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赏析

合集下载

陆游《秋夜将晚出篙门迎凉有感》原文注译赏析

陆游《秋夜将晚出篙门迎凉有感》原文注译赏析

陆游《秋夜将晚出篙门迎凉有感》原文注译赏析陆游《秋夜将晚出篙门迎凉有感》原文注译赏析引导语: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下面就是小编收集他的《秋夜将晚出篙门迎凉有感》原文翻译鉴赏,我们一起阅读,看看这首诗是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的?《秋夜将晚出篙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

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

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

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

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这是陆游的爱国诗篇。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一、主题和内容: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一首深切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爱国诗词。

两首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分裂和民众苦难的忧虑和痛心。

第一首诗中,诗人以银河和鸡鸣为引子,表达出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和对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他疾病缠身,对救国壮志几乎消尽,出门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

这是一种对国家命运和自身境况的深深忧虑,也是对人民疾苦的深深痛心。

第二首诗则以壮观的自然景象为背景,描绘了被金兵占领的中原地区的悲惨状况。

诗人用鲜明的形象描绘出山河的雄伟壮丽,同时也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等诗句表达出对遗民悲惨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南宋军队未能收复中原的失望和不满。

二、写作技巧和风格:陆游的写作风格以雄浑豪放为主,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

两首诗都用鲜明的形象描绘了自然的壮观和山河的秀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感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

在第一首诗中,诗人通过使用“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等具体的形象和声音,营造出一种沉寂而又悲壮的氛围,表达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自身境况的无奈。

在第二首诗中,诗人则以大自然的壮观景象为背景,通过使用“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等诗句,描绘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同时也表达出他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南宋军队未能收复中原的不满和失望。

三、个人观点和感受:我对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有着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这首诗所表达出的爱国情感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使我深感震撼和感动。

部编版小学语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文原
文及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以下是课文原文: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是陆游在秋夜即将破晓时走出篱门,感受凉意之际,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深感慨。

首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以壮丽的自然景色描绘了祖国的山河壮美。

这里的“三万里河”指的是黄河,“五千仞岳”则是指华山。

这两句诗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黄河之长、华山之高,寓意着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崇高威严。

然而,接下来的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却转而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这里的“遗民”是指被异族统治下的汉族百姓,“胡尘”则象征着异族的统治。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遗民在异族统治下遭受苦难的深深同情,以及对他们期待南宋王朝北伐恢复失地的深深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比壮丽的自然景色和悲惨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深关切和忧虑。

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坚定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解放的强烈期盼。

总的来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充满爱国热情的优秀诗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古诗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古诗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古诗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陆游。

其全诗如下: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前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注释】⑴将晓:天将要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⑵天汉:银河。

⑶怆:悲伤。

⑷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⑸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

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

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⑹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的统治,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⑺南望:远眺南方。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译文】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又一年盼望官军收失地。

【鉴赏】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

“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

三四句写“有感”正面。

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胜,第二首则以雄浑胜。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及赏析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及赏析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及赏析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以骚体诗为主,被誉为“南宋诗界第一人”。

其中一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被广泛传诵,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原文和赏析。

原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自断家山不守边,薄田宅隔物华。

抗志未立情何竟,坐观孤月转凝霞。

躞蹀簷前有似心,窗帘卷处能呼啸。

笙歌随意交正一,何以千载伴登高。

解鞍刀伴江横客,解伏马寻山路惊。

惆怅东风似吹嘘,三年多少兴亡情!此时冷落到京口,至心何道及沧洲?何当愁绪随满地,鼠伴羌笛两无求?墙角数树影微疏,残星宿舂浸满湖。

醒时同胜暮时逊,春至秋来似一丘。

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陆游在秋夜思乡之情下所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以秋夜中出门迎凉为背景,寄托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和对命运的反思。

诗的开头,“自断家山不守边,薄田宅隔物华。

”表达了陆游因为政治原因离开家乡,与故土相隔的遗憾和无奈。

接着,“抗志未立情何竟,坐观孤月转凝霞。

”诗人抒发了自己抱负未得实现的失落之情,观察孤月变幻的同时,也暗指时局的动荡和变迁。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以自然景象来反衬自身的落寞,“躞蹀簷前有似心,窗帘卷处能呼啸。

笙歌随意交正一,何以千载伴登高。

”诗人表达了与时俱进的愿望和对身世起伏的感慨。

第二段的诗句,“解鞍刀伴江横客,解伏马寻山路惊。

”描述了诗人流连天涯的旅途中的艰辛和不安,表达了对时局动荡的愤慨。

接着,“惆怅东风似吹嘘,三年多少兴亡情!”诗人通过描绘东风似吹嘘,表达了对故土沧桑变化的悲叹之情。

诗的结尾,陆游通过描述京口的凄凉和自己的愁苦,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无奈,“此时冷落到京口,至心何道及沧洲?何当愁绪随满地,鼠伴羌笛两无求?”最后两句以墙角数树影、残星宿舂来表现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醒时同胜暮时逊,春至秋来似一丘。

”这是对光阴易逝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无奈抒发。

总的来说,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以富有哲理的诗情,通过描述自然景象和个人遭遇,表达了对家园和人生变迁的思考和情感寄托。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古诗原文意思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陆游。

其全诗如下: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⑴将晓:天将要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⑵天汉:银河。

⑶怆:悲伤。

⑷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⑸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

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

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⑹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的统治,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⑺南望:远眺南方。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又一年盼望官军收失地。

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

“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

三四句写“有感”正面。

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胜,第二首则以雄浑胜。

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为辽阔,感情也更为沉痛。

“三万里河”指黄河,“五千仞岳”,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文及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文及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文及赏析南宋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共有两首,这两首诗意境深沉,饱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情。

其一: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诗人极写祖国山河的壮丽。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这两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祖国山河的雄伟气势,“三万里”“五千仞”“入”“摩”等词,让人感受到山河的壮阔与雄伟。

然而,如此壮丽的山河却沦陷在金人之手,“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笔锋一转,写北方沦陷区的人民在金人的统治下痛苦不堪,眼泪都流干了,他们年年盼望南宋的军队能够北伐收复失地,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他们的希望一次次落空。

“泪尽”二字,深刻地表现了遗民的痛苦和绝望,“又一年”则突出了他们盼望的时间之久和失望之深。

这首诗既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又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期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

其二: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描绘了秋夜将晓时的景象。

遥远的银河朝西南方向下落,邻家的公鸡已经一再啼鸣。

这两句通过对天空和鸡鸣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诗人感慨自己的壮志豪情在病中消磨殆尽,出门搔着头发,为自己的一生感到悲哀。

这里的“壮志消尽”并非真的完全消失,而是诗人在现实的困境中感到无奈和痛苦。

他心怀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这种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整首诗以景衬情,通过秋夜的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无奈,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综合来看,这两首诗都反映了陆游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心系国家和人民,对山河破碎、百姓受苦深感痛心。

他的诗作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也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强烈的责任感。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及赏析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及赏析

【导语】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阴(今绍兴)⼈,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学家、史学家、爱国诗⼈。

陆游⼀⽣笔耕不辍,诗词⽂俱有很⾼成就,其诗语⾔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彩鲜明,具有很⾼的史料价值。

下⾯是为⼤家带来的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代:陆游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怆平⽣。

三万⾥河东⼊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南望王师⼜⼀年。

译⽂迢迢万⾥的银河朝西南⽅向下坠,喔喔的鸡叫之声在邻家不断长鸣。

疾病折磨我⼏乎把救亡壮志消尽,出门四望不禁⼿搔⽩发抱憾平⽣。

三万⾥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海,五千仞⾼的华⼭耸⼊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民在胡⼈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年⼜⼀年。

注释将晓:天将要亮。

篱门:⽵⼦或树枝编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阵凉风。

天汉:银河。

《诗经·⼩雅·⼤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传:“汉,天河也。

”搔⾸:以⼿搔头。

焦急或有所思貌。

怆(chuàng):悲伤。

三万⾥: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种单位,周尺⼋尺或七尺,周尺⼀尺约合⼆⼗三厘⽶。

岳:指五岳之⼀西岳华⼭。

黄河和华⼭都在⾦⼈占领区内。

⼀说指北⽅泰、恒、嵩、华诸⼭。

摩天:迫近⾼天,形容极⾼。

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遗民:指在⾦占领区⽣活的汉族⼈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民。

泪尽:眼泪流⼲了,形容⼗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侵中原,也指胡⼈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和⾦朝的*。

胡,中国古代对北⽅和西⽅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望:远眺南⽅。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创作背景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试题】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 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 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 第四句一个 “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 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 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作者简介】 陆游 (1125 年 11 月 13 日-1210 年 1 月 26 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 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 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 最多的诗人。

【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同题诗有二首,这是第二 首。

2.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胡尘: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 族的泛称。

5. 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译诗、诗意】 三万里的黄河呵向东注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华山呵上摩青天。

沦陷区的遗民 眼泪都已哭干了,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一年又一年! 黄河那么长,滚滚向东流入大海,华山那么高,快要碰到蓝天。

可是美丽的


山河被敌人占领着,北方的老百姓天天在等待着宋朝的军队打回去,赶走敌人。

等了一年又一年,他们的眼泪都哭干了。

【鉴赏】 一个初秋之夜,暑气未消,闷热难耐,因坚持抗战二被罢还乡已经四年的 68 岁的诗人,更觉内心郁闷,出篱门迎凉,为排遣心中苦闷,成诗二首,是为 第二首。

诗直接以夸张渲染气势:滚滚黄河奔流三万里,东入大海;巍巍华岳五 千仞,上与天齐。

但如此之大好河山,却沦陷“胡尘里”,又是一年过去,王师 在哪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多少悲愤,多少辛酸。

诗的意境是如此 的雄浑壮阔,格调又是如此的苍凉悲壮。

诗一开始劈空而来, 气象森严。

山河本来是不动的, 由于用了“入”、 “摩” 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但大好河山,陷于 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

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 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 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 金人马队扬 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

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 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

遗民苦盼,年 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 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 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全诗以“望”字为眼, 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

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

诗境雄伟、严 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 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 境界大为开阔。

正如他的 《示子遹》 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 渐欲窥宏大”;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 屈贾在眼元历 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 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

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 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 命运的无限关切, 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 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 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 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

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

两句一横 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奇伟 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 想。

然而, 如此的山河, 如此的人民, 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 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

“泪尽”一词,千 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


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

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 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

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

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 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 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 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