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美上第十七课《徽州三雕》
10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徽州具有悠久的雕刻传统,有文献记载的徽州工艺雕刻约始于唐代。
如砚雕,1976年合肥唐开成五年(840)墓中出土的箕形歙砚,古朴精致,线条流畅,是早期歙砚的珍贵遗存。
宋代书画家米芾曾得一长方形歙砚,砚雕极为精细,有大小山峰三十六座,层峦叠障,明暗相间,一直延伸到砚边。
砚的当中琢成砚池,池中碧水荡漾,别有一番情景。
米芾以这方砚竟然换得了苏仲恭的一座豪华宅邸,可见雕刻艺术是何等的高超。
墨模印版的雕刻始于南唐奚廷珪,奚廷珪是河北易水人,是个制墨的工匠。
因为唐末北方战乱,逃难到了歙县,见黄山松提炼的松烟非常适合于制墨,于是便留了下来制墨。
由于奚廷珪造墨质量高超,被后主李煜封为墨务官,并赐奚氏为李姓,所以又叫李廷珪。
李廷珪之前,墨多为手制,称“握子”。
奚廷珪最初制墨也是手制,后改为用木模制墨,也就是在木头上刻成各种文字图案,做成墨范,将墨泥放在墨范中压制成型,墨模雕刻也便成了一件独立的工艺品。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婺源戴彦衡自荐作复古殿墨,有“双角龙”图样,为米芾所绘。
又有珪壁及戏虎等图形。
徽州的书版雕刻也是始于唐代。
宋代,黟县汪纲成为全国七大私人刻书家之一。
米芾[fú](1051-1107),自署姓名米或为芊,芾或为黻[fú]。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汉族,祖籍山西太原,曾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
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
书画自成一家。
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
善诗,工书法,精鉴别。
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宋四家之一。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因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
李廷珪五代时南唐易水(今河北易县)人。
造墨名家。
李廷珪墨制作也非常讲究,其配方为每松烟一斤,用珠珠三两、玉屑一两、龙脑一两和以生漆捣十万杵。
徽州建筑“三雕”之美

徽州建筑“三雕”之美砖雕是将装饰图案雕刻在建筑的水磨青灰上,其材质较软,适合于精雕细琢,雕刻手法主要有立体雕刻、浮雕和平雕三种。
徽派建筑中砖雕多出现于马头墙等建筑配件中,采用模具复制的方法保证砖雕的统一性,也方便进行建筑修整。
在大户人家中,砖雕常被以拼砖镶在墙面上构成整幅繁复的画面。
砖雕内容题材丰富,动物花卉、人物故事、山水景色应有尽有,有着强烈的民间艺术色彩。
徽州地处江南,房屋多采用木料搭建,这为徽州木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木雕在徽派建筑装饰中运用极为广泛,门窗、屏风、桌椅、床榻等处处可见精美的木雕工艺。
木雕通过对不同种类质地的木材进行分析,选择不同的雕刻方法,坚硬的木材用于精细雕刻,疏软的木材多雕刻成简约的图形,将不同质地的木材巧妙地融合到一个完整的木雕作品中。
木雕在组合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构图也十分丰富,人物、花鸟造型栩栩如生。
题材有花鸟鱼虫、山水自然,也有徽州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崇王之道、中庸思想在徽州木雕中也有所体现。
石雕在徽派建筑中多用在建筑外观、牌楼建造中,常见石材为花岗岩、大理石、青石等。
石雕构图在正室建筑上采用中轴对称形式,表现出庄严秩序,在偏房多采用均衡构图,增加建筑的动感和变化性,这对工匠的技能要求大大提高。
石雕材质相对于青砖和木材更加坚硬,雕刻风格也更加粗犷,因此多用于建筑外观、牌楼等。
石材质地坚硬,耐风化,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也不会有太大的磨损,因此徽州人多用石雕来表现徽州人的坚贞、果敢。
动植物题材在石雕中也十分常见,冰冷的石头在工匠手中变成灵巧的动物、柔软的植物,在艺术形式上真正做到了坚硬与柔软的结合,但整体艺术风格还是比较粗犷。
在“三雕”技艺中,石雕的制作最为耗费人力,所以相对砖雕和木雕,石雕工匠中以男工匠居多。
徽 洲 雕 塑—— 三雕1

徽洲雕塑——三雕姓名:冯祥摘要徽州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这里盛产竹、木、茶和文房四宝,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素有东南邹鲁之美称。
徽州“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
明清两代徽商遍布全国. 所谓“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
多用于宅第内外装饰。
徽州“三雕”以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
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
三雕是徽派建筑的点缀和延伸,与古徽州文化密不可分,在旧属徽州各县分布极广,甚至无村不有,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均可一睹雕塑的风采,这不仅说明雕刻匠师人才众多,技艺之高超,更能体现徽州古文化昌盛。
那时有不少财力雄厚的商人在家乡大兴土木,营造宅第。
关键词: 雕塑木雕砖雕石雕。
THE BADGE CONTINENT CARVE-THREE CARVEABSTRACTThe badge state locates the wan , ze , the gan three provinces to hand over the boundary, abounding in four treasures of bamboo, wood, tea and the text buildings here, the mountain clear water show, the products is abundant, the vegetable contain beautiful southeast zhou lu call. The history of" threeCarves"s of the badge state comes from the generation of Sung, go to clear and pure but reach very prosperous.Clear and pure two badge companieses spread all over the whole country. " Three Carves"s calls are namely the wood Carve, brick Carve, stone Carve . Be use in house more inside pack the outside. " Three Carves"s of the badge state with she County, yi County, source County of most for typical model, keep also opposite better.Mainly used for people's reside, ancestral temple, temple, park etc. the adornment of the building, and ancient type furniture, hold the craft carvingses, such as lian , container for pens and fruit bowl...etc..Three Carves are the badges parties to construct of embellish and extend, with the ancient badge state culture inseparable, at old belong to each county of state of badge cloth very wide, even have no village not to have, screen, window ying , the column pillar in the house hospital, the bed, table, chair, case and the text building tools and implementses that use usually all can the elegant appearance that a carve, this not only explain to carve artisan's talented person numerous, superb technical skill, more ability body the ancient culture of the badge state is prosperous now.The that time has the not little wealth dint male thick company's person at home the country big soil wood, the camp builds the house.Keyword: Carve Wood carving The brick carve Stone carving徽洲雕塑——三雕徽州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安徽省一侧“徽州”之称始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之前与唐时均称为歙州。
17. 徽州三雕(安徽)-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徽州三雕(安徽)-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知识目标1.了解徽州三雕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2.学会运用简单的线描、素描、水彩等技法,描绘徽州三雕。
3.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培养创作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徽州三雕的内涵和特点。
2.运用不同的艺术技法,进行创作和表现。
3.发挥学生创新意识,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教学难点1.在描绘徽州三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色彩、质感、构图等方面的问题。
2.如何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去理解徽州三雕,并将其融入到创作之中。
教学步骤1. 课前引导(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材料,介绍徽州三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艺术欣赏(20分钟)教师为学生展示不同样式的徽州三雕作品,让学生欣赏其造型、色彩和构图,并就其特点与学生交流。
3. 艺术实践(80分钟)步骤一:线描(20分钟)教师为学生分发绘图纸和铅笔,在黑白线描的基础上,练习简单的透视和剖析,掌握线条的变化和表现力。
步骤二:素描(20分钟)教师为学生分发铅笔和素描纸,在线描的基础上加上阴影、光影等,表现出徽州三雕的体形、质感以及造型。
步骤三:水彩(40分钟)教师为学生分发颜料和画笔,通过教学视频或现场演示,引导学生掌握水彩的基本知识和技法,并在素描的基础上,给徽州三雕作色,表现出不同的质感和氛围。
4. 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收获和体会,并鼓励学生寻找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亮点和创新。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徽州三雕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并通过逐步学习不同的艺术技法,掌握了创作和表现的基本原则和技能。
同时,通过课前引导和课后总结,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意识,并将其融入到实际的创作中,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精美的三雕:木雕,石雕,砖雕

精美的三雕:木雕,石雕,砖雕精美的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初次造访徽州村庄的人往往会有这样的惊诧远处,看似朴素的白墙黑瓦走近,却是华美的雕刻世界徽州的宅子大多,高墙深院粉白的墙壁因江南的梅雨冲刷显得更是斑驳古朴推开一扇古老的大门才豁然一方阳光,洒满极尽的雕饰其美不胜收堪比皇室的宫殿在煌煌民居和家具中可谓无宅不雕,无处不刻,无木不图繁复的漏窗,浮雕的花鸟,民间的戏曲故事百结,回纹,缠枝等实则“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看宅中雕刻的故事便可对主人的修行,品味知一二精美的三雕:木雕,石雕,砖雕由画家,工匠和儒商一起完成可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正是印了徽州三雕的工艺之精与繁古人的大繁之风,精致无比其人文气息都让人过目不忘徽州的木雕就地取材,雕品为突出其天然的纹理。
通常不施色彩,清新淡雅,再岁月洗礼后浑厚的包浆似莹润如玉。
清末后受到艺术繁縟之风的影响,部分地方的木雕开始着色,以红,黑,金三色为主,对比鲜明,但骨子里仍保留着其不求华丽的朴拙。
徽州的木雕应属三雕中应用最多的一种。
木雕精美的构件,起着建筑中承重负荷,隔离空间以及美化的作用。
古玩和动物等题材分布在门楼,正厅窗门,梁枋和后进窗门等部位。
徽州人建宅时,首先会对其雕刻的布局有一个整体的构思,比我们现在的设计图纸还要讲究,从雕刻图案的主题,比例和主次位置到讲究其呼应,虚实明暗的变化。
再到雕刻笔触韵律,立体造型都是事前规划好的。
木雕内容多以民间人物故事,山水花鸟,博物代表,木雕以刀代笔。
巧夺天工形容其工艺绝对不为过。
砖雕多盛产于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成形。
一般用于房屋的门罩,门楼,大门的八字墙,屋脊等。
门罩是房屋的脸面,上为青瓦翘檐,下嵌水磨砖围就的砖雕图案,就能显示出主人品味和家族势力。
而更讲排场的人家干脆就会把门罩做成垂花门式,显其豪派。
砖雕不及木雕复杂,一般以八仙、猛虎、狮子和鱼等为主题,人物故事和山水内容鲜少。
其经历岁月的历练,仍坚固无比。
徽州文化徽州三雕

特别鲜明突出的是白墙黑瓦和马头墙,它们 层层叠叠高低有致,长短相同,轮廓清晰, 这些特点在这里均得充分体现。
还有木雕上的松、石、云、泉以及奇花异草、 就有山区典型形象。更具有徽派版画和徽州 盆景和造型特色
那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虬松、顶平如 削、枝著虬龙、苍翠欲滴、奇特的长相)。
以动物、花卉、树木 等
如:龙、凤、狮、虎、象、麒麟、鳌鱼及鸡、 鸭、鹅、猪、马、牛、羊等家禽家畜,还有 徽州特有的动物四不象;表现吉祥如意的 “喜(喜鹊)、禄(鹿)、封(蜂)、候 (猴)”、“喜事连(莲)年”、“鹿鹤同 春”、“三羊开泰”、“五蝠捧寿”、“喜 鹤登梅”、“岁寒三友”还有石榴象征多子、 桃子代表长寿,牡丹表示富贵等
它们的形体受雕刻材料的实用板面所约束, 处理层次基本上在允许雕刻深度的平面上变 化,整体感很强。
从雕刻装饰角度,安装时也有技巧,讲究观 赏视角,花边的配置可以不放在一个平面上, 显得层次丰富,在统一中求变化。
民俗题材双喜、寿字、万字、八节、回纹及人物题 材中的力士,仙佛、罗汉等形象动态,赋予美好的, 吉祥的寓意应用在建筑装饰的部位上 。
若能身临其境,你会感到这是闯进艺术之宫, 俯仰四顾,比比皆是,为这雕刻艺术立体式包围。 在这美的王国中,你会留连忘返,那三分精美,七 分雅致的立体画,会给你留下无尽的遐想。
徽州民居大多依山傍水,他们把民居建筑和 所在环境看成一体。
民居的前庭或庭侧布置有小型庭院或小花园, 缀置花坛,水池,植以花木,摆放盆景。粉 墙上饰以砖雕,石雕花窗,或放长条石桌、 石凳,点缀小品,使建筑、山水、花木融为 一体,庭院小,颇得园林之趣,体现了建筑 的有机功能。
徽州木雕艺术概述
纵观徽邑六县木雕艺术的规模,大的如民屋、祠堂、 寺庙等建筑装饰,小的至日常生活用具和文房中笔、 墨砚等,应用范围极其广泛。
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徽州三雕是一种汉族传统雕刻艺术,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的黟县、歙县、祁门、休宁、太平、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汉族传统雕刻工艺。
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2006年5月20日,徽州三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雕,清末民初,绩溪县胡国宾、汪聚有名噪一时。
歙县李祥顺善雕,作品有歙县深渡下铺姚氏祠堂、大茂村朱氏祠堂、定潭张翰飞宅等。
民国期间,歙县吴炳烈、汪叙伦、王金九俱擅木雕,20世纪30~40年代,结为木雕团体在歙行艺。
吴氏等人以徽剧为内容,丰富了木雕题材,他们曾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木雕制作,流传于世的主要作品有《喜庆丰收》、《郑成功解放台湾》、《和平颂》、《牛》、《耕织图》、《黄山风景》、《雷锋》、《红灯记》等。
民国初年,黟县宏村怡和堂(承志堂)梁架和门窗、楣罩分别聘请歙县方子贵师徒5人和黟县程双喜师徒3人雕刻,十分精细。
石雕,相传黄鼎、朱云亮、余香等善石雕,余氏为清乾隆年间黟县人。
歙县北岸吴氏宗祠“叙伦堂”于清道光六年(1862)重修,祠内西湖景石雕拱板为黟县余忠臣所刻。
歙县王仙伯曾赴京参加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石雕制作。
1979年以后,歙县吴观光在徽州古建公司耄期授徒,吴氏石雕构图严谨,刀法细腻。
屯溪区冯有进、程佑福等人俱擅石雕,建石坊多座,并擅硺石狮。
据史记记载,古徽州历史悠久,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古徽州建郡之始迄今近两千年。
它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黄山脚下,山水秀丽,人杰地灵。
历以商贾众多、文风兴盛而蜚声海内外,徽商的发展繁荣了文化教育事业,造就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州篆刻、徽派建筑、徽雕等徽州文化,成为我国三大学派之一。
徽州"三雕"就是在这样发达的徽文化大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能工巧匠的佳作。
徽州三雕课程设计

徽州三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徽州三雕的主要艺术特征和工艺技法。
3. 学生能够掌握徽州三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演变及其社会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美术术语,分析并评价徽州三雕的审美特点。
2.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影像资料观察,能够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徽州三雕风格的作品。
3. 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料,搜集并整理徽州三雕的相关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 学生通过学习徽州三雕,激发对家乡文化的探究欲望,培养本土文化认同感。
3.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升人际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美术学科的地方课程,旨在通过徽州三雕这一具体艺术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地方文化,提高美术素养。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为初中年级,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手工制作技巧,对地方文化有好奇心,适合开展探究性学习。
教学要求:1.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 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3. 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介绍徽州三雕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引发学生对地方传统艺术的兴趣。
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徽州民间艺术概述》2. 知识讲解:(1)徽州三雕的定义、分类及其艺术特点。
(2)徽州三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演变。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徽州三雕艺术》3. 技能训练:(1)组织学生参观实物或观看影像资料,分析徽州三雕的工艺技法。
(2)开展徽州三雕制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作品。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徽州三雕的制作技艺》4. 案例分析:(1)分析经典徽州三雕作品,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寓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历史的回忆是为了今天能更好的珍 惜! 对艺术的追求是为了你我能更好的传 承!
据史记记载,古徽州历史悠久,从东汉建安
十三年(公元208年),古徽州建郡之始迄今近 两千年。它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黄山 脚下,山水秀丽,人杰地灵。历以商贾众多、 文风兴盛而蜚声海内外,徽商的发展繁荣了 文化 “三雕”的历史源于宋朝,至明清而达极盛。
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
那么:
砖雕
徽州砖雕的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一般采用
经特殊技艺烧制、掷地有声、色泽纯清的青 砖为材料,先细磨成坯,在上面勾勒出画面 的部位,凿出物象的深浅,确定画面的远近 层次,然后再根据各个部位的轮廓进行精心 刻划,局部“出细”,使事先设计好的图 案—一凸现出来。 砖雕在歙县、黟县、婺源、 休宁、屯溪诸地随处可见。
徽州雕刻
概述
徽州三雕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的黟县、 歙县、祁门、休宁、太平、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 的区域内,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 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明清时代,商界上成功 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乐善好施,回到家乡,将商 道上的积累,用于大兴土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为 了追求建筑的气派、舒适与品位,对建筑工艺的要 求越来越高,客观上推动了徽州三雕工艺向精深发 展,并日臻成熟。 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 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民居大多依山傍水,他们把民居建筑和
所在环境看成一体。 民居的前庭或庭侧布置有小型庭院或小花园, 缀置花坛,水池,植以花木,摆放盆景。粉 墙上饰以砖雕,石雕花窗,或放长条石桌、 石凳,点缀小品,使建筑、山水、花木融为 一体,庭院小,颇得园林之趣,体现了建筑 的有机功能。
特别鲜明突出的是白墙黑瓦和马头墙,它们
徽派“三雕”以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
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主要用于民居、祠堂、 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 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
徽州三雕(石雕、木雕、砖雕)是古徽州人民 聪明才智的艺术结晶,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 化的组成部分。
思考为什么徽州三雕只出现在古 徽州而不是其他地方?
山水
以山水为素材的木雕,主要是以徽州名胜为
直接或间接的素材。 黄山、白岳故然是雕刻主要内容,然徽 州各县风光皆佳丽,名人方志的有歙县、绩 溪“十景”,休宁、黟县、祁门、娶源皆 “八景”著称。
以动物、花卉、树木 等
如:龙、凤、狮、虎、象、麒麟、鳌鱼及鸡、
鸭、鹅、猪、马、牛、羊等家禽家畜,还有 徽州特有的动物四不象;表现吉祥如意的 “喜(喜鹊)、禄(鹿)、封(蜂)、候 (猴)”、“喜事连(莲)年”、“鹿鹤同 春”、“三羊开泰”、“五蝠捧寿”、“喜 鹤登梅”、“岁寒三友”还有石榴象征多子、 桃子代表长寿,牡丹表示富贵等
木雕
木雕为黟县的承志堂和木雕楼,尤其是承志堂里的 雕梁木雕“百子闹元宵“;石雕为歙县的棠樾牌坊 群和黟县西递的“松石”、“竹梅”姐妹石雕漏窗, 尤其是姐妹石雕漏窗,左右各一,成成对,更达到 了"无字诗、画意对"的艺术佳境;砖雕则为屯溪滨 江长廊里的“五百里黄山图”大型砖雕,无论从入 画景点之多、画幅面积之大、透视层次之众和雕刻 手法之全来看,都是登峰造极的绝世佳作。
木雕工艺的内容:人物、山水、花卉、飞禽、 走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楹联, 以及几何形体等图案,有写实的具象的,有写意的、 变体(形)抽象的,可以说无所不包,只是在使用 范围和对象上各异,内容布局有所侧重。
人物
名人轶事,文学故事、戏曲唱本,宗教神话,
民俗风情,民间传说和社会生活等题材。描 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贵族生活,文人骚 客的风雅画面和宗教神话、先贤事迹。
传承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
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 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安徽省黄山市的方新中、 冯有进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 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请您欣赏
徽州木雕的个性特征
徽州木雕中的个性特征,能充分体现在刀刻
形象上,应该感谢那些名不见经传的能工巧 匠,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 徽州木雕作品绘画性很强,作品从正面观 赏最佳,每地一块或一组献词是在一个平面 上,采用阳刻的手法,依据画面的结构,逐 渐递增使层次加深。
它们的形体受雕刻材料的实用板面所约束,
第一,徽商巨贾,光宗耀祖
第二,精雕细刻,变相越限 第三,能工巧匠,尽施绝技。
据史记记载,古徽州历史悠久,从东汉建安十三年 (公元208年),古徽州建郡之始迄今近两千年。它地 处皖、浙、赣三省交界,黄山脚下,山水秀丽,人 杰地灵。历以商贾众多、文风兴盛而蜚声海内外, 徽商的发展繁荣了文化教育事业,造就了新安理学、 新安医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州 篆刻、徽派建筑、徽雕等徽州文化,成为我国三大 学派之一。徽州"三雕"就是在这样发达的徽文化大 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能工巧匠的佳作。
处理层次基本上在允许雕刻深度的平面上变 化,整体感很强。 从雕刻装饰角度,安装时也有技巧,讲究观 赏视角,花边的配置可以不放在一个平面上, 显得层次丰富,在统一中求变化。
民俗题材双喜、寿字、万字、八节、回纹及人物题 材中的力士,仙佛、罗汉等形象动态,赋予美好的, 吉祥的寓意应用在建筑装饰的部位上 。 但艺术作品中的装饰性不要单纯被理解为点缀的花 花草草,它的实际内涵大得很。 艺术作品好内容是 要有完美形式来表达的,而形式美与装饰性很难分 开。即使是写实的作品也有内在的装饰性。 人大于房屋,人大于山
层层叠叠高低有致,长短相同,轮廓清晰, 这些特点在这里均得充分体现。 还有木雕上的松、石、云、泉以及奇花异草、 就有山区典型形象。更具有徽派版画和徽州 盆景和造型特色
那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虬松、顶平如
削、枝著虬龙、苍翠欲滴、奇特的长相)。 那变化无穷的云海、云铺深壑,絮掩危崖, “妙在非海、确又似海”、它使本有千姿万 态的奇松怪石,披上了万方魔巾。
【徽州木雕艺术特色】
徽州古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建筑
空间和雕刻装饰展现着艺术魅力, 赢得世人瞩目
传统的建筑雕刻装饰,是从结构上重视牢固与美 学协调统一,处理雕刻地方很有分寸,形象色彩皆 自然得体。 徽州木雕,石雕、砖雕艺术善于处理原材料本 色,既能溶化在建筑物整体之中,又能像水墨画一 样,清新淡雅,特别是木雕艺术,更为古色古香的 建筑锦上添花。 若能身临其境,你会感到这是闯进艺术之宫, 俯仰四顾,比比皆是,为这雕刻艺术立体式包围。 在这美的王国中,你会留连忘返,那三分精美,七 分雅致的立体画,会给你留下无尽的遐想。
石雕
石雕在徽州城乡分布很广,类别亦多,主要
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 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享誉甚高。徽州 石雕题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与 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 书法,至于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在 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 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 没有清代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
粗扩,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一般只有平 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 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明中叶 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乡里的意 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流向精雕细刻过 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邑六县木雕艺术的规模,大的如民屋、祠堂、 寺庙等建筑装饰,小的至日常生活用具和文房中笔、 墨砚等,应用范围极其广泛。
【徽州木雕的应用】
徽州古建筑中的砖、木、石三雕,在我国明、清建 筑史上别具一格,饮誉海内。 近年来国内及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地建筑学 界的学者和其他方面的专家来徽州考察三雕艺术与 古建筑者,不计其数。 即便是现在,当您到徽州来旅行,一踏进这座 山国地界,给您的第一印象是:在那碧玉簪般的丛 山之间,矗立着一幢幢古老民宅,祠堂、庙宇,参 差错落,檐牙高啄。洁白的墙,黝黑的屋瓦,鲜明 耀眼,会引起您的惊奇和遐想。
变迁中保留着的
由于岁月的变迁,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一座 座现代化的“洋”房,吞没和替代了古老的具有鲜 明地方特色的民宅。 近年来人们似乎觉察到,灿烂的徽州古文化中 精华之一的古民居及其古建筑正在逐渐消失。 然而在乡村,却依然保留着那些古色古香的山 村民居。那变化多端高低参差的徽式阁楼,正门上 方,砌着门楼或门罩,采用水磨青砖砌成飞檐形式, 用以挡住墙面上方流下的雨水,瓦檐下又用青砖嵌 砌着对称而又富有变化的精美图案,构成一幅幅画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