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智慧拓展
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拓展的反思

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拓展的反思作者:黄群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6期《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这是新课程标准中对文本拓展的表述和要求。
所谓文本拓展就是围绕具体的课文文本,给予相应的补充材料,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和深化对于文本的理解。
如何利用文本资源进行拓展训练,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落实“课文是例子”的教学思想的关键,同时也是高明教师与平庸教师的分水岭。
其实文本拓展早在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之前的语文教学中就已经存在了。
但在新的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对文本的拓展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文本拓展成了一种教学时髦,似乎不拓展,课就不丰富,不大气。
但是,由于文本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许多教师又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洞察力,因此抓偏、抓错、抓不到位的现象层出不穷,太多的文本拓展都表现出忽略教材的内容、要求,忽视对课文的研读,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热衷于安排与学习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等不良倾向。
有人曾经对这类走入误区的文本拓展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教材(文本)就好比是新娘,拓展文本是伴娘,但伴娘花枝招展,装扮时髦,远比新娘漂亮,而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往往忘记了新娘而记住了伴娘。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文本的拓展往往会走入哪些误区呢?一、忽略语文特性的文本拓展新课程基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出“语文课程应根植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崭新理念,强调语文与其它课程的沟通。
但在实际操作中,一部分教师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只要文本一出现跨学科的知识点,他们就大肆延伸拓展、探究辩论,忘记了语文课的学科定位,忘记了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于是,在课堂(尤其是在公开课、展示课、竞赛课)上,很多教师便以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展示代替对文本的阅读,以大量的延伸拓展、跨学科的整合渗透代替对文本价值的重视,而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对文本价值的研讨、对语言的品味与鉴赏,教师不是蜻蜒点水、走马观花,就是束之高阁。
坚持四“立足”有效开展课内拓展阅读

点, 在课堂上进行一定范围的有度 拓展 , 而不是脱
离文本 、 漫无 目的的无度拓展 。下面以苏教版五年 级下册教材为例 , 谈谈这个方面的问题。
每篇课 文可 以拓展 延伸 的“ 点” 都很 多 , 教师 在研 读 教材 时 , 可 以一一 罗列下 来 , 然后 根据 单
元 主题 的 内容 、 课文 体裁 的特 点 , 精 心地 选取 拓
活充满了无限向往 , 对他的妙趣横生 、 别具风格的语 言很是喜欢 。这样 的拓展阅读就有效激发 了学生课 外阅读鲁迅及其作 品的强烈愿望。 文本与拓展材料之间的关系好 比“ 根” 与“ 叶” 的 关系 , 我们教学时要引领学生以文为本 , 把握教材特 点, 切不可舍本逐末——课堂看似纷繁热闹, 繁华落 尽, 其实什么都没有留下。
人 们便 一 个一 个 陆续 走 回去 : 一 N回去 , 也
程” , “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 、 理解 、 欣赏和
评价的能力 ” 。笔者认为, 有效开展课 内拓展阅读是
不 行 的 他 有 一 条 戒 尺 。 但是 不 常 用 . 也 有 罚 跪
提升“ 四者” 对话质量 、 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
的, 鲁 迅先 生 曾写过一 篇文 章《 从 百草 园 到三 味 什么样 的月亮 , 给了我们怎么样 的感受 , 并 当堂提 书屋》 ,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节选 。”
( 屏幕出示文章节选 , 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 。)
三 味 书屋后 面 也 有 一 个 园 . 虽然 小 , 但 在 那 里 也 可 以爬 上 花 坛去 折蜡 梅 花 . 在 地 上 或桂 花 树上 寻 蝉 蜕 最好 的 工作 是提 了苍 蝇喂 蚂蚁 . 静 悄 悄地 没
语文教学的“立足”与“拓展”

能力. 提高 全面 学生语文素养是非常必 要的 我们怍方语文教蜂虽不能奢望 每一位学生帮成为非凡曲创造者,但
我们完全 可 使 每一位学生在原 有的
知识予 以积累、捎化.内 化为自 己的 学
识, 而不依赖或等待教师的 暮案 . 才能 真正 提高语文素养。因 . 文 此 语 学习应 是学 生拱极参与 、 求 知的 主动 过程 曝
墙
/
t
、
和想象, 激发他们 的 情感因素 , 深人他
全面协调的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 造优 良的家庭环境。比如 , 营造平等、 民 主的家庭氛围,去除封建家长制作风。 对子女多一些理解,多和子女沟通。多 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对孩子进行耐挫 教育。在孩子遇到困难错误时,多一点 鼓励 、激励,少一点指责 、 批评等等。 ( ) 三 利用社会学习 资源。新课程培养 目 标要求学生学会学习、 关心生活 、 关注
为 生学习的组织者 和引导者 . 学 应抓
力. 展现语文的 独特魅力。还可 结合教
住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 材听说训练.安排灵活多样的训练方 并与学生平 时考查成绩相结合,促 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 ) 1 用好敷 式,
材。救材选文一般具 有填范性 . 质 文 使学生 自 觉参与活 . 动 达到课内谦外的 有 肌结合, 二、立足校园 拓展社会
社会。这也是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丰
动。学习小说类的故事性 比 较强的叙述 性作品 , 可以让学生尝试把课本改写成 剧本进行表演。对有些情节上富有悬念, 结局比 较含蓄的文章 ,可以组织学生进
行叙写、改写, 通过叙写 、 改写加深对
们的美读层次 , 增加他们 的审美悟性 , 起到了 催化作用。 ( ) 2 营造教室文化氛
如何做好语文课堂拓展延伸

如何做好语文课堂拓展延伸语文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
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搜集、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这些对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课外材料的拓展,必须做到:一、拓展延伸要立足课本.课堂拓展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
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
”所以教师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二、拓展延伸要把握学情。
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地区差别和特征等。
做到切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很亲切,都有话可说。
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拓展延伸时教师应注意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
三、拓展延伸要适度。
语文课堂里的延伸必须适度,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上,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设计一些拓展活动,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时机、地方去拓展延伸,并掌握合适的“度”,学一学见好就收,拓展切不可不着边际,伤害到语文教学的本体,以免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让人觉得有画蛇添足之嫌,到头来却让语文课只落得个为她人作嫁衣。
四、要把握拓展形式。
课堂阅读教学拓展有效性论文

课堂阅读教学拓展的有效性初探拓展指的是对课文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有意识地将文本内容延伸到课外,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更远。
它符合了语文新课改教学的理念,“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
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从而具有了巨大的优势,受到一线教师的普遍欢迎,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新课程改革推进以来语文最明显的变化之一。
然而,我们也看到拓展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只是为了拓展而拓展,拓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形式,不管拓展的效果如何,似乎只要有了拓展的环节,就算成功。
实际上,毫无实效。
具体表现在:拓展脱离文本,拓展形式单一,拓展主体不明。
拓展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进行阅读教学拓展有效性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下面笔者就自己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来谈谈对阅读教学拓展有效性的肤浅认识。
一、阅读教学拓展有效性的原则为了真正发挥阅读教学拓展的有效性,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立足“文本”进行拓展阅读教学需要拓展,但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
我们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
拓展的内容、拓展的时机、拓展的角度、拓展的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
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
2.立足“学生发展”进行拓展阅读教学的拓展要以学生主体的发展为依据。
拓展要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接受能力的高低、基础的好坏、思维的活跃与迟钝等诸多因素,具体说就是立足于学生情感上喜欢、感兴趣、可接受、乐于主动参与的拓展点来进行拓展,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拓展刍议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拓展刍议作者:蔡理秦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6年第03期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一般会从理解文本的需要出发,从这篇文章联系到那篇文章,从这段文字联系到那段文字,从课内联系到课外,以实现对文本的整体理解,这就是日常所说的教学拓展。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拓展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一、立足文本,找准拓展重点教学需要拓展,但是,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
语文教学拓展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实现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1.吃透文本,找准拓展目标语文教学拓展的基点是课文。
教师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时,首要的是要紧扣文本,深挖教材,找准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就是教学运行的航标。
在教学过程中,一切行为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拓展延伸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可以明确拓展延伸的方向,合理确定拓展的路径,从而抓住文本的重点、突破内容上的难点;更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有利的帮助。
2.了解学情,把握拓展时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了学生的发展。
语文拓展延伸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习基础好坏,考试成绩优劣,接受能力高低,思维活跃与否等,我们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现有的语文知识结构特点,确定拓展的类型和层次、广度和深度;使拓展的知识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较为贴近,便于为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吸纳,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调适。
3.尊重学科特点,提升拓展价值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
语文学科有它的特殊性——涉及面广,包容量大。
它不仅涵盖语文本身的知识体系,而且旁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
在进行拓展延伸时,教师要尊重学科特点,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拓展。
既不能仅局限于纯粹的语文知识,也不能过度夸大语文知识的含量。
同时,还应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内涵的融合,把促进学生以听说读写为核心的语文素质的提高,作为拓展的重中之重。
文本拓展要抓住三个关键点

动物 的特点 , 要表达喜爱 之情。 以教 师所 采用的 还 所
意思 , 还体会 到了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喜爱之情。 三、 基于学情 。 理清拓展之线
拓展方法也是不 同的 ,翠乌》 用图片 , 《 采 通过 观察引 导学生仿说。 母鸡 》则 尽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 走进 《 文本 , 通过揣摩作 者心情进行改 写。 ( ) 二 拓展实践 陶冶情操
在 用好教材 的基 础上 , 以教材为本 , 引导学生 潜心会 文, 留住文本的“ 。 根”
( ) 一 深入挖掘
拓展教材
教 师应 在立足教材 的同时 , 不被 教材框死 , 深入 挖 掘教材 , 把握课 文的本质 , 在众 多可供选 择的材料 中挑选 出能促进学生 听说 读写能 力的材 料作 为拓展
此案例 中 , 师围绕 “ 憬 ” 词 , 教 憧 一 引导 学 生 走 进 文 本 , 后 再 进 行 拓 展 说 话 , 学 生 不 仅 理 解 了 词 的 然 让
过 图片的感性 认识 ,学生能较具体 地说 出翠鸟的外
形 特 点 , 四 上 年 级 的要 求 更 高 一 层 , 仅 要 求 写 出 而 不
生的学习情况 ,还要对教材 有一个全 方位 的总体把 握, 对所有 的知识 点进行系统梳 理 , 之成 为一条清 使 晰的知识线 , 既教好 每个 点的知识 , 使之巩 固 , 又使 这些知识 点按照线 的指 向 ,向着更高一级 的整体辐 射、 发展 , 使学生形成 熟练 的语言技 能。
达 方法 。 同样 写动 物 , 下 的《 鸟》 四上 的《 如 三 翠 、 母
鸡》 拓展教学就不一样。
性 ,最终达到使学 生有 效实现对 当前所学 知识 的意
义 建构 的 目的 。 正 如 一 位 特 级 教 师 说 的 :课 文 是 教 学 之 本 , “ ‘ 课
立足文本 有效拓展

下 ? ( 录 像 配 乐 朗 诵 :介 绍 卢 沟 桥 原 来 是 繁 华 的 商 看
埠 、现在 有 卢 沟晓 月胜 景 等 。 还有 些 狮子 在 干 什 么呢 ? )
周 恩 来 后 来 足 怎 样 实 践 自 己 的 誓 言 的 ? 由此 ,不 仅 丰 满
通 过 朗 读 ,品 味语 言,更 好 地 理 解 “ 爱 的 狮子 , 可 它 们 为 卢 沟 桥 的 美 丽 , 添 了 浓 墨 重 彩 的 一 笔 。怪 不 得 马 可 波 罗 要 南 衷 地 赞 叹 : 这 是 世 界 上 最 好 的 独 一 无 二 的 桥。 ”不 但 品 味 到 了语 言 的 含 蓄精 炼 之 美 ,还 受 到 了出 : “ 义 教 帅 应 高 度 重 视 资 源 语 语
的 开 发 和 利 用 ,要 有 强 烈 的 资 源 意 识 .去 努 力 开 发 , 积 极 利 用 。 应 该 抓 住 文 本 中 的 重 点 、难 点 ,有 效 拓 展 。 当 ” 学 乍 和 文 本 有 一 定 距 离 ,理 解 有 难 度 时 。 教 师 就 应 该 补
让 教 材 成 为 学 生 积 极 发 展 的 广 阔 策 源 地 ,从 而优 化 课 堂 教 学 。
关键 词 :立足教材 :有 效拓 展 ;优化课 堂教 学
中 图 分 类 号 :G6 3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5 8 2 1 ) 4 0 6 - 2 2. 6 1 0 6 (( 10 - 13 0 }
教 学 年 是 ・ . 且 击籀 泾 学
立 足 文 本 有 效 拓 展
顾 优 -- 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文本智慧拓展
小学语文课堂,归根结底,就是要其成为儿童自己的一方土壤,一方让他们放飞想象翅膀,敞开倾诉胸膛,种植美好梦想的田地。
要种好这块地就要通过一堂课,一篇课文,一次活动来丰盈学生的语文生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手中的“教材”是我们老师最直接的“劳动工具”,所以我们要最大效度上地使用它们,走好平时课堂的延伸之路,让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
有人说教材就是一个“例子”,既然是例子,为师者就必须用好。
而语文课外延伸就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
课文中的插图大都是课文中重点的段落内容和课文中心的体现,学生能从中直接通过观察理解课文中心的素材。
所以抓住教材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利用课外阅读所积累的知识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是学生课内外知识有机融合的方法之一。
如:《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而蝈蝈却因为懒惰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
本文篇幅较短,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教育意义——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课文配有插图,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插图不仅为文本增色,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资源,活用巧用,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锻炼他们的口语说话能力,感悟课文内容。
教材中课后编者设计了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大都是需要学生进行课外调查、访问或亲自动手翻阅资料才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做课前的知识准备工作,然后到课堂中来进行知识汇报。
这些知识大都是对课文中心的进一步提升,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例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以“无火――盗火――受罚――获救”为主要线索,在具体的叙述上,作者有意识留下了一些空白,如普罗米修斯将天火带到人间后人们的反映作者并设有详加描述,空白的存在无疑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时趁热打铁,出示书后第五题:以“想象人类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练习“说一说,写一写”,提醒学生可抓住人们的动作、表情、神态、语言来描述,这也是写作方法的有机渗透,在小组交流碰撞中,学生奋笔疾书。
“普罗米修斯将火种小心翼翼地带到了人间,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
小孩们从山间的羊肠小道上跑下来,手里捧着色彩斑斓、芳香四溢的鲜花。
普罗米
修斯蹲下来,小孩们给普罗米修斯送去鲜花,说:“是您盗取了天火,让我们吃到了最美味的食物,”他们边说边流着口水。
壮小伙们端上一只香喷喷的牛,请普罗米修斯品尝,说:“是您让我们用火来烧熟食物,是您让我们捕捉到巨大的猎物,是您给了我们生存的希望!”有一位老人,走上前去,用他那长满皱纹的手抚摸着普罗米修斯,感动地说:“神啊!您冒着生命的危险,为我们盗取天火,让我们不受严寒的折磨,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神!”妇女们端着一盘盘新鲜可口的水果,有晶莹剔透的葡萄,有又红又大的苹果,有香脆的鸭梨,也有硕大的西瓜,请普罗米修斯品尝。
就这样,人们翩翩起舞、纵情歌唱,度过了这有光明的一天。
”……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们得到火种时欢欣喜地的心情而且读中促写,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写中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难点、疑点,这时利用拓展材料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做到“无师自通”。
因为在对原有课文理解研读的基础上,又呈现了另一个信息,另一种认识,另一种思维,学生在阅读这些拓展的材料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
这有助于学生较为准确而深入地理解阅读文本。
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
课内课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结合教学中形成了合力。
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这样呈现信息,锻炼了学生阅读多种信息,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课堂就是这样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焕发了生命的激情,充满变化而又富有个性,从生命的高度用生成的观点看待这样的课堂,动态地把握教学也就抓住了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文化蕴育点,同时精妙地使用课程资源也给学生带来丰厚的学习空间,使课堂成为培植文化的营养土壤,使语文学习具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好一个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精彩无限的智慧课堂!。