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及其与中国的关系(整理版)
中国和老挝友谊的故事

中国和老挝友谊的故事
中国和老挝之间有着长久而深厚的友谊,这段友谊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击日本侵略者和反对国内国民党政府的战争中崛起。
在这一时期,老挝的共产主义者和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建立了联系,并开始了长期的合作。
1960年代初,越南战争爆发,老挝成为了战争的重要一环。
中国政府支持老挝人民军和老挝的共产党,为他们提供了军事援助和物资支持。
中国的援助帮助老挝人民抵抗外来侵略,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老挝的独立和主权。
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和老挝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
中国对老挝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和发展项目,包括修建公路、桥梁、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帮助老挝改善交通和能源供应条件。
中国还向老挝提供了技术援助,支持农业、医疗和教育等领域的发展。
除了政治和经济合作外,中国和老挝之间的人文交流也非常活跃。
两国之间经常举行文化交流活动,包括艺术表演、文化展览和学术研讨会等。
这些交流活动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总体而言,中国和老挝之间的友谊建立在政治互信、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的基础上。
这种友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断加强,并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际的利益和福祉。
中国老挝的发展历程

中国老挝的发展历程
中国和老挝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 政治关系:中老两国建交时间可以追溯到1961年,建交以来,两国政治关系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中国一直支持老挝的社会主义事业,并提供大量的援助和投资。
双方在联合国、东盟等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合作,共同维护了双边和地区的稳定。
2. 经济合作:中国是老挝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
中国对老挝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矿业等领域,为老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
同时,中老两国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项目,如中老铁路、水电站等,进一步促进了两国经济的发展。
3. 人文交流:中老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
两国相互交流的频率不断增加,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
中国的援助项目也有助于提高老挝的教育水平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两国的人员往来大幅增加,进一步加深了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4. 区域合作:中老两国是湄公河流域国家,双方在湄公河流域合作机制中保持密切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湄公河合作进程,与老挝等国共同推动湄公河流域合作,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
这种合作不仅对老挝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整个湄公河流域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和老挝的发展历程在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双方关系密切且互利共赢。
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化,相信未来中老两国的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加强,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
老挝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老挝发展前景研究报告老挝是一个位于东南亚的内陆国家,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
然而,随着近年来的经济改革和外资增加,老挝的发展前景正在逐渐改善。
首先,老挝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该国拥有许多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金、铜等。
此外,老挝还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和水力发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自然资源为老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其次,老挝正在积极推动经济改革和外资引进。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鼓励外国投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选择在老挝设立工厂和办公室,这为老挝带来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
同时,老挝也加入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开展合作,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老挝正致力于开发旅游业。
老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卢安沙南市和琅勃拉邦等古城,以及世界闻名的破晓寺。
此外,老挝还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点,如万象市周边的喀桑国家公园和巴巴音河。
随着越来越多人选择老挝作为旅游目的地,旅游业成为老挝的经济支柱之一。
然而,老挝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是基础设施不足。
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落后,老挝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道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设施仍然不够发达。
其次,老挝的教育水平较低,人才储备不足。
教育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老挝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综上所述,尽管老挝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老挝的发展前景依然看好。
国家政策的支持、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不断增长的外资和旅游业都为老挝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未来,随着基础设施和教育水平的提升,老挝的经济发展将更加全面和可持续。
中老关系阐述

中老关系阐述
摘要:
1.中老关系的历史背景
2.中老关系的现状
3.中老关系的重要性
4.中老关系的未来展望
正文:
一、中老关系的历史背景
中老关系源远流长,两国传统友谊深厚。
自1961 年建交以来,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老挝最大的援助国,为老挝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中老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中老关系保持稳定发展。
双方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深。
在经济领域,两国务实合作成果丰硕。
中国是老挝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为老挝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两国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人民友好往来不断加深。
三、中老关系的重要性
中老关系对于两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中国而言,老挝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伙伴,中老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将有力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
对于老挝而言,中国是其发展的重要邻国和合作伙伴,两国合作对老挝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四、中老关系的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中老关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双方应继续加强政治互信,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和配合。
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两国应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合作、贸易投资便利化等领域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总之,中老关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老挝调研报告

老挝调研报告老挝调研报告一、引言老挝,正式名称为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位于东南亚的内陆国家,被称为“百万象之国”。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老挝在国际间的地位逐渐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老挝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推动中老两国的合作提供参考。
二、经济发展情况1. 经济增长:老挝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近年来平均达到7%以上。
主要拉动经济增长的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出口,特别是电力和石油天然气。
2. 对外贸易:老挝的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矿产品和农产品上。
中国是老挝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其次是泰国、越南和波兰等国家。
老挝的主要出口产品有电力、石油、矿石、纺织品等。
3. 劳动力市场:老挝劳动力市场规模庞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技能水平不高。
大部分劳动力从事农业和服务行业,缺乏高技能人才。
4. 基础设施建设:老挝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特别是交通运输状况较差,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三、文化交流情况1. 历史文化:老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佛教是老挝的国教,寺庙和佛塔遍布全国。
独特的寺庙建筑和佛教文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教育与文化交流:老挝的教育体制仍相对不完善,教育资源有限。
在文化交流方面,老挝与中国的合作日益密切,两国间的交流项目越来越多。
3. 文化产业:老挝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逐渐显示出潜力。
传统手工艺品、丝绸和音乐等文化产品受到游客的欢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渐增加。
四、社会发展情况1. 教育状况:老挝的教育发展水平较低,基础教育普及率不高。
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孩子无法接受正规教育。
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争取改善教育条件。
2. 医疗保健:老挝的医疗保健体系相对薄弱,资源不足。
医疗设施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较差。
政府致力于改善医疗保健条件。
3. 贫穷问题:老挝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贫穷问题严重。
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依赖农业为生。
老 挝 概 况

老挝概况简史:老挝是世界上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2000多年前就有城邦(部落国家)出现,其后大致经历了“城邦林立”,“澜沧王国”,外族占领,老挝王国等几个时期,才到今天的人民民主共和国时代。
一,城邦林立时期(公元初年—1353年)。
在古代的中南半岛上,城邦林立,部落迁徒和势力的兴衰强弱,不断分合变化。
主要城邦有:科达蒙(堂明·道明);文单(陆真腊);孟骚(挝国—骚国)等。
二,澜沧王国时期(1353—1707年)。
这是老挝历史上笫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维持350多年,经历了三次兴衰。
澜沧王国的创建者为昭法昂。
三,外族占领时期(1778—1945年)。
统一的阑沧王国分化瓦解后,不久就遭遇外族的入侵脔割和长期占领。
首先是暹罗的占领;其次是越南阮氏王朝的蚕食;其三法国殖民统治。
法国自1893年起,先后两次占领老挝,实行殖民统治,时间长达60余年。
到1945年初,日本于3月9日在印度支那发动了一次政变,彻底解除法国在印支的武装力量,夺取法国在印支的殖民政权。
在日本的占领下,老挝人民又添加了一重枷锁。
不过,日本占领时间不长,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四,老挝王国时期(1945—1975年)。
这是老挝人民成功地反对法、美侵略、干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30年。
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1945—1954年。
老挝人民广泛开展了“驱逐日本,打击法国”的斗争运动;(二)1954—1959年。
巴特寮武装力量解放了丰沙里和琅勃拉邦省大部,粉碎了法国的南鸟河防线,逼使法国承认越老柬三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三)1960—1962年。
在美国的干涉和指使下,老挝内战爆发,自到1962年7月老挝临时民族团结政府成立。
(四)1963—1975年。
1962年日内瓦协议墨汁未干,就遭到美国及其仆从的公开破坏,美国大举增兵,加大对右派集团的援助,拉拢富马首相,挑拨中立派与爱国战线的关系,最终颠覆了三方临时民族团结政府。
老挝的国家发展历程

老挝的国家发展历程老挝,全名为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位于亚洲东南部,是一个内陆国家。
老挝的国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14世纪,当时老挝被称为“兰纳暹罗”或“兰纳依沙纳”王国。
以下是老挝的国家发展历程。
14世纪至18世纪,老挝王国为君主制,政权以王国为中心。
这个时期,老挝领土扩张,并与邻国发生了一些冲突。
但与此同时,老挝也受到了泰国、缅甸、中国等邻国强大势力的入侵和控制。
19世纪,欧洲列强开始在东南亚地区扩张势力。
法国于1893年入侵老挝,并于1899年将其纳入法属印度支那。
在法国统治期间,老挝成为法国在东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殖民地,为法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
20世纪初,老挝人民开始抵制法国殖民统治,要求独立。
1953年,老挝成功获得独立并成立君主制,国王苏旺瓦提拉领导国家。
然而,这个时期仍然有一些政治不稳定,国家在内外斗争中苦苦挣扎。
1975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
共产党成为国家的执政党,国家政权由君主制转变为人民民主制度,领导人为建勒·巴拉巴尼。
在这个时期,老挝政府实施了国有化和集体化政策,试图进行经济的重组和社会变革。
然而,这个时期的老挝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经济发展缓慢,国家的开放度不高,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有限。
同时,由于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的错误决策,老挝的经济陷入困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挝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国家逐渐放开了对外投资、贸易和旅游业的限制,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外国游客。
同时,老挝也加强与邻国的经济合作,积极参与东盟等多边组织。
这些改革政策使老挝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老挝的经济主要以农业、采矿、制造业和旅游业为支柱。
外国投资和旅游业的发展给国家带来了增长和就业机会,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然而,老挝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政府腐败、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
此外,老挝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改善。
老挝的历史与地理环境的影响

老挝的历史与地理环境的影响老挝是一个位于东南亚的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多样化的地理环境。
这些历史和地理环境对老挝的发展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老挝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对其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老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史前时期。
考古发现表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老挝地区就有人类居住。
随后,老挝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的王国和文明,其中最重要的是琅勃拉邦王国和占巴塞王国。
这些王国的兴衰和政治变革塑造了老挝的历史面貌。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老挝还深受其周边国家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和越南。
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对老挝有着持久的影响。
例如,佛教就是从中国传入老挝的,佛教对老挝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越南对老挝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两国之间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和合作关系。
此外,老挝的地理环境对其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老挝地处湄公河流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
这使得农业成为老挝经济的重要支柱。
稻米、咖啡、棉花和橡胶是老挝主要的农产品。
农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老挝人民的生活物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
除了丰富的农业资源,老挝还拥有其他宝贵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
矿产资源包括锡、铜、锌、金和煤等。
这些资源为老挝的工业和能源部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水能资源则被广泛用于发电和灌溉系统。
老挝正在积极开发这些资源,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老挝的地理环境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老挝地处地震多发区和台风路径上,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地震和洪水常常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老挝需要有效的自然灾害管理和预警系统来应对这些挑战。
此外,老挝还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交通不畅的问题。
由于地形复杂和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一些农村地区依然面临贫困和落后。
同时,老挝的交通网络也需要进一步改善,以促进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老挝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对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为老挝赋予了多元的文化背景,而地理环境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挝历史悠久,公元14世纪建立的澜沧王国曾是东南亚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1707—1713年逐步形成了琅勃拉邦王朝、万象王朝和占巴塞王朝。
1779年至19世纪中叶逐步为暹罗征服。
1893年沦为法国保护国。
1940年被日本占领。
1945年8月老挝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伊沙拉阵线,同年10月12日老挝宣布独立,成立了伊沙拉政府。
1946年法国卷土重来,伊沙拉政府解体。
1950年爱国力量重建伊沙拉阵线,成立了以苏发努冯亲王为总理的寮国抗战政府。
1954年7月法国被迫签署日内瓦协议,从老挝撤军。
此后美国入侵,1962年美国又被迫签订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协议。
老挝成立以富马亲王为首相、苏发努冯亲王为副首相的联合政府。
1964年美国支持亲美势力破坏联合政府,进攻解放区。
老挝军民在爱国阵线领导下进行了英勇的抗美救国战争。
1973年2月老挝各方签署了关于在老挝恢复和平和实现民族和睦的协定。
1974年4月成立了以富马为首相的联合政府和以苏发努冯为主席的政治联合委员会。
1975年12月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万象召开,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老挝人民革命党执政。
1991年8月,老挝最高人民议会通过《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宪法》,根据宪法,将老挝部长会议改名为政府,部长会议主席改名为总理,最高人民议会改名为国会,老挝国徽上原有的红星、斧头和镰刀将被著名古建筑物塔銮图案所取代。
【外交】老挝奉行和平、独立和与各国友好的外交政策。
1997年7月,老挝正式加入东盟。
与中国关系:中老两国山水相连,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
两国自1961年4月25日正式建交以来,双边关系稳步发展,政治互信不断增强。
2000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对老挝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老挝。
访问期间,两国签署了关于双边合作的《联合声明》,确定发展两国长期稳定、睦邻友好、彼此信赖的全面合作关系。
2004年11月,温家宝总理对老挝进行正式访问。
2006年6月,朱马利主席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发表联合新闻公报。
2006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对老挝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发表《中老联合声明》。
2007年8月,波松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2008年3月,温家宝总理对老挝进行工作访问。
2009年9月,朱马利主席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双方决定把中老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经贸合作方面,两国经贸关系不断深入,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2003年,中老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
2007年,中老双边贸易额达2.49亿美元。
简况位于中南半岛北部的内陆国家,北邻中国,南接柬埔寨,东界越南,西北达缅甸,西南毗连泰国。
湄公河流经西部1900公里。
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5月~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
年平均气温约26℃,年降水量1250毫米~3750毫米。
公元1353年建立澜沧王国,为老挝历史鼎盛时期。
1893年沦为法国保护国。
1940年9月被日本占领。
1945年10月12日宣布独立。
1946年法国再次入侵,1954年7月签署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法国从老挝撤军,不久美国取而代之。
1962年签订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协议。
老挝成立以富马亲王为首相、苏发努冯亲王为副首相的联合政府。
1964年,美国支持亲美势力破坏联合政府,进攻解放区。
1973年2月,老挝各方签署了关于在老挝恢复和平与民族和睦的协定。
1974年4月成立了以富马为首相的新联合政府和以苏发努冯为主席的政治联合委员会。
1975年12月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中国同老挝的关系一、政治关系中国和老挝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自古以来和睦相处。
1961年4月25日中国和老挝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保持睦邻友好。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两国关系曾出现曲折。
1989年中老关系正常化以来,双边关系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卫生等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协调与合作。
老挝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支持中国人民和平统一祖国大业。
中方访老主要领导人有:1990年12月,国务院总理李鹏对老挝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2000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老挝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老挝,在双边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访问期间,两国签署发表了关于双边合作的《联合声明》,确定发展两国长期稳定、睦邻友好、彼此信赖的全面合作关系。
2006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对老挝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决定进一步深化两党两国传统友好与全面合作,推动中老关系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两国签署的双边协定主要有:《中老贸易协定》(1988年12月)、《中老边境贸易的换文》(1988年12月)、《中老领事条约》(1989年10月)、《中老文化协定》(1989年10月)、《关于处理两国边境事务的临时协定》(1989年10月)、《中老边界条约》(1991年10月)、《中老民航谅解备忘录》(1991年4月)、《中老边界议定书》(1993年1月)、《中老遣返在华老挝难民的议定书》(1991年4月)、《中老关于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1993年1月)、《中老边界制度条约》(1993年12月)、《中老汽车运输协定》(1993年12月)、《中国、老挝、缅甸确定三国交界点协定》(1994年8月)、《中老澜沧江-湄公河客货运输协定》(1994年11月)、《中老旅游合作协定》(1996年10月)、《中老关于成立两国经贸技术合作委员会协定》(1997年5月)、《中老边界制度条约的补充议定书》(1997年7月)、《中老民事刑事司法协助条约》(1999年1月)、《中老避免双重征税协定》(1999年1月)、《中国、老挝、缅甸和泰国四国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定》(200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关于双边合作的联合声明》(2000年11月)、《中国农业部和老挝农林部关于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00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引渡条约》(2002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与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银行双边合作协议》(2002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教育部2002-2005年教育合作计划》(2002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教育部2005-2010年教育合作计划》(200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联合新闻公报》(2006年6月)、《中老越三国国界交界点条约》(2006年10月)、《中老联合声明》(200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关于禁止非法贩运和滥用麻醉品和精神药物的合作协议》(200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与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卫生部卫生合作谅解备忘录》(2006年11月)等。
二、经贸关系中老经贸关系发展顺利。
双方先后签署了贸易、投资保护、旅游、汽车运输等经贸合作文件,成立了双边经贸与技术合作委员会。
2008年中老双边贸易额4.2亿美元,同比增长57.5%,其中中国出口2.7亿美元,进口1.5亿美元。
中国出口老挝的商品主要包括:摩托车、纺织品、汽车及底盘、高新技术产品、电线电缆、通信设备、电器电子产品等;中国从老挝进口的商品主要有:锯材、天然橡胶等。
中国公司于1990年开始赴老投资办厂,投资领域涉及水电、矿产开发、服务贸易、建材、种植养殖、药品生产等。
中国公司在老挝还积极参与劳务和工程承包,占老挝承包工程市场1/4份额。
中国为老挝援建的项目有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南果河水电站及输变电工程、老挝国家文化宫、琅勃拉邦医院、昆曼公路老挝境内1/3路段等。
三、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老两军关系发展良好,中国军队领导人迟浩田、张万年、于永波、梁光烈等先后访老,老挝副总理兼国防部长隆再·皮吉等军队领导人多次访华。
老挝分别于1992年和1999年在昆明、香港设立总领事馆。
双方先后签订多份文化、新闻、教育、卫生和广播影视合作文件。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第四、第九频道在老落地。
两国文艺团体、作家和新闻记者往来不断。
两国青年团交往密切,保持互访传统。
2000年以来,我共向老挝派遣89名青年志愿者。
中老两国于1990年开始互派留学生和进修生。
老挝是我国对外提供奖学金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老挝在华留学生人数每年保持在320名左右。
四、边界问题中老两国有着500公里的共同边界。
1991年10月,两国在北京签署了《中老边界条约》。
此后,双方先后签署《中老边界议定书》、《中老边界制度条约》和《中老边界制度条约的补充议定书》。
两国政府通过友好协商,在较短时间内圆满解决了边界问题。
中老边界是一条和平、稳定的边界。
现状:老挝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但由于过去长期遭受外国的殖民统治、剥削和掠夺以及国内数十年的战乱,丰富的资源得不到很好地开发,经济十分落后。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逐渐取得进展,但仍面临不少困难,目前正在为消除金融危机的影响努力奋斗。
2001年老挝党“七大”制定了2001年至2005年经济发展规划,今后五年老挝GDP年均增长速度不低于7%。
老挝计划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基本摆脱不发达状态,其任务是比较艰巨的。
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财政困难、资金短缺、贸易逆差巨大、外债逐年增加、城乡差距增大脑等。
国民生产总值(2000年):约137800亿基普。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0年):约350美元。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2000年):5.9%。
货币名称:基普。
汇率(2001年):1美元=8500基普。
通货膨胀率(2000年):6.6%资源有锡、铅、钾、铜、铁、金、石膏、煤、盐等矿藏,迄今得到少量开采的有锡、石膏、钾、盐、煤等。
水力资源丰富。
森林面积约9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约42%,产柚木、紫檀等名贵木材。
工业主要有发电、锯木、碾米、卷烟、纺织、食品,采矿、服装、制药等企业及小型水泥厂、修理厂、炼铁厂和纺织、制铁、陶瓷、手工业作坊等。
农业老挝是一个农业国,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80%。
主要产品有水稻、玉米、薯类、咖啡、烟叶、花生、棉花等。
全国耕地面积约64.9万公顷(1993年),1994年稻谷产量达150万吨。
交通运输无出海口,没有铁路,主要靠公路、水路和航空运输。
湄公河可以分段通航载重20—200吨船只。
公路:总长14176公里;货运量14..7万吨。
(1993年)水路:总长4600公里;客运量70.33万人次,货运量28.97万吨。
(1993年)空运:万象的瓦岱机场是唯一的国际机场,有通往昆明、曼谷、清迈、河内、胡志明市和金边的六条国际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