄的的)至善;他们(哪怕意识到自己心意的不可变更性)也还是不能把称心如意和自己(德行上的以及物理上的)状况之永恒延续着的变化这一场景结合在一起。因为他们现在所处的状况和他们准备着进入的那种更好的状况相形之下,始终总是一种灾祸;并且朝向终极目的的无限前进这种提法,同时也是对于无限系列的灾祸的一种展望,仍然不会使得称心如意出现。[xii] 对我选择这样的论题的另一种反对方式、一种有点不雅但却决非毫无道理的方式指出,所有这些通常被选编的文章——我也选择了同样文章——都是康德晚年的作品,这时康德的智力已经处于衰退期,最终导致老年时期的低能,这是事实。为反对这种看法,我提醒你们去阅读非常早的作品:《对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考察》[xiii]。展望一下我对此的看法,我希望在这期间向你们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如果人们了解康德的著作,并且考察康德的生平环境,很容易就会抛弃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